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葉黃耆湯

ZHU YE HUANG Q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回春》卷八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3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1%
肺經 19%
脾經 16%
胃經 12%
肝經 11%
心包經 4%
腎經 4%
三焦經 2%
膽經 2%
大腸經 2%
小腸經 1%
心經
肺經
脾經
胃經
肝經
心包經
腎經
三焦經
膽經
大腸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7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竹葉黃耆湯」的組成成分包括:淡竹葉、白芍、麥門冬、半夏、川芎、黃耆、人參、當歸、甘草、石膏、生地黃。

淡竹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瀉火、清心降火、利尿消腫、生津止渴、利水滲濕等功效。 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 半夏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等功效。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 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 麥門冬味甘性寒,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的功效。 人參具有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等功效。 生地黃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 石膏性寒味甘,具有清熱利尿、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止咳平喘、化腐生肌和活絡止痛的功效。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甘草性味甘平,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中藥方劑「竹葉黃耆湯」,主要成分是:淡竹葉,白芍,麥門冬,半夏,川芎,黃耆,人參,當歸,甘草,石膏,生地黃, 主治功效是:* 癰疽氣血虛:火毒加上氣血衰弱。

  • 胃火盛而作渴:胃火旺盛而引起的口渴。

傳統服藥法


竹葉(切)3升,黃耆4兩,小麥1升,芍藥3兩,甘草2兩(炙),石膏2兩(研),人參3兩,升麻1兩,茯苓2兩(1法7分),桂心6分(1法2分),當歸3兩,乾棗14枚,五味子3兩,生薑3兩,乾地黃1兩,麥門冬3兩(去心),知母1兩。
上切。
以水1鬥2升,煮竹葉、小麥,取9升,去滓,納藥,煮取3升,分4次溫服。

方劑組成解釋


淡竹葉具有清熱解毒、利尿通淋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癰疽、熱淋、口渴等症。白芍具有養血柔肝、緩急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月經不調、痛經、肝鬱脾虛等症。麥門冬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止渴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肺燥咳嗽、津傷口渴等症。半夏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痰濕咳嗽、嘔吐、呃逆等症。川芎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頭痛、眩暈、痛經等症。黃耆具有補氣固表、利尿消腫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氣虛乏力、自汗、水腫等症。人參具有大補元氣、復脈固脫、益智健脾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氣虛乏力、食少倦怠、心悸失眠等症。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月經不調、痛經、血虛萎黃等症。甘草具有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咽喉腫痛、咳嗽、腹痛等症。石膏具有清熱解暑、生津止渴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暑熱煩渴、中暑、肺熱咳嗽等症。生地黃具有滋陰清熱、涼血止血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陰虛火旺、肺熱咳嗽、吐血、衄血等症。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癰疽氣血虛、胃火盛而作渴,但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頸後生癰貧血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癤和癰腎盂腎炎尿道膿傷暴食症背部膿瘡腹瀉忽冷忽熱口乾口渴小便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竹葉黃耆湯, 出處:《女科指掌》卷五。 組成:竹葉、黃耆、當歸、麥冬、人參、甘草。 主治:産後煩渴。

竹葉黃耆湯, 出處:《回春》卷八。 組成:淡竹葉1錢,芍藥2錢,麥門冬2錢,半夏2錢,川芎2錢,黃耆2錢(炒),人參2錢,當歸2錢,甘草2錢,石膏2錢,生地黃2錢。 主治:癰疽氣血虛、胃火盛而作渴。

竹葉黃耆湯, 出處:《千金翼》卷二十二。 組成:竹葉(切)4升,黃耆3兩,芍藥3兩,當歸1兩,大黃1兩半,升麻2兩,黃芩2兩,前胡2兩,知母2兩,麥門冬2兩(去心),甘草(炙)2兩。 主治:癰發背及在諸處。

竹葉黃耆湯, 出處:《外科正宗》卷一。 組成:黃耆8分,甘草8分,黃芩8分,川芎8分,當歸8分,白芍8分,人參8分,半夏8分,石膏8分,麥冬8分,生地1錢,淡竹葉10片。 主治:清熱生津止渴。主治:癰疽發背,諸般疔腫,表裏熱甚,口乾大渴者。

竹葉黃耆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一。 組成:淡竹葉1握,黃耆3兩(銼,炒),甘草3兩(炙,銼),黃芩3兩(去黑心),麥門冬3兩(去心,焙),芍藥3兩,當歸(切,焙)2兩,人參2兩,石膏2兩(椎碎),川芎2兩,半夏2兩(湯洗7遍去滑,焙)2兩,生地黃(切,焙)8兩。 主治:一切惡瘡發大渴者。

竹葉黃耆湯, 出處:《千金翼》卷二十二。 組成:淡竹葉3升,小麥3升,黃耆3兩,升麻3兩,乾地黃3兩,芍藥3兩,當歸3兩,通草3兩,知母3兩,大棗18個(擘),黃芩1兩半,生薑5兩(切),茯苓2兩,川芎2兩,前胡2兩,枳實(炙)2兩,麥門冬2兩(去心),甘草(炙)2兩。 主治:男子癰,始欲發背不甚,往來寒熱。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