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下痢」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下痢,中醫稱為「泄瀉」,是指大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甚至水樣,或伴有黏液、膿血等,常見於急性腸胃炎、痢疾等疾病。

下痢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 飲食不節:暴飲暴食、飲食生冷、不潔,或過食辛辣、油膩等刺激性食物,均可損傷脾胃,導致脾胃功能失調,而出現下痢。
  • 情志不遂:長期情志不暢,或精神過度緊張、焦慮、抑鬱等,可導致肝氣鬱結,脾失健運,而出現下痢。
  • 外感六淫:感受風寒、暑濕、燥熱等外邪,可導致脾胃受損,而出現下痢。
  • 脾虛久瀉:脾虛是導致下痢的重要原因之一,脾虛常見於久病、年老體弱、產後等人群,由於脾主運化,脾虛則運化失常,水谷不化,而出現下痢。

下痢的臨床表現主要有:大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甚至水樣,或伴有黏液、膿血等,常伴有腹痛、腹脹、噁心、嘔吐等症狀。

下痢的治療以健脾和胃、清熱利濕為主。常用中藥有白朮、茯苓、山藥、扁豆、薏苡仁、白果、陳皮、甘草等。

下痢患者在飲食上應注意以下幾點:

  • 飲食要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 少吃多餐,以免加重腸胃負擔。
  • 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受涼。
  • 保持大便通暢,不要久忍大便。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五苓散

  • 1.《皇漢醫學》:「霍亂者,為吐瀉而揮霍撩亂病之總稱。尾臺榕堂、今村了庵二氏,用葛根加朮湯於其初期,頗能頓挫之。又用本方或茯苓澤瀉湯,能治下痢發熱,口舌乾燥,煩渴,貪飲冷水,或有水逆之證者。由此觀之,則仲景之方法,可謂八面玲瓏,圓滿無礙矣。
  • 2.《奇效良方》:「治伏熱下痢,分利陰陽。
  • 3.《濟世全書》:「一諸積下痢,煎五苓散送下。
  • 4.《證治針經》:「(上約《指南醫案》,)若濕熱之下淫,(下痢十二日,腹痛,脫肛後重,服補中益甚,脈右關滑大搏指,此積滯固結也。)投苦寒而何忌。(用檳榔、枳殼、木香、山楂、芩、連、芎、芍等藥而愈。《生生子案》。又葉案亦有下痢濕溫脫肛,用五苓散者,見痢疾門。)

大柴胡湯

  • 1.《皇漢醫學》:「《直指附遺》曰:「大柴胡湯,治下痢舌黃口燥,胸滿作渴,身熱腹脹,譫語者,必有燥屎,宜於下後服木香、黃連之苦以堅之。」

芍藥甘草湯

  • 1.《皇漢醫學》:「因按其腹,自心下至臍上,惟腹皮拘急甚,而無他異,乃作芍藥甘草湯使飲之,下痢日二三行。三日,痛楚減半。二十日許,腫痛痊愈,已能言語矣。再為詳悉腹候,胸腹微滿,時或微痛,以紫丸攻之,服後每下利如傾。約十日許用一次,凡五六次。約經百日許,諸證治愈,而健食倍常云。

甘草瀉心湯

  • 1.《皇漢醫學》:「醫以理中,《千金》作「以人參湯」,復利不止,《千金》作「利不止」,皆是也,茲隨解之。服瀉下之湯藥,而下痢不止,心下痞硬者,此不外於甘草瀉心湯證,故服之病即輕快。
  • 2.《皇漢醫學》:「本方證本係胃弛緩有停水人,患傷寒或中風,有表證時,醫誤下之,胃腸俱益衰弱,內陷熱毒乘之而發也(若不誤下,雖不無發本方證,仲景欲示其為陽虛證,故取誤下為例也)。穀不化者,食物不消化也。因胃腸衰弱,與下痢頻數,無暇消化也。其被排泄者,與下利清穀異。
  • 3.《備急千金要方》:「治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痢,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堅結滿,乾嘔,心煩不能得安,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使之然也,宜治之方。
  • 4.《傷寒治例》:「_瀉痞例_,滿而不痛,半夏瀉心湯,泄熱而緩脾。色黃,手足溫,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黃連瀉心湯,泄虛熱。痞而惡寒,方見前,兼溫通陽。乾嘔食臭,脅下有水氣者,生薑瀉心湯,兼止嘔逆。下痢腹鳴例,見瀉心,用甘草瀉心湯,兼調胃。韓祗和用厚朴瀉心湯,《宣明論》治痞,檳榔散。
  • 5.《証治準繩‧類方》:「_伊尹甘草瀉心湯_,治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痢日數十行,米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乾嘔心煩不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宜此湯治之。

白頭翁湯

  • 1.《皇漢醫學》:「有內熱而下痢,裡急後重者,以本方為主治也。
  • 2.《皇漢醫學》:「下利虛極者,因下痢而虛證至極也。然本方不特治產後下痢虛極,亦能治白頭翁湯證而有急迫之情,及黏血便、血便、或子宮出血等。東洞翁曰:「雖曰產後,實不僅言產後也,當以血證為準。」又按云:「當有急迫證。」概括言之,為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治白頭翁湯證而有血證急迫者。
  • 3.《本草求真》:「白頭翁(專入腸胃)。味苦性寒。何書用此以治痢便膿血。經云。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痢則下焦虛損。故以純苦之劑以堅。如仲景之治挾熱下痢之用白頭翁湯之屬是也。(湯用白頭翁黃連黃柏秦皮。)若使熱結不除。則腎愈虛愈解而痢莫愈。又書何以用此以治瘟瘧寒熱。
  • 4.《邵蘭蓀醫案》:「介按:古之所謂腸澼下血,即今之所謂赤痢也。茲以熱入厥陰而為下痢,肝陽上越而為頭暈,治以黃連阿膠合白頭翁湯,借清肝熱而滋陰。
  • 5.《備急千金要方》:「治下痢絞痛腸滑不可瘥方:
▼ 展開更多

吳茱萸湯

  • 1.《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疝瘕,陰中冷痛,或頭風入腦,寒痹筋攣,血閉無子,漏下赤白者,可與熟乾地黃丸、鍾乳澤蘭丸、牡丹煎丸。婦人無子,或諸虛上熱下冷,百病皆生者,可與小白薇丸、禹餘糧丸、陽起石丸。先有寒冷,心腹刺痛,或腫或寒,下痢不止,及少氣者,可與吳茱萸湯、活血湯。
  • 2.《備急千金要方》:「治婦人先有寒冷,胸滿痛,或心腹刺痛,或嘔吐食少,或腫,或寒,或下痢,氣息綿惙欲絕,產後益劇,皆主之方。

炙甘草湯

  • 1.《皇漢醫學》:「求真按:「下痢,去麻子仁可也,加乾薑者非也。因本方證為陰虛證,而非陽虛證,故用乾薑之大熱者,矛盾也。余代乾薑以芍藥。」

半夏瀉心湯

  • 1.《皇漢醫學》:「求真按:「休息痢者,謂下痢與便秘交代也。篤落丸,大黃一味之丸方也。」
  • 2.《皇漢醫學》:「求真按:「本方證若有嘔吐下痢時,易疑於半夏瀉心湯證。然彼為陽證,而心下痞硬,且雷鳴多在臍以上,而疼痛不劇。此為陰證,心下不痞硬,雷鳴多在臍以下,而腹痛劇也。」

桂枝湯

  • 1.《醫法圓通》:「一治發熱惡風、下痢,日數十次。風邪犯於太陽,則表氣不通,表氣不通,則裡氣不順,邪陷於下,故見下痢。桂枝湯宣風外出,表氣順則太陽之氣升而不陷,故痢可愈。
  • 2.《外台秘要》:「千金療產後余寒下痢,便膿血赤白,日數十行,腹痛時時下血,桂枝湯方。
  • 3.《婦人大全良方》:「《千金》療產後余寒,下痢,便膿血赤白,日數十行,腹痛,時時下血
  • 4.《証治準繩‧類方》:「上為細末,每服三五錢,漿水二盞,煎至一盞,熱服,甚者三四服。若太陽經傷動,傳太陰下痢為鶩溏,大腸不能禁固,卒然而下,中有硬物,欲起而又下,欲了而又不了,小便多清,此寒也,宜溫之,春夏桂枝湯,秋冬白朮湯。謙甫云:鶩溏者,大便如水,其中有少結糞是也。
  • 5.《景岳全書》:「又如桂枝湯,本治太陽經發熱汗出之中風,而陽明病如瘧狀,日晡發熱,脈浮虛,宜發汗者亦用之;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當以汗解者亦用之;太陰病,脈浮,可發汗者亦用之;厥陰證下痢,腹脹滿,身疼痛,宜攻表者亦用之,此桂枝湯之通變也。
▼ 展開更多

烏梅丸

  • 1.《藥鑒》:「氣平,味酸,無毒。收斂肺氣,掃除煩熱,安心調中,治痢截瘧,生津止渴,消痰益精。如惡瘡肉出,燒灰敷上,惡肉立盡。仲景治吐蛔下痢,用烏梅丸極驗。同建茶乾薑為丸,治休息痢疾甚效。
  • 2.《嚴氏濟生方》:「治熱留腸胃,下痢純血,臍腹㽲痛,或先經下痢未斷服熱藥,蘊毒伏熱,滲成血痢,皆治之。
  • 3.《藥鑑》:「氣平,味酸,無毒。收斂肺氣,掃除煩熱,安心調中,治痢截瘧,生津止渴,消痰益精。如惡瘡肉出,燒灰敷上,惡肉立盡。仲景治吐蛔下痢,用烏梅丸極驗。同建茶乾薑為丸,治休息痢疾甚效。
  • 4.《玉機微義》:「嚴氏烏梅丸治熱留腸胃下痢純血臍腹㽲痛
  • 5.《備急千金要方》:「下痢熱諸治不瘥方。

梔子豉湯

  • 1.《皇漢醫學》:「舊,即久微溏(微下痢)者。因陰虛證當處以溫熱藥,故不可用冷藥如本方也。
  • 2.《醫學綱目》:「〔仲〕下痢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梔子豉湯主之。(方見傷寒部煩門。)

黃芩湯

  • 1.《皇漢醫學》:「太陽與少陽合病者,有太陽病之頭項強痛而惡寒(發熱自包在內),與少陽病之口苦、咽乾、目眩併發也。自下利者,非由藥力,自然下痢也。前半段之頭項強痛,惡寒發熱,口苦、咽乾、目眩,及自然的下痢者,可與黃芩湯也。後半段若更加噁心嘔吐者,以黃芩加半夏生薑湯為主治也。
  • 2.《保嬰撮要》:「_黃芩湯_,治下痢頭痛,胸滿口乾,或寒熱脅痛,不時嘔吐。其脈浮大而弦。
  • 3.《中西溫熱串解》:「璜按:張路玉以此方為溫病之主方。余謂必由伏邪而無新感者方合,周禹載以此方為治溫邪內郁已深,因其人中氣本虛,下走作痢。籲,中氣本虛,曾有再用黃芩湯之理乎?蓋此即有下痢,亦即暴注下迫,為溫邪之出路耳。
  • 4.《景岳全書》:「(錢氏)_黃芩湯_(五三),治挾熱下痢,頭痛胸滿大渴,或寒熱脅痛,脈洪大而實者。
  • 5.《方劑辭典》:「外臺黃芩湯,治乾嘔下痢。(同上)
▼ 展開更多

當歸四逆湯

  • 1.《皇漢醫學》:「《百疢一貫》曰:「休息痢(求真按:『此謂下痢與便秘之交代性者』),有因疝來者,此時有用當歸四逆湯等者,黑便與血交下,當歸四逆湯有效。」

當歸芍藥散

  • 1.《皇漢醫學》:「上為細末,一日三回分服,或增量二倍以上,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溫服。但腹痛不劇,無下痢者,不增量芍藥。

黃連阿膠湯

  • 1.《皇漢醫學》:「仲景以本方載於少陰篇者,以此證虛,而心煩下痢(本方證往往有下痢)類於下列之少陰病。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虛,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故列於此篇,為欲示其病情似於少陰病。
  • 2.《集驗方》:「治熱水穀下痢,黃連阿膠湯方。
  • 3.《治痢捷要新書》:「黃連阿膠湯治冷熱不調下痢赤白裡急後重臍腹瘀痛口燥煩渴小便不利
  • 4.《醫宗說約》:「身發熱痢膿血,莫作陰寒漏底說,溫熱積中成下痢,黃連阿膠湯可絕。

通脈四逆湯

  • 1.《千金翼方》:「治下痢清穀,內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惡寒,其人面赤,或腹痛乾嘔,或咽痛,或痢止,脈不出,通脈四逆湯方:
  • 2.《景岳全書》:「《論》曰:少陰病,下痢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痢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傷寒脈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也,白虎湯主之。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

小柴胡湯

  • 1.《成方切用》:「表證誤下,邪熱乘虛入胃,以致下痢。而滿嘔潮熱之證猶在,故仍先與小柴胡湯以解外,隨後以加芒硝湯以蕩胃熱,亦與大柴胡兩解同意。
  • 2.《醫學原理》:「_桃仁承氣湯_,小柴胡湯,黃耆建中湯,治脾胃虛敗,下痢不止。俱傷寒門。
  • 3.《萬氏家抄濟世良方》:「_小柴胡湯去參_,治身熱夾外感下痢,不惡寒。
  • 4.《一見能醫》:「內熱下痢口渴甚,黃柏黃連芍藥並;

四逆散

  • 1.《張卿子傷寒論》:「咳者。加五味子。乾薑。各五分。並主下痢。

生薑瀉心湯

  • 1.《幼幼新書》:「《千金》:勞復起死人,麥門冬湯。又有食復者,大病新瘥,脾胃尚弱,穀氣未復,強食過多,停積不化,因爾發熱,名曰食復。(大抵新病瘥,多因傷食,便作痞,乾噫食臭,腹中雷鳴,下痢等症,可與生薑瀉心湯。)仲景於枳實梔子湯證云:若有宿食,內大黃如博棋子五、六枚,服之愈。
  • 2.《醫宗必讀》:「_生薑瀉心湯_,治下痢,心下痞,腹中雷鳴。

理中湯

  • 1.《世醫得效方》:「治產後虛證,下痢純白,腹痛,裡急外重,手足冷。加木香、煨肉豆蔻,每服三錢,陳米、鹽烏梅煎,空心服。(方見大方科泄瀉類。)
  • 2.《奇效良方》:「又有瘡疹正出,煩躁飲冷過多,或誤服涼藥,使胃冷無以運行榮衛,致中滿則上下氣不升降,出不快者,宜用理中湯、薑黃散、活血散,至於下痢者,硫附豆蔻之類,皆可選而用之。
  • 3.《幼科類萃》:「咽痛者大如聖散、鼠黏子湯。喘滿氣壅者麻黃、黃芩湯。煩渴者甘草散、烏梅湯。下痢嘔吐者木香湯、理中湯。
  • 4.《兒科萃精》:「小兒因中氣虛弱,復為風冷所乘,則脾經受寒,故不時腹痛。現證尿白,爪甲白,面多青,喜飲熱,或腹滿下痢,古法主理中湯(方見不乳)。若四肢厥冷,則加附子。
  • 5.《重訂溫熱經解》:「痢色純白者,寒濕下痢也,姜苓朮草湯主之,理中湯亦主之。脈沉遲者,加附子。痢色純黑如漆者,下瘀血也,銀楂薑桂大黃湯主之。所謂痢者,滯下膠黏,似痰非痰,裡急後重,日數十次者,是也。若下鮮血者,為腸風下血,非痢也,槐花散主之。噤口痢,飲食即吐,不食亦嘔者,膽火上乘也,銀楂芩連湯主之。
▼ 展開更多

黃連湯

  • 1.《症因脈治》:「【濕熱痢之治】若惡寒頭痛,身熱有表邪者,荊防解毒湯解表。如無表邪,當清裡,腹痛後重,酒煎大黃湯、黃連枳殼湯、香連丸、六一散、八正散、通苓散,分利等藥。古人云:濕熱下結,分利甚捷,不比燥熱痢,禁發汗利小便者,當遵流濕潤燥之法。凡下痢紅積而腹不痛者,濕傷血分也,宜服河間黃連湯。
  • 2.《胤產全書》:「黃連湯,治妊娠下痢赤白膿血不止。
  • 3.《胤產全書》:「_黃連湯_,治妊娠下痢,赤白膿血不止。
  • 4.《濟陽綱目》:「_黃連湯_,治大腸虛冷,下痢青白,腹中雷鳴相逐。
  • 5.《治痢捷要新書》:「黃連阿膠湯治冷熱不調下痢赤白裡急後重臍腹瘀痛口燥煩渴小便不利
▼ 展開更多

溫經湯

  • 1.《世醫得效方》:「治衝任虛損,月候不調,或來多不斷,或過期不來,或崩中去血過多不止。小腹有寒,久不受胎。曾經損娠,瘀血停留。小腹急痛。發熱下痢,手足煩熱,唇口乾燥。

豬苓湯

  • 1.《銀海指南》:「郭友三治一人,陰虛發熱,下痢不食,用豬苓湯、阿膠黃連湯而痊,可謂善悟。瀉症若兼目疾,卻不可過用祛風利濕,惟宜健脾,如異功散之類,隨症加減。痢症若兼目疾,宜行血調氣,如香蘇平胃四物,或佐香連丸、清寧丸皆可。若瀉痢久而目生翳障者,乃陰分受傷也,法宜滋陰,甘草阿膠,可隨症加入。
  • 2.《曹仁伯醫案論》:「進豬苓湯後,所見下痢已減其半,所化之邪亦減其半。所以唇之腫者能消,齒之垢者能清,以及右脈之弦數者能緩能和,似屬佳兆。然左脈細小,按之仍屬無神,且兼關部帶弦。弦主乎肝,細小無神又主乎真陰不足。惟以不足之真陰,難以涵養肝木,肝木順乘土中,尤為易事。
  • 3.《中國內科醫鑑》:「投發汗劑之葛根湯而愈下痢。投利尿劑之豬苓湯而愈下痢。甚至投下劑而止下痢。凡此諸法。決非偶然之奇蹟。漫然投藥而得僥倖。須握有確確鑑鑑之實證者也。
  • 4.《中國內科醫鑑》:「豬苓湯治下痢與咳與嘔者也。真武湯亦治下痢與咳與嘔者也。兩者一見類似。其實正完全相反。前者構成之藥物。悉為冷藥或平藥。後者為附子之熱藥與生薑術等之溫藥所構成。豬苓湯以治炎症或興奮性緊縮性之症狀。真武湯以治弛緩性沉里性非炎症性之症狀。二者表裡不同也。

真武湯

  • 1.《未刻本葉氏醫案》:「瘧轉下痢。脈細如絲。神倦不食。暑邪入里。正憊不能泄越。症險恐脫。
  • 2.《雜病廣要》:「真武湯,不惟陰證傷寒可服,若虛勞之人,憎寒壯熱,咳嗽下痢,皆宜服之,因易名固陽湯。(《易簡》)
  • 3.《瘍醫大全》:「(真武湯芍術苓草,附子炮來一氣煎,咳嗽辛甘並五味,下痢去芍乾薑全,小便利時茯苓減,嘔者去附生薑添。)
  • 4.《玉機微義》:「真武湯治傷寒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痢
  • 5.《中國內科醫鑑》:「豬苓湯治下痢與咳與嘔者也。真武湯亦治下痢與咳與嘔者也。兩者一見類似。其實正完全相反。前者構成之藥物。悉為冷藥或平藥。後者為附子之熱藥與生薑術等之溫藥所構成。豬苓湯以治炎症或興奮性緊縮性之症狀。真武湯以治弛緩性沉里性非炎症性之症狀。二者表裡不同也。

四逆湯

  • 1.《時病論》:「_四逆湯_,:治三陰傷寒,身痛腹痛,下痢清穀,惡寒不渴,四肢厥冷,或反不惡寒,面赤煩躁,裡寒外熱,或乾嘔,或咽痛,脈沉微細欲絕。
  • 2.《中國內科醫鑑》:「四逆湯(下痢腹脹滿。)
  • 3.《景岳全書》:「寒者,加乾薑足前成四兩半。腹滿者,去朮加附子一枚。服湯後,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溫,勿發揭衣被。吐痢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吐痢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既吐且痢,小便復痢而大汗出,下痢清穀,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
  • 4.《醫學綱目》:「虛邪風寒相合,木慮腎恐,拘急自汗,其脈弦緊而沉。仲景云:風感太陽,移證在少陰經中,桂枝加附子湯主之。賊邪風燥相合,血虛筋縮,皮膚皴揭,脈弦浮而澀。仲景云:血虛筋急,桂枝加栝蔞湯主之。微邪風濕相合,體重節痛,臟腑洞泄,脈弦長而緩。仲景云:身體疼痛,下痢清穀,急當救里,四逆湯主之。

十全大補湯

  • 1.《婦人大全良方》:「曾有一婦人病痢疾月四十日,服諸藥不愈。召僕診之,六脈沉弱。大凡下痢之脈,宜沉宜弱,但服十全大補湯,薑、棗煎成,加白蜜半匙,再煎數沸,服之愈。

甘草湯

  • 1.《備急千金要方》:「治腳弱,舉身浮腫,反胃,食谷吐逆,胸中氣結不安而寒熱,下痢不止,小便難,服此湯即益。亦服女曲散,利小便腫消,服大散摩膏有驗方。

白虎湯

  • 1.《醫學舉要》:「華庠生王羲令堂秋月病熱,初延李孝廉謹診視,用薄荷、連翹、山梔等,俱用薑汁製服,服後發厥,復延一時醫診視,用白虎湯清火,人事雖清,下痢不止。改用補劑,亦無效驗。王生系瑤峰先生令孫,餘本屬世好,來寓力懇專治。餘倍費苦思,用仲景桃華湯而愈。
  • 2.《醫學綱目》:「仲景治少陰病下痢脈微者,與白虎湯。痢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熱,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此治寒以熱,借膽汁之涼而行之也。
  • 3.《醫學衷中參西錄》:「是以凡伏氣化熱,其積久所生之病,有成肺病者,有成喉病者,有生眼疾者,有患齒疼者,有病下痢者,有病腹疼者(即盲腸炎),其種種病因若皆由於伏氣化熱,恆有用一切涼藥其病皆不能愈,而投以白虎湯或投以白虎加人參湯,再因證加減,輔以各病當用之藥,未有不隨手奏效者。此治伏氣化熱之大略也。
  • 4.《丹臺玉案》:「舌尖白苔二分。根黑一分。必有身痛惡寒。如飲水不至甚者。五苓散。自汗渴者。白虎湯下痢者。解毒湯。此亦危症也。

大承氣湯

  • 1.《醫學綱目》:「〔仲〕下痢已瘥,至其年月日時復發者,以病不盡故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 2.《赤水玄珠》:「仲景云:下痢已瘥,至其月日又後發者,以其積去不盡故也,當下之,以大承氣湯。(此熱積寒下也。)

參苓白朮散

  • 1.《濟陽綱目》:「_參苓白朮散_,下痢噤口不食者,雖曰脾虛,蓋亦熱氣閉塞心胸間所致也,以此治之。

葛根湯

  • 1.《景岳全書》:「曰: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痢,葛根湯主之。
  • 2.《中國內科醫鑑》:「投發汗劑之葛根湯而愈下痢。投利尿劑之豬苓湯而愈下痢。甚至投下劑而止下痢。凡此諸法。決非偶然之奇蹟。漫然投藥而得僥倖。須握有確確鑑鑑之實證者也。

葛根黃芩黃連湯

  • 1.《張氏醫通》:「葛根黃芩黃連湯(玉函),治誤下痢不止。脈促喘而汗出。
  • 2.《玉機微義》:「按泄瀉局方多以為寒至,劉張始言有屬熱屬火之證,故諸方中治熱瀉之方甚少。然仲景治傷寒挾熱下痢,用葛根黃芩黃連湯,但人未之思耳。

黃耆建中湯

  • 1.《醫學原理》:「_桃仁承氣湯_,小柴胡湯,黃耆建中湯,治脾胃虛敗,下痢不止。俱傷寒門。

桂枝加大黃湯

  • 1.《退思集類方歌註》:「凡妄下必傷胃氣。胃氣虛則陽邪襲陰,故轉屬太陰;胃氣實則兩陽相搏,故轉屬陽明。太陰則滿痛不實,陰道虛也;陽明則大實而痛,陽道實也。滿而時痛,下痢之兆;大實而痛,燥屎之徵。桂枝加芍藥,小試建中之劑;桂枝加大黃,微示調胃之方。)
  • 2.《退思集類方歌注》:「凡妄下必傷胃氣。胃氣虛則陽邪襲陰,故轉屬太陰;胃氣實則兩陽相搏,故轉屬陽明。太陰則滿痛不實,陰道虛也;陽明則大實而痛,陽道實也。滿而時痛,下痢之兆;大實而痛,燥屎之徵。桂枝加芍藥,小試建中之劑;桂枝加大黃,微示調胃之方。)

桂枝人參湯

  • 1.《景岳全書》:「桂枝人參湯(散十三),大溫,傷寒表裡不解,協熱下痢者宜此。
  • 2.《皇漢醫學》:「《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位於黃芩湯(求真按:『宜作黃芩加半夏生薑湯』)與桂枝人參湯之間,用於上熱下寒之下痢有效,且黃芩湯主腹痛(求真按:『不必以腹痛為主』),此方主乾嘔,桂枝人參湯主無腹痛與嘔,而有表熱,屬於虛寒者。蓋此方類於半夏瀉心湯,而治下利之效,為尤捷也。」

三黃湯

  • 1.《齊氏醫案》:「時毒者,天行癘疫,時氣流行,人觸之而為病,外見心煩惡熱,口臭氣粗,渴欲飲冷,滿腹攪痛,鼻如煙煤,肛門似烙,乃熱毒內攻臟腑,有立壞之勢。急宜三黃湯以救內焚,加桔梗開提肺氣,宣其壅而舉其陷,則腹痛自止,熱毒除而癘疫消,下痢亦自愈。

附子湯

  • 1.《備急千金要方》:「治猝下痢湯方:,黃連(五兩),生薑(一斤)

桃花湯

  • 1.《玉機微義》:「仲景桃花湯治下痢便膿血
  • 2.《醫學衷中參西錄》:「遼寧何××,年三十許,因初夏在外地多受潮濕,下痢膿血相雜,屢治不愈。後所下者漸變紫色,有似爛炙,雜以脂膜,腹中切痛,醫者謂此因腸中腐敗,故所下如此,若不能急為治愈,則腸將斷矣。何××聞之懼甚,遂乘火車急還遼寧,長途辛苦,至家,病益劇,下痢無度,而一日止食稀粥少許,求為診治。
  • 3.《蘭臺軌範》:「_桃花湯_(《金匱》),下痢便膿血者,此湯主之。
  • 4.《醫略十三篇》:「《難經》云:溲而便膿血。(此以痢之赤白名膿血,即是癰瘍之類。)《金匱要略》云:脈數而渴,今自愈。設不瘥,必清膿血,以有熱故也。(《傷寒論·厥陰篇》與此同。按:《傷寒論》云:數脈不時,則生惡瘡,與此意同。)又云:下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傷寒論·少陰篇》同。
  • 5.《治痢捷要新書》:「張仲景曰下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丹溪注曰:桃花湯主法,下焦血虛且寒,故非乾薑之溫,石脂之澀且重,不能止血,用粳米之甘引入腸胃。戴元禮曰:脫肛一症,最難為藥。熱則肛門閉塞,則肛門脫。宜用磁石細末,每空心米湯飲下二錢,外用鐵鏽磨湯溫洗。
▼ 展開更多

白朮散

  • 1.《瘴瘧指南》:「治下痢虛渴。
  • 2.《保嬰撮要》:「《百問》云:小兒唇紅如丹,即發渴;紅甚焦黑則危篤。若三焦虛煩,作渴者,用三黃湯。傷寒後唇口焦者,用白虎湯、竹葉湯。瀉痢作渴者,用四苓散之類,常治暑積心脾。煩渴引飲者,用白虎湯。下痢脾虛作渴者,用七味白朮散。熱結膀胱,小便秘,渴者,用五苓散。上焦虛熱者,用四君子湯。

補中益氣湯

  • 1.《濟陽綱目》:「_補中益氣湯_,治脾胃虛弱,下痢經年不瘥。方見內傷。
  • 2.《治痢捷要新書》:「補中益氣湯治一切清陽下陷中氣不足及大孔如竹筒下痢無度直出不禁者用此升提炙耆(三錢) 白朮人參炙草各(二錢) 歸身(錢半) 陳皮(一錢)升麻柴胡各(六分)薑棗煎(或加山藥扁豆薏苡蓮肉)

人參湯

  • 1.《中國醫藥論文集》:「此與前之處方適相反對。用於身體虛弱。手足厥冷之人。凡腹上按之無力。顏色蒼白。而見下痢性者。服之有速效。此藥主止下痢。若血氣盛而下痢者。可加黃連九·
  • 2.《赤水玄珠》:「下痢身熱,舌黑下如煤色,或去瘀血,用,犀角人參湯。
  • 3.《千金翼方》:「治下痢清穀,內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惡寒,其人面赤,或腹痛乾嘔,或咽痛,或痢止,脈不出,通脈四逆湯方:
  • 4.《皇漢醫學》:「醫以理中,《千金》作「以人參湯」,復利不止,《千金》作「利不止」,皆是也,茲隨解之。服瀉下之湯藥,而下痢不止,心下痞硬者,此不外於甘草瀉心湯證,故服之病即輕快。

白通湯

  • 1.《經方例釋》:「_白通湯方_(《傷寒論》、《玉函經》),治下痢,脈微,及表熱內寒,脈浮滑。

訶黎勒散

  • 1.《雞峰普濟方》:「治脾氣不足,四肢不和,腹脅脹滿,或時下痢,飲食難消

六物黃芩湯

  • 1.《皇漢醫學》:「《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位於黃芩湯(求真按:『宜作黃芩加半夏生薑湯』)與桂枝人參湯之間,用於上熱下寒之下痢有效,且黃芩湯主腹痛(求真按:『不必以腹痛為主』),此方主乾嘔,桂枝人參湯主無腹痛與嘔,而有表熱,屬於虛寒者。蓋此方類於半夏瀉心湯,而治下利之效,為尤捷也。」

竹葉石膏湯

  • 1.《玉機微義》:「如在半表半裡,泄瀉,煩渴,飲水,吐逆,五苓散治之。熱甚煩渴者,益元散清之。若表解裡熱甚,宜半夏解毒湯,下神芎丸,酒蒸黃連丸等。或人平生素弱及老人冒暑,脈微,下痢,渴而喜溫,或厥冷,不省人事,宜竹葉石膏湯加熟附半個,冷飲。次以來復丹、五苓散治之。

半夏茯苓湯

  • 1.《備急千金要方》:「上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若病阻積月日不得治,及服藥冷熱失候,病變客熱煩渴,口生瘡者,去橘皮、細辛,加前胡、知母各十二銖。若變冷下痢者,去幹地黃加桂心十二銖。若食少,胃中虛生熱,大便閉塞,小便赤少者,去地黃,加大黃十八銖,黃芩六銖。

大羌活湯

  • 1.《成方切用》:「如表證急,當先救表。里證急,當先救里。李梃曰:表裡俱急者,大羌活湯。陽證體痛而不下痢者,為表急。先以葛根麻黃解表,後以調胃承氣攻裡。陰證身痛而下利不止者,為裡急。先用四逆救里,後以桂枝救表。陰陽未分者,陶氏沖和湯探之。古法一日太陽少陰,五苓散主之。

十棗湯

  • 1.《先哲醫話》:「十棗湯證有下痢者,因上迫勢甚而熱下陷為利也。故與脫利其趣迥異,如柴胡瀉心下痢亦然。

六一散

  • 1.《經驗麻科》:「疹後下痢不止者,用豬苓、澤瀉、茯苓、滑石、甘草、黃連,或滯下後重加黃芩、歸尾、赤芍、枳殼、木通、六一散。

六君子湯

  • 1.《保嬰撮要》:「一小兒因其母被驚患瀉,服藥傷胃,反致吐乳,余用五味異功散、炒黑黃連、木香治其母,時灌子一二匙俱愈。後母因鬱怒停食,下痢嘔吐腹痛,其子昏憒不食,以六君子湯加車前子、黃連、木香,母子俱服而安。

六味地黃丸

  • 1.《保嬰撮要》:「一小兒小便先頻數澀滯,次下痢脫肛,久而不愈,余以為稟父腎虛,用六味地黃丸尋愈,後患泄瀉咳嗽聲喑,亦用前丸而瘥。

瓜蒂散

  • 1.《皇漢醫學》:「又曰:「病胸上諸實,胸中鬱鬱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痢日十餘行,其脈反沉而微滑,此當吐之。」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 1.《皇漢醫學》:「《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位於黃芩湯(求真按:『宜作黃芩加半夏生薑湯』)與桂枝人參湯之間,用於上熱下寒之下痢有效,且黃芩湯主腹痛(求真按:『不必以腹痛為主』),此方主乾嘔,桂枝人參湯主無腹痛與嘔,而有表熱,屬於虛寒者。蓋此方類於半夏瀉心湯,而治下利之效,為尤捷也。」
  • 2.《皇漢醫學》:「太陽與少陽合病者,有太陽病之頭項強痛而惡寒(發熱自包在內),與少陽病之口苦、咽乾、目眩併發也。自下利者,非由藥力,自然下痢也。前半段之頭項強痛,惡寒發熱,口苦、咽乾、目眩,及自然的下痢者,可與黃芩湯也。後半段若更加噁心嘔吐者,以黃芩加半夏生薑湯為主治也。

大陷胸湯

  • 1.《皇漢醫學》:「二人嘗患腹痛,一日大發,腹堅滿,自心下至小腹刺痛不可近,舌上黃苔,大小便不利。醫以為寒疝,施藥反增嘔逆,晝夜苦悶難堪。余診之,以為結胸,與大陷胸湯。因嘔氣而不能下痢,乃以唧筒自穀道灌入蜜水,爾後大便快利數十行,嘔止,腹滿痛頓減。後與建中湯而痊愈。

枳實薤白桂枝湯

  • 1.《皇漢醫學》:「《生生堂治驗》曰:「一人患胸痛嘔吐者已七年,變為嗝噎。師診之,六脈細小,心下悸,有水聲瀝瀝然,與枳實薤白桂枝湯,每時下赫赫圓三十丸。三日,所下痢皆色黑如漆,病勢頗退。後十餘日,心中懊憹,吐膠固黑痰後,所患方除。後經十餘年之久,復發而死。」

柴胡桂枝乾薑湯

  • 1.《皇漢醫學》:「一男子恒易驚恐,胸腹動悸攣急,惡寒,手足微冷,雖夏月亦須覆衣,若驚後,必下痢,得大黃劑則利甚,十餘年不瘥。就先生,請診治,與柴胡薑桂湯而愈。

葛根加半夏湯

  • 1.《皇漢醫學》:「不下利,但嘔者,可用本方。雖如仲景所論,然下痢且嘔吐者,亦可用之。

茯苓澤瀉湯

  • 1.《皇漢醫學》:「霍亂者,為吐瀉而揮霍撩亂病之總稱。尾臺榕堂、今村了庵二氏,用葛根加朮湯於其初期,頗能頓挫之。又用本方或茯苓澤瀉湯,能治下痢發熱,口舌乾燥,煩渴,貪飲冷水,或有水逆之證者。由此觀之,則仲景之方法,可謂八面玲瓏,圓滿無礙矣。

茯苓甘草湯

  • 1.《皇漢醫學》:「本條為陰證與本方證併發之證候,若陰證危急,則宜先治為通則,然今僅有厥,更無其他危急之證,則當以本方先去心下之水毒,然後可治其厥,不然,則水毒流入腸內,必作下痢也。而仲景此論,乃暗示本方不僅能治因腎藏機能障礙之水瀉的下痢於未發,亦能治其既發之意也。

赤石脂禹餘糧湯

  • 1.《本草綱目》:「傷寒下痢不止,心下痞硬,利在下焦者,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赤石脂、禹餘糧各一斤。並碎之,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再服。(仲景《傷寒論》)

桂枝去芍藥湯

  • 1.《本經疏證》:「乃炙甘草湯但治結,而不治代、促,其義何居?曰「此非甘草不治代、促,乃非治代、促之湯也」。觀論中桂枝去芍藥湯證衇促,胷滿,葛根黃連黃芩湯證衇促,下痢,下後欲解證衇促,不結胷,皆不忌甘草。即可知,其旨不在甘草矣。

白虎加人參湯

  • 1.《醫學衷中參西錄》:「是以凡伏氣化熱,其積久所生之病,有成肺病者,有成喉病者,有生眼疾者,有患齒疼者,有病下痢者,有病腹疼者(即盲腸炎),其種種病因若皆由於伏氣化熱,恆有用一切涼藥其病皆不能愈,而投以白虎湯或投以白虎加人參湯,再因證加減,輔以各病當用之藥,未有不隨手奏效者。此治伏氣化熱之大略也。

桃仁承氣湯

  • 1.《醫學原理》:「_桃仁承氣湯_,小柴胡湯,黃耆建中湯,治脾胃虛敗,下痢不止。俱傷寒門。

宣毒發表湯

  • 1.《麻疹專論》:「初熱麻未出及麻正出時下痢者,熱毒太重,不能儘量外散而下迫,法當疏托,宣毒發表湯(方見驗麻)去葛根,加檳榔治之。

桑白皮湯

  • 1.《方劑辭典》:「桑白皮湯,治下痢後脾胃虛弱。不能制輸水氣。致身腫脹滿。(聖濟)

雙解散

  • 1.《溫證指歸》:「一、一下痢不止,舌赤,脈數者,荊防敗毒,加軍,或雙解散,此通因通用法也。

甘露飲

  • 1.《古今醫統大全》:「(《宣明》)_桂苓甘露飲_,治水不消,暑熱泄瀉,嘔吐或下痢。(方見暑門。)

小續命湯

  • 1.《一見能醫》:「臟寒下痢去己芩,加添附子並白朮。
  • 2.《校註婦人良方》:「愚按:東垣云:太陰經受濕,水瀉變膿血。脾傳於腎者,謂之賊邪,難愈。先痢而後瀉者,謂之微邪,易痊。若厥陰經下痢,脈沉微,手足厥逆,用麻黃小續命湯汗之。若身冷自汗,小便自利,脈微嘔吐,用漿水散溫之。若脈疾身動,下迫聲響,用白朮芍藥湯。脈沉身靜,飲食不入,用姜附湯。
  • 3.《成方切用》:「日久不大便,胸中不快,加大黃枳殼。臟寒下痢,去防己黃芩。倍附子,加白朮。嘔逆加半夏。語言謇澀,手足戰抖,加石菖蒲竹瀝。身痛發搐加羌活,口渴加麥冬花粉。煩渴多驚,加犀角羚羊角。汗多,去麻黃杏仁,加白朮。口燥,去桂附,加石膏。
  • 4.《仁術便覽》:「上銼,分作二服。水二盞,生薑五片,棗二枚,煎八分,食遠熱服。精神恍惚加茯神、遠志。骨節煩痛有熱者加芍藥去附子。心煩多驚加犀角。骨節重痛有寒濕倍加官桂、附子。嘔逆腹脹加半夏、倍人參。躁悶大便澀,去附子,倍加芍藥,入竹瀝。臟寒下痢去防己、黃芩,加白朮。

真人養臟湯

  • 1.《醫方捷徑指南全書》:「_真人養臟湯_,治大人小兒冷熱不調,下痢赤白,或如膿血,裡急後重,臍腹痛,脫肛墜下,止酒毒便血。
  • 2.《古今醫統大全》:「(《局方》)_真人養臟湯_,治大人小兒冷熱不調,下痢赤白,或如膿血魚腦,裡急後重,臍腹㽲痛,或脫墜下,酒毒便血並治之。
  • 3.《醫方考》:「下痢日久,赤白已盡,虛寒脫肛者,此方主之。

生地黃湯

  • 1.《外臺秘要》:「千金療產後忽著寒熱下痢,生地黃湯方。
  • 2.《千金翼方》:「治產後忽著寒熱下痢。
  • 3.《外台秘要》:「千金療產後忽著寒熱下痢,生地黃湯方。
  • 4.《備急千金要方》:「治產後忽著寒熱下痢方。

人參養榮湯

  • 1.《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積勞虛損,四肢沉滯,骨肉痠疼,吸吸少氣,行動喘啜,小腹拘急,腰背強痛,心虛驚悸,咽乾唇燥,飲食無味,陰陽衰弱,悲憂慘慼,多臥少起。久者積年,急者百日,漸至瘦削,五臟氣竭,難可振復。又治肺與大腸俱虛,咳嗽下痢,喘乏少氣,嘔吐痰涎。
  • 2.《保嬰撮要》:「_人參養榮湯_,治病後時自汗,或發潮熱,口乾食少,心虛驚悸,咳而下痢。前方去川芎,加陳皮、五味子、遠志。
  • 3.《保嬰撮要》:「_人參養榮湯_,治氣血俱虛,發熱惡寒,肢體倦怠,食少作瀉,或久病虛損,口乾咳而下痢驚熱,自汗盜汗。
  • 4.《祖劑》:「即大補湯去川芎,加陳皮、遠志、五味子,治脾肺俱虛,發熱、惡寒、肢體瘦倦、食少作瀉,又治久病虛損,口乾、食少、咳而下痢、心驚悸、熱而自汗等證。
  • 5.《蘭臺軌範》:「_人參養榮湯_,治脾肺俱虛,發熱惡寒,肢體瘦倦,食少作瀉,或久病虛損,口乾食少,咳而下痢,驚熱自汗。

半夏湯

  • 1.《外台秘要》:「又妊娠九月,若猝下痢,腹滿懸急,胎上衝,腰背痛不可轉側,短氣,半夏湯方。
  • 2.《濟陰綱目》:「_半夏湯_,妊娠九月,若卒得下痢,腹滿懸急,胎上衝心,腰背痛,不可轉側,短氣,宜服此。(九月獨言痢,且曰四服即止,必有所見,然藥品燥熱,用宜斟酌)
  • 3.《衛生家寶產科備要》:「妊娠九月,若卒得下痢,腹滿懸急,胎上衝心,腰背痛不可轉側,短氣,半夏湯。
  • 4.《集驗方》:「妊娠九月,若卒下痢,腹滿懸急,胎上衝心,腰背痛,不可轉側,短氣,半夏湯方。
  • 5.《婦人大全良方》:「又妊娠九月,若卒下痢、腹滿懸急,胎上衝,腰背痛,不可轉側,短氣。
▼ 展開更多

內補丸

  • 1.《奇效良方》:「治冷熱氣不和,腹痛下痢不止,及通血氣。

敗毒散

  • 1.《仁齋直指方論》:「敗毒散,治風邪、寒邪,壯熱下痢。(方見寒類。)陳米飲調五苓散佐之。(方見水飲門。)

瀉黃散

  • 1.《証治準繩‧幼科》:「凡肝經之證,若肝木實熱生風而自病,或肺金實熱而剋木者,宜用清肝降火之劑,以瀉其邪氣。若肝經風熱而目直等證,用柴胡梔子散以清肝火,加味四物湯以養肝血。若腎虛而咬牙諸證,用六君子湯以健脾土,六味地黃丸以滋腎水則愈。一小兒脾氣虛弱,飲食停滯,發熱作渴,服瀉黃散不時下痢。

芍藥湯

  • 1.《醫方集解》:「治下痢膿血稠黏,腹痛後重(下痢皆屬濕熱,赤為傷血,白為傷氣,膿血稠黏,氣血兩傷也,腹痛後重,氣血皆滯也。劉河間曰:行血則膿血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
  • 2.《成方切用》:「(潔古),治下痢膿血稠黏,腹痛後重。(下痢皆屬濕熱,赤為傷血,白為傷氣。膿血稠黏,氣血兩傷也。腹痛後重,氣血皆滯也。劉河間曰:行血則膿血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
  • 3.《吳又可溫疫論歌括》:「)戰後厥回汗出康。厥不回而無汗者,忽然作痙定身亡。又有戰汗復下痢,芍藥湯用樸檳榔,(紅積倍白芍,白積倍檳榔,)當歸甘草姜煎服,裡急後重加大黃。
  • 4.《治痢捷要新書》:「若赤白熱痢日久不止,或陰虛發熱,膿血稠黏,或下痢五色,至夜發熱,或氣虛挾熱,膿血不止等症,勢在攻之,不可補之,不可者,宜服千金黃連湯、連黃阿膠湯、歸連丸、駐車丸、白頭贊湯、芍藥湯、阿膠梅連丸之類(虛而挾熱者皆宜此)。
  • 5.《治痢捷要新書》:「喻嘉言曰:肛門腫痛,身熱,脈洪大,下痢稠黏者,宜清之,黃苓芍藥湯;身冷自汗,宜溫之,理中湯。
▼ 展開更多

保和丸

  • 1.《成方切用》:「治食積飲停,腹痛泄瀉,痞滿吐酸,積滯惡食,食瘧下痢。(傷於飲食,脾不運化,滯於腸胃,故有泄痢食痢等證。傷而未甚,不欲攻以厲劑,惟以和平之品,消而化之,故曰保和。東垣曰:傷飲者,無形之氣也,宜發汗利小便,以導其濕。傷食者,有形之物也,輕則消化,或損其谷,重則方可吐下。
  • 2.《誠求集》:「挾熱者,煩渴引飲(久痢,內亡津液,亦多燥渴,勿混),肛門口燥,下痢純血,小便短澀、黃赤(初起居多),宜四順清涼飲,或黃連芍藥湯。挾冷者,口不渴,身不熱,喜熱手熨,或純白而乳亦不消(漸至者居多),理中湯加白芍、木香。食積痢者,色黃臭穢,腹痛下痢後痛減,保和丸加木香、厚朴。

胃風湯

  • 1.《醫方集宜》:「治下痢如豆汁
  • 2.《古今醫統大全》:「_胃風湯_,治小兒風冷乘虛入客腸胃,水穀不化,泄瀉注下,及腸胃濕毒下痢如豆汁,瘀血日夜無度。
  • 3.《丹溪心法》:「_胃風湯_,見下痢。

人參敗毒散

  • 1.《古今醫統大全》:「(《局方》)_人參敗毒散_,治壯熱下痢,及似痢非痢,似血非血如濁酒。

四神丸

  • 1.《保嬰撮要》:「一小兒六歲,面色㿠白,眼白睛多,久患下痢,忽聲音不亮,腿足無力,先用四神丸止其痢;後用地黃丸加牛膝、五加皮、鹿茸補其腎,兩月餘漸能行,半載後,其聲音亮。後停食,另用消食丸,連瀉五六次,去後益頻,五更侵晨為甚,聲音復喑,步履復難,而腿足作痛。仍服前丸,兼補中益氣湯而愈。

溫脾湯

  • 1.《外台秘要》:「又溫脾湯。療脾胃中冷結實。頭痛壯熱。但苦下痢。或冷滯赤白如魚腦方。
  • 2.《千金翼方》:「主脾氣不足,虛弱下痢,上入下出方:
  • 3.《千金翼方》:「主脾氣不足,水穀下痢,腹痛食不消方:
  • 4.《外臺秘要》:「又溫脾湯。療脾胃中冷結實。頭痛壯熱。但苦下痢。或冷滯赤白如魚腦方。

保元湯

  • 1.《痘疹精詳》:「補論:李氏東垣曰:痘症下痢,須用升麻提起正氣,使痘不致下陷,可見痘中治痢,須用保元湯,加升麻為主,然後隨其赤白加減治之,在痘中不致陷伏之虞,痘後可免喪元之禍也。

黃龍湯

  • 1.《萬氏家抄濟世良方》:「_黃龍湯(陶節庵方)治患心下硬痛、下痢純清、譫語、發渴、身熱。俗醫但見下利,便呼漏底傷寒,便用熱藥止之,誤人多矣。不知此因熱邪傳裡,胃中燥糞結實,此利非內寒而利,及日逐自飲湯藥而利也。宜急下之,名結熱利症。身有熱者宜用此湯,身無熱者用六一順氣湯。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