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方劑名稱:四神丸
本文目錄
主治功效
現代運用於慢性結腸炎、腸結核、腸道易激綜合徵等屬脾腎虛寒者。
傳統服藥法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由《普濟本事方》的二神丸與五味子散兩方組合而成。二神丸(肉豆蔻、補骨脂)主治「脾腎虛弱,全不進食」;五味子散(五味子、吳茱萸)專治「腎泄」。兩方相合,則溫補脾腎、固澀止瀉之功益佳。原方肉豆蔻、補骨脂、五味子、吳茱萸均未標劑量,後世方書多參照《證治準繩》卷6之四神丸而補。
《醫方集解》記載本方服法宜在「臨睡時淡鹽湯或白開水送下」,頗為有理,正如汪昂所雲:「若平旦服之,至夜藥力已盡,不能敵一夜之陰寒故也。」故應囑患者於臨睡時服藥,更為奏效。
本方與真人養臟湯同為固澀止瀉之劑,但所治不盡相同。本方重用補骨脂為君藥,以溫腎為主,兼以暖脾澀腸,主治命門火衰、火不暖土所致的腎泄;真人養臟湯重用罌粟殼為君藥,以固澀為主,兼以溫補脾腎,主治瀉痢日久、脾腎虛寒而以脾虛為主的大便失禁。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相同名稱方劑
四神丸,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四二引《澹寮方》。 組成:破故紙、肉豆蔻、神曲、麥糵。 主治:脾腎虛,食不化,頻次登溷。
四神丸, 出處:《竹林女科》卷一。 組成:橘紅2兩,玄胡索1兩(醋制),當歸(酒炒)1兩,川郁金5錢。 主治:室女經閉勞嗽。
四神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九一。 組成:荊芥1兩,白僵蠶1兩(炒),生甘草1兩,黑牽牛1兩。 主治:瘰癧,無論淺深己破未破。
四神丸, 出處:《朱氏集驗方》卷六。 組成:香白芷、枳殼(燒存性)、川百藥煎(燒)、烏梅(并燒存性)各等分。 主治:一切大便下血。
四神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七。 組成:當歸(切,焙)半兩,烏梅7枚(去核),黃連(去須,微炒)1兩,龍骨半兩。 主治:多年休息痢疾。
四神丸, 出處:《赤水玄珠》卷八引東坡方。 組成:肉豆蔻(生)2兩,破故紙(炒)4兩,木香半兩,茴香(炒)1兩。 主治:腎泄,脾泄,下元虛。
四神丸, 出處:《得效》卷十三。 組成:大天麻1兩,天南星1兩(各湯洗淨),防風(去蘆)1兩,薄荷葉半兩。 主治:手足頑麻,痰涎壅盛,頭目昏眩,肩背拘急。
四神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十九引《如宜方》。 組成:破故紙(炒)4兩,肉豆蔻(制)2兩,木香1兩,附子(炮)1兩半。 主治:老人脾腎久虛,夜作氣泄無度。
四神丸, 出處:《外台》卷六引《必效方》。 組成:乾薑1兩,桂心1兩,附子1兩(炮),巴豆6-10枚(制)。 主治:霍亂,冷實不除,及痰飲百病及腹滿,脅肋痛不可忍。
四神丸,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七。 組成:附子(炮,去皮臍)1兩,肉豆蔻(面裹煨香)3分,訶子(煨,去核)半兩,乾薑(炮)半兩。 主治:脾胃受濕,腸虛下痢,頻並不止。
四神丸, 出處:《直指》卷十八。 組成:吳茱萸(揀淨)1兩(1半用老酒浸1宿,1半用米醋浸1宿,各焙乾),大香附(杵淨)1兩,蓽澄茄半兩,青木香半兩。 主治:腎冷,疝氣脹痛。
四神丸, 出處:《古今醫鑑》卷十一。 組成:香附米8兩(酒、醋、童便各浸2兩,浸3日,炒),砂仁2兩(炒),蒼朮2兩(米泔水浸,牡蠣粉炒),椿根白皮2兩(蜜水炒)。 主治:白帶。
四神丸, 出處:《內科摘要》卷下。 組成:肉豆蔻、補骨脂、五味子、吳茱萸。 主治:溫腎暖脾,澀腸止瀉,大補下焦元陽。通癸水,保戊土,散虛寒,固真陰。主治:命門火衰,脾腎虛寒,納差便溏,五更泄瀉或産後泄瀉,肚腹作痛。
四神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二一引《瑞竹堂方》。 組成:枸杞子1斤(甘州者,擇去枝梗青者,分作4份,先用好酒1盞潤過,不然,空炒過藥性也。4兩用川椒1兩炒,去椒;4兩用青鹽1兩炒,去鹽;4兩用小茴香1兩炒,去茴香;4兩用芝麻1合炒,去芝麻止用杞子)。 主治:補虛益損。主治:腎經虛損,眼目昏花,及兩眼雲膜遮睛。
四神丸, 出處:《齊氏醫案》卷四。 組成: 四神丸(《齊氏醫案》卷四。)出處:《齊氏醫案》卷四。組成:甘枸5斤(去蒂,分4制:1分黑芝麻5兩同炒,去芝麻;1分小茴香5兩同炒,去小茴香;1分川椒5兩去子同炒,去川椒;1分獨炒),茯苓2-10兩,白菊2-10兩,熟地1斤(極乾),嫩血茸8兩。主治:大補虛損,明目廣嗣。 。 主治:大補虛損,明目廣嗣。
四神丸, 出處:《古方選注》卷中。 組成:甘枸杞子(揀紅潤者,煮酒1杯,清水1杯和勻,以杞子浸3時,漉出,曬乾,分成4份。以2兩用川椒3錢拌,焙燥,揀去川椒;以2兩用小茴香3錢拌,焙燥,揀去茴香;以2兩同黑芝麻4錢拌,焙燥,不揀去芝麻;以2兩同方解青鹽研末4錢,同焙燥,不揀去青鹽。焙法:以繩掛銅盆,懸火3-4寸,不住手將銅盆浴轉,焙至燥,要枸杞子仍是大紅,焙焦則不靈。各研細),黃甘菊(去蒂,曬)1兩5錢,當歸頭(酒拌,曬)9錢,熟地(白水制)1兩5錢,茯苓9錢,女貞子(淘漂蒸至極黑,酒浸6時,布袋擦去皮)9錢。 主治:目昏雲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