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拘急」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拘急是中醫的一個病證,主要表現為四肢關節疼痛、屈伸不利,甚至不能活動。拘急的病因多為外感風寒濕邪,或內傷勞損、氣血不足等。治療上以祛風散寒、通絡止痛為主。

拘急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 關節疼痛:關節疼痛是拘急的主要症狀,疼痛多位於四肢關節,可為刺痛、脹痛或酸痛,疼痛可隨氣候變化而加重或減輕。
  • 屈伸不利:關節屈伸不利是拘急的另一個主要症狀,患者常常感到關節僵硬,不能正常活動。
  • 其他症狀:拘急患者還可伴有發熱、頭痛、惡寒、食欲不振等症狀。

拘急的診斷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結合病史、體格檢查等進行。

拘急的治療以祛風散寒、通絡止痛為主。常用的中藥有羌活、防風、獨活、威靈仙、白芷、秦艽、川芎、當歸、熟地、牛膝、木瓜等。

拘急的預後一般良好,但如果治療不當,病情可能會遷延不愈,甚至導致關節功能障礙。

拘急是中醫的一個常見病證,如果出現相關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治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桂枝加附子湯

  • 1.《類證治裁》:「發汗過劑,血虛成痙,防風當歸湯。汗多亡陽,身冷拘急,桂枝加附子湯。若夫風濕相搏,時自汗出,防己黃耆湯。惡風自汗,桂枝湯。傷寒,陽明、少陽症盜汗,柴胡湯、葛根湯選用。溫熱症,三陽合病,目合則汗,白虎湯。額汗濕熱上蒸,或血蓄胃口,迫其津液致之。蓄血頭汗,劑頸而還,犀角地黃湯。
  • 2.《退思集類方歌注》:「治太陽病發汗太過,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拘急,難以屈伸者;並治寒疝腹痛,手足冷,身疼不仁。
  • 3.《傷寒六書》:「拘急者,手足不能自如,屈伸不便,如蜷臥惡風之貌。四肢諸陽之本,因發汗亡陽,陽虛而有此證。自汗,脈浮,小便數,心煩惡寒,足攣拳急,芍藥甘草湯。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惡風,小便難,拘急者,桂枝加附子湯。吐利後汗出發熱,惡寒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溫之也。
  • 4.《傷寒括要》:「脈浮為風。大為虛。風則微熱。虛則痙攣。宜與桂枝加附子湯。厥逆咽乾煩躁。陽明內結。譫語煩亂。更飲甘草乾薑湯。夜半陽氣還。兩足當熱。脛尚微拘急重。與芍藥甘草湯。乃脛伸。以承氣湯微溏。則止其譫語。
  • 5.《古今醫統大全》:「【溫經】發汗後病不解反惡寒者,表虛也,芍藥甘草附子湯,脈細身倦者方可服。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仍發熱,心中悸,身瞤動,振欲擗地,真武湯。發汗後身疼痛,脈沉者,桂枝加芍藥人參湯。太陽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拘急,難以屈伸,桂枝加附子湯。
▼ 展開更多

桃核承氣湯

  • 1.《皇漢醫學》:「《生生堂治驗》曰:「一婦人周身發斑,大者如錢,小者如豆,色紫黑,日晡所必發痛癢,又牙齦常出血。先生診之,臍下拘急,而及於腰,與桃核承氣湯兼用坐藥,自前陰出膿血,不數日乃愈。」
  • 2.《皇漢醫學》:「一男子,惡寒身熱,汗出後卒發腹痛,臍旁殊甚,自小腹至脅下拘急,二便不通,食即吐,舌上白苔,劇則痛至胸中如刀割,頭汗流出,先生與以桃仁承氣湯,諸證痊愈。

桂枝加芍藥湯

  • 1.《皇漢醫學》:「桂枝加芍藥湯證,如東洞翁云:「腹滿時痛者,即拘急而痛也。故獨以芍藥為主,蓋因腹直肌之攣急過甚,有自覺的疼痛,且腹壁膨滿者,則以芍藥為主藥之此方治之也。」

小建中湯

  • 1.《皇漢醫學》:「東洞翁本方定義曰:「小建中湯治裡急,腹皮拘急及急痛者。」
  • 2.《皇漢醫學》:「《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主小建中湯之中氣不足,腹裡拘急,而帶諸虛不足者,故加黃耆也。仲景之黃耆,大抵為托表、止汗、去水之用,此方可知亦以外體不足為目的也。此方雖用於虛勞之證,腹皮貼於背,無熱而咳者,然或有微熱者,或汗出者,無汗者,俱可用之。」
  • 3.《皇漢醫學》:「一女子十九歲,小腹有塊,自心下至小腹,拘急而痛,時時衝逆,而痛甚不可按,默默不欲飲食,脈微細,足微冷。醫為鬱勞,與藥不愈,余曰:「寒疝也。」乃與解急蜀椒湯,服數日,衝逆止,小腹之塊稍減,但腹裡拘急,飲食不進,因與小建中湯加蜀椒,漸次快愈。
  • 4.《成方切用》:「按補血湯黃耆五倍於當歸,而云補血,即此義。)亦治傷寒汗後身痛,表虛惡寒,脈遲弱者。(身痛,乃六經俱有之證。有表,有里,有寒,有熱,有風,有濕。陽證身痛,但拘急。陰寒身痛,體勢沉重,宛如被杖。以此別之,此證因過汗耗損陽氣,血少不能榮養筋骨,故痛。
  • 5.《醫方集解》:「昂按:補血湯黃耆五倍於當歸,而云補血,即此義);亦治傷寒汗後身痛,表虛惡寒,脈遲弱者(身痛乃六經俱有之證,有表、有里、有寒、有熱、有風、有濕。陽證身痛,但拘急、身不能轉側;陰寒身痛,體勢沉重,宛如被杖,以此別之。
▼ 展開更多

黃耆建中湯

  • 1.《皇漢醫學》:「《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主小建中湯之中氣不足,腹裡拘急,而帶諸虛不足者,故加黃耆也。仲景之黃耆,大抵為托表、止汗、去水之用,此方可知亦以外體不足為目的也。此方雖用於虛勞之證,腹皮貼於背,無熱而咳者,然或有微熱者,或汗出者,無汗者,俱可用之。」

當歸建中湯

  • 1.《皇漢醫學》:「一女子年二十餘,臍下有動悸,任脈道拘急,時時衝逆於心下,發則角弓反張,人事不省,四肢厥冷,呼吸如絕,數醫療而不驗。余診曰:「奔豚也。」與苓桂甘棗湯,使服數旬,病減十之七八,但腹中尚拘急,或手足牽掣拘攣,因兼用當歸建中湯,數月痊愈。
  • 2.《退思集類方歌注》:「(孫思邈《千金要方》),治產後諸虛不足,腹中痛引腰背,少腹拘急者。
  • 3.《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婦人一切血氣虛損,及產後勞傷,虛羸不足,腹中㽲痛,吸吸少氣,少腹拘急,痛引腰背,時自汗出,不思飲食。
  • 4.《退思集類方歌註》:「(孫思邈《千金要方》),治產後諸虛不足,腹中痛引腰背,少腹拘急者。
  • 5.《赤水玄珠》:「_當歸建中湯_,治產後腹痛拘急,痛連腰背,自汗少食。
▼ 展開更多

小柴胡湯

  • 1.《皇漢醫學》:「凡患惡疾者,多由於傳繼,其身發時,有辱及祖先者。江洲一賈人患之,謁先生求診治。先生診視之,面色紫潤,身體遍爛,按其腹,兩脅拘急,心下痞硬。先用小柴胡湯和解胸腹,後作七寶丸使服之。半年許,諸證全退。

麻黃湯

  • 1.《外台秘要》:「又療傷寒,前軍府直吏周虎服葛根湯,再服不得汗,余更視之,甚惡寒而拘急,更思作麻黃湯以解之方。
  • 2.《黃帝素問宣明論方》:「夫傷寒之候,頭項痛,腰脊強,身體拘急,表熱惡寒,不煩躁,無自汗,或頭而痛,肌熱鼻乾,或胸滿而喘,手足指末微厥,脈浮數而緊者,邪熱在表,皆麻黃湯發汗之證也,或天水散之類,甚佳。
  • 3.《景岳全書》:「一、大風大寒直中三陰致危者,必用《金匱》續命湯去石膏治之。若風寒在經,而頭疼惡寒,拘急身痛者,宜麻黃湯、麻桂飲隨證加減主之。甚者亦宜續命湯。若頭疼有汗惡風者,宜桂枝湯,或五積散。若風邪在經,熱多寒少,而為偏枯疼痛發熱者,宜大秦艽湯主之。甚者,愈風湯亦可。
  • 4.《外臺秘要》:「又療傷寒,前軍府直吏周虎服葛根湯,再服不得汗,余更視之,甚惡寒而拘急,更思作麻黃湯以解之方。
  • 5.《大方脈》:「若尺遲營弱,誤服麻黃湯,致變漏汗惡風,四肢拘急,小便少而難出,當用桂枝加附子湯以救逆(見發表門)。
▼ 展開更多

大柴胡湯

  • 1.《皇漢醫學》:「過經者,表證已解,轉入於少陽或陽明之謂也。反二三下之者,以不當瀉下之少陽病而下之,故云反也。此雖誤下,其後四五日間,尚有柴胡證者,宜先與小柴胡湯。雖與之,而嘔吐不止,心下急,鬱鬱微煩者,以小柴胡湯非其治也,故以大柴胡湯瀉下則愈矣。心下急,尾臺氏曰:「心下急,拘急也。
  • 2.《皇漢醫學》:「又招余往診之,皮膚蒼白,身體羸瘦,肚腹悉拘急,按之則痛,舌上有黃苔,不思進食,大小便不利,曾施灌腸術及導尿數回。余曰:『身體雖衰弱與貧血,然語氣尚盛,諸證皆實,不足畏也。』使服大柴胡加當歸、甘草,翌日大便通利,肚腹緩解,痛苦不再發。數日後,轉內消散,飲食日進而全快。
  • 3.《丹溪治法心要》:「一人,天明時發微寒便熱至晚,兩腋汗出,手足熱甚,則胸滿拘急,大便實而能食,似勞怯病者,脈不數,但弦細而沉,詢知因怒氣得者,但用大柴胡湯,惟胸背拘急不除,後用二陳湯加羌活、防風、黃芩、紅花。

四逆散

  • 1.《皇漢醫學》:「一婦人外感後,熱氣不解。胸痛,短氣,咳嗽甚,脈數,舌上白苔,食不進。侍醫療之數日,病益重,因遣使召余。余診曰:「是飲邪併結之證」。然因其虛弱,未至結胸,與柴陷湯加竹茹服之。四五日,胸痛大減,咳嗽亦隨安,後但胸部拘急,因痰飲未除也,以四逆散合茯苓杏仁甘草湯,服之而愈。

芍藥甘草湯

  • 1.《皇漢醫學》:「因按其腹,自心下至臍上,惟腹皮拘急甚,而無他異,乃作芍藥甘草湯使飲之,下痢日二三行。三日,痛楚減半。二十日許,腫痛痊愈,已能言語矣。再為詳悉腹候,胸腹微滿,時或微痛,以紫丸攻之,服後每下利如傾。約十日許用一次,凡五六次。約經百日許,諸證治愈,而健食倍常云。
  • 2.《經方實驗錄》:「二診,痛已略緩,右足拘急,不得屈伸,伸則牽腹中痛,宜芍藥甘草湯。
  • 3.《傷寒括要》:「浮為風。合用桂枝湯。大為虛。虛而脛攣者。寒則筋急也。非附子不能溫經以舒筋。故加之。厥逆咽乾煩躁。此陰躁也。雖內結譫語。而陽氣未回。故以甘草乾姜,溫理中氣。為脾主四肢。又甘能緩急也。及陽氣已還。則除去溫劑。雖脛尚拘急。不過以芍藥和營而已。直待脛伸。
  • 4.《傷寒論類方》:「問曰:證象陽旦,《活人書》云:桂枝湯加黃芩,曰陽旦。成無己云:即桂枝湯別名。按法治之而增劇,厥逆,咽中干,兩脛拘急而譫語,以上言按法用方,而病不應手,其故安在?師言:夜半手足當溫,兩腳當伸。後如師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脈浮而大,浮則為風,大則為虛。
  • 5.《先哲醫話》:「和胃湯本於芍藥甘草湯,故任脈拘急者與之尤效。若不瘥者,為建中湯,蓋此證疑似柴胡湯。然柴胡專繫心下,此方全涉腹中也。
▼ 展開更多

厚朴七物湯

  • 1.《皇漢醫學》:「《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治食傷吐下後,胸中不爽快,乾嘔,腹滿,或頭痛有熱者。治痢食,腹滿拘急,發熱,腹痛劇而嘔者,加芍藥或芒硝亦良。」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 1.《皇漢醫學》:「若由大小便秘而煩驚者,則正面之證矣。又癇證之證候不一,因病或夜寐時,目見種種形色者,或水氣由臍下上攻,呼吸短促,發如腳氣之狀,手足拘急,甚者如痙病之反張,夜若偶眠,則見種種之夢。雖所見之證候不同,若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者,則必當用此方。癇狂證,加鐵粉,有別效。

柴胡桂枝湯

  • 1.《皇漢醫學》:「治疝家腰腹拘急,痛連胸脅,寒熱休作,心下痞硬而嘔者。

理中湯

  • 1.《醫心方》:「《小品方》云:扶老理中湯,治羸老冷氣噁心,食飲不化,腹虛滿拘急短氣,及霍亂嘔逆,四肢冷,心煩滿,氣閉,流汗,悉主之。
  • 2.《醫方集宜》:「一中寒脈沉緊,胃中作痛,胸膈飽脹,手足逆冷,身體拘急,宜用 溫中湯 理中湯 或理中丸
  • 3.《成方切用》:「)脈沉無力,或厥逆拘急。(寒束於外。)或結胸吐蛔,(寒凝於中。)及感寒霍亂。(陰陽不和,而揮霍撩亂。或吐或瀉,亦有寒熱二症。若虛寒所致者,宜此湯。)凡中宮虛寒,氣不能理諸症,俱宜用此。分理陰陽,安和胃氣。
  • 4.《目經大成》:「太陰自利不渴,寒多而嘔,腹痛溏泄,脈沉無力,或厥冷拘急,或結胸吐蛔,及感寒霍亂,此方主之。
  • 5.《銀海指南》:「_理中湯_(仲景),治傷寒太陰病,自利不渴,寒多而嘔,腹痛便溏,脈沉無力,或厥逆拘急,或結胸吐蛔,及感寒霍亂。凡中宮虛寒,氣不能理諸症,俱宜用此,分理陰陽,調和胃氣。
▼ 展開更多

黃芩湯

  • 1.《皇漢醫學》:「前方之定義:治下利,腹拘急,心下痞者。
  • 2.《證治摘要》:「黃芩湯,痢腹拘急。心下痞者。

當歸四逆湯

  • 1.《皇漢醫學》:「《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治疝家,發熱惡寒,腰腹攣痛,腰腳拘急,手足寒,小便不利者,兼用以消塊。治婦人血氣痛,腰腹拘攣者。治經水不調,腹中攣急,四肢酸痛,或一身習習如蟲行,日頭痛者。」

當歸芍藥散

  • 1.《皇漢醫學》:「有婦人經斷,已三四月。診之,腹中攣急,胎不應手,或腹中㽲痛,類於血瘕,孕否難決者,用此方加大黃,則二便快利,不過十日,腹中鬆軟矣。若懷孕者,胎氣速張。又懷孕已累月,胎萎縮不長,腹中拘急者,亦宜此方。

葛根湯

  • 1.《外台秘要》:「又療傷寒,前軍府直吏周虎服葛根湯,再服不得汗,余更視之,甚惡寒而拘急,更思作麻黃湯以解之方。
  • 2.《醫方集解》:「治太陽病項背𠘧𠘧音殊,無汗惡風(鳥之短羽者,動則引頸𠘧𠘧然狀,病人項背難舒之貌也。無汗惡風,中風而表實也,陽明脈上頸而合於太陽,恐將傳陽明,故加葛根以斷之。此證又名剛痙,乃風寒傷筋,故拘急而強直也,《金匱》治之,亦主此湯,剛痙無汗,柔痙有汗。
  • 3.《醫學入門》:「_葛根湯_,治太陽陽明,無汗惡風,發熱惡寒,頭痛項背腰強,目痛鼻乾,不眠,肢體拘急,骨節煩疼,胸脅滿悶。不問一切傷寒、溫病、時行寒疫等證,兼治剛、柔二痓。
  • 4.《傷寒直指》:「傷寒一二日,頭項腰脊拘急疼痛,惡寒煩熱。麻黃,芍藥(各三錢),葛根(一錢),蔥白(三個),豆豉(一撮),水煎,溫服取汗。(此方去芍藥,即蔥豉湯,治傷寒脈緊無汗。)
  • 5.《外臺秘要》:「又療傷寒,前軍府直吏周虎服葛根湯,再服不得汗,余更視之,甚惡寒而拘急,更思作麻黃湯以解之方。

小陷胸湯

  • 1.《皇漢醫學》:「一婦人外感後,熱氣不解。胸痛,短氣,咳嗽甚,脈數,舌上白苔,食不進。侍醫療之數日,病益重,因遣使召余。余診曰:「是飲邪併結之證」。然因其虛弱,未至結胸,與柴陷湯加竹茹服之。四五日,胸痛大減,咳嗽亦隨安,後但胸部拘急,因痰飲未除也,以四逆散合茯苓杏仁甘草湯,服之而愈。
  • 2.《張卿子傷寒論》:「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此為欲解也。脈浮者。必結胸也。脈緊者。必咽痛。脈弦者。必兩脅拘急。脈細數者。頭痛未止。脈沉緊者。必欲嘔。脈沉滑者。協熱利。脈浮滑者。必下血。

四逆湯

  • 1.《外台秘要》:「仲景傷寒論,既吐且痢而大汗出,小便複利,或下利消穀,裡寒外熱,脈微欲絕,或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逆者,四逆湯主之方。
  • 2.《千金翼方》:「大汗出,熱不去,拘急四肢疼,若下利厥而惡寒,四逆湯主之。
  • 3.《皇漢醫學》:「**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傷寒論》)**
  • 4.《退思集類方歌注》:「治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冷,汗出而厥,及膈上有寒飲乾嘔者;又治太陽發熱,頭痛脈沉,雖身疼痛,當救其里;又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均宜以此主之。
  • 5.《嬰童百問》:「_四逆湯_,治陰症傷寒,自利不渴,嘔噦不止,吐利俱作,小便或澀或利,脈微欲絕,腹痛脹滿,手足厥冷,或咳或悸,內寒外熱,下利清穀,四肢沉重,或汗出熱不出內,拘急身疼痛而惡寒者。
▼ 展開更多

芍藥甘草附子湯

  • 1.《皇漢醫學》:「《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治痼毒沉滯,四肢攣急,難以屈伸,或骨筋疼痛,寒冷麻痹者,兼用七寶承氣丸或十乾承氣丸。此方加大黃名芍藥甘草附子大黃湯,治寒疝,腹中拘急,惡寒甚,腰腳攣痛,睾丸柳腫,二便不利者,有奇效。」
  • 2.《簡明醫彀》:「四肢拘急:拘急者,四肢屈伸不便,蜷臥惡寒之貌,乃諸陽本虧,過汗所致,宜芍藥甘草附子湯。誤謂餘邪,重發汗必死。

小青龍湯

  • 1.《幼科折衷》:「《傷寒蘊要》曰:凡小兒傷寒則怕寒,拘急,發熱,合為一,翕翕然在表,晝夜不止,直待汗出方解,其惡寒惡風,必偎人藏身,引衣密隱,鼻塞多涕,是為表症,宜微汗之,解肌湯、蕭氏小青龍湯、敗毒散之類。惡熱內實者必出頭露面揚手擲足、掀衣氣粗煩渴燥糞,是為里症,宜疏利之,小柴胡湯、四順飲之類。

生薑甘草湯

  • 1.《皇漢醫學》:「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咳唾涎沫不止,心下痞硬者。仲景方中用人參者,以此方用量最大。」又按:「當有心下痞硬,腹拘急之證。」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 1.《皇漢醫學》:「一老翁患轉筋,其證胸腹拘急,背膊強,頭腦痛,口舌乾燥,若弄舌濡唇,則忽轉筋,強直欲死。使門生處方,雖進桂枝加芍藥湯或瓜蔞桂枝湯無寸效,因服雞屎白二錢亦無效。近鄰有湯村生者,診之曰:『脈澀轉筋,宜用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其口舌燥者,由於舌筋不轉,血分動而津液乾,不宜作熱候也。

十全大補湯

  • 1.《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男子、婦人諸虛不足,五勞七傷,不進飲食,久病虛損,時發潮熱,氣攻骨脊,拘急疼痛,夜夢遺精,面色萎黃,腳膝無力,一切病後氣不如舊,憂愁思慮傷動血氣,喘嗽中滿,脾腎氣弱,五心煩悶,並皆治之。此藥性溫不熱,平補有效,養氣育神,醒脾止渴,順正辟邪,溫暖脾腎,其效不可具述。

桂枝湯

  • 1.《成方切用》:「惡風為陽虛。小便難為膀胱腑傷,拘急難以屈伸,因無津液以養,此本桂枝證也。誤用麻黃,勢必至大汗而亡陽,人身津液有幾,堪漏而無已耶,故以附子入桂枝湯中,為固表回陽上劑。)去芍藥加附子,名桂枝附子湯。(仲景)治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煩疼,不能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
  • 2.《幼幼新書》:「假令傷風自汗,若脈浮而弱,設當行桂枝,服湯後,無桂枝脈息證候而煩者,即不可再服也。若傷寒自汗出而小便數者,尤不可與桂枝也。仲景云:太陽病,自汗,四肢拘急,難以屈伸,若小便難者,可桂枝湯內加附子服之。若小便數者,慎不可與桂枝附子湯,宜服芍藥甘草湯。
  • 3.《傷寒貫珠集》:「問曰、證象陽旦。按法治之而增劇。厥逆咽中干。兩脛拘急而譫語。師言夜半手足當溫。兩腳當伸。後如師言。何以知之。答曰、寸口脈浮而大。浮則為風。大則為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脛攣。病證象桂枝。因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附子溫經。亡陽故也。厥逆咽中干。
  • 4.《傷寒九十論》:「利膀胱大小腸。時行寒熱。則全是赤芍藥也。又桂枝第九證云。微寒者去赤芍藥。蓋懼芍藥之寒也。惟芍藥甘草湯一證云。白芍藥。謂其兩脛拘急血寒也。故用白芍藥以補。非此時也。素問云。澀者陽氣有餘也。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傷寒、脈澀、身熱無汗。
  • 5.《方機》:「(桂枝一錢。芍藥大棗生薑各六分。甘草四分。上五味。煮如桂枝湯。兼用應鐘)若有拘急硬滿之證者。則桂枝湯不宜與焉。凡上衝者非上逆之謂。氣從少腹上衝於胸是也。

大青龍湯

  • 1.《傷寒貫珠集》:「傷寒脈浮緩者。脈緊去而成緩。為寒欲變熱之證。經曰脈緩者多熱是也。傷寒邪在表則身疼。邪入里則身重。寒已變熱而脈緩。經脈不為拘急。故身不疼而但重。而其脈猶浮。則邪氣在或進或退之時。故身體有乍重乍輕之候也。是以欲發其表。則經已有熱。欲清其熱。則表猶不解。
  • 2.《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治溢飲,身體疼重,汗不出,拘急痛。
  • 3.《活人事證方後集》:「_大青龍湯_,治溢飲,身體疼重,汗不出,拘急痛。

逍遙散

  • 1.《醫學入門》:「內傷憂思,怔忡少寢,有汗者,歸脾湯。或寒熱脅痛,小腹悶墜拘急者,逍遙散、六君子湯俱加柴胡、山梔,或木香少許。以上糞前,俱加吳萸;糞後,俱加黃連,二味須用熱湯同浸拌濕,再燉滾湯半日久,令藥氣相和方妙,各揀出若生,則偏寒偏熱。

甘草乾薑湯

  • 1.《傷寒六書》:「動氣在左,不可下,下之,則腹滿拘急,身雖熱,反欲拳,先宜甘草乾薑湯,後與小建中湯。動氣在右,下之,則津液竭,咽乾鼻燥,頭眩心悸,宜竹葉石膏湯。

八味地黃丸

  • 1.《蘭臺軌範》:「_八味地黃丸_(崔氏),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主之。又婦人病,飲食如故,煩熱不得臥,而反倚息者,此名轉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則愈,此亦主之。

白虎湯

  • 1.《傷寒直指》:「又八九日已經汗下後,脈洪數,體壯熱,拘急沉重,欲治其內,其表未解;欲發其表,里證已急,趦趄不能措手,待斃而已,殊不知熱在三焦,閉塞經絡,津液枯竭,營衛不通,遂成此證。若或發狂,躁渴斑黃,大便燥實,脈數有力者,則宜三黃巨勝湯。舌卷囊縮者,毒氣深入於臟,難治也,權以此劫之。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 1.《證治摘要》:「桂枝加龍骨牡蠣湯,腹中拘急。動悸劇者。

茯苓四逆湯

  • 1.《方機》:「心下悸。惡寒。腹拘急。下利者。

烏頭桂枝湯

  • 1.《赤水玄珠》:「《三因》,大烏頭桂枝湯,治風寒疝氣,腹中刺痛,手足不仁,身體拘急,不得轉側,或致陰縮。
  • 2.《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治風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身體疼痛,灸刺諸藥不能療;及賊風入腹,攻刺五臟,拘急不得轉側,發作叫呼,陰縮,悉主之。
  • 3.《玉機微義》:「二因大烏頭桂枝湯治風寒疝氣腹中刺痛手足不仁身體拘急不得轉側或致陰縮
  • 4.《古今醫統大全》:「(《三因》)_烏頭桂枝湯_,治風寒疝氣,腹中刺痛,手足不仁,身體拘急不得轉側,或致陰縮。
  • 5.《活人事證方後集》:「_大烏頭桂枝湯_,治風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身體疼痛,灸刺、諸藥不能療,及賊風入腹攻刺,五臟拘急,不得轉側,發作叫呼,陰縮,悉主之。

烏頭湯

  • 1.《方機》:「腹中絞痛。拘急不得轉側。身重。手足厥冷。陰縮者。
  • 2.《備急千金要方》:「治寒疝腹中絞痛,賊風入腹攻五臟,拘急不得轉側,叫呼發作,有時使人陰縮、手足厥逆方。
  • 3.《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上為銼散。每服四錢,水二盞,煎至七分,去滓,投前蜜煎一合,空腹溫服。《千金》有老薑、桂心、大棗,無黃耆、麻黃,治寒疝,腹中絞痛,賊風入腹攻五臟,拘急不得轉側,叫呼發作有時,使人手足厥冷。
  • 4.《奇效良方》:「治風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身體疼痛,風入腹,五臟拘急,不得轉側。
  • 5.《世醫得效方》:「上銼散。每服四錢,水盞半煎,去滓,投蜜再煎,空心服。或加老薑、桂心、大棗,不用麻黃、黃耆,治寒疝腹中絞痛,賊風入腹攻五臟,拘急,不得轉側,叫呼,發作有時,使人手足厥冷。
▼ 展開更多

大黃附子湯

  • 1.《退思集類方歌註》:「」又云:「趺陽脈微弦,法當腹滿;不滿者,必便難,兩脅疼痛,此虛寒從下上也,當以溫藥服之。」又曰:「寸口脈弦者,即脅下拘急而痛,其人嗇嗇惡寒也。」合三條觀之,見脅下偏痛,脈弦緊,為陰寒成聚;大便難,發熱惡寒,為陽氣被郁。故以附子破陰寒,細辛散浮熱,大黃通便難,共成溫下之功。
  • 2.《退思集類方歌注》:「」又云:「趺陽脈微弦,法當腹滿;不滿者,必便難,兩脅疼痛,此虛寒從下上也,當以溫藥服之。」又曰:「寸口脈弦者,即脅下拘急而痛,其人嗇嗇惡寒也。」合三條觀之,見脅下偏痛,脈弦緊,為陰寒成聚;大便難,發熱惡寒,為陽氣被郁。故以附子破陰寒,細辛散浮熱,大黃通便難,共成溫下之功。
  • 3.《皇漢醫學》:「一男子腰腳拘急痛甚,兩腳攣急不能起,晝夜呻吟,余與芍甘黃辛附湯,二三日,痛全安。蓋此證屬寒疝,而尋常之疝劑緩慢難效。余平常治寒疝用此方及附子理中湯,治熱疝用四逆散加茴香、茯苓,及大柴胡湯加茴香、甘草,而咄嗟奏效,古方之妙,如此。

補肝湯

  • 1.《外臺秘要》:「千金翼補肝湯,主肝氣不足,兩脅拘急痛寒熱,目不明,並婦人心痛,乳癰,膝脛熱,消渴爪甲枯,口面青方
  • 2.《外台秘要》:「千金翼補肝湯,主肝氣不足,兩脅拘急痛寒熱,目不明,並婦人心痛,乳癰,膝脛熱,消渴爪甲枯,口面青方
  • 3.《千金翼方》:「主肝氣不足,兩脅拘急痛,寒熱目不明,並婦人心痛,乳癰脛熱,消渴,爪甲枯,口面青皯方:

桂枝附子湯

  • 1.《沈氏尊生書》:「名曰亡陽症,其身體必冷,多成痹寒或四肢拘急(宜桂枝附子湯。)又陽虛亡陽,

獨活寄生湯

  • 1.《醫宗必讀》:「_獨活寄生湯_,治腎虛受風受濕,腰腿拘急,筋骨攣痛,行步艱難。
  • 2.《証治準繩‧類方》:「_獨活寄生湯_(《寶鑑》),治腎氣虛弱,冷臥濕地,腰腿拘急,筋骨攣痛。當風取涼過度,風邪流入腳膝,為偏枯冷痹,緩弱疼痛,或腰痛牽引,腳重行步艱難。
  • 3.《醫方集宜》:「治感氣濕腰背疼痛,腳膝冷麻,無力拘急筋攣

藿香正氣散

  • 1.《赤水玄珠》:「或問近世多用藿香正氣散,傷寒可用否?然此方宋時所制,治內傷脾胃,外感寒邪,憎寒拘急,頭痛嘔逆,胸中滿悶,與夫傷食,傷冷,傷濕,中暑,霍亂,山嵐瘴氣,不伏水土,寒熱作瘧,並宜增損用之,乃良方也,非正傷寒之藥。若病在太陽經,頭疼發熱,骨節疼痛者,此方全無相干。
  • 2.《傷寒直指》:「(仁齋:)寒疫,乃天之暴寒為病也。凡四時之中,天令或有暴風寒之作,感冒而即病者,曰寒疫也。其證與正傷寒即病者同,但暴寒為輕耳。初作頭疼,憎寒拘急,或嘔逆,噁心,痞悶,飲食停滯,或腹中作痛,未發熱者,(藿香正氣散增損之。)已發熱者,(十味芍蘇飲。
  • 3.《萬氏家抄濟世良方》:「_藿香正氣散_,治感冒寒邪、頭疼拘急、惡寒作熱,或內夾飲食、胸膈不利。
  • 4.《仁術便覽》:「治感冒,寒邪頭痛,拘急,惡寒作熱,或內挾飲食,胸膈不利。又治胸中寒痞,瘧後寒痰。無汗加麻黃。

續命湯

  • 1.《中國內科醫鑑》:「烏頭湯,從疝而變中風。手足踡攣。或半身不遂。當用此方。烏頭湯與續命湯同為發劑。續命湯治脈之浮大者。烏頭湯治脈之弦緊者。此為吾門百試百效之法。又按此方亦治踡攣。續命湯治拘急不得轉側。桂枝附子湯治四肢微急。即緩與急少有相差。率皆此類之症云。
  • 2.《退思集類方歌註》:「治中風痱身體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或拘急不得轉側;並治咳逆上氣,但伏不得臥,面目浮腫者。
  • 3.《蘭臺軌範》:「_錄驗續命湯_,治中風痱,身體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或拘急不得轉側。
  • 4.《古今醫統大全》:「(《金匱》)續命湯,治中風痱,身不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拘急不能轉側。
  • 5.《刪補名醫方論》:「_續命湯_,治中風痱,身體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或拘急不得轉側。
▼ 展開更多

消風散

  • 1.《高淑濂胎產方案》:「凡妊娠頭旋目昏,腮項腫硬,此因胎氣有傷,熱毒上攻太陽,沉痛欲嘔,背項拘急,致令眼暈生花,若再痰壅,危在片時,急以消風散治之。
  • 2.《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婦人諸風上攻,頭目皆痛,背項拘急,肢體煩疼,肌肉蠕動,眼合好睡,鼻塞多涕,皮膚頑麻,癮疹瘙癢,宜服消風散。
  • 3.《銀海精微》:「_消風散_,治一切風毒上攻,頭目拘急鼻澀,男婦宜服。
  • 4.《驗方新編》:「凡妊娠頭旋目昏,腮項腫硬,此因胎氣有傷,熱毒上攻,沉痛欲嘔,背項拘急,致令眼昏生花,若加痰壅,危在片時,急以消風散治之。消風散:雨茶、甘菊、羌活、石膏、當歸、川芎、羚羊、白芷、荊芥、防風、甘草,加姜煎,食前服。
  • 5.《仁齋直指方論》:「上為末。每服二錢。食後,茶清調下。常服清頭目。一方無細辛。消風散(《和劑方》)治諸風上攻,頭目昏眩,項背拘急,鼻嚏聲重,耳作蟬鳴,及皮膚頑麻,瘙癢癮疹,婦人血風,頭痛腫癢,並皆治之。
▼ 展開更多

荊防敗毒散

  • 1.《外科備要》:「生於肩之後下,腋之後外微上,歧骨縫間,屬小腸經肩貞穴。由風火凝結而成。初起如粟,堅硬腫痛,肩臑拘急,不能舉揚,初服荊防敗毒散天汗之,便燥實者,服雙解貴金丸地雙解之,汗下兼行後,腫痛不消,膿勢將成也,按上肩中治法治之。
  • 2.《外科經驗方》:「_荊防敗毒散_,治便癰發寒熱,或頭痛拘急。(方見前)
  • 3.《外科正宗》:「一男人項核腫痛,拘急惡寒,用荊防敗毒散二劑,表症悉退,余核不消;用散腫潰堅湯加川芎、香附、貝母十餘服,其核漸消。外以琥珀膏貼之,月餘而安。
  • 4.《續名醫類案》:「一男子患此症,腫痛,寒熱拘急,脈浮數,以荊防敗毒散二劑,表症悉退。更以托裡消毒散潰之而安。
  • 5.《証治準繩‧瘍醫》:「若已潰不愈者,宜益氣養榮湯,八物湯加柴胡、地骨皮、夏枯草、香附子、貝母多服取效。凡用錠子藥線,必用托裡之劑服之。焮赤腫痛,脈沉數者,邪氣實也,宜泄之,以化毒消腫和里散,加減。腫痛憎寒發熱,或拘急,脈浮數者,邪在表也,宜散表,以荊防敗毒散加減。
▼ 展開更多

白朮散

  • 1.《濟陽綱目》:「_八物白朮散_,治陰痙,手足厥冷,筋脈拘急而無汗者。
  • 2.《証治準繩‧類方》:「_八物白朮散_,治傷寒陰痙一二日,面腫,手足厥冷,筋脈拘急,汗不出,恐陰氣內傷。

二陳湯

  • 1.《醫醫偶錄》:「身痛者,拘急為風,重墜為濕,風用香蘇散,濕用蒼白二陳湯。
  • 2.《丹溪治法心要》:「一人,天明時發微寒便熱至晚,兩腋汗出,手足熱甚,則胸滿拘急,大便實而能食,似勞怯病者,脈不數,但弦細而沉,詢知因怒氣得者,但用大柴胡湯,惟胸背拘急不除,後用二陳湯加羌活、防風、黃芩、紅花。

附子湯

  • 1.《脈經鈔》:「關脈微(《千金》有「為」字),胃中冷,心下拘急,宜服附子湯、生薑湯、附子丸,針巨闕補之。
  • 2.《備急千金要方》:「,關上脈浮,腹滿不欲食,浮為虛滿,宜服平胃丸、茯苓湯、生薑前胡湯,針胃脘,先瀉後補之。關上脈緊,心下苦滿痛,為實,宜服茱萸當歸湯,加大黃二兩佳。(《脈經》云:又大黃湯兩治之佳。)針巨闕,下脘瀉之。關上脈微,為胃中冷,心下拘急,宜服附子湯、生薑湯、附子丸,針巨闕補之。
  • 3.《皇漢醫學》:「又有一種,諸證大同,脈沉微,面色如常,四肢拘急,或疼痛,或麻痹,手足冷者,此病人雖有痰飲之變,非主證也,宜用附子湯兼用應鐘,時時以紫圓攻之。其不奏效者,可以七寶丸攻之。雖麻痹偏枯之類有緩急,而治法無異也。」

風引湯

  • 1.《証治準繩‧類方》:「_風引湯_,治兩腳疼痹腫,或不仁拘急,不得行方。
  • 2.《張氏醫通》:「千金風引湯,治兩腳疼痹腫或不仁拘急。不得行。
  • 3.《備急千金要方》:「治兩腳疼痹腫,或不仁拘急,屈不得行方。
  • 4.《雞峰普濟方》:「治兩腳疼痹,脈微而弱,腫或不仁,拘急屈不得行
  • 5.《奇效良方》:「治兩腳疼,痹腫或不仁,拘急不得行。

三黃湯

  • 1.《張氏醫通》:「千金三黃湯(金匱),治中風手足拘急。百節疼痛。煩熱心亂惡寒。經日不欲飲食。
  • 2.《金匱方歌括》:「治中風手足拘急。百節疼痛。煩熱心亂。惡寒。經日不欲飲食。

六君子湯

  • 1.《醫學入門》:「內傷憂思,怔忡少寢,有汗者,歸脾湯。或寒熱脅痛,小腹悶墜拘急者,逍遙散、六君子湯俱加柴胡、山梔,或木香少許。以上糞前,俱加吳萸;糞後,俱加黃連,二味須用熱湯同浸拌濕,再燉滾湯半日久,令藥氣相和方妙,各揀出若生,則偏寒偏熱。

雞鳴散

  • 1.《醫學實在易》:「腳腫原因濕氣來,雞鳴散劑勿徘徊,(乾腳氣症,不腫而頑麻拘急)宜四物加蒼澤,腎氣丸平逆上災。

仙方活命飲

  • 1.《証治準繩‧瘍醫》:「焮痛發熱,或拘急,或頭痛者,邪在表也,宜散之,如荊防敗毒散、人參敗毒散輩,大痛或不痛者,邪氣實也,隔蒜灸之,更用解毒如仙方活命飲。煩躁飲冷,焮痛,脈數者,邪在上也,宜清之,如清涼飲,或金銀花散。惡寒而不潰者,氣實兼寒邪也,宜宣而補之,如十宣散。
  • 2.《保嬰撮要》:「痘疔又謂之賊痘,或三五枚,或五七枚,間雜於諸症之間,其色紫黯作痛不寧,以致諸症蜂起,不能貫膿,甚至不救,乃熱毒勢甚並結也,用仙方活命飲,如二便秘澀量加大黃,遍身拘急加麻黃。外必用線針挑破出黑血,或吮出毒血,以泄其毒,余痘才得貫膿,否則其毒無從而解,必致不起。如未應,急用隔蒜灸。

華蓋散

  • 1.《扁鵲心書》:「治傷寒頭痛發熱,拘急,感冒,鼻多清涕,聲音不清。大能解利四時傷寒,瘟疫瘴氣等證。

抑肝散

  • 1.《先哲醫話》:「雀目當審腹候。若少陽經拘急者,宜抑肝散類。若因脾胃鬱熱者,宜平胃散加大黃或黃連,又用雞肝亦佳。

牡蠣湯

  • 1.《傷寒括要》:「動氣在右。誤汗則衄。煩渴飲即吐水。(先服五苓散次服竹葉湯)誤下則津渴。咽燥。鼻乾。眩悸。(人參白虎湯加川芎)動氣在左誤汗則頭眩汗不止。筋惕肉瞤。(先服防風白朮牡蠣湯汗止服小建中湯)誤下則腹內拘急。食不下。雖身熱而蜷臥。(先服甘草乾薑湯後服小建中湯)動氣在上。
  • 2.《傷寒六書》:「產後亡津液,大便多秘,或譫語煩躁,宜服神功丸。產婦頭疼身熱,兼腹內拘急疼痛,以桂心牡蠣湯。產婦傷風,發熱,面赤而喘,頭痛,以竹葉防風湯。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

  • 1.《張卿子傷寒論》:「下利。脈沉弦者。下重也。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沉為在裡。弦為拘急。裡氣不足。是主下重。大則病進。此利未止。脈微弱數者。邪氣微而陽氣復。為欲自止。雖發熱。止由陽勝。非大逆也。

旋覆花湯

  • 1.《聖濟總錄》:「治江東腳氣發動,頭旋吐痰,心悶氣膈見食噁心,心下拘急,旋覆花湯方

人參湯

  • 1.《聖濟總錄》:「治婦人風虛勞冷,筋脈拘急,肢體煩疼,氣滯血澀,腸胃不快,人參湯方

天雄散

  • 1.《楊氏家藏方》:「治水臟風上攻,目暗耳鳴,身體疼重,腰脊拘急,不可轉側,腳膝緩弱,行步艱難。

茯苓杏仁甘草湯

  • 1.《皇漢醫學》:「一婦人外感後,熱氣不解。胸痛,短氣,咳嗽甚,脈數,舌上白苔,食不進。侍醫療之數日,病益重,因遣使召余。余診曰:「是飲邪併結之證」。然因其虛弱,未至結胸,與柴陷湯加竹茹服之。四五日,胸痛大減,咳嗽亦隨安,後但胸部拘急,因痰飲未除也,以四逆散合茯苓杏仁甘草湯,服之而愈。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 1.《皇漢醫學》:「前方之定義:治下利,腹拘急,心下痞者。

葛根加半夏湯

  • 1.《皇漢醫學》:「婦人有陰處乍起脹而癢不可言,一身各處瞤動,發熱者,有此證發作時,或時發疹,或時口舌咽喉痛。診其腹,自心下至少腹右方拘急而大硬,經數十歲不已,針灸諸藥,無所不至者如何?師曰:「婦人陰處乍起脹云云而有癢者,以蛇床子湯洗之可也。用葛根加朮附湯、應鐘散,可也。」

小續命湯

  • 1.《外台秘要》:「又小續命湯,療中毒風,口不能言,咽中如塞,或緩或急,身體不自收,冒昧不知痛處,拘急不得轉側方。

桃仁承氣湯

  • 1.《皇漢醫學》:「一男子,惡寒身熱,汗出後卒發腹痛,臍旁殊甚,自小腹至脅下拘急,二便不通,食即吐,舌上白苔,劇則痛至胸中如刀割,頭汗流出,先生與以桃仁承氣湯,諸證痊愈。

芍藥湯

  • 1.《婦人大全良方》:「《千金翼》療產後虛熱頭痛,身體發熱,兼治腹內拘急疼痛。

人參敗毒散

  • 1.《女科撮要》:「_人參敗毒散_,治瘡瘍焮痛,發寒熱,或拘急頭痛等症。

三黃石膏湯

  • 1.《醫方集解》:「治傷寒溫毒表裡俱熱,狂叫欲走,煩躁大渴,面赤鼻乾,兩目如火,身形拘急,而不得汗;或已經汗下,過經不解,三焦大熱,譫狂鼻衄,身目俱黃,六脈洪數;及陽毒發斑(陶節庵曰:此因熱在三焦,閉塞經絡,津液營衛不通,遂成此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