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名稱:百草霜
中藥名稱:百草霜 相關方劑
寒熱指數:
拼音名稱:BAI CAO SHUANG
英文名稱: Plant Soot, Soot From The Bottom Of A Boiler
其他名稱:灶突墨(《千金方》),灶突中塵(《外台秘要方》),灶額上墨(《本草圖經》),灶煙煤、灶煤(《中國醫學大辭典》)。
古籍來源:
《本草圖經》
藥品來源:
為雜草經燃燒後附於灶突或煙囪內的煙灰。將灶突或煙囪內的黑灰,輕輕刮下,用細篩篩去雜質。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陰虛內熱者慎服。
主治功效:
- 止血;消積;清毒散火。主吐血;衄血;便血;血崩;帶下;食積;痢疾;黃疸;咽喉腫痛;口舌生瘡;臁瘡;白禿頭瘡;外傷出血
服用方法:
內服:煎湯,3-9g;或入丸、散,1-3g。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敷。
化學成分:
主含碳粒。
狀態:
- 本品為粉末狀,或粘結成小顆粒狀,手捻之即成粉末。黑色。體輕,質細似霜,入水則漂浮而分散。觸之沾手,無油膩感。氣微,味淡微辛。以色黑、體輕、質細、無雜質者為佳。
相關中醫古籍內容:
- 《本草圖經》:主消化積滯,今人下食藥中多用之。
- 《綱目》:止上下諸血,婦人崩中帶下、胎前產後諸病,傷寒陽毒發狂,黃疸,瘧痢,噎膈,咽喉口舌一切諸瘡。
- 《玉楸藥解》:斂營止血,請熱消瘀。專止失血,吐衄便血,產漏諸血。
- 《醫林纂要》:瀉心降火,去妄熱,止妄血,下氣消積行痰。
- 《現代實用中藥》:塗白癬及頭部濕疹。
- 《本草經疏》:百草霜乃煙氣結成,其味辛,氣溫無毒。辛主散,故能消化積滯及下食也。凡血見灰則止,此藥性能止血,復能散瘀滯,故主上下諸血及崩中帶下、胎前產後諸病。雖能止血,無益腸胃,救標則可,治本則非;故不宜多服。
- 《本草匯言》:百草霜,解三焦結熱,化藏府瘀血之藥也。蘇頌主化小兒食積症塊,婦人氣痞血瘕,取此得火氣之輕揚,而散陰凝陳聚之物也。瀕湖治黃疸瘧脹,咽喉腫閉,口舌生瘡,取此得火氣之輕升,而發越濕熱痰氣搏結之疾也。雜病方用治吐、衄、崩血不止者,謂其輕浮火化之質,且色之黑也,血見黑即止,亦從治熱勝動血而安營血之暴走也。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