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方劑名稱:白虎加人參湯
熱性指數:寒性指數:
寒熱分析:
由於您尚未登入,或是系統中沒有您的經絡體質數據,所以無法呈現分析訊息,了解如何取得經絡體質...
複方歸經比例:
主治功效:
現代應用於大葉性肺炎、流行性乙型腦炎、糖尿病,見發熱不甚,大煩渴不解,汗出,背微惡寒,脈洪大而重取無力者。
傳統服藥法:
方劑組成解釋:
白虎加人參湯是清熱與益氣生津並用的方劑。蓋壯火可以食氣、熱盛可以傷津。故以白虎湯辛寒清熱,加人參益氣生津,為熱盛津氣兩傷之良方。白虎加人參湯證之所以需要加參,其辨證關鍵是在白虎湯證基礎上出現汗出過多、大煩渴、微惡風寒與脈洪大無力。其機理為熱邪熾盛,不僅傷津,而且耗氣。
《傷寒論》經方條文:
- 傷寒論(宋本)
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白虎加人參湯方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碎,綿裹 甘草二兩,炙 粳米六合 人參三兩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 傷寒論(宋本)
傷寒,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白虎加人參湯方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碎甘草二兩,炙人參二兩粳米六台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此方立夏後、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後不可服;正月、二月、三月尚凜冷,亦不可與服之,與之則嘔利而腹痛。諸亡血虛家,亦不可與,得之則腹痛利者,但可溫之,當愈。
- 傷寒論(宋本)
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 傷寒論(宋本)
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 傷寒論(宋本)
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白虎加人參湯知母六兩石膏碎,一斤甘草炙,二兩粳米六合人參三兩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 傷寒論(宋本)
白虎加人參湯方:於白虎湯方內,加人參三兩,餘依白虎湯法。
相同名稱方劑:
白虎加人參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知母6兩,石膏1斤(碎,綿裹),甘草(炙)2兩,粳米6合,人參3兩。 主治:清熱、益氣、生津止渴,和表散熱。主治:傷寒、溫病、暑病氣分熱盛,津氣兩傷,身熱而渴,汗出惡寒,脈虛大無力;火熱迫肺,上消多飲者;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傷寒若吐若下後,7-8日不解,熱結在裏,表裏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渴欲飲水,無表證者;太陽中熱者,暍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膈消,上焦燥渴,不欲多食;小兒瘡疹赤黑,出不快,毒盛煩躁者;太陽中暍,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灑然毛聳,口開,前闆齒燥者;傷寒汗吐下後,斑發脈虛;斑已出,如脈洪數,熱甚煩渴者;暑熱脈虛者;太陰溫病,脈浮大而芤,汗大出,微喘,甚至鼻孔扇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加味人參白虎湯
相似度 90%
人參白虎桂枝湯
相似度 90%
白虎加人參竹葉湯
相似度 90%
中消黃耆湯
相似度 90%
參膏湯
相似度 88%
白虎湯
相似度 88%
人參白虎加元麥湯
相似度 83%
白虎合六一散
相似度 80%
白虎加人參以山藥代粳米湯
相似度 80%
化斑湯
相似度 80%
百虎加蒼朮湯
相似度 80%
白虎加桂枝湯
相似度 80%
石膏化癍湯
相似度 80%
白虎加蒼朮湯
相似度 80%
人參白虎加元麥紫蘇湯
相似度 76%
白虎續命湯
相似度 75%
白虎加青萍地黃湯
相似度 72%
桂枝合白虎湯
相似度 72%
白虎桂枝柴胡湯
相似度 72%
白虎加元麥湯
相似度 72%
人參石膏湯
相似度 72%
金明散
相似度 72%
五蒸湯
相似度 71%
蔥豉白虎湯
相似度 66%
人參白虎湯
相似度 66%
竹葉石膏湯
相似度 66%
人參化斑湯
相似度 66%
桃花粥
相似度 66%
升麻葛根合人參白虎湯
相似度 66%
石膏二母湯
相似度 66%
含明散
相似度 66%
解五蒸湯
相似度 66%
升麻白虎湯
相似度 66%
白虎加元麥青萍湯
相似度 66%
人參竹葉石膏湯
相似度 66%
加減白虎湯
相似度 66%
蒼朮石膏湯
相似度 66%
柴胡人參湯
相似度 66%
白虎加元麥紫蘇湯
相似度 66%
常山白虎湯
相似度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