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方劑名稱:補中益氣湯
熱性指數:寒性指數:
寒熱分析:
由於您尚未登入,或是系統中沒有您的經絡體質數據,所以無法呈現分析訊息,了解如何取得經絡體質...
複方歸經比例:
主治功效:
2.氣虛發熱證。身熱自汗,渴喜熱飲,氣短乏力,舌淡,脈虛大無力。
傳統服藥法:
方劑組成解釋:
關於用本方治療氣虛發熱的理論依據,李東垣說:「是熱也,非表傷寒邪皮毛間發熱也,乃腎間脾胃下流之濕氣悶塞其下,致陰火上衝,作蒸蒸燥熱。」又說:「既脾胃虛衰,元氣不足,而心火獨盛。心火者,陰火也,起於下焦,其系繫於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絡之火,元氣之賊也。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內外傷辨惑論》卷中)可見這種發熱在李東垣看來,就是「陰火」。其實質主要是脾胃元氣虛餒,升降失常,清陽下陷,脾濕下流,下焦陽氣郁而生熱上衝,加之化源不足,「中焦取汁」不足以化赤生血,則心血不足以養心而致心火獨亢而出現的熱象。治療這種發熱, 「惟當以甘溫之劑,補其中,升其陽,甘寒以瀉其火則愈。」「蓋溫能除大熱,大忌苦寒之藥瀉胃土耳!今立補中益氣湯。」 (《內外傷辨惑論》)綜上李氏創立「溫能除大熱」的理論,對區別外感與內傷發熱的辨證、病機、治則、治法以及使用的宜忌等均有闡發,對深入理解本方意義和指導臨床運用均有裨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現代藥理研究:
2 .興奮子宮的作用:〈黨參、黃耆〉能增強子宮收縮;〈當歸〉對子宮功能有雙向調節作用;〈升麻〉對子宮、膀恍平滑肌也有興奮作用。方中加入〈枳殼、益母草〉作用更為明顯。
3 .對胃腸的作用:複方實驗證明,本方對胃腸功能紊亂有調整作用,對腸道平滑肌的張力在降低時有增強作用,尤其〈升麻、柴胡〉的作用更為顯著。實驗還表明,當方中去掉〈升麻、柴胡〉時,本方增強平滑肌張力的作用則顯著下降。此外,方中〈柴胡、升麻〉有較好的解熱作用,和一定的抗菌作用〈柴胡、甘草、白 朮 〉有抗肝損傷作用;〈黨參、黃耆、白 朮 〉尚有降低時香草酚濃度的作用。
相同名稱方劑:
補中益氣湯, 出處:《片玉痘疹》卷六。 組成:人參、黃耆、白朮、炙草、官桂、歸身、陳皮。 主治:脾胃虛弱,痘瘡發熱,手足反冷者。
補中益氣湯, 出處:《種痘新書》卷九。 組成:人參、黃耆、白朮、茯苓、升麻、柴胡、炙草。 主治:痘後感冒風寒,發熱,聲重鼻塞,惡寒惡風。
補中益氣湯, 出處:《幼幼集成》卷六。 組成:人參、漂白朮、北柴胡、綠升麻、廣陳皮、上薄桂、當歸身、南木香、炙甘草。 主治:痘後脾虛,寒熱似瘧,非真瘧。
補中益氣湯, 出處:《幼幼集成》卷六。 組成:人參、炙甘草、漂白朮、廣陳皮、小枳實、杭青皮、南木香、六神曲、老麥芽、炙黃耆。 主治:小兒痘後久已無熱,因傷食發熱。
補中益氣湯, 出處:《回春》卷七。 組成:當歸1錢,黃耆1錢,人參5分,白朮8分,柴胡1錢,升麻1錢,乾葛1錢,甘草5分。 主治:痘瘡結癡而誤犯風寒,惡寒發熱者。
補中益氣湯, 出處:《幼科金針》卷下。 組成:人參1錢,白朮1錢,當歸1錢,陳皮1錢,甘草5分,黃耆1錢5分,升麻5分,柴胡5分。 主治:大人腸風,及痔瘡出血不止者。
補中益氣湯, 出處:《嵩屋尊生》卷八。 組成:黃耆1錢,人參1錢,白朮1錢,當歸1錢,炙草5分,陳皮5分,升麻3分,柴胡3分,麻黃根1錢,浮麥1錢。 主治:內傷氣虛自汗。
補中益氣湯, 出處:《痘疹全書》卷下。 組成:人參、白朮、黃耆、陳皮、甘草、青皮、枳實、木香、神曲(炒)、黃連、麥芽。 主治:痘靨之後,因內傷飲食,腹飽悶不喜食,脈弦滑者。
補中益氣湯, 出處:《片玉痘疹》卷十二。 組成:人參、黃耆、甘草(炙)、柴胡(炙)、白朮、升麻、陳皮、桂枝、當歸、木香。 主治:痘收之後,脾胃虛弱,寒熱往來似瘧,不分早晚者。
補中益氣湯, 出處:《一盤珠》卷三。 組成:黃耆3錢,當歸3錢,白朮3錢,廣陳皮3錢,川升麻8分,人參6分,柴胡6分,甘草6分,桂枝、防風、木通、木瓜。 主治:升清降濁。主治:體虛冒風發腫。
補中益氣湯, 出處:《傅青主女科·産後編》卷下。 組成:人參5分,當歸5分,白朮5分,白茯苓1錢,川芎4分,白芍4分,蘿蔔子4分,木香3分。 主治:産後中風,氣不足,微滿,誤服耗氣藥而脹者。
補中益氣湯, 出處:《杏苑》卷三。 組成:黃耆4錢,甘草(炙)5分,白朮1錢,人參3錢,升麻2分,柴胡5分,陳皮8分,黃柏6分,當歸1錢,生薑3片。 主治:傷寒、時疫癒後,勞役復熱,自汗倦怠。
補中益氣湯, 出處:《胎産指南》卷七。 組成:人參2錢,白朮2錢,茯苓1錢,白芍1錢,陳皮2分,木瓜8分,木通4分,紫蘇4分,蒼朮4分,厚朴4分,大腹皮4分。 主治:健脾利水。主治:産後水腫。
補中益氣湯, 出處:《梅氏驗方新編》卷六。 組成:黃耆2兩,人參1錢,炙草8分,半夏1兩,炒白芍5錢,獨活5錢,防風5錢,炒白朮3錢,茯苓3錢,澤瀉3錢,柴胡3錢,連翹2錢,羌活1錢半。 主治:損傷後氣虛感邪,膿出不止,瘡口白肉突出者。
補中益氣湯, 出處:《活幼心法》卷四。 組成:人參8分,蜜炙黃耆1錢,白朮8分,當歸身8分,柴胡4分,升麻4分,川芎4分,炙甘草5分,陳皮4分,生薑1片。 主治:痘疹漿足回水,至結癡還元數日,發熱稍緩,頭熱面不甚熱,手心腳心熱,手背腳背不熱,精神困倦,大小便利者,爲虛熱。
補中益氣湯, 出處:《外科正宗》卷一。 組成:黃耆1錢5分,甘草(炙)1錢,人參1錢,當歸1錢,白朮1錢,升麻3分,柴胡3分,陳皮3分,麥門冬6分,五味子(炒)5分。 主治:瘡瘍元氣不足,四肢倦怠,口乾發熱,飲食無味,或飲食失節,或勞倦身熱,脈洪大而無力,或頭痛而惡寒,或聲高而喘,身熱而煩。
補中益氣湯, 出處:《內外傷辨》卷中。 組成:黃耆1錢,甘草(炙)5分,人參(去蘆)3分,升麻3分,柴胡3分,橘皮3分,當歸身(酒洗)3分,白朮3分。 主治:補中益氣,升陽舉陷。主治:脾胃氣虛,發熱,自汗出,渴喜溫飲,少氣懶言,體倦肢軟,面色(白光)白,大便稀溏,脈洪而虛,舌質淡,苔薄白。或氣虛下陷,脫肛,子宮下垂,久瀉,久痢,久瘧等,以及清陽下陷諸證。
補中益氣湯, 出處:《喉科種福》卷四。 組成:牛蒡子1錢半,元參3錢,蜜耆3錢,白朮1錢半(蜜炒),廣陳皮1錢半,當歸1錢半,甘草1錢,麥冬3錢半,苦桔梗1錢,紅棗1枚,生薑3片,柴胡2錢(酒炒),升麻8分(酒炒)。 主治:慢喉風,平素體虛,更兼暴怒,或過食五辛而生,或憂思太過而成。其發緩,其色淡,其腫微,咽乾,舌滑而白,大便自利,脈細而微,唇如礬色,午前痛者。
補中益氣湯, 出處:《丹溪心法》卷三。 組成:黃耆1錢半,人參1錢,甘草(炙)1錢,當歸身(酒洗,焙乾)半錢,柴胡半錢,陳皮半錢,白朮半錢,升麻3分,葛根半錢。 主治:補元氣,瀉火邪。主治:內傷,喜怒過度,飲食失節,寒溫不適,勞役所傷,以致中氣不足,陰火獨旺,上乘陽分,榮衛失守,氣高而喘,身熱而煩,短氣上逆,鼻息不調,怠情嗜卧,四肢困倦不收,無氣以動,亦無氣以言。
補中益氣湯, 出處:《普濟方》卷二十四引《內外傷辨》。 組成:黃耆半錢,人參(去蘆)3錢,甘草半錢,紅花1分,白芍藥3分(秋冬之月未有,隻用白朮3分,代之),葛根半錢,當歸身2分(酒洗,焙乾),橘皮(不去白)2-3分,升麻2-3分,柴胡6分或3分,黃柏(酒洗,去皮)1-2分,黃芩2-3分,生甘草梢3分。 主治:補元氣,瀉心火。主治:飲食勞倦所傷,氣高身熱,煩喘短氣,鼻息不調,嗜卧困倦少言,皆爲熱傷元氣耗神。其初肌膚間必大熱燥悶,心煩而渴,久後則不渴,頭痛大作,四肢疼痛,表虛不任風寒,目不欲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金銀補益湯
相似度 88%
檳榔益氣湯
相似度 84%
家秘和中湯
相似度 84%
調中益氣湯
相似度 84%
補中參附湯
相似度 84%
二母補中湯
相似度 84%
益胃升陽湯
相似度 84%
益元湯
相似度 84%
助正湯
相似度 80%
加味補中湯
相似度 80%
水土交濟湯
相似度 80%
托裏衝和湯
相似度 80%
人參升胃湯
相似度 77%
假補中益氣湯
相似度 77%
連芍補中湯
相似度 77%
扶元逐疫湯
相似度 77%
益氣調榮湯
相似度 76%
加味和中益氣湯
相似度 76%
升胃散
相似度 75%
黃耆芍藥湯
相似度 75%
補中固元湯
相似度 75%
柴朮六君湯
相似度 73%
益氣養元丸
相似度 73%
參朮蓮子飲
相似度 73%
截瘧煎
相似度 73%
二陳升提飲
相似度 73%
提氣散
相似度 73%
升陽益氣湯
相似度 73%
升陽舉氣湯
相似度 73%
平瘧第三方
相似度 72%
和中養胃湯
相似度 72%
補元快斑湯
相似度 71%
舉元煎
相似度 71%
四柴胡飲
相似度 71%
續氣回陽湯
相似度 70%
新定拯陽理勞湯
相似度 70%
補氣養榮湯
相似度 70%
血虛柴胡湯
相似度 70%
補陰益氣煎
相似度 70%
藿香溫胃散
相似度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