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方劑名稱:導赤散
熱性指數:寒性指數:
寒熱分析:
由於您尚未登入,或是系統中沒有您的經絡體質數據,所以無法呈現分析訊息,了解如何取得經絡體質...
複方歸經比例:
主治功效:
1.辨證要點 本方為治心經火熱證的常用方,又是體現清熱利水養陰治法的基礎方。臨床應用以心胸煩熱,口渴,口舌生瘡或小便赤澀,舌紅脈數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 若心火較盛,可加黃連以清心瀉火;心熱移於小腸,小便不通,可加車前子、赤茯苓以增強清熱利水之功;陰虛較甚,加麥冬增強清心養陰之力;小便淋澀明顯,加篇蓄、瞿麥、滑石之屬,增強利尿通淋之效;出現血淋,可加白茅根、小薊、旱蓮草涼血止血。
3.現代運用於口腔炎、鵝口瘡、小兒夜啼等屬心經有熱者;急性泌尿系感染屬下焦濕熱者,亦可加減治之。
傳統服藥法:
上為末。
每服2錢,空心以燈心湯送下。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在《小兒藥證直訣》治「小兒心熱」,未言及「心移熱於小腸」,至《奇效良方》擴大了運用範圍,用治小便赤澀淋痛等。《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說:「赤色屬心,導赤者,導心經之熱從小便而出……故名導赤散。」可見本方理論與運用,皆是逐步發展而成。
本方證病機,錢氏只言及「心熱」,或「心氣熱」,未言及虛實,可見不宜以虛火或實火言之;再者,他在《小兒藥證直訣•脈證治法》中雖提到「心氣實」一證,但用方瀉心湯僅提到黃連一味,與本方用生地配伍木通不同,說明本方證不應是實火。另一方面他在該書卷三之「目內證」中雲:「赤者,心熱,導赤散主之;淡紅者,心虛熱,生犀散主之」,說明本方證亦不是虛熱。從以藥測證分析,本方用生地配伍木通,甘寒與苦寒相合,滋陰利水為主,滋陰而不戀邪,利水而不傷陰,瀉火而不伐胃,這與小兒稚陰稚陽、易寒易熱、易虛易實、疾病變化迅速的特點和治實宜防其虛、治虛宜防實的治則要求,亦十分吻合。由此觀之,《醫宗金鑒》以「水虛火不實」五字括之,較為貼切。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相同名稱方劑:
導赤散, 出處:《秘傳外科方》引《李防禦五痔方》。 組成:生地黃2兩,黃芩3兩。 主治:痔漏。
導赤散, 出處:《幼科金針》卷上。 組成:生地、木通、黃芩、甘草、竹葉、赤茯苓、麥冬。 主治:熱淋出血。
導赤散, 出處:《銀海精微》卷上。 組成:木通、甘草、梔子、黃柏、生地黃、知母。 主治:目大眥赤脈傳睛。
導赤散, 出處:《片玉痘疹》卷六。 組成:生地黃、木通、小甘草、防風、薄荷葉、辰砂。 主治:痘瘡發熱有驚搐者。
導赤散, 出處:《得效》卷十一。 組成:生乾地黃2兩,木通4兩,黃芩1兩,甘草1兩。 主治:宣導。主治:心氣熱。
導赤散, 出處:《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卷二。 組成:生地、木通、茯苓、山梔、甘草。 主治:婦人胎前內熱,小便尿血。
導赤散, 出處:《醫方簡義》卷二。 組成:車前子3錢(炒),木通1錢,淡竹葉2錢,生甘草8分,生地6錢。 主治:心移熱於小腸,口糜淋痛。
導赤散, 出處:《片玉痘疹》卷十二。 組成:木通、甘草、車前子、瞿麥、滑石、赤茯苓、淡竹葉、山梔。 主治:痘瘡收靨後,小便不利,熱蓄膀胱者。
導赤散, 出處:《玉案》卷三。 組成:生地1錢,木通1錢,甘草1錢,淡竹葉20片,犀角1錢5分,薄荷1錢5分,連翹1錢5分。 主治:心經發熱。
導赤散, 出處:《醫學綱目》卷三十六引湯氏方。 組成:赤芍藥半兩,羌活半兩,防風半兩,大黃1錢,甘草1錢。 主治:小兒心熱,小便赤,眼目赤腫。
導赤散, 出處:《筆花醫鏡》卷二。 組成:麥冬3錢,木通1錢,生地3錢,甘草4分,竹葉10片,車前1錢5分,赤茯苓1錢5分。 主治:熱閉小便不通。
導赤散, 出處:《宋氏女科》。 組成:山梔仁(鹽水炒)1錢5分,五靈脂1錢,草豆仁1錢,真蒲黃(炒)1錢。 主治:妊娠胃脘當心被寒邪所鬱,氣不通而痛。
導赤散,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八三引《脩月魯班經》。 組成:黃連、黃芩、車前子、木通、滑石、大黃、枳殼各等分。 主治:通利小便。主治:痔漏敷後小便不通。
導赤散, 出處:《玉案》卷五。 組成:當歸5錢,白芍5錢,生地5錢,川芎5錢,甘草4錢,半夏4錢,陳皮4錢,白茯苓4錢,樗白皮4錢,青黛3錢,滑石3錢。 主治:赤濁。
導赤散, 出處:《痘疹活幼至寶》卷終。 組成:木通8分,赤茯苓(去皮)8分,麥冬8分,車前子(微炒)4分,生地4分,人參2分,甘草2分。 主治:小兒痘症,小便赤澀者。
導赤散, 出處:《醫方大成》卷七引曾師乾家傳方。 組成:牛蒡子(炒)、榆子、槐子(炒)、生乾地黃、黃芩各等分。 主治:心臟積熱,上攻眼目,兩眥浮腫,血浸白睛,羞明灑淚。
導赤散, 出處:《奇效良方》卷六十五。 組成:人參、木通、麥門冬(去心)、生地黃、甘草(炙)各等分。 主治:小兒瘡疹,心經蘊熱,睡卧不寧,煩躁而小便不利,面赤多渴,貪食乳者。
導赤散, 出處:《眼科闡微》卷三。 組成:木通2錢,生地3錢(酒洗),丹皮2錢(酒洗),犀角末1錢,生甘草1錢,竹葉9片。 主治:心經實熱,兩大眼角有赤,內外紅絲現,漸入白睛,瘀血堆積不散。
導赤散, 出處:《活幼心書》卷下。 組成:生乾地黃(淨洗)1兩,木通(去皮節)1兩,黃芩2錢半,赤茯苓(去皮)2錢半,甘草3錢。 主治:小兒心經壅熱,煩躁睡語,或時復上竄咬牙,小便黃澀,久則成驚,觸物易動。
導赤散, 出處:《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組成:生地黃、甘草(生)、木通各等分(一本不用甘草,用黃芩)。 主治:清熱利水。主治:心經有熱或心移熱於小腸。口渴面赤,心胸煩熱,渴欲冷飲,口舌生瘡;小便赤澀,尿時刺痛。
導赤散,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三六引《經驗良方》。 組成:水通1錢,生乾地黃2錢,甘草7分,麥門冬(去心)1錢,燈草15莖。 主治:大人、小兒心經內虛,邪熱相乘,煩躁悶亂,傳流下經,小便赤澀淋瀝,臍下滿痛;及血淋。
導赤散, 出處:《眼科全書》卷四。 組成:生地、梔子、木通、甘草、燈心、淡竹根。 主治:瀉火退熱。主治:三焦相火炎上,或勞神心事太過,或夜觀書史,或能飲酒,或好食五辛諸熱物,心之實熱侵肝,赤脈穿睛,甚則看物如隔紙絹。
導赤散, 出處:《傷寒六書》卷三。 組成:茯苓、豬苓、澤瀉、桂枝、白朮、甘草、滑石、山梔。 主治:利小便。主治:傷寒小水不利,小腹滿;或下焦蓄熱,或引飲過多,或小水短赤而渴,或得病時無熱,譫語煩躁不安,精採不與人相當,脈沉數者。
導赤散, 出處:《普濟方》卷十六。 組成:黃連(去須)1兩,麥門冬(去心)1兩,半夏(湯泡7次)1兩,地骨皮(去木)1兩,茯神(去木)1兩,赤芍藥1兩,木通(去節)1兩,生地黃(洗)1兩,黃芩1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心臟實熱,口乾煩渴;或口舌生瘡,驚怖不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瀉心導赤散
相似度 75%
退赤散
相似度 75%
雞蘇湯
相似度 72%
菖蒲導赤散
相似度 72%
加味導赤湯
相似度 66%
升解散
相似度 66%
加味火府湯
相似度 66%
加味木通湯
相似度 66%
火府丸
相似度 66%
火府散
相似度 66%
二陰煎
相似度 61%
除瘟化毒湯
相似度 61%
解毒湯
相似度 60%
癒金湯
相似度 60%
升麻清胃湯
相似度 60%
清神化毒湯
相似度 60%
犀角地黃湯
相似度 60%
辰砂導赤散
相似度 60%
加味竹葉湯
相似度 60%
銀翹湯
相似度 60%
鹭鹚藤酒
相似度 57%
甘豆竹葉湯
相似度 57%
十味導赤湯
相似度 57%
三物解毒湯
相似度 57%
六一木通湯
相似度 57%
火府丹
相似度 57%
兔糞散
相似度 57%
清濁飲
相似度 57%
輕肌散
相似度 57%
麥冬甘草湯
相似度 57%
蓮葉飲
相似度 57%
石淋散
相似度 57%
除瘟化痰湯
相似度 57%
靈異膏
相似度 57%
小薊飲子
相似度 57%
化毒托裏散
相似度 54%
四物合導赤散
相似度 54%
和榮散
相似度 54%
通苓湯
相似度 54%
荊防生地湯
相似度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