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地黃丸

JIA WEI DI HUA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2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4%
心經 15%
肺經 15%
肝經 15%
脾經 13%
胃經 7%
膀胱經 4%
心包經 1%
大腸經 1%
腎經
心經
肺經
肝經
脾經
胃經
膀胱經
心包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7

主治功效


加味地黃丸的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補骨脂具有補陽、補氣、止瀉和健脾胃等多種傳統代功效。

杜仲具有補氣、強筋骨、補益肝腎、安胎、補腎等功效。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牡丹皮性寒,味苦,歸心、肝經,具有清熱瀉火、活血化瘀、清熱涼血、破血消癥、排膿、滋陰等功效。

肉蓯蓉是一種傳統中藥,具有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道之效。

山藥具有補氣、澀精止遺、補腎、止咳化痰、強筋骨、健脾胃、滋陰、止瀉等功效。

山茱萸具有固澀收斂、澀精止遺、補益肝腎、補血養肝、益精等傳統功效。

生地黃是一種中藥材,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

茴香性溫味甘,歸脾、胃、肝、腎四經。具有溫裡溫中、理氣行氣、驅蟲殺蟲、補腎壯陽、疏肝解鬱、活絡止痛、健脾益氣等功效。

遠志具有安神益智、利水消腫、止咳化痰、清熱解毒等功效。

**澤瀉,**性寒味甘,入腎、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利尿、澀精止遺、強筋骨、止嘔、清熱利濕等功效。

**巴戟天,**性溫、味甘、微苦,歸肝、腎經。具有補腎壯陽、祛風除濕、補氣、散風寒、止咳化痰、降氣、強筋骨等功效。

加味地黃丸的功效:

加味地黃丸具有補腎陰,益精血,清熱瀉火,增強免疫力,抗衰老,補氣養血,補腎壯陽,延緩衰老的功效。

加味地黃丸的主治:

加味地黃丸主治腎虛不能將水液納入膀胱,水液不能通過經絡運行,導致水液積聚成痰飲。

加味地黃丸的用法用量:

加味地黃丸每日口服2次,每次6-9克。

加味地黃丸的禁忌:

加味地黃丸忌用於陰虛火旺、熱病、肺結核、肝炎、腎炎、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妊娠期婦女、哺乳期婦女、兒童。

加味地黃丸的注意事項:

加味地黃丸服用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忌食辛辣、油膩、生冷、寒涼食物。

加味地黃丸的藥性分析:

加味地黃丸方中生地黃具有滋補腎陰的功效,山茱萸具有補腎固精的功效,茯苓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山藥具有健脾益氣的功效,杜仲具有補腎強筋的功效,巴戟天具有補腎壯陽的功效,遠志具有安神益智的功效,茴香具有溫腎散寒的功效,澤瀉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肉蓯蓉具有補腎益精的功效,牡丹皮具有清熱涼血的功效,補骨脂具有補腎固精的功效。諸藥合用,具有補腎陰、益精血、清熱瀉火,增強免疫力,抗衰老,補氣養血,補腎壯陽,延緩衰老的功效。

傳統服藥法


熟地黃(煮爛,搗)4兩, 山茱萸肉2兩, 山藥2兩, 澤瀉1兩, 牡丹皮半兩, 白茯苓半兩, 鹿茸(酥炙)2錢, 牛膝2錢。
上為末,面糊為丸,如黍米大。
3歲以上兒服15丸。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由六味地黃丸加減而成。六味地黃丸由生地黃、山茱萸、茯苓、山藥、澤瀉、牡丹皮組成,具有滋陰補腎的功效。本方在六味地黃丸的基礎上加入巴戟天、杜仲、遠志、茴香、肉蓯蓉、補骨脂,具有補腎益精、利水消痰的功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滋陰補腎、利水消痰的功效,適合於腎虛水腫、痰飲咳喘、腰膝酸軟、遺精早泄等症。但陰虛火旺、口乾咽燥、大便乾結者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氣喘痤瘡尿失禁肺結核扁桃腺炎疥癬前列腺炎耳聾小兒驚巒心內膜炎近視百日咳心包炎低血壓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地黃丸,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六。 組成:熟地黃8兩(酒煮),山茱萸4兩,山藥4兩,茯苓2兩5錢,牡丹皮2兩5錢,澤瀉2兩,當歸身3兩,枸杞子3兩。 主治:梅瘡病癒後,精血未復者。

加味地黃丸, 出處:《不知醫必要》卷一。 組成:熟地1兩,淮山7錢,茯苓6錢,萸肉4錢,丹皮2錢,北五味4錢,麥冬(去心)3錢,蛤蚧(去頭足,炙)5錢,澤瀉(鹽水炒)3錢。 主治:虛勞咳嗽。

加味地黃丸, 出處:《洞天奧旨》卷十。 組成:熟地5錢,山藥3錢,山茱萸2錢,茯苓2錢,骨碎補2錢,補骨脂2錢,丹皮2錢,當歸5錢,麥冬3錢,澤瀉1錢5分。 主治:齒窟瘡,因傷損於齒牙,其齒墮落而成窟。

加味地黃丸, 出處:《會約》卷七。 組成:熟地8兩,山藥4兩,棗皮(酒蒸)4兩,茯苓4兩,澤瀉1兩,丹皮1兩半,枸杞3兩(酒蒸),菟絲子(淘去泥沙,酒蒸)4兩,補骨脂(鹽炒)2兩,骨碎補3兩。 主治:真陰不足,以致齒疏動搖,壯年脫落者。

加味地黃丸, 出處:《保命歌括》卷九。 組成:地黃(酒蒸,焙,末)2兩,山茱萸肉1兩,白茯苓1兩,山藥1兩,杜仲(鹽、酒炒,另取末)1兩,巴戟(去心,淨肉)1兩,遠志(去心)1兩,小茴香(炒)1兩,澤瀉7錢,肉蓯蓉(酒洗,焙)7錢,牡丹皮7錢,破故紙(炒)7錢。 主治:腎虛不能納水,水不歸經,致成痰飲者。

加味地黃丸, 出處:《會約》卷九。 組成:懷慶元支地黃8兩(加元砂仁微炒,3錢,研末,與米酒同蒸同曬9次,勿少),淮山藥4兩,棗皮3兩(去核,酒蒸),白茯苓(去皮)4兩,粉丹皮1兩7錢,建澤瀉(淡鹽水浸,曬)1兩 4錢,甘枸杞(去梗)3兩(酒蒸),菟絲子(淘盡泥砂)3兩(酒浸,蒸,曬乾),真阿膠(蛤粉炒成珠)3兩,麥冬(去心,酒蒸)2兩,杜仲(淡鹽水炒斷絲)3兩,北5味(微炒) 8錢。 主治:平補肝腎,養肺清熱。主治:陰虛失血,胸背痛,小便赤,遺精潮熱,咳嗽氣喘。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