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答問》~ 卷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

1. 51.制方用藥的原則是什麼?

問:制方用藥精要若何?

凡用藥專經,謂之專師;用藥分經,謂之分師,用藥偏經,謂之偏師(偏師不走正經,用相搏之法由絡取勝也)。專師不用節,分師必用制,偏師不節制。不節者何?獨用一經之藥,則不用宜畏藥以節之也;必制者何?分用各經之藥,則必用宜畏藥以制之也;不節制者何?偏師以相搏藥取勝,若有節制,則相搏無力也。不用節,必用制,不節制,三者施之各當,則用藥歸經自無慮顧此失彼也。

更有要者,節三制(一用三味藥為節,用一味藥可制也),升三降七(用降藥七,用升藥三,即使藥氣過而不留也),去九留(一重用去藥之九,輕用留藥之一,即使藥氣留而不害也)。譬如一經病重,三經病輕,必重用一經之藥為君,佐用三經之藥為臣。三經之藥,又必歸一經節制,然後呼應乃靈。

或四經病均相等,則用四經之藥並行不悖,勿使受節制於一經,斯能奏功神效。余即此類推,庶乎不差。

2. 52.怎樣進行方劑配伍?

問:制方之法。

治病之要,宜明制方。君、臣、佐、使配合得宜,則必效驗。看病在某經多者,即立某經藥為君;某經病次者,即用某經藥為臣,兼用各經之藥。以助君臣者謂之佐使,欲使藥力至某經,即以某經藥為佐使。凡佐使藥勿奪君臣之權,方能助君臣之力。一方中專藥者專經,別無二義。

若配合各經並用者,必有升降去留之道,如古方地黃湯熟地、淮山降也,留也;萸肉、丹皮升也;茯苓澤瀉去也。四君子湯人參升也,白朮留也,茯苓去也,甘草降也。附子理中湯:人參升也,白朮、乾薑留也,附子去也,甘草降也。白虎湯石膏、甘草降也,留也;知母升也,去也;粳米去也。

大承氣湯大黃芒硝降也,去也;枳實留也;厚朴升也。制方規矩由此類推,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3. 53.用什麼態度對待古方?

問:古方可恃否?

醫者抄集古方,果能對症,用無不效。若不對症,必致誤人。欲歸咎於古方,而古方不任咎也。何也?古人本因病以制方,非先立一方以求病症之對方也。後人不理其理,第知古方為良,相沿抄用,昧於加減之義,雖有古方,不如其無。蓋古方猶古文耳,如病在一經,而亂用通行十二經之藥,是拈單句題,而抄襲全章題之,又連上犯下,害不勝言。

4. 54.常用古方的組成和適應證是什麼?

問:古方甚繁,請約舉其概,以饜管窺。

古方者,規矩也;用方者,工師也。規矩只一器,工師執此以絜度之。高堂華屋,鉤心鬥角,無不悉中繩墨。良醫亦不能盡廢古方,摘錄數十條,舉治一二症,一隅三反,非謂一方專治一病。惟中病則用,不中病則隨時審經加減,不必泥古。今之自謂知醫者,莫不案存醫書數十卷,古方新方驗方不一其名,其莫名其妙。

遇人求醫,不辨受病在何經,不求致病之何因,不審表裡寒熱虛實之別,不察風寒暑濕燥火之殊,竊取古方而醫之。偶效則居其功,致禍則歸諸命,終不虛心研求。一則為謀食之計,一則為塞責之圖,比比然也。某家詩禮仕宦二百餘年,施藥濟人,罔矜岐術,習醫原屬為己之學,兼存救人之心。

制方治病,只求能療人之病。不求悉合於古,無所汁,亦無所圖也。略舉數方於下,知我者其諒之。

節錄古方:

香蘇散,治時邪感冒,頭痛、發熱等症。

蘇葉(一錢五分),陳皮香附(各一錢二分),荊芥秦艽防風蔓荊子(各一錢),川芎(五分),甘草(七分)。此治寒邪,若熱邪則不宜。

平胃散,治脾胃不和,脹、滿、嘔吐、霍亂等症。寒者宜之,熱者不宜。

藿香(一錢五分),厚朴(一錢五分),蒼朮(八分),陳皮(二錢)。

大棗,治肺胃寒痰。

半夏、陳皮、茯苓(各一錢五分),炙草(八分),加生薑(一片),棗(二枚)。熱痰不宜。

手拈散,治血滯心腹作痛。

元胡索(醋炒),五靈脂(醋炒),草果沒藥(各等分)。共為細末,每服三錢,熱酒調下。

滾痰丸,治老痰變生怪症。

大黃、炒黃芩(各四兩),青礞石沉香(各三錢),辰砂(二錢)。以水為丸,辰砂為衣,每服一二錢,開水下。

越鞠丸,治郁膈痞滿。

香附、山楂、炒神麯、炒麥芽、川芎、蒼朮、炒梔子(各等分)。共研末,水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開水下。

逍遙散,治肝經血虛木鬱。

柴胡、甘草、茯苓、白朮當歸白芍、丹皮、黑山梔(各一錢),薄荷(五分)。

神佑丸,治沉積變病,氣血壅滯,濕熱風痰鬱結。

黑醜(二兩),大黃(一兩),芫花大戟甘遂(各五錢),輕粉(一錢)。共為末,用皂角去子煎濃湯糊丸,每服必瀉,不可輕用。

變病,治邪傳陽明,以此解肌。

葛根(二錢),升麻、秦艽、荊芥、赤芍(各一錢),蘇葉、白芷(各八分),甘草(五分),生薑(二片)。

搐鼻散,治一切悶症,不省人事,吹入鼻中得嚏者生。

細辛、皂角(各一兩),生半夏(五錢)。共為細末,入磁瓶勿泄氣。

牛黃丸,治中風、痰火閉結,或喘嗽痰壅,不省人事。

牛黃麝香、龍腦(以上各六錢,另研),羚角、當歸、防風、黃芩、柴胡、白朮、麥冬、白芍(各七錢五分),桔梗、茯苓、杏仁、川芎、大豆黃卷、阿膠(各八錢五分),蒲黃人參、神麯(各一兩二錢半),雄黃(另研四錢),甘草(二兩半),白蘞肉桂(各三錢七分),乾薑(三錢七分),犀角(一兩),山藥(三兩五錢),大棗金箔(一百五十片為衣)。共為細末,煉蜜同棗膏丸,每兩作十丸,金箔為衣。

三化湯,治中風入臟,熱極閉結。

厚朴、大黃、枳實羌活(各一錢半)。水煎服。

五生飲,治寒風中臟,六脈沉細。

生南星、生烏藥、生附子(各一錢五分),生薑(五片),生木香(五分)。此方用人參兩許,同投更有益。

益元散,利竅清暑。(童叟中暑不省人事,服之令小便通即愈。)

甘草(一兩),滑石(六兩)。

消暑丸,治中暑昏悶。

製半夏(四兩),茯苓、甘草(各二兩)。共為末,生薑汁湖丸。

五苓散,治小便不通。

茯苓(三錢),豬苓澤瀉(各八分),白朮(一錢半),桂枝(一錢)。

四苓散,治伏暑小便不通。即五苓散去桂枝。

五皮飲,治胃經蓄水發為水腫。

大腹皮茯苓皮、陳皮、桑白皮(各一錢五分),生薑皮(八分)。

蠲痹湯,治風寒濕三氣成痹。

羌活、獨活(各一錢),桂心(五分),秦艽(一錢),當歸、桑枝(各三錢),川芎(七分),海風藤(二錢),炙甘草(五分),乳香、木香(各八分)。

桂枝,治太陽中風寒。

桂枝、芍藥、生薑(各一錢五分),炙甘草(一錢),大棗(四枚)。

麻黃,治太陽傷寒無汗。

麻黃(四錢),桂枝(二錢),炙甘草(一錢),杏仁(十二枚)。

白虎湯,治陽明胃腑大熱及誤服溫補藥熱傷者。

石膏(五錢),知母(三錢),甘草(一錢),粳米(一撮)。熱甚者加倍用,尤甚者重加石膏治之。

四逆湯,治少陰中寒,肢冷厥逆。

附子(五錢),乾薑(五錢),炙甘草(二錢)。

止嗽散,治一切風寒咳嗽。(若實熱咳嗽不可久用,誤服此易致吐血,宜用三黃白虎加減。)

桔梗、荊芥、紫菀百部白前(各二斤),甘草(炒十二兩),陳皮(一斤)。共為末,每服三錢,初感風寒生薑湯下。

月華丸,滋陰保肺,平肝,為治勞之聖藥。(陽火瘦人忌用。)

天冬、麥冬、生地、熟地、山藥、百部、沙參、川貝、真阿膠(各一兩),茯苓、獺肝、廣三七(各五錢),白菊花(二兩),桑葉(二兩)。熬膏將阿膠化入,和藥煉蜜為丸,日三服,每服一丸。

四物湯,治血虛肝腎不足。

熟地(四錢),歸身、白芍(各二錢),川芎(一錢)。

八珍湯,即四君子四物相併,治氣血並虛。

熟地(四錢),黨參(二錢),白朮、當歸(各二錢),茯苓(二錢),白芍(一錢五分),川芎(一錢),炙甘草(五分),加大棗(二枚)。

通音煎,治音啞。

白蜜(一斤),川貝(二兩),款冬花(二兩),胡桃肉(十二兩去皮研爛)。將川貝、款冬為末,四味和勻,飯上蒸熟,開水服。

又方,荷葉燒灰和開水,面東服。

澤蘭湯,治經閉,調血脈。

澤蘭(二錢),柏子仁、當歸、白芍、熟地、牛膝、茺蔚子(各一錢五分)

秘精丸,理脾導濕,治濁固精。

白朮、山藥、茯苓、茯神蓮子(各二兩),芡實(四兩),蓮花須、牡蠣(各一兩五錢),黃柏(五錢),車前子(三兩)。共為末,金櫻膏為丸。

樸黃丸,治堅積作痢,腹痛拒按。

陳皮、厚朴(各十二兩),大黃(一斤四兩),廣木香(四兩),荷葉。水為丸。

和中丸,治寒腹脹食積;

土炒白朮(四兩),炒扁豆(三兩),茯苓、砂仁(各一兩半),半夏(薑汁炒一兩),枳實(麵炒),神麯(炒),麥芽(炒),山楂(炒),香附(薑汁炒,各二兩),陳皮、五穀蟲(炒焦黃色,各三兩)。共為末,荷葉一張,煎水為丸。

白朮丸,治氣虛中滿。

白朮、茯苓、陳皮(各二兩),砂仁、神麯(各一兩五錢),五穀蟲(四兩)。以荷葉、老米煎水為丸。

七福飲,治心血虛而驚悸者。

人參、熟地(各三錢),當歸、棗仁(各二錢),白朮(炒一錢半),炙甘草(五分),遠志(五分)。

歸脾湯,養血安神。

人參、白朮、歸身、白芍、棗仁(各一錢五分),黃耆(一錢五分),遠志(七分),炙甘草(五分),元眼肉(五枚)。

十補丸,治氣血大虧。

黃耆、白朮、萸肉、杜仲續斷、棗仁(各一兩),熟地(三兩),人參、歸身、白芍、遠志(各一兩),茯苓、山藥(各一兩五錢),北五味、龍骨、牡蠣(各七錢五分)。

清膈煎,治痰壅心膈。

膽星(三錢),白芥子(二錢),海石(三錢),陳皮、木通、川貝(各一錢)。

化蟲丸,治蟲積心腹諸症。

蕪荑、白雷丸(各五錢),檳榔(二錢五分),雄黃(一錢五分),木香、白朮、陳皮(各三錢),神麯(四錢)。以百部二兩熬膏糊丸,每服一錢五分,米飲送下。

姜附湯,治寒厥心痛及真心痛,手足青至節者,宜用此方重劑飲之,或可救十中之一二。痛而喜按者加人參、乾薑、附子各(三錢),水煎服。(若實熱心痛不宜此方,當用黃連瀉心諸涼劑。)

導赤散,治熱閉小便不通。

生地、麥冬(各三錢),木通(一錢),甘草(四分),竹葉(十片),車前赤茯苓(各一錢五分)。

瀉心丸,治心火。

川連(五錢),為末,燈草湯下。

阿膠散,治血虛熱及尿血。

阿膠(一錢),丹參、生地(各二錢),黑山梔、血餘、丹皮、麥冬、當歸(各八分)。

甘露飲,治陰虛胃血熱。(若實熱瘦人誤認陰虛者,服此有損無益,宜用白虎湯加芩柏。)

枇杷葉、生地、熟地、天冬、麥冬、黃芩、石斛(各一錢),甘草(五分),枳殼(八分)。

瓜蔞散,治肝氣躁急而脅痛。

瓜蔞(一枚,連皮搗),甘草(二錢),紅花(十錢)。水煎服。

清空膏,治肝經風熱夾寒為頭痛。

羌活、防風(各六分),柴胡(五分),黃芩(一錢二分),川芎(四分),甘草(一錢),薄荷(三分),酒炒黃連(六分)。

奔豚丸,治小腹氣結作痛。

川楝子(一兩),茯苓、橘核(各一兩五錢),肉桂(三錢),附子、吳茱萸(各五錢),荔枝核(八錢),小茴香、木香(各七錢)。

橘核丸,治七疝。

鹽酒炒橘核(二兩),小茴香、川楝子、桃仁、香附(醋炒),山楂(各一兩),木香、紅花(各五錢)。以神麯三兩打糊丸。

暖肝煎,治肝腎陰寒,小腹疼痛疝氣。

當歸、枸杞(各三錢),茯苓、小茴香、烏藥(各二錢),桂肉、沉香(各一錢),加姜三片。

柴芩煎,治內火上衝或為痢瘧頭痛諸症。

柴胡(三錢),黃芩、梔子、澤瀉(各一錢五分),木通、枳殼(各一錢)。

五痿湯,治五臟受虛熱而痿。

人參、白朮、茯苓(各一錢),炙甘草(四分),當歸(一錢五分),苡仁(三錢),麥冬(二錢),黃柏、知母(各五分)。

保和丸,治傷食。

麥芽、山楂、萊菔子、厚朴、香附(各一錢),炙甘草、連翹(各五分),陳皮(一錢五分)。亦可作煎服。

木香丸,治寒積腹痛拒按,名曰陰結。

木香、丁香各(一錢半),乾薑(三錢),麥芽炒(五錢),陳皮(三錢),巴豆(三十粒)。以神麯煮糊為丸,每服十丸。

紫菀散,潤肺止嗽並治肺痿。(陽火人忌用。)

人參(五分),紫菀、知母、川貝、桔梗、茯苓、阿膠(各一錢),五味子、炙甘草(各三分)。

推氣散,治右脅寒氣痛。(重讀寒字,若非寒氣者忌用。)

枳殼、鬱金(各一錢),桂心、炙草(各五分),桔梗、陳皮(各八分),生薑(二片),大棗(二枚)。

桔梗湯,治肺癰。

桔梗、白及(各一錢),橘紅、甜葶藶(炒,各八分),生甘草、貝母(各一錢五分),苡仁、金銀花(各七分)。

瀉白散,治肺熱。

蜜炙桑白皮(二錢),地骨皮(三錢)。

茜根湯,治衄血神煩。

茜根、黃芩、阿膠、側柏葉、生地(各二錢),甘草(一錢)。

左歸飲,壯水劑。

熟地(五錢),山藥、枸杞(各二錢),茯苓(一錢五分),山茱萸、炙甘草(各一錢)。

右歸飲,補命門真火不足。

熟地(五錢),山藥、枸杞、杜仲(各二錢),山茱萸、肉桂、製附子、炙甘草(各一錢)。

枳朮丸,除脹消食,虛寒者宜之。

炒枳實(一兩),炒白朮(二兩)。

和胃飲,治霍亂。寒者宜之,熱者不宜。

厚朴、陳皮(各二錢),乾薑(一錢),炙草(六分)。

二冬湯,治上消虛。寒者宜,實熱者不宜。

天冬(二錢),麥冬(三錢),天花粉、黃芩、知母(各一錢),人參、甘草(各五分)。

玉女煎,治陽明有餘,少陰不足。

熟地(四錢),石膏、麥冬(各三錢),知母、牛膝(鹽水炒,各一錢五分)。

抽薪飲,治一切火盛。

黃芩、石斛、木通、梔子、黃柏(各二錢),枳殼、澤瀉(各一錢半),甘草(三分)。

安胃飲,治胃火呃逆。

石斛、麥芽(各三錢),黃芩、澤瀉、山楂(各二錢),陳皮、木通(各一錢)。

假蘇散,治氣淋。

荊芥、陳皮、香附、炒麥芽、瞿麥、木通、赤苓(各二錢)。

溫膽湯,治膽氣虛寒,夢遺滑精等症。

製半夏(一錢五分),枳實(八分),陳皮、茯苓(各一錢五分),人參(一錢),熟地、炒棗仁(各三錢),遠志(一錢),五味子(一錢),炙甘草(五分)。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

清魂散,治腸風下鮮血而腹不痛者。

炒荊芥(三錢),當歸(五分)。

舟車丸,治水腫、水脹,形氣俱實。(每日只可服數分或錢許。)

黑牽牛(四兩炒),大黃(二兩酒浸),甘遂(麵裹煨),大戟(麵裹煨),青皮(炒),芫花(醋炒),橘紅(各一兩),木香(五錢),輕粉(一錢)。水為丸。

本草拾遺,治氣虛脾胃不足。

人參(三錢),土炒白朮(二錢),茯苓(二錢),炙甘草(五分),加生薑(二片),大棗(三枚)。如無力用人參即以西黨參代之。

六君子湯,治氣血挾瘀,即四君子湯加製半夏(一錢五分),陳皮(二錢)。

大承氣湯,治邪熱實熱閉結,或食積堅硬,或誤服溫補熱藥者均宜下之。

大黃(三錢),枳實(一錢五分),厚朴(一錢),芒硝(三錢)。

小承氣湯,治症稍緩,即大承氣湯去芒硝。

小柴胡湯,治寒熱往來,邪傳少陰,瘧疾、口苦、耳聾、胸滿、脅痛等症。

柴胡(二錢),黃芩、赤芍(各一錢五分),甘草、半夏(各一錢),人參(五分),生薑(二片),大棗(二枚)。

大秦艽湯,治風中經絡,口眼歪斜。

秦艽(一錢五分),炙甘草、川芎、當歸、芍藥、生地、熟地、茯苓、羌活、獨活、防風、白朮、白芷、黃芩(各一錢),石膏(三錢),細辛(二分)。

大柴胡湯,治傷寒邪入太陰。

柴胡(一錢五分),半夏(七分),黃芩、芍藥(各二錢),枳實(一錢),大黃(二錢)。

生地黃湯,治腎火爍金。

生地(三錢),牛膝、丹皮、黑山梔(各一錢),丹參、元參、麥冬、白芍(各一錢五分),鬱金、廣三七、荷葉(各七分),加陳墨汁、清童便(各半杯沖服)。

百藥煎散,治咽痛。

百藥煎(五錢),硼砂(一錢五分),甘草(二錢)。

生地黃煎,治陰火盜汗。

生地、當歸、黃耆(炙)、麻黃根浮小麥、甘草(炙)、黃連、黃芩、黃柏(各一錢),水煎服。

治痢奇方,治暑痢。(舌有黃苔,唇焦口渴,脈洪數,腹痛後重,宜寒涼行氣。)

川連(六分),黃芩(酒洗),厚朴、歸身,白芍(各一錢五分),山楂(三錢),甘草(五分),桃仁、青皮、紅花(各八分),枳殼、地榆(各一錢),檳榔(一錢二分)。如白痢則加木香。

大和中飲,治食脹悶。

枳實(一錢),厚朴(一錢五分),麥芽、楂炭(各二錢),陳皮(二錢),砂仁(八分),澤瀉(一錢)。

小陷胸湯,治結胸小腹滿痛,手不可近。

半夏(二錢),黃連(一錢五分),瓜蔞實(大者一個)。

大陷胸湯,服小陷胸不效,以此治之。

大黃(六錢),芒硝(四錢),甘遂(二分五釐,研沖)。

鴉膽子方,治久痢寒積在腸。(若暑痢、熱痢、暴痢、疫痢,均不可用此方。)

鴉膽子一個,蒸透將米粉包作糰子蒸熟,以開水囫圇吞下,空心服。(鴉膽子即苦參子,似梧桐,蒼褐色,敲碎有仁數十粒,味苦,詳趙氏《本草拾遺》。)

五味異功散,治氣虛,即四君子湯加陳皮(一錢)。

調胃承氣湯,治胃熱譫語,便秘繞臍硬痛。

大黃(三錢),芒硝(二錢),生甘草(五分)。

附子理中湯,治臟寒將脫之證,用以回陽。

人參、白朮(各二錢),附子、乾薑、炙甘草(各一錢)。

六味地黃湯,滋水制火,專治陰虛。(實熱人瘦人陽火旺者均忌用。)

大熟地(四錢),山萸肉、山藥(各二錢),丹皮、茯苓、澤瀉(各一錢五分)。

十全大補湯,治陰陽並虛而畏冷,即八珍湯加黃氏(二錢),肉桂(三分)。

四味香薷飲,治風寒閉暑。

香薷、扁豆、厚朴(各一錢五分),炙甘草(五分。若兩足轉筋,加木瓜、茯苓。)

藿香正氣散,治腹痛嘔吐。

藿香、砂仁、厚朴、茯苓、紫蘇、陳皮(各一錢),白朮、製半夏、梗白芷(各七分),炙甘草(五分)。

茵陳大黃湯,治黃疸熱閉。

茵陳(三錢),梔子、大黃(各二錢)。

茵陳姜附湯,治陰黃小便自利。

茵陳(一錢),白朮(二錢),附子、乾薑(各五分),炙甘草(二錢),肉桂(三分)。

茵陳五苓散,治陰黃小便不利。

茵陳、白朮、茯苓(各一錢五分),豬苓、澤瀉(各七分),薄桂(五分)。

木通四苓散,治伏暑瀉泄。

白朮、豬苓、木通(各一錢),赤苓(三錢),車前、澤瀉(各二錢)。水煎,用益元散三錢沖服。

秦艽天麻湯,治寒濕入絡,肩背臂痛。

秦艽(一錢五分),天麻、羌活、陳皮、當歸、川芎(各一錢),炙甘草(五分),生薑(三片),桑枝(三錢),如挾寒加桂枝。

柴葛解肌湯,治溫熱症,發熱頭痛不惡寒,與傷寒異。

柴胡(一錢二分),葛根(一錢五分),赤芍、知母(各一錢),貝母(二錢),生地(二錢),黃芩、丹皮(各一錢五分),甘草(五分)。

人參養榮湯,治氣虛榮衛不固。

白芍(二錢),人參、黃耆(蜜炙),當歸、白朮、熟地(各一錢五分),甘草(炙)、茯苓、遠志(各七分),北五味、桂心、陳皮(各四分),加姜(一片),棗(二枚)。

普濟消毒飲,治大頭疫症,喉風,發斑。

甘草、桔梗、黃芩、酒黃連(各一錢),馬勃、元參、橘紅、柴胡(各五分),薄荷(六分),升麻(二分),連翹、牛蒡子(各八分)。

治疫清涼散,治疫邪入里,脹悶譫狂。

秦艽、赤芍、知母、貝母、連翹(各一錢),人中黃(一錢),柴胡(一錢五分),荷葉(七分)。

葛根治痢散,治芡實,初起者皆效。

葛根(一錢五分),苦參(酒炒,八分),陳皮(一錢),赤芍、陳松蘿茶、炒麥芽、山楂(各一錢二分)。共為末煎服。有火者加黃連五分。

補中益氣湯,中氣下陷,以此升之。

黃耆(一錢五分),白朮(土炒),人參、當歸、炙甘草(各一錢),柴胡、升麻(各三分),陳皮(五分),加生薑(一片),大棗(二枚)。

金匱腎氣丸,治腎經聚水,即六味丸加附、桂、車前、牛膝。

熟地(八兩),山藥(四兩),山萸肉、丹皮、澤瀉、車前子、牛膝(各二兩),茯苓(六兩),肉桂、附子(各一兩)。如水腫者用五加皮八兩,煮水煉蜜為丸。

秘旨安神丸,治驚悸神魂失守。

人參、棗仁、茯神、製半夏(各二錢),當歸、炒白芍、橘紅(各一錢五分),五味子(十粒),炙甘草(五分),生薑(三片)。

安神定志丸,治心虛惕不臥。

茯苓、茯神、人參、遠志(各一兩),石菖蒲龍齒(各五錢)。蜜為丸,以辰砂為衣,每服二錢。

洋參麥冬湯,治心經虛熱而痛者。

洋參、麥冬、當歸(各二錢),生地(三錢),白芍、丹參、釵石斛(各一錢五分),犀角、甘草(各五分)。

沉香降氣散,治氣滯心痛。

沉香(三錢),砂仁(七錢),炙甘草(五錢),香附(鹽水炒,五兩),元胡索(酒炒一兩),川楝子(煨淨一兩),共為末,每服二錢,淡薑湯下。

萆薢分清飲,治心移熱於膀胱而為赤濁者,並治諸淋。

萆薢(二錢),炒黃柏、石菖蒲(各五分),茯苓、白朮(各一錢),蓮心(七分),丹參、車前子(各一錢五分)。

柴胡疏肝散,治肝氣左脅痛。

柴胡、陳皮(各一錢五分),川芎、赤芍、枳殼、醋炒香附(各一錢),炙甘草(五分)。

芍藥甘草湯,治木侮土而腹痛。

酒炒白芍(三錢),炙甘草(一錢五分)。

太無神功散,治一切痞積。

萹蓄,瞿麥穗、麥芽(各五錢),神麯(二錢五分),沉香、木香(各一錢五分),炙甘草(五錢),酒蒸大黃(二兩)。共為末,每服二三錢,燈心竹葉湯下。女人用紅花當歸湯

香砂二陳湯,治脾滯腹痛。

木香(一錢),砂仁(一錢),半夏、陳皮、茯苓、炙甘草(各一錢五分),加生薑(一片),大棗(二枚)。

蒼白二陳湯,治受濕身痛。即香砂二陳湯去木香、砂仁,加蒼朮、白朮(各一錢)。

香附理中湯,治脾寒腹痛。

木香(一錢),砂仁(一錢),人參、白朮(各二錢),乾薑、炙甘草(各一錢)。

黃芩芍藥湯,治脾熱流涎如蟹渤等症。

黃芩、白芍(各二錢),生甘草(一錢)。

加味枳朮湯,治酒疸濕熱發黃。

白朮(二錢),枳實、陳皮、麥芽、山楂、茯苓、神麯、連翹(各一錢),茵陳、荷葉(各一錢半),澤瀉(五分)。如傷酒者加葛根(一錢)。

葛花清脾湯,治酒濕生熱生痰,頭眩頭痛。

葛花(一錢),枳椇子(三錢),赤苓(三錢),澤瀉、茵陳、黃芩(各二錢),山梔、車前子(各一錢五分),甘草(五分),橘紅、厚朴(各一錢)。

梔子柏皮湯,治鬱熱在裡而發黃疸,名曰陽黃。

梔子(三錢),黃柏(二錢),炙甘草(一錢)。

桔梗前胡湯,治肺氣閉塞悶咳。

桔梗(一錢),前胡蘇子、赤芍、桑白皮(炙)、陳皮(各一錢五分),杏仁(三錢),竹茹(薑汁炒一錢),生甘草(五分)。

加味甘桔湯,治肺郁哮喘。

甘草(五分),桔梗、川貝、百部、白前、橘紅、旋覆花、茯苓(各一錢五分)。

貝母瓜蔞散,治肺熱液干。

貝母(二錢),瓜蔞仁(一錢五分),膽星、黑山梔(各五分),黃芩、橘紅、炒黃連(各一錢),甘草(五分)。

知柏八味丸,滋水降火。

知母、黃柏(各一錢五分),大熟地(四錢),萸肉、山藥、茯苓(各一錢五分),丹皮、澤瀉(各一錢)。

八味地黃丸,治命門火衰。

製附子、肉桂(各一錢),熟地(四錢),山藥、萸肉、茯苓(各一錢五分),丹皮、澤瀉(各一錢)。

生地八物湯,治中消。(陰虛者宜之,實熱者不宜用地冬山藥。)

生地、麥冬(各三錢),山藥、知母、丹皮(各一錢五分),黃芩、黃連、黃柏(各一錢),荷葉(二錢)。水煎服。

生地四物湯,治血淋。

生地(三錢),歸身、赤芍(各一錢五分),川芎(一錢)。

犀角地黃湯,治血熱妄行及斑疹。

犀角尖(先煎)、丹皮、麥冬、白芍(各一錢五分),生地(四錢)。

黃芩知母湯,治火嗽煩熱。

桔梗、黃芩、知母、桑白皮、杏仁、天花粉、山梔、川貝母、生甘草(各一錢)。

黃芩清肺湯,治肺熱小便不利。

梔子(二錢),黃芩(一錢)。

加味七神丸,治腎虛雞鳴泄瀉。

肉豆蔻、吳茱萸、廣木香(各一兩),蒸茯苓、補骨脂(鹽酒炒),蒸車前子(各二兩),土炒白朮(四兩)。以大棗煎湯為丸,每服三錢。

犀角大青湯,治胃火發斑,大渴大熱,咽痛不利。

犀角尖、大青、元參、甘草、升麻、黃芩、黃連、黃柏、人中黃、黑山梔(各一錢五分),或加石膏(一兩),同煎。

三黃解毒湯,治火毒內盛。

黃連(二錢),黃芩、黃柏、黑山梔(各二錢五分)。

加味升麻湯,治胃火上衝,頭痛甚熾。

升麻、葛根、赤芍、甘草(各一錢),石膏(三錢),薄荷(五分),加燈心(二十節)。

香砂六君子湯,治胃寒吐瀉。即六君子加藿香(一錢),砂仁(二粒)。

歸芍六君子湯,治脾陰虛弱下血。

歸身、白芍(各二錢),人參、白朮、茯苓(各一錢五分),陳皮、半夏(各一錢),炙甘草(五分)。

千金牡丹皮散,治腸癰。

丹皮、苡仁(各五錢)、瓜蔞仁(一錢五分),桃仁(十二粒研)。水煎服。如大便閉,加大黃(一錢半),當歸(三錢)。

小半夏加茯苓湯,治飲停膈間,加蒼朮、木通更效。

半夏(姜炒),白茯苓(各三錢),炙甘草(一錢),生薑(三片)。

人參燕窩百合湯,潤肺清金。(實熱人忌用。)

人參(一錢,如無力者以洋參沙參二三錢代之),燕窩(三錢),百合(五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