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陳五苓散

Yin Chen Wu Li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傷寒雜病論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0

複方歸經比例

膀胱經 18%
腎經 18%
脾經 18%
肺經 13%
心經 9%
肝經 9%
胃經 9%
膽經 4%
膀胱經
腎經
脾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胃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1-29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茵陳五苓散」,主要成分是:桂枝、白朮、茯苓、茵陳蒿、澤瀉、豬苓,主治功效是:伏暑發黃,煩渴,小便不利。濕熱黃疸、濕重於熱,症狀表現為皮膚發黃、身體發冷發熱、食慾減退、大便稀溏、小便顏色發黃、量少而不順暢、舌苔膩、脈搏緩慢。

桂枝性溫味辛,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溫經、散風寒、通經絡、活絡止痛、止嘔、活血化瘀、提振胸陽等功效。

白朮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茵陳蒿具有清熱利濕、退黃、利水滲濕、清熱瀉火、平肝息風、清熱利尿和止癢等傳統功效。

澤瀉,性寒味甘,入腎、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利尿、澀精止遺、強筋骨、止嘔、清熱利濕等功效。

豬苓味甘、淡,性平,具有利水消腫、生津止渴、止瀉、止嘔及改善排尿等多種功效。

現代醫學上用於治療肝炎、膽囊炎、膽石症、肝硬化、腹水、膽汁鬱滯性黃疸、腎炎等疾病。

中藥方劑「茵陳五苓散」,具有清熱利濕、退黃、利水滲濕等功效,可治療濕熱黃疸、濕重於熱等疾病。方中的桂枝能發汗解表、祛風除濕,白朮能補氣、利水滲濕,茯苓能利水消腫、利水滲濕,茵陳蒿能清熱利濕、退黃,澤瀉能利水滲濕、清熱利尿,豬苓能利水消腫、生津止渴。諸藥合用,共奏清熱利濕、退黃、利水滲濕之效。

傳統服藥法


茵陳蒿末10分,五苓散5分。
潤氣分燥熱。清熱祛濕。
上藥和。
先食飲方寸匕,日3次。
"1.黃疸:有一家病傷寒七八日,身體洞黃,鼻目皆痛,兩髀及項頸腰脊強急,大便澀,小便如金。予曰:脈緊且數,脾元受濕,暑熱蘊蓄於太陽之經,宿谷相搏,鬱蒸而不得散,故使頭面有汗,至頸以下無之;若鼻中氣冷,寸口近掌,無脈則不療。急用茵陳湯調五苓散與之,數服愈。

方劑組成解釋


茵陳蒿性味苦、辛,微寒。歸肝、膽、脾經。具有清熱利濕、退黃的功效。用於濕熱黃疸、小便不利、水腫、腳氣。

白朮性味甘、苦、淡,溫。歸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的功效。用於脾虛食少、腹脹、泄瀉、水腫、黃疸。

茯苓性味甘、淡,平。歸心、肺、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的功效。用於水腫、小便不利、痰飲、泄瀉、遺精、淋病、心悸、失眠。

澤瀉性味苦、寒。歸肝、腎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功效。用於水腫、小便不利、黃疸、泄瀉、痢疾。

豬苓性味甘、淡,平。歸心、肺、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和胃的功效。用於水腫、小便不利、泄瀉、遺精。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茵陳五苓散性味苦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排尿困難黃疸黃熱病腹瀉無尿及少尿口乾口渴皮膚顏色發黃小便顏色偏黃食慾不振慢性肝炎膽囊炎膽結石慢性肝硬化

相同名稱方劑


茵陳五苓散, 出處:《便覽》卷二。 組成:黃芩、黃連、山梔仁、茵陳、豬苓、澤瀉、蒼朮、青皮、龍膽草各等分。 主治:黃疸。

茵陳五苓散, 出處:《內科摘要》卷下。 組成:茵陳1錢,白朮1錢,豬苓1錢,桂3分,澤瀉1錢5分。 主治:利濕。主治:酒積。

茵陳五苓散, 出處:《杏苑》卷三。 組成:茵陳1錢5分,澤瀉1錢2分,茯苓1錢,豬苓1錢,白朮1錢,官桂3分,枳實6分。 主治:熱蓄發疸。

茵陳五苓散, 出處:《保嬰撮要》卷十。 組成:赤苓3分,豬苓3分,澤瀉3分,白朮3分,茵陳3分。 主治:伏暑發黃,煩渴,小便不利。濕熱黃疸。

茵陳五苓散, 出處:《醫便》卷二。 組成:茵陳3錢,白朮1錢半,赤茯苓1錢半,豬苓1錢,桂2分,澤瀉1錢,蒼朮1錢2分,山梔1錢2分,滑石1錢2分,甘草(炙)5分。 主治:濕熱黃疸。

茵陳五苓散, 出處:《金匱》卷中。 組成:茵陳蒿末10分,五苓散5分。 主治:潤氣分燥熱。清熱祛濕。主治:濕熱黃疸,濕重於熱,小便不利,煩渴。黃疸病。傷寒或伏暑發黃,小便不利,煩渴。因病未除,忽然一身面目悉黃,如橘子色,由瘀血在裏,或因大熱,以冷水洗之,濕熱相搏,熏蒸肌肉,謂之黃疸。酒積黃疸,小便不利。陰黃,小便不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