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便秘」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便秘是中醫學中常見的病證,主要表現為大便乾結、排便困難,甚至數日不解。中醫認為,便秘的病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損傷脾胃;二是情志不遂,肝氣鬱結,脾失健運;三是久病體虛,脾陽不足,運化失司。

根據病因的不同,便秘在中醫學中又有不同的分類。如果是由於飲食不節引起的便秘,稱為食積便秘;如果是由於情志不遂引起的便秘,稱為氣滯便秘;如果是由於久病體虛引起的便秘,稱為虛寒便秘。

不同類型的便秘,其臨床表現也有所不同。食積便秘患者,大便乾結、排便困難,常伴有腹脹、噯氣、食欲不振等症狀;氣滯便秘患者,大便乾結、排便困難,常伴有腹痛、噯氣、胸悶等症狀;虛寒便秘患者,大便乾結、排便困難,常伴有腹痛、腹瀉、畏寒肢冷等症狀。

中醫治療便秘,以調理脾胃、疏肝理氣、健脾益氣為主。常用方藥有:

  • 參苓白朮散:適用於脾胃虛弱、大便乾結、排便困難的患者。
  • 香砂六君子湯:適用於氣滯便秘、腹脹、噯氣的患者。
  • 麻仁潤腸丸:適用於虛寒便秘、大便乾結、腹痛、腹瀉的患者。

除了藥物治療外,飲食調理和生活習慣的改善,對緩解便秘也有一定的幫助。飲食上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肥甘厚味;生活上要保持規律的作息,避免久坐不運動。

便秘雖然不是什麼大病,但如果長期不治療,會影響身體健康。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大柴胡湯

  • 1.《類證治裁》:「〔便秘〕,大柴胡湯,柴胡,半夏,黃芩,芍藥,枳實,大黃,姜,棗
  • 2.《類證治裁》:「或表熱裡寒,下利清穀,厥逆乾嘔咽痛,脈沉細而微,四逆湯。獨指尖冷,名清厥。理中湯。熱厥初病身熱,煩臊脈滑,數日後忽肢冷,乍溫,乃熱深發厥。火鬱湯。便秘,大柴胡湯。煩渴躁妄,失下而手足冷,乃陽極似陰,熱極似寒,不可疑作陰症,輕用熱藥。熱微厥亦微,四逆散。
  • 3.《類證治裁》:「〔便秘〕,大柴胡湯,見一卷溫。
  • 4.《皇漢醫學》:「癰疽初起,壯熱憎寒,脈數者,以葛根湯發汗後,轉以加朮附湯而促其釀膿,膿成者,速可入針。若心胸煩悶,鬱熱便秘者,宜兼用瀉心湯、大柴胡湯等。
  • 5.《皇漢醫學》:「作小柴胡加枳實湯與之,日二帖。三日,大便秘而不通,與大柴胡湯。又秘,則又與。如是三十日而得愈。
▼ 展開更多

小承氣湯

  • 1.《類證治裁》:「〔暑厥〕中暑手足逆冷,二香散,或人參羌活散合香薷飲。有熱深厥亦深,煩躁昏冒,便秘溺赤,脈沉滑而數者,大小承氣湯加減。有濕熱沉混者,蒼朮白虎湯加滑石。若寒厥脈微者,理中湯,四逆湯加減。
  • 2.《皇漢醫學》:「《傷寒緒論》曰:「少陰病,手足厥冷,大便秘而小便赤,脈沉滑者,小承氣湯主之。」
  • 3.《幼科指南》:「食痛者,皆因傷於飲食,積滯不化,以致心胃作痛。其候食入即痛,喜飲涼水,惡食腹滿,吐酸便秘,先以小承氣湯下之。若下後仍痛者,以香砂平胃散酌量嘗之。
  • 4.《兒科萃精》:「積重便秘者,古法主小承氣湯以攻下之(方見前)。
  • 5.《兒科萃精》:「小兒因飲食不節,積滯不化所致。故食入即痛,其候喜飲涼水,惡食腹滿,吐酸便秘,古法主小承氣湯以下之〔如大黃、枳實(麩炒),厚朴(姜炒),引用生薑〕。
▼ 展開更多

調胃承氣湯

  • 1.《類證治裁》:「〔便秘〕,調胃承氣湯,大黃,芒硝,炙草
  • 2.《皇漢醫學》:「《外科樞要》曰:「破棺丹(求真按:『即本方之丸劑也』),治瘡瘍熱極,汗多,大渴,便秘,譫語,發狂者。」
  • 3.《醫方考》:「傷寒,陽明證俱,大便秘,譫語,脈實者,此方主之。
  • 4.《醫方集解》:「治傷寒陽明證,不惡寒,反惡熱,口渴,便秘,譫語,腹滿。中焦燥實,及傷寒吐後腹脹滿者(邪在表,則身熱、汗出而惡寒;邪已入里,則表證罷,故不惡寒、身熱汗出而反惡熱也。汗多亡津,熱又入里,故渴、便秘。無水以制火,內有燥屎,故見妄言譫語。
  • 5.《退思集類方歌注》:「治熱邪結胃,胸痛心煩,口渴便秘,譫語。
▼ 展開更多

麻子仁丸

  • 1.《本草綱目》:「麻子仁丸治脾約,大便秘而小便數:麻子仁二升,芍藥半斤,厚朴一尺,大黃、枳實各一斤,杏仁一升,熬研,煉蜜丸梧桐子大。每以漿水下十丸,日三服。不知再加。(張仲景方)。
  • 2.《皇漢醫學》:「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平日大便秘者。」

小柴胡湯

  • 1.《皇漢醫學》:「又加用大黃者,宜以腹滿、腹痛、便秘之有無(有參照此等證候之必要),與脈應之沉實(謂比小柴胡湯之脈應也),舌之黃苔為目的。」
  • 2.《証治準繩‧幼科》:「〔聞人氏〕云:痘出正盛,喘促腹滿,手掌心並腋下有汗,或譫語妄言,小便赤而大便不通者,小承氣湯(傷寒)之類下之。若面赤黃,大便秘澀,小便少而或嘔者,宜小柴胡湯(發熱)。
  • 3.《幼幼集成》:「如惡熱,出頭露面,揚手擲足,煩渴便秘,掀衣氣粗,是為里證,略疏通之,小柴胡湯加大黃,中病即止。
  • 4.《張氏醫通》:「大柴胡湯(玉函),治寒熱便秘。
  • 5.《簡明醫彀》:「此大便秘桔,膈上有寒,火伏於中,上下不得泄越所致,以小柴胡湯加黃連、竹茹。
▼ 展開更多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 1.《皇漢醫學》:「若由大小便秘而煩驚者,則正面之證矣。又癇證之證候不一,因病或夜寐時,目見種種形色者,或水氣由臍下上攻,呼吸短促,發如腳氣之狀,手足拘急,甚者如痙病之反張,夜若偶眠,則見種種之夢。雖所見之證候不同,若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者,則必當用此方。癇狂證,加鐵粉,有別效。

半夏瀉心湯

  • 1.《皇漢醫學》:「求真按:「休息痢者,謂下痢與便秘交代也。篤落丸,大黃一味之丸方也。」

桂枝湯

  • 1.《醫方考》:「是方也,惟表邪可以用之;若陽邪去表入里,里作燥渴,二便秘結,此宜承氣之時也,而誤用之則反矣。論曰:桂枝下咽,陽盛則斃。蓋謂陽邪去表入里故也,又曰: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蓋以與之則表益實,而汗益難出耳。故申之以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 2.《醫方集解》:「本方去桂加茯苓、白朮,名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仲景:治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發無汗,心滿微痛,小便不利(表證未退,復增滿痛便秘,邪已內陷,故去桂枝表藥不用,而用芍藥、甘草以除痛,生薑以散滿祛寒,白朮、茯苓以生津導水,合薑棗以和胃,安內即所以攘外也)。

大承氣湯

  • 1.《皇漢醫學》:「《古今醫統》曰:「大承氣湯,治癲狂熱壅,大便秘結。」
  • 2.《嬰童百問》:「其若痰塞氣盛,則南星、半夏、茯苓以消其痰,枳實、陳皮、紫蘇以順其氣,痰消則風止,氣順則神清,然後審其熱之輕重而解利之,熱輕者敗毒散,熱盛者小柴胡湯解之。壯熱有汗,胸滿口噤咬牙,而大便秘者,是為內實,大承氣湯下之,後用大柴胡湯解之。痓最難痊,十救其一,過三日難治,請早圖之。
  • 3.《古今醫統大全》:「_大承氣湯_,治便秘呃逆。
  • 4.《古今醫統大全》:「身表涼,疼痛,四肢冷諸證,脈沉數而有力,(承氣湯主之。)王太僕云:身寒厥冷,其脈滑數,按之鼓擊於指者,此名陽盛拒陰。便秘者,以大承氣湯下之。
  • 5.《雜病廣要》:「瀉心湯,咳逆便秘者,大承氣湯下之;便軟者,瀉心湯主之。
▼ 展開更多

桃核承氣湯

  • 1.《皇漢醫學》:「《種痘新書》曰:「桃仁承氣湯,治因痘大便秘結者。」

逍遙散

  • 1.《醫方集解》:「治血虛肝燥,骨蒸勞熱,咳嗽潮熱,往來寒熱,口乾便澀,月經不調(骨蒸潮熱,肝血虛也;肝火乘肺故咳嗽;邪在少陽故往來寒熱;火盛爍金,不能生水,故口渴便秘;肝藏血,肝病故經水不調)。

當歸四逆湯

  • 1.《皇漢醫學》:「《續建殊錄》曰:「一童子年十餘,有寒疾,初二三日,雖服藥,發汗,然不解,而熱反倍於前日,眼中赤,短氣,躁煩,手足厥冷,大便秘澀。眾醫皆謂元氣虛,曰若非參附及白朮等,則不能補其虛。因與理中湯,得湯疾彌進。因求先生治,診之曰:『此所謂厥陰證血氣內迫所致。
  • 2.《醫方簡義》:「一凡陽明腑症。譫語。便秘。口燥唇裂。兩目如火。循衣摸床。急下之以發癍疹。余以腑陽實症。不下必死。每用涼膈散治之取效。或以大承氣湯下之亦妥。方見厥陰症。

五苓散

  • 1.《証治準繩‧幼科》:「傷寒後唇口焦者,用白虎湯、竹葉湯。瀉痢作渴者,用四苓散之類。常治暑積心脾煩渴引飲者,用白虎湯。下利脾虛作渴,用七味白朮散。熱結膀胱小便秘,渴者,用五苓散。上焦虛熱者,用四君子湯。膏粱積熱者,用清胃散。脾胃積熱者,用瀉黃散。中氣虛熱者,用異功散。
  • 2.《成方切用》:「中暑煩渴,身熱頭痛。膀胱積熱,便秘而渴。霍亂吐瀉,痰飲濕瘧,身痛身重。(此皆傷濕之見證也。濕勝則脾不運,土不能制水,溢於皮膚,則腫脹。並於大腸,則泄瀉。水停心下,則嘔逆。水寒射肺,則喘咳。暑先入心,故煩渴。五苓利小水,降心火,故兼治中暑煩渴。
  • 3.《醫方論》:「方中宜用桂枝,不可用肉桂。後人遂通治諸濕、腹滿、水飲、水腫、嘔逆、泄瀉、水寒射肺或喘或咳、中暑煩渴、身熱頭痛、膀胱熱、便秘而渴、霍亂吐瀉、痰飲濕症、身痛身重等症。總之治寒濕則宜用肉桂,不宜用桂枝。若重陰生陽,積濕化熱,便當加清利之藥,並桂枝亦不可用矣。
  • 4.《保嬰撮要》:「《百問》云:小兒唇紅如丹,即發渴;紅甚焦黑則危篤。若三焦虛煩,作渴者,用三黃湯。傷寒後唇口焦者,用白虎湯、竹葉湯。瀉痢作渴者,用四苓散之類,常治暑積心脾。煩渴引飲者,用白虎湯。下痢脾虛作渴者,用七味白朮散。熱結膀胱,小便秘,渴者,用五苓散。上焦虛熱者,用四君子湯。
  • 5.《丹溪治法心要》:「外以一法,枇杷葉、野紫蘇葉、蒼耳葉、水晶葡萄葉、椒葉、濃煎湯熏洗。治木腎不痛,南星、半夏、黃柏酒炒、蒼朮鹽炒、山楂、白芷、炒曲、炒滑石、茱萸、昆布、枸橘。疝病、黃病久者,皆好倒倉。疝氣作痛,小便秘澀,五苓散加川楝子為細末,空心服二錢。有人請問下部㿗氣不痛之方,彼時實許之矣。
▼ 展開更多

四物湯

  • 1.《成方切用》:「治陰虛潮熱。用生熟二地,加黃耆丹皮升麻柴胡,名三黃補血湯。治亡血血虛,六脈俱大,按之空虛。(二地補血,丹皮涼血,黃耆補氣,升柴升陽,陽旺則能生血也。)加桃仁紅花,名元戎四物湯。治血結便秘撲損瘀血。加羌活防風,(一用秦艽)名治風六合湯。治風虛眩暈。
  • 2.《續名醫類案》:「一弱人患瘍,潰後便秘而脈澀,以四物湯加紅花、桃仁、黃耆,治之而愈。
  • 3.《立齋外科發揮》:「一婦人患斑,癢痛,大便秘,脈沉實,以四物湯加芩、連、大黃、槐花,治之而愈。

茵陳五苓散

  • 1.《幼科指南》:「陽黃一證,原因濕熱而成。如表實無汗,宜疏散其汗,用茵陳麻黃湯散發汗也,則黃從表解。如裡實腹滿,二便秘澀者,宜茵陳蒿湯攻下之。若表有汗,里不便秘腹滿,是表裡無證,不可汗下,惟利小便,宜用茵陳五苓散治之,使黃從水道出,其方最驗。
  • 2.《目經大成》:「然無惡寒症,不可用桂。故本方除桂名四苓散。本方加茵陳,名茵陳五苓散,治濕熱睛黃,便秘煩渴。本方合四君子,名春澤湯,治病瘥後便澀而渴。本方合平胃散,名胃苓湯,又名對金飲子,治中暑傷濕,停飲夾食,腹痛泄瀉。及口渴便秘。本方合黃連香藿飲,治傷暑泄瀉,發熱口渴及瘧疾熱多寒少,口燥心煩。
  • 3.《醫學摘粹》:「太陽蓄血,亦有發黃證,多與狂病並生,當從蓄血治也。陽證表實無汗發黃者,宜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汗之。裡實不便者,宜茵陳蒿湯下之。無表裡證熱盛者,宜梔子柏皮湯清之。陰證發黃者,宜茵陳四逆湯溫之。若大便溏,小便秘發黃者,宜茵陳五苓散利之。環口黧黑出冷汗者,陰黃死證也。
  • 4.《大方脈》:「屬脾腎寒濕,暗黃身冷,唇白不渴,便利脈遲,初起腹痛或嘔者,服茵陳理中湯溫之;兼下利清穀,肢冷腹痛,脈沉細者,服茵陳四逆湯(見祛寒門);陰黃初起者,大便溏,小便秘者,服茵陳五苓散利之(見利濕門)。

茵陳蒿湯

  • 1.《幼科指南》:「陽黃一證,原因濕熱而成。如表實無汗,宜疏散其汗,用茵陳麻黃湯散發汗也,則黃從表解。如裡實腹滿,二便秘澀者,宜茵陳蒿湯攻下之。若表有汗,里不便秘腹滿,是表裡無證,不可汗下,惟利小便,宜用茵陳五苓散治之,使黃從水道出,其方最驗。
  • 2.《兒科萃精》:「裡實二便秘澀,腹滿者,古法主茵陳蒿湯(如茵陳蒿、川大黃、梔子,引用燈芯),使黃從里解也。
  • 3.《大方脈》:「屬胃腑濕熱,黃亮身溫,唇紅口渴,尿赤脈洪,初起表實無汗者,服麻黃茵陳湯汗之;裡實便秘者,服茵陳蒿湯下之;表裡俱實者,服當歸拈痛湯兩解之;若表裡無症,只小便短澀者,服茵陳五苓散(俱見利濕門)。傷寒,身黃髮熱,服梔子柏皮湯(見湧吐門)。

當歸散

  • 1.《婦人大全良方》:「上㕮咀,每服三大錢。水一盞半,姜三片,煎至八分,去滓,無時溫服。如稟受氣弱及南人,枳殼減半;如氣實及北人,於內加分量服之。或連日大便秘澀,加蜜同煎。

白虎湯

  • 1.《痧疹輯要》:「形色,色貴紅潤,形貴尖聳。若色雖紅潤而不起,二便艱澀者,清熱透肌湯(方見前)。如色淡不起,二便如常,此屬本虛,兼當培養氣血。亦有色黯不起,大便秘結,唇舌燥赤者,為火邪內郁,白虎湯(方見前)加玄參、荊芥。其有色白,不分肉地,惟點粒高聳,晬時即沒者,邪熱本輕也。
  • 2.《續名醫類案》:「一痘後熱渴能食,便秘溺赤,咽乾口燥,此心胃二經受邪也,用白虎湯而愈。
  • 3.《回春錄》:「江蘿花如君,患兩目腫痛,不能略張。醫投風藥,昏譫欲厥。浼孟英診之,脈至洪滑,大渴、便秘,予:白虎湯二劑,霍然。
  • 4.《慈幼便覽》:「_白虎湯_,治陽暑發熱頭痛,大渴大汗,便秘尿赤,煩躁不安。
  • 5.《醫學入門》:「煩喘便秘譫如狂,已出,煩躁作渴者,解毒湯合白虎湯;喘滿便秘者,前胡枳殼湯:赤茯苓、大黃、甘草,五味水煎服。便秘三四日者,小承氣湯、防風通聖散;譫語溺秘者,導赤散,如泔者,四苓散加車前、木通;譫語如狂者,解毒湯,調辰砂六一散。
▼ 展開更多

平胃散

  • 1.《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治胃實熱,口唇乾,嘔噦煩悶,大小便秘澀;及熱病後,餘熱不除,蓄於胃中,四肢發熱,口渴胸滿,無汗。

附子理中湯

  • 1.《幼科鐵鏡》:「症如痰壅氣盛,加南星、半夏、白茯以清痰,枳殼、陳皮、紫蘇以順氣。內熱便秘,用承氣湯以下之,柔痓用附子理中湯以溫之,六君子湯以補之。如纏綿不已則難治也。如病久而復手足抽攣,如角弓反張,此乃血枯不能養筋,治用四物湯加附子、防風、羌活,切不可作驚癇治,恐誤則殞命矣。

麥門冬湯

  • 1.《醫學三字經》:「_麥門冬湯_,(《千金》),治大病後火熱乘肺,咳唾有血,胸膈脹滿,上氣羸瘦,五心煩熱,渴而便秘。

黃連湯

  • 1.《簡明醫彀》:「經曰:汗之則瘡已,所謂疏泄榮衛之邪,此大法也。故初感脈浮數,焮腫赤痛,加減敗毒散發散之。脈沉實,煩熱躁渴,腫硬痛深,大便秘,邪在裡,宜下之,黃連湯之類疏通之,仙方活命飲。外無焮腫,內無便秘,邪在經絡也,宜調和榮衛,托裡養榮湯、白芷升麻湯。腫高焮痛,脈浮,宜托裡藥治,內托復煎散。

黃芩湯

  • 1.《証治準繩‧雜病》:「虛寒則驚悸恍惚,神志不定,宜遠志飲子、酸棗仁湯。實熱則口舌生瘡,大小便秘澀,宜黃芩湯。脾勞,意外致思而成。虛寒則氣脹咽滿,食不下,噫氣,宜白朮湯、生嘉禾散、大建脾散。實熱則四肢不和,脹滿氣急不安,宜小甘露飲。肺勞,預事而憂所成。虛寒則心腹冷氣,胸滿背痛,吐逆,宜溫肺湯。

葛根湯

  • 1.《丹溪手鏡》:「_一痓_,狀與傷寒相似,但項背反張強硬,口噤,如發癇狀,頭搖,此太陽中風,重感寒濕而然。無汗,脈弦長勁急,名曰剛痓,為表實感寒也,治宜葛根麻黃,便秘宜大承氣;有汗,脈遲濡弱弦細,名曰柔痓,為表虛感濕也,治宜桂枝栝蔞葛根湯,便秘宜大承氣,二症通用小續命。大發濕家汗,亡陽亦作痓。

三黃瀉心湯

  • 1.《專治麻痧初編》:「(德按:若大便秘者,可與三黃瀉心湯加生地梔丹之類)寒熱似瘧小柴胡湯。

真武湯

  • 1.《一見能醫》:「甘草乾薑湯,加蔥豉以通其陽。腹痛者,陰氣下結也,枳實理中湯加熟附子以通其陰,若曾峻利消導,以致自利厥逆,痞滿不除者,桂枝人參湯。若誤下而實邪內陷,愈加脹滿壯熱不止者,小陷胸合枳實理中,若過汗傷血,小便秘澀,枳實理中加歸、芍,或真武湯加當歸。

豬苓湯

  • 1.《醫理真傳》:「實症小便量少、熱赤、頻急、而滴瀝不暢,甚至尿閉不通,小腹脹滿,或疼痛、口渴、便秘、苔黃膩、脈滑、數,宜清利濕熱,宜豬苓湯或八正散加減治之。虛症小便滴瀝不爽,排出無力,甚或不通,面白、腰冷、舌質淡、脈沉細,宜補腎溫陽通竅,以濟生腎氣丸加減治之。
  • 2.《痘疹心法》:「咽痛兮,甘桔牛蒡止咳嗽更能潤肺(甘桔湯);溺澀兮,導赤芍藥定驚悸又可涼心(導赤散,一名火府湯)。便秘兮承氣膽導(調元承氣湯,膽導法),便泄兮黃芩豬苓(黃芩芍藥湯,豬苓湯)。大渴兮,膈焦置瓜蔞於白虎(白虎湯),苦煩兮,裡熱加山梔於安神(安神丸)。

理中湯

  • 1.《醫理真傳》:「現代用理中湯推廣以治潰瘍病,慢性腸炎,肝炎,便秘,肺原性心臟病,及美尼爾氏綜合症等,其加減更難盡述。據分析,理中湯雖主要治脾胃虛寒,而其藥性的影響是全身性的,故能治消化系統以外的疾病。筆者常用理中湯加丁香治慢性胃病,患者大多胃脹痛或隱痛,飲食減少,人困無神,可說屢治屢效。

蘇子降氣湯

  • 1.《大方脈》:「治六鬱氣痛,謂氣鬱、血鬱、食鬱、痰鬱、熱鬱、濕鬱也,用越鞠湯,隨症加味。七情氣逆,用四磨湯、七氣湯、香砂和中湯。治上盛下虛,氣逆上攻,喘嗽滿門,痰壅暈眩,便秘嘔血,服蘇子降氣湯。陰陽壅滯,氣不宣通,服木香順氣湯、清郁湯。
  • 2.《成方切用》:「(局方),治虛陽上攻,氣不升降。上盛下虛,痰涎壅盛,喘嗽嘔血,或大便不利。(肺為氣主,火升克肺,故氣高痰湧,或喘或嗽,甚則嘔血也。火炎津枯,有升無降,故大便不利。又有氣痛便秘,用通劑而愈不通,故暫通復秘。因而下血者,亦當順氣,氣順則自通,當求溫暖之劑。)
  • 3.《醫方集解》:「治虛陽上攻,氣不升降,上盛下虛,痰涎壅盛,喘嗽嘔血,或大便不利(肺為氣主,肺虛火盛,故氣高痰湧,或喘或嗽,甚則嘔血也;火炎津枯,有升無降,故大便不利。又有氣痛便秘,用通劑而愈,不通或暫通復秘,因而下血者,亦當順氣,氣順則自通,當求溫暖之劑)。

十棗湯


白朮散

  • 1.《外科備要》:「_小兒弄舌_,有因脾經虛熱,致舌本收束緩緩動彈,時或吐出、不即收回,俗名蛇絲驚。若不燥渴便秘,而脈遲唇緩、舌色淡紅者,系此脾胃津液不足,勿作熱治,只服七味白朮散(術)。

普濟消毒飲

  • 1.《雜病源流犀燭》:「_普濟消毒飲_,〔大頭風〕,黃連,黃芩(各八分),人參,柴胡,桔梗(各五分),元參,橘紅,甘草(各四分),牛蒡子,連翹,板藍根(各一分),馬勃(二分),姜蠶,升麻(各三分),薄荷(六分),便秘加酒大黃一錢。
  • 2.《目經大成》:「蓋連翹、薄荷、元參、板藍根、鼠、馬、蠶、橘,皆清喉利膈之物,雖多無礙。升麻主降濁,甘草緩之。柴胡主升清,桔梗載之,使氣味浮而不沉,自可徐徐宣力。再有人參輔主,芩連逐容,則熱邪不得復居其位,活人宜矣。倘血熱便秘,加桃仁、大黃以下血。渴肉瞤,加防風、芎、歸而行。
  • 3.《成方切用》:「黃芩(酒炒),黃連(酒炒五錢),陳皮(去白),生甘草,元參,柴胡,桔梗(二錢),連翹,板藍根,馬勃,鼠黏子,薄荷(一錢),殭蠶,升麻(七分),為末,湯調,時時服之,或蜜拌為丸,噙化。一方無薄荷,有人參三錢。亦有加大黃治便秘者,或酒浸,或煨用。
  • 4.《醫方集解》:「黃芩(酒炒),黃連(酒炒,五錢),陳皮(去白),甘草(生用),玄參(二錢),連翹,板藍根,馬勃,鼠黏子,薄荷(一錢),殭蠶,升麻(七分),柴胡,桔梗(二錢。)為末。湯調,時時服之。或蜜拌為丸,噙化。一方無薄荷,有人參三錢。亦有加大黃治便秘者,或酒浸,或煨用。

黃連解毒湯

  • 1.《外科備要》:「如發熱口渴,便秘,脈沉實者服黃連解毒湯余,加生大黃一錢五分,蔥頭五個,清之。凡證輕者,服簡便方取汗,再服化疔內消散余,以消散之。凡疔潰後餘毒未解,致五心煩熱者,宜服人參清神湯余清解之。凡疔瘡初起,飲真麻油一鍾即可無性命之憂,或真菜油亦可。
  • 2.《外科備要》:「由胃經火毒或大腸經濕熱皆可致之。每生兩旁,牙縫內腫起一粒形如粟米,痛連腮項。若兼麻癢破流血水疼痛異常者,即黑疔也,屬腎經火毒,速用銀簪尖挑破以出血為度,頻搽拔疔散(稱),再以蟾酥丸噙化,徐徐嚥下(黃)。若煩躁口渴便秘,當服黃連解毒湯(元),即愈。若失治,毒反攻心,煩躁昏憒者逆。
  • 3.《外科學話義》:「如發熱、口渴、便秘,脈沉實者,黃連解毒湯治之(方見十一卷備用門),加生大黃一錢五分,蔥頭五個,清之。
  • 4.《保命歌括》:「如大便秘者,宜河間涼膈散合黃連解毒湯微利之。
  • 5.《目經大成》:「毒者,火邪亢極之謂。如上下積熱,頭目痛腫,口燥舌爛,二便秘結,發斑錯語,及惡瘡,消渴、疳蝕等症者是。脈來大數,按而擊指,非大苦大寒專精解毒,不足抑其悍烈。是方也,黃芩苦而枯,枯則輕浮,能瀉火於上。黃連苦而燥,燥則疏決,能瀉火於中。黃柏、山梔苦而利,利則就濕,能瀉火於下。
▼ 展開更多

三黃湯

  • 1.《醫通祖方》:「治三焦實熱,煩躁便秘。
  • 2.《張氏醫通》:「治三焦實熱。煩躁便秘。
  • 3.《刪補名醫方論》:「_三黃湯_,治三焦實熱,一切有餘火證,大便秘結者。

大黃甘草湯

  • 1.《退思集類方歌註》:「便秘膚燥瘀血(發)狂,當歸承氣湯宜討。(加當歸入血潤燥,與桃仁承氣同意。)《金匱》大黃甘草湯,食已即吐義當考。(《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諸逆衝上,皆屬於火。」此食已即吐,是有火也。升而不降,則當逆而折之,引令下行,故用此法。若朝食暮吐,仍然完穀,是無火也,忌服。
  • 2.《退思集類方歌注》:「便秘膚燥瘀血(發)狂,當歸承氣湯宜討。(加當歸入血潤燥,與桃仁承氣同意。)《金匱》大黃甘草湯,食已即吐義當考。(《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諸逆衝上,皆屬於火。」此食已即吐,是有火也。升而不降,則當逆而折之,引令下行,故用此法。若朝食暮吐,仍然完穀,是無火也,忌服。

桔梗湯

  • 1.《雜病源流犀燭》:「_寧肺桔梗湯_,〔不臥〕桔梗,貝母,當歸,黃耆,枳殼,桑皮,防己,栝蔞仁,甘草節,五味子,百合,苡仁,葶藶,杏仁,地骨皮,知母,咳甚倍百合,身熱加柴胡,便秘加大黃。
  • 2.《嚴氏濟生方》:「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若大便秘者加大黃;小便秘者加木通。
  • 3.《仁術便覽》:「桔梗,貝母,當歸,栝蔞子,枳殼,薏苡仁(炒),桑白皮(蜜炙),防己(各一兩),黃耆(一錢半),甘草節(生),杏仁(炒),百合煎(各半兩),大便秘加大黃,小便秘加木通。每五錢,姜五片,水煎。

導赤散

  • 1.《濟世全書》:「_導赤散_,治小腸實熱,小便秘赤。
  • 2.《蘭臺軌範》:「_導赤散_,治小腸實熱,小便秘赤。
  • 3.《專治麻痧初編》:「_導赤散_,治小兒心熱,上竄咬牙,小腸實熱,小便秘赤。
  • 4.《保嬰撮要》:「_導赤散_,治小腸實熱,生瘡作渴發熱,小便秘赤,或小便不利者。(方見作癢搔破)
  • 5.《保嬰撮要》:「_導赤散_,治小腸實熱生瘡,作渴發熱,小便秘赤。
▼ 展開更多

龍膽瀉肝湯

  • 1.《王孟英醫案》:「魏女,患腳腫嘔吐,寒熱便秘,孟英與龍膽瀉肝湯而立效。繼有孫氏婦患此,亦以是藥獲痊。(此亦肝經鬱熱之證,孟英善於調肝,故應手輒效。)
  • 2.《景岳全書》:「一男子,患便毒焮腫作痛,大小便秘,脈有力,以玉燭散二劑頓退,更以龍膽瀉肝湯,四劑而消。

荊防敗毒散

  • 1.《外科備要》:「生於牙床,由陽明胃經熱毒所致。初起堅腫疼痛,腮頰浮腫,發熱惡寒,宜服荊防敗毒散(天),若大渴煩嘔,噙服蟾酥丸汗之(黃),便秘燥渴煎服防風通聖散(黃),或雙解貴金丸(地)下之。宣腫處刺破頻搽冰硼散(稱)。潰後宜禁發物火酒。亦不可過用寒涼。恐生多骨俗名鬼牙。
  • 2.《外科心法》:「曹銓,因飲法酒,肛門腫痛,便秘脈實,服荊防敗毒散不應,予用黃連內疏湯而愈。

消風散

  • 1.《痘治理辨》:「熱者必生風,大小便秘而燥渴也,宜消風散;虛者必下利不食,四肢厥也,宜理中湯、異功散。

四磨湯

  • 1.《大方脈》:「治陰陽虛壅滯,氣不宣通,腹滿便閉,服木香順氣湯,兼痰服蘇子降氣湯。若因七情感傷,上氣喘急,胸膈脹悶,氣燥便秘,服四磨湯、分心氣飲。若因氣道阻隔,呃噎便燥,初服人參利膈丸,推陳致新,次服橘杏丸,或服加減正氣散(俱見理氣門)。

生化湯

  • 1.《傅氏女科》:「胎前或患傷寒、疫症、瘧疾,熱久必致墮胎,墮後愈增熱,因熱消陰血而又繼產失血故也。治者甚勿妄論傷寒、瘧疫未除,誤投梔子豉湯,柴、芩、連、柏等藥。雖或往來潮熱,大小便秘,五苓、承氣等藥斷不可用,只重產輕邪,大補氣血,頻服生化湯。如形脫、氣脫,如生脈散以防血暈。
  • 2.《靈驗良方彙編》:「婦人胎前,或患傷寒,或患瘧疾,熱久必至墮胎,墮後愈加增熱。蓋初因熱消陰血,而又繼產失血故也。治者慎勿妄謂傷寒、瘧疾未除,誤投芩、連、柴胡等藥。雖往來潮熱,大小便秘,五芩、承氣等方斷不可用,只重產輕邪,大補氣血,頻服生化湯。如形脫、汗脫、氣脫,加生脈散以防暈厥。

防風通聖散

  • 1.《赤水玄珠》:「風熱盛身癢,發熱無汗,口燥舌乾,大小便秘澀,防風通聖散加羌活。
  • 2.《雜病源流犀燭》:「_防風通聖散_,〔膝遊風〕,赤芍,芒硝,川芎,滑石煅,大黃,桔梗,荊芥,石膏,麻黃(各四分半),山梔,白朮,連翹,當歸,薄荷,甘草,黃芩,防風(各八分),表裡實,二便秘,方可用。
  • 3.《外科備要》:「生於牙床,由陽明胃經熱毒所致。初起堅腫疼痛,腮頰浮腫,發熱惡寒,宜服荊防敗毒散(天),若大渴煩嘔,噙服蟾酥丸汗之(黃),便秘燥渴煎服防風通聖散(黃),或雙解貴金丸(地)下之。宣腫處刺破頻搽冰硼散(稱)。潰後宜禁發物火酒。亦不可過用寒涼。恐生多骨俗名鬼牙。
  • 4.《古今醫統大全》:「_防風通聖散_,治一切風熱積毒瘡,發熱便秘,表裡俱實者。
  • 5.《証治準繩‧瘍醫》:「_防風通聖散_,治時毒熱毒,便秘熱燥。若時毒饑饉之後,胃氣虧損者,須當審察,非大滿、大實,不用。
▼ 展開更多

涼膈散

  • 1.《中風斠詮》:「_涼膈散_,《局方》,治溫熱時行,表裡實熱,及心火亢盛,目赤便秘,胃熱發斑。
  • 2.《醫學輯要》:「涼膈散,治溫熱時行表裡實熟及心火亢盛目赤便秘胃熱發斑
  • 3.《大方脈》:「治胃火牙痛,牽引頭額,面熱腮腫,牙齦潰爛,或牙宣出血,主以清胃散。若腸胃積熱,腫痛臭爛,目赤頭暈,口渴生瘡,唇裂便秘者,皆上中焦實火為病,用涼膈散加升麻、石膏末以下其熱(見瀉火門)。
  • 4.《大方脈》:「繭唇初起,口渴口臭,服清涼甘露飲;面赤便秘,服涼膈散。風盛瞤動、燥裂,服瀉黃散(俱見瀉火門),外搽冰硼散(見湧吐門)。唇瘡腫爛,有因肝經怒火風熱傳入脾經者,服柴胡清肝湯(見和解門)。若瘡色淡紅,日輕夜重,五心煩熱,脈虛者,服滋陰地黃湯(見補養門)。
  • 5.《大方脈》:「中火症,即完素所云將息失宜,心火暴甚(解見後)。蓋七情過極,五志之火內發,令人昏倒無知,筋骨不用也。其先未昏冒時,必見有便秘、譫妄、發斑等症,主以涼膈散(見瀉火門)。
▼ 展開更多

清胃散

  • 1.《外科備要》:「_—火牙痛_,齦赤焮腫、口氣臭熱、喜飲冷湯,得寒更疼、或渴而煩,唇焦便秘,宜服清胃散、涼膈散、承氣湯之類(日、黃),外搽冰硼散、碧雪、紫雪散之類(稱、光、露)。

大陷胸湯

  • 1.《顧松園醫鏡》:「_大陷胸湯_,治誤下因成大結胸,從心上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口渴舌燥,日脯潮熱,大便秘結,脈沉緊者。
  • 2.《成方切用》:「是以胸滿多帶表證,宜微汗。脅滿多帶半表半裡,宜和解。胸中痰實者,宜湧之。如結實燥渴便秘,宜以此湯下之。附白散,巴豆一分,去心皮炒黑研,貝母桔梗各三分,治寒實結胸。巴豆辛熱,以散寒結。貝母苦辛,以散痰熱。結在胸,故以桔梗浮而上之,利膈清表。故病在膈上必吐,病在膈下必利也。
  • 3.《醫方集解》:「《六書》云:胸膈滿者,胸間氣塞滿悶也,非心下滿;脅滿者,脅肋脹滿也,非腹中滿;蓋表邪傳裡,必先胸以至心腹入胃,是以胸滿多帶表證,宜微汗;脅滿多帶半表半裡,宜和;胸中痰實者宜湧之;如結實燥渴便秘,宜以此湯下之。附:白散:巴豆一分,去心皮,炒黑,研,貝母、桔梗各三分。

仙方活命飲

  • 1.《簡明醫彀》:「經曰:汗之則瘡已,所謂疏泄榮衛之邪,此大法也。故初感脈浮數,焮腫赤痛,加減敗毒散發散之。脈沉實,煩熱躁渴,腫硬痛深,大便秘,邪在裡,宜下之,黃連湯之類疏通之,仙方活命飲。外無焮腫,內無便秘,邪在經絡也,宜調和榮衛,托裡養榮湯、白芷升麻湯。腫高焮痛,脈浮,宜托裡藥治,內托復煎散。

二陳湯

  • 1.《儒醫心鏡》:「五六日來嘔不休,心胸脹悶手難揉,多加枳樸芩連芍,便秘硝黃一服瘳。
  • 2.《方症會要》:「治氣怒飲食猝痛便秘心胸高起手不可按(本方加行氣消食藥)
  • 3.《一見能醫》:「多加枳樸芩連芍,便秘硝黃一服瘳。

八正散

  • 1.《育嬰家秘》:「—病有搐久未止,大小便秘者,宜八正散主之。如大便四、五日不通者,不可利之,恐損其胃氣,宜豬膽汁導法通之,神效。
  • 2.《痘疹精詳》:「人身二便若江河,稍不通流壅遏多,四順飲治大便秘,八正散調小便多。
  • 3.《幼科驚搐門》:「搐久不止,大小便秘者,八正散主之。如大便只四五日不通,不可遽用利藥,宜豬膽汁導法通之。
  • 4.《醫理真傳》:「實症小便量少、熱赤、頻急、而滴瀝不暢,甚至尿閉不通,小腹脹滿,或疼痛、口渴、便秘、苔黃膩、脈滑、數,宜清利濕熱,宜豬苓湯或八正散加減治之。虛症小便滴瀝不爽,排出無力,甚或不通,面白、腰冷、舌質淡、脈沉細,宜補腎溫陽通竅,以濟生腎氣丸加減治之。
  • 5.《大方脈》:「凡小腹滿,按之覺痛,兼四肢厥冷,小便清長者,是冷結膀胱也,宜服當歸四逆加吳萸生薑湯(見祛寒門)。若四肢不冷,小便雖利,時或刺痛者,是血蓄膀胱也,宜服桃仁承氣湯(見理血門)。如少腹滿痛、小水不利者,是水蓄膀胱也,服五苓散。若大小便秘,是水熱蓄結也,服八正散(俱見利濕門)。
▼ 展開更多

六味地黃丸

  • 1.《內科摘要》:「一男子,莖中痛,出白津,小便秘,時作癢,用小柴胡加山梔、澤瀉、炒連、木通、膽草、茯苓,二劑頓愈,又兼六味地黃丸而痊。

百合固金湯

  • 1.《成方切用》:「然土為金母,清金之後,急宜顧母,否則金終不能足也。醫貫曰:咳嗽吐血,未必成瘵也。服四物知柏之類不已,則瘵成矣。胸滿膨脹,悒悒不快,未必成脹也。服山楂神麯之類不止,則脹成矣。面目浮腫,小便秘澀,未必成水也。服滲利之藥不止,則水成矣。氣滯膈塞,未必成噎也。

六一散

  • 1.《醫方集解》:「治傷寒、中暑,表裡俱熱,煩躁口渴,小便不通;瀉痢,熱瘧,霍亂吐瀉。下乳,滑胎,解酒食毒,偏主石淋(暑熱皆陽邪,在表則發熱,在裡則瀉痢、霍亂、發瘧,在上則煩渴,在下則便秘或熱瀉。火氣煎灼,精結成石,則為石淋)。
  • 2.《成方切用》:「(河間),治傷寒中暑,表裡俱熱,煩躁口渴,小便不通,瀉痢熱瘧,霍亂吐瀉,下乳,滑胎,解酒熱毒,偏主石淋。(暑熱皆陽邪,在表則發熱,在裡則瀉痢霍亂,在上則煩渴,在下則便秘,或熱瀉。火氣煎灼,精結成石,則為石淋。)

六君子湯

  • 1.《幼科鐵鏡》:「症如痰壅氣盛,加南星、半夏、白茯以清痰,枳殼、陳皮、紫蘇以順氣。內熱便秘,用承氣湯以下之,柔痓用附子理中湯以溫之,六君子湯以補之。如纏綿不已則難治也。如病久而復手足抽攣,如角弓反張,此乃血枯不能養筋,治用四物湯加附子、防風、羌活,切不可作驚癇治,恐誤則殞命矣。

桂枝加大黃湯

  • 1.《醫方集解》:「治太陽誤下,轉屬太陰,腹滿大實痛者(腹脹雖屬太陰,若里證尚淺,腹滿時痛,猶宜和之以桂枝加芍藥湯;惟滿痛便秘、口燥咽乾者,方可以此湯下之)。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

  • 1.《醫方集解》:「本方去桂加茯苓、白朮,名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仲景:治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發無汗,心滿微痛,小便不利(表證未退,復增滿痛便秘,邪已內陷,故去桂枝表藥不用,而用芍藥、甘草以除痛,生薑以散滿祛寒,白朮、茯苓以生津導水,合薑棗以和胃,安內即所以攘外也)。

木防己湯

  • 1.《皇漢醫學》:「一婦人患腳氣水腫,醫治不奏效,迎先生療之。其人兩腳內廉及口吻麻痹,胸中悸,大、小便秘結,心下痞,硬滿。與木防己加茯苓湯,兼服消塊丸,不日腫消,麻痹盡愈,自將停服。先生曰:「毒未全盡而停服,後必再發。」不聽。後果短氣息迫,凶證漸具。乃狼狽迎先生,懇請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