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風湯

FANG FE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保命集》卷下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15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5%
脾經 18%
肝經 18%
膀胱經 7%
腎經 7%
大腸經 7%
胃經 7%
心經 3%
三焦經 3%
肺經
脾經
肝經
膀胱經
腎經
大腸經
胃經
心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3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防風湯」,主要成分是:防風、地骨皮、黃耆、白芍、枳殼、荊芥、牛蒡子。

  • 防風:性溫,微苦,歸肺、脾、膀胱經,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
  • 地骨皮:性寒味甘,具有清虛熱、清熱瀉火、清熱涼血、止血的功效。
  •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
  • 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
  • 枳殼: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 荊芥:性微溫、味辛,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止血、活絡止痛、透疹、消食化積、斂瘡等功效。
  • 牛蒡子:性涼、味辛、苦,具有散風熱、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肺熱利咽、利水消腫和清熱解毒等功效。

防風湯的主治功效是:兒童出痘,毒氣非常旺盛。

防風湯的組成各司其職,共同發揮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防風辛散祛風、解表透疹,地骨皮清熱涼血、透疹解毒,黃耆益氣固表、增強正氣,白芍平肝息風、養血柔肝,枳殼理氣行滯、消腫止痛,荊芥辛溫解表、散風透疹,牛蒡子辛涼透表、利咽解毒。諸藥合用,共奏散風透疹、清熱解毒之功。

防風湯是治療兒童出痘的常用方劑,具有良好的臨牀療效。但需要注意的是,防風湯性微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傳統服藥法


防風(去蘆)半兩,川芎半兩,大黃半兩,白芷半兩,黃芩半兩,甘草半兩,細辛(去葉)2錢,薄荷葉2錢半。
上為末。
每服1錢,用溫湯調下,不拘時候。
《奇效良方》有茯苓,無大黃。

方劑組成解釋


防風、地骨皮、黃耆、白芍、枳殼、荊芥、牛蒡子等藥物均具有疏風清熱、解毒透疹的功效。其中,防風、地骨皮、黃耆、白芍等藥物可以清熱解毒,疏風透疹;枳殼、荊芥、牛蒡子等藥物可以行氣散結,消腫止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適用於小兒痘瘡毒氣熾盛者,症見發熱、煩躁、口渴、疹出不暢、皮膚紅腫、疼痛等。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氣。
  • 本方有出汗、口乾、腹瀉等副作用,如出現不適,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四肢感到疼痛容易焦慮恐懼四肢筋肉筋攣僵硬肩背交接處肩痛四肢關節疼痛骨關節病膝蓋痛動脈粥樣硬化氣喘心絞痛痤瘡肺結核坐骨神經痛前列腺炎腳氣病麻痺容易流眼淚小兒驚巒腹股溝疝氣半身不遂

相同名稱方劑


防風湯, 出處:《保命集》卷中。 組成:防風、羌活、獨活、川芎各等分。 主治:破傷風,同傷寒表證,未傳入裏,宜急服此藥。

防風湯, 出處:《婦人良方》卷五。 組成:黃耆1兩,白芍藥3分,防風3分,甘草半兩,當歸3分,生乾地黃3分。 主治:勞氣。

防風湯, 出處:《誠書》卷十六。 組成:荊芥5分,木通5分,石菖蒲5分,防風5分,桔梗5分,山楂1錢,鬱金(磨)3分。 主治:小兒客忤。

防風湯, 出處:《保命集》卷下。 組成:防風1兩,地骨皮半兩,黃耆半兩,芍藥半兩,枳殼半兩,荊芥穗半兩,牛蒡子半兩。 主治:安裏解毒。主治:小兒痘瘡毒氣熾盛。

防風湯, 出處:《保命集》卷下。 組成:蒼朮4兩,防風3兩,當歸1兩半,羌活1兩半。 主治:正脾胃之氣,兼除風邪。主治:産後經水適斷,感於異證,手足抽搐,咬牙昏冒,服增損柴胡湯及秦艽湯後,前證已退,用此調治。

防風湯, 出處:《本事》卷一。 組成:石斛(洗,去根)1兩半,熟乾地黃(酒灑,9蒸9曬,焙乾)1兩1分,杜仲(去皮,銼如豆,炒令黑)1兩1分,丹參1兩1分,防風(去叉股)1兩1分,川芎(洗)1兩1分,麥門冬(用水浥,去心)1兩1分,桂枝(不見火)1兩1分,川獨活(黃色如鬼眼者,去蘆,洗,焙)1兩。 主治:中風內虛,腳弱,語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