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方劑名稱:桂枝湯
熱性指數:寒性指數:
寒熱分析:
由於您尚未登入,或是系統中沒有您的經絡體質數據,所以無法呈現分析訊息,了解如何取得經絡體質...
複方歸經比例:
主治功效:
1.呼吸系統:常用於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呼吸道發炎症。桂枝湯對體溫有雙向調節作用,既能退熱降溫,又能散寒升溫。
2. 消化系統:桂枝湯治療消化系統疾病比較廣泛,臨證以脘腹不適或疼痛時作,納獃,舌質淡,苔白,脈弱等為辨證要點,現代臨床發現,桂枝湯對大腸功能有雙向調節作用,能治脾虛運化不利的久利,又能治氣鬱、結腸痙攣引起的便秘。
3.循環系統:桂枝湯及其類方,能治療心血管疾病巳被臨床所證實。桂枝湯對心率、血壓有雙向調節作用,既能治心動過速,又有治心動過緩;慢性病後期或產生氣血虧虛引起的低血壓及中氣不足、陰陽失去維繫的高血壓,常可用之。臨證以畏寒、心悸、胸悶、氣短、舌質淡黯,苔白,脈緩等為辨證要點,各種器質性心臟疾病所致的胸悶、怔忡症、心臟神經官能症及受恐嚇後心悸等,只要符合辨證要點者,皆可用桂枝湯類治療。
4.運動系統:頸肌勞損、肩肌損傷、急性腰背扭傷、慢性腰肌勞損、腰椎病、梨狀肌綜合徵、骨關節炎、肩關節周圍炎、慢性滑膜炎及肢體麻木疼痛等病證,只要具有肌肉關節酸冷疼麻的特點,即可用桂枝湯或加味治療。
5.神經系統:臨床上多用桂枝湯加味及其類方,治療遺精、夢交、陽矮、失眠、多寐、健忘、脫發、癲病、偏癱、交感神經緊張症、耳聾等神經系統疾病。
6.內分泌系統:經常性自汗、盜汗、頭汗、半身汗(偏沮)、非黃疽性黃汗及無汗症等,皆可用桂枝湯或加味治療,桂枝湯既能發汗,又能止汗,對汗液有雙向調節作用;臨證以汗出異常、舌質淡紅,苔白,脈弱或緩為辨證要點。
7.婦科:桂枝湯或加味可用於下列病證:月經病(寒滯痛經、經行後期、經行頭痛、經行身癢、經行浮腫、崩漏等),妊娠病(妊娠惡阻、水腫、癮閉、低熱、滑胎等),產後病(產後發熱、自汗、身痛、惡露不絕、乳汁自出等),術後病(人流或絕育術後低熱),絕經期綜合徵及白帶陰癢等。
8.兒科:小兒厭食症、營養不良症、遺尿症、夜尿症、多動症、地圖舌、過敏性紫瘢,只耍符合飲食不佳、身體虛怯、面色無華、舌淡苔臼、脈弱的辨證要點者,即可用桂枝湯加味治療。
9. 皮膚科:以桂枝湯為主治療多形性紅斑、濕疹、皮膚湛癢症、冬季皮炎、凍瘡、蛇皮痹、過敏性紫瘢等多種皮膚病的療效已被國內外所公認,臨證以營衛不和,鬱而生邪,或邪乘虛客千營衛等病機特徵為審證要點。
10. 其他:虛勞綜合症、眼眩、過敏性鼻炎、無脈症、瘓症、奔豚氣、慢性闌尾炎、淺層點狀角膜炎等,只要符合桂枝湯證的病因病機特點的即可用之。
現代發現,桂枝湯雙向調節作用:桂枝湯的解肌祛風、調和營衛的功能,實際上是該方對機體功能的雙向調節作用。機體是一個完整而複雜的調整和控制系統,每時每刻都處在調節陰陽之間的動態平衡;在病理狀態下,因致病因素的存在,正邪相爭,則陰陽失衡,機體的調節功能隨之紊亂,桂枝湯功能調和營衛,燮理陰陽,使其紊亂者達到新的動態平衡。近年來,不少學者採用現代技術和方法,對桂枝湯的雙向調節作用及機理進行了較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傳統服藥法:
方劑組成解釋:
桂枝湯,為辛溫解表輕劑,以調和營衛為主,此外還有調和氣血、調和脾胃、調和陰陽的功效,凡營衛不和之病證皆可選用,決非局限於太陽中風證。桂枝湯的煎服法與藥後護理,敘述甚詳亦多精義,歷來為注家所重視。特別是服藥後喝熱稀粥、溫覆以取微汗,既益取汗之源,又防過汗傷正,頗有深意,不可忽視。
1. 藥後啜粥:服藥後片刻,喝熱粥,益胃氣以助藥力,易於釀汗,使祛邪而不傷正。此法非常重要,若不喝熱粥,則效果欠佳。
2.溫覆微汁:溫覆能助衛陽,有利千藥效的發揮,但不宜覆蓋太多太久,以免出汗過多,損傷正氣,病反不得外解。其法總以遍身禁禁微汗為佳,不可令如水流灕,以生變故
3. 獲效停服: 1 劑分3 次服,剛服藥1 次,得微汗而病癒,即應停服,不必盡劑,以免過汗傷正。
4. 未效守方:服藥後未能出汗,只要病情沒有變化,可2次服藥,若仍未發汗,則縮短給藥時間,可在半天左右時間服完3 次藥。若病重者晝夜服藥,若汗不出者,可連服二三劑,並加強觀察和護理。
5.藥後禁口:服藥期間,禁忌生冷、粘滑等不易消化或有刺激性食物,以防損傷胃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不正確月此方,會產生高熱,自汗,口干,心悸,煩躁等證
凡外感風寒表實無汗者禁用。服藥期間禁食生冷、粘膩、酒肉、臭惡等物。
現代藥理研究:
2 .白芍:能緩和平滑肌和神經痙攣,故鎮痛止汗。
3 .生薑:發汗、健胃、鎮吐。
4 .大棗:含有鈣質能鎮靜收斂。
5 .甘草:助芍藥鎮痛。
全方為發汗鎮痛健胃之劑,現代研究其主要作用有:
1. 對體溫的雙向調節作用
2. 對汗腺分泌的雙相調節作用:桂枝湯能抑制安痛定肌注引起的大鼠足趾部汗腺分泌亢進,使其汗腺分泌減少至正常範圍;對皮下注射阿托品引起大鼠汗腺分泌受到抑,制者,該方能使其汗腺分泌增加,並呈量效關係
3.對腸蠕動的雙相調節作用
4.對免疫功能的雙向調節
5.抗病毒、抗炎、鎮痛及鎮靜作用
6.止咳祛痰作用
7.抗過敏作用
8.改善消化功能作用
《傷寒論》經方條文:
- 傷寒論(宋本)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右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歠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黏滑、肉麵、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 傷寒論(宋本)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
- 傷寒論(宋本)
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衝者,不得與之。
- 傷寒論(宋本)
若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得之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 傷寒論(宋本)
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子佳。
- 傷寒論(宋本)
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也。
- 傷寒論(宋本)
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桂枝加附子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三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玉函經》作“本方”。:桂枝湯,今加附子。將息如前法。 - 傷寒論(宋本)
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
桂枝去芍藥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去芍藥。將息如前法。 - 傷寒論(宋本)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去芍藥加附子。將息如前法。 - 傷寒論(宋本)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麻黃各半湯方
桂枝一兩十六銖,去皮 芍藥 生薑切 甘草炙 麻黃去節,各一兩 大棗四枚,擘 杏仁二十四枚,湯浸,去皮尖及兩仁者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本云:桂枝湯三合,麻黃湯三合,併為六合,頓服。將息如上法。 - 傷寒論(宋本)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 傷寒論(宋本)
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桂枝二麻黃一湯方
桂枝一兩十七銖,去皮 芍藥一兩六銖 麻黃十六銖,去節 生薑一兩六銖,切 杏仁十六個,去皮尖 甘草一兩二銖,炙 大棗五枚,擘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湯二分,麻黃湯一分,合為二升,分再服。今後合為一方。將息如前法。 - 傷寒論(宋本)
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白虎加人參湯方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碎,綿裹 甘草二兩,炙 粳米六合 人參三兩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 傷寒論(宋本)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桂枝二越婢一湯方
桂枝去皮 芍藥 麻黃 甘草炙,各十八銖 大棗四枚,擘 生薑一兩二銖,切 石膏二十四銖,碎,綿裹
右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當裁為越婢湯、桂枝湯,合之飲一升,今合為一方,桂枝二分,越婢湯一分。 - 傷寒論(宋本)
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方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白朮 茯苓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小便利則愈。本云:桂枝湯,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朮。 - 傷寒論(宋本)
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 傷寒論(宋本)
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
- 傷寒論(宋本)
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
- 傷寒論(宋本)
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 傷寒論(宋本)
病人藏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
- 傷寒論(宋本)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當須發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 傷寒論(宋本)
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
- 傷寒論(宋本)
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四兩 甘草二兩,炙 人參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生薑四兩
右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加芍藥、生薑、人參。 - 傷寒論(宋本)
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
麻黃四兩,去節 杏仁五十個,去皮尖 甘草二兩,炙 石膏半斤,碎、綿裹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 傷寒論(宋本)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裡;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裡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 傷寒論(宋本)
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
- 傷寒論(宋本)
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臥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牡蠣五兩,熬 蜀漆三兩,洗去腥 龍骨四兩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 - 傷寒論(宋本)
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衝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二兩也。
桂枝加桂湯方
桂枝五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生薑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加桂滿五兩。所以加桂者,以泄奔豚氣也。 - 傷寒論(宋本)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柴胡桂枝湯方
桂枝一兩半,去皮 黃芩一兩半 人參一兩半 甘草一兩,炙 半夏二合半,洗 芍藥一兩半 大棗六枚,擘 生薑一兩半,切 柴胡四兩
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某版下有「本云:人參湯,作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黃芩;復如柴胡法,今用人參,作半劑。」 - 傷寒論(宋本)
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方麻黃四兩杏仁五十個,去皮尖甘草二兩,炙石膏半斤,碎,綿裹右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白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黃耳按。)
- 傷寒論(宋本)
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 傷寒論(宋本)
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
- 傷寒論(宋本)
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
- 傷寒論(宋本)
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
- 傷寒論(宋本)
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桂枝加芍藥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六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生薑三兩,切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本云:桂枝湯,今加芍藥。
桂枝加大黃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大黃二兩 芍藥六兩 生薑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 傷寒論(宋本)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裡,乃攻其表;溫裡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 傷寒論(宋本)
下利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宜桂枝湯發汗。
- 傷寒論(宋本)
發汗多,亡陽讝語者,不可下,與柴胡桂枝湯和其榮衛,以通津液,後自愈。
- 傷寒論(宋本)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方:於桂枝湯方內,加厚朴二兩,否仁五十箇,去皮尖,餘依前法。
- 傷寒論(宋本)
桂枝加附子湯方:於桂枝湯方內,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餘依前法。朮附湯方,附於此方內,去桂枝,加白朮四兩,依前法。
- 傷寒論(宋本)
桂枝去芍藥湯方:於桂枝湯方內,去芍藥,餘依前法。
- 傷寒論(宋本)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方:於桂枝湯方內,去芍藥,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餘依前法。
- 傷寒論(宋本)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方:於桂枝湯方內,去桂枝,加茯苓、白朮各三兩,餘依前法,煎服。小便利,則愈。
- 傷寒論(宋本)
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方:於第二卷桂枝湯方內,更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餘依桂枝湯法服。
- 傷寒論(宋本)
桂枝加桂湯方:於第二卷桂枝湯方內,更加桂二兩,共五兩,餘依前法。
- 傷寒論(宋本)
柴胡桂枝湯方:桂枝,去皮;黃芩;人參;各一兩半;甘草一兩,炙;半夏二合半;芍藥一兩半;大棗六枚,擘;生薑一兩半,切;柴胡四兩。
- 傷寒論(宋本)
桂枝加芍藥湯方:於第二卷桂枝湯方內,更加芍藥三兩,隨前共六兩,餘依桂枝湯法。
- 傷寒論(宋本)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右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歠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黏滑、肉麵、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 傷寒論(宋本)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
- 傷寒論(宋本)
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衝者,不得與之。
- 傷寒論(宋本)
若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得之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 傷寒論(宋本)
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子佳。
- 傷寒論(宋本)
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也。
- 傷寒論(宋本)
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桂枝加附子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三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玉函經》作“本方”。:桂枝湯,今加附子。將息如前法。 - 傷寒論(宋本)
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
桂枝去芍藥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去芍藥。將息如前法。 - 傷寒論(宋本)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去芍藥加附子。將息如前法。 - 傷寒論(宋本)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麻黃各半湯方
桂枝一兩十六銖,去皮 芍藥 生薑切 甘草炙 麻黃去節,各一兩 大棗四枚,擘 杏仁二十四枚,湯浸,去皮尖及兩仁者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本云:桂枝湯三合,麻黃湯三合,併為六合,頓服。將息如上法。 - 傷寒論(宋本)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 傷寒論(宋本)
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桂枝二麻黃一湯方
桂枝一兩十七銖,去皮 芍藥一兩六銖 麻黃十六銖,去節 生薑一兩六銖,切 杏仁十六個,去皮尖 甘草一兩二銖,炙 大棗五枚,擘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湯二分,麻黃湯一分,合為二升,分再服。今後合為一方。將息如前法。 - 傷寒論(宋本)
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白虎加人參湯方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碎,綿裹 甘草二兩,炙 粳米六合 人參三兩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 傷寒論(宋本)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桂枝二越婢一湯方
桂枝去皮 芍藥 麻黃 甘草炙,各十八銖 大棗四枚,擘 生薑一兩二銖,切 石膏二十四銖,碎,綿裹
右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當裁為越婢湯、桂枝湯,合之飲一升,今合為一方,桂枝二分,越婢湯一分。 - 傷寒論(宋本)
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方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白朮 茯苓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小便利則愈。本云:桂枝湯,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朮。 - 傷寒論(宋本)
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 傷寒論(宋本)
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
- 傷寒論(宋本)
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
- 傷寒論(宋本)
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 傷寒論(宋本)
病人藏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
- 傷寒論(宋本)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當須發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 傷寒論(宋本)
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
- 傷寒論(宋本)
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四兩 甘草二兩,炙 人參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生薑四兩
右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加芍藥、生薑、人參。 - 傷寒論(宋本)
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
麻黃四兩,去節 杏仁五十個,去皮尖 甘草二兩,炙 石膏半斤,碎、綿裹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 傷寒論(宋本)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裡;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裡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 傷寒論(宋本)
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
- 傷寒論(宋本)
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臥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牡蠣五兩,熬 蜀漆三兩,洗去腥 龍骨四兩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 - 傷寒論(宋本)
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衝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二兩也。
桂枝加桂湯方
桂枝五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生薑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加桂滿五兩。所以加桂者,以泄奔豚氣也。 - 傷寒論(宋本)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柴胡桂枝湯方
桂枝一兩半,去皮 黃芩一兩半 人參一兩半 甘草一兩,炙 半夏二合半,洗 芍藥一兩半 大棗六枚,擘 生薑一兩半,切 柴胡四兩
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某版下有「本云:人參湯,作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黃芩;復如柴胡法,今用人參,作半劑。」 - 傷寒論(宋本)
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方麻黃四兩杏仁五十個,去皮尖甘草二兩,炙石膏半斤,碎,綿裹右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白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黃耳按。)
- 傷寒論(宋本)
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 傷寒論(宋本)
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
- 傷寒論(宋本)
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
- 傷寒論(宋本)
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
- 傷寒論(宋本)
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桂枝加芍藥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六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生薑三兩,切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本云:桂枝湯,今加芍藥。
桂枝加大黃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大黃二兩 芍藥六兩 生薑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 傷寒論(宋本)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裡,乃攻其表;溫裡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 傷寒論(宋本)
下利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宜桂枝湯發汗。
- 傷寒論(宋本)
發汗多,亡陽讝語者,不可下,與柴胡桂枝湯和其榮衛,以通津液,後自愈。
- 傷寒論(宋本)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方:於桂枝湯方內,加厚朴二兩,否仁五十箇,去皮尖,餘依前法。
- 傷寒論(宋本)
桂枝加附子湯方:於桂枝湯方內,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餘依前法。朮附湯方,附於此方內,去桂枝,加白朮四兩,依前法。
- 傷寒論(宋本)
桂枝去芍藥湯方:於桂枝湯方內,去芍藥,餘依前法。
- 傷寒論(宋本)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方:於桂枝湯方內,去芍藥,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餘依前法。
- 傷寒論(宋本)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方:於桂枝湯方內,去桂枝,加茯苓、白朮各三兩,餘依前法,煎服。小便利,則愈。
- 傷寒論(宋本)
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方:於第二卷桂枝湯方內,更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餘依桂枝湯法服。
- 傷寒論(宋本)
桂枝加桂湯方:於第二卷桂枝湯方內,更加桂二兩,共五兩,餘依前法。
- 傷寒論(宋本)
柴胡桂枝湯方:桂枝,去皮;黃芩;人參;各一兩半;甘草一兩,炙;半夏二合半;芍藥一兩半;大棗六枚,擘;生薑一兩半,切;柴胡四兩。
- 傷寒論(宋本)
桂枝加芍藥湯方:於第二卷桂枝湯方內,更加芍藥三兩,隨前共六兩,餘依桂枝湯法。
相同名稱方劑:
桂枝湯, 出處:《直指》卷二十六。 組成:辣桂。 主治:打撲傷墜,瘀血混悶,身體疼痛。
桂枝湯, 出處:《外台》卷三引《範汪方》。 組成:桂心2兩,小藍2兩。 主治:天行(匿蟲)病。
桂枝湯, 出處:《攝生眾妙方》卷四。 組成:官桂、麻黃(去節,用枝)各等分。 主治:傷寒感冒。
桂枝湯, 出處:《傷風約言》。 組成:桂枝2大園匕,芍藥2大園匕,生薑7分。 主治:外感風寒,脈浮數者。
桂枝湯, 出處:《普濟方》卷一○六。 組成:大續命湯去白朮加桂。 主治:中風,急強大呼不自知覺,身體強直。
桂枝湯, 出處:《治痢提要新書》。 組成:酒芍4錢,桂枝2錢,炙草2錢。 主治:發熱,惡寒,自汗,腹痛下痢。
桂枝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七。 組成:桂(去粗皮)1兩。 主治:小兒中客忤,吐青白沫,及食飲皆出,腹中痛,氣欲絕。
桂枝湯, 出處:《症因脈治》卷一。 組成:桂枝、白芍藥、麻黃、甘草。 主治:西北方冬令傷寒,太陽經風傷衛,有汗,惡風,脈浮緩。
桂枝湯, 出處:《醫方類聚》卷四十六引《千金月令》。 組成:桂心3兩,芍藥3兩,生薑(切)3兩,大棗12枚(破之)。 主治:陰傷寒。
桂枝湯, 出處:《外台》卷十四引《深師方》。 組成:桂心3兩,甘草(炙)3兩,大棗12枚(一方用生薑5兩)。 主治:中風汗出,乾嘔。
桂枝湯, 出處:《傷科補要》卷四。 組成:桂枝、枳殼、陳皮、紅花、香附、生地、歸尾、胡索、防風、赤芍、獨活各等分。 主治:傷手或傷臂。
桂枝湯, 出處:《幼科直言》卷五。 組成:桂枝、防風、神曲、使君子肉、厚朴、木香、白芍、陳皮。 主治:寒氣入胃,吐蟲,面青,手足作冷者。
桂枝湯, 出處:《千金》卷五。 組成:桂枝半兩,甘草2兩半,紫菀18铢,麥門冬1兩18铢。 主治:嬰兒猝得謦咳,吐乳嘔逆,暴嗽晝夜不得息。
桂枝湯, 出處:《醫學傳燈》卷上。 組成:桂枝3錢,白芍(生用)3錢,甘草2錢,大棗3枚,浮麥1撮。 主治:傷風,脈來洪大無力,身熱汗出者。
桂枝湯, 出處:《幼科直言》卷四。 組成:桂枝、當歸、白芍(炒)、白朮(炒)、白茯苓、柴胡、熟半夏、陳皮、甘草。 主治:瘧來數次後,熱少寒多者。
桂枝湯, 出處:《活人方》卷三。 組成:防風3錢,羌活2錢,茯苓1錢5分,陳皮1錢5分,蘇葉1錢,桂枝5分,甘草2分,生薑3片。 主治:三陰自利。
桂枝湯, 出處:《幼科直言》卷五。 組成:桂枝、厚朴(炒)、陳皮、甘草、桔梗、紅花、柴胡、麥芽、神曲、木香。 主治:厥陰傷寒,腹痛作瀉,或成結胸者。
桂枝湯, 出處:《回春》卷二。 組成:桂枝、芍藥、防風、羌活、川芎、白朮、甘草。 主治:實表散邪。主治:冬月正傷寒,足太陽膀胱經受邪,頭痛,發熱惡風,脊強,自汗,脈浮緩。
桂枝湯, 出處:《普濟方》卷一四七引《鮑氏方》。 組成:桂枝1兩,白芍藥1兩半,甘草1兩。 主治:傷風頭痛,鼻鳴乾嘔,發熱自汗惡風,或寒熱汗出則少解,如瘧狀,脈浮洪虛大。感冒過汗。
桂枝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二。 組成:桂(去粗皮)半兩,甘草(炙,銼)半兩,芍藥半兩,乾薑(炮)半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炒黃)4-7枚,麻黃(去根節)1兩。 主治:初得傷寒時氣。
桂枝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五。 組成:桂(去粗皮)2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半,白朮1兩,甘草(炙,銼)3分,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 主治:傷寒水在心下,心悸動,欲得人按。
桂枝湯, 出處:《聖惠》卷九。 組成:桂枝半兩,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乾薑半兩(炮裂,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麻黃2兩(去根節)。 主治:傷寒1日,太陽受病,頭痛項強,壯熱惡寒。
桂枝湯, 出處:《儒門事親》卷十二。 組成:桂枝1兩,茯苓半兩,芍藥1兩,甘草7錢。 主治:發汗。主治:風寒暑濕之氣,入于皮膚而未深,飧泄不止,日夜無度,完谷不化,身表微熱,兩手脈息俱浮。
桂枝湯, 出處:《聖惠》卷九。 組成:桂枝1兩,赤芍藥1兩,甘草1兩(炙微赤,銼),麻黃1兩(去根節),芎藭1兩,柴胡1兩(去苗),厚朴2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主治:傷寒7日不解,頭痛,小便清者。
桂枝湯, 出處:《保命集》卷中。 組成:桂枝半兩,白朮半兩,芍藥半兩,甘草2錢(炙)。 主治:大腸經動,下痢爲鹜溏,大腸不能禁固,卒然而下,成水泄,青色,其中或有硬物,欲起而又下,欲了而不了,小便多清。內寒泄瀉。
桂枝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二。 組成:桂(去粗皮)1兩,麻黃(去根節,煎,掠去沫,焙)1兩,前胡(去蘆頭)1兩,芍藥1兩,柴胡(去苗)1兩,人參1兩,當歸1兩,甘草(炙)1兩,芎藭1兩,石膏1兩。 主治:産後傷寒,頭目昏痛,體熱煩悶。
桂枝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 組成:桂(去粗皮)1兩,乾薑(炮)1兩,黃芩(去黑心)1兩,芎藭1兩,遠志(去心)1兩,獨活(去蘆頭)1兩,防風(去叉)1兩,紫石英1兩,甘草(炙)1兩,麻黃(去根節,煎,掠去沫,焙)3兩,杏仁25枚(去皮尖雙仁,炒),石膏2兩。 主治:中賊風,急強大呼,不自知覺,身體強直。
桂枝湯, 出處:《千金》卷八。 組成:桂枝3兩,芎藭3兩,獨活3兩,牛膝3兩,薯蕷3兩,甘草3兩,附子2兩,防風4兩,茯苓4兩,天雄4兩,茵芋4兩,杜仲4兩,白朮4兩,蒴藋根4兩,乾薑5兩,大棗40枚,踯躅1升,豬椒葉1升,根皮1升。 主治:肝虛寒,卒然瘖啞不聲,踞坐不得,面目青黑,四肢緩弱,遺失便利,宿風所損。
桂枝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二。 組成:桂(去粗皮)3分,芎藭半兩,半夏(湯洗7遍,生薑等分同搗,焙)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菖蒲半兩,麻黃(去根節,先煎,掠去沫,焙)半兩,羌活(去蘆頭)半兩,細辛(去苗葉)半兩,白芷1分。 主治:中風傷寒初得,其外證頭項疼,腰背強,壯熱語澀,恍惚,涕唾稠粘,遍身拘急。
桂枝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桂枝3兩(去皮),芍藥3兩,甘草2兩(炙),生薑3兩(切),大棗12枚(擘)。 主治:解肌發表,調和營衛,實表散邪,滋陰和陽。主治:外感風寒,汗出惡風,頭痛發熱,鼻鳴乾嘔,苔白不渴,脈浮緩或浮弱;雜病、病後、妊娠、産後等見時發熱,自汗出,微惡風,屬營衛不和者。現用於感冒、流行性感冒見上述症狀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桂枝加芍藥湯
相似度 100%
桂枝加桂湯
相似度 100%
桂枝加大黃湯
相似度 90%
瓜蔞桂枝湯
相似度 90%
桂枝加附子湯
相似度 90%
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
相似度 90%
桂枝加葛根湯
相似度 90%
當歸建中湯
相似度 90%
小建中湯
相似度 90%
栝樓桂枝湯
相似度 90%
陽旦湯
相似度 90%
桂枝加黃耆湯
相似度 90%
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
相似度 90%
桂枝加參湯
相似度 90%
半夏桂枝湯
相似度 90%
桂枝去芍藥湯
相似度 88%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
相似度 83%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相似度 83%
葛根湯
相似度 83%
桂枝麻黃各半湯
相似度 83%
桂枝二麻黃一湯
相似度 83%
桂枝二越婢一湯
相似度 83%
寧荨丸
相似度 83%
加味桂枝湯
相似度 83%
桂枝加附桂湯
相似度 83%
桂枝加耆朮湯
相似度 83%
桂枝一白虎二湯
相似度 83%
建中加木瓜柴胡湯
相似度 83%
建中加附子當歸湯
相似度 83%
桂枝瓜蔞首烏湯
相似度 83%
桂枝加當歸茯苓湯
相似度 83%
桂枝加川芎防風湯
相似度 83%
桂桃湯
相似度 83%
桂枝大黃湯
相似度 83%
白朮桂枝湯
相似度 80%
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
相似度 80%
黃耆桂枝五物湯
相似度 80%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相似度 80%
桂枝附子湯
相似度 80%
葛根加半夏湯
相似度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