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55)

回本書目錄

別論 (55)

1. 牡蠣湯之注釋

牡蠣湯,治牡瘧。(《金匱要略》)

【註】

尾臺氏曰:「『牡』為『牝』之誤,《外臺》作『牝瘧』,謂瘧之寒多者。」

牡蠣湯方

牡蠣、麻黃各4克,甘草2克,蜀漆4克。

上細銼,以水二合,煎成五勺。去滓,頓服。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甘草麻黃湯證之胸腹有動者。」

尾臺氏曰:「此方亦須先於其發時用之,以取大汗則愈。唯蜀漆氣臭,間有吐者,吐亦效也。」

2. 桂枝二麻黃一湯之注釋

桂枝,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如瘧,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傷寒論》)

【註】

尾臺氏曰:「『服桂枝湯』以下十八字為白虎加人參湯之條文,錯亂混入也。」此說是也,因脈洪大者,未曾有與桂枝湯之理故也。「若」以下雖為本方證,然「宜桂枝二麻黃一湯」之句當接續於「日再發者」之下解,非「汗出解後與本方」之謂。東洞翁本方定義謂治桂枝湯證多,麻黃證少者,此說宜從之。

桂枝二麻黃一湯方

桂枝10克,芍藥、生薑大棗各7克,麻黃、杏仁各4克,甘草6.5克。

上細銼,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溫服。

《類聚方廣義》論本方條曰:「中風傷寒,棄置多日,或發汗後邪氣猶纏繞不去,發熱惡寒,咳嗽,或渴者,宜選用以下三方。」

求真按:「以下三方,謂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越婢一湯也。」

瘧疾,熱多寒少,肢體惰痛者,五七發之後,擇桂枝二麻黃一湯或桂枝麻黃各半湯,先發時溫覆發大汗,則一汗即愈。若渴者,宜桂枝二越婢一湯,三方皆截瘧之良劑也。

3. 桂枝麻黃各半湯之注釋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續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不能得小汗出,其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傷寒論》)

【註】

自「太陽病」至「熱多寒少」句,自「面色反有熱色者」至「其身必癢」句,使接續之即為本方證,其他皆示類證鑒別法。即如其人所以不嘔者,因患太陽病,經過八九日頃,當發嘔吐與寒熱往來而現小柴胡湯證(少陽證)之時期。今反有如瘧狀(此證為類似於小柴胡湯證之寒熱往來也)之外證而疑似於小柴胡湯證,故特云不嘔,以示其非小柴胡湯證也。清便續自可者,為普通便通順之意,然特舉之者,以明自裡證(陽明證)也。

又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者。雖如瘧狀,日二三發,然脈微緩者,為將愈之徵,則不可用本方也。所謂脈微惡寒者,雖如瘧狀,日二三發,但脈微惡寒者,為體力虛衰,已陷於陰證也,是則禁汗、吐、下之義也。余雖不必解,惟「面色反有熱色者」之「熱色」二字,為顏面泛赤之意也。

桂枝麻黃各半湯方

桂枝8克,芍藥、生薑甘草、麻黃、大棗各5克,杏仁6克。

煎法用法同前。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桂枝麻黃二方之證相半者。」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痘瘡熱氣如灼,表鬱難以見點,或見點稠密,風疹交出,或痘不起脹,喘咳咽痛者,宜服此湯。」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可活用於外邪之壞證者或類瘧者不必論,並宜於其他發風疹而癢痛者。一男子患風邪後,腰痛不止,醫作疝療,其痛益劇,一夕使服此方,發汗,脫然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