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瘍醫》~ 卷之一 (1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7)

1. 敷貼涼藥

《鬼遺方》云:凡癰疽外熱內疼者,是有客邪,內有積毒,欲作膿透之候。

洪寶丹(又名金丹、寸金、四黃散

天花粉(三兩),薑黃白芷(各一兩),赤芍藥(二兩)

上為末。茶酒湯使,隨證熱塗。諸般熱證,癰腫金瘡,此藥一涼而已,能化血為水,又能使血瘀積,又能涼肌生肉,去死肌爛肉,又能破血退腫,又能滯氣為浮,能止痛,又能為痛閉膿,又能出膿,一反一復,此方藥性無他,遇涼效少,遇熱效多,故非十分陽證,不可輕用,恐或凝寒,治療費力。若夫金瘡出血,非此不可,乃第一藥。

餘外但可為前二藥之佐使爾,當審之審之。大抵此三藥,可合力同功者,可獨將專權者,可分司列職者,可合圍交攻者,可借援求救者,可勇力相持者,可正兵先鋒奇兵取勝者,可奇兵先鋒正兵取勝者,神聖工巧,端與兵法無異,然兵隨印轉,將逐令行,故立功取勝,存乎其人,苟非明理通變之士,何足言哉,用法如後。一若病勢大熱,可用熱茶調敷,如證稍溫,則用酒調。

若用以撮膿,可用三分,薑汁七分茶調,何也?此藥最涼,能使血退,薑汁性熱,能引血潮,故血退則被引,血潮被逐,進退相持而後成膿作破,逼膿盡流也。一凡瘡口破處,肉硬不消者,瘡口被風所襲也,此方中加獨活以去風,用熱酒調,如又不消,則風毒已深,肌肉結實,又加紫荊皮,有必消之理矣。一此方莫善去金瘡,及諸熱證赤腫,斷諸血根,不使焮赤。

若癰疽不可輕用,恐貼處不散,⿱合火毒入內,在骨則川芎癰,在喉項則毒氣聚喉,在胸背則陰爛臟腑,在腹肚則為內癰,殺人不救,可不慎哉!只以沖和、玉龍,依法詳證,用之為妙。

一年少血壯之人,衰老血敗之士,如有濺血,無藥可止,血盡人亡;若在手足,可用茶調敷手足上下尺余遠;若在胸背、腰腹,則全體敷之,把住血路方能止,卻用斷血藥,(五倍末方,見金瘡條中。)或神效軍中方、掞口方得安愈。

一治金瘡重者,筋斷脈絕,血盡人亡,如要斷血,須用繩及絹袋,縛住人手臂,卻以此方,從手臂上用茶調,敷住血路,然後卻用斷血藥掞口,卻不可使內補,及四物等藥,卻又能令人發嘔吐,甚則口眼喎斜,少焉發煩發熱成破傷風,只可下對金飲,加川芎、白芷、薑棗煎自安,卻徐徐補血。如或有破傷風證,又須用破傷風藥,即葛根湯之類,(方見後)。

瘡口用軍中方,加九肋鱉甲酥炙碾。一凡金瘡在頭面上者,血不止,急用此方茶調,團圍敷頸上截血,瘡口邊亦用此敷,軍中方掞口,重者十日,輕者三日效。一凡金瘡著水,肉翻花者,可用薤汁調此方,敷瘡口,兩旁以火微炙之;或燒早稻稈煙燻之,瘡口水出即愈。如無水出,即是風襲,可用南星,茶調敷之即愈,然後以軍中方,掞口妙。

一治婦人產後或經絕,血行逆上,心不能主,或吐血,鼻衄,舌衄,可以此方,用井花水調敷頸上,生艾汁調亦妙,其血立止,然後服藥以絕原。如舌衄必有血泡,破之復脹,可用線於舌根頸縛住勿除,於頸項上截血,內用黃芩荊芥涼心之藥,以收其原;舌上用蜜調結口之藥以治之,泡破除線,血不脹矣。服涼心藥,四物湯加荊芥、薄荷硃砂

一此方用藥調塗熱毒,恐隨干隨痛,赤腫不退,當用雞子清調敷,諸熱毒難乾妙,湯火瘡同。一打破傷損在胸膈上者,藥通血不下,可用綠豆水,調此藥末吞之,即吐出而安。又有從高墜下,用通血藥不下,數日病人幾死,此必天時寒凍,服大黃等藥冰之。血凝片不行,可用熱酒調軍薑末飲之。

片時血通,人得更生,蓋借熱性以活死血,則前藥方能行矣。治發背初發時小,後五七日赤腫高,即罨藥,令內毒散減疼,免牽引。

乳香膏

乳香(一兩),青薄荷葉(四兩,洗干)

上研勻,厚罨患處,以青絹蓋之,如干以新汲水潤之,常令濕,其熱毒自然消散,如熱毒攻結可用,氣毒攻結不可用。

金黃散,貼癰毒,令內消。

白芷,白芨,白蘞

上等分為細末,用新汲水調敷。

治陽證腫毒,並金瘡。

大粉草銼細,用竹一段,刮去青,兩頭留節開一小竅,人草在內,滿後卻用油灰塞竅,從冬至日放糞缸內,待立春先一日取起,豎在有風無日陰處。二十一日,驗兩竅好,卻破竹取草為細末,用水調敷。

《藥性論》甘蕉根,搗敷一切癰腫上,干即更敷,無不瘥者。

梅師治癰疽發背,或髮乳房,初起微赤,不急治之,即死速消方,搗苧根敷之,數易效。

諸瘡腫痛不可忍者,以葵花根,去黑皮,搗爛。若稠點井花水少許,若不稠,不須用水,以紙攤如膏藥貼之立效。

又方,芙蓉葉,搗爛罨,立效;曬乾為末,水調敷,亦妙。

治發背,蝸牛百個,活者置淨瓶內。新汲水一盞,浸瓶中封閉,自晚至曉,其水如涎,取水將真蛤粉,不拘多少調之,刷瘡上效。

治背癰與癤,久年煙壁土、黃柏,等分為細末,生薑汁捏成膏敷之,夏月以茅香湯下、一二錢妙。(《經驗》)

七寶散(《本事》),治癰疽,止痛拔毒。

乾荷葉心,當中如錢片,(不拘多少)。

上為末,每用三匙,水二盞,慢火煎至一盞半,放溫淋洗干,以太白膏敷之。

太白膏寒水石(研,飛過),用臘月豬脂調成膏,隨瘡大小,薄紙攤貼之。

天花青露散,罨圍一切腫毒。

白芨,白蘞,白薇,白芷,白鮮皮,朴硝,青黛,黃柏,老龍骨(各一兩),天花粉,青露(各三兩),大黃(四兩)

上為細末,醋蜜調勻。如疽毒未成,則當頭罨退;若已成,四面圍之,中留頭,用替針膏貼之。

消腫散,圍罨腫毒,一切瘡癤並治。

大黃,水仙子,山藥,苧根,青露,小赤豆,寒水石,水姜,香蛤粉,花蕊石

上將前藥搗和,如干加醋蜜調勻。如疽毒未成則當頭罨退,若已成四面圍之,留一頭,用替針膏貼之。

神護膏,圍罨一切腫毒。

小赤豆,黃皮,白蘞,白芷,天花粉,南星(各等分)

上為末。陰用米醋與蜜水同,陽用商陸根,亦用芭蕉油,此是邵色婆黃金散,加黃皮為主。

水澄膏,秘方,圍敷腫毒。

鬱金,白蘞,白芨,五倍子(各一兩),乳香,雄黃(各五錢)

上為細末。水調敷,如熱極者,用臘水尤妙。

五金膏(一名葵花散)

黃葵花(七朵),川連(二錢,去須),山梔(三個,肥者),黃柏(五錢),川鬱金(三錢)

上為末,井華水調成膏敷。此藥性急,宜速打之。

清涼膏,治初患癰腫瘡癤,熱焮疼痛,消腫毒。

大黃(不拘多少)

上為細末。用漿水調攤貼之,醋摩亦得。

治諸瘡腫不散者。

上取白藥根,搗爛敷貼,干則易之。無生者,用末,新水調塗之亦得。

治諸瘡腫,馬毒瘡。

上以馬齒莧,水煮冷服一升,及塗瘡上。治濕癬、白禿,以馬齒膏和灰塗之效。治緊唇、面腫,搗汁塗。冬用乾末,水調塗。治丹毒、發背腫,搗敷之,不住者,以藍靛和之更佳。治多年惡瘡,搗爛敷之尤良。治三十六種風結瘡,取馬齒莧一石,水二石,一釜煮之,澄清,內蠟三兩,重煎之成膏,塗瘡上並服之。

清水膏,治癰疽,及一切毒腫,堅硬腫痛,攻衝四畔焮腫,抽熱毒,散腫氣。

桃根,川大黃,黃芩,綠豆粉,黃柏(各一兩),赤小豆

上為細末。用蕓薹菜取自然汁,入蜜少許,相和調藥,令稀稠得所。看四畔腫赤處大小,剪生絹上勻攤,可厚一錢許貼之,干即易。

水調膏,治癰疽毒熱,赤焮疼痛。

川大黃(生用,研末),杏仁(去皮尖,研),鹽花(各三分)

上為細末。研令勻,以新汲水和調,稀稠得所。旋即塗腫上,干即易之。

郭氏水澄膏,治風熱腫毒,赤紅色,攻焮疼痛不止。

白芨,白蘞(各四錢),鬱金(一對),大黃,黃柏,黃藥子,榆皮(各七錢半),乳香,沒藥,雄黃(各半兩)

上為細末。用新汲水一碗,藥末不以多少,澄於水內,藥定去水。敷於腫處,上用白紙封之,用雞翎掠此水濕潤。

二黃膏,治一切腫毒。

黃柏,大黃(各等分)

上為末,用醋調搽,如干以水潤之。

揭毒散

大黃(一兩半),白芨(一兩),朴硝(二兩)

上為末。用井水調搽,如干再搽。

薛按:此二方及寒涼之藥,若瘡瘍焮腫作痛,屬陽之證,宜用之。或微腫痛,而不焮赤者,恐不宜用。蓋氣血喜溫而惡寒,若冷氣入里,反為難治之證矣。

三消散,退極熱證,赤腫焮開者。

朴硝,焰硝,大黃,梔子(炒黑色),寒水石,南星(各等分)

上為細末。生地黃汁,調塗貼。芙蓉葉搗汁調亦可。

四面楚歌,敷諸般疽,發腫赤痛不可忍,未成角散,已成角破,至瘡口合而止。

荊芥(和根,銼碎),赤芍藥,大柏皮,土當歸山大黃土白芷天南星,赤小豆,商陸根(銼片子,焙),白芨,赤斂,白蘞,草烏,寒水石(煨或炒,各等分)

上為末。生地黃汁,調角四畔,或苦齏根汁,腫用商陸根研汁,未潰則滿塗上,或有尖起處,則留出瘡口。

水師晶明,治諸發已破未破皆洗,如成膿潰爛,最要洗淨,去故肉生新肉,洗後淨干,再用角貼摻藥,一日一次。

大柏皮,澤蘭莽草,荊芥,赤芍藥,山大黃,土白芷,土當歸,獨活(各等分)

上銼粗散。用水一斗,入蔥白、大椒、橘葉同煎熏洗。如已爛,入豬蹄下膝爪骨肉煎,可免干痛,淨洗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