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方劑名稱:豬苓湯
熱性指數:寒性指數:
寒熱分析:
由於您尚未登入,或是系統中沒有您的經絡體質數據,所以無法呈現分析訊息,了解如何取得經絡體質...
複方歸經比例:
主治功效:
本方多用於尿路感染、腎陰虛而小便不利者,尤對久病血淋、尿血而陰虛有熱、小便不利者.療效頗佳。
傳統服藥法:
方劑組成解釋:
《陽明腑辨證.辨陽明清法三證》:「……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豬苓湯主之」。《少陰熱化證.陰虛水熱互結論》:「少陰病,下利六七月,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前條指陽明病誤下後,餘熱未清,津液受傷引起水熱互結。後條為少陰病邪從熱化,既耗傷津液,又影響水道通利。然二者病機主證相同,故治法一致,均以豬苓湯養陰清熱利水,阿膠滋陰潤燥,滑石清熱利水而不傷陰,豬苓、茯苓、澤瀉滲淡利水。諸藥合用,共奏養陰潤燥、清熱利水之功。
利水清熱養陰腎為水臟,真陰真陽寄寓其中。若下後津傷或陰虛有熱、水熱互結,則臨床可見「脈浮發熱,小便不利」、「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 等症。治當育陰潤燥、清熱利水.方用豬苓湯。
《傷寒論》經方條文:
- 傷寒論(宋本)
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豬苓湯方
豬苓去皮 茯苓 澤瀉 阿膠 滑石碎,各一兩
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內阿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 - 傷寒論(宋本)
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復利其小便故也。
- 傷寒論(宋本)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豬苓湯方豬苓去皮茯苓阿膠澤瀉滑石各一兩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物,取二升,去滓,內阿膠烊盡,溫服七合,日三服。
相同名稱方劑:
豬苓湯, 出處:《麻科活人》卷三。 組成:豬苓、澤瀉、赤苓、滑石、阿膠、甘草。 主治:麻症泄瀉。
豬苓湯, 出處:《雲歧子脈訣》。 組成:豬苓、滑石、澤瀉、阿膠(炒)各等分。 主治:淋瀝失血,脈芤者。
豬苓湯, 出處:《痘疹全書》卷下。 組成:豬苓、澤瀉、滑石、赤茯苓、甘草、黃連、升麻。 主治:疹毒發熱自利者。病人用力催便脫肛。
豬苓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七。 組成:豬苓(去黑皮)1兩,木通(銼)1兩,桑根白皮(銼)1兩。 主治:妊娠小便不通,臍下硬痛。
豬苓湯, 出處:《瘟疫論》卷上。 組成:豬苓2錢,澤瀉2錢,滑石5分,甘草8分,木通1錢,車前2錢。 主治:溫疫邪乾膀胱氣分,獨小便急數,或白膏如馬遺。
豬苓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三。 組成:豬苓(去黑皮,銼)、赤茯苓(去黑皮)、滑石(碎)、葛根(銼)、澤瀉(銼)各等分。 主治:傷寒煩渴,小便不利。
豬苓湯, 出處:《異授眼科》卷一。 組成:五味子1錢5分,熟地1錢5分,豬苓1錢5分,肉蓯蓉(酒洗)1錢5分,枸杞子1錢5分,覆盆子1錢5分。 主治:腎虛目有黑花,如飛蟬蠅。
豬苓湯, 出處:《回春》卷四。 組成:木通、豬苓、澤瀉、滑石、枳殼(炒)、黃柏(酒浸)、牛膝(去蘆)、麥門冬(去心)瞿麥、車前子各等分,甘草梢減半,扁蓄葉10片。 主治:熱結小便不通。
豬苓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四。 組成:豬苓(去黑皮)、赤茯苓(去黑皮)、白朮(炒)、麻黃(去根節)、桂(去粗皮)、葶藶(微炒)、澤瀉各等分。 主治:傷寒表不解,心下喘滿及大小便秘難。
豬苓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四。 組成:豬苓(去黑皮)1分,海蛤1分,防已1分,白朮1分,葶藶子(紙上炒)1分,朴消1分,桑根白皮(銼)半兩,赤茯苓(去黑皮)半兩。 主治:小兒水氣腫滿。
豬苓湯, 出處:《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三。 組成:豬苓、茯苓、木通、甘草、滑石、當歸、川芎、白芍、熟地、百合、黃連、廣皮、紫蘇、香附、蔥(連根白)。 主治:清火滋水以助腎。主治:妊娠熱結下焦,二便不通。
豬苓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一。 組成:豬苓(去黑皮)1兩,黃芩(去黑心)1兩,大黃(銼,炒)1兩,梔子仁1兩,朴消1兩。 主治:脾黃。病人兩頰生青脈起,目黃,齒齦皆青,唇黑生瘡,通身黃色,鼻中煤生,心腹脹滿,不下飲食,大便不通。
豬苓湯, 出處:《聖惠》卷九。 組成:豬苓3分(去黑皮),白朮3分,澤瀉1兩,桂心半兩,赤茯苓3分,丁香3分,甘草3分(炙微赤,銼),厚朴1兩半(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主治:傷寒六日,發熱煩悶,渴欲飲水,得水而吐,其脈浮數,小便不利。
豬苓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豬苓(去皮)1兩,茯苓1兩,澤瀉1兩,阿膠1兩,滑石(碎)1兩。 主治:利濕瀉熱。滋陰利水,祛痰。主治:水熱互結,陰虧津傷,發熱心煩,渴欲飲水,小便不利,或兼有咳嗽、嘔惡下利。現亦用於乳糜尿、流行性出血熱休克期、急性膀胱炎。
豬苓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三。 組成:豬苓(去黑皮)3分,赤茯苓(去黑皮)3分,防已3分,桑根白皮5兩(炙),郁李仁(湯浸去皮尖,炒)2兩,澤瀉(銼)2兩,木香2兩,大腹皮7枚(和皮子銼)。 主治:下小便。主治:腳氣兼水氣、膈氣,通身腫滿,氣急,小便不通,坐卧不得。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阿膠湯
相似度 90%
二苓湯
相似度 88%
阿膠四苓散
相似度 80%
三苓散
相似度 75%
利水益元散
相似度 66%
甘露散
相似度 66%
茯苓甘露飲
相似度 66%
附苓丸
相似度 66%
四苓散
相似度 66%
茅花四苓湯
相似度 66%
豬苓木通湯
相似度 66%
小解毒湯
相似度 61%
薷苓益元湯
相似度 61%
桂苓甘露飲
相似度 61%
五苓散
相似度 60%
四苓湯
相似度 60%
春澤湯
相似度 60%
淡滲二苓湯
相似度 60%
五苓去桂加香薷湯
相似度 60%
導氣除燥湯
相似度 60%
瀉濕四苓散
相似度 60%
茯苓朮散
相似度 60%
苓桂阿膠湯
相似度 60%
茵陳茯苓湯
相似度 60%
葛根豬苓湯
相似度 58%
巨勝散
相似度 57%
三和甘露飲
相似度 57%
一苓散
相似度 57%
滑苓湯
相似度 57%
桂苓甘露散
相似度 57%
沉苓丸
相似度 57%
四苓六一散
相似度 54%
四苓加厚朴秦皮湯
相似度 54%
柴苓飲
相似度 54%
清熱止瀉湯
相似度 54%
君苓湯
相似度 54%
山梔五苓散
相似度 54%
柴芩湯
相似度 54%
小分清飲
相似度 54%
家傳異功丸
相似度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