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蓋散

Hua Ga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1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3%
脾經 28%
心經 13%
大腸經 10%
膀胱經 5%
腎經 5%
胃經 3%
肺經
脾經
心經
大腸經
膀胱經
腎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09

主治功效


華蓋散之功用為宣肺解表,祛痰止咳。主治素體痰多,肺感風寒證,咳嗽上氣,呼吸有聲,痰色白,胸膈煩滿,項背拘急,鼻塞聲重,頭昏目眩,惡寒發熱,苔白脈浮緊。

一個人原本體內有痰濕,又遇風寒相加,風寒襲肺,痰濕壅肺,以致肺失宣降,氣機不暢,痰阻氣道,與氣相搏,故見咳嗽上氣,吐痰色白。痰阻氣滯故胸膈煩滿。

肺開竅於鼻而鼻屬肺系,肺氣失宣,肺系不利,故見鼻塞聲重。惡寒發熱,脈浮緊,為風寒襲表之症狀。本方證的病機為風寒襲肺,痰壅氣逆

方中麻黃為「肺經本藥」,《幼幼集成》提到「凡風寒鬱肺而見咳逆上氣,痰嗽氣喘皆可加用」,本方用之解表散寒,宣肺平喘,為君藥。

蘇子主降,味辛氣香,主散,咳逆則氣升,喘急則肺脹,以此下氣定喘'。杏仁辛苦甘溫人肺而疏肺降氣,解邪化痰,為咳逆胸滿之專藥。二藥降利肺氣,祛痰止咳,為臣藥君臣相配,意在恢復肺臟的宜發肅降功能。

陳皮辛苦而溫,燥濕化痰,理氣行滯,其調理氣機之功,既可治療氣滯之胸膈氣滿,亦有助於消除痰濕之患,即「氣順則痰消」之義。

桑白皮味甘性寒,一般多用於肺熱咳喘,而本方用之,主要取其瀉肺利水平喘之功,一則加強君臣藥物宣降肺氣,止咳平喘之力。二則為痰濕尋求出路。

茯苓健脾滲濕,杜絕生痰之源,共為佐藥。炙甘草調和於宣降寒溫之間,為使藥。諸藥配伍,共成解表宜肺,祛痰止咳之功。

本方是在麻黃湯的基礎上加減化裁而成,兩方皆用麻、杏、草三藥而有解表、宣肺、平喘之功,主治外感風寒,肺失宣降之咳喘。然麻黃湯配有桂枝,則發汗解表之力著,宜於表優較甚之風寒表實證。

華蓋散配有蘇子、桑白皮,陳皮、茯苓祛痰除湴、降氣平喘藥,則化痰止咳平喘之功較強,宜於表寒不重,痰濕壅肺,肺氣失宣之證。

本方現代常用於感冒、咳嗽、百日咳、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證腐肺感寒邪,內挾痰濕者。

傳統服藥法


上藥同為粗末。每服6克,用水150克,煎至90毫升,食後溫服。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適用風寒犯肺,肺失宣降,痰氣阻滯之證。方中麻黃辛溫宣肺平喘,發汗解表為君;杏仁、蘇子降氣化痰止咳並為臣;痰之本,水也,故佐以陳皮理氣燥濕;桑白皮瀉肺利水;赤苓滲濕行水,使氣行水祛則痰自除;炙草為使,調和諸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雖有甘寒之桑白皮,但全方藥性溫,故痰熱咳喘者忌用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呼吸氣短言語無力白睛溢血鼻塞怕冷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流感)慢性鼻炎咳血氣喘肺結核肺炎心內膜炎原發性高血壓百日咳心包炎心肌炎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鼻咽腫瘤

相同名稱方劑


華蓋散, 出處:《博濟》卷三。 組成:麻黃3兩(不去節),甘草1兩,杏仁2兩(湯浸,去皮尖)。 主治:解表,滋潤皮膚。主治:咳嗽。

華蓋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八。 組成:知母、人參、茯苓、紫蘇、烏梅、杏仁、白桑皮、麻黃、甜葶藶、甘草、五味子各等分。 主治:傷寒。

華蓋散, 出處:《麻症集成》卷四。 組成:杏仁、僵蠶、力子、防風、甘草、蘇子、瓜蔞、川貝、連翹、荊芥、前胡、炙麻黃。 主治:肺受風痰,表實喘促標閉。

華蓋散, 出處:《博濟》卷三。 組成:桑白皮1兩,神曲1兩(炒),桔梗1兩,人參3分,百合3分,甘草(炙)半兩,杏仁(去皮尖)半兩。 主治:上喘咳嗽;兼治膈熱。

華蓋散, 出處:《扁鵲心書》。 組成:麻黃4兩(浸,去沫),蒼朮8兩(米泔浸),陳皮2兩,官桂2兩,杏仁2兩(去皮尖),甘草2兩。 主治:傷寒,頭痛發熱,拘急;感冒,鼻多清涕,聲音不清;四時傷寒,瘟疫瘴氣。

華蓋散, 出處:《博濟》卷二。 組成:紫蘇子(炒)、麻黃(去根節)、杏仁(去皮尖)、陳皮(去白)、甘草半兩(炙),桑白皮1兩,赤茯苓(去皮)1兩。 主治:宣肺解表,祛痰止咳。主治:肺感寒邪,咳嗽上氣,胸膈煩滿,項背拘急,聲重鼻塞,頭昏目眩,痰氣不利,呀呷有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