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氣散

TUI Q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1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1%
脾經 18%
胃經 18%
肝經 17%
膀胱經 6%
心經 6%
心包經 5%
大腸經 4%
肺經
脾經
胃經
肝經
膀胱經
心經
心包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7

主治功效


推氣散

功效:右脅部疼痛、氣滯血瘀

組成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 陳皮: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
  • 葛根:散風熱、發汗解表、止血、生津止渴、解酒毒、透疹、止瀉和清熱解毒
  • 鈎藤:平肝息風、清熱瀉火
  • 桔梗: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破血消癥、止血、清熱解毒
  • 前胡:清化熱痰、止咳化痰、散風熱、降氣
  • 山楂: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活血化瘀、降氣、清熱利尿、安神
  • 枳殼: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

方義

本方為理氣行氣之劑。甘草甘平,入脾、肺、心三經,有清熱解毒、益氣調和、緩急止痛等功效;陳皮辛苦,入脾、肺二經,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等功效;葛根甘辛涼,入脾、胃經,有和胃生津、解肌發表、降氣止痛等功效;鈎藤甘微寒,入肝、腎二經,有平肝息風、清熱瀉火等功效;桔梗辛甘,入肺、胃經,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等功效;前胡辛甘,入肺經,有清肺化痰、散風熱、降氣止痛等功效;山楂酸甘,入脾、胃二經,有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活血化瘀、降壓降脂等功效;枳殼苦辛涼,入脾、胃二經,有理氣行氣、消食化積、降氣止痛等功效。諸藥合用,共奏理氣止痛之功。

用法用量

口服,水煎服,一次1劑,一日1-2次。

禁忌

孕婦及脾胃虛寒者慎用。

總結

推氣散由甘草、陳皮、葛根、鈎藤、桔梗、前胡、山楂、枳殼八味藥組成。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清熱利尿、安神等多種功效。常被用於治療右脅部疼痛、氣滯血瘀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枳實5錢,川芎5錢,甘草(炙)2錢。
上為細末。
每服3錢,薑湯送下。

方劑組成解釋


枳殼、前胡、山楂、鈎藤、甘草、陳皮、葛根、桔梗均能行氣止痛,寬胸利膈。諸藥合用,共奏行氣止痛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久服。

相關疾病


氣喘神經性厭食症膽結石肋間神經疼痛胸悶胸痛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推氣散, 出處:《醫宗必讀》卷八。 組成:枳實5錢,川芎5錢,甘草(炙)2錢。 主治:左脅刺痛。

推氣散, 出處:《醫學心悟》卷三。 組成:枳殼1錢,鬱金1錢,桂心5分,甘草(炙)5分,桔梗8分,陳皮8分。 主治:右脅痛。

推氣散, 出處:《嵩崖尊生》卷七。 組成:薑黃1錢,枳殼2錢,桂心1錢,甘草4分,陳皮2錢,木香1錢,青皮8分,穿山甲4片。 主治:痰積氣滯,右肋痛。

推氣散, 出處:《古今醫徹》卷三。 組成:枳殼1錢半(麸炒),前胡1錢半,山楂1錢半,鉤藤2錢,甘草3分,廣皮1錢,葛根1錢,桔梗1錢。 主治:右脅痛。

推氣散, 出處:《醫學正傳》卷四引《局方》。 組成:片薑黃5錢,枳殼5錢(麸炒),桂心5錢,甘草(炙)3錢。 主治:右脅痛甚,脹滿不食。右脅下大如杯,久不已,令人灑淅寒熱,喘嗽、發肺癰。

推氣散, 出處:《嵩崖尊生》卷七。 組成:砂仁2分5厘,桂心2分5厘,木香2分5厘,炙草3分,茴香3分,丁香3分,陳皮3分,青皮3分,乾薑3分,莪朮5分,胡椒1分,沉香1分。 主治:右肋下病滿,氣逆息難,有形,但不妨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