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方劑名稱:茯苓四逆湯
本文目錄
主治功效
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心悸,陽虛,頭暈,手腳冰冷,小便不利
傳統服藥法
茯苓4兩,人參1兩,附子1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甘草2兩(炙),乾薑1兩半。
回陽益陰。
上藥以水5升,煮取3升,去滓,溫服7合,日2次。
回陽益陰。
上藥以水5升,煮取3升,去滓,溫服7合,日2次。
方劑組成解釋
發汗或攻下之後,病仍不解,並非表證不解。發汗太過,易傷其陽,陽虛自必病不解,而誤下,則易傷陰,於是巳成陰陽兩虛之證。陽虛而神氣浮越,更兼陰虛而陽氣無所依戀,故煩躁。
乾薑、生附子辛熱,破陰寒而壯元陽。炙甘草甘溫補中,與上二味為伍,既為辛甘化陽之用,亦有甘守於內之意,殆是四逆湯法。人參大補元氣,益津氣,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與四逆湯合用,於回陽中有益陰之效,益陰中有助陽之功,陽虛而陰液不繼者,多取此法,乃仲景用藥之妙識也。重用茯苓者,-則助薑、附通陽利水以消陰邪,協人參壯元陽以安精神。陰陽平秘,水火互濟,則煩躁可愈。
乾薑、生附子辛熱,破陰寒而壯元陽。炙甘草甘溫補中,與上二味為伍,既為辛甘化陽之用,亦有甘守於內之意,殆是四逆湯法。人參大補元氣,益津氣,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與四逆湯合用,於回陽中有益陰之效,益陰中有助陽之功,陽虛而陰液不繼者,多取此法,乃仲景用藥之妙識也。重用茯苓者,-則助薑、附通陽利水以消陰邪,協人參壯元陽以安精神。陰陽平秘,水火互濟,則煩躁可愈。
《傷寒論》經方條文
- 傷寒論(宋本)
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茯苓四逆湯方
茯苓四兩 人參一兩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兩,炙 乾薑一兩半
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二服。
相同名稱方劑
茯苓四逆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茯苓4兩,人參1兩,附子1枚(生用,去皮,破8片),甘草2兩(炙),乾薑1兩半。 主治:回陽益陰。主治: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茯苓四逆加石脂湯
相似度 100%
茯苓四逆加半夏湯
相似度 90%
薑附湯
相似度 90%
薑附四君子湯
相似度 90%
神聖丸
相似度 90%
天魂湯
相似度 90%
救逆止利湯
相似度 90%
四君加薑附湯
相似度 90%
加味薑附湯
相似度 88%
附子理中丸
相似度 88%
活命湯
相似度 88%
四逆加人參湯
相似度 88%
參附湯
相似度 88%
附子補中湯
相似度 83%
托裏建中湯
相似度 83%
白朮四逆湯
相似度 83%
扶老理中散
相似度 83%
家秘加減理中湯
相似度 80%
家秘理中湯
相似度 80%
五君子煎
相似度 80%
胃脹湯
相似度 80%
附子理中湯
相似度 80%
溫脾湯
相似度 80%
理中化毒湯
相似度 80%
理中茯苓湯
相似度 80%
溫中散
相似度 80%
四維散
相似度 80%
吳茱四逆湯
相似度 80%
茯苓理中湯
相似度 80%
參附滲濕湯
相似度 76%
人參半夏散
相似度 76%
加味苓桂朮甘湯
相似度 76%
烏肝湯
相似度 76%
理中附子湯
相似度 75%
通脈四逆湯
相似度 75%
四逆湯
相似度 75%
參附茯苓湯
相似度 75%
參薑飲
相似度 75%
參芍湯
相似度 72%
回陽化毒湯
相似度 72%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