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方劑名稱:大柴胡湯
熱性指數:寒性指數:
寒熱分析:
由於您尚未登入,或是系統中沒有您的經絡體質數據,所以無法呈現分析訊息,了解如何取得經絡體質...
複方歸經比例:
主治功效:
1.辨證要點 本方為治療少陽陽明合病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心下滿痛,嘔吐,便秘,苔黃,脈弦數有力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兼黃疸者,可加茵陳、梔子以清熱利濕退黃;脅痛劇烈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以行氣活血止痛;膽結石者,可加金錢草、海金沙、鬱金、雞內金以化石。
3.現代運用於急性胰腺炎、急性膽囊炎、膽石症、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屬少陽陽明合病者。
傳統服藥法:
嚼碎。每服5錢,水1盞半,加生薑7片,大棗1個,煎6分, 去滓,食前服。
熱除,不宜遮服補藥,仍忌羊肉、腰子、酒,並難化之物。避房室。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煮,溫服一升,日三服(現代用法:水煎2次,去滓,再煎,分2次溫服)。
方劑組成解釋:
《醫方集解》說:「少陽固不可下,然兼陽明腑實則當下。」方中重用柴胡為君藥,配臣藥黃芩和解清熱,以除少陽之邪;輕用大黃配枳實以內瀉陽明熱結,行氣消痞,亦為臣藥。芍藥柔肝緩急止痛,與大黃相配可治腹中實痛,與枳實相伍可以理氣和血,以除心下滿痛;半夏和胃降逆,配伍大量生薑,以治嘔逆不止,共為佐藥。大棗與生薑相配,能和營衛而行津液,並調和脾胃,功兼佐使。總之,本方既不悖於少陽禁下的原則,又可和解少陽,內瀉熱結,使少陽與陽明合病得以雙解,可謂一舉兩得。正如《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所說:「斯方也,柴胡得生薑之倍,解半表之功捷;枳、芍得大黃之少,攻半里之效徐,雖雲下之,亦下中之和劑也。」然較小柴胡湯專於和解少陽一經者力量為大,名曰「大柴胡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傷寒論》經方條文:
- 傷寒論(宋本)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鬱鬱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大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芍藥三兩 半夏半升,洗 生薑五兩,切 枳實四枚,炙 大棗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黃二兩,若不加,恐不爲大柴胡湯。 - 傷寒論(宋本)
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但結胸,無大熱者,此為水結在胸脅也;但頭微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
- 傷寒論(宋本)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鞕,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
- 傷寒論(宋本)
傷寒後,脈沉沉者,內實也,下解之,宜大柴胡湯。
- 傷寒論(宋本)
傷寒後,脈沉沉者,內實也,下解之,宜大柴胡湯。
相同名稱方劑:
大柴胡湯, 出處:《痢瘧纂要》卷九。 組成:柴胡、黃芩、半夏、枳實、芒消、大黃。 主治:感時行癧氣,表邪裏邪俱實者。
大柴胡湯, 出處:《治痘全書》卷十三。 組成:柴胡、白芍、枳殼、黃芩、大黃。 主治:痘瘡,腰疼腹痛,寒熱往來,熱毒欲發不出者。痘瘡寒熱,大便秘者。
大柴胡湯, 出處:《傷寒大白》卷二。 組成:柴胡、黃芩、廣皮、甘草、半夏、大黃。 主治:雙解表裏。主治:少陽表症未解,裏症又急,潮熱,大便秘,有下症者。
大柴胡湯, 出處:《外台》卷一引《範汪方》。 組成:柴胡8兩,半夏(湯洗)8兩,生薑4兩,知母2兩,芍藥2兩,大黃2兩,萎蕤2兩,甘草(炙)3兩,人參3兩。 主治:傷寒7-8日不解,默默煩悶,腹中有乾糞,譫語。
大柴胡湯, 出處:《普濟方》卷四十四引《指南方》。 組成:柴胡3兩,黃芩3兩,芍藥3兩,甘草(炙)3兩,半夏2兩半(湯洗7次),大黃2兩,枳實1兩(麸炒,去瓤)。 主治:疏利風熱。主治:頭痛。痰嗽,腹脹,及裏證未解。
大柴胡湯, 出處:《聖惠》卷十一。 組成:柴胡2兩(去苗),黃芩1兩,赤芍藥1兩,半夏(湯洗7遍去滑)1兩,枳實(麸炒令黃)1兩,檳榔1兩,白朮1兩,赤茯苓1兩。 主治:傷寒2-3日,心中悸,嘔吐不止,心急鬱郁微煩者,尚未解。
大柴胡湯, 出處:《易簡方》。 組成:柴胡2兩,半夏3分,黃芩3分,甘草3分,枳實半兩,大黃1兩。 主治: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裏,往來寒熱;或心下急,鬱郁微煩;或口生白苔,大便不通;或發熱汗出;或腹中滿痛;或日晡發熱如瘧;或6-7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裏證,大便難,身微熱者。
大柴胡湯, 出處:《醫方類聚》卷五十四引《通真子傷寒括要》。 組成:柴胡2兩(去苗),枳殼半兩(麸炒微黃),黃芩2兩,赤芍藥1兩,半夏1兩(湯洗7次)。 主治:陽明病,外證身熱汗出,不惡寒,但惡熱;陽明病,脈遲,發熱頭眩,小便難,欲作谷疸;陽明病,脅下堅滿,大便秘而嘔,口燥者;陽明病中風,其脈浮大,短氣心痛,鼻乾,嗜卧,不得汗,一身悉黃,小便難,有潮熱而噦,耳前後腫,刺之雖小癒,外未解者;少陽病,口苦乾燥,目眩者;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少陰病,汗則譫語者;少陰病,惡寒而踡,時時自煩,不欲厚衣者;少陰病,下利清水,色青,心下痛,口乾燥者;厥陰病,陽脈澀,陰脈弦,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者;厥陰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不可轉側者。
大柴胡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柴胡半斤,黃芩3兩,芍藥3兩,半夏半升(洗),生薑5兩(切),枳實4枚(炙),大棗12枚(擘)。 主治:發表攻裏,和解少陽,通下裏實。主治:少陽、陽明合病。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嘔不止,鬱郁微煩,脘腹痞硬或滿痛。大便不解或協熱下利,舌苔黃,脈弦有力。現用於急性胰腺炎、急性膽囊炎、膽石症見上述證候者。太陽病,過經10餘日,反二三下之,後4-5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鬱郁微煩者;傷寒10餘日,熱結在裏,復往來寒熱者;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嘔吐而下利者。按之心下滿痛者。若有熱實,得汗不解,腹滿痛煩躁,欲謬語者。瘧,寒熱嘔逆,脈弦小緊,間日頻日,發作無時;及傷寒熱在裏,腹滿譫語,煩渴,大小便澀。傷寒10餘日,邪氣結在裏,寒熱往來,大便秘澀,腹滿脹痛,語言譫妄,心中痞硬,飲食不下,或不大便5-6日,繞臍刺痛,時發煩躁;及汗後如瘧,日晚發熱,兼臟腑實,脈有力者。下痢舌黃口燥,胸滿作渴,身熱腹脹,譫語,有燥屎。傷寒、雜證,發熱,脈沉實弦數,熱日數多,或有表復有裏,脈洪,頭痛而譫妄,或濕熱自利,表裏證己急。風熱痰嗽,腹脹及裏證未解。地道不通,因而呃逆,及火鬱爲患者;心脾胃脘積熱,壅滯作痛而便閉者。夾食傷寒,其證壯熱頭痛,暖氣腹脹,大便酸臭,延綿不解。急性膽道感染,膽石病並發感染;胰腺炎,潰瘍病穿孔第二期。急性闌尾炎,急性胰腺炎。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大柴胡加玄參地黃湯
相似度 88%
大前胡湯
相似度 75%
柴芩栝樓芍藥湯
相似度 75%
小柴胡加芒消大黃湯
相似度 75%
黃連白芍湯
相似度 71%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相似度 71%
柴胡桂枝湯
相似度 70%
參胡飲子
相似度 70%
小白湯
相似度 66%
柴胡加大黃湯
相似度 66%
小柴胡加花粉芍藥湯
相似度 66%
小柴胡湯
相似度 66%
大柴胡加萎蕤知母湯
相似度 66%
平胡飲子
相似度 66%
四勝飲
相似度 66%
草果柴平湯
相似度 66%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相似度 63%
柴胡加芒硝湯
相似度 62%
柴胡加細辛湯
相似度 62%
清胰丸
相似度 62%
小柴胡加防風湯
相似度 62%
柴胡加大黃芒消桑螵蛸湯
相似度 62%
柴胡加芒消湯
相似度 62%
小柴胡加五味子湯
相似度 62%
小柴胡加牡丹皮湯
相似度 62%
小柴胡加茯苓湯
相似度 62%
半夏瀉心湯去人參甘草乾薑大棗加枳
相似度 61%
枳殼飲子
相似度 61%
加減柴胡二陳湯
相似度 58%
柴胡枳芎湯
相似度 58%
桂枝麻黃柴胡四物去杏仁加桃仁湯
相似度 58%
柴桔湯
相似度 58%
柴陷湯
相似度 58%
洞當飲
相似度 58%
大柴胡散
相似度 58%
桂枝加大黃湯
相似度 57%
清室湯
相似度 57%
陽旦湯
相似度 57%
堅中湯
相似度 57%
桂枝柴胡各半湯加吳萸楝子茴香木香
相似度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