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蘇散

XIANG SU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6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6%
脾經 24%
胃經 20%
心經 11%
肝經 11%
三焦經 5%
肺經
脾經
胃經
心經
肝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04-27

主治功效(症狀或疾病)


疼痛頭痛,上腹胃脘痛,全身酸痛

症狀胸悶脹,怕冷,不易流汗,上吐下瀉,身體沉重,多痰,食慾不振,小便顏色偏黃,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身體容易出汗,全身性水腫,腹瀉,胃腸脹氣,嘔吐,排尿困難

現代疾病感冒,蕁麻疹,大腸激擾綜合症,麻疹,細菌性食物中毒,嗜眠症(嗜睡症),肺氣腫,支氣管炎,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百日咳,原發性高血壓,神經性厭食症,霍亂,肺炎,慢性鼻炎

方劑介紹


香蘇散

香蘇散屬於一種治療感冒的中藥方劑,成分只有四味中藥(香附、紫蘇葉、陳皮、甘草),非常容易學習,也可以用來泡茶當「藥茶」養生運用。

此方功用是「疏散風寒,理氣和中」主治:「外感風寒、內有氣滯」的現象,現代說法就是「腸胃型感冒」

常見症狀是:感覺身體發冷,但體內很熱,頭痛卻沒有出汗,胸部和胃部感到悶痛,不想吃東西,舌頭上有一層薄薄的白苔,脈搏較為輕浮。

這個方子最早出自宋朝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在宋代期間原本大家治療感冒,都是運用《傷寒論》的方劑。

《傷寒論》治療感冒的方劑,內容都含有麻黃、桂枝,具有較強的發汗效果,較適用於寒冷季節的感冒。

然而中國南方濕熱地區,感冒時病情較輕,邪氣較淺,一些中醫師認為使用麻黃、桂枝等藥物可能會導致出汗過多,傷害身體的正氣。

有些中醫師認為南方濕熱地區,不適合強烈發汗中藥
有些中醫師認為南方濕熱地區,不適合強烈發汗中藥

例如醫家吳昆就認爲,南方氣候溫和,感冒時邪氣較淺。患者可能表現爲頭痛和發熱,但並非六經症狀。

因此,設計了香蘇散來代替麻黃、桂枝類方劑,適用於較輕的表證。由於這個方子的藥性溫和,程國彭在《醫學心悟》中評價其「藥穩而效,亦醫門之良法也。」

當一個人感冒時,感到發冷、發熱,頭痛卻沒有出汗,這是一般感冒時的表證現象。而胸部和胃部感到悶痛、不想吃東西,則表示氣鬱和濕氣滯留身體。

身體內部的氣體循環主要依賴少陽三焦,而防禦的氣體運作需要通過肺氣的擴散、肝氣的疏導來實現。

如果平時氣體循環稍微受阻,一旦受到外部刺激,就會影響到肺氣、脾氣和肝氣的正常運作,導致內部和外部的氣體阻滯。

胸部和胃部感到悶痛雖然是氣體阻滯的共同症狀,但在這種情況下,舌苔是薄白且不黏膩,這表明氣鬱較重,濕氣滯留較輕。

當一個人外部受風寒沒有得到疏散時,表證就不會解除。而內部的氣滯如果不通過理氣來解決,也不會消除。

因此,這個方子將「疏散風寒」和「理氣」的藥物結合在一起,可以解除表證及理氣

運用紫蘇葉具辛溫的特點,芳香氣味強烈,能外散肌膚,泄肺氣,通鼻塞、清頭腦,還可以打開胸部,促進脾胃功能,化解痰飲,緩解鬱結,消除氣滯。

香附是行氣、解鬱的重要藥材。《本草分經》提到:「香附通行十二經,入脈氣分,解六鬱利三焦。」

運用香蘇散疏散風寒,理氣去濕氣
運用香蘇散疏散風寒,理氣去濕氣

紫蘇葉在香附的幫助下,能夠更好地調暢氣機,而香附藉助紫蘇葉的升散作用,可以往上運行至胸部,外達皮膚,消除邪氣

陳皮具有理氣、燥溼的作用,能幫助主要藥物和輔助藥物行氣,並化解溼氣。炙甘草可以健脾和中,和香附、紫蘇葉搭配,行氣而不耗氣,並協調藥性,作爲輔助藥和使藥。

這種組合方式,使得表面的邪氣得到解除,寒熱消失,氣機暢通,胸部的悶痛也得到緩解。

香蘇散的配伍特點,既能疏散外部風寒,又能解決內部氣滯的問題,也可以藉由行氣來去除濕氣,關注到肺臟、脾臟、肝臟這三個主要臟器,確保它們的功能正常運作。

由於蘇葉、香附和陳皮都有理氣解鬱和中作用,因此也可用於治療胃氣滯引起的腹部疼痛。此外,蘇葉還有安胎的作用,適用於妊娠感冒。

本方於現代多用於治療「腸胃型感冒」、胃寒疼痛、吐瀉、月經不調。歷代醫家應用本方不僅限於感冒,通過適當調整,還可用於治療其他疾病。


加減法:根據不同症狀的嚴重程度,方劑可以通過加減法來調整藥物配伍。如果風寒表證較重,可以加入蔥白、生薑、荊芥等藥物來增強發汗解表的效果;如果氣鬱較嚴重,出現胸肋脹痛,胸腹脹滿,可以加入柴胡、厚朴、大腹皮等藥物來加強行氣解鬱;溼氣較重,導致胸悶、不思飲食、舌苔厚白黏膩時,可以加入藿香、厚朴、半夏等藥物來化溼健脾;如果同時伴有咳嗽,可以加入蘇子、桔梗、半夏等藥物以降氣化痰,幫助止咳。

傳統服藥法


將上述藥材搗成粗末,每次服用三錢(9克),加一盞水,煎至七分,去掉藥渣,趁熱飲用,時間不限,每天三次。如果搗成細末,每次只需服用二錢(6克),可以加鹽調味(現代用法:作爲湯劑煎服,用量可根據原方比例酌情增減)。

方劑組成解釋


  • 香附:香蘇散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的作用。在方劑中,它的作用是調節氣血,緩解氣滯的症狀。
  • 紫蘇葉:紫蘇葉具有發散風寒的特性,可以幫助緩解感冒引起的惡寒和頭痛。同時,它也具有行氣和胃的功效。
  • 陳皮:陳皮的作用是理氣和胃、化痰止咳,在香蘇散中,陳皮可以幫助消化,並協助疏通氣血。
  • 甘草:甘草在方劑中主要用於調和藥性,緩解其他藥物的副作用,同時具有潤肺止咳、解毒的功效。

相關證候


相同名稱方劑


香蘇散, 出處:《嬰童百問》卷十。 組成:香附子、陳皮、紫蘇、川芎、甘草、白芷各等分。 主治:小兒出疹作瀉。

香蘇散, 出處:《胎産心法》卷上。 組成:香附(炒)2錢,紫蘇2錢,陳皮1錢,藿香葉5分,縮砂5分,炙草5分。 主治:妊娠霍亂。

香蘇散, 出處:《衛生寶鑑》卷十四。 組成:陳皮(去白)1兩,防己半兩,木通半兩,紫蘇葉半兩。 主治:水氣虛腫,小便赤澀。久居卑濕,或爲雨露所襲,致身重腳弱,關節疼,發熱惡寒,小便澀,大便泄,自汗,或腹滿。

香蘇散, 出處:《得效》卷一。 組成:香附子5兩(炒去毛),紫蘇(去根)2兩半,陳皮2兩,甘草2兩,蒼朮2兩(切片,米泔浸,炒黃)。 主治:四時傷寒傷風,傷濕傷食,頭痛,咳嗽聲重,痰多涕稠,心疼,泄瀉,自汗,時行暴瀉。

香蘇散, 出處:《博濟》卷二。 組成:紫蘇葉1分(揀擇淨,焙乾),肉豆蔻1分(去殼),天雄1分(銼碎,以鹽1分同炒令黃色住),青皮(去白)1分,蠻薑半分(炮),白朮半兩(銼細,微炒黃色),縮砂仁1分,川芎1分,甘草1分(炙)。 主治:調順中脘,平和胃氣。主治:肝亢風盛,刑于脾胃,致多飧泄。

香蘇散, 出處:《局方》卷二(紹興續添方)。 組成:香附子(炒香,去毛)4兩,紫蘇葉4兩,甘草(炙)1兩,陳皮2兩(不去白)。 主治:外感風寒,內有氣滯,形寒發熱,頭痛無汗,胸膈滿悶,噯氣惡食,以及妊娠霍亂、子懸、魚蟹積等。四時瘟疫、傷寒。四時感冒,頭痛發熱,或兼內傷,胸膈滿悶,噯氣惡食。妊娠霍亂。魚蟹積。子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