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方劑名稱:九味羌活湯
方劑名稱:九味羌活湯 更多圖表
拼音名稱:Jiu Wei Qiang Huo Tang
出處典籍: 此事難知
熱性指數:寒性指數:
寒熱分析:
由於您尚未登入,或是系統中沒有您的經絡體質數據,所以無法呈現分析訊息,了解如何取得經絡體質...
複方歸經比例:
主治功效:
外感風寒濕邪,惡寒發熱,無汗頭痛。肢體骨節痠痛,口中苦而微渴,苔薄白,脈象浮或浮緊者;春可治溫,夏可治熱,秋可治濕,四時時疫,脈浮緊,發熱惡寒,頭痛,骨節煩疼之表證;水病,腰以上腫者;痘出不快。
1.辨證要點 本方是主治外感風寒濕邪而兼有里熱證的常用方,亦是體現「分經論治」思想的代表方。臨床應用以惡寒發熱,頭痛無汗,肢體酸楚疼痛,口苦微渴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 若濕邪較輕,肢體酸楚不甚者,可去蒼朮、細辛以減溫燥之性;如肢體關節痛劇者,加獨活、威靈仙、薑黃等以加強宣痹止痛之力;濕重胸滿者,可去滋膩之生地黃,加枳殼、厚樸行氣化濕寬胸;無口苦微渴者,生地、黃芩又當酌情裁減;里熱甚而煩渴者,可配加石膏、知母清熱除煩止渴。
3.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於感冒、風濕性關節炎、偏頭痛、腰肌勞損等屬外感風寒濕邪,兼有里熱者。
1.辨證要點 本方是主治外感風寒濕邪而兼有里熱證的常用方,亦是體現「分經論治」思想的代表方。臨床應用以惡寒發熱,頭痛無汗,肢體酸楚疼痛,口苦微渴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 若濕邪較輕,肢體酸楚不甚者,可去蒼朮、細辛以減溫燥之性;如肢體關節痛劇者,加獨活、威靈仙、薑黃等以加強宣痹止痛之力;濕重胸滿者,可去滋膩之生地黃,加枳殼、厚樸行氣化濕寬胸;無口苦微渴者,生地、黃芩又當酌情裁減;里熱甚而煩渴者,可配加石膏、知母清熱除煩止渴。
3.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於感冒、風濕性關節炎、偏頭痛、腰肌勞損等屬外感風寒濕邪,兼有里熱者。
傳統服藥法:
上九味口父咀,水煎服。若急汗,熱服,以羹粥投之;若緩汗,溫服,而不用湯投之(現代用法:水煎溫服)。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證由外感風寒濕邪,兼內有蘊熱所致。風寒濕邪侵犯肌表,郁遏衛陽,閉塞腠理,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故惡寒發熱、肌表無汗、頭痛項強、肢體酸楚疼痛;里有蘊熱,故口苦微渴;苔白或微黃,脈浮是表證兼里熱之佐證。治當發散風寒濕邪為主,兼清里熱為輔。方中羌活辛苦性溫,散表寒,祛風濕,利關節,止痹痛,為治太陽風寒濕邪在表之要藥,故為君藥。防風辛甘性溫,為風藥中之潤劑,祛風除濕,散寒止痛;蒼朮辛苦而溫,功可發汗祛濕,為祛太陰寒濕的主要藥物。兩藥相合,協助羌活祛風散寒,除濕止痛,是為臣藥。細辛、白芷、川芎祛風散寒,宣痹止痛,其中細辛善止少陰頭痛、白芷擅解陽明頭痛、川芎長於止少陽厥陰頭痛,此三味與羌活、蒼朮合用,為本方「分經論治」的基本結構。生地、黃芩清泄里熱,並防諸辛溫燥烈之品傷津,以上五藥俱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九味配伍,既能統治風寒濕邪,又能兼顧協調表裡,共成發汗祛濕,兼清里熱之劑。
臨床應用本方,尚鬚根據病情輕重,輔以羹粥。若寒邪較甚,表證較重,宜熱服本方,藥後應啜粥以助藥力,以便釀汗祛邪;若寒邪不甚,表證較輕,則不必啜粥,溫服本方即可微發其汗。
本方配伍特點有二:一是升散藥和清熱藥的結合運用。正如《顧松園醫鏡》所說:「以升散諸藥而臣以寒涼,則升者不峻;以寒涼之藥而君以升散,則寒者不滯。」二是體現了「分經論治」的思想。原書服法中強調「視其經絡前後左右之不同,從其多少大小輕重之不一,增損用之。」明示本方藥備六經,通治四時,運用當靈活權變,不可執一,對後世頗有啓迪。
臨床應用本方,尚鬚根據病情輕重,輔以羹粥。若寒邪較甚,表證較重,宜熱服本方,藥後應啜粥以助藥力,以便釀汗祛邪;若寒邪不甚,表證較輕,則不必啜粥,溫服本方即可微發其汗。
本方配伍特點有二:一是升散藥和清熱藥的結合運用。正如《顧松園醫鏡》所說:「以升散諸藥而臣以寒涼,則升者不峻;以寒涼之藥而君以升散,則寒者不滯。」二是體現了「分經論治」的思想。原書服法中強調「視其經絡前後左右之不同,從其多少大小輕重之不一,增損用之。」明示本方藥備六經,通治四時,運用當靈活權變,不可執一,對後世頗有啓迪。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為辛溫燥烈之劑,故風熱表證及陰虛內熱者不宜使用。
相同名稱方劑:
九味羌活湯, 出處:《治疹全書》卷下。 組成:羌活、防風、前胡、枳殼、川芎、白芷、甘草、蒼朮、黃芩。 主治:疹後陰血虛損,腠理不固,或脫衣洗浴,或坐卧當風,令人頭痛無汗,惡寒發熱者。
九味羌活湯, 出處:《此事難知》卷上引張元素方。 組成:羌活1兩半,防風1兩半,蒼朮1兩半,細辛5分,川芎1兩,香白芷1兩,生地黃1兩,黃芩1兩,甘草1兩。 主治:解利傷寒。主治:外感風寒濕邪,惡寒發熱,無汗頭痛。肢體骨節痠痛,口中苦而微渴,苔薄白,脈象浮或浮緊者;春可治溫,夏可治熱,秋可治濕,四時時疫,脈浮緊,發熱惡寒,頭痛,骨節煩疼之表證;水病,腰以上腫者;痘出不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衝和丹
相似度 90%
防風衝和湯
相似度 88%
羌獨衝和湯
相似度 84%
羌活衝和湯
相似度 82%
救苦丹
相似度 81%
觀音救苦丹
相似度 81%
大神朮湯
相似度 80%
中和靈寶飲
相似度 80%
家秘衝和湯
相似度 75%
加減羌活湯
相似度 73%
兩感羌活湯
相似度 72%
當歸連翹飲
相似度 72%
大羌活湯
相似度 72%
清上蠲痛湯
相似度 72%
川芎茶調散
相似度 70%
獨活細辛湯
相似度 70%
芎辛散
相似度 70%
四物茶調散
相似度 70%
祛風清上散
相似度 70%
驅風上清散
相似度 70%
犀角升麻丸
相似度 70%
加減四物湯
相似度 70%
大白朮湯
相似度 70%
獨活蒼朮湯
相似度 66%
羌活勝濕湯
相似度 66%
清涼潤燥湯
相似度 66%
芎辛湯
相似度 66%
芎菊條調散
相似度 66%
犀角升麻湯
相似度 66%
芎辛菊花散
相似度 66%
芎菊茶調散
相似度 66%
加味六神通解散
相似度 66%
防風蒼朮湯
相似度 66%
通竅湯
相似度 66%
清暈化痰湯
相似度 66%
正氣快斑湯
相似度 66%
菩提救苦丸
相似度 66%
寶光散
相似度 64%
大秦艽湯
相似度 64%
加味麗澤通氣散
相似度 63%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