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方劑名稱:甘草乾薑湯
主治功效: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為二神湯。乾薑辛熱溫陽,主溫肺胃之陽,辛甘合用為助陽之劑,故可治療肺、胃虛寒造成的一些疾患;誤汗下以後,表里俱虛,可用本方復陽,可治脾胃陽虛引起的胃痛及吐逆,和肺痿屬於虛寒者。
《傷寒論》經方條文:
- 傷寒論(宋本)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乾,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甘草乾薑湯方
甘草四兩,炙 乾薑二兩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芍藥甘草湯方
芍藥 甘草炙,各四兩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調胃承氣湯方
甘草二兩,炙 芒硝半升 大黃四兩,清酒洗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溫服之。
四逆湯方
甘草二兩,炙 乾薑一兩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 - 傷寒論(宋本)
問曰:證象陽旦,按法治之而增劇,厥逆,咽中乾,兩脛拘急而譫語。師曰:言夜半手足當溫,兩腳當伸。後如師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脈浮而大,浮為風,大為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脛攣,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附子溫經,亡陽故也。厥逆,咽中乾,煩躁,陽明內結,譫語煩亂,更飲甘草乾薑湯,夜半陽氣還,兩足當熱,脛尚微拘急,重與芍藥甘草湯,爾乃脛伸。以承氣湯微溏,則止其譫語,故知病可愈。
相同名稱方劑:
甘草乾薑湯, 出處:《疝氣證治論》。 組成:甘草5分,乾薑5分,蜀椒3分,附子3分。 主治:諸疝泄利者。
甘草乾薑湯, 出處:《直指》卷二十六。 組成:甘草(炙)、川白薑(炮)各等分。 主治:男女諸虛出血,胃寒不能引氣歸原,無以收約其血。
甘草乾薑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 甘草乾薑湯(《傷寒論》。)出處:《傷寒論》。別名:乾薑甘草湯、復陰湯組成:甘草4兩(炙),乾薑2兩。主治:復陽氣。。 主治:復陽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溫脾平胃陳粟湯
相似度 100%
薑草湯
相似度 100%
陳粟湯
相似度 100%
黑子散
相似度 100%
龍角散
相似度 80%
參薑飲
相似度 80%
亥骨飲
相似度 80%
溫清丸
相似度 80%
桂薑湯
相似度 80%
溫六散
相似度 80%
和安湯
相似度 80%
三順散
相似度 80%
推水散
相似度 80%
榉葉散
相似度 80%
甘連湯
相似度 80%
通脈四逆湯
相似度 80%
四逆湯
相似度 80%
橘飲
相似度 80%
理中附子湯
相似度 80%
烏頭散
相似度 80%
榉柳葉湯
相似度 66%
生附白朮湯
相似度 66%
扁鵲丁香散
相似度 66%
扁鵲油劑
相似度 66%
無比散
相似度 66%
守中金丸
相似度 66%
青棗散
相似度 66%
冬青湯
相似度 66%
薑連木香飲
相似度 66%
催生柞木飲
相似度 66%
椿皮散
相似度 66%
蔥白豉湯
相似度 66%
甘草法
相似度 66%
香草湯
相似度 66%
綠雲一醉散
相似度 66%
四順丸
相似度 66%
白雪湯
相似度 66%
老君長命丹
相似度 66%
梨甘飲
相似度 66%
玉仙散
相似度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