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花散

HUAI HUA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本事方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2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8%
肺經 28%
大腸經 23%
心經 9%
脾經 4%
胃經 4%
肝經
肺經
大腸經
心經
脾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12

主治功效


本方主治大便下血,乃風熱邪毒或濕熱毒邪壅遏腸道,損傷血絡,血滲外溢所致。本方是治療熱證便血的常用方劑

風熱為陽邪,風熱相搏,壅遏腸道,損傷血絡,血為之逼人腸中而疾出,故便前出血,血色鮮紅,來勢急迫。

若濕熱蘊結,傷及腸道血絡,亦可出現便血,然因濕邪穢濁,易阻滯氣機,腸道氣血淤滯,則多見便後出血,或糞中帶血,血色晦暗。舌質紅,脈數或弦數,皆為熱證之佐證。

臨床以血色鮮紅,舌紅脈數為證治要點。風熱濕熱,壅遏腸道,損傷血絡證,便前出血,或便後出血,或糞中帶血,血色鮮紅或晦暗,舌質紅,脈數或弦數。

本方是為風熱或濕熱,壅遏腸道所致的大便下血而設,治當清腸涼血止血為主方中槐花苦寒,專清大腸濕熱,瀉熱清腸,涼血止血.為君藥。側柏葉苦澀微寒,清熱涼血,燥濕收斂,為治熱證出血的要藥,與槐花相合,可加強涼血止血之功,為臣藥。

《醫學原理》中提到:「血熱者,陽氣陷人血中,血因而熱,隨氣下流而為溺血、便血、崩血、腸風下血等證。」故方中荊並穗辛散疏風散邪,令陷人血分之陽仍然外出,下流之氣仍然上升,與君臣藥相配,疏風理血,散瘀消腫。

枳殼寬腸行氣,順遂腸胃腑氣下行,並利血中之氣,與荊並一升一降,有利於邪毒的分消。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故枳殼行氣之功,尚寓血止防瘀之意,共為佐藥。

諸藥合用,既能涼血止血,又能疏風行氣,既清腸中濕熱,又疏腸中風邪,風熱、濕毒一清,則便血自止。

本方配伍特點.是以止血、收澀與清疏、行氣合用,即寓行氣於止血之中,寄清疏於收澀之內。既使便血能止,又不致腸間濕熱滯留,用藥精煉,配伍得宜。本方劑型為散,方中以槐花為君藥,故名「槐花散」。

本方現代常用於痔瘡出血或其他大便下血屬血熱者。結腸炎、腸癌便血屬熱證者,亦可運用。現代運用於治療痔瘡、結腸炎或其他大便下血屬風熱或濕熱邪毒,壅遏腸道,損傷脈絡者,腸癌便血亦可應用。

傳統服藥法


上為細末,用清米飲調下二錢,空心食前服(現代用法:為細末,每服6g,開水或米湯調下;亦可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藥性寒涼,故只宜暫用.不宜久服 對中焦虛寒而大便下血者,則當慎用。 現多無無此散劑生產,本方漸被槐角丸等一類成藥所代替,臨床時注意選用。 本方對於原因比較單純的大腸下部出血,確有療效。但對於原因複雜,病久不愈的便血,本方只能治標,不能治本,應探查病因,尋求根治方法。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大便出血胰臟炎慢性腎衰竭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嘔吐脫肛咳血多痰面色發紅牙齦出血噁心反胃吞咽障礙肛門出血痔瘡

相同名稱方劑


槐花散, 出處:《接骨入骱》。 組成:槐花4兩,黃芩4兩。 主治:傷大腸,糞後去紅急澀,面赤氣滯。

槐花散, 出處:《雞峰》卷十七。 組成:槐花1分,荊芥1分,千針草半兩,伏火硇砂3錢。 主治:五痔膿血。

槐花散, 出處:《潔古家珍》。 組成:青皮、槐花、荊芥穗各等分。 主治:血痢久不止,腹中不痛,不裏急後重。

槐花散, 出處:《本事》卷五。 組成:槐花(炒)、柏葉(爛杵,焙)、荊芥穗、枳殼(去瓤,細切,麸炒黃)各等分。 主治:腸風臟毒。

槐花散, 出處:《丹溪心法》卷二。 組成:蒼朮1兩,厚朴1兩,陳皮1兩,當歸1兩,枳殼1兩,槐花2兩,甘草半兩,烏梅半兩。 主治:腸胃不調,脹滿下血。

槐花散, 出處:《回春》卷四。 組成:當歸1錢,地榆1錢,生地7分,芍藥7分,黃芩7分,升麻7分,枳殼8分,槐花8分,阿膠8分,防風5分,側柏葉5分。 主治:糞後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