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方劑名稱:大秦艽湯
熱性指數:寒性指數:
寒熱分析:
由於您尚未登入,或是系統中沒有您的經絡體質數據,所以無法呈現分析訊息,了解如何取得經絡體質...
複方歸經比例:
主治功效:
本方常用於顏面神經麻痹、缺血性腦卒中等屬於風邪初中經絡者。對風濕性關節炎屬於風濕熱痹者,亦可斟酌加減用之。
傳統服藥法:
方劑組成解釋:
方中重用秦艽祛風通絡,為君藥。更以羌活、獨活、防風、白芷、細辛等辛散之品,祛風散邪,加強君藥祛風之力,並為臣藥。語言與手足運動障礙,除經絡痹阻外,與血虛不能養筋相關,且風藥多燥,易傷陰血,故伍以熟地、當歸、白芍、川芎養血活血,使血足而筋自榮,絡通則風易散,寓有「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並能制諸風藥之溫燥;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故配白朮、茯苓、甘草益氣健脾,以化生氣血;生地、石膏、黃芩清熱,是為風邪郁而化熱者設,以上共為方中佐藥。甘草調和諸藥,兼使藥之用。本方用藥,以祛風散邪為主,配伍補血、活血、益氣、清熱之晶,疏養結合,邪正兼顧,共奏祛風清熱,養血通絡之效。
吳昆《醫方考》卷1:「中風,手足不能運動,舌強不能言語,風邪散見,不拘一經者,此方主之。中風,虛邪也。許學士雲:‘留而不去,其病則實。’故用驅風養血之劑兼而治之。用秦艽為君者,以其主宰一身之風,石膏所以去胃中總司之火,羌活去太陽百節之風疼,防風為諸風藥中之軍卒。三陽數變之風邪,責之細辛;三陰內淫之風濕,責之苓、術。去厥陰經之風,則有川芎;去陽明經之風,則有白芷。風熱乾乎氣,清之以黃芩;風熱乾乎血,涼之以生地。獨活療風濕在足少陰;甘草緩風邪上逆於肺。乃當歸、芍藥、熟地者,所以養血於疏風之後,一以濟風藥之燥,一使手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也。」
相關文獻:
大秦艽湯(《保命集》卷中。)出處:《保命集》卷中。別名:秦艽湯組成:秦艽3兩,甘草2兩,川芎2兩,當歸2兩,白芍藥2兩,細辛半兩,川羌活1兩,防風1兩,黃芩1兩,石膏2兩,吳白芷1兩,白朮1兩,生地黃1兩,熟地黃1兩,白茯苓1兩,川獨活2兩。功效:養血榮筋。主治:血弱不能養筋,風邪初中經絡,手足不能運動,舌強不能言語;或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中風,外無六經之形證,內無便溺之阻格,知血弱不能養筋,故手足不能運動,舌強不能言語。陰虛不能養筋,筋燥而手足不能運動,指爪乾燥,屬風熱甚者。歪斜偏廢。
大秦艽湯(《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五。)出處:《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五。組成:秦艽1錢5分,黃耆2錢,肉桂3分,當歸1錢5分,白朮1錢,人參1錢,熟地2錢,川芎8分,桑寄生1錢5分,川斷1錢5分,白芍1錢,浮小麥(炒)3合(煎湯代水)。功效:大補氣血,祛風解表。主治:産後角弓反張,兩手足強硬而反向背,口噤,汗出如水,口吐沫。
大秦艽湯(《嵩崖尊生》卷十四。)出處:《嵩崖尊生》卷十四。組成:防風1錢,知母1錢,生地1錢,柴胡5分,前胡5分,秦艽5分,甘草5分,人參5分。主治:婦人血病,寒熱往來。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血風湯
相似度 76%
防風衝和湯
相似度 72%
加減四物湯
相似度 66%
滋燥養榮湯
相似度 66%
大白朮湯
相似度 66%
獨活細辛湯
相似度 66%
羌活衝和湯
相似度 66%
中和靈寶飲
相似度 66%
防風復元散
相似度 65%
獨活續斷湯
相似度 64%
獨活寄生湯
相似度 64%
清涼潤燥湯
相似度 64%
枳殼羌活丸
相似度 64%
九味羌活湯
相似度 64%
全生活血湯
相似度 62%
加減排風湯
相似度 62%
加味獨活寄生湯
相似度 62%
加味八仙湯
相似度 62%
收功萬全湯
相似度 62%
羌活續斷湯
相似度 62%
當歸連翹飲
相似度 62%
人參補陽湯
相似度 62%
大羌活湯
相似度 62%
清上蠲痛湯
相似度 62%
涼明飲
相似度 62%
秦艽地黃湯
相似度 62%
兩感羌活湯
相似度 62%
羌獨衝和湯
相似度 61%
當歸秦艽散
相似度 61%
阿膠白朮散
相似度 61%
小風引湯
相似度 61%
癒風湯
相似度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