薛己

《外科樞要》~ 卷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

1. 治瘡瘍各症附方

托裡消毒散,治胃氣虛弱。或因克伐,不能潰散,服之未成即消,已成即潰,腐肉自去,新肉自生。若腐肉既潰,而新肉不能收斂,屬氣虛者,四君子湯為主。屬血虛者,四物湯為主。氣血俱虛者,十全大補湯為主。並忌寒涼消毒之劑。

白話文:

託裡消毒散,用於治療胃氣虛弱。或因熱毒侵襲,不能消散,服用後未成膿即消退,已成膿即潰破,腐肉自行脫落,新肉自行長出。如果腐肉已經潰破,而新肉不能收斂,屬於氣虛的人,以四君子湯為主。屬於血虛的人,以四物湯為主。氣血俱虛的人,以十全大補湯為主。並忌服寒涼消毒的藥物。

人參黃耆(鹽水拌炒),當歸(酒拌),川芎,芍藥(炒),白朮(炒),茯苓(各一錢),金銀花白芷(各七分),甘草(炙,五分),連翹(五分)

白話文:

人參、黃耆(用鹽水拌炒)、當歸(用酒拌)、川芎、芍藥(炒過)、白朮(炒過)、茯苓(各一錢)、金銀花、白芷(各七分)、甘草(炙過,五分)、連翹(五分)

上水煎服。

托裡散,治瘡瘍。因氣血虛,不能起發腐潰收斂,及惡寒發熱者,宜用此補托。其屬六淫七情,或諸經錯雜之邪,而為患者,當各審其因,而參以主治之劑。其屬胃氣虛弱者,當以六君子湯為主。

白話文:

託裡散,治療瘡瘍。因為氣血虛弱,不能促使瘡瘍腐潰和收斂,以及惡寒發熱者,宜用此方來補託。其病因屬於六淫七情,或諸經錯雜之邪,而導致瘡瘍發作,應當分別審察其原因,並參照主治的藥方。其屬於胃氣虛弱者,應該以六君子湯為主方。

人參(氣虛者多用之),黃耆(炒,各二錢),白朮(炒),陳皮,當歸,熟地(自制),茯苓,芍藥(酒炒,各一錢半),上水煎服。

白話文:

人參(氣虛者多用),炒黃耆(各二錢),炒白朮,陳皮,當歸,自己製作的熟地,茯苓,炒芍藥(各一錢半),以上藥材一起煎煮服用。

清熱消毒散,治一切癰疽。陽症腫痛,發熱作渴。

黃連(炒),山梔(炒),連翹,當歸(各一錢),川芎,芍藥,生地黃(各一錢半),金銀花(二錢),甘草(一錢),上水煎服。

白話文:

黃連(炒過),山梔子(炒過),連翹,當歸(各一錢),川芎,芍藥,生地黃(各一錢半),金銀花(二錢),甘草(一錢),以上藥材加水煎煮服用。

黃連消毒散,治腦疽、背疽,腫焮疼痛或麻木。

黃連(制),羌活(各一分),黃芩黃柏(各五分),生地黃,知母(制),獨活防風,當歸尾連翹(各四分),藁本防己桔梗(各五分),黃耆,蘇木,陳皮,澤瀉(各二分),人參,甘草(各三分)

白話文:

黃連(加工處理過的),羌活(各佔一份),黃芩,黃柏(各佔五份),生地黃,知母(加工處理過的),獨活,防風,當歸尾,連翹(各佔四份),藁本,防己,桔梗(各佔五份),黃耆,蘇木,陳皮,澤瀉(各佔二分),人參,甘草(各佔三分)

上水煎服。

清涼飲,治瘡瘍。煩躁飲冷,焮痛脈實,大便秘結,小便赤澀。

大黃(炒),赤芍藥,當歸,甘草(各二錢),上水煎服。

白話文:

將大黃(炒過)、赤芍藥、當歸、甘草(各二錢)放入水中煮,煮好後服用。

破棺丹,治瘡瘍。熱極汗多,大渴便秘,譫語發狂。

大黃(二兩五錢,半生半熟),芒硝,甘草(各二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童便酒化下,白湯亦可。

黃連解毒湯,治瘡瘍焮痛,煩躁飲冷,脈洪數,或發狂言。

黃芩,黃柏(炒),黃連(炒),山梔(各一錢五分),水煎熱服。

內疏黃連湯,治瘡瘍。發熱而嘔,大便秘結,脈洪而實。

黃連,芍藥,當歸,檳榔木香,黃芩,梔子薄荷,桔梗,甘草(各一錢),連翹,大黃(各一錢五分)

白話文:

黃連、芍藥、當歸、檳榔、木香、黃芩、梔子、薄荷、桔梗、甘草(各 1 錢),連翹、大黃(各 1 錢 5 分)。

每姜水煎,仍量虛實治之。

托裡榮衛湯,治瘡瘍。外無焮瘇,內便調和,乃邪在經絡,宜用此藥。

黃耆,紅花(各一錢),桂枝(七分),蒼朮(米泔浸炒),柴胡,連翹,羌活,防風,當歸身(酒拌),甘草(炙),黃芩,人參(各一錢)

白話文:

黃耆、紅花(各1錢)、桂枝(7分)、蒼朮(用米湯浸泡後炒過)、柴胡、連翹、羌活、防風、當歸身(用酒拌過)、甘草(炙過的)、黃芩、人參(各1錢)

上酒水煎服。

內托復煎散,治瘡瘍瘇焮在外,其脈多浮,邪氣勝必侵於內,宜用此托之。

白話文:

《內託復煎散》,治療瘡瘍瘇焮在外,脈搏多浮,邪氣盛必侵於內,宜用此方託之。

地骨皮,黃芩(炒),茯苓,白芍藥(炒),人參,黃耆(鹽水拌炒),白朮(炒),桂,甘草(炙),防己(酒炒),當歸(酒拌,各一錢),防風(二錢)

白話文:

  • 地骨皮

  • 黃芩(炒製)

  • 茯苓

  • 白芍藥(炒製)

  • 人參

  • 黃耆(以鹽水拌炒)

  • 白朮(炒製)

  • 桂枝

  • 甘草(炙製)

  • 防己(以酒炒製)

  • 當歸(以酒拌炒,每樣一錢)

  • 防風(二錢)

上先以蒼朮一升,水五升煎,去朮入藥,再煎至二升,終日飲之。

人參敗毒散,治瘡瘍。焮痛寒熱,或拘急頭痛,脈細有力。

人參,羌活,獨活,前胡,柴胡,桔梗,枳殼,茯苓,川芎,甘草(各一錢)

白話文:

人參、羌活、獨活、前胡、柴胡、桔梗、枳殼、茯苓、川芎、甘草(各五公克)

上水煎服。

仙方活命飲,治一切瘡瘍。未成膿者內消,已成膿者即潰。又止痛消毒之聖藥也。

白話文:

仙方活命飲,可以治療各種瘡癤潰瘍。瘡癤潰瘍尚未化膿的,可以消散;已經化膿的,可以立即潰破。同時,它也是止痛和消毒的良藥。

穿山甲(蛤粉炒黃),白芷,防風,沒藥,甘草,赤芍藥,當歸尾,乳香天花粉,貝母(各一錢),金銀花,陳皮(各三錢),皂角刺(一錢)

白話文:

穿山甲(炒黃後研成粉末),白芷、防風、沒藥、甘草、赤芍藥、當歸尾、乳香、天花粉、貝母(各一錢),金銀花、陳皮(各三錢),皁角刺(一錢)

上酒一碗,煎數沸服。

清心湯,治瘡瘍腫痛,發熱飲冷,脈沉實,睡語不寧。即防風通聖散,每料加黃連五錢,每劑一兩,水煎服。

白話文:

清心湯,治療瘡瘍腫痛、發熱飲冷、脈沉實、睡語不寧。就是防風通聖散,每份加入黃連五錢,每劑一兩,水煎服用。

奪命丹,治疔瘡發背等症。或麻木,或嘔吐,重者昏憒,若疔毒牙關緊急,用三五丸為末,水調灌下,有奪命之功。

白話文:

「奪命丹」這種藥物,主要用來治療疔瘡發背等疾病。患者可能會出現麻木或嘔吐的症狀,嚴重者甚至會昏迷。如果疔瘡毒素已經蔓延到牙關,導致牙關緊閉,可以使用三到五丸「奪命丹」,研磨成粉末,用水調和後灌服,可以起到迅速解除危急狀況的作用。

蟾酥(乾者酒化),輕粉(各五分),枯白礬寒水石(煅),銅綠,乳香,沒藥,麝香(各一錢),硃砂(三錢),蝸牛(二十個另研,無亦效)

白話文:

  • 蟾酥(曬乾後用酒化開):5分

  • 輕粉:5分

  • 枯白礬:1錢

  • 寒水石(煅燒過):1錢

  • 銅綠:1錢

  • 乳香:1錢

  • 沒藥:1錢

  • 麝香:1錢

  • 硃砂:3錢

  • 蝸牛(另研磨成粉):20個(沒有也可以有效)

上為末,用蝸牛或酒糊丸,綠豆大,每服二三丸,溫酒蔥湯下。

東垣聖愈湯,治脾胃虧損,膿水不止;或金瘡出血,心煩不安,眠睡不寧,五心煩熱,飲食少思。

白話文:

東垣聖愈湯,主治脾胃虧損,膿水不斷;或金瘡出血,心煩不安,睡眠不寧,五心煩熱,飲食少思。

地黃(酒拌蒸半日),生地黃(酒拌),川芎,人參(各五分),當歸(酒拌),黃耆(鹽水浸炒,各一錢)

上水煎服。

濟陰湯,治瘡屬純陽,腫痛發熱。

連翹,山梔(炒),黃芩(炒),黃連(炒,各一錢),芍藥(一錢五分),金銀花(三錢),甘草(一錢),牡丹皮(一錢二分)

白話文:

連翹、山梔子(炒)、黃芩(炒)、黃連(炒)、各取一錢;芍藥取一錢五分;金銀花取三錢;甘草取一錢;牡丹皮取一錢二分。

上水煎服。大便秘,量加大黃。

抑揚散,治瘡屬純陽,腫痛發熱。

天花粉(三兩),薑黃,白芷,赤芍藥(各一兩)

上為末,茶湯調搽患處。

沖和湯,治瘡屬半陰半陽,似潰非潰,似腫非腫。此因元氣虛弱,失於補托所致。

人參(二錢),黃耆,白朮,當歸,白芷(各一錢半),茯苓,川芎,皂角刺(炒),乳香,沒藥(各一錢),金銀花(一錢),陳皮(二錢),甘草節(一錢)

白話文:

  • 人參(兩錢)

  • 黃耆、白朮、當歸、白芷(各一錢半)

  • 茯苓、川芎、皁角刺(炒)、乳香、沒藥(各一錢)

  • 金銀花(一錢)

  • 陳皮(兩錢)

  • 甘草節(一錢)

上水酒各半煎服。

陰陽散,治瘡屬半陰半陽。

紫荊皮(炒,五兩),獨活(去節炒,一兩),赤芍藥(炒,二兩),白芷(二兩),石菖蒲(二兩)

白話文:

  • 紫荊皮:(先炒過,五兩)

  • 獨活:(去除節點並炒過,一兩)

  • 赤芍藥:(炒過,二兩)

  • 白芷:二兩)

  • 石菖蒲:二兩)

上為末,蔥酒調搽。

回陽湯,治脾腎虛寒,瘡屬純陰。或藥損元氣,不腫痛,不腐潰;或腹痛泄瀉,嘔吐厥逆,或陽脫陷等症。

白話文:

復陽湯,治療脾腎虛寒,瘡屬純陰。或因藥物損傷元氣,不腫痛,不化膿潰爛;或腹痛腹瀉,嘔吐、呃逆,或陽氣脫離陷下等症狀。

乾薑(炮),附子(炮,各二錢),人參,白朮,黃耆(各三錢),當歸,陳皮,甘草(炙,各二錢),柴胡,升麻(各五分)

白話文:

乾薑(經炮製的),附子(經炮製的),各二錢;人參、白朮、黃耆,各三錢;當歸、陳皮、甘草(經炙過的),各二錢;柴胡、升麻,各五分。

上酒水煎服,不應,薑、附倍之。

抑陰散,治瘡瘍元氣虛寒,焮腫不消,或不潰斂,或筋攣骨痛,一切冷症。

白話文:

抑陰散,用於治療瘡瘍元氣虛寒,火熱腫脹消退,或不潰爛收斂,或筋攣骨痛,一切寒症。

草烏(二兩),赤芍藥(一兩炒),肉桂(五錢),南星(一兩煨),白芷(一兩)

白話文:

草烏(80克),赤芍藥(40克炒過),肉桂(20克),南星(40克煨過),白芷(40克)

上為末,蔥湯調塗,熱酒亦可。

托裡溫中湯,治瘡瘍膿潰,元氣虛寒,或因克伐胃氣脫陷,腸鳴腹痛,大便溏泄,神思昏憒,此寒變內陷,緩則不治。

白話文:

託裡溫中湯:用於治療瘡瘍膿潰,元氣虛寒,或因克伐胃氣脫陷,腸鳴腹痛,大便溏泄,神思昏憒。這種寒變內陷的病症,如果治療緩慢,就會難以治癒。

羌活,附子(炮、去皮臍,四錢),乾薑(炒、三錢),益智,丁香沉香,木香,茴香,陳皮(各一錢),甘草(炙,一錢)

白話文:

羌活、附子(炮製好、去除臍,四錢)、乾薑(炒過、三錢)、益智、丁香、沉香、木香、茴香、陳皮(各一錢)、甘草(炙過,一錢)

上姜水煎服。

附子理中湯,治瘡瘍脾胃虛寒,或誤行攻伐,手足厥冷,飲食不入,腸鳴腹痛,嘔逆吐瀉。

白話文:

附子理中湯,用於治療瘡瘍引起的脾胃虛寒,或因誤用攻伐藥物導致的手足厥冷、飲食不入、腸鳴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

附子,人參,白茯苓,白芍藥(各三錢),白朮(四錢)

上水煎服。

姜附湯,治瘡瘍真氣虧損,或誤行汗下,或膿血出多,失於補托,以致上氣喘急,自汗盜汗,氣短頭暈。

人參,附子(炮,去皮臍一兩),乾薑(炮),白朮(各五錢)

上作二劑,水煎服。

參附湯,治失血過多;或膿瘀大泄,或寒涼汗下,真陽脫陷,上氣喘急,自汗盜汗,氣短頭暈等症。急服以救元氣,緩則不治。

白話文:

參附湯,用於治療失血過多;或膿血大量流出,或寒涼發汗過多,真陽衰敗脫落,出現氣喘急促,自汗盜汗,氣短頭暈等症狀。必須緊急服用以挽救元氣,如果病情延誤,則無法治癒。

人參,附子(炮,去皮臍,各五錢)

上姜五片,水煎服,不應,倍之。

獨參湯,治一切失血,或膿水出多,血氣俱虛,惡寒發熱作渴煩躁。蓋血生於氣,故血脫補氣,陽生陰長之理也。用人參二兩、棗十枚、姜十片,水煎,徐徐服。

白話文:

獨參湯,治療一切失血癥狀,或膿水過多,血氣俱虛,惡寒發熱,口渴煩躁。血生於氣,所以失血後應該補氣,以陰陽平衡之理。使用人參二兩、棗子十枚、生薑十片,用水煎煮,慢慢服用。

人參理中湯,治瘡瘍脾胃虛寒,嘔吐泄瀉,飲食少思,肚腹作脹,或胸膈虛痞。

白話文:

人參理中湯,治療瘡瘍引起的脾胃虛寒、嘔吐、腹瀉、食慾減退、腹脹,或胸膈氣滯痞塞。

白朮,人參,乾薑,甘草(炙,各等分)

上薑棗水煎服。

竹葉黃耆湯,治癰疽氣血虛,胃火盛而作渴。

竹葉(二錢),黃耆,麥門,當歸,川芎,甘草,黃芩(炒),芍藥,人參,半夏石膏(煅,各一錢),生地黃(二錢)

白話文:

竹葉(10公克),黃耆、麥門冬、當歸、川芎、甘草、黃芩(炒)、芍藥、人參、半夏、石膏(煅,各5公克),生地黃(10公克)

上每服三五錢,水煎服。

竹葉石膏湯,治癰疽胃火盛,腫痛作渴。

竹葉,石膏(煅),桔梗,木通,薄荷,甘草(各一錢)

白話文:

淡竹葉、石膏(煅燒過的石膏)、桔梗、木通、薄荷、甘草(各一錢)

上姜水煎服。

當歸川芎散,治手足少陽經血虛瘡症,或風熱。耳內癢痛,生瘡出水,或頭目不清,寒熱少食,或婦女經水不調,胸膈不利,脅腹痞痛。

白話文:

當歸川芎散,用於治療手足少陽經血虛瘡症,或風邪熱邪引起的。耳內瘙癢疼痛,生成瘡口並流出膿水,或頭目不清醒,寒熱交替,食慾不振,或婦女經水不調,胸膈不利,脅腹痞痛等症狀。

當歸,川芎,柴胡,白朮,芍藥(各一錢),山梔(炒,一錢二分),牡丹皮,茯苓(各八分),蔓荊子,甘草(各五分)

白話文:

當歸、川芎、柴胡、白朮、芍藥各一錢,炒山梔子一錢二分,牡丹皮、茯苓各八分,蔓荊子、甘草各五分。

上水煎服。

若肝氣不平,寒熱,加地骨皮。肝氣實,加柴胡、黃芩。氣血虛,加參、耆、歸、地。脾虛飲食少思,加苓、術。脾虛胸膈不利,加參、耆。痰滯胸膈不利,加朮、半。肝氣不順,胸膈不利,或小腹痞滿,或時攻痛,加青皮。肝血不足,胸膈不利,或小腹痞滿,或時作痛,加熟地。肝血虛寒,小腹時痛,加肉桂。日晡發熱,加歸、地。

白話文:

如果肝氣不調,有寒有熱的現象,可以添加地骨皮。如果肝氣過盛,可以添加柴胡、黃芩。如果氣血虛弱,可以添加參、耆、歸、地。如果是脾虛導致食慾不振,可以添加茯苓、白術。如果是脾虛導致胸膈不適,可以添加人參、黃耆。如果是痰濕阻滯胸膈,導致胸膈不適,可以添加白術、半夏。如果是肝氣運行不暢,導致胸膈不適,或者小腹脹滿,或者時常有疼痛,可以添加陳皮。如果是肝血不足,導致胸膈不適,或者小腹脹滿,或者時常疼痛,可以添加熟地。如果是肝血虛寒,導致小腹時常疼痛,可以添加肉桂。如果是下午發燒,可以添加當歸、生地黃。

梔子清肝散(一名柴胡梔子散),治三焦及足少陽經風熱。耳內作癢生瘡,或出水疼痛,或胸乳間作痛,或寒熱往來。

白話文:

梔子清肝散(別名叫柴胡梔子散),可治療三焦及足少陽經的風熱。耳朵內發癢長瘡,或流出水疼痛,或胸部乳房之間疼痛,或寒熱交替。

柴胡,梔子(炒),牡丹皮(各一錢),茯苓,川芎,芍藥,當歸,牛蒡子(炒,各七分),甘草(五分)

白話文:

柴胡、梔子(炒)、牡丹皮(各 6 公克)、茯苓、川芎、芍藥、當歸、牛蒡子(炒,各 4.2 公克)、甘草(3 公克)

上水煎服。若太陽頭痛,加羌活。

柴胡清肝散,治鬢疽及肝膽三焦風熱怒火之症,或項胸作痛,或瘡毒發熱。

白話文:

柴胡清肝散,用於治療鬢疽、肝膽三焦風熱怒火之症,或出現項胸作痛、瘡毒發熱的症狀。

柴胡(一錢五分),黃芩(炒,一錢),人參(一錢),山梔(炒,一錢五分),川芎(一錢),連翹,桔梗(八分),甘草(五分)

白話文:

柴胡(6公克),炒黃芩(4公克),人參(4公克),炒山梔(6公克),川芎(4公克),連翹(4公克),桔梗(3公克),甘草(2公克)

上水煎服。

小柴胡湯,治肝膽經症。風熱瘰癧結核,或腫痛色赤,或寒熱往來,或日晡發熱,或潮濕身熱,默默不欲飲食,或怒火口苦,耳聾咳嗽,或吐酸食苦水,皆用此藥。

白話文:

小柴胡湯,是用來治療肝膽經病症的。當風熱引起淋巴結腫大或結核時,症狀包括腫痛發紅、寒熱交替、早上或傍晚發燒、潮濕發身熱、沉默寡言不想進食、煩躁生氣導致口苦、耳聾咳嗽、噁心嘔吐酸臭食物或苦水等,都可以使用小柴胡湯來治療。

柴胡(二錢),黃芩(一錢),人參,半夏(各七分),甘草(炙,五分)

上姜水煎服。

補陰八珍湯,治瘰癧等瘡,屬足三陰虛者。

當歸,川芎,熟地,芍藥,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黃柏(酒炒黑),知母(酒炒,各七分)

上水煎服。

瀉青丸,治肝經實熱。瘰癧腫痛,寒熱,或脅乳作痛,大便秘結。

當歸,龍膽草(酒炒),川芎,山梔,大黃(炒),羌活,防風(各等分)

上為末,蜜丸,雞頭子大,每服一二丸,白湯送下。

若血虛者,四物加山梔、柴胡,或逍遙散。若腎水虧損,不能生肝木而自病,筋攣結核,或肢節拳攣,或似中風,宜用六味丸加五味子

白話文:

如果患者有血虛的症狀,可以使用四物湯加上山梔子、柴胡,或者服用逍遙散。如果患者的腎水不足,不能生出肝木而導致身體出現問題,例如筋攣、結核,或四肢關節屈曲攣縮,或者類似中風的症狀,建議服用六味丸加上五味子。

散腫潰堅湯,治瘰癧堅硬,氣血無虧,宜用之。

柴胡(四分),升麻(三分),龍膽草(酒炒,五分),連翹(三分),黃芩(酒炒,四分),甘草(炙,二分),桔梗(五分),昆布(五分),當歸尾(酒拌),白芍藥(炒,各三分),黃柏(酒炒,三分),知母(酒炒,五分),葛根三稜(酒拌微炒),廣木香(各三分),栝蔞根(五分)

白話文:

  1. 柴胡(4g)

  2. 升麻(3g)

  3. 龍膽草(用酒炒過,5g)

  4. 連翹(3g)

  5. 黃芩(用酒炒過,4g)

  6. 甘草(炙過,2g)

  7. 桔梗(5g)

  8. 昆布(5g)

  9. 當歸尾(用酒拌過)(3g)

  10. 白芍藥(炒過,各3g)

  11. 黃柏(用酒炒過,3g)

  12. 知母(用酒炒過,5g)

  13. 葛根(3g)

  14. 三稜(用酒拌過,稍炒過,3g)

  15. 廣木香(3g)

  16. 栝蔞根(5g)

上水煎服。

益氣養榮湯,治懷抱抑鬱,或氣血損傷,四肢頸項等處患腫,不問軟硬赤白腫痛,或潰而不斂。

白話文:

增益氣血、滋養氣血的湯藥,用於治療心情抑鬱,或氣血受損,四肢、頸項等部位患有腫瘤,不論腫瘤是軟是硬、是紅是白、是腫脹還是疼痛,或潰爛而不癒合。

人參,茯苓,陳皮,貝母,香附,當歸(酒拌),川芎,黃耆(鹽水拌炒),熟地黃(酒拌)芍藥(炒,各一錢),甘草(炙),桔梗(各五分),白朮(炒,二錢),柴胡(六分)

白話文:

人參、茯苓、陳皮、貝母、香附、當歸(用酒拌炒)、川芎、黃耆(用鹽水拌炒)、熟地黃(用酒拌炒)、芍藥(用炒,各一錢)、甘草(用炙)、桔梗(各五分)、白朮(用炒,二錢)、柴胡(六分)

上姜水煎服。

必效散,治瘰癧。氣血雖無虧損,內有癧核未去,而不能愈。

硼砂(二錢五分),輕粉(一錢),麝香(五分),巴豆(五個去皮心膜),白檳榔(一個),斑蝥(四十個去頭翅,同糯米炒)

白話文:

  • 南硼砂(2.5錢):具有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功效,常用於治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

  • 輕粉(1錢):具有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的功效,常用於治療皮膚瘙癢、瘡癤腫毒等症狀。

  • 麝香(0.5錢):具有開竅醒神、活血化瘀的功效,常用於治療中風昏迷、跌打損傷等症狀。

  • 巴豆(5個,去皮心膜):具有瀉下積滯、逐水消腫的功效,常用於治療便祕、腹脹、水腫等症狀。

  • 白檳榔(1個):具有消積導滯、殺蟲止癢的功效,常用於治療消化不良、腹痛腹瀉、皮膚瘙癢等症狀。

  • 斑蝥(40個,去頭翅,與糯米炒):具有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風濕痹痛等症狀。

上同研極細末,取雞子二個去黃,用清調藥,仍入殼內,以濕紙數重餬口,入飯甑候熟取出,曝乾研末。虛者每服半錢,實者一錢,用炒生薑酒五更初調服,如覺小腹痛,用益元散一服,其毒俱從小便出。胎婦勿餌。毒去後多服益氣養榮湯,瘡口自合。

白話文:

將所有的藥材研磨成極細的粉末,取兩個雞蛋,取出蛋黃,用清澈的藥液調和藥粉,再把藥粉倒入雞蛋殼中,用濕紙巾多層包覆蛋殼,放入飯甑蒸熟後取出,曝曬風乾並研磨成粉末。體虛者每次服用半錢,體實者每次服用一錢,用炒過的生薑與酒在凌晨五更初調和服用。如果覺得小腹疼痛,服用一劑益元散,毒性會從小便排出。孕婦不宜服用。毒性消除後,服用益氣養榮湯,瘡口自然癒合。

針頭散,治一切頑瘡內有瘀肉,癧核不化,瘡口不合,宜用此藥腐之。

白話文:

針頭散,用於治療一切頑固的瘡瘍,裏面夾雜着瘀血的肉,腫塊不能消散,瘡口不能癒合,適合用此藥物腐蝕它。

赤石脂(五錢),乳香,白丁香(各三錢),白砒(一錢),黃丹(一錢),輕粉,麝香(各五分),蜈蚣(一條炙乾)

白話文:

  • 赤石脂(五錢):一種礦物藥材,具有止血、化瘀、收斂的作用。

  • 乳香(三錢):一種樹脂藥材,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

  • 白丁香(三錢):一種花蕾藥材,具有理氣止痛、化瘀散結的作用。

  • 白砒(一錢):一種有毒礦物藥材,具有殺蟲、解毒的作用。

  • 黃丹(一錢):一種氧化鉛藥材,具有殺菌、消炎、止痛的作用。

  • 輕粉(五分):一種氧化汞藥材,具有殺菌、消毒的作用。

  • 麝香(五分):一種動物香藥材,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作用。

  • 蜈蚣(一條炙乾):一種動物藥材,具有息風止痙、通絡止痛的作用。

上為末,搽瘀肉上,其肉自腐。若瘡口小,或痔瘡,用糊和作條子,陰乾紝之。凡瘡久不合者,內有膿管,須用此腐之,內服托裡之劑。

白話文:

將上文的所有成分打磨成粉末,塗抹在瘀傷處,瘀肉便會自行腐壞。如果瘡口很小,或者痔瘡,可以用麵糊和藥粉拌和做成條狀,在陰涼處晾乾後敷在患處。所有久久不癒合的瘡口,裡面都有膿管,需要用這個方子來腐蝕它,同時內服託裡的中藥。

神仙隔蒜灸法,治一切癰疽腫毒,前論言之詳矣。凡大痛或不痛,或麻木痛者,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其毒隨火而散,此拔引郁毒從治之法也,信有回生之功。其法:用大蒜頭切三分厚,安瘡頭上,用艾炷於蒜上灸之,五炷換蒜再灸,未成即消,已成殺其大勢;瘡患大,以蒜杵爛攤患處,將艾鋪蒜上灸之,蒜敗再換。瘡色紫或白而不起發,不作膿,不大痛,不問日期,最宜多灸。

白話文:

神仙隔蒜灸法,可以治療一切膿瘡腫毒,前面已經詳細地說過了。凡是疼痛劇烈或不痛,或者麻木性疼痛的,灸到不痛為止,不痛的灸到痛為止,毒素會隨著火散去,這就是拔引鬱毒的治療方法,真的有起死回生的效果。方法是:用大蒜頭切成三分厚,放在瘡口上,用艾柱放在蒜上灸,五炷後換蒜再灸,還沒成膿就消除了,已經成膿的就遏制其發展勢頭;瘡患較大,用蒜搗爛塗在患處,把艾鋪在蒜上灸,蒜烤焦了就再換掉。瘡色發紫或發白,但是不起發,不化膿,不很痛,不管發病的日期,最適合多灸。

神效蔥熨法,治流注、結核、骨癰、鶴膝等症。腫硬,或先以隔蒜灸,而余腫未消,最宜用熨以助氣血,而行壅滯,其功甚大。又為跌撲傷損,止痛散血消腫之良法,用蔥白頭搗爛炒熱,頻熨患處,冷再換。

白話文:

神效蔥熨法,可治療流注、結核、骨癰、鶴膝等疾病。如果患部腫脹、堅硬,可以先用大蒜隔著灸,但若腫脹仍未消退,最適合使用蔥熨法來幫助氣血運行,促進瘀滯消散,效果非常顯著。另外,蔥熨法也是治療跌打損傷的良方,可以止痛散血、消腫止痛,用法是將蔥白搗碎炒熱,反覆熨燙患處,等蔥白變涼後再更換新的蔥白繼續熨燙。

神效桑枝灸,治發背不起,或瘀肉不潰。此陽氣虛弱,用桑枝燃火,著吹熄焰,用火灸患處片時,日三五灸,以消腫潰。若腐肉已去,新肉生遲,宜灸四畔。其陰瘡、瘰癧、流注、臁瘡、惡瘡久不愈者,亦宜用之。大抵此法,未潰則解熱毒、止疼痛、消瘀腫;已潰則補陽氣、散餘毒、生肌肉。其陽症腫痛甚,或重如負石,初起用此法,出毒水,即內消;其日久者用之,雖潰亦淺,且無苦楚。惜患者不知有此,治者亦不肯用此也。

白話文:

神效桑枝灸,可以治療發背不起,或是瘀肉不潰的疾病。這是因為陽氣虛弱所引起的,需要用桑枝點火,把火吹熄之後,用餘燼灸患處一會兒,每天灸三到五次,可以消腫潰爛。如果腐肉已經脫落,但是新肉生長緩慢,可以灸患處周圍。陰瘡、瘰癧、流注、臁瘡、惡瘡等久治不癒的疾病,也適合用此法治療。

總的來說,桑枝灸在未潰瘍時可以解熱毒、止疼痛、消瘀腫;潰瘍後可以補陽氣、散餘毒、生肌肉。如果陽症腫痛嚴重,或者重如負石,在初期使用此法,就會排出毒水,然後腫痛就會消散;如果疾病時間長了才使用此法,即使潰瘍也比較淺,而且沒有痛苦。遺憾的是,患者不知道有此療法,而醫生也不願意使用。

烏金膏,治發背中央肉死,塗之即腐;未死,塗之即生。若初起腫痛,用點數處,其毒頓消,若肉腐塗之即潰。若惡瘡頑瘡,元氣無虧,久不收斂者,內有毒根,以紙燃蘸紝其內。有等發背,因元氣虛弱,或因克伐元氣,胃氣虧損,毒氣散漫,中黯外赤,不腐不潰,服大補之劑,中塗三四寸許,至五六日間,赤黯之界,自有裂紋,如刀劃之狀,中央漸潰漸脫,須用純陽之藥,以接其元氣,庶能收斂。若妄用刀針去肉出血,陽隨陰散,元氣愈傷。或塗涼藥,則毒氣不解,氣血愈虛,非徒無益,而又害之。其方用巴豆一味,去殼炒黑研如膏,點於患處,臨用合之。以上三法,雖不出於方書,余推其意而制,用之良有奇驗。

白話文:

烏金膏,可以用來治療背部中央的肉壞死,塗抹後就會腐爛;如果肉還沒死,塗抹後則會生長。如果是剛開始腫痛,可以在患處點數下,毒素就會立刻消失。如果是肉腐爛了,塗抹後就會潰爛。如果是惡瘡頑瘡,元氣沒有虧損,但長時間不癒合,瘡口內部有毒根,可以用紙燒成灰燼,然後用棉條沾著灰燼塗抹瘡口內部。有些背瘡是因為元氣虛弱,或者是因為克伐元氣,導致胃氣虧損,毒氣散佈在體內,瘡口中央發黑,外圍發紅,不腐爛也不潰爛。這種情況下,應服用大補元氣的藥物,並在瘡口中央塗抹三四寸寬的藥膏,五六天後,瘡口邊緣會出現裂紋,就像刀劃過一樣。瘡口中央會逐漸潰爛脫落,這時需要使用純陽之藥,以補益元氣,促進瘡口癒合。如果使用刀針去除肉塊導致出血,陽氣會隨陰氣散失,元氣會更加受損。如果塗抹涼性藥物,毒氣無法消除,氣血會更加虛弱,不但無益,反而有害。烏金膏的配方只使用巴豆一種藥物,將巴豆去殼後炒黑研磨成膏狀,點塗在患處,使用前再將藥膏混合均勻。以上三種方法,雖然沒有記載在方書上,但我是推測其意義而製定的,使用後效果很好,有奇特的療效。

砭法,治丹毒疔瘡,紅絲走散,或時毒瘀血壅盛。用細瓷器擊碎,取有鋒芒者一塊,以箸一根劈開頭尖夾之,用線縛定,兩手指輕撮箸,稍令磁芒正對患處懸寸許,再用箸一根,頻擊箸頭,令毒血遇刺皆出毒。入腹膨脹者難治。

白話文:

砭法,用於治療丹毒、疔瘡、紅絲蔓延,或有時毒、瘀血瘀滯。用細瓷器摔碎,取那一塊有鋒芒的,用一根筷子劈開頭部尖銳,夾住瓷片,用線固定,兩根手指輕輕捏住筷子,使瓷片的鋒芒正對病處懸掛一寸左右,再用另一根筷子頻繁敲擊筷子的頭部,使毒血遇到刺就會出來。如果毒血進入腹部膨脹,則難以治療。

豆豉餅,治瘡瘍腫痛,硬而不潰,及潰而不斂,並一切頑瘡惡瘡。用江西豆豉餅為末。唾津和作餅子,如錢大,厚如三文,置患處,以艾壯於餅上灸之,干即易之。如背瘡,用漱口水調作餅,覆患處,以艾鋪餅上灸之,如未成者即消,已成者亦殺其大毒。如有不效,氣血虛敗也。

白話文:

豆豉餅:治療瘡瘍腫痛、硬而不潰,以及潰而不合的瘡口,以及各種頑固的惡瘡。使用江西豆豉餅研磨成粉末。用唾液和成餅狀,大小如銅錢,厚度如三文錢,敷於患處,用艾灸在餅上灸烤。餅乾時就更換新的。如果是背部瘡瘍,用漱口水調成餅狀,敷在患處,用艾灸在餅上灸烤。如果瘡瘍還沒有形成,即可消除;已經形成的瘡瘍也能殺死其毒素。如果無效,往往是氣血虛弱所致。

乳香定痛散,治一切瘡瘍,潰爛疼痛。

乳香,沒藥(各五錢),滑石一兩,寒水石(一兩),冰片(一錢)

白話文:

  • 乳香、沒藥(各 15 克),滑石 30 克,寒水石 30 克,冰片 3 克。

上為細末,搽患處,痛即止,甚效。

青龍湯,治肺受風寒,咳嗽喘急。

半夏(湯泡七次,二兩五錢),乾薑(炮),細辛麻黃(去節),肉桂,芍藥,甘草(炙,各三兩),五味(二兩拌炒)

白話文:

半夏(用湯泡七次,二兩五錢),乾薑(炮製過的),細辛,麻黃(去掉節),肉桂,芍藥,甘草(炙烤過的,各三兩),五味(二兩,拌炒過的)

上每服五錢,姜水煎服。

葶藶大棗瀉肺湯,治肺症。胸膈脹滿,上氣喘急,或身面浮腫,鼻塞聲重。用甜葶藶炒黃色研末,每服三錢,棗十枚,水二鍾,煎一鍾去棗入藥,再煎七分,食後服。

白話文:

葶藶大棗瀉肺湯:用於治療肺部疾病,症狀包括胸悶脹滿、呼吸急促、水腫、鼻塞和聲音嘶啞。

用法

  • 將葶藶炒至金黃色,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約9克)。
  • 取十枚大棗,與二碗水(約600毫升)一起煮沸。
  • 當水量減至一碗時,取出大棗,加入葶藶粉。
  • 繼續煮沸,直到藥液減少至七分之二。
  • 飯後服用。

桔梗湯,治肺症。咳嗽胸膈兩脅作痛,咽乾口燥,煩悶作渴,時出臭濁。

白話文:

桔梗湯,用於治療肺部疾病。症狀包括咳嗽,胸部疼痛,咽喉乾燥,口乾舌燥,煩躁不安,口渴,時有臭濁的氣味從口中排出。

桔梗(炒),貝母(去心),當歸(酒浸),栝蔞仁,枳殼(麩炒),薏苡仁桑白皮(炒),甘草節,防己(去皮,各一錢),黃耆(鹽水拌炒),五味子(搗炒),百合(蒸,各一錢五分),葶藶(炒),地骨皮,知母(炒),杏仁(各五分)

白話文:

  • 桔梗(炒熟):化痰止咳,宣肺開竅。

  • 貝母(去心):清肺化痰,潤肺止咳。

  • 當歸(酒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 栝蔞仁:清熱化痰,潤肺止咳。

  • 枳殼(麩炒):理氣化痰,寬中下氣。

  • 薏苡仁:健脾祛濕,清熱止渴。

  • 桑白皮(炒熟):清肺化痰,止咳平喘。

  • 甘草節:益氣健脾,和中緩急。

  • 防己(去皮):祛風除濕,利尿消腫。

  • 黃耆(鹽水拌炒):益氣補虛,健脾益肺。

  • 五味子(搗炒):補腎固精,生津止渴。

  • 百合(蒸熟):潤肺止咳,清心安神。

  • 葶藶(炒熟):利水消腫,清熱解毒。

  • 地骨皮:清熱涼血,滋陰潤燥。

  • 知母(炒熟):清熱化痰,滋陰潤燥。

  • 杏仁(五分):止咳平喘,潤腸通便。

上姜水煎服。

人參補肺湯,治肺症。咳喘短氣,或腎水不足,虛火上炎,痰涎湧盛,或吐膿血,發熱作渴,小便短澀。

白話文:

人參補肺湯,用於治療肺部疾病。症狀包括咳嗽、喘息、呼吸短促,或腎水不足、虛火上炎、痰涎過多,或吐出膿血、發熱口渴、小便短少而澀痛。

人參,黃耆,白朮,茯苓,陳皮,當歸(各一錢),山茱萸肉,山藥(各二錢),五味子(五分),麥門(七分),甘草(炙,五分),熟地(自制,一錢半),牡丹皮(八分)

白話文:

  • 人參、黃耆、白朮、茯苓、陳皮、當歸(各 3 公克)

  • 山茱萸肉、山藥(各 6 公克)

  • 五味子(1.5 公克)

  • 麥門冬(2.1 公克)

  • 甘草(炒製,1.5 公克)

  • 熟地(自行加工,4.5 公克)

  • 牡丹皮(2.4 公克)

上薑棗水煎服。

人參平肺散,治心火克肺,傳為疽痿。咳嗽喘嘔,痰涎壅盛,胸膈痞滿,咽嗌不利。若因肝木太過而致,當補肺;若因腎水不足而患,當補脾肺;若因心火旺而自病,當利小便。

白話文:

《人參平肺散》,用於治療心火剋制肺臟,傳變為癰疽痿痺。症狀包括咳嗽喘息嘔吐,痰涎壅盛,胸膈脹滿,咽喉不利。如果因肝木太過而導致這種情況,應當補益肺臟;如果因腎水不足而患上這種疾病,應當補益脾肺;如果因心火旺盛而自病,應當利於小便。

人參,陳皮,甘草,地骨皮,茯苓(各二錢),知母(炒,七分),五味子(拌炒,四分),青皮,天門冬(去心,各四分),桑白皮(炒,一錢)

白話文:

人參、陳皮、甘草、地骨皮、茯苓(各12克),知母(炒過,9克),五味子(炒過,6克),青皮、天門冬(去核,各6克),桑白皮(炒過,6克)。

上水煎服。

參耆補脾湯,治肺疽。脾氣虧損,久咳吐膿涎,或中滿不食,必服此藥。補脾土以生肺金,否則不治。

白話文:

參耆補脾湯,治療肺疽。脾氣虧損,導致長時間咳嗽並吐出膿痰,或中滿不思飲食,必須服用此藥。以補脾土來生肺金,否則無法治癒。

人參,白朮(各二錢),黃耆(二錢五分),茯苓,陳皮,當歸(各一錢),升麻(三分),麥門冬(七分),五味子(四分),桔梗(六分),甘草(炙,五分)

白話文:

人參、白朮(各 6 克),黃耆(7.5 克),茯苓、陳皮、當歸(各 3 克),升麻(1 克),麥門冬(2 克),五味子(1.2 克),桔梗(1.8 克),甘草(5 克,經過炙烤處理)。

上薑棗水煎服。

射干,治胃癰吐膿血。

射干(去毛),山梔仁,赤茯苓,升麻(各一錢),赤芍藥(一錢五分),白朮(五分),上水煎服。

白話文:

射干(去毛)、山梔子仁、赤茯苓、升麻(各一錢),赤芍藥(一錢五分),白朮(五分),以上藥物用水煎煮服用。

薏苡仁湯,治風熱。唇口瞤動,或結核,或浮腫

薏苡仁(炒),防己,赤小豆,甘草(炙,各等分)

上水煎服。

栝子仁湯,治產後惡露,或經行瘀血作痛

薏苡仁(四錢),桃仁(去皮),牡丹皮,栝蔞仁(各一錢),上水煎服。

梅仁湯,治腸癰壅痛,大便秘澀。

梅仁(九個,去皮尖),大黃(炒),牡丹皮,芒硝(各一錢),冬瓜仁(研,三錢),犀角(鎊末,一錢)

白話文:

梅仁(九個,去皮和尖端),大黃(炒過),牡丹皮,芒硝(各一錢),冬瓜仁(研磨,三錢),犀牛角(研成粉末,一錢)

上水煎入犀末服。

大黃湯,治腸癰。小腹堅腫,按之則痛,肉色如故,或焮赤微腫,小便頻數,汗出憎寒,脈遲緊,膿未成,急服之。

白話文:

大黃湯,用於治療腸癰。

症狀 :小腹堅腫,按壓時感到疼痛,肉色和常人一樣,或有鬱熱伴有輕微腫脹,小便頻繁,汗出畏寒,脈搏遲緩而有力,膿尚未形成。

治療 :緊急服用大黃湯。

大黃(炒),朴硝(各一錢),牡丹皮,栝蔞仁(炒),桃仁(去皮尖,各二錢),上水煎服。

牡丹皮散,治腸癰。腹濡而痛,時下膿。

牡丹皮,人參,天麻,白茯苓,黃耆(炒),薏苡仁,桃仁(去皮尖),白芷,當歸(酒拌)川芎(各一錢),官桂,甘草(炙,五分),木香(三分)

白話文:

牡丹皮、人參、天麻、白茯苓、黃耆(炒過)、薏苡仁、桃仁(去除外皮和尖端)、白芷、當歸(用酒拌過)、川芎(各一錢)、官桂、甘草(炙過,五分)、木香(三分)。

上水煎服。

失笑散,治跌撲、產後心腹絞痛,或不知人事,或經行瘀血,作痛成癰。

白話文:

失笑散,治療跌打損傷、產後心腹絞痛,或昏迷不醒,或月經暗黑瘀結,形成化膿的瘡腫等。

靈脂,蒲黃(俱炒,等分)

上每服二三錢,酒水煎熱服。

防風湯,治破傷風表症,未傳入里,急服此。

防風,羌活,獨活,川芎(各等分),上每服五錢,水煎,調蜈蚣散服。

白話文:

防風、羌活、獨活、川芎(各等分),每次取五錢,加水煎煮,加入蜈蚣散服用。

蜈蚣散

蜈蚣(一對,炙),鰾(三錢,煅)

羌活湯,治破傷風在半表半裡間,宜和解,急服此湯,稍緩則邪入於裡,不可用矣。

白話文:

羌活湯,用於治療介於半表半裡的破傷風,宜使表裡和解,急服此湯,情況稍為緩和後,邪氣進入裡部,就不能再用此湯了。

羌活,菊花,麻黃,川芎,石膏,防風,前胡,黃芩,細辛,甘草,枳殼,白茯苓,蔓荊子(各一兩),蒲荷,白芷(各五錢)

白話文:

羌活、菊花、麻黃、川芎、石膏、防風、前胡、黃芩、細辛、甘草、枳殼、白茯苓、蔓荊子(各 60 克),蒲荷、白芷(各 15 克)。

上每服五錢,姜水煎,日二三服。

大芎黃湯,治破傷風邪傳於裡,舌強口噤,項背反張,筋惕牛蒡,痰涎壅盛,宜急服之。

白話文:

「大芎黃湯」的效用是治療破傷風邪傳到身體裡,導致舌頭僵硬、嘴巴緊閉,脖子和背部向後僵硬,筋脈抽搐像牛蒡根一樣,痰液和涎液充滿喉嚨。這種情況需要緊急服用「大芎黃湯」。

川芎,羌活,黃芩,大黃(各一兩)

上每服五七錢,水煎服。

白朮防風湯,治破傷風,服表藥過多而自汗者。

白朮,黃耆(各一兩),防風(二兩)

上每服五七錢,水煎服。臟腑和而自汗者,可服此藥。若臟腑秘小便赤而自汗者,急以大芎黃湯下之。

白話文:

每次服藥五到七錢,以水煎服。臟腑調和而自汗的人,可以服用此藥。如果臟腑有熱,小便發紅而自汗的人,趕快用大芎黃湯來治療。

六味丸(一名六味地黃丸

此壯水之劑。夫人之生,以腎為主,凡病皆由腎虛而致。此方乃天一生水之劑,無有不可用者,世所罕知。若腎虛發熱作渴,小便淋秘,痰氣壅盛,咳嗽吐血,頭目眩暈,小便短小,眼花耳聾,咽喉燥痛,口舌瘡裂,齒不堅固,腰腿痿軟,五臟齊損,肝經不足之症,尤當用之,水能生木故也。若腎虛發熱,自汗盜汗,便血,諸血失喑,水泛為痰之聖藥,血虛發熱之神劑也。

白話文:

這是一個滋補腎水的藥方。一個人出生,以腎臟為主,所有疾病都是由腎虛引起的。這個藥方是用來滋補腎水的,沒有什麼不能用的,只是世人很少知道。如果腎虛發熱口渴、小便淋漓不通、痰氣壅盛、咳嗽吐血、頭暈目眩、小便短小、眼花耳聾、咽喉乾燥疼痛、口舌瘡裂、牙齒不堅固、腰腿痠軟無力,五臟俱損,肝經不足的症狀,尤其應該服用,因為水能生木。如果腎虛發熱,自汗盜汗,便血,各種出血失音,水泛為痰的聖藥,血虛發熱的神奇藥方。

熟地黃(用生者自制,八兩),山茱萸(去核酒浸蒸),山藥(各四兩),牡丹皮,茯苓(去皮),澤瀉(各三兩,蒸)

白話文:

  • 熟地黃(生曬成乾的,八兩)

  • 山茱萸(挖去果核,用酒浸泡後蒸製)

  • 山藥(各四兩)

  • 牡丹皮

  • 茯苓(剝去外皮)

  • 澤瀉(各三兩,蒸製)

上地黃杵膏,余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滾湯下。

八味丸,治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土虛寒,而患流注、鶴膝等症,不能消潰收斂,或飲食少思,或食而不化,臍腹疼痛,夜多漩溺。即前方加肉桂、附子各一兩。經云:「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即此方也。

白話文:

八味丸,是專治腎陽不足,以致脾土虛寒所造成的疾病,例如:周身痠痛、四肢麻木、大便稀溏、腹痛、夜尿頻繁等症狀。此方中,加入了肉桂、附子,可以增強腎陽之氣,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虛寒的症狀,使諸症皆可減輕。

《黃帝內經》中雲:「益火之源,以消陰翳。」意思就是增強腎陽之氣,就能消除病理產生的陰邪。而八味丸正是根據這個原理而配製的方劑。

加減八味丸,治症同上。即六味地黃丸加肉桂、五味子各一兩。

白話文:

加減八味丸,治療症狀與上同。即六味地黃丸加上肉桂、五味子各一兩。

八珍湯,治脾胃傷損,惡寒發熱,煩躁作渴。或瘡瘍潰後,氣血虧損,膿水清稀,久不能愈。即四君四物合方。

白話文:

八珍湯,可用於治療脾胃受損、畏寒發熱、煩躁口渴的病症。或是在瘡瘍破潰後、氣血虧損、膿水清稀、長時間無法癒合的情況下,也可以使用。其方劑由四君湯和四物湯合方而成。

十全大補湯,治瘡瘍。氣血虛弱,腫痛不愈,或潰瘍膿清,寒熱自汗盜汗,食少體倦,發熱作渴,頭痛眩暈,似中風狀。即八珍湯加黃耆、肉桂。

白話文:

十全大補湯,用於治療瘡瘍。氣血虛弱,腫痛不癒,或潰瘍膿液清稀,寒熱交替以及自汗、盜汗,飲食減少、身體倦怠,發熱口渴,頭痛眩暈,看起來像中風的樣子。在八珍湯的基礎上,再加入黃耆、肉桂。

補中益氣湯,治元氣虛損。或因克伐惡寒發熱,肢體倦怠,飲食少思;或不能起發,消散生肌收斂;或兼飲食勞倦,頭痛身熱,煩躁作渴;脈洪大弦虛,或微細軟弱。

白話文:

補中益氣湯,治療元氣虛損。或因抵禦風寒引起發熱,肢體疲倦,食慾不振,思慮減少;或不能振作,消散生肌收斂;或兼飲食勞倦,頭痛發熱,煩躁口渴;脈搏洪大有力,或微細軟弱。

黃耆,人參,白朮,甘草(炙,各一錢五分),當歸(一錢),陳皮(五分),升麻,柴胡(各三分)

上薑、棗水煎,空心午前服。

生脈散,治胃氣虧損,陰火上衝,口乾喘促,或肢體倦怠,肌肉消瘦,面色痿黃,汲汲短氣,汗出不止,食少作渴;或膿水出多,氣血俱虛,煩躁不安,睡臥不寧;或濕熱大行,火土合病,脾胃虛弱,身重氣短;或金為火制,絕寒水生化之源,肢體痿軟,腳欹眼黑等症。

白話文:

生脈散,用於治療胃氣虧損、陰火上衝,表現為口乾、呼吸急促,或者四肢疲倦、肌肉消瘦、面色萎黃、呼吸短促、汗出不止、食慾不振、口渴。還包括膿水排出過多、氣血俱虛、煩躁不安、睡臥不寧。或濕熱大行,火土合病,脾胃虛弱,表現為身體沉重、氣短。或金為火制,絕寒水生化之源,表現為肢體痿軟、腳欹眼黑等症狀。

人參(五錢),麥門冬(二錢),五味子(一錢)

上水煎服。如不應,倍之。

人參養榮湯,治脾胃虧損,氣血俱虛,發熱惡寒,四肢倦怠,肌肉消瘦,面色痿黃,汲汲短氣,食少作渴。凡大病後,最宜用此。

白話文:

人參養榮湯,用於治療脾胃虧損、氣血俱虛、發燒怕冷、四肢無力、肌肉消瘦、臉色蠟黃、氣喘短促、食慾不振、口渴。凡是大病之後,最適合使用此方。

白芍藥(炒,一錢半),人參,陳皮,黃耆(蜜炙),桂心,當歸,白朮,甘草(炙,各一錢),熟地黃,五味子(炒,杵),茯苓(各七分半),遠志(五分)

白話文:

白芍藥(炒,1.5錢),人參,陳皮,黃耆(蜜炙),桂心,當歸,白朮,甘草(炙,各1錢),熟地黃,五味子(炒,研碎),茯苓(各0.75錢),遠志(0.5錢)

上薑、棗水煎服。

君子湯,治脾胃虛弱,或因克伐腫痛不散,潰斂不能,宜用此以補脾胃,諸症自愈。若誤用攻毒,七惡隨至,脾胃虛弱,飲食少思,或食而難化,或欲作嘔,或大便不實;若脾胃氣虛,瘡口出血,吐血便血,尤宜用之,蓋氣能攝血故也。凡氣血俱虛之症,宜於前湯,但加當歸,脾胃即旺,飲食自進,陰血自生。若用四物湯,沉陰之劑,脾胃復傷,諸症蜂起。若命門火衰而脾土虛寒,必用八味丸,以補土母。

白話文:

四君子湯,治療脾胃虛弱,或因剋伐導致腫痛不散,潰瘍不能癒合,應使用此藥方來補益脾胃,各種疾病症狀自然會治癒。若誤用攻毒藥物,則七種邪毒隨之而來,脾胃虛弱,不想吃東西,或吃了難以消化,或想嘔吐,或大便不成形;如果脾胃氣虛,瘡口出血,吐血便血,更應該使用四君子湯,因為氣能攝住血。凡是氣血皆虛的疾病,應該服用四君子湯,但要加入當歸,脾胃就會強健,飲食自然增加,陰血自然生成。若使用四物湯,沉陰的藥劑,脾胃又會受傷,各種疾病症狀蜂擁而起。如果命門火衰弱,脾土虛寒,必須使用八味丸來補益土母。

人參,白朮,茯苓(各二錢),甘草(炙一錢)

上薑棗水煎服。

六君子湯,治脾胃虛弱,或寒涼克伐,腫痛不消,或不潰斂,宜服此湯,以壯營氣,諸症自愈。即前方加陳皮、半夏。

白話文:

六君子湯,用來治療脾胃虛弱,或因寒涼藥物克伐導致腫痛不消,或腫痛不潰合,適合服用此湯,以增強營氣,諸多症狀自然會痊癒。也就是在前方劑型中加入陳皮、半夏。

異功散,治脾胃虛弱,飲食少思。即四君子湯加陳皮。

四物湯,治血虛發熱,或因失血,或因克伐,或因潰後,致晡熱內熱,煩躁不安,皆宜服之。經云:血生於脾。若脾虛不能生血者,宜用四君子加當歸、酒炒白朮以補脾。

白話文:

四物湯用於治療因血虛引起的發熱。這種發熱可能由失血、勞累過度或潰瘍後引起。患者會感到疲倦、煩躁不安。中醫認為,血由脾臟生成。如果脾虛不能生血,可以使用四君子湯加上當歸和炒白朮來補脾。

當歸,熟地黃(各三錢),芍藥(二錢),川芎(一錢五分),上水煎服。

歸脾湯,治憂思傷脾,血虛發熱,食少體倦;或脾不能攝血,以致妄行吐下;或健忘怔忡,驚悸少寐;或心脾作痛,自汗盜汗;或肢體腫痛,大便不調;或婦人經候不準,晡熱內熱;或唇瘡流注等症,不能消散潰斂。

白話文:

「歸脾湯」療法,用於治療因憂思而損傷脾臟,導致血虛發熱、食慾不振、身體疲倦;或者脾臟不能攝住血液,導致吐血、便血等症狀;或者出現健忘、精神恍惚,以及心悸、失眠等症狀;或者心脾疼痛,經常出汗或盜汗;或者四肢腫脹疼痛,大便異常;或者婦女月經不調,午後或內部發熱;或者脣瘡、流注等疾病不能消散或癒合。

白朮,白茯苓,黃耆(炒),當歸,龍眼肉,遠志,酸棗仁(炒,各一錢),木香(五分),甘草(炙,三分),人參(一錢)

白話文:

  1. 白朮:益氣健脾,燥濕利水,止瀉。

  2. 白茯苓:利水滲濕,健脾益氣,寧心安神。

  3. 黃耆(炒):益氣固表,補中益氣,利尿消腫。

  4.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

  5. 龍眼肉:補益心脾,養血安神,益氣養血。

  6. 遠志:益智安神,補益心腎,健忘,失眠。

  7. 酸棗仁(炒):寧心安神,養肝益血,斂汗止瀉。

  8. 木香(五分):行氣止痛,疏肝理氣,止瀉。

  9. 甘草(炙,三分):補益脾胃,緩解藥性。

  10. 人參(一錢):補氣益血,強壯身體,增強免疫力。

上薑、棗水煎服。

便毒,治脾胃損傷,或服峻劑,致血氣俱虛,肌熱大渴引飲,目赤面紅,晝夜不息。其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此病多得於飢飽勞役者,若誤服白虎湯必死。

白話文:

  • 便毒:* 是一種中醫病名,症狀為腹瀉、嘔吐、腹痛等。通常是由於脾胃虛弱或服用過量峻劑導致的。

  • 治脾胃損傷:* 可以通過服用中藥或針灸等方法來治療脾胃損傷。

  • 或服峻劑,致血氣俱虛,肌熱大渴引飲,目赤面紅,晝夜不息。* 如果服用過量峻劑,可能會導致血氣俱虛、肌熱大渴引飲、目赤面紅、晝夜不息等症狀。

  • 其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 脈搏洪大而虛弱,重按時沒有脈搏。

  • 此病多得於飢飽勞役者,* 這種疾病通常是由於飢餓、飽食、疲勞或勞動過度引起的。

  • 若誤服白虎湯必死。* 如果誤服白虎湯,可能會導致死亡。

當歸(三錢),黃耆(炙一兩)

上水煎服。

六一湯

黃耆(炙,六錢),甘草(炙,一錢)

上水煎服。

加味逍遙散,治肝脾血虛,內熱發熱;或遍身瘙癢寒熱;或肢體作痛,頭目昏重;或怔仲頰赤,口燥咽乾;或發熱盜汗,食少不寐;或口舌生瘡,耳內作痛;或胸乳腹脹,小便欠利。

白話文:

加味逍遙散,用於治療肝脾血虛、內熱發熱;或全身瘙癢伴有寒熱症狀;或肢體疼痛,頭暈目眩;或煩躁不安、臉頰發紅,口乾咽燥;或發熱盜汗,食慾不振、失眠;或口腔、舌頭生瘡,耳內疼痛;或胸部、乳房、腹部腫脹,小便不利。

甘草(炙),當歸,芍藥(酒炒),茯苓,白朮(炒),柴胡(各一錢),牡丹皮,山梔(炒,各七分)

上水煎服。

黃芩清肺湯,治肺經陰虛火燥,而小便不通。若因脾經有熱,當清其脾;若因心火克肺,當制其心。

白話文:

黃芩清肺湯,用於治療肺經陰虛火旺,導致小便不通的證候。如果同時伴有脾經有熱的表現,則應當先清脾熱;如果同時伴有心火剋制肺經的表現,則應當先制心火。

黃芩(一錢),梔子(三個打碎)

上水煎服。

滋腎丸,治腎經陰虛,發熱作渴,便赤,足熱腿軟等症。凡不渴而小便秘熱,在下焦血分也,最宜此藥。經云:無陰則陽無以化。若脾肺燥熱所遺,當滋其化源。

白話文:

滋腎丸,用於治療腎經陰虛引起的發熱口渴、小便赤紅、足熱腿軟等症狀。凡是沒有口渴,但有大便乾燥、下焦血熱的症狀,最適合服用此藥。經言:沒有陰的滋潤,陽氣就沒有辦法發揮作用。如果脾肺燥熱遺留下來的問題,應該滋補脾肺的化源。

知母,黃柏(各酒炒,一兩),肉桂(二錢)

上為末,水丸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白滾湯下。

五苓散,治下部濕熱瘡毒,小便赤少。

澤瀉,豬苓,肉桂,白朮,赤茯苓(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二錢,熱湯調下。

犀角地黃丸,治胃火血熱,妄行吐衄,或大便下血者。

犀角(鎊末),生地黃,赤芍藥,牡丹皮(各一錢半),升麻,黃芩(炒,各一錢)

上水煎熟,入犀末服。

若因怒而致,加山梔、柴胡。若脾氣虛而不能攝,用歸脾湯。若肝脾火動而妄行,用加味逍遙散。若脾氣虛而不能統,用補中益氣湯加炮黑乾薑。若血虛有火而妄行,用四物加炮姜。若腎經虛火而血妄行,用六味丸料;不應,急加肉桂,以引虛火歸源。

白話文:

  1. 如果是因為憤怒而引起的盜汗,可以添加山梔子、柴胡。

  2. 如果是脾氣虛弱,不能控制盜汗,可以使用歸脾湯。

  3. 如果是肝脾火旺,盜汗不止,可以使用加味逍遙散。

  4. 如果是脾氣虛弱,不能統攝盜汗,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加入炮製過的乾薑。

  5. 若是血虛有火,盜汗不止,可以使用四物湯加上炮製過的乾薑。

  6. 若是腎經虛火,盜汗不止,可以使用六味丸的原料;如果效果不佳,可以趕緊加入肉桂,引導虛火歸於根本。

清胃散,治膏粱積熱,唇口腫痛,齒齦潰爛,焮痛連頭面,或惡寒發熱。

白話文:

清胃散,用於治療膏粱之人的積熱,出現嘴脣和嘴巴腫痛,牙齦潰爛,連頭面都灼熱疼痛,或者出現惡寒發熱的症狀。

升麻(二錢),生地黃,牡丹皮,黃連,當歸(酒洗,各一錢)

上水煎服。痛未止,石膏之類可量加。

潤腸丸,治脾胃伏火,大腸乾燥,或風熱血結,宜用此丸通之。若結在直腸,宜豬膽汁導之。蓋腎主五液,開竅於二陰,若津液滋潤,大便通調;若津液不足,脾氣虧損,必當培補,猶忌前藥。

白話文:

潤腸丸,治療脾胃蘊含伏火,大腸乾燥,或風熱血瘀結,宜用此丸通便。如果結塊在直腸,宜用豬膽汁導下。腎臟主導五臟的液體,並在兩個陰竅開啟。如果津液滋潤,大便就會順暢;如果津液不足,脾氣虧損,就必須培補,並且忌用之前的藥物。

麻子仁,桃仁(去皮尖,各一兩),羌活,歸尾,大黃(煨),皂角刺,秦艽(各五錢)

白話文:

麻子仁、桃仁(去皮尖,各一兩)、羌活、歸尾、大黃(煨)、皁角刺、秦艽(各五錢)

上各另研為末,煉蜜或豬膽汁丸,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白湯下。若用豬膽汁導之,而不結燥,急補元氣。

白話文:

將上述各藥材分別研磨成細末,用蜂蜜或豬膽汁調和製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四十粒,用白開水送服。如果使用豬膽汁引導藥物,而沒有出現乾燥的症狀,則需要緊急補益元氣。

四神丸,治脾腎虛弱,大便不實,飲食少思;或小腹作痛,或產後泄瀉,肚腹作痛,不思飲食。

白話文:

四神丸,用於治療脾腎虛弱,大便不成形,飲食不振;或小腹疼痛,或產後腹瀉,肚子疼痛,不想吃東西。

肉豆蔻,五味子(各一兩),補骨脂(四兩),吳茱萸(浸炒,一兩)

白話文:

肉豆蔻、五味子(各 30 克),補骨脂(120 克),吳茱萸(浸泡炒製,30 克)

上為末,水二碗,姜八兩、紅棗一百枚,煮熟取棗肉和末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食前白湯下。

白話文:

將這些藥材磨成細末,加水兩碗、姜八兩和一百枚紅棗一起煮熟,取出棗肉和藥末,搓成桐子般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到七十顆,空腹食前以白開水送服。

二神丸,治脾腎虛寒,不思飲食,或侵晨五更泄瀉,或飲食少思,大便不實,其功甚效。如不應,乃命門火衰,急用八味丸,補火而生土。

白話文:

二神丸:

治療脾腎虛寒,不思飲食,或者黎明五更的時候腹瀉,或者飲食減少,大便不成形,這個藥丸的效果很好。如果沒有效果,那就是命門火衰了,需要趕快服用八味丸,以補火生土。

破故紙(四兩,炒),肉豆蔻(二兩,生用)

上為末,用大紅棗四十枚、生薑四兩,水煮熟,去姜取棗肉和藥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湯送下。

白話文:

研成藥粉,使用四十枚大紅棗、四兩生薑,加水煮熟,去掉生薑,取棗肉和藥丸,每丸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時用鹽湯送服。

越鞠丸,治六郁。牙齒作痛,口舌生瘡,或胸膈痞滿,嘔吐吞酸,或腹脹腿痠等症。

白話文:

越鞠丸:治療六種鬱證。牙齒疼痛,口腔和舌頭長瘡,或胸部和橫膈膜感到緊繃、脹滿,嘔吐併吞入酸水,或腹脹腿痠等症狀。

蒼朮(炒),神麯(炒),香附,山楂,山梔(炒),撫芎,麥芽(炒,各等分)

白話文:

蒼朮(炒過)、神曲(炒過)、香附、山楂、山梔(炒過)、川芎、麥芽(炒過,各等份)

上為末,水調麴櫱麵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白湯下。

二陳湯,治脾虛,中脘停痰,嘔吐噁心,或頭目不清,飲食少思等症。

陳皮,半夏,茯苓(各一錢),甘草(炙五分)

上姜水煎。

錢氏白朮散,治胃氣虛,或因克伐,或因吐瀉,口乾作渴,飲食少思。

藿香,白朮(炒),木香,白茯苓,甘草(炒),人參(各一錢),乾葛(二錢)

白話文:

藿香、白朮(炒)、木香、白茯苓、甘草(炒)、人參(各一錢)、乾葛(二錢)

上水煎服。

生地黃丸,治師尼寡婦室女,乍寒乍熱,而患瘡瘍等症,肝脈弦長而出魚際。

白話文:

生地黃丸,用於治療寡婦、處女等女性,因乍寒乍熱而患瘡瘍等症,肝脈弦長而出現在魚際穴。

生地黃(一兩,酒拌杵膏),秦艽,黃芩,硬柴胡(各五錢),赤芍藥(一兩)

上為末,入地黃膏,加煉蜜少許,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烏梅煎湯下,日進二服。

白話文:

將上面的東西研成粉末,加入適量的地黃膏和少量的蜂蜜,製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烏梅湯送服,每天服用兩次。

加味地黃丸,治肝腎陰虛瘡症,或耳內癢痛出水,或眼昏痰氣喘嗽,或作渴發熱,小便赤澀等症。

白話文:

加味地黃丸,可以治療肝腎陰虛引起的瘡症,包括以下症狀:

・耳內瘙癢疼痛並流出液體。

・眼睛昏花、痰多、氣喘咳嗽。

・感到口渴和發熱。

・小便赤色、排尿困難。

乾山藥,山茱萸,牡丹皮,澤瀉,白茯苓,熟地黃,柴胡,五味(各另為末,等分)

上將熟地黃掏碎,酒拌濕杵膏,入前末和勻,加煉蜜為丸,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白湯送下,不應,用加減八味丸。

白話文:

將熟地黃搗碎,用酒拌濕搗成膏,加入前面的藥末調勻,加上煉製的蜂蜜做成丸劑,大小如桐子一般。每次服用一百丸,空腹時,用白開水送服。如果沒有效果,則使用加減八味丸。

琥珀,治頸項瘰癧,及脅下,初如梅子,腫結硬強,漸如連珠,不消不潰,或潰而膿水不絕,經久不瘥,漸成漏症。

白話文:

琥珀膏,用來治療頸項淋巴結結、腋下腫塊,初期如梅子大小的腫塊堅硬、逐漸增大並連珠狀,不消也不破,或破後膿水不斷,長期不能治癒,最後發展成瘻管。

琥珀(一兩),木通,桂心,當歸,白芷,防風,松脂,硃砂(研),木鱉子(肉,各五錢)麻油(二斤),丁香,木香(各二錢)

白話文:

琥珀(一兩),木通、桂心、當歸、白芷、防風、松脂、硃砂(研磨),木鱉子(果肉),各五錢。麻油(二斤),丁香、木香,各二錢。

上先用琥珀、丁香、桂心、硃砂、木香為末,其餘藥入油內,煎黑濾去粗,徐徐入黃丹,再煎軟硬得中,即成膏矣。

白話文:

首先將琥珀、丁香、桂心、硃砂、木香研磨成粉末狀,其餘的藥物放入油中煎煮,直到油變成黑色後過濾掉雜質,然後慢慢加入黃丹,再次煎煮至軟硬適中,就製成了藥膏。

人參黃耆湯,治潰瘍,飲食少思,無睡發熱。

人參,麥門冬,陳皮,白朮,蒼朮(各五分),黃耆(一錢),黃柏(炒,四分),升麻,歸身(各五分)

上水煎服。

托裡當歸湯,治潰瘍氣血俱虛,瘡口不斂;或晡熱內熱,寒熱往來;或婦人諸瘡,經候不調,小便頻數,大便不實等症。

白話文:

當歸補血湯,用於治療潰瘍患者氣血虛弱,瘡口不能癒合;或者傍晚發熱,體內發熱,寒熱交替反復;或者婦女的各種瘡傷,月經不調,小便頻多,大便不成形等症狀。

當歸,黃耆,人參,熟地黃,川芎,芍藥(各一錢),柴胡,甘草(各五分)

上水煎服。

短氣,治瘡瘍潰膿而作痛者。

人參,黃耆,當歸,川芎,厚朴,防風,白芷,桔梗,官桂,紫草,木香,甘草

白話文:

  • 人參:補氣養血,增強免疫力。

  • 黃耆:補氣、升陽、固表,增強免疫力。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 川芎:活血化瘀,祛風止痛。

  • 厚朴:理氣化痰,健脾消食。

  • 防風:祛風散寒,解表止痛。

  • 白芷:祛風止痛,化膿消腫。

  • 桔梗:宣肺止咳,化痰排膿。

  • 官桂:溫陽補腎,散寒止痛。

  • 紫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

  • 木香:理氣止痛,化積消脹。

  • 甘草:補氣益中,潤肺止咳,緩解藥性。

上入糯米一撮,水煎服。

藿香正氣散,治外感風寒,內停飲食,頭疼寒熱;或霍亂泄瀉,或作瘧疾等症。

白話文:

藿香正氣散,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內停飲食引起的頭痛、發熱或腹瀉,霍亂泄瀉,或發作瘧疾等症狀。

桔梗,大腹皮,紫蘇,茯苓,白芷,半夏,陳皮,白朮,厚朴(各一錢),炙甘草(五分)藿香(一錢五分)

白話文:

桔梗、大腹皮、紫蘇、茯苓、白芷、半夏、陳皮、白朮、厚朴(各一錢),炙甘草(五分),藿香(一錢五分)。

上薑、棗水煎服。

升陽除濕湯,治脾胃虛弱,不思飲食,腸鳴腹痛,泄瀉無度,小便赤黃,四肢困倦。

白話文:

**方劑名稱:**升陽除濕湯

藥方主治: 脾胃虛弱,不思飲食,腸鳴腹痛,泄瀉無度,小便赤黃,四肢睏倦。

藥方功效: 升陽除濕。

藥方組成: 黨參、茯苓、白朮、烏藥、藿香、薏苡仁、荷葉、甘草。

藥方使用: 水煎服,每日一劑,分三次服。

藥方注意事項: 脾胃虛弱,不思飲食,腸鳴腹痛,泄瀉無度,小便赤黃,四肢睏倦的患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甘草,麥芽,陳皮,豬苓(各三分),澤瀉,益智仁,半夏,防風,神麯,升麻,柴胡,羌活(各五分),蒼朮(一錢),白朮(二錢),茯苓(七分)

白話文:

甘草、麥芽、陳皮、豬苓(各三錢),澤瀉、益智仁、半夏、防風、神麯、升麻、柴胡、羌活(各五錢),蒼朮(一錢),白朮(二錢),茯苓(七錢)。

上薑、棗水煎服。

十宣散,治瘡瘍脈緩澀,體倦惡寒,或脈浮緊細,用之以散風助陽氣也。

白話文:

十宣散,用於治療瘡瘍,脈絡流動緩慢不暢,身體疲倦怕冷,或脈搏浮起、緊繃細小,可用此藥來宣散風邪,幫助陽氣運行。

人參,當歸,黃耆,桔梗,炙草,白芷,川芎(各一錢),厚朴,防風,肉桂(各五分)

上水煎服。

參朮膏,治中氣虛弱,諸藥不應,或因用藥失宜,耗傷元氣,虛症蜂起。但用此藥,補其中氣,諸症自愈。

白話文:

參朮膏,用於治療中氣虛弱,服用其他藥物無效,或因用藥不當,損耗元氣,出現多種虛症。只要使用此藥,就能補益中氣,各種虛症就會自行痊癒。

人參,白朮(各等分)

上水煎稠湯化服之。

清燥湯,治元氣虛弱,濕熱乘之,肢體痠軟;或頭目眩暈,飲食少思,口乾作渴;或自汗盜汗,胸滿氣促,小便赤少,大便不調等症。

白話文:

清燥湯,治療元氣虛弱,暑濕之氣乘虛而入,導致四肢痠軟無力;或頭目眩暈,不想吃飯,口乾舌燥;或自發性出汗或盜汗,胸悶氣促,小便赤黃並且尿少,大便不規律等症狀。

黃耆(一錢五分),五味子(九粒),黃連(二分),蒼朮,白朮,麥門冬,生地黃,陳皮,澤瀉(各五分),茯苓,人參(去蘆),當歸(酒洗),升麻(各三分),神麯(炒),豬苓,柴胡,炙草(各二分),黃柏(酒炒,三分)

白話文:

  • 黃耆:15克

  • 五味子:9粒

  • 黃連:2克

  • 蒼朮:5克

  • 白朮:5克

  • 麥門冬:5克

  • 生地黃:5克

  • 陳皮:5克

  • 澤瀉:5克

  • 茯苓:3克

  • 人參(去蘆):3克

  • 當歸(酒洗):3克

  • 升麻:3克

  • 神麯(炒):2克

  • 豬苓:2克

  • 柴胡:2克

  • 炙草:2克

  • 黃柏(酒炒):3克

上水煎服。

補真丸,治真陰虧損諸症。

肉蓯蓉(酒浸焙乾),葫蘆巴(炒),附子,陽起石,五味子,菟絲子(洗淨酒浸),肉豆蔻川烏,沉香,鹿茸(酒浸炒),巴戟天(去心),鍾乳粉(各一兩半)

白話文:

肉蓯蓉(用酒浸泡後焙乾),葫蘆巴(炒熟),附子,陽起石,五味子,菟絲子(洗淨後用酒浸泡),肉豆蔻、川烏,沉香,鹿茸(用酒浸泡後炒熟),巴戟天(去除根心),鐘乳粉(各一兩半)

上為末,用羊腰子兩對,治如食法,酒煮搗爛,入酒糊丸,如梧桐子。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飲、鹽湯任下。

白話文:

將上方藥材研磨成粉末,使用兩個羊腰子,料理的方法類似食用方式,酒煮搗碎,混入酒糊丸,如梧桐子的大小。每次服用七十丸,空腹以米湯或鹽湯送服。

托裡健中湯,治瘡瘍元氣素虛,或因涼藥傷胃,飲食少思,或作嘔瀉等症。

白話文:

「託裡健中湯」是一種用來治療瘡瘍的人參補氣的湯藥,適用於元氣素虛的患者,也用於因服用涼藥而損傷胃氣,導致飲食減少、思慮不周,或出現嘔吐、腹瀉等症狀。

人參,白朮,茯苓(各二錢),半夏,炮姜(各一錢),炙草(五分),黃耆(一錢五分),肉桂(三分)

上薑、棗水煎服。

托裡益中湯,治中氣虛弱,飲食少思,或瘡不消散,或潰而不斂。

人參,白朮,陳皮,半夏,茯苓,炮姜(各一錢),木香,炙草(各五分)

上薑、棗水煎服。

托裡益青湯,治脾土虛弱,肝木所侮,以致飲食少思,或胸膈不利等症。

人參,白朮,茯苓,半夏(各一錢),芍藥,柴胡(各五分),陳皮(一錢),甘草(五分)

上薑、棗水煎服。

托裡清中湯,治脾胃虛弱,痰氣不清,飲食少思等症。

人參,白朮,陳皮,茯苓(各一錢),半夏(八分),桔梗(七分),甘草(五分),上薑、棗水煎服。

托裡益黃湯,治脾土虛寒,水反侮土,以致飲食少思,或嘔吐泄瀉等症。

人參,白朮,陳皮,茯苓,半夏(各一兩),炮姜,丁香,炙草(各五分),上薑、棗水煎服。

托裡越鞠湯,治六郁所傷,脾胃虛弱,飲食少思等症。

人參,白朮(各二錢),陳皮,半夏(各一錢),山梔,川芎,香附,蒼朮(各七分),炙草(五分)

上薑、棗水煎服。

赤小豆,治瘡腫不止。

粟殼(三錢),白芷(一錢五分),炙草,陳皮(各一錢),乳香(五分),沒藥(五分),丁香(三分)

上作二劑,水煎服。

濟生犀角地黃湯,治鬱熱不解,衄血便血等症。

犀角,生地,白芍藥,牡丹皮(各等分)

上每五七錢水煎服,加減同上。亦治便血。

痔瘡方

雄黃(五分,細研),五靈脂(去石燒過斷煙),五倍子(泡過,各一錢),沒藥(二錢半明淨者),白礬(半飛半生)

白話文:

雄黃(五分,研磨成細末),五靈脂(去除石頭,燒至冒煙停止),五倍子(浸泡過,各一錢),沒藥(二錢半,要明淨的),白礬(一半炒過,一半生用)

上為細末,研極細,用紙花子貼瘡口上。

豬蹄湯

香白芷,黃芩,赤芍藥,生甘草,當歸,羌活,露蜂房(取有蜂兒者)

上先將豬蹄彎一隻,用水數碗煮熟取清汁,分作十數次,每次用前藥一兩,煎十數沸去滓,無風處淋洗,死肉惡隨洗而下,極效。

白話文:

首先將豬蹄先彎曲一隻,用水數碗煮熟取清汁,分為十幾次,每次服用藥劑一兩,煎煮十幾次沸騰去掉雜質,在沒有風的地方沖洗患處,壞死和惡化的肉會隨著沖洗而脫落,效果極佳。

神效栝蔞散,治乳癰,初起者自消,膿成者自潰。及一切癰疽,或潰後餘毒,亦宜用之。

黃栝蔞(一枚),當歸(五錢),生甘草(五錢),乳香,沒藥(各五錢)

上用水酒煎服。

清肝解鬱湯,治肝經血虛風熱,或肝經鬱火傷血,乳內結核,或為腫潰不愈。凡肝膽經血氣不和之症,皆宜用此藥。

白話文:

清肝解鬱湯,用於治療肝經血虛風熱,或是肝經鬱火傷血,乳房內結核,或為腫瘤潰瘍不癒。凡是肝膽經血氣不和的症狀,皆可使用此藥治療。

人參(一錢),柴胡(八分),白朮(一錢五分),牡丹皮(八錢),茯苓(一錢),陳皮(八分)甘草(五分),當歸(一錢五分),貝母(一錢),川芎(八分),山梔(炒),芍藥(炒),熟地黃(各一錢),上水煎服。

白話文:

人參(六克),柴胡(四點八克),白朮(九克),牡丹皮(四十八克),茯苓(六克),陳皮(四點八克)甘草(三克),當歸(九克),貝母(六克),川芎(四點八克),山梔(炒制後),芍藥(炒制後),熟地黃(各六克),以上藥物用水煎服。

清肝益榮湯,治肝膽、小腸經風熱血燥,筋攣結核,或耳項胸乳脅肋作痛,或作瘊子,並一切肝火之症。

白話文:

清肝益榮湯:用於治療肝膽和小腸經絡風熱血燥,筋攣結核,或耳後、項部、胸部、乳房、脅肋疼痛,或長瘊子,以及一切肝火引起的疾病。

柴胡(七分),山梔,當歸,木瓜(不犯鐵器),茯苓(各一錢),川芎,芍藥(炒,各七分)龍膽草(八分),白朮(二錢),熟地(一錢五分),炙草(五分)

白話文:

柴胡(七分)、山梔、當歸、木瓜(不要碰到鐵器)、茯苓(各一錢)、川芎、芍藥(炒過,各七分)、龍膽草(八分)、白朮(二錢)、熟地(一錢五分)、炙草(五分)。

上姜水煎服。

益元散

滑石(六兩),甘草(一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酒調下。

神效開結散,治癭疾,不問年歲,極驗。

沉香,木香,橘紅(四兩),豬厭肉子(生於豚豬項下),珍珠(四十九粒,砂鍋內泥封口煨,過絲一枚如棗大,取四十丸)

白話文:

沉香、木香、橘紅(四兩)、豬厭肉子(生長在豬脖子下)、珍珠(四十九顆,用砂鍋泥封口煨熟,過濾後取出一顆棗子大小的量,共取四十顆)

上為末,每服一錢,臨臥冷酒調搽,徐徐嚥下,輕者三五服,重者一料痊愈。修合用除日效,忌鹹酸、油膩、澀氣等物。

白話文:

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在睡覺前用冷酒調和,慢慢地嚥下去,病情輕的服用三到五次,病情重的服用一劑便會痊癒。在除日那天配製好藥材,在服用期間忌食鹹、酸、油膩、澀等食物。

海藻散堅丸,治肝經癭瘤。

海藻,昆布(各一兩),小麥(四兩,醋煮炒乾),龍膽草(二兩)

白話文:

  • 海藻,昆布(各50克)

  • 小麥(200克,用醋煮熟炒乾)

  • 龍膽草(100克)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臨臥白湯下,並噙化咽之。

普濟消毒散,治天行時毒,頭面腫痛,或咽喉不利,若饑饉之後患之,最宜用,仍當固胃氣。

白話文:

普濟消毒散,用於治療流行性疾病引起的頭面腫痛,或是咽喉不適,如果是在饑荒之後患上,使用本方最合適,仍應當鞏固胃氣。

黃芩,連翹(各五錢),人參(三錢),陳皮,玄參,甘草,柴胡,桔梗(各一錢),牛蒡馬勃,板藍草根(各七分),白殭蠶,升麻(各五分),上水煎服,大便秘,量加大黃。

白話文:

黃芩和連翹各五錢、人參三錢、陳皮、玄參、甘草、柴胡、桔梗各一錢、牛蒡子、馬勃、板藍草根各七分、白殭蠶、升麻各五分,一起加入水煎煮飲用。若大便便祕,酌量加一些大黃。

通氣散,治時毒腫甚,取嚏,以泄其毒。

玄參(一錢五分),豬牙皂角,川芎(各二錢),藜蘆(五分),羊躑躅花(二錢五分)

白話文:

玄參(7.5克),豬牙皁角,川芎(各10克),藜蘆(2.5克),羊躑躅花(12.5克)

上為末,用紙捻蘸少許,入鼻內,取嚏為度。

防風通聖散,治時毒熱毒,便秘熱燥。若時毒饑饉之後,胃氣虧損者,須當審察,非大滿大實不用。

白話文:

「防風通聖散」這個藥方,是用來治療時令毒熱,毒氣導致的便祕發熱口乾。但是在遇到饑荒之後,胃氣虛弱的人,要謹慎地判斷,如果沒有嚴重的便祕和實熱,就不要使用這個藥方。

防風,當歸,川芎,芍藥,大黃,芒硝,連翹,薄荷,麻黃,桔梗,石膏,黃芩(各一兩),白朮,山梔,荊芥(各二錢五分),甘草(二兩),滑石(一兩)

白話文:

防風、當歸、川芎、芍藥、大黃、芒硝、連翹、薄荷、麻黃、桔梗、石膏、黃芩(各45克),白朮、山梔、荊芥(各9克),甘草(90克),滑石(45克)

上水煎服,或為末,白湯調下,仍量人虛實。

葛根牛蒡湯,治時毒腫痛,而便利調和者。

葛根,管仲,甘草(又名國老),豆豉,牛蒡(半生半炒,各一錢)

上水煎服。

犀角升麻湯,治時毒,或風熱,頭面腫痛,或咽喉不利,或風熱鬢疽痄腮等症。

白話文:

犀角升麻湯,用於治療時令疫病,或因風熱所致,導致頭面腫痛,或咽喉疼痛,或風熱引起的腮腺炎、腮腺炎等症狀。

犀角,升麻,防風,羌活(各一錢),白芷,黃芩,白附子(各五分),國老(六分)

白話文:

犀角:一錢

升麻:一錢

防風:一錢

羌活:一錢

白芷:五分

黃芩:五分

白附子:五分

國老:六分

上水煎服。

白芷胃風湯,治手足陽明經氣虛風熱,面目麻木,或牙關緊急,眼目瞤動。

白話文:

白芷胃風湯,用於治療手足陽明經脈氣虛風熱,臉部麻木,或牙關緊閉,眼睛抽動的疾病。

白芷(二錢五分),升麻(二錢五分),葛根,蒼朮(米泔炒,各八分),炙草,當歸(各一錢五分),草豆蔻,柴胡,黃柏(炒),藁本,羌活(各四分),蔓荊子,白殭蠶(三分),麻黃(去節七分),上水煎服。

白話文:

白芷(12.5公克)、升麻(12.5公克)、葛根、蒼朮(用米湯炒製,各4公克)、炙草、當歸(各7.5公克)、草豆蔻、柴胡、黃柏(炒製)、藁本、羌活(各2公克)、蔓荊子、白殭蠶(1.5公克)、麻黃(去節3.5公克),以上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

升麻黃連湯,治胃經熱毒,腮瘇作痛,或發寒熱。

升麻,川芎,當歸(各錢半),連翹,黃連,牛蒡子,白芷(各一錢)

上水煎服。焮連太陽加羌活;連耳後,加山梔、柴胡。

梔子仁湯,治時毒腫痛,大便秘結。

鬱金,枳殼,升麻,山梔(炒,各一錢)

上水煎服。

雙解散,治便癰。內蘊熱毒,外挾風邪;或交感失宜,精血交錯,以致腫痛,大小便秘結。先用此藥通解,更用調補之劑。

白話文:

「雙解散」是一種中藥方劑,用於治療便癰。便癰是由於內部積累熱毒,外部受到風邪侵襲所引起的。或者是由於交感失宜,精血交錯而引起的腫痛、大小便祕結。在治療便癰時,首先使用「雙解散」通解,然後再用調補之劑調理身體。

辣桂,大黃,白芍藥,澤瀉,牽牛(杵炒),桃仁,乾薑(各五分)

上水煎服。

制甘草法,治懸癰,不拘腫潰。

上每用大甘草一兩,切至寸許,用澗水一碗浸透,以慢火炙乾;仍投前水浸透再炙,至水乾為度,卻挫細,用水二鍾,煎八分,空心服。

白話文:

每次用大甘草一兩,切成一寸長短,用山澗水一碗浸泡透徹,用文火烤乾;再將甘草放入先前的水中浸泡透徹,再用文火烤乾,直到水乾為止。然後將甘草切碎,加水二碗,煎煮至八分之一,空腹服用。

大蘆薈丸(一名九味蘆薈丸),治肝火下疳潰爛,或作痛焮腫,或治小兒疳膨食積,口鼻生瘡,牙齦蝕爛等瘡,並蟲蝕肛門癢痛。

白話文:

大蘆薈丸(也稱九味蘆薈丸),治療肝火引起的淋巴結腫大潰爛,或疼痛腫脹。也可治療小兒疳積食,口鼻生瘡,牙齦腐爛等瘡,以及蟲蝕肛門癢痛。

胡黃連蘆薈,黃連,木香,白蕪荑,青皮,白雷丸鶴蝨草(各二兩),麝香(一錢)

白話文:

  • 胡黃連:0.38 公克

  • 蘆薈:0.38 公克

  • 黃連:0.38 公克

  • 木香:0.38 公克

  • 白蕪荑:0.38 公克

  • 青皮:0.38 公克

  • 白雷丸:0.38 公克

  • 鶴蝨草:0.38 公克

  • 麝香:0.19 公克

上為末,蒸餅糊丸,桐子大,每服一錢,空心米湯下。

八正散,治下疳便毒,小便淋瀝,脈症俱實者。

大黃,車前子瞿麥萹蓄,山梔,木通(各二錢),滑石(二兩),甘草(一錢)

白話文:

大黃、車前子、瞿麥、萹蓄、山梔、木通(各12克),滑石(80克),甘草(6克)。

上水煎服。

內托羌活湯,治臀癰腫痛,兩尺脈緊按之無力者。

羌活,黃柏(各一錢),防風,藁本,肉桂,連翹,炙草,蒼朮,陳皮,黃耆(各一錢五分)

上水酒煎服。

大防風湯,治足三陰經虧損,外邪乘虛,患鶴膝風或附骨疽腫痛;或腫而不痛,不問已潰未潰,用三五劑後,更用調補之劑。

白話文:

《大防風湯》:(適用於)足三陰經氣血虧虛、外邪乘虛而入,患有膝關節腫痛或附骨疽腫痛;或者腫脹而不疼痛,不管已經潰瘍還是尚未潰瘍,服用三到五劑後,再服用調養補益的藥物。

附子,牛膝(各一錢),白朮,羌活,人參,防風(各三錢),川芎(一錢五分),辣桂,黃耆,白芍藥,杜仲,熟地,甘草(炙,各五分)

白話文:

附子、牛膝(各 6 克),白朮、羌活、人參、防風(各 18 克),川芎(9 克),桂枝、黃耆、白芍藥、杜仲、熟地、甘草(炙,各 3 克)

上水煎服。

加味龍膽湯,治肝經濕熱,或囊癰便毒,下疳懸癰,腫焮作痛,小便澀滯;或婦人陰瘡癢痛;或男子陰挺腫脹,或出膿水。

白話文:

加味龍膽湯,用於治療肝經濕熱引起的疾病,如囊腫、膿瘡、梅毒、懸癰,腫痛作痛,小便困難。也適用於婦女陰部的潰瘍和瘙癢疼痛;男性陰莖腫脹,或膿水外流。

龍膽草,澤瀉(各一錢),車前子,生地黃,木通,當歸尾,山梔,枯黃芩,炙甘草(各五分)

白話文:

龍膽草、澤瀉(各一錢),車前子、生地黃、木通、當歸尾、山梔、枯黃芩、炙甘草(各五分)

上水煎服。

清心蓮心丸,治膀胱氣虛濕熱,玉莖腫痛,或莖竅澀滯,口苦咽乾,小便色赤或白濁,夜安靜而晝發熱。

黃芩,麥門冬,地骨皮,車前子,炙甘草(各一錢半),石蓮肉,白茯苓,黃耆,柴胡,人參(各一錢)

白話文:

  • 黃芩:1.5錢

  • 麥門冬:1.5錢

  • 地骨皮:1.5錢

  • 車前子:1.5錢

  • 炙甘草:1.5錢

  • 石蓮肉:1錢

  • 白茯苓:1錢

  • 黃耆:1錢

  • 柴胡:1錢

  • 人參:1錢

上水煎服。

五淋散,治膀胱有熱,水道不通,或尿如豆汁,或如砂石,或如膏汁,或熱沸便血。

白話文:

「五淋散」是一種治療膀胱積熱、排尿不順暢的藥方。症狀包括小便像豆汁一樣混濁、像砂石一樣疼痛、呈現膏狀黏膩、小便滾燙且帶血。

赤茯苓(錢半),赤芍藥,山梔(各二錢),當歸,甘草(各一錢五分)

上用燈心三十根,水煎服。

清肺飲,治渴而小便不利,乃肺經有熱,是絕寒水生化之源,宜用此藥,以清化源,其水自生,而便自利矣。

白話文:

清肺飲,用於治療口渴而小便不順暢的疾病。這種疾病是由於肺經有熱引起的,是絕寒水生化的源頭,應當使用清肺飲這種藥物來清化源頭,絕寒水自然就會生化,小便也就能夠順暢了。

茯苓(二錢),豬苓(三錢),澤瀉(五分),琥珀(五分),燈心(一分),木通(七分),通草(六分),車前子(一錢),瞿麥(五分),萹蓄(七分)

白話文:

茯苓(6公克),豬苓(9公克),澤瀉(1.5公克),琥珀(1.5公克),燈心(0.3公克),木通(2.1公克),通草(1.8公克),車前子(3公克),瞿麥(1.5公克),萹蓄(2.1公克)

上為細末,每服五錢,水煎服。

腎氣丸,治腎經陽虛陰無所化,以致膀胱淋漓,或脾肺氣虛,不能通調,水無所化,而膀胱癃閉;或腎氣虛熱於厥陰之絡,陰挺痿痹,而溺頻數;或腎水虛弱,陰虧難降,使津液敗濁,而為痰水。又治腎虛便血,及諸見血發熱,自汗盜汗等症之聖藥也。即六味丸,方見前。

白話文:

腎氣丸,用於治療腎經陽虛,陰津不足,導致膀胱淋漓不盡,或脾肺氣虛,不能運化水濕,導致膀胱閉塞不通;或腎氣虛弱,熱鬱經絡,導致身體痿痹,小便頻數;或腎水虧虛,陰津不足,導致津液敗濁,形成痰水。還可治療腎虛便血,以及各種見血發熱,自汗盜汗等症。即六味丸,方見前。

還少丹,治足三陰經,虛損患膝風等症。又補脾腎進飲食之良劑也。

肉蓯蓉(去甲酒浸),遠志(去心,甘草湯泡去骨),茴香(炒),巴戟(去心),枸杞子,山藥,牛膝,熟地黃(為膏),石菖蒲,杜仲,五味子,白茯苓,楮實子,山茱萸(各等分)

白話文:

肉蓯蓉(用去除甲醛的酒浸泡)、遠志(去除果核,用甘草湯浸泡後去除骨頭)、茴香(炒熟)、巴戟(去除果核)、枸杞子、山藥、牛膝、熟地黃(做成膏狀)、石菖蒲、杜仲、五味子、白茯苓、楮實子、山茱萸(各等分)

上為末,用紅棗肉同蜜為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溫酒送下,每日三服,白湯送下。

不換金正氣散,治脾氣虛弱,寒邪相搏,痰停胸膈,寒熱少食。

厚朴,藿香,半夏,蒼朮,陳皮,甘草(各等分)

上薑、棗水煎服。

槐花散,治腸風濕熱下血。

槐花,青皮(各六分),當歸(一錢),荊芥,熟地黃,白朮(各六分),川芎(四分),升麻(二錢)

白話文:

槐花、青皮(各六錢)、當歸(一錢)、荊芥、熟地黃、白朮(各六錢)、川芎(四錢)、升麻(二錢)

上水煎服。

四生散,治臁腿,瘡淫不愈,或目昏花,名腎臟風。並治風癬疥癩血風瘡症。

白話文:

四生散,用於治療臁腿、瘡口長期不癒合,或眼睛昏花,這是腎臟風的症狀。還可以治療風癬、疥瘡、癩病、血風瘡等症。

白附子(真者生用),黃耆,獨活,蒺藜(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用豬腰子一枚,批開入藥,濕紙包裹煨熟,空心連腰子細嚼,鹽湯送下。

白話文:

將上列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再配上一個豬腰子,將豬腰子切開後放入藥粉,用濕紙包起來,放在火上煨熟,趁熱將豬腰子和藥粉一起嚼碎,用鹽湯送服。

消風散(一名人參消風散),治風熱癮疥,瘙癢發熱,或頭皮腫癢,頭目昏眩,鼻流清水,嚏噴聲重,耳作蟬鳴。

白話文:

消風散(又稱人參消風散),治療由於風熱導致的癮疥,症狀為瘙癢發熱,或者頭皮腫癢,頭目昏眩,鼻流清水,打噴嚏聲音響亮,耳朵裡有蟬鳴聲。

荊芥穗,炙草,人參,白殭蠶,白茯苓,防風,芎藭,藿香,蟬蛻(各二兩),陳皮,厚朴(薑製),羌活(各五分)

白話文:

荊芥穗、炙草、人參、白殭蠶、白茯苓、防風、芎藭、藿香、蟬蛻各二兩,陳皮、厚朴(薑汁炮製)、羌活各五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茶清調下,瘡癬溫酒下。

升麻和氣湯,治風癬瘡疥熱結,大便不通。

當歸,陳皮(各一錢),芍藥(酒炒),枳殼(麩炒,各八分),半夏(薑製),蒼朮(米泔浸炒),桔梗(炒黃色),白芷(浸軟切片),白茯苓,炙草(各一錢),乾薑(炮黑),大黃(各五分),升麻(三分)

白話文:

當歸、陳皮(各一錢),

芍藥(用酒炒過),枳殼(用麩皮炒過,各八分),

半夏(用薑汁製作),蒼朮(用米湯浸泡後炒),

桔梗(炒至黃色),白芷(浸泡軟後切片),

白茯苓,炙草(各一錢),

乾薑(炮製至黑色),大黃(各五分),

升麻(三分)

上水煎服。

換肌消毒散,治時瘡不拘初起潰爛。

土茯苓(五錢),當歸(酒洗),白芷,皂角刺,薏苡仁(各一錢),白蘚皮,木瓜(不犯鐵器),木通,金銀花(各七分),炙草(五分)

白話文:

  • 土茯苓(三十公克)

  • 當歸(用酒洗過)

  • 白芷

  • 皁角刺

  • 薏苡仁(各六公克)

  • 白蘚皮

  • 木瓜(不可用鐵器接觸)

  • 木通

  • 金銀花(各四公克)

  • 炙甘草(三公克)

上水煎服。

九味羌活湯,治風熱鬱遏,瘡焮作痛,或遍身作痛,或拘急不利;又治頭痛,惡寒脊強,脈浮緊;又治非冬時天有暴寒,人中之頭痛寒熱,宜用此以代麻黃,此神藥也。

白話文:

九味羌活湯,用於治療風熱蘊結,瘡口焮熱疼痛,或全身疼痛,或拘急不利。也用於治療頭痛、惡寒、脊背強直,脈象浮緊。還用於治療非冬季時,天氣突然轉寒,導致頭痛、寒熱交替。可用此方代替麻黃,此乃神奇藥物。

羌活,防風,蒼朮(各錢半),川芎,白芷,生地,黃芩(煮軟切片),細辛,甘草(各一錢)

上水煎服,衣覆之,取微汗。濕司天,加蒼朮,天淫雨,亦加。如渴加石膏三錢,知母一錢,不渴不加。

加味羌活散(即前湯加金銀花、連翹。)

便血,治風濕所傷,以致瘡疥等症。

當歸,黃耆,芍藥,荊芥穗,防風,蒺藜,何首烏,生地黃,川芎,甘草(各等分)

白話文:

當歸、黃耆、芍藥、荊芥穗、防風、蒺藜、何首烏、生地黃、川芎、甘草(各等份)

上水煎服。

黑丸子(一名和血定痛散),治跌撲墜墮,筋骨疼痛,或瘀血壅腫,或外感風寒,肢體作痛;若流注膝風,初起服之自消;若潰後氣虛而發熱,與補劑兼服自斂。

白話文:

黑丸子(又名和血定痛散),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筋骨疼痛、瘀血腫脹、外感風寒導致的肢體疼痛;如果關節腫痛風寒的情況才剛開始,服用黑丸子可以自行消除;如果關節腫痛風寒已經潰爛,出現氣虛發熱的症狀,服用黑丸子時應同時服用補劑,以使症狀自行消退。

百草霜,白芍藥(各一兩),赤小豆(一兩五錢),川烏(炮,三錢),白蘞(一兩六錢),白芨,當歸(各八錢),南星(泡,三錢),牛膝(焙,六錢),補骨脂(焙,八錢)

白話文:

  • 白草霜:用白草的葉片製成的白色霜狀物

  • 白芍藥:芍藥的根部,呈白色,具有鎮靜、止痛、抗炎等作用

  • 赤小豆:赤小豆的種子,呈紅色,具有利水消腫、健脾益氣等作用

  • 川烏(炮):川烏的根莖,用火炮製後使用,具有溫經止痛、祛風散寒等作用

  • 白蘞:白蘞的種子,呈白色,具有祛風除濕、活血止痛等作用

  • 白芨:白芨的根莖,呈白色,具有止血、收斂、補肺等作用

  • 當歸:當歸的根部,呈暗紅色,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等作用

  • 南星(泡):南星的根莖,用米酒浸泡後使用,具有祛痰止咳、消腫止痛等作用

  • 牛膝(焙):牛膝的根莖,用火焙製後使用,具有利尿通淋、活血止痛等作用

  • 補骨脂(焙):補骨脂的果實,用火焙製後使用,具有強筋壯骨、祛風止痛等作用

上各別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鹽湯溫酒任下,孕婦不可服。

太乙膏,治一切瘡瘍,並宜貼之。若元氣無虧,用隔蒜灸,更服活命飲,以收全功。

白話文:

太乙膏,可以治療一切瘡瘍,並且適合外貼。如果元氣沒有虧損,可以使用隔著蒜灸的方法,再服用活命飲,來收到完全的療效。

玄參,白芷,當歸,肉桂,大黃,赤芍藥,生地黃(各一兩)

上用麻油二斤,入銅鍋內,煎至黑濾去粗,入黃丹十二兩,再煎,水中捻軟硬得中,即成膏矣。

濕熱,治一切瘡疽,胬肉突出,不問大小長短,用藜蘆一味為末,以生豬脂和,研如膏,塗患處,周日易之。

白話文:

濕熱,治療一切瘡疽,肉腫突出,無論大小長短,用藜蘆一味研磨成粉末,以生豬脂混合,研磨成膏狀,塗抹患處,每隔七天更換一次。

治便血:黃連四兩,吳茱四兩,同一鍋炒,不同研。糞前紅用茱調酒;糞後紅用酒調連;元氣虧損者,當以補藥加之,方效。二味用熱湯拌濕,燉滾湯中半日,藥氣相和炒,將焦各揀出聽用,甚妙。即制茱萸、黃連法也。

白話文:

治療便血:黃連四兩、吳茱四兩,放在同一個鍋子裡炒,但不要研磨。糞便前面有血絲用茱萸和酒一起調配;糞便後面有血絲用酒和黃連一起調配;元氣虧損的人,應該加入補藥,纔有效果。這兩種藥材要用熱湯拌濕,放在滾燙的湯水中燉煮半天,藥材的味道互相融合後炒至焦黑,各自分別挑選出來備用,非常有效。這就是製作茱萸和黃連的方法。

黃礬丸,治金石發疽,及一切瘡疽,解毒止痛。

明白礬(一兩),黃蠟(五錢)

上熔蠟和礬末,急和勻,眾手丸,桐子大。每服十丸,漸漸加二十丸,滾湯下。如服金石發疽,別用白礬末一兩,作三五服,溫酒調下。有人遍身生瘡,狀如蛇頭,服之即效。此藥能解毒氣,內攻須多服有效。治毒蛇咬,熔滴傷處,痛止毒出,仍服兩許。

白話文:

將熔化的蠟和明礬末混合,快速攪拌均勻,用手搓成像桐子般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十丸,逐漸增加到二十丸,用滾燙的湯水送服。如果服用金石類藥物引起瘡毒發作,另取白礬末一兩,分三到五次服用,用溫酒送服。有人全身長滿瘡口,形狀像蛇頭,服用此藥即可見效。此藥能夠解毒氣,內部攻毒需要多服用纔有效。治療毒蛇咬傷,將藥丸熔化滴在傷口處,疼痛停止、毒液排出後,再服用幾次藥丸。

當歸膏,治發背癰疽湯火等症,去腐肉,生新肉,其肉未壞者,用之自愈。肉已死,而用之自潰,新肉易生,搽至肉色漸白,其毒始盡,生肌最速。其外肉焮干爬,連好肉作痛,用之自愈,亦不結痂,又免皴揭之痛,殊有神效。蓋黃蠟主生肌止痛,補血續筋,性味甘溫,非偏勝毒藥,故與新肉相宜。此方余已刊行,近之治者,亦多用之。

白話文:

當歸膏,用來治療背部瘡癰、毒瘡、火瘡等症狀,可以去除腐肉,生長新肉,如果肉還沒壞,使用它就能自行癒合。肉已經壞死,使用它就能自行潰爛,長出新的肉很容易。擦到肉色逐漸變白,表示毒素已經完全清除了,長出新肉的速度最快。肉的外面如果有燒傷、乾裂、爬行,連好的肉也疼痛,用它就能自行癒合,也不會結痂,免除了乾裂時揭開傷口的疼痛,效果特別好。黃蠟具有生肌止痛、補血續筋的作用,性味甘溫,不是偏勝的毒藥,因此和新肉很相合。這個方劑我已經公開,最近很多醫者也在使用。

川當歸(一兩),麻油(真正者,四兩),淮慶生地(一兩),黃蠟(一兩,如白蠟止用五錢)

上先用當歸、地黃,入油煎黑去粗,入蠟熔化,候溫攪勻,即成膏矣。用塗患處,將紙蓋之,發背、癰疽、湯火等症,潰爛用之尤妙。凡死肉潰爛已盡,好肉有些須尚連,宜用利刀剪之,蓋死肉有毒,去遲則傷新矣。如洗拭換膏,必須預備,即貼之。若死肉去盡,尤宜速貼,然新肉畏風尤甚,不可忽也。

白話文:

先用當歸、地黃,加入油中煎炸,將雜質去除,加入蠟油熔化,等溫度適當時充分攪拌均勻,膏藥就做成了。將膏藥塗抹在患處,再以紙張覆蓋。針對發背、化膿的腫塊等症狀,對於嚴重潰爛的症狀則尤其有效。當潰爛的壞死組織已經徹底去除,但周圍仍附著部分好組織時,應使用鋒利的刀具將其切除,這是由於壞死組織有毒,如果去除不即時,則可能傷害到新生的組織。在更換膏藥前,必須先將新膏藥備妥,並立即貼上。若壞死組織已徹底去除,則更應盡快貼上膏藥,然而,新生的組織極為脆弱,應特別注意防護,以免受到風吹,這點絕不能忽視。

蠲痹消毒散,治時瘡,肢節筋攣。

薑黃,土茯苓,獨活(各五錢),白朮,當歸(各一錢五分),赤芍藥(一錢),白芷(五分)

上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