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苡仁湯

YI YI RE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8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1%
肝經 19%
肺經 16%
心經 11%
胃經 11%
膀胱經 9%
腎經 9%
脾經
肝經
肺經
心經
胃經
膀胱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4-03-10

主治功效(症狀或疾病)


疼痛腳底內側痛,膝蓋後側痛,膝蓋外側前側痛,膝蓋內側痛,膝部腫大疼痛,胸悶胸痛,坐骨神經痛,膝蓋痛,四肢關節疼痛,上腹胃脘痛,腳踝外側前側痛,腳背痛,腳四趾痛,食指痛,腳大趾痛

症狀四肢筋肉筋攣僵硬,手指緊繃難以伸直,半身或下肢麻木,經常疲勞想睡,心情煩燥,小便顏色偏黃,全身性水腫,腹瀉,咳嗽,排尿困難,氣喘

現代疾病腳氣病,食指扳機指,扳機指,化膿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中指扳機指,無名指扳機指,小指扳機指,僵直性脊椎炎,腎炎,骨關節病,五十肩,神經性厭食症,麻痺,腦血栓塞

方劑介紹


薏苡仁湯

中藥方劑「薏苡仁湯」是明朝醫家董宿所蒐集而來的方劑,紀錄在《奇效良方》一書中。

其主要功效是「溫經散寒、袪濕止痛」,主治風寒濕痹,手足的關節和肌肉出現疼痛、麻木、感覺遲鈍等症狀。

手腳的關節活動受限,難以伸展和屈曲,關節出現疼痛、腫脹、灼熱等症狀。

黃帝內經提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薏苡仁湯就是專門改善這類的「痹病」。

「痹者,閉也」,意思是閉塞不通。中醫學認識痹證這個疾病,是從《黃帝內經》開始的。

這在現代醫學中的理解,類似於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骨關節炎、痛風..等等這類疾病。

風、寒、濕三氣合為痹病
風、寒、濕三氣合為痹病

要理解「薏苡仁湯」之前,首先要理解「麻黃加朮湯」,因為這是從此方移除杏仁,添加當歸和芍藥所製成。

所以是在「麻黃加朮湯」的基本功能之上,再加強健脾利水的中藥,「薏苡仁」就是具備健脾利水、祛濕除痹的功效。

近代研究薏苡仁有很多功效,例如降血糖、降血脂、降膽固醇、抗癌、調節女性荷爾蒙、養顏美白、減重、抗痙攣、抗菌、消炎、抗氧化、抗老,幫助消化...等等。

麻黃和桂枝的辛溫性質有助於解表、祛風散寒及止痛,擔任佐藥。蒼朮也是辛溫性質,專於燥濕並輔助祛風散寒。

古人運用「麻黃湯」來驅散寒氣,用蒼朮來「燥濕」。麻黃加上蒼朮是非常妙的一種組合,去除濕氣的力道很強。

薏苡仁湯去除體內濕氣
薏苡仁湯去除體內濕氣

古代醫家認為,當麻黃和蒼朮一起使用時,即使會讓人出汗,也不會導致出汗過,幫助身體內外的濕氣得到有效的排解。

當歸和芍藥則用於養血和血、緩解急痛,體現了先「治血後治風」的原則。

生薑的辛溫散寒、祛風解表及健胃作用增強了藥效;炙甘草則用於調和各藥,與芍藥配合使用,既可防止麻黃和桂枝的辛散作用,又能增強緩解急痛的效果。整個方劑共同發揮溫經散寒、祛濕止痛的作用。

這種方劑在現代臨床應用中,對於治療風寒濕痹、手足不靈活、關節疼痛等症狀表現出良好的療效。

常用於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肌肉風濕、肺水腫、肋膜炎、慢性腎炎、腳氣病..等等。

傳統服藥法


薏苡仁1兩,當歸1兩,芍藥1兩,麻黃1兩,官桂1兩,甘草(炙)1兩,蒼朮(米泔浸1宿,去皮,銼,炒)1兩。

方劑組成解釋


當歸具有活血調經、補血養血的功效;白芍具有養血柔肝、緩急止痛的功效;麻黃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效;甘草具有清熱解毒、緩急止痛的功效;蒼朮具有健脾燥濕、利水滲濕的功效;桂枝具有發汗解表、溫經通絡的功效。

薏苡仁湯具有很好的祛風除濕、利水消腫的功效,可以用於治療中風、手足流注疼痛、麻痹不仁、難以屈伸、寒痹疼痛、風寒濕痹、手足流註疼痛、麻木不仁、難以伸屈、關節煩疼等症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熱痹者本方不適宜。
  • 脾胃虛弱,正氣不足者慎用。

相關證候


相同名稱方劑


薏苡仁湯, 出處:《儒門事親》卷十二。 組成:桔梗1兩,甘草2兩,薏苡仁3兩。 主治:咳嗽。

薏苡仁湯, 出處:《普濟方》卷一四六引《保生回車論》。 組成:薏苡仁2兩,白朮2兩,茯苓1兩,麥門冬1兩(去心),桂心半兩,熟地黃2兩(切,焙),甘草半兩(炙紫色),厚朴1兩(薑制,焙乾)。 主治:傷寒。

薏苡仁湯, 出處:《奇效良方》卷二。 組成:薏苡仁1兩,當歸1兩,芍藥1兩,麻黃1兩,官桂1兩,甘草(炙)1兩,蒼朮(米泔浸1宿,去皮,銼,炒)1兩。 主治:中風。手足流註疼痛,麻痹不仁,難以屈伸。寒痹疼痛。

薏苡仁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二。 組成:薏苡仁1兩,川芎1兩,石膏(碎研)1兩,羌活(去蘆頭)3分,柏子仁(研)1兩,酸棗仁(炒)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3分。 主治:肝臟風氣,四肢筋脈攣急,身體強直。

薏苡仁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一。 組成:薏苡仁1兩,酸棗仁1兩,防風(去叉)1兩,人參1兩,甘菊花1兩,地骨皮(銼)1兩,紫蘇子1兩,甘草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 主治:傷寒汗後,煩滿多睡,小便赤澀。

薏苡仁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九。 組成:薏苡仁2兩,羌活(去蘆頭)2兩,蔓荊實2兩,荊芥穗2兩,白朮1兩,木瓜(去核)1兩,防風(去叉)1兩,牛膝(酒浸,切,焙)1兩,甘草(炙)1兩。 主治:肝痹。筋脈不利,拘攣急痛,夜卧多驚,上氣煩滿。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