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方劑名稱:小青龍湯
主治功效:
治痰飲咳喘或身體疼重,肢面浮腫者。
1.辨證要點 本方是治療外感風寒,寒飲內停喘咳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惡寒發熱,無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脈浮為辨證要點。因本方辛散溫化之力較強,應以確屬水寒相搏於肺者,方宜使用,且視病人體質強弱酌定劑量。
2.加減變化 若外寒證輕者,可去桂枝,麻黃改用炙麻黃;兼有熱象而出現煩躁者,加生石膏、黃芩以清鬱熱;兼喉中痰鳴,加杏仁、射乾、款冬花以化痰降氣平喘;若鼻塞,清涕多者,加辛夷、蒼耳子以宣通鼻竅;兼水腫者,加茯苓、豬苓以利水消腫。
3.現代運用於胸膜炎,老年失音,老年自汗,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肺心病、過敏性鼻炎、卡他性眼炎、卡他性中耳炎等屬於外寒里飲證者。
傳統服藥法:
水煎,熱服。先服2劑。
上九味,以水2升(一斗),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600毫升(三升),強人服200毫升(一升),羸者減之,日三服。小兒服四合(80毫升)。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主治外感風寒,寒飲內停之證。風寒束表,皮毛閉塞,衛陽被遏,營陰鬱滯,故見惡寒發熱、無汗、身體疼痛。素有水飲之人,一旦感受外邪,每致表寒引動內飲,《難經•四十九難》說:「形寒飲冷則傷肺」。水寒相搏,內外相引,飲動不居,水寒射肺,肺失宣降,故咳喘痰多而稀;水停心下,阻滯氣機,故胸痞;飲動則胃氣上逆,故乾嘔;水飲溢於肌膚,故浮腫身重;舌苔白滑,脈浮為外寒里飲之佐證。對此外寒內飲之證,若不疏表而徒治其飲,則表邪難解;不化飲而專散表邪,則水飲不除。故治宜解表與化飲配合,一舉而表裡雙解。
方中麻黃、桂枝相須為君,發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黃又能宜發肺氣而平喘咳,桂枝化氣行水以利里飲之化。乾薑、細辛為臣,溫肺化飲,兼助麻、桂解表祛邪。然而素有痰飲,脾肺本虛,若純用辛溫發散,恐耗傷肺氣,故佐以五味子斂肺止咳、芍藥和營養血,二藥與辛散之品相配,一散一收,既可增強止咳平喘之功,又可制約諸藥辛散溫燥太過之弊;半夏燥濕化痰,和胃降逆,亦為佐藥。炙甘草兼為佐使之藥,既可益氣和中,又能調和辛散酸收之品。藥雖八味,配伍嚴謹,散中有收,開中有合,使風寒解,水飲去,宣降復,則諸症自平。
《太陽傷寒表實證.兼水飲咳喘證》:「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傷寒表不解,是言其發熱惡寒、頭項強痛、無汗等證不解,為風寒外束之象。因其人素有水飲內停,外寒內飲、相互搏擊,壅塞於肺,肺失肅降,則咳嗽喘息。水停心下,干犯胃腑,以致升降失常,故令乾嘔。然水飲為患,隨氣機升降,所到之處皆可發生病變,如水飲趨於腸胃則下利;壅塞於上,阻礙氣機,則咽喉有噎塞感。若水飲內停,以致氣不化津,亦有口渴之象,然而畢竟屬寒飲,故渴而不能多飲,或喜飲熱湯。治以小青龍湯外散風寒,內化水飲。方中麻黃髮汗平喘,兼能利水;配桂枝則增強通陽宣散之功;芍藥與桂枝配伍,功能調和營衛;乾薑、細辛散寒化飲;五味子斂肺止咳,半夏降逆化痰,甘草和中;凡水寒射肺之咳喘,用之多驗。《金匱要略》中,用本方治溢飲及咳逆倚息不得臥等證,重點在治寒飲咳喘,不論有無表證,恆可酌情用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傷寒論》經方條文:
- 傷寒論(宋本)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欬,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小青龍湯方
麻黃去節 芍藥 細辛 乾薑 甘草炙 桂枝去皮,各三兩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若渴,去半夏,加栝樓根三兩。若微利,去麻黃,加蕘花,如一雞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四兩。若喘,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蕘花不治利,麻黃主喘,今此語反之,疑非仲景意。 - 傷寒論(宋本)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相同名稱方劑:
小青龍湯, 出處:《易簡方》。 組成:半夏、茯苓、細辛、甘草、官桂各等分,麻黃、芍藥倍之,乾薑、五味子各增1半。 主治:久年咳嗽,痰涎壅盛,夜不得睡;腳氣喘急。
小青龍湯, 出處:《會約》卷十九。 組成:麻黃8分(去節,5分),桂枝8分,白芍8分,甘草8分,乾薑(炮,5分),半夏1錢,五味11粒。 主治:肺經受寒,咳嗽喘急,將成肺癰。
小青龍湯, 出處:《聖惠》卷九。 組成:桂心1兩,五味子半兩,麻黃1兩(去根節),白芍藥2兩,細辛3分,乾薑3分(炮裂,銼),甘草1兩(炙微赤,銼),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杏仁20枚(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 主治:傷寒4日,因下後大渴,服冷藥過多喘急者。肺經受寒,咳嗽喘急。
小青龍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麻黃3兩(去節),芍藥3兩,細辛3兩,乾薑3兩,甘草3兩(炙),桂枝3兩(去皮),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 主治:解表散寒,溫肺化飲。發越風寒,分利水氣。行水發汗。外發太陽之表實,內散三焦之寒飲。主治:外感風寒,內停水飲。惡寒發熱,無汗,咳嗽喘促,痰多而稀,不渴飲,或身體疼重,肢而浮腫,舌苔白,脈浮或浮滑。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溢飲;咳逆倚息不得卧;婦人吐涎沫。肺氣不利,咳嗽喘急,胸膈煩悶,痰盛涎多,喉中有聲,鼻塞清涕,頭痛目眩,肢體倦怠,咽嗌不利,嘔逆惡心。時行風邪在肺,咳嗽喘急多痰,而陰寒氣甚,邪不易解者;瘟疫,若傷風兼寒而發熱咳嗽者;外感之嗽,若冬月寒盛氣閉,邪不易散者;實喘,若冬月風寒感甚者。肝肺受寒,咳嗽喘急。水寒相搏發呃。水寒射肺而咳,脈浮;痰飲停於胸胃咳嗽;勞極,形寒寒飲傷肺,肺傷少氣,咳嗽鼻鳴。水寒在胃,久咳肺虛。冷嗽;喘因寒邪入肺者,皮膚痛,寒熱,上氣,喘咳動肩背,呼吸不利,右寸沉而緊,亦有六部俱伏者;齁喘者,積痰在肺,遇冷即發,喘鳴迫塞,但坐不得卧、外寒與內飲相搏。妊娠感風寒喘嗽。秋濕內伏,冬寒外加,脈緊無汗,惡寒身痛,喘咳稀痰,胸滿舌白滑,惡水不欲飲,甚則倚息不得卧,腹中微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小青龍加石膏湯
相似度 94%
蘇桂薑辛湯
相似度 87%
麻黃二桂枝一小青龍一湯
相似度 84%
加味小青龍湯
相似度 80%
五味實散
相似度 80%
人參杏子湯
相似度 77%
麻黃五味子湯
相似度 75%
青龍湯
相似度 72%
苓甘五味薑辛夏湯
相似度 71%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乾薑細辛半夏湯
相似度 71%
九珍散
相似度 70%
加味青龍湯
相似度 66%
肺寒湯
相似度 66%
苓甘五味加薑辛半夏杏仁湯
相似度 66%
桂枝加乾薑湯
相似度 66%
苓桂半夏湯
相似度 62%
百合五味薑附湯
相似度 62%
第三和劑湯
相似度 62%
加味苓桂朮甘丸
相似度 62%
葛根加半夏湯
相似度 62%
紫菀半夏湯
相似度 62%
小青龍丹
相似度 61%
太陽丹
相似度 61%
薑苓桂枝湯
相似度 61%
麻桂各半湯
相似度 61%
苓甘五味薑辛湯
相似度 61%
增損阮氏小青龍湯
相似度 61%
溫肺散
相似度 61%
苓甘五味薑辛湯
相似度 61%
第四和劑湯
相似度 58%
參附散
相似度 58%
厚朴麻黃湯
相似度 58%
相傳湯
相似度 58%
麻黃人參芍藥湯
相似度 58%
冬疫五仙膏
相似度 57%
生脈建中湯
相似度 57%
薑桂苓砂湯
相似度 57%
七拗湯
相似度 57%
宣肺散
相似度 57%
兩感奪命湯
相似度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