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方劑名稱:茵陳五苓散
熱性指數:寒性指數:
寒熱分析:
由於您尚未登入,或是系統中沒有您的經絡體質數據,所以無法呈現分析訊息,了解如何取得經絡體質...
複方歸經比例:
主治功效:
現代應用於肝炎、膽囊炎、膽石症、肝硬化、腹水、膽汁鬱滯性黃疸、腎炎。
傳統服藥法:
潤氣分燥熱。清熱祛濕。
上藥和。
先食飲方寸匕,日3次。
"1.黃疸:有一家病傷寒七八日,身體洞黃,鼻目皆痛,兩髀及項頸腰脊強急,大便澀,小便如金。予曰:脈緊且數,脾元受濕,暑熱蘊蓄於太陽之經,宿谷相搏,郁蒸而不得散,故使頭面有汗,至頸以下無之;若鼻中氣冷,寸口近掌,無脈則不療。急用茵陳湯調五苓散與之,數服愈。
方劑組成解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相關文獻:
茵陳五苓散(《保嬰撮要》卷十。)出處:《保嬰撮要》卷十。別名:茵陳四苓散組成:赤苓3分,豬苓3分,澤瀉3分,白朮3分,茵陳3分。主治:伏暑發黃,煩渴,小便不利。濕熱黃疸。
茵陳五苓散(《便覽》卷二。)出處:《便覽》卷二。組成:黃芩、黃連、山梔仁、茵陳、豬苓、澤瀉、蒼朮、青皮、龍膽草各等分。主治:黃疸。
茵陳五苓散(《金匱》卷中。)出處:《金匱》卷中。別名:茵陳散、五苓茵陳散、五苓散、茵陳五苓湯組成:茵陳蒿末10分,五苓散5分。功效:潤氣分燥熱。清熱祛濕。主治:濕熱黃疸,濕重於熱,小便不利,煩渴。黃疸病。傷寒或伏暑發黃,小便不利,煩渴。因病未除,忽然一身面目悉黃,如橘子色,由瘀血在裏,或因大熱,以冷水洗之,濕熱相搏,熏蒸肌肉,謂之黃疸。酒積黃疸,小便不利。陰黃,小便不利。
茵陳五苓散(《內科摘要》卷下。)出處:《內科摘要》卷下。組成:茵陳1錢,白朮1錢,豬苓1錢,桂3分,澤瀉1錢5分。功效:利濕。主治:酒積。
茵陳五苓散(《杏苑》卷三。)出處:《杏苑》卷三。組成:茵陳1錢5分,澤瀉1錢2分,茯苓1錢,豬苓1錢,白朮1錢,官桂3分,枳實6分。主治:熱蓄發疸。
茵陳五苓散(《醫便》卷二。)出處:《醫便》卷二。組成:茵陳3錢,白朮1錢半,赤茯苓1錢半,豬苓1錢,桂2分,澤瀉1錢,蒼朮1錢2分,山梔1錢2分,滑石1錢2分,甘草(炙)5分。主治:濕熱黃疸。
茵陳五苓散(《幼科金針》卷下。)出處:《幼科金針》卷下。組成:粉豬苓、澤瀉、焦白朮、茯苓、川連、黑山梔、茵陳、大黃。主治:濕熱黃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五苓散
相似度 90%
四苓散
相似度 80%
柴葛五苓散
相似度 76%
茵陳四苓湯
相似度 76%
茵陳茯苓湯
相似度 72%
瀉濕四苓散
相似度 72%
茯苓朮散
相似度 72%
四苓湯
相似度 72%
阿膠四苓散
相似度 72%
春澤湯
相似度 72%
五苓去桂加香薷湯
相似度 72%
參桂通濕湯
相似度 71%
解暑三白散
相似度 66%
君苓湯
相似度 66%
柴陳五苓散
相似度 66%
山梔五苓散
相似度 66%
柴芩湯
相似度 66%
柴苓飲
相似度 66%
三苓散
相似度 66%
通流飲
相似度 66%
家傳異功丸
相似度 66%
茯苓澤瀉湯
相似度 66%
豬苓散
相似度 66%
茵陳白朮湯
相似度 62%
茯苓甘露飲
相似度 61%
異功丸
相似度 61%
茵陳胃苓湯
相似度 61%
引水散
相似度 61%
止瀉定痛丹
相似度 61%
羌防四苓散
相似度 61%
理苓湯
相似度 61%
甘露散
相似度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