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臟腑類 (25)

回本書目錄

臟腑類 (25)

1. 滯下

痢之為病,與泄瀉相似不同,《內經》名之腸澼,仲景則以下利括之。滯下之目亦出於漢晉,今標於篇以與彼為別。是證此間所見多屬熱疫,而考之往籍,宋代之方概不過逐積、澀腸二端,明人往往本之脾腎,專務調補,均歉於事用。今通融諸家,無所偏主,庶足以應變乎。

白話文:

痢疾的病症,和腹瀉相似又不同,《內經》將它稱為腸澼,仲景則用下利來歸類它。滯下的名稱也出於漢晉時期,現在將它列在篇章中,以和下利區別開來。到目前為止我所見到的這類證據大多屬於熱疫,而從以前的文獻中考證,宋代的治療方法只講求排除積滯、澀腸兩方面,明朝的人們往往以脾腎為根本,專注於調理和滋補,都欠缺實用性。現在我綜合各家的方法,不偏向任何一方,這樣應該足夠應付各種情況了吧。

名義,初虞世《養生必用方》云:古人凡奏圊頻並皆謂之利,尋常水瀉謂之利,米穀不化謂之米穀利,或言下利清穀。痢謂之滯下,謂所下濡滯,膿血點滴,坐圊遲久,豈不謂之滯下也。(《萬安方》)(按:米穀疑水穀,然《幼幼新書》引亦作米穀,且云或言下利清穀,則難得改易,姑仍其舊。)

白話文:

名義,意思是名稱和意義。《養生必用方》中說:凡是便祕和腹瀉都是不利。平時大便稀水樣的是腹瀉,大便中有未消化食物的是米穀利,又叫清穀利。痢疾叫滯下,是指排便不通暢,有膿血,長期大便滯留。

源由諸說,水穀痢者,由體虛腠理開,血氣虛,春傷於風,邪氣留連在肌肉之內,後遇脾胃大腸虛弱而邪氣乘之,故為水穀痢也。脾與胃為表裡。胃者脾之府也,為水穀之海。脾者胃之藏也,其候身之肌肉。而脾氣主消水穀,水穀消,其精化為榮衛,中養臟腑,充實肌膚。大腸肺之腑也,為傳導之官,化物出焉。水穀之精化為血氣,行於經脈,其糟粕行於大腸也。肺與大腸為表裡,而肺主氣,其候身之皮毛。春陽氣雖在表,而血氣尚弱,其飲食居處,運動勞役,血氣虛者,則為風邪所傷,客在肌肉之間。後因脾胃氣虛,風邪又乘虛而進入於腸胃。其脾氣弱則不能剋制水穀,故糟粕不結聚而變為痢也。(《病源論》)

白話文:

根據各種說法,水穀痢是由於體虛腠理開,血氣虛,春天傷於風,邪氣滯留在肌肉內,後來遇到脾胃大腸虛弱而邪氣乘虛而入,所以導致水穀痢。脾與胃是表裡關係。胃是脾之府,是水穀之海。脾是大腸之藏,其反映在身體的肌肉上。脾氣主要消化水穀,水穀消化後,其精華轉化為榮衛,滋養臟腑,充實肌膚。大腸是肺的腑,是傳導的器官,將廢物傳出。水穀的精華轉化為血氣,在經脈中運行,其糟粕在大腸中運行。肺與大腸是表裡關係,肺主氣,其反映在身體的皮毛上。春季的陽氣雖然在表,但血氣仍然虛弱,在飲食、居住、運動、勞作中,血氣虛弱的人,就會被風邪所傷,客居在肌肉之間。後來由於脾胃氣虛,風邪又乘虛而入於腸胃。其脾氣虛弱,不能約束水穀,所以糟粕不結聚而變成痢疾。(《病源論》)

夫赤白痢疾,古人謂之滯下,近代云無積不成痢。以僕思之,一歲之中,豈惟夏秋之間有積而春冬無之。得非致疾之由,皆因春傷風邪。然風喜傷肝,春時肝木正旺而不受邪,移氣克於脾土。脾受賊邪,故不能克化食飲,又乃飲食不節,恣餐生硬瓜果魚肉黏膩等物,積聚不化,更因外感五邪,如當風取涼、露臥濕地等,不為霍亂,則成滯下必矣。其中卻有冷熱之分。

白話文:

赤白痢疾,古人稱之為「滯下」,近代說法是沒有積滯就不會得痢疾。依我看,一年之中,豈止是夏秋之間纔有積滯,春冬就不會有嗎?認為致病的原因,都是因為春天感染了風寒。風喜歡侵犯肝臟,春天肝氣旺盛,不會被風邪傷害,風邪只好轉而剋制脾土。脾臟受到病邪的侵襲,所以無法消化食物,加上飲食不節制,任性地吃生硬瓜果、魚肉和黏膩的食物,這些食物積聚在體內消化不了,再加上受到外界的五邪侵襲,比如當風取涼、露宿濕地等,如果不引起霍亂,必定會成為滯下。其中有冷熱之分。

(《管見良方》)

夫痢疾者,因夏月初秋忽有暴冷,折於盛熱,無可分散,客搏肌中,發於外則為瘧,發於內則為痢,內外俱發則為瘧痢。皆由榮衛不和,腸胃虛弱,冷熱之氣乘虛客於腸胃。又因飲食有冷,冷氣在腸胃,復為熱氣所傷,腸胃宿虛,故受熱氣,夾熱則赤,夾冷則白,冷熱交攻則膿血相雜。亦因沉積所作,赤痢積熱,白痢積冷,赤白痢冷熱之積。

白話文:

痢疾是夏季和初秋時節,突然遭受嚴厲的寒冷,在熱氣盛行下中暑,熱氣無法分散、散發,外襲肌膚就會發為瘧疾,入襲內臟就會發為痢疾,同時侵襲內、外的就會成為瘧疾和痢疾混合的症狀。都是由於營血、衛氣的功能失常,腸胃虛弱,冷熱之氣乘虛侵入腸胃。而且也因為飲食中的寒涼,使腸胃中有寒氣,而且加上熱氣的傷害,腸胃虛弱,所以受到熱氣,熱氣夾雜就變成赤色,寒氣夾雜就變成白色,寒氣和熱氣互相侵襲,所以膿血混雜在一起。同時也因為體內積聚的物質所生成的,赤痢是熱症積久,白痢是寒邪積久,赤白痢是寒熱二氣積聚。

若脾胃氣虛,不能消化水穀,則糟粕不聚;或春間解脫,風冷所傷,腸虛胃弱,卒被寒所折,便為下痢多矣。(《全嬰方論》)

白話文:

如果脾胃之氣虛弱,不能消化水穀,那麼糟粕(未消化的食物)就會不能聚攏;或者在春天裡解除衣被,被風寒所傷,腸虛胃弱,忽然被寒氣折傷,就會腹瀉不止了。(《全嬰方論》)

蓋人日受飲食之積留滯於內,濕蒸熱瘀伏而不作,偶或調攝失宜,復感酷熱之毒,至秋陽氣始收,火氣下降,蒸發蓄積而滯下之病作矣。(《明醫指掌》)(按:此說《醫統》引戴氏,又出薛氏《平治會萃附論》,當考。)

白話文:

人體在春節期間飲食積累,濕熱瘀滯在體內,偶爾調養失宜,再加上酷暑的毒氣,到了秋天,陽氣開始收斂,火氣下降,積累的濕熱瘀滯之病就會發作。(《明醫指掌》)(註:此說《醫統》引用戴氏,又出薛氏《平治會萃附論》,應參考。)

泄瀉痢瘧同乎一源,多由暑月脾胃氣虛、飲食傷積所致。飲食才傷便作,則為泄瀉為輕;飲食停積既久,則為瘧痢為重。而瘧與痢又有分別。飲食為痰,充乎胸膈則為瘧疾;飲食為積,膠乎腸胃則為痢疾。古人有言曰:無痰不是瘧,無積不是痢。良有以也。(《丹溪心法附余》)

白話文:

腹瀉、痢疾和瘧疾同出一源,多是夏季脾胃虛弱、飲食積滯所造成的。飲食才傷了脾胃就發病,那就是腹瀉,比較輕微;飲食停積久了,就會變成瘧疾或痢疾,比較嚴重。而瘧疾和痢疾又有所區別。食物停積在胸膈之間就形成瘧疾;食物停積在腸胃就形成痢疾。古人說:「沒有痰不是瘧疾,沒有積滯不是痢疾。」這是很有道理的。

脈候,腸澼下膿血,脈沉小流連者生,數疾且大有熱者死。腸澼筋攣,其脈小細安靜者生,浮大緊者死。(《脈經》)

白話文:

如果脈象顯示腸內有膿血下流,脈沉而細弱,來去緩慢,則病人可以活命;如果脈搏跳動得又快又大,且有發熱的症狀,則病人將會死亡。如果腸道絞痛,肌肉痙攣,脈象細弱而平穩,則病人可以活命;如果脈象浮大而緊繃,則病人將會死亡。

脈時小絕者生,洪大數者死。懸絕澀者死,細微而澀者生。緊大而滑者死,得代絕脈者亦死。(《病源論》)

下痢微小卻為生,脈大浮洪無瘥日。(《脈訣》)

腸澼頻下膿血者,診脈宜滑大也。若弦急者必死。(《濟生》)(按:此改經文懸澀為弦急。《醫約》曰:此乃大概言之,又當審其胃氣。如有胃氣,則脈雖大不妨,又不可以一途而論也。)

白話文:

腸胃化膿出血頻繁的患者,診脈時脈象應當是滑而洪大的。但如果脈象是細弱急促的,則患者必定會死亡。(《濟生》)(按:這段話中的「懸澀」應改為「弦急」。《醫約》中說:這裏只是粗略地談論了脈象,還應該具體考察患者的胃氣。如果有胃氣,那麼脈象即使是大也不妨礙,也不能一概而論。)

法曰證與脈合者生,相反者死。今痢為有餘之證,脈宜洪大數實,乃為脈證相符而可治,今又有不治者何?蓋痢雖屬有餘,而下利則傷氣傷血,實為有餘中不足。故脈沉小流連者生,洪大數身熱者死,細小安靜者生,浮大而緊者死,陰症見陽脈者生,陽症見陰脈者死,身熱脈大者半死半生。(《會解》)

白話文:

法方說,證候和脈象相符合的可以生,相反的會死。現在痢疾是一種有餘的證候,脈象應該洪大、數實,這纔算是脈證相符而可以醫治,現在還有人治不好的是什麼原因? 痢疾雖然屬於有餘的證候,但下痢會傷氣傷血,實際上是「有餘中不足」。所以脈沉小流連的是可以活的,脈洪大、數、身熱的是會死的,脈細小、安靜的是可以活的,脈浮大而緊的是會死的,陰證見到了陽脈的是可以活的,陽證見到了陰脈的是會死的,身體發熱而脈象洪大的,有一半能活、一半會死。

下痢白沫,初起脈小滑能食者易治,洪大急疾四肢厥冷者難治。久痢脈微弱小細者即愈,數實或虛大無根者危。下痢膿血,初起脈小滑或弦軟身不熱者易治;數實滑大而身熱者,勢雖甚猶或可治;若先不熱,五六日後反發熱脈大者必死。久則脈宜芤遲虛細,不宜數盛滑實,或身熱不止、口噤不食者皆死。

白話文:

  • 腹瀉白沫,初期脈搏弱小、滑利、能吃東西的容易治癒,脈搏洪大、急促、四肢厥冷的難以治癒。

  • 長期腹瀉脈搏微弱、虛小、細微的可以治癒,脈搏數實或虛大、沒有力道的危險。

  • 腹瀉膿血,初期脈搏弱小、滑利或弦軟、身體不發熱的容易治癒;脈搏數實、滑大、身體發熱的,病情雖然嚴重,但還是有可能治癒;如果一開始不發熱,五六天後突然發熱、脈搏變大的,必死。

  • 長期腹瀉脈搏應該軟弱、遲緩、虛細,不應該數盛、滑實,或者身體發熱不止、口緊閉不吃東西的都會死亡。

久痢脈結代,反驟能食為除中者必死。大抵下利之脈,初起雖實大不妨,六七日後最忌強盛。凡下利脈浮身熱作風治,脈沉身重作濕治。下利為腸胃病,雖迸進而能食則吉。若噤口痢,初起脈數實可治。久痢而反不能食,脈見有餘者死。惟小弱流利者,當作胃虛治之。(《醫通》)

白話文:

長期腹瀉,脈搏急速且模糊,反而突然能吃東西是中陽已被除去了,必會死亡。一般來說,腹瀉的脈象,剛開始雖然很充實強壯,也不會妨礙治療,六、七天後最忌諱脈象強盛。凡是腹瀉脈浮,身體發熱,屬於風熱所致,用治療風熱的方法治療;脈沉,身體沉重,屬於濕熱所致,用治療濕熱的方法治療。腹瀉屬於腸胃疾病,即使排泄物頻繁而還能吃東西,則吉利。但是,如果不吃不喝,腹瀉剛開始脈搏經常出現實數,是可以治療的。長期腹瀉而不能吃東西,脈象出現過剩者,會死亡。只有小弱流利者,應該當作胃虛來治療。

痢為里證,脈宜沉惡浮(有表邪者不在此論),宜細惡大(初起邪盛者不在此論),宜緩惡弦。(《醫碥》)

辯證要領,其證有令人先泄瀉不止變成痢疾者,亦有不瀉便成痢疾者。其證心腹㽲痛甚不可忍,亦有不痛者。裡急後重,奏廁頻迸,或有或無。宜子細看廁馬中,若有一點或赤或白或赤白相雜,此即痢證無可疑者。(按:《和劑·指南》曰。病人登廁,才有一兩點物或赤或白或如魚腦者,此皆痢證也。此陳氏所本。)雖曰赤色為熱,白色為寒,赤白相雜為冷熱不調,然不若姑以此法辨之。凡痢疾有冷熱虛實,一時脈證未明,全在醫者子細詳察,不可執脈。(《管見良方》)

白話文:

辯證要領:

痢疾的症狀,有的人先腹瀉不止,後來變成痢疾;有的人沒有腹瀉,直接就變成痢疾。還有的會感到心腹劇烈疼痛,難以忍受;也有的人不痛。裡急後重,上廁所頻繁,有時有,有時沒有。應該仔細觀察大便,如果有一點或赤色或白色或赤白相雜,這就是痢疾的徵兆,無疑。

(按:《和劑·指南》說:病人上廁所,纔有一兩點東西,或赤色或白色或像魚腦一樣,這都是痢疾的徵兆。這也是陳氏的依據。)雖然說赤色是熱,白色是寒,赤白相雜是冷熱不調,但是不如姑且用這個方法來辨別。凡是痢疾,都有冷熱虛實之分,一時脈象不明,全在醫生仔細詳察,不可執著。(《管見良方》)

諸有積,以肚熱纏痛推之。諸有氣,以狀如蟹渤驗之。(《直指》)

泄痢之病,水穀或化或不化,並無努責,惟覺困倦。若滯下則不然,或膿或血,或膿血相雜,或腸垢,或無糟粕,或糟粕相混。雖有痛、不痛、大痛之異,然皆裡急後重,逼迫惱人。考之於經,察之於證,似乎皆熱證實證也。余近年涉歷,亦有大虛大寒者,不可不知。(《局方發揮》)

白話文:

腹瀉的症狀,水穀食物有時消化吸收,有時不消化吸收,排出時並沒有用力排便的感覺,只覺得倦怠。但如果腹瀉是因臟腑積滯而成的瀉下,則不然,或膿或血,或膿血相雜,或腸垢,或沒有渣滓糟粕,或有渣滓糟粕混雜。儘管有疼痛、不疼痛、劇烈疼痛的區別,然而都伴有裡急後重(裏急意指有便意,後重意指大便排不盡,有下墜感)的症狀,使人煩惱痛苦。根據《難經》的理論,觀察症狀,好像都是熱證實證。但我近年來的臨牀實踐中也見到有大虛大寒的腹瀉,這一點不能不知道。(《局方發揮》)

凡治痢疾,最當察虛實,辨寒熱,此瀉痢中最大關係。若四者不明,則殺人甚易也。(《景岳》)

痢疾古有赤熱白冷及五色分屬五臟之辨,然臟腑寒熱當以脈症互參,雖有前說,存之而已,若執此認病,泥矣。(《金匱翼》)

白話文:

痢疾在古代有赤熱、白冷以及五色分屬五臟的區別,但是臟腑的寒熱應該以脈象和症狀互相參照,雖然有前面的說法,但僅供參考罷了,如果憑此診斷疾病,那就死板了。(《金匱翼》)

證治總例,凡人患痢,不問赤白,脈小身涼者易安,脈大身熱者難瘥。患痢未有不腹痛者,皆緣有積也。暑積及熱積多患赤痢,冷積多患白痢。亦有腸胃有風而患赤痢者,有冷熱不調而患赤白痢者。暑積痢可用黃連阿膠丸綿煎散滑石。白痢可用駐車丸感應丸之類。冷熱不調用戊己丸巴豆丸子之類。(《醫說》引《醫余》)

白話文:

醫學治療概述

無論是赤痢還是白痢,凡是患病的人脈搏微弱、身體涼爽,更容易好;脈搏強大、身體發熱的,難以治癒。患痢疾的人沒有不腹痛的,都是因為體內有積累的毒素。在夏天積累下來的毒素,以及體內因吃熱補的東西而積下來的熱的毒素,多患赤痢;由冷積造成的,多患白痢。也有腸胃有風而患赤痢的,有冷熱不調而患赤白痢的。治療暑積痢可以用黃連阿膠丸、綿煎散加滑石。白痢可以用駐車丸、感應丸之類的藥。冷熱不調可以用戊己丸、巴豆丸子之類的藥。(《醫說》摘錄自《醫餘》)

如五心煩熱,唇赤煩渴引飲,心中欲冷而惡熱,臍腹脹痛,六脈洪數或六脈虛弱者,便不可作虛寒治療投之熱藥,此等脈證多因中暑得之。近人多不明中暑而妄投熱藥,傾人性命。殊不知寒傷形而不傷氣,所以脈盛;熱傷氣而不傷形,所以脈虛。經云:陽根於陰,陰本於陽。

白話文:

如果出現五心煩熱、嘴脣發紅、口渴想喝水、心裡想吃冷的東西卻討厭熱的東西、肚臍周圍疼痛、六脈浮而有力或六脈虛弱的症狀,就不能當成虛寒來治療,反而給予熱性的藥物,這一類的脈象證狀大多是由中暑引起的。但現在很多人不瞭解中暑,反而胡亂使用熱性藥物,這會危及生命。殊不知寒邪會傷及形體而不傷及氣血,所以脈象會強盛;熱邪會傷及氣血而不傷及形體,所以脈象會虛弱。經書上說:「陽氣根源於陰氣,陰氣本源於陽氣。」

陽無陰以生,陰無陽以化。凡夏月天氣熱,當食以寒,扶陰氣以養陽之時也。今人以為陰氣在內,反抑以熱藥,而成瘧痢脫血者多矣。若心中有時煩躁,五心煩熱,四肢棄縱,不欲衣覆,或揚手擲足,飲食欲冷而惡溫,下痢純赤或赤黃色者,不問六脈虛弱及年高等人,便宜以性涼之藥調治,如敗毒散小柴胡湯黃連丸是也。

白話文:

陽氣如果不依賴陰氣的滋潤不能產生,陰氣如果不依賴陽氣的溫煦不能變化。凡是夏天天氣炎熱的時候,應該吃寒涼的食物,這樣可以扶助陰氣,以養護陽氣。現在的人認為陰氣在人體內部,反而用熱性的藥物來抑制陰氣,因此患上瘧疾、痢疾、脫血癥的人很多。如果心中有時煩躁,五心煩熱,四肢棄縱,不喜歡穿衣服蓋被子,或者揚手擲足,飲食想吃涼的食物而厭惡溫熱的食物,痢疾純粹是紅色或紅黃色,不論六脈虛弱及年老人,都應該用性涼的藥物調治,比如敗毒散、小柴胡湯、黃連丸等。

若下痢純白,或如魚腦,或如鶩溏,或滑泄不禁,臍腹冷痛,四肢逆冷,口若含霜,飲食欲溫而惡冷,六脈沉微,不問少壯,此是虛冷證也,宜用溫熱藥治之,如丁香豆蔻散、阿梨勒丸、木香散、駐車丸,或佐以四桂散、附子理中湯。若下痢赤白,或純膿,或鶩溏鮓臭,臍腹撮痛,遇痛則痢下,下後則痛止,此是有積作痢,宜以加巴感應丸中,加黃蠟丸綠豆大,各十五丸兼服,其積必去。若裡急後重者,以枳實去瓤麩炒黃煎湯,吞下感應丸則愈。

白話文:

若拉肚子呈純白色,或像魚腦、鴨子屁股,或不受控制地滑瀉,肚臍和腹部疼痛寒冷,四肢冰冷,嘴裡像含著霜,只想吃溫熱的東西,卻討厭寒冷的飲食,六脈沉緩微弱,無論是年齡大還是年輕人,這是虛寒證,應使用溫熱的藥物治療,如丁香豆蔻散、阿梨勒丸、木香散、駐車丸,或者輔以四桂散、附子理中湯。如果拉肚子呈紅白相間,或全是膿,或像鴨子屁股和臭酸菜那樣發臭,肚臍和腹部劇烈疼痛,疼痛時就拉肚子,拉完後疼痛停止,這是積滯引起的痢疾,應該在加巴感應丸中加入綠豆大小的黃蠟丸,各十五丸一起服用,積滯就會去除。如果肚子裡急後重,可以用枳實去瓤後麩炒黃煎湯,吞服感應丸就能治癒。

如未止,但以仙方斷下丸六神丸香連丸、駐車丸服之必愈。(《管見良方》)

白話文:

假如久瀉不止,只要服用神仙的配方斷下丸或六神丸、香連丸、駐車丸都可以治癒。(《管見良方》)

大抵治痢之法,虛者補之,實者瀉之,滑者澀之,閉者通之,有積者推之,風則散之,暑則滌之,濕則燥之,熱則涼之,冷則溫之,冷熱者調之,以平為期,不可過,此為大法。(《婦人良方》)

白話文:

一般治療痢疾的方法是:虛弱的要補益,實熱的要祛除,滑腸的要收澀,閉塞不通的要疏通,有積滯的要推導、藥物有風寒之性的要宣散,有暑熱之性的要清滌,有濕邪的要燥濕,熱性的要清涼,寒性的要溫暖。如果是冷熱錯雜的,則要調和,以達到平衡為目的。不可過度,這是基本的治療法則。

痢疾多因飲食停滯於腸胃所由致,倘不先以巴豆等藥,以推其積滯,逐其邪穢,鮮有不致精神危困、久而羸弱者。余嘗鑑焉,每遇此證,必先盪滌腸胃,次正根本,然後辨其風冷暑濕而為之治法。故傷熱而赤者則清之,傷冷而白者則溫之,傷風而純下清血者則祛逐之,傷濕而下豆羹汁者則分利之。

白話文:

痢疾大多是因為食物停留在腸胃而引起的,如果不及時用巴豆等藥物來清除積滯,排除邪氣,很少有人不會精神疲憊,長此以往就會虛弱。我曾鑑於此,每逢遇到這種情況,必定先清洗腸胃,然後調整根本,再辨別風寒暑濕,採用相應的治療方法。因此,如果是熱傷引起的赤痢,就用清涼的藥物治療;如果是寒傷引起的白色痢疾,就用溫熱的藥物治療;如果是風傷引起的純下清血,就用祛風逐邪的藥物治療;如果是濕傷引起的豆羹汁樣痢疾,就用分利濕的藥物治療。

又如冷熱交併者,則溫涼以調之;傷損而成久毒痢者(按:上文曰,或飲服冷酒物,恣情房室,勞傷精血而成久毒痢者),則化毒以保衛之。夫如是,藥無不應而疾無不愈者矣。(《濟生》)

白話文:

再如冷熱交替的,就用溫和涼爽的藥物來調和;外傷引起而形成的久年痢疾(按:上文說,有飲酒或服用冷的食物,縱情房事,勞傷精氣造成的久年痢疾),就用解毒的藥物來治療。如果這樣,藥物沒有不應驗的,疾病沒有不治癒的。

痢出於積滯。積,物積也。滯,氣滯也。物積欲出,氣滯而不與之出,所以下墜裡急,乍起乍止,日夜凡百餘度。病家所請,莫不求其止,孰知物積氣滯致有如是之證耶。繼人但見有上項證候,不論色之赤白,脈之大小,一皆以通利行之。物積用巴豆、大黃輩,氣滯用枳殼桔梗青皮、蓬朮輩,二者兼濟,必能收功。

白話文:

痢疾的形成是由於體內積滯。積,即食物積滯;滯,即氣滯。在體內積滯,有待排出的食物,因氣滯而使之無法排出,所以會導致腹瀉急迫,時而發作,時而停止,通常一天會發作一百多次。病患家屬求醫時,總是希望醫生能止瀉。但是,又有誰知道,這些症狀的背後是食物積滯和氣滯共同造成的呢?一些繼承前人的醫者,只看到患者出現上述症狀,不論糞便的顏色是赤紅還是白色,脈象是大還是小,都一概以通便利便法來治療。如果是食物積滯,則使用巴豆、大黃一類的藥物;如果是氣滯,則使用枳殼、桔梗、青皮、蓬朮一類的藥物。兩種藥物配合使用,必能奏效。

其間佐以黃連阿膠丸,效驗尤著。蓋痢疾多因傷暑伏熱、酒面炙煿醞釀而成,其阿膠尤大腸之要藥,有熱毒留滯則能疏導,無熱毒留滯則能安平。市肆或無丸子,即以炒阿膠、當歸、青皮、赤茯苓、黃連作劑,入烏梅、濃蜜同煎,最能盪滌惡穢。積既去,遍數自疏。嗣是卻以木香茯苓、縮砂、白豆蔻、陳皮甘草調之,自然喜食。

白話文:

在這期間輔以黃連阿膠丸,療效尤其顯著。痢疾多因夏季暑熱、飲酒過度和暴飲暴食而引起,阿膠尤其對大腸有奇效,有熱毒留滯時能疏導,無熱毒留滯時能使大腸安穩。藥店裡若沒有丸藥,可以用炒過的阿膠、當歸、青皮、赤茯苓、黃連當作藥劑,加入烏梅和濃蜜一起熬煮,能有效地清洗體內的穢物。當積食症狀消除後,便數會自然減少。之後再以木香、茯苓、縮砂、白豆蔻、陳皮、甘草調配而成藥物,自然讓人食慾大開。

食則糟粕入於大腸,然後真人養臟湯、易簡斷下湯,可止則止矣。(《直指》)

白話文:

吃東西之後,不可消化的殘渣,進入大腸之後,我們可以利用養臟湯和方便利尿的湯來調理,如果能使大便通暢,則可以停止使用此種湯。

法云:後重則宜下,腹痛則宜和,身重則除濕,脈弦則去風。血膿稠黏,以重藥竭之:身冷自汗,以毒藥溫之。風邪內縮,宜汗之則愈,鶩溏為痢,當溫之。又云:在表者發之,在裡者下之,在上者湧之,在下者竭之,身表熱者內疏之,小便澀者分利之。又曰:盛者和之,去者送之,過者止之。兵法云:邂其來銳,擊其墮歸。此之謂也。(《保命集》)

白話文:

《保命集》中說:大便後感到身體沉重,應該服用瀉藥;腹痛時應該服用和解藥;身體沉重時應該服用除濕藥;脈搏弦緊時應該服用祛風藥。血液和膿液粘稠厚重,應該服用猛藥來清除;身體寒冷自汗,應該服用溫補藥。風寒內侵,應該發汗來治療,溏泄為痢疾,應該溫補治療。另外,在體表的疾病應該發散,在體內的疾病應該瀉下,在上面的疾病應該湧吐,在下面的疾病應該竭盡治療;身體表面發熱的疾病,應該用內服的藥來疏通;小便澀痛的疾病,應該用利尿的藥來分利。又說:疾病旺盛時應該用和解的藥,疾病退出時應該用驅趕的藥,疾病過盛時應該用抑制的藥。兵法上說:迎擊敵人銳利的攻勢,攻擊敵人衰退的軍隊。這也是同樣的道理。

痢疾初得一二日間,以利為法,切不可便用止澀之劑。若實者,調胃承氣、大小承氣亦可用。有熱先退熱,亦不可便用參、術;然氣虛者可用,胃虛者亦用之。初得之時,元氣未虛,必推蕩之,此通因通用之法;稍久氣虛,則不可下。壯實初病宜下,虛弱衰老久病宜升之。(《丹溪心法類集》)

白話文:

痢疾在初次發作的一至二日內,應以通利大便為治療法則,不可立即使用止瀉斂澀的藥物。如果是實證熱痢,可以採用調胃承氣湯、大小承氣湯等方劑來治療。如果有發熱症狀,應先退熱,不可立即使用人參、白朮等補益藥物;但是,如果患者氣虛,則可以使用補氣藥物;如果患者胃虛,也可以使用補益胃氣的藥物。在痢疾初起時,患者元氣尚未虛弱,因此應以攻下通利的方法治療,這是適用於所有原因引起的痢疾的治療方法。如果病程稍久,患者出現氣虛,則不能再使用攻下法。對於體壯實,初次發病的患者,適宜採用攻下法;對於體虛衰老,久病的患者,則宜採用升提法。

治痢十法:其或惡寒發熱,身首俱痛,此為表證,宜微汗和解,用蒼朮川芎、陳皮、芍藥、甘草、生薑三片煎。其或腹痛後重,小水短,下積,此為里證,宜和中疏氣,用炒枳殼、製厚朴、芍藥、陳皮、滑石、甘草煎

白話文:

治療痢疾有十種方法:如果患者出現惡寒、發熱、頭痛和全身疼痛,這就是表證,應該適當發汗以解除症狀,可以使用蒼朮、川芎、陳皮、芍藥、甘草和生薑片這九味藥物來煎服。如果患者出現腹痛、腹脹、小便短赤、大便下陷,這就是裏證,應該和中疏氣,可以使用炒過的枳殼、製過的厚朴、芍藥、陳皮、滑石和甘草這九味藥物來煎服。

其或下墜異常,積中有紫黑血而又痛甚,此為死血證,法當用擂細桃仁、滑石行之;或口渴及大便口燥辣,是名挾熱,即加黃芩;或口不渴,身不熱,喜熱手熨蕩,是名挾寒,即加乾薑。其或下墜在血活之後,此氣滯證,宜於前藥加檳榔一枚。其或在下則纏住,在上則嘔食,此為毒積未化、胃氣未平證,當認其寒則溫之,熱則清之,虛則用參、術補,毒解積下食自進。

白話文:

如果她的症狀有異常的下墜感,積聚物中有紫黑的血,而且疼痛非常劇烈,這就是死血證。治療方法應當使用研磨成細末的桃仁、滑石來行氣活血。如果她感到口乾,大便乾燥灼熱,這叫做挾熱,就應該加上黃芩。如果她不感到口乾,身上也不發熱,卻喜歡用熱手熨燙來緩解不適,這叫做挾寒,就應該加上乾薑。如果她的症狀在下墜時是活血後出現的,這就是氣滯證,應該在前面的藥方中加入一顆檳榔。如果她的症狀在下部則纏住,在上部則嘔吐食物,這叫做毒積未化、胃氣未平證,應當辨別是寒證就用溫熱藥物治療,是熱證就用清熱藥物治療,是虛證就用參、術來補益,毒氣化解積聚物的症狀自然就會消失,飲食自然就會恢復正常。

其或力倦,自覺氣少惡食,此為挾虛證,宜加白朮、當歸身,虛甚者加人參,又十分重者止用此一條,加陳皮補之,虛回而利自止。其或氣行血和積少,但虛坐努責,此為無血證,倍用當歸身尾,卻以生芍藥、生地黃、生桃仁佐之,復以陳皮和之,血生自安。

白話文:

如果患者感到疲倦,自覺氣弱、食慾不振,這是虛證的表現,應該加上白朮、當歸身,如果虛弱得很嚴重,可以加人參,如果虛弱得很嚴重,只用這一條方劑,再加陳皮補益,虛弱的情況就會好轉,腹瀉也會自然停止。如果患者氣血運行和諧,積食較少,但虛弱時仍然努力排便,這是血虛的表現,應該倍用當歸身尾,再用生芍藥、生地黃、生桃仁輔助治療,再用陳皮調和,血氣生長之後,就會自然安穩。

其或纏墜退減十之七八,穢積已盡,糟粕未實,當炒芍藥、炒白朮、炙甘草、陳皮、茯苓煎湯,下固腸丸三十粒;然固腸丸性燥,恐尚有滯氣未盡行者,但當單飲此湯,固腸丸未宜進用,蓋固腸丸有去濕實腸之功。其或利後糟粕未實,或食粥稍多,或飢甚方食,腹中作痛,切不可驚恐,當以白朮、陳皮各半煎湯和之自安。

白話文:

其中有的人飲食減少停止、症狀減退十分之七八,積聚的污穢已經差不多全清除了,但是身體還是沒養好,這時應該用炒過的芍藥、炒過的蒼朮、烤過的甘草、陳皮、茯苓煎湯,再服用固腸丸三十粒;但是固腸丸藥性燥烈,恐怕還有滯氣沒有完全消散,這樣的話,只需要單獨喝這個湯就好,固腸丸不要服用,因為固腸丸有清除濕氣、使腸道緊實的功效。如果有的人在腹瀉之後飲食不節,或者吃的粥太多了,或者肚子很餓的時候才吃,腹中會作痛,這時絕對不要驚慌,只要把白朮和陳皮各半煎成湯,再加入固腸丸一起服用,就會好了。

其或久痢後體虛氣弱,滑下不止,又當以藥澀之,可用訶子肉、豆蔻、白礬半夏,甚者添牡蠣,可擇用之;然須用陳皮為佐,恐太澀亦能作痛。又甚者灸天樞、氣海。(《丹溪心法》)

白話文:

如果患者在久痢之後體虛氣弱,滑下不止,此時應當用藥物收澀,可以使用訶子肉、豆蔻、白礬、半夏,如果病情較嚴重,可以加入牡蠣。在使用這些藥物時,必須加入陳皮作為輔助藥物,以免藥物過於收斂,反而會引起疼痛。如果病情嚴重時,可以採用灸天樞、氣海的治療方法。

久痢不愈,當觀氣虛血虛,並內有流連之熱,或有穢血之停,審而辨之,不可一途而治。(《蒼生司命》)

滑潤而易出者,兜澀為主;艱澀而難出者,疏通為先。(《沙篆》)

凡痢證初起,形氣尚強,脹實堅痛者,可速去其積,積去則痢自止,此通因通用、痛隨利減之法也。若煩熱好冷,脈實腹滿,或下純紅鮮血者,此為濕熱內盛而宜清利者。若痢症經久,未有不傷其正者,但有傷陰傷陽之兩途。傷陰者,精血脂膏悉從利去,多有煩躁熱渴之候,此宜亟行清潤以養其陰;傷陽者,脾腎元神悉從利散,多有滑脫厥逆之候,此宜亟行溫補以回其陽。

白話文:

凡是痢疾發病初期,精氣尚強,腹部脹滿,實質堅硬,疼痛者,可以迅速清除積垢,積垢去除則痢疾自止,這是通因通用、疼痛隨排泄減少的方法。如果煩躁、發熱喜歡喝冷飲,脈搏實而腹滿,或下純紅鮮血者,這是由於濕熱內盛,宜清熱利濕。如果痢疾久治不愈,沒有不損傷正氣的,但有陰虛與陽虛兩種情況。陰虛者,精血津液都從腸胃流失,多有煩躁、口渴的症狀,宜亟行濡潤的方法來滋養陰津;陽虛者,脾腎元氣都從腸胃流失,多有滑脫、厥逆的症狀,宜亟行溫補的方法來回陽救逆。

總之,暴病則多實,久病則多寒,滑脫者多寒,澀滯者多熱,參之脈症,合之新久,百無一失矣。(《病機匯論》)

白話文:

通常情況下,暴發性疾病多是實邪為病,而長期存在的疾病多是寒邪為病;滑脫證多是寒邪為病,澀滯證多是熱邪為病。綜合脈象和症狀,結合病程的長短,則診斷不會錯。(《病機匯論》)

下利腹痛異常,脈沉而緊,無熱證者,先以薑桂之類溫之,後理積滯。一種陰虛痢疾,切戒攻積之藥。凡見痢下五色,膿血稠黏,滑泄無度,發熱煩渴,臍下急痛,至夜轉劇而惡食,或下鮮血者,便屬陰虛,急宜救熱存陰為主,如駐車丸、阿膠丸、歸連丸阿膠梅連丸、千金黃連湯黃連阿膠湯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等方選用。(《醫通》)

白話文:

腹瀉嚴重,疼痛異常,脈搏沉且緊,沒有發熱症狀的,先用生薑、肉桂之類的藥溫暖身體,再調理積滯。有一種陰虛產生的痢疾,要嚴格避免使用攻積的藥。凡是看到痢疾下五色便,膿血黏稠,拉肚子沒有度,發熱口渴,肚臍下方劇烈疼痛,到了夜裡會加劇疼痛並且厭惡飲食,或者下鮮血的,都屬於陰虛,急需進行救治裡熱保陰,可以使用駐車丸、阿膠丸、歸連丸、阿膠梅連丸、千金黃連湯、黃連阿膠湯、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等方。

為治之法,慎之於初者易愈,失之分利者難治,若誤醫傳藏者必死,及以外感為內傷者必死。(《證治百問》)

大抵初病治法,發熱惡寒者,香蘇散防風、川芎以取微汗則愈,重必用桂枝湯當歸四逆湯之類。若寒熱往來、多嘔者,必用小柴胡湯。若熱多而口渴者,小柴胡湯去半夏加栝蔞根主之。若發熱不惡寒,裡急後重者,以葛根黃芩黃連甘草湯,照古法先煎葛根,後煎諸藥,日服二三劑必愈。(《時方妙用》)

白話文:

一般來說,對於剛得病的初期階段,治療方法分為以下幾種:

  1. 發熱惡寒者,可用香蘇散加防風、川芎來治療,服用後,直到微微出汗即可痊癒。若情況嚴重者,則必須使用桂枝湯、當歸四逆湯之類的藥方。

  2. 若寒熱往來,且嘔吐嚴重的患者,必須使用小柴胡湯。

  3. 若發熱口渴嚴重者,可將小柴胡湯中的半夏去除,再加入栝蔞根來治療。

  4. 若發熱不惡寒,裡急後重者,可用葛根黃芩黃連甘草湯來治療。依照古代的藥方煎藥方法,先將葛根煎煮,再將其他藥物煎煮,一天服用二至三劑,即可痊癒。

醫書云:下痢純血者死,下痢如屋漏水者死。按其治法,不過用阿膠、地榆槐花、蒼朮之類,安能以救死症。如果下奔鮮血、口渴便短、裡急後重、脈盛者,為火症,宜白頭翁湯,一日兩服,虛人及產後加阿膠、甘草,亦有下鮮血而非火症者。若血帶黯而成塊者,屬熱者少,屬寒者多,俱宜從脈症細辨之。

白話文:

中醫書籍上說:拉肚子全是血,這種病人必死,拉肚子拉的像屋簷漏水一樣,這種病人也會死。按照它的治法,不過是用阿膠、地榆、槐花、蒼朮之類的藥,怎麼能夠用這些藥去治療危急的症狀?假如下痢是鮮血四射、口渴短暫、下腹疼痛裡急後重、脈搏強盛的,這是火症,應該用白頭翁湯,一天服兩次,體虛與產後的病人加阿膠、甘草,也有些下鮮血的不是火症。如果血塊灰暗而結塊,屬熱症的少,屬寒症的多,都應該依據脈象和症狀仔細辨別。

若口中和、脈細、小便長、手足冷者,屬虛寒無疑,宜以理中湯加灶心土八錢主之;下血多者,宜間服黃土湯,一日二服,三日漸愈。蓋以脾胃如分金之爐,理中湯分其清濁,是治其本源也。屋漏水即血水之黯滯不稠者,為虛寒症誤用寒涼攻破所致。若見咽痛、語言無序,半日必死,亦用理中湯救之。

白話文:

如果口中無味、脈搏細弱、小便清長、手足冰涼,這些都屬於虛寒的症狀,應該用理中湯加上八錢的竈心土來治療;若是腹瀉嚴重,應該間隔服用黃土湯,一天兩次,連續服用三天就能逐漸痊癒。因為脾胃就像一個熔爐,理中湯可以分清濁,是治療虛寒症的根本方法。但是如果出現咽喉疼痛、言語錯亂的症狀,那表示病情嚴重,大概半天內就會死亡,也必須用理中湯來搶救。

(同上)

虛實,實證之辨,必其形氣強壯,脈息滑實,或素縱口腹,或多脹滿堅痛,及年少新病,脾氣未損者,方可用治標之法,微者行之利之,甚者瀉之。虛證之辨,有形體薄弱者,有顏色青白者,有脈雖緊數而無力無神者,有脈見真弦而中虛似實者,有素稟陽衰者,有素多淡素者,有偶犯生冷者,有偶中雨水陰寒者,有偶因飲食不調者,有年衰脾弱者。以上諸證,凡其素無縱肆而忽患瀉痢,此必以或瓜或果,或飲食稍涼,偶傷胃氣而然,果何積之有,又何熱之有。總惟脾弱之輩多有此證,故治此者只宜溫調脾腎,但使脾溫則寒去,即所以逐邪也。(《景岳》)

白話文:

**虛實,實證的辨別:**患者形氣強壯,脈息滑實,或者素來嗜吃肥膩食品,或者經常感到腹脹、疼痛,以及年紀輕、病情剛發作,脾氣未傷的患者,才能用治標的方法治療。症狀輕微的,用通利的方法治療;症狀嚴重的,用瀉下的方法治療。

虛證的辨別: 有形體瘦弱的,有臉色青白的人,有脈搏雖然緊數,但無力、無神的,有脈見真弦,但中央空虛假象為實的,有素來陽氣衰弱的人,有素來淡泊寡慾的人,有偶爾吃了生冷食物的人,有偶爾淋了雨、受了寒的人,有偶因飲食不調的人,有年老脾弱的人。以上諸證,凡是素來沒有放縱飲食,而忽然患了腹瀉、痢疾的,這一定是吃了瓜果,或吃了稍微涼的食物,偶爾損傷了胃氣而引起的,哪有什麼積滯、積熱?總的來說,只有脾弱的人才容易有這些症狀,所以,治療這些疾病的方法,只宜溫和地調養脾腎,只要脾臟溫暖,寒氣就會消失,這也就是驅邪的方法。

至以赤為熱,白為寒,亦非確論。果爾則赤白相兼者,豈真寒熱同病乎。必以見證與色脈辨之,而後寒熱不淆也。須知寒者必虛,熱者必實,更以虛實細詳之,而寒熱愈明耳。脹滿惡食,急痛懼按者,實也;煩渴引飲,喜冷畏熱者,熱也;脈強而實者,實也;脈數而滑者,熱也。外此則靡非虛寒矣,而相似之際尤當審查。

白話文:

憑藉紅色認定為熱症,白色認定為寒症,這並不是正確的論斷。如果真是如此,那些既有紅色又有白色症狀的,豈不是寒熱同病嗎?一定要根據症狀和脈象來判斷,這樣才能區分寒症和熱症。要知道,寒症必定虛症,熱症必定實症,再仔細區分虛症和實症,寒症和熱症就能更加清楚了。脹滿不想吃飯、疼痛懼怕按壓的,是實症;煩渴想喝水、喜歡冷怕熱的,是熱症;脈搏有力而充實的,是實症;脈搏數而滑利的,是熱症。除此之外,都不是虛寒症,但相似的症狀尤其應該仔細辨別。

如以口渴為實熱,似矣;不知凡系瀉痢,必亡津液,液亡於下則津涸於上,安得不渴,更當以喜熱喜冷分虛實也。以腹痛為實熱,似矣;不知痢出於臟,腸胃必傷,膿血剝膚,安得不痛,更當以痛之緩急、按之可否、藏之陰陽、腹之脹與不脹、脈之有力無力分虛實也。以小便黃赤短少為實熱,似矣;不知水從痢去,溲必不長,液以陰亡,溺因色變,更當以便之熱與不熱、液之涸與不涸、色之澤與不澤分虛實也。

白話文:

如果以口渴為實熱,似乎是正確的;但不知凡是腹瀉痢疾,必然會損傷津液,津液從下部喪失,那麼上部的津液就會枯竭,怎麼可能不口渴,更應該以喜熱喜冷來區分虛實。如果以腹痛為實熱,似乎是正確的;但不知痢疾是由於臟腑所致,腸胃必然會受損,膿血會剝蝕皮膚,怎麼可能不疼痛,更應該以疼痛緩急、按壓是否可以、藏於陰陽、腹部脹或不脹、脈搏有力無力來區分虛實。如果以小便黃赤短少為實熱,似乎是正確的;但不知水分隨痢疾而排出,小便必然不會充足,津液因陰虛而喪失,小便因此顏色改變,更應該以小便熱與不熱、津液枯竭與不枯竭、顏色澤潤與不澤潤來區分虛實。

以裡急後重為實熱,似矣;不知氣陷則倉廩不藏,陰亡則門戶不閉,更當以病之新久、質之強弱、脈之盛衰分虛實也。(《必讀》)

白話文:

以「裡急後重」是實熱,貌似有道理;但不知氣陷,則意味倉廩無存;陰虛,則意味門戶不閉,更應當以病情的時間長短、體質的強弱、脈象的盛衰來分清虛實。(《必讀》)

虛實當辨。如腹痛拒按者為實,喜按者為虛。膿血稠黏、數至圊而不能便者為實,不及拈衣而即泄出者為虛。未經瀉蕩而後重者為實,已經瀉蕩而仍後重者為虛。邪實之重,糞出少減(名糞前墜滯也),少頃又重(邪未盡也);虛滑之重,糞出愈甚(名糞後重),少頃略可(較愈甚時略鬆也,氣復升故)。

白話文:

虛實應當辨別清楚。如果腹部疼痛,按壓後感覺拒按,則為實證;如果按壓後感覺舒服,則為虛證。膿血稠黏、頻繁前往廁所卻無法排便,則為實證;膿血不沾染衣物就瀉出,則為虛證。沒有瀉下治療之前就感覺腹部後重,則為實證;已經瀉下治療之後仍然感覺腹部後重,則為虛證。邪實證的後重感,再排便完後略微減輕(即《傷寒論》中所謂的「糞前墜滯」),不久後又會感覺後重(說明邪氣並沒有完全排出)虛滑證的後重感,排便完後反而更加嚴重(即傷寒論中所謂的「糞後重」),不久後可以略微鬆解一些(說明比嚴重時稍有好轉,這是因為體內的氣回復升發的緣故)。

凡痢中所有之證,如煩渴、咽乾、舌黑、腫脹之類,悉有虛實之殊,無得概指為實,當細別之。(《醫碥》)

冷熱,冷痢者,由腸胃虛弱,受於寒氣,腸虛則泄,故為冷痢也。凡痢色青、色白、色黑並皆為冷痢,色黃、色赤並是熱也。故痢色白,食不消,謂之寒中也。診其脈,沉則生,浮則死也。(《病源論》)(按:脈候是經文。)

白話文:

**冷痢:**冷痢是由於腸胃虛弱,受到寒氣侵襲所致。腸道虛弱就會泄瀉,所以叫做冷痢。凡是痢疾的顏色是青色、白色、黑色,都叫做冷痢。痢疾的顏色是黃色、紅色,都是熱痢。所以,痢疾的顏色是白色,食物不消化,叫做寒中。診斷他的脈象,脈沉則生,脈浮則死。(《病源論》)(注:脈候是經文的內容。)

久冷痢者,由腸虛而寒積,故冷痢久不斷也。而廩丘公說云:諸下悉寒也。凡人腸中大便,有寒則常鴨溏,有熱則儐𩊅。人見病身體發熱而下,便謂熱下,非也。平常恆自將節飲食,衣被調適,其人無宿寒者,大便自調。

白話文:

長期的冷痢,是由腸胃虛弱而積寒形成的,所以冷痢長久不治。但《廩丘公說》中卻說:諸疾悉寒也。凡是人腸中的大便,有寒則常常稀軟,有熱則常常堅硬。人們見患病的人身體發熱而腹瀉,便認為是熱痢,其實不是。平日裡常常節制飲食,衣被適宜,身上沒有久積的寒氣的人,大便自然調和。

強人適發越,薄衣冷飲食,表有熱不覺里冷,而胃內潛冷,冷即下也,今始發熱而下,當與理中湯,加大附子一枚,連服三四劑,重複令微汗出,微汗出則熱除,不復思冷,胃氣溫暖,下與發熱俱瘳矣。宿寒之家,其人常自患,冷躡濕地,若足蹈凍地,或衣被薄皆發。風下最惡。

白話文:

某位棒勇的強人適穿過越南,因穿著的衣服過單薄,再加上飲食寒冷,外表的皮膚有發熱的感覺,卻不知內部的胃臟其實是寒冷的,所以當感覺寒冷時,症狀就發作而腹瀉,現因初發熱而腹瀉,可服用理中湯,並加入一枚大的附子,連續服用三四劑,重複調理使微汗排出,微汗排出後,熱度就消除了,也沒有再排便的感覺,因為胃氣變溫暖,腹瀉和發熱的症狀也就都痊癒了。患有宿寒的人,時時感覺寒氣深重,於潮濕之地特別容易受寒,如赤腳踩在冰凍的地上,或衣被過薄,都會誘發腹瀉,其中受冷的風最嚴重。

何謂風下?當風吹腰腹,冷氣徹里而暴下者,難治也。(同上)

熱痢候,此由腸胃虛弱,風邪挾熱乘之,腸虛則泄,故為熱痢也。其色黃,若熱甚,黃而赤也。(同上)

祭酒林謙之說:韶州醫人劉從周治病有功,議論殊不凡,且有驗,云:大凡痢疾,不問赤白而後為冷熱之證。若手足和暖則為陽,只須先服五苓散,用粟米飲調下,次服感應丸二十粒即愈。若覺手足厥冷則為陰,當服暖藥,如已寒元、附子之類。如此治痢無不效。此方親曾用有效。

白話文:

祭酒林謙之說:韶州一位叫劉從周的醫生治療痢疾很有效,他的議論也很不一般,而且有療效。他說:凡是痢疾,不論是赤痢或白痢,其後都變成寒熱之症。如果手腳溫暖,就是陽症,只要先服用五苓散,用粟米粥送下,再服用 20 粒感應丸即可治癒。如果感覺手腳冰涼,就是陰症,應該服用暖藥,例如已寒元、附子之類的藥物。這樣治療,無不有效。這個方子我親自用過,很有效。

有人夏月患痢,一日六七十行,用五苓散者兩服立止。(《百一選方》)(按:此治法難信,姑存之。)

凡腹痛後重,小便短少,口渴喜冷飲,大腸口燥結,是為挾熱下痢。若腹痛,口不渴,喜熱飲,小便清長,身不熱,腹喜熱手熨者,(評曰:痢疾與傷寒不同,頗有不渴喜熱飲,便清身不熱,腹喜熱熨而仍屬火症者,此不可以為據也,)是為挾寒下痢。(《醫貫》)

白話文:

腹痛後感到下腹部有下墜感,小便少,口渴想喝冷飲,大腸直腸口乾澀有硬結,是因內含熱毒引發的腹瀉。

如果腹痛,口不渴,想喝熱飲,小便清長,身體不覺得熱,腹部喜歡用熱手按壓能得到緩解的,(評語:腹瀉與傷寒不同,有人不渴反會想喝熱飲,小便清長、身體不熱,腹部喜歡用熱手按壓能得到緩解,但仍是屬於火症,這一點不能以此來判斷。)是因內含寒邪引發的腹瀉。

凡瀉痢寒熱之辨,若果是熱,則必畏熱喜冷,不欲衣被,渴甚飲水,多亦無礙,或小便赤澀而痛,或下痢純血鮮紅,脈息必滑實有力,形氣必躁急多煩。若無此實熱諸證,而瀉痢有不止者,必是虛寒。(《景岳》)

白話文:

凡是瀉痢,分寒熱以作區別,如果確實是熱症,那麼患者必然懼怕炎熱,喜歡涼爽,不喜歡穿著衣被,非常口渴,喝很多水也沒有問題,或者小便赤色且澀痛,或者腹瀉純粹是鮮紅色的血液,脈搏一定滑實有力,精神一定煩躁、急躁。如果沒有這些實熱的症狀,而瀉痢還不止,那一定是虛寒症狀。

其症之冷熱,不在論糞色之赤白,有赤者亦冷而白者亦熱,惟在審糞色之淡薄稠濃與手足之溫涼。蓋四肢為諸陽之本,陽虛則身雖溫,手足必冷,臍下必寒,口不渴,利久或渴,不喜飲食,安靜自臥,小便自利,或腸鳴,或腹痛,糞水淡薄,或數至圊而不去,或血水,或黑血,脈必沉遲細小者,陰也。熱以勝寒,陽平陰也。

白話文:

疾病的寒熱,不在於討論大便顏色的赤白。有的人大便赤色也一樣是寒症,大便白色也一樣是熱症。關鍵在於審察大便顏色的淡薄稠濃與手足的溫涼狀態。四肢是諸陽症候的根本。陽虛的人,即使身體溫暖,手足必定寒冷,臍眼下必是寒涼,口不渴,時間久了或者會感覺口渴,不喜歡飲食,安靜下來就會睡覺,小便排泄順暢,或者腸鳴,或者腹痛,大便稀薄,或者頻頻上廁所大便卻解不出來,或者大便帶血水,或者大便發黑,脈象必定沉緩遲緩細小的人是屬於陰寒體質,可以用熱來去除體內的寒症,陽氣調和,陰寒就會被清除。

陽盛則身大熱,手足溫暖,臍下必熱,乾嘔口渴引飲,或大熱,或膿血,或紫血,脈必浮洪實數者,陽也。寒以勝熱,陰和陽也。(《會解》)

白話文:

如果陽氣過盛,就會導致身體發熱,手、腳都發熱,並伴有臍下灼熱感、陣發性乾嘔、口渴思飲等症狀;有時會出現高熱、膿血便、紫血便等症狀;脈象表現為浮洪有力而跳動頻快,這是陽證。寒可以抑制熱,陰能調和陽。

若血色黯如瘀,服涼藥而所下愈多、去愈頻者,當作冷痢,宜理中湯,或四君子湯加肉豆蔻、木香各半錢。(《要訣》)(按:《醫通》曰:凡血色紫黯,屢服涼藥而所下愈多,作冷痢治。故血色如豬肝、如紫草、如莧菜汁者,非炮姜不治。又《三因》曰:凡血得熱則淖溢故鮮,得寒則凝泣故瘀。此戴氏所本。)

白話文:

如果血色暗紅像瘀血,服用涼藥之後,大便次數增多、腹瀉更加頻繁,應當視為寒性痢疾,宜服用理中湯或四君子湯並酌加肉豆蔻、木香各半錢。(詳《要訣》)[注:根據《醫通》說:所有血色紫暗,多次服用涼藥之後,大便次數增多,治療時應視作寒性痢疾。所以血色像豬肝、紫草、莧菜汁樣的,非炮姜不能治療。又根據《三因》說:所有血遇熱則流動溢出,故鮮紅;遇寒則凝固停留,故瘀積。此即戴氏依據的原理。]

赤白(血痢),凡痢皆由榮衛不足,腸胃虛弱,冷熱之氣,乘虛入客於腸間,虛則泄,故為痢也。然其痢而赤白者,是熱乘於血,血滲腸內則赤也。冷氣入腸,搏腸間津液凝滯則白也。冷熱相交,故赤白相雜。重者狀如膿涕而血雜之。輕者白膿上有山楂薄血,狀如脂腦,世謂之魚腦痢也。(《病源論》)

白話文:

赤白痢(血痢),所有痢疾都是由於榮衛不足、腸胃虛弱,冷熱之氣乘虛進入腸間,虛則泄瀉,所以會得痢疾。然而痢疾中帶有赤色和白色的,是熱氣侵入血液,血液滲入腸內,所以呈現紅色。而冷氣進入腸內,與腸間津液搏結凝滯,則呈現白色。冷熱交加,所以赤白相雜。嚴重的,狀如膿涕,並混雜血液。輕微的,白色膿汁上面有山楂薄血,狀如脂腦,世人稱之為魚腦痢。

血痢者,熱毒折於血,入大腸故也。血之隨氣循環經絡,通行臟腑,常無停積。毒熱氣乘之,遇腸虛者,血滲入於腸,腸虛則泄,故為血痢也。身熱者死,身寒者生。診其關上脈芤大,便去血,暴下血數升也。(同上)

白話文:

血痢,是因為熱毒侵襲血液,進入大腸所造成的。血液隨著氣在經絡中循環,並且通行於各臟腑,通常不會有積存。當毒熱之氣侵襲血液後,如果遇上腸道虛弱的人,血液便會滲入腸道,腸道虛弱則會導致腹瀉,因此造成血痢。若出現全身發熱的症狀,則死亡的風險較高;而全身發冷的症狀,則存活的機率較高。診斷時,如果發現關上脈搏強而有力,那麼便需放血治療,才能迅速排出體內的有害物質。

以赤為熱,以白為冷,醫者之辭,萬口一說,此愚以為古人所談,未嘗有卓然之論也。何則?以赤為熱,以白為冷,赤白為冷熱不和,獨知大綱,而痢之有變化輕重之別,得其粗而不得其詳,知其一不知其二者矣。(《史載之方》)

白話文:

以紅色為熱,以白色為冷,這是醫生的說法,眾口一詞,但愚見以為古人討論的內容,沒有一個卓越的論述。為什麼呢?以紅色為熱,以白色為冷,紅色和白色是冷熱不和。這種說法只瞭解大體輪廓,而痢疾有不同的變化和輕重程度之分,這個論述只得到了粗略的表面,而沒有得到詳盡的內容,只知道了其中一項,但不知道另一項。

下痢赤白,俗言寒熱相兼,其說猶誤。豈知水火陰陽寒熱者,猶權衡耳,一高則必一下,一盛則必一衰,豈能寒熱俱甚於腸胃而同為痢乎。大法下迫窘痛,後重裡急,小便赤澀,皆屬燥熱,而下痢白者必多有之,然則為熱明矣。(《原病式》)

白話文:

腹瀉時糞便呈現紅色和白色的混合物,俗話說這是寒熱相兼,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難道不知道水火陰陽寒熱這些說法,只是權衡比較而已嗎?一邊升高就一定有另一邊下降,一邊旺盛就一定有另一邊衰微,怎麼可能寒熱都能在腸胃裡達到極點,並且同時引發腹瀉呢?腹瀉時大便急迫,疼痛難忍,排便後仍有便意,小便赤黃澀痛,這些都是燥熱的症狀,而腹瀉時糞便呈白色的情況也一定很多,可見這是熱證。(《原病式》)

濕熱瘀積,干於血分則赤,干於氣分則白,赤白兼下,氣血俱受邪矣。久而不愈,氣弱不運,脾積不磨,陳積脫滑,下凝猶若魚腦矣。甚則腸胃空虛,關司失守,濁液並流,色非一類,錯雜混下,注出狀如豆汁矣。若脾氣下陷,虛坐努責,便出色如白膿矣。其熱傷血深,濕毒相瘀,黏結紫色,則紫黑矣。

白話文:

濕熱瘀積,侵入血液部分就呈紅色,侵入氣的部位就呈白色,紅白二種相兼出現,說明氣血都已經被邪氣侵犯。時間長了治不好,氣虛不能運轉,脾臟積聚的濕熱不去,舊有的積聚脫落而滑動,下凝就像魚腦一樣。嚴重時會導致腸胃空虛,體內關卡失守,各種濁液並流而下,顏色不只一種,混雜在一起往下流,排出的東西類似黃豆汁。如果脾氣下陷,勉強用藥物去治療,就會拉出白色的膿液。如果濕熱傷及血氣太重,濕毒相互瘀積,黏結形成紫色,就會形成紫黑色的便。

其汙濁積而欲出,氣滯而不與之出,所以下迫窘痛,後重裡急,至圊而不能便,總行頻並亦少,乍止乍起而不安,此皆大腸經有所壅遏窒礙,氣液不得宣通故也。(薛氏《平治會萃·附論》)

白話文:

大腸裡的濁氣和積物想要排出,但氣滯不順,不能順暢地排出,所以就會往下壓迫,造成疼痛,感覺肚子很重,很急迫,到了廁所卻不能順利排便,總是在不斷跑廁所,而且大便量很少,一下能排,一下又排不出來,坐立不安,這些都是因為大腸經哪裡有阻礙,氣血不能順暢的原因。

大人小兒泄痢無已,其後變作白膿點滴而下,或於糞尾見之,為之溫脾不愈,法當溫腎。蓋腎主骨髓,白膿者骨髓之異名也。要之始作白痢,其氣鯹臭;已經轉下,而且淹延日久,無所謂痢矣。今之白膿全無鯹臭,面色微黑,骨力羸弱,的見腎虛,合用炒故紙、當歸、木香、乾薑、官桂主之。

白話文:

不論大人還是小孩,泄痢久久不止,後來變成一點一點白色的膿液滴下來,有時在糞便的末端可以看到,用溫補脾胃的方法治療無效,應該使用溫補腎陽的方法。因為腎臟主導骨髓,白色的膿液也可以說是骨髓的另一個名字。剛開始白痢的時候,膿液有股腥臭味;已經轉變後,而且拖延了很久,已經沒有痢疾的症狀了。現在的白色膿液完全沒有腥臭味,面色有些發黑,骨力衰弱,明顯是腎虛,應該使用炒過的故紙、當歸、木香、乾薑、官桂來治療。

(《直指》)

所下之物,腸垢者,腸間津汁垢膩也。由熱痢蘊積,腸間虛滑,所以因下痢而便腸垢也。(《病源論》)

亦有不及成腫,而五臟傷敗,水血並下,而五臟五色隨之而出,謂之五液俱下也。凡如此者多死。(同上)(按:《辨脈法》曰:陰陽俱厥,脾氣孤弱,五液注下。此巢氏所本。《金鑑》曰:五色痢者,五色膿血相雜而下也。若有藏腐屍臭之氣,則凶。)

白話文:

有的(便血)病情嚴重,以至併發腫脹,五臟受傷敗壞,水血同時下瀉,五臟五種顏色也隨之下瀉,叫做「五液俱下」。凡是這種情況的人,大多會死亡。(同前) (註解:《辨脈法》說:陰陽俱虛,脾氣虛弱,五液下注。這是巢氏的依據。《金鑑》說:五色痢疾,是五種顏色的膿血混雜著下瀉。如果有藏腐屍臭的氣味,則兇。)

凡腹中積聚之辨,乃以飲食之滯,留蓄於中,或結聚成塊,或脹滿硬痛,不化不行,有所阻隔者,乃為之積,此皆渣粕成形之屬,所當逐也。今人不能辨察,但見痢如膿垢者皆謂之積,不知此非渣粕之屬,而實附腸著臟之脂膏,皆精血之屬也。無論瘦人肥人皆有此脂,但肥者脂厚,瘦者脂薄,未有無脂者也。

白話文:

如果沒有脂肪,那麼腸臟之間,豈能容忍沒有任何遮蔽,不僅藩籬不牢固,而且臟腑必定容易受傷,這種道理是不存在的。如今凡是患有瀉痢的人,正是由於五臟受傷,脂肪不牢固,所以每天都會出現瀉下。如果臟氣稍微強壯,那麼隨著瀉下而新的脂肪生成,還是無需擔憂。如果臟氣極度衰敗,脂肪都被剝削殆盡,或者由於長期的瀉下痢疾,只看到血水和如屋漏水一樣的東西,庸醫認為積聚已沒有了,反而說這是好的,而不知道脂肪都已被刮盡了,這纔是衰敗竭盡極度危險的徵兆。

若果無脂,則腸臟之間,豈容單薄赤露,非惟藩籬不固,而且臟必易傷,無是理也。今之凡患瀉痢者,正以五內受傷,脂膏不固,故日剝而下。若其臟氣稍強,則隨去隨生,猶無足慮。若臟氣至敗,剝削至盡,或以久瀉久痢,但見血水及如屋漏水者,此在庸人,云其積聚已無,反稱為善,而不知脂膏刮盡,則敗竭極危之候也。

使今後醫家,但識此為脂膏而本非積聚,則安之固之且不暇,而尚敢云攻之逐之或用苦寒以滑之利之者否。(《景岳》)

白話文:

讓以後的醫者,只要知道這是脂肪,而不是積聚,則安之固之尚且來不及,還會敢說攻之逐之,或者用苦寒之藥來瀉之利之嗎?

凡五色之辨,如下痢膿垢之屬,無非血氣所化。但白者其來淺,浮近之脂膏也。赤者其來深,由脂膏而切膚絡也。下純血者,多以血為熱迫,故隨溢隨下,此其最深者也。若紫紅紫白者,則離位梢久,其下不速而色因以變,或未及脈絡,此其稍淺者也。若紅白相兼者,此又其淺深皆及者也。

白話文:

凡是各種顏色的辨別,就像痢疾的膿液和污垢,都是血氣所化。但白色的是因為病程較淺,是浮在皮膚表面的脂膏。赤色的是因為病程較深,由脂膏滲透到皮膚脈絡。純血色的,大多是血被熱邪逼迫,所以隨溢隨下,這是最嚴重的。如果紫紅色或紫白色,則表示病程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但還沒有很快地向下傳播,所以顏色會發生變化,或者還沒有到達脈絡,這是比較淺表的。如果紅白相間,則表示病程淺深都有涉及。

大都純血鮮紅者多熱證,以火性急速,迫而下也。紫紅紫白者少熱證,以陰凝血敗,損而然也。純白者無熱證,以臟寒氣薄,滑而然也。然有以無紅而亦因熱者,此以暴注之類,而非下痢之謂也。有以紫紅雖多而不可言熱者,此以陰絡受傷,而非暴注之比也。若辨黃黑二色,則凡黃深而穢臭者,此有熱證,亦有寒證。

白話文:

大部分血色鮮紅的,多是熱證,由於火性急速,迫使而下。如果血色紫紅或紫白,多為少熱證,因為陰氣凝結,血液敗壞,損傷而引起的。血色純白的是沒有熱證的,因為臟器虛寒,氣血虛薄,滑動而引起的。但是也有不出現紅色,但也是由熱引起的,這是因為暴注之類的原因,而不是下痢引起的。有的是雖然紫紅顏色很多,但不能說是熱證,這是因為陰絡受傷,而不是暴注的原因。如果辨別黃色和黑色的兩種顏色,那麼凡是黃色深而且有臭味的,這是熱證,也有寒證。

若淺黃色淡不甚臭而或兼腥餿氣者,此即不化之類,皆寒證也。黑而濃厚大臭者,此焦色也,多有火證。若青黑而腥薄者,此肝腎腐敗之色也,猶以為熱,其謬甚矣。雖五色之辨大約如此,然痢之見血者,無非陰絡受傷,即或寒或熱,但傷絡脈則無不見血,故不可以見血者必認為熱也。凡臨此證,當必以脈色形氣病因兼而察之,庶不致有疑似之誤。

白話文:

如果痢疾排出的糞便顏色呈淺黃色、淡而不甚臭,或者兼有腥餿味,這類沒有轉化的痢疾,都是寒證。如果痢疾排出的糞便呈黑色、濃厚和大臭,這是焦躁的顏色,大多有熱證。如果痢疾排出的糞便呈青黑色且腥薄,這是肝腎腐敗的顏色,還以為是熱,這謬誤就太大了。雖然五種顏色的辨別大概如此,但是痢疾見到血的,無非是陰經脈絡受傷,即使是寒證或熱證,只要傷及經脈,就會見到血,所以不能一看到血就認為是熱證。凡是遇到這個症狀,一定要結合脈象、顏色、體態、氣色和病因一起分析,這樣才能避免診斷上的疑似誤差。

(同上)

色黑有二:焦黑者,熱極反兼勝己之化(芍藥湯);黑如漆之光者,瘀血也(桃仁承氣湯)。(《必讀》)

白話文:

顔色變黑有兩種情況:焦黑的人,是由於熱到極點,反而反剋制了自身;黑得像漆的光澤,是瘀血引起的。

豆汁色者,濕勝也。純血者,熱毒入深也。魚腦色者,脾虛不運,陳積脫滑下凝也。如鼻涕凍膠者,臟腑虛冷滑脫也。如白膿者,虛坐努責而出,氣受熱邪瘀結也。如屋漏水塵腐色者,元氣憊弱之甚也。(《指掌》)(按:前證治總例及後死證,宜互參。)

白話文:

豆汁色:濕氣過重。

純血:熱毒深入體內。

魚腦色:脾虛不運,陳積脫滑下凝。

如鼻涕凍膠:臟腑虛寒,光滑脫落。

如白膿:虛弱坐在那裡努力排出,氣受到熱邪瘀結。

如屋漏水塵腐色:元氣極度衰弱。

(註:前證治總例和後死證,應該互相參照。)

經云:腸澼下血,身熱則死。謂余血下泄,陽熱外浮。陰陽離脫也。若痢後下血水,其身發熱,亦為死證。痢後則腸垢已竭,下血水乃從陽入陰,胞中並傷。世有下屋漏水之說,則血水其漸也。若色如魚腦,此熱毒入腸,當清熱和血也。色如醬褐,乃下焦虛寒,亦非善證,當溫經散寒。如白沫凍汁,則為寒積。(《醫學真傳》)

白話文:

醫書上說:腸道出血,伴有發熱,多為致死症狀。這是因為餘血下泄,陽熱外浮,陰陽離脫所致。如果痢疾後出現血水便,並伴有發熱,也是死亡的徵兆。痢疾後,腸道積垢已盡,血水便是從陽入陰,胞宮同時受損。俗話說「下屋漏水」,血水就是逐漸漏下的。若血水色如魚腦,是熱毒入腸,應清熱和血。若血水色如醬褐,是下焦虛寒,亦非好症,應溫經散寒。若血水色如白沫凝汁,則是寒邪積聚。

發熱,初痢身熱脈浮者,可解表;初痢身熱脈沉者,可攻下。久痢身熱脈虛者,正虛可治;久痢身熱脈大者,邪盛難醫。(《匯補》)

白話文:

發熱:

初次患痢疾,身體發熱,脈浮者,可以散表邪氣。 初次患痢疾,身體發熱,脈沉者,可以攻下邪氣。 患痢疾時間長了,身體發熱,脈虛者,正氣虛弱可以治療。 患痢疾時間長了,身體發熱,脈大者,邪氣盛則難以醫治。

(出自《匯補》)

下痢不止發熱者屬陰虛,用寒涼藥必兼升藥、熱藥。(《丹溪》)

腹痛,凡瀉痢腹痛,有實熱者,有虛寒者。實熱者,或因食積,或因火邪。但食積之痛,必多脹滿堅硬,或痛而拒按,此必有所停滯,微者宜行其滯,甚者宜瀉而逐之。火邪之痛,必有內熱等證,方宜清之利之。然邪實於中者必多氣逆,故凡治痛之法,無論是火是實,皆當以行氣為先,但當察藥性之寒熱,擇而用之可也。若虛寒刮痛之義,則人多不知。凡以寒侵腑臟,及脈絡受傷,血動氣滯者,皆能為痛。但察其不實不堅,或喜揉按,或喜暖熨,或胸腹如飢而不欲食,或胃脘作嘔而多吞酸,但無實熱等證,則總屬虛寒,安得謂痛必因積、痛皆實證耶。凡治虛寒之痛者,速宜溫養臟氣,不得再加消伐,致令動者愈動,滑者愈滑,必至危矣。但其痛之甚者,當於溫補藥中,稍加木香以順其氣,或多加當歸以和其血。俟痛稍減,則當去此二味,蓋又恐木香之耗氣,當歸之滑腸也。若寒在下焦而作痛者,必加吳茱萸。其或痛不至甚,則但以溫補脾腎為主,使脾腎漸安,則痛當自止,此不必治其痛也。(《景岳》)

白話文:

腹痛,凡是腹瀉、痢疾伴有腹痛的,有實熱、有虛寒。實熱者,或者因為食物積滯,或者因為火邪。但食物積滯的疼痛,必定伴有脹滿和堅硬,或者疼痛部位不能按壓,這必定有停滯在身體內的東西,輕微的情況下應該排除停滯,嚴重的情況下應該瀉下並且排出它。火邪的疼痛,必定伴有內熱等證據,才適合清除熱氣並且瀉火。然而,邪實於身體之中的情況必定伴有氣逆,所以凡是治療疼痛的方法,無論是火是實,都應該以理氣為先,只是應該觀察藥物的寒熱性質,選擇並且使用就可以了。若是虛寒刮痛的道理,有很多人不知道。凡是寒氣侵犯腑臟,以及脈絡受到傷害,血流動緩慢並且氣滯的情況,都能夠造成疼痛。只是觀察其不實不堅,或者喜歡揉按,或者喜歡溫暖並且熨敷,或者胸腹像飢餓一樣卻不想吃東西,或者胃脘處出現嘔吐並且多吞嚥酸水,只是沒有實熱等證據,那總的來說就是虛寒,怎麼能夠說疼痛必定是因為積滯、疼痛都是實證呢。凡是治療虛寒疼痛的,應該趕快溫養臟氣,不能再加入消導洩下的藥物,致使動く者愈動,滑者愈滑,必定危急了。只是疼痛厲害的情況下,應該在溫補藥物裡,稍稍加入木香以便順暢其氣,或者多加入當歸以便調和其血。等到疼痛稍減,那麼就應該去除掉這兩種藥味,蓋又擔心木香耗氣,當歸滑腸。若是寒氣在下焦而導致疼痛,必定加入吳茱萸。其或者疼痛不至於嚴重,那麼只是以溫補脾腎為主,使脾腎漸漸安定,疼痛就應該自己停止,這沒有必要治療疼痛。

寒閉痛甚,寒開痛微。痢開病減,故痛微也。虛者少氣,氣無壅滯,故亦痛微也。熱者多實,性急不得舒通,故窘痛甚也。(《金鑑》)

白話文:

寒性體質的人,疼痛會比較劇烈,而寒性體質的人,疼痛則會減輕。痢疾患者,病症減輕,所以疼痛也會減輕。虛弱體質的人,元氣不足,氣血運行通暢,所以疼痛也會減輕。熱性體質的人,體質強壯,性格急躁,氣血運行不暢通,所以疼痛會很嚴重。(《金鑑》)

凡蘊熱血痢,裡急而痛甚,雖已疏通盪滌,然其痛不減者,非熱亦非積也,榮血虧少,陽剛勝陰故爾。用藥當以川芎為佐,榮血一調,其痛自止。(《直指》)(按:痢後腹痛,見調停方中越桃散下,宜參。)

白話文:

凡是蘊藏熱血痢疾,裡急後重,疼痛劇烈,即使已經疏通盪滌,但疼痛不減輕的,不是熱邪,也不是積滯,而是榮血虧少,陽剛勝陰的緣故。用藥應該以川芎為佐劑,榮血一調和,疼痛自然就會停止。(《直指》) (按:痢疾後腹痛,見調停方中的越桃散條,宜參照。)

裡急後重,裡急後重,脈大而洪實,為裡熱而甚蔽,是有物結墜也。若脈浮大甚,不宜下。雖裡急後重而脈沉細弱者,謂寒邪在內而氣散也,可溫養而自愈。裡急後重閉者,大腸經氣不宣通也,宜加檳榔、木香宣通其氣。(《保命集》)

白話文:

裡急後重,脈搏大而有力,這是內熱過盛,邪氣深藏的徵兆,是邪氣結聚而墜落所致。脈搏浮大而盛大,不宜用攻下的方法治療。裡急後重,脈搏沉細而微弱,是寒邪在內,而氣血不足所致。可以溫養治療,就會自然痊癒。裡急後重而排便閉結,是大腸經氣血不通暢的表現,宜選用檳榔、木香等行氣通便藥物。

按裡急者,窘迫急痛是也。後重者,大腸墜重而下也。夫裡急後重,其證不一。有因火熱者,所謂火性急速而能燥物是也。有因氣滯,此大腸經氣壅而不宣通也。有因積滯壅盛者,是有物結墜也。有氣虛者,此大腸氣降而不能升也。有血虛者,所謂虛坐努責是也。治法,火熱者寒之清之,氣滯者調之,積滯者去之,氣虛而降者升之舉之,血虛者補之,各察其所因也。(《玉機》)

白話文:

裡急:窘迫而急痛。後重:大腸墜重下陷。造成裡急後重的病因很多,包括:

  1. 火熱者:火性急促,可使大腸乾燥,導致裡急後重。

  2. 氣滯者:大腸經氣壅塞不通,可引起裡急後重。

  3. 積滯壅盛者:大腸有物結滯,導致下墜,可引起裡急後重。

  4. 氣虛者:大腸氣降而不能升,可引起裡急後重。

  5. 血虛者:虛弱無力,大腸不能正常功能,可引起裡急後重。

治療方法:

  1. 火熱者:使用寒涼清熱藥物。

  2. 氣滯者:使用理氣藥物。

  3. 積滯壅盛者:使用清熱化積藥物。

  4. 氣虛者:使用升舉益氣藥物。

  5. 血虛者:使用補血藥物。

需要根據具體病因來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

邪迫而後重者,至圊稍減,未幾復甚(芍藥湯)。虛滑而後重者,圊後不減,以得解愈虛故也(真人養臟湯)。下後仍後重者,當甘草緩之,升麻舉之。(《必讀》)(按:《醫貫》曰:後重有二:邪氣墜下者,圊後不減;虛努不收者,圊後隨減。此可辨虛實。此說傎矣)

白話文:

邪氣鬱積堆迫而後的後重症,大便後症狀略微減輕,不久又加重(用芍藥湯)。虛虛滑泄而後出現的後重症,大便後症狀並不減輕,是因為排泄後更加虛弱的緣故(用真人養臟湯)。用下法後仍有後重症狀,應當用甘草緩之,升麻舉之。(《必讀》)(按:《醫貫》說:後重症有兩種:邪氣墜下者,大便後症狀不減;虛努不收者,大便後隨之下減。根據這個可以辨別虛實。這種說法簡陋不完備。)

後墜下迫肛門,糞出墜止,為糞前墜,乃滯也,故曰實墜,糞出更墜,為糞後墜,非滯也,故曰虛墜。(《金鑑》)

白話文:

大便下垂後壓迫肛門,大便排出後下墜停止,這種情況叫「糞前墜」,這是由於腸道有積滯,所以又稱為「實墜」。大便排出後仍繼續下墜,這種情況叫「糞後墜」,這不是腸道有積滯引起的,所以又稱為「虛墜」。(《金鑑》)

口中及腸內生瘡,凡痢口裡生瘡,則腸間亦有瘡也。所以知者,猶如傷寒熱病,胃爛身則發瘡也。此由挾熱痢,藏虛熱氣內結,則瘡生腸間,熱氣上衝,則瘡生口裡。然腸間口裡生瘡,皆胃之虛熱也。胃虛穀氣弱,則九蟲三尸發動,則變成䘌。(《病源論》)

白話文:

如果口中以及腸內生瘡,凡是痢疾,口中生瘡,則腸道之間也會有瘡。所以知道這個道理的人,就猶如傷寒熱病,胃部潰爛,身體就會生瘡一樣。這個是由於夾帶熱痢,腸胃虛弱,熱氣在內部凝聚,所以瘡生在腸道之間,熱氣向上衝,所以瘡就生在了口中。然而,腸道之間及口中生的瘡,都是胃的虛熱所致。胃虛弱消穀氣虛弱,就會導致蛔蟲三尸發動,從而演變成䘌病。

大孔痛,下利大孔痛者,當溫暖之。(《千金》)

下利大孔痛者,因熱流於下也,以木香、檳榔、黃連、黃芩、炒乾姜。(《丹溪》)

凡病痢疾多有大孔腫痛者,其故何也?蓋脾胃不和,則水穀之氣失其正化,而濁惡難堪之味出諸孔道,此痛楚之不能免也。又若火因瀉陷,陽為陰逐,則胃中陽氣並逼於下,無從解散,此腫之所由生也。所以痢多則痛多,痢少則痛少,痛與不痛,亦由氣之陷與不陷耳。故無論寒痢熱痢,大孔皆能為痛,不得謂痛必由熱也。

白話文:

凡是患痢疾的人,多數會有大膿腫疼痛的情況,這是為什麼呢?

那是因為脾胃不合,那麼水穀之氣失去了正常的消化作用,污濁難以忍受的味道從肛門排出,所以疼痛是難以避免的。

又如果熱量因下瀉而虛弱,陽被陰驅趕,那麼胃中的陽氣也被迫向下,無法分散,這就是腫脹產生的原因。

所以痢疾多則疼痛多,痢疾少則疼痛少,疼痛與不疼痛,也是由氣的下陷與不下陷決定的。

所以無論是寒性痢疾還是熱性痢疾,大膿腫都能引起疼痛,不能說疼痛一定是因為熱證。

欲治此者,但治其痢,痢止則腫痛自散,亦如後重之法也。(《景岳》)

,痢則津液空竭,腑臟虛燥,故痢而兼渴也。渴而引飲,則痢不止,翻益水氣,脾胃已虛,不能克消水,水氣流溢,浸漬肌肉,則變腫也。(《病源論》)

白話文:

口渴,痢疾是體液枯竭、臟腑乾燥,所以痢疾時伴隨口渴。口渴而喝水,則痢疾不會停止,反而會增加水氣,脾胃虛弱,不能消化水,水氣流動溢出,浸泡肌肉,就會出現腫脹。(《病源論》)

凡瀉痢之證必多口渴,今人但見口渴即認為火,而不知有火者固能渴,無火者亦能渴,此不可不辨也。如火盛於中,則熏脾爍胃,津液耗干,故酷好冰水,多而不厭,愈涼愈快,隨飲隨消者,此因熱而渴,治宜涼也。又如口熱作渴,雖欲飲水而飲不能多者,即非真火,不宜涼也。

白話文:

所有出現拉肚子現象的病症,通常都會表現出口渴。現在的醫生,只要看到患者口渴,就認定是火氣大所造成,卻不知道有火氣的人確實會口渴,但沒有火氣的人也可能口渴。這一點,是非常值得探討的。譬如火氣盛於體內,就會影響脾胃,使津液耗盡,所以病人非常喜歡喝冰水,而且多喝也不會感到滿足,越冰涼就越覺得暢快,喝了馬上就會消失。這是因為熱氣而產生的口渴,應該用涼性藥物來治療。另外,像是口裡覺得燥熱、口渴難耐,想要喝水,但喝了以後卻不能喝很多的人,就表示不是真正的火氣大,不需要用涼性藥物來治療。

凡口雖乾渴喜涼而後不喜涼者,是即寒聚於中,而無根之火浮戴於上,此最忌寒涼者也。(《景岳》)

小便不通,凡瀉痢之證,小水必多不利,或多黃赤,此其寒熱虛實大有關係,不可不察也。若暴注之瀉,以其清濁不分,水穀並歸於大腸,故水有不利者,惟其暫也。若痢疾之小水,則病本不一。今人但見黃赤不利,無不云其為熱,誤者多矣。凡因於熱者,必其熱赤之甚,或多澀痛,或見鮮血,然必上下皆有熱證,方是真熱,此宜清涼治之。若非真熱,則或以中寒而逼陽於下者有之,或以瀉痢亡陰而水虧色變者有之,或以下焦陽氣不暖而水無以化者有之,或以妄用滲利而泲逼干汁者亦有之。但察其三焦無火,則雖黃雖澀,總皆亡陰亡液之證,不得通以熱論,速當培補真陰,乃為良法。(《景岳》)

白話文:

小便不通,凡是腹瀉、痢疾的情況,小便一定會多而不順暢,或者小便多且黃赤,這與寒熱虛實有很大的關係,不可不仔細觀察。如果暴發性的腹瀉,是因為清濁不分,水穀全歸入於大腸,所以小便也不順暢,但這種情況只是暫時的。但痢疾引起的小便不通暢,病因就不一樣了。現在的人只要看到黃赤色的小便,就都說這是熱證,這種誤解太多了。凡是因熱證引起的小便不通暢,必定是熱赤非常嚴重,或者小便澀痛,或見鮮血,但必定是上下都有熱證,這纔是真正的熱證,這種情況應該用清涼的藥物來治療。如果不是真正的熱證,那麼可能是因為,中寒而導致陽氣逼迫在下方,或是因為腹瀉、痢疾而陰液虧損,水液顏色改變,或因為下焦陽氣不溫暖,導致水液無法化生,或是因為亂用利尿藥物,而損耗陰液,導致小便不通暢。但只要檢查三焦中沒有火氣,那麼即使小便黃澀,總歸都是陰液、津液虧損的證據,不可以一概而論為熱症,應該趕快滋補真陰,這纔是好的治療方法。(《景嶽》)

小便不通,絕無小便,此毒氣並歸一臟,胃乾者死,山梔、赤茯苓解之,局方黃連阿膠丸挾暑尤佳。(《永類》)(按:黃連阿膠丸用阿膠、黃連、茯苓三味。)

白話文:

小便不通或者沒有小便,此毒氣已經全部聚集到一個臟腑,胃液枯竭便會死亡,用山梔、赤茯苓來治療最為有效。局方黃連阿膠丸夾雜暑邪更佳。(《永類》)(註:黃連阿膠丸是用阿膠、黃連、茯苓三種藥物組成的。)

下痢小便不通者,黃連阿膠丸為最。(《要訣》)

,今因痢,脾胃虛弱,土氣衰弱,不能剋制於水,致令水得妄行,不流於小腸,而浸潰臟腑,散流皮膚,與氣相搏,腠理壅閉,故痢而腫也。(《病源論》)

白話文:

腫脹,當前是由於痢疾,脾胃虛弱,土氣衰弱,不能約束水分,導致水分運行失常,不流到小腸,反而浸入臟腑,散佈皮膚,與氣碰撞,皮膚腠理閉塞,所以痢疾會伴有腫脹。

疫痢,外有時行疫痢一證,三十年前間或有之,今則往往夏末秋初。沿門闔境患此。其證大都發熱頭疼,口渴煩躁,下痢溺澀,甚者一日夜行百次,或兼發斑疹,勢甚危迫。世醫妄指為漏底,殊不知此是時氣使然。因世人稟賦漸薄,積感濕熱厲氣所致。治法當清熱解毒表散為急,如升麻、葛根、柴胡、黃連、黃芩之類。(《廣筆記》)(按:疫毒痢,楊子建《萬全護命方》、《史載之方》、《婦人良方》所說稍詳,然殊少其要,仍不繁載。楊說見《奇效良方》引。)

白話文:

疫痢

在非疫情期間,偶爾也會出現一種名為「疫痢」的疾病。三十年前,這種疾病偶爾會出現,而現在通常在夏末秋初爆發,並且會在整個社區中蔓延。

感染疫痢的患者通常會出現發燒、頭痛、口渴、煩躁、腹瀉、排尿困難等症狀,嚴重的患者一日之間可能會腹瀉上百次,甚至會出現斑疹,危及生命。一些醫生錯誤地將這種疾病診斷為「漏底」,但其實這是一種由時令氣候引起的疾病。由於現代人的體質較弱,他們更容易受到濕熱疫氣的侵襲,從而引起疫痢。

因此,治療疫痢的方法主要是清熱解毒、表散風邪。常用的藥物包括升麻、葛根、柴胡、黃連、黃芩等。

(注:關於疫痢,楊子建在《萬全護命方》、《史載之方》、《婦人良方》等書中都有詳細的論述,但這些論述大多不切實際,因此本文不再贅述。楊說見《奇效良方》引用。)

暑痢,大凡痢疾,雖體寒手足逆冷,冷汗自出,六脈沉伏,不宜輕用附子,多因伏暑而得此疾。亦有冷汗自出,四肢逆冷,六脈虛弱,但背寒面垢,或面如塗油,齒乾煩冤,燥渴引飲,此伏暑證也。(《婦人良方》)

白話文:

暑痢: 一般來說,患上痢疾的人,即使身體虛寒、手足冰冷、冷汗直冒、脈搏微弱,也不宜輕易服用附子。這種痢疾多是因伏暑所致。也有人冷汗直冒、四肢冰冷、脈搏微弱,但背部發寒、臉色灰暗,或者臉色油亮、口乾煩躁、口渴難耐,這種情況也是伏暑證。(出自《婦人良方》)

夏月下痢,或赤或白,煩渴嘔逆,腹中攪痛,小便不利者,此因暑致之,可以五苓散、香茹散、小柴胡湯之屬。若以此嘔症為脾胃虛寒,則誤矣。(《濟世全書》)

白話文:

夏天發生腹瀉,有赤白之分,伴隨煩渴、嘔吐、腹中攪痛、小便不暢等症狀,這是由於暑熱引起的,可以用五苓散、香茹散、小柴胡湯等藥方來治療。如果將這種嘔吐症狀誤認為是脾胃虛寒,那就錯了。(《濟世全書》)

不伏水土痢,夫四方之氣,溫涼不同,隨方嗜欲,因以成性。若移其舊土,多不習伏,必因飲食以入腸胃,腸胃不習便為下痢,故名不伏水土痢也,即水穀痢是也。(《病源論》)

白話文:

水土不服引起的痢疾。因為各地氣候溫度不同,人們的飲食習慣不同,自然而然形成了一種生活習慣。如果離開了原來居住的地方,很多人都會水土不服,必然會影響腸胃,腸胃不適就會腹瀉,這就是所謂的水土不服痢疾,也就是水穀痢。

休息痢,休息痢者,胃管有停飲,因痢積久,或冷氣、或熱氣乘之,氣動於飲,則飲動而腸虛受之,故為痢也。冷熱氣調,其飲則靜而痢亦休也。腸胃虛弱,易為冷熱,其邪氣或動或靜,故其痢乍發乍止,謂之休息痢也。(《病源論》)

白話文:

休息痢,休息痢是一種疾病,胃的腸道裡有沉積的液體,由於痢疾積存很久,或者因為冷空氣、或熱空氣乘虛入侵,冷熱之氣作用於沉積的液體,液體就會流動起來,腸道內部因而空虛,於是就形成了痢疾。冷熱之氣經過調節,沉積的液體就會平靜下來,痢疾也就能夠休息。腸胃虛弱,容易受到冷熱的影響,外邪或動或靜,所以痢疾時而發作時而停止,這就是所謂的休息痢疾。(《病源論》)

屢止屢發久不愈者,名曰休息痢。因兜澀太早,積熱未清(香連丸加參末、甘草、茯苓、枳實)。有調理失宜者,隨證治之。有虛滑甚者,椿根白皮東引者,水浸一日去黃皮,每兩配人參一兩、煨木香二錢、粳米三錢煎湯飲之(或大斷下丸)。(《必讀》)

白話文:

多次止住但又反復發作且長久無法痊癒的,叫做休息痢疾。因為收斂澀腸藥服用太早,積熱尚未清除乾淨(香連丸加參末、甘草、茯苓、枳實)。有調理失宜的,依症狀治療。非常虛滑的,椿根白皮東引,浸泡水中一天去除黃皮,每兩配人參一兩、煨木香二錢、粳米三錢煎湯飲用。(或大斷下丸)。

五色、休息二痢,皆因用止澀藥早,或因滯熱下之未盡、蘊於腸胃,傷臟氣也。用一切補養之藥不應,則可知初病非止澀太早,即下之未盡也。診其脈若有力,雖日久仍當攻也。其餘治法與諸痢同。(《金鑑》)

白話文:

紅白色痢疾和休息性痢疾,都是因為早期使用止澀藥物,或者是因為熱熱下痢治療不徹底,積聚在腸胃,損傷了臟腑之氣。如果使用一切補養身體的藥物都不見效,那就可以知道剛開始發病時,不是服用了止澀藥物太早,就是下痢治療不徹底。診斷患者脈象,如果還有力氣,即使病症歷時已久,仍應攻治。除此之外的其他治療方法與其他痢疾相同。(《金鑑》)

有一等休息痢,經年累月,愈而復發,此係寒積在大腸底,諸藥所不到,獨巴豆一味研炒,蠟丸如龍眼大,空腹服之,再不復發,此亦通因通用之法也。(《醫貫》)(按:龍眼大可疑。)

白話文:

有一種慢性腹瀉,經年累月,好了又復發,這是因為寒氣積聚在大腸深處,一般的藥物很難到達那裡。只有巴豆一味藥,研磨炒熟,做成像龍眼大小的蠟丸,空腹服用,以後就不會再復發了。這也是通因通用的一種方法。(《醫貫》)(按:龍眼般的大小可能過大。)

噤口痢,下痢噤口不食,雖曰脾虛,蓋亦熱氣閉隔心胸所致也。俗用木香則失之溫,用山藥則失之閉。(《直指》)

白話文:

噤口痢:腹瀉伴有噤口不食的情況,雖然說這是脾虛引起的,但實際上是熱氣閉塞了心胸所造成的。一般人常用的木香,其實溫熱過度反而不適合;山藥則會更加阻塞氣機,所以也不合適。(出自《直指》)

按痢而能食,知胃未病也。若脾胃濕熱之毒,熏蒸清道而上,以致胃口閉塞而成噤口之證(按:此說本于丹溪,宜參後調停諸方),理宜除胃口之邪熱,而此云其毒上衝心肺(按:此斥《百一選方》,其文出石蓮肉方中),其毒不知指何者之邪。然亦有脾胃虛而得者,亦有誤服利劑藥毒犯胃者,又有服澀熱之劑太早而邪氣閉遏於胃口者,必當求責。(《玉機》)

白話文:

痢疾患者能夠進食,說明胃部並沒有生病。如果是脾胃濕熱的毒素上蒸清道,導致胃口閉塞,出現噤口症狀。這時應該清除胃口的邪熱,但如果說毒素上攻到心肺,那麼就不知道毒素指的是哪一種邪氣了。不過,也有可能是脾胃虛弱而得病,或者誤服了瀉藥,導致藥毒侵犯胃部,或者服用了澀熱的藥劑太早,導致邪氣閉塞於胃口,這就需要追究責任了。

噤口痢有二症,虛與熱是也。熱塞胃口,正氣衰憊,莫能與爭,故滴水不進。古人有用人參三錢、酒炒黃連三錢、酒炒石蓮肉一錢,頻頻少飲,飲而或吐,又少飲之,若得些須入胃,胃氣即回而食少進矣。愚謂熱勝則川連當用四錢,人參當用二錢,虛勝則人參當用四錢,川連當用二錢,蓋變通之道也。此症亦有人參不能用一分者,以陰太虛而邪陽太盛也。

白話文:

噤口痢有兩種症狀,一是虛症,一是熱症。熱症是因為胃熱灼盛,正氣虛弱,不能與胃熱相抗爭,所以連一點水都不能喝下去。古人有用人參三錢、酒炒黃連三錢、酒炒石蓮肉一錢,經常少量服用,服用後或吐出一些,再繼續少量服用,如果有部分能進入胃裡,胃氣就會恢復,就能進食了。我認爲,如果熱症較重,川連應當用到四錢,人參應當用到二錢。如果虛症較重,人參應當用到四錢,川連應當用到二錢,這是變通的治療方法。這種病症也有人參不能用一分的人,這是因為陰氣太虛而邪陽太盛的緣故。

(《蒼生司命》)

痢不納食,俗名噤口。如因邪留胃中,胃氣伏而不宣,脾氣因而澀滯者,香、連、枳、樸、橘紅、茯苓之屬。熱毒衝心,頭疼心煩,嘔而不食,手足溫暖者,甘草瀉心湯大棗易生薑。此證胃口有熱。不可用溫藥。若陽氣不足,宿食未消,噫而不食,枳實理中加砂仁、陳皮、木香、豆蔻或山楂、曲、柏之類。(《醫通》)(按:此說本於《必讀》,彼更曰:有積穢在下,惡氣熏蒸者,承氣湯

白話文:

  1. 食慾不佳,但勉強進食,是由於脾臟功能異常,宜選用香砂六君子湯或理中湯。

  2. 感到飢餓卻不能進食,是由於肝臟功能異常,宜選用烏梅丸。

  3. 絕食且頻吐,就是腹瀉和痢疾。若服用香砂、橘皮、半夏等藥物後依然嘔吐,那就該使用乾薑、黃連、黃芩湯,苦辛開胃以去除阻隔。

  4. 胸部滿悶、嘔吐涎沫的,宜選用吳茱萸湯,溫暖調理以平息胃氣,療效如神。

  5. 凡有胃脹滿症狀,可以從仲景的「三瀉心湯」、「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等藥方中選擇合適的服用,效果良好。

瘧痢兼作、痢後似瘧(互見瘧門。)瘧痢兼作者,何重輕,分利陰陽,主以柴苓。(《醫讀》)

有痢後似瘧非瘧,乃陰陽兩虛。陽虛則惡寒,陰虛則發熱,故寒熱交戰似瘧也。(《醫通》)

瘀血似痢,東陽胡兄年四十歲,患痢百餘日,百法治不效。時正九月初旬,予診其六脈促急沉弦細弱芤,左手為甚,晝夜十行,視之穢物甚少,雖下清涕,中有紫黑血絲,食全不進。予曰:此非痢也,當作瘀血治之。其兄問瘀血何事而致。予曰:飽食急走,極力叫罵,歐打攧撲,多受疼痛,盛怒不泄,補塞太過,大酒大肉,皆能致之。彼云:去歲枉受責杖,經涉兩年,恐非此等瘀血。予曰:服吾藥,得瘀血下則生矣。以桃仁、乳香沒藥、滑石,佐以檳榔、木香,用神麯糊為丸,以米飲下五十粒。至夜半又不動,又依前法下二百粒,至天明下穢如爛魚腸者二升半,困頓終日。漸與粥食而安。(《醫綱》引《丹溪》)

白話文:

原文(繁體)

譾似 dysentery of stasis of blood

東陽胡兄年四十歲,患 dysentery 百餘日,百法治不效。時正九月初旬,予診其六脈促急沉弦細弱芤,* left hand pulse especially so .,* *day and night altogether ten episodes, examination of bowel movement found out that *very little dirty things, in spite of passing everything clear, all purple and black blood silk, completely nothing for diet consumed **.**予曰:此非 dysentery 也,當作 stasis of blood 治之。其兄問 stasis of blood 何事而致。予曰:飽食急走,極力叫罵,歐打攧,多受責,盛怒不,補塞太過,大酒大肉,皆能致之。彼雲:去歲 * *wrongly received punishment with stick, two years elapsed, fear not of this blood stasis. *予曰:服吾藥,得 stasis of blood 下則生。以桃仁、乳香、沒藥、滑石,佐以 fine grass-nuts、木香,用 * divine piglets paste * for round drug pills ,用 fine powder mixed with rice drunk five tens. 至夜半又,又依前法下二百粒,至天明下 foul like rotten fish intestinal 者二升半, * *fatigue whole day long * * * gradually providing gruel diet and became serene *。(《醫 the thread of medical science》引自 《丹溪》)

譯文(簡體) 《誤似 dysentery 的“血塞”症狀》

東陽胡姓病人,年方四十,患 dysentery 已有一百多個日頭了,各種治療方法都用了,可都是不見效果。這天正是九月初旬,我診斷了他的六脈,發覺它的脈象促急、沉弦、細弱、芤,手上的脈象更是如此,一天和夜裡起來小便有十次,可是每次卻沒有多少東西排出,即使排出一些清水道,也是 *** * *color呈紫黑血絲狀 ***,而且它已經什麼東西也不吃,滴進食道就吐出來了。我說:“這不是 dysentery,應該把它當做 ‘血塞’症狀來治療。”他的兄弟問 ‘血塞’容易有什麼樣的症狀。我說只要是吃得過飽,然後大步走,或者是極力大叫和怒罵,或者是被人打了、打了,或者是心裡很不好受,一直剋制著,或者是補得太多了,或者吃的東西可能是大魚大肉類,都可能引起‘血塞’。他的兄弟說,“去年我沒什麼錯,而被打了棒擊,已經有兩年了,我想這可能不是這種“血塞”吧”。我說,“只要有我的藥服了,就能出現‘血塞’的症狀”。我用桃仁、乳香、沒藥、滑石、佐以 fine 草的果子、木香之類的做成藥丸,用神 piglets的糊狀物裝起來,一共50粒藥丸,讓它用米湯送服。那到了半夜的時候,病人又起來了,我又讓它按照當天的方法服了200粒,到了亮了,也有2.5升那麼多的“污東西”被排了出來,然後病人就坐倒在地了,一天下來可算是“累到不行”了。他慢慢地喝了粥才覺著好多了。(《醫 the thread of medical science》從《丹溪》中選)

生死訣,病腸澼者,下膿血,病人脈急皮熱,食不入,腹脹目瞪者死;或一身厥冷,脈沉細而不生者亦死;食如故,脈沉浮有力而不絕者生。(《中藏》)

白話文:

《生死訣》說,痢疾患者,排出膿血,病人脈搏急促,皮膚發熱,吃不下東西,腹部脹大,眼睛瞪大者會死亡。或者全身冰冷,脈搏沉細而沒有生機的可會死亡。能進食,脈搏沉浮有力而不間斷的能活下來。(《中藏經》)

世人初患痢時,先發寒熱,投藥治之,其熱不退,發熱太甚,食則嘔逆,下痢不止,心熱如火,只要入涼處,只思吃冷水,忽思狂走,渾身肌肉疼痛,著手不得,此候十難治其三四也。(《奇效》引《萬全護命方》)

白話文:

當人們最初患上痢疾時,首先會發燒畏寒,服用藥物治療,但體熱卻不退,發燒太過於嚴重,吃東西就會嘔吐倒流,腹瀉不停,心裡像火在燒一樣,只想待在涼爽的地方,只想喝冷水,突然又想瘋狂跑動,全身肌肉疼痛,不能動彈,這種情況,十個中就有三四個難以治癒。(《奇效》引用《萬全護命方》)

不治證:脈大、身熱、鴨屎、發渴、咳逆、五色、噤口、紅水,唇紅、手足冷、噤口氣喘。痢後煩引飲,為心絕,小便絕不通,為腎絕。(《永類》)

白話文:

不可治癒的疾病症狀:脈搏大、身體發熱、大便不成形、口渴、咳嗽、打嗝、面容發黑變藍、閉口無法說話、尿中帶血、嘴脣發紅、四肢冰涼、口不能說話、氣喘、痢疾後煩躁口渴欲喝水,皆屬於心髒衰竭的表現;小便不通,皆屬於腎髒衰竭的表現。(《永類》)

下利不治之證:下利如魚腦者半死半生,下如塵腐色者死,下純血者死,下如屋漏水者死。(《丹溪》)

大孔開如竹筒者,唇如硃紅者,俱死。(《正傳》)

口瘡綻裂、脈洪急搏手者,身大熱久不退者,喘而不休,大汗不止者,皆不救也。(《司命》)

濕痢腹脹身重,下如豆汁,或赤黑混濁,危症也。(《入門》)

糞以取起如系不斷者生,斷續不接如水泡者死。(《會解》)

凡痢身不熱者輕,身熱者重,能食者輕,不能食者重,絕不食者死,發嘔者死,直腸自下者死,久痢忽大下絕糞者死。小兒出痘後即發痢者死,婦人新產即發痢者死。(《訂補明醫指掌》)

白話文:

  1. 如果痢疾患者不發燒則較輕,發燒則較重;

  2. 能吃東西的較輕,不能吃東西的較重;

  3. 完全不能吃東西的會死亡;

  4. 嘔吐的會死亡;

  5. 直腸脫垂的會死亡;

  6. 長期的痢疾忽然有大便變稀且沒有糞便的會死亡;

  7. 小孩子出天花後立即發痢疾的會死亡;

  8. 產婦剛生產完就發痢疾的會死亡。

久痢發熱,不能食,肌肉減者,不治。(《己任編》)

下痢日百度,精神萎頓,反不痛者,此邪氣勝,正氣微,不能鼓激也,難治。(《醫通》)

下利不止,水漿不入,氣小脈細,皮膚寒,死於陽絕也;下利純血噤口,嘔逆藏氣,身熱脈大,死於陰絕也。(《金鑑》)

白話文:

拉肚子不停,水和食物都無法吃進,呼吸微弱,脈搏細微,皮膚寒冷,死於陽氣耗盡;拉肚子全是血,不說話,嘔吐逆氣,身體發熱,脈搏強勁,死於陰氣耗盡。(出自《金鑑》)

治有三等,始痢宜下,夫人之所共知也,久痢宜補,亦夫人之所共知也;至如二陽合病皆下痢、太陽陽明合病自下痢者,宜發汗,太陽少陽合病自下痢者,宜和解,陽明少陽合病自下痢者,此宜攻裡,非得傷寒之玄關者,不足以語此也。(《醫方考》)

白話文:

治療痢疾的方法有三種:

  1. 初期的痢疾宜下法。這是大家都知道的。

  2. 久痢宜補法。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

  3. 至於二陽合病而下痢、太陽陽明合病而下痢的,應發汗治療;太陽少陽合病而下痢的,應和解治療;陽明少陽合病而下痢的,應攻裡治療。這些治療方法,不是精通傷寒病理的人,不足以談論。

治當責積滯,至若腸胃自感而病,亦當以邪正分。或正氣先虛而受邪,或因邪而致虛,則以先者為本,後者為標,與夫積之新舊亦如之。舊積者,停食結痰所化之積也(《醫通》作氣血食痰所化也)。新積者,舊積去後而氣血復郁所生者也。舊積當先下之,新積則不宜下,其故何哉?蓋腸胃之腐熟水穀、轉輸糟粕者,皆榮衛灑陳六腑之功。今腸胃有邪,則榮衛運行至此,其機為之阻,不能施化,故衛氣鬱而不舒,榮血泣而不行,於是飲食結痰停於胃,糟粕留於腸,與所鬱氣泣血之積,相挾成滯下病矣。如是者必當下之,以通壅塞,利榮衛之行。至於升降仍不行,衛氣復郁,榮血復泣,又成新積,故病如故,若是者不必求邪以治,但理衛氣以開通腠理,和榮血以調順陰陽。陰陽調,腠理開,則升降之道行,其積不治而自消矣。然而舊積亦有不可下者,先因榮衛之虛,不能轉輸其食積,必當先補榮衛,資腸胃之真氣充溢,然後下之,庶無失矣(《醫通》作必當調補脾胃,兼行氣之藥,虛回而利自止)。予數見俗方,惟守十數方治痢,不過攻之澀之而已。安知攻病之藥,皆是耗氣損血之劑,用之不已,甚至於氣散血亡,五臟空虛,精憊神去而死。其固澀之,又皆足以增其氣鬱血泣之病,轉生腹脹,下為足腫,上為喘呼,諸疾作焉。世人之法,何足守乎。(《準繩》)

白話文:

治療的原則應該以消除積滯,至於腸胃本來就虛弱而生病,也應當以分清邪正來治。或者正氣先虛而受到邪氣,或者因為邪氣而導致虛弱,則以先發生的為本,後發生的為標。積滯的新舊也像這樣。舊積滯,是停食結痰變化而來的積滯(《醫通》說:是氣血、食物和痰涎變化而成的)。新積滯,是舊積滯去除後,氣血又鬱結生成的。舊積滯應當先治療,新積滯則不宜治療。原因何在?因為腸胃腐熟食物和轉運糟粕,都是榮衛之氣和灑陳六腑的功能。現在腸胃有邪氣,榮衛之氣運行到這裡就會被阻礙,不能正常運化,所以衛氣鬱而不舒展,榮血凝滯而不運行,於是飲食和痰涎積滯在胃裡,糟粕停留在腸中,與被鬱住的氣血凝滯相挾,形成下痢的病症。像這樣的病症,必定要治療以疏通壅塞、讓榮衛之氣暢通。至於升清降濁的功能仍然不行,衛氣又鬱結,榮血又凝滯,又形成了新積滯,所以病症如舊。遇到這樣的病例,不必找邪氣來治療,只需調治衛氣以疏通腠理,和調榮血以調順陰陽。陰陽調和,腠理疏通,則升清降濁的運作功能流通,積滯不用治療自然就消除了。然而,舊積滯也有不能治療的,原來是因為榮衛之氣虛弱,不能轉運積滯的食物,必須先補益榮衛之氣,使腸胃的真氣充盈,然後治療,纔不會出差錯(《醫通》說:一定要調補脾胃,同時服用行氣的藥物,虛熱自然退去,痢疾也就停止了)。我多次見到一般人的方劑,只遵照十幾種方劑來治療痢疾,不過是攻伐和收斂罷了。哪裏知道攻伐疾病的藥物,都是耗氣損血的藥劑,使用不斷,甚至於氣分散,血枯竭,五臟空虛,精氣神渙散而死亡。固澀的藥物,又大多會加重氣鬱血泣的病情,轉而引發腹脹,下肢腫脹,上喘氣呼呼,各種疾病都發作了。世人遵循這些方法,真是害莫大焉。(《準繩》)

瀉痢不可混治(忌利小便)痢與泄瀉,其病不同,其治亦異。泄瀉多起寒濕,寒則宜溫,濕則宜燥也。痢病多成濕熱,熱則宜清,濕則宜利也。雖泄瀉亦有熱症,然畢竟寒多於熱;痢病亦多寒症,然畢竟熱多於寒。是以泄瀉經久,必傷胃陽,而腫脹喘滿之變生;痢病經久,必損其陰,而虛煩痿廢之疾起。痢病兜澀太早,濕熱流注,多成痛痹。泄瀉疏利或過,中虛不復,多作脾勞。此予所親歷,非臆說也。或曰:熱則清而寒則溫,是已,均是濕也,或從利或從燥何歟?曰:寒濕者寒從濕生,故宜苦溫燥其中,濕熱者濕從熱化,故宜甘淡利其下。且燥性多熱,利藥多寒;便利則熱亦自去,中溫則寒與俱消。寒濕必本中虛,不可更行滲利;濕熱鬱多成毒,不宜益以溫燥也。(《讀書記》)

白話文:

腹瀉和痢疾不能混在一起治療(忌諱使用利小便的藥物)。腹瀉和痢疾,其疾病不同,其治療方法也不同。腹瀉多由寒濕引起,寒則宜溫,濕則宜燥。痢疾多由濕熱引起,熱則宜清,濕則宜利。雖然腹瀉也有熱症,但畢竟寒多於熱;痢疾也有寒症,但畢竟熱多於寒。因此,腹瀉經久,必然損傷胃陽,而出現腫脹、喘滿等變化;痢疾經久,必然損傷其陰,而出現虛煩、痿廢等疾病。痢疾過早使用澀藥,濕熱流注,多會形成疼痛和痹症。腹瀉過度疏利,中氣虛弱而不恢復,多會形成脾勞。這些都是我親身經歷的,不是臆測之言。有人說:熱則清而寒則溫,這是正確的,都是濕造成的,有的從利濕入手,有的從燥濕入手,這是為什麼呢?回答說:寒濕者,寒從濕生,所以宜用苦溫燥藥以治療其中;濕熱者,濕從熱化,所以宜用甘淡利藥以治療其下方。而且燥性多熱,利藥多寒;便利則熱亦自去,中溫則寒與俱消。寒濕必然是本於中虛,不可再用滲利藥;濕熱鬱積多成毒,不宜再用溫燥藥。

瀉痢不分,兩證混言,濕熱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夫泄者水穀濕之象,滯下者垢瘀之物,同於濕熱而成,治分兩歧而藥亦異。若淡滲之劑,功能散利水道,濁流得快,使泄自止,此有無之形,豈可與滯下混同論治,而用導滯行積可乎。其下利出於大腸傳送之道,了不幹於胃氣,所下有形之物,或如魚腦,或如豆汁,或便白膿,或下純血,或赤或白,或赤白相雜,若此者豈可與瀉混同論治,而用淡滲利之可乎。(薛氏《平治會萃·附論》)

白話文:

腹瀉和痢疾的證狀不同,是不可以混為一談的。濕熱會導致小便不利,但這不是腹瀉和痢疾的病因。腹瀉是水穀濕滯的表現,痢疾是垢濁瘀阻的表現,它們雖然都與濕熱有關,但治療方法卻不同。如果使用淡滲的藥物,可以散利水道,使濁流快速排出,從而止瀉。這種方法適用於腹瀉,但卻不適用於痢疾。痢疾的病位在大腸傳送之道,與胃氣無關。痢疾患者大便中有形之物,如魚腦、豆汁、白膿、純血、赤或白或赤白相雜等,這種情況是不可以與腹瀉混為一談的,也不可以使用淡滲的藥物來治療。

利小便者,治水泄之良法也,以之治痢則乖。痢因邪熱膠滯、津液枯澀而成,若用五苓等劑分利其水,則津液愈枯,滯澀愈甚,遂至纏綿不愈,則分利之為害也。若清熱導滯,則痢自愈而小便自利,安用分利為哉。(《活幼心法》)

白話文:

促進排尿是治療腹瀉的有效方法,但用於治療痢疾就不適用了。痢疾是由於邪熱粘滯、津液枯澀而引起的,如果使用五苓散等藥方來分利水液,就會導致津液更加枯竭,粘滯更加嚴重,最終導致疾病纏綿不愈。因此,分利水液反而會造成危害。如果清熱導滯,痢疾就會自然痊癒,小便也會自然通暢,又何必使用分利水液的方法呢?

治忌燥毒,觀仲景可下者十法,可溫者五法。謂之下者,率用承氣加減,何嘗以砒、丹、巴、硇決烈燥熱重毒之劑;謂之溫者,率用薑、附為主,何嘗用鍾乳、龍骨、石脂、粟殼緊澀燥毒之劑。(《局方發揮》)

白話文:

治療忌諱燥毒證,參考仲景的十法可瀉下,五法可溫熱。所謂可瀉下的,通常使用承氣湯加減,什麼時候使用砒霜、雄黃、巴豆、硇砂這些猛烈的乾燥燥熱及毒性較大的藥物呢;所謂可溫熱的,通常使用生薑、附子為主,什麼時候使用鍾乳石、龍骨、石脂、粟殼這些緊澀燥毒之劑呢。

治忌固澀溫補,大要以散風邪、行滯氣、開胃脘為先,不可遽用肉豆蔻、訶子、白朮輩以補住寒邪,不可遽投罌粟殼、龍骨、牡蠣輩以閉住腸胃。邪氣得補而愈盛,補之愈盛而愈作,不為纏擾撮痛,則為裡急後重,所以日夕淹延而未已也。(《直指》)(按:《續醫說》其意相近,且曰:世俗但知澀劑之能塞,不知通劑之能塞也。後之學者,貴在變通,不可執一而治。此言本於張子和。)

白話文:

治療時忌固澀溫補,首先應以驅散風邪、疏通滯氣、開胃理氣為先。不能急於使用肉豆蔻、訶子、白朮等藥物來補住寒邪,也不能急於使用罌粟殼、龍骨、牡蠣等藥物來閉住腸胃。邪氣得到了補益而更加盛行,補得越多就發作得越厲害,不是腹中攪痛,就是大便急迫而出不爽快,所以病情日夜纏綿不愈。(《直指》)(按:《續醫說》的觀點與此相似,並說:世俗只知道澀劑能閉塞,卻不知道通劑也能閉塞。後來的學者,應注重變通,不能拘泥於一種治療方法。這些話語源自張子和。)

大凡治痢疾,未可便投罌粟殼、地榆、石榴皮緊澀之藥。夫罌粟殼其性緊澀,能損脾胃,留滯毒氣而反增其疾。正如溝渠停積不潔穢汙之物,若不先盪滌,卻窒塞其路,使穢汙無路而出可乎。是以多因服此,不進食飲,日漸羸困,強名曰噤口者多矣。如古和劑方中,未曾見用罌粟殼,多用黃連之藥。

白話文:

凡是治療痢疾,切不可立即使用罌粟殼、地榆、石榴皮等澀精藥物。罌粟殼性質緊澀,會損傷脾胃,滯留毒氣,反而加重病情。正如溝渠堆積不清潔的污物,如果不先清洗,反而堵塞道路,使污物無路可出,豈可得行?因此,多因為服用了這些藥物,導致不能進食飲水,日漸消瘦虛弱,硬說成是口禁閉的例子很多。像古時的和劑方中,從未見用過罌粟殼,多用黃連藥物。

然罌粟殼非無功也,而施之久痢則可,更宜去盡筋膜穰蒂銼碎,以白蜜和水淹一宿,次日慢火炒令焦黃色,庶得穩當。若投之太早,令人毒氣閉塞心絡,噤口不食,無法可施,悔將噬臍。(《管見良方》)

白話文:

然而,罌粟殼並不是沒有效果的,用於治療久痢可以,更應該把筋膜、穰、蒂全部去掉,絞碎,用蜂蜜和水浸泡一夜,第二天用慢火炒到焦黃色,這樣才比較安全。如果過早服用,會使毒氣閉塞心絡,導致閉口不吃,無法治療,後悔也來不及了。

痢之為病,由濕熱蘊積膠滯於腸胃之中。清邪熱,導滯氣,行滯血,則其病速除。若用參、術等溫補,則熱愈盛,氣愈滯,久之正氣虛,邪氣熾,至於不可救療者,初投溫補之禍也。(《活幼心法》)(按:《玉案》曰:下痢若服黃耆,即發膨脹,多服升麻,則小便與積皆升至上焦,此速死之道也。今驗升麻不必為害。)

白話文:

痢疾是一種由濕熱蘊積在腸胃之中,造成膠滯的疾病。在治療痢疾時,要清熱、導滯氣、行滯血,才能讓病快點好。如果使用參、術等溫補藥,只會讓熱氣更盛、氣更滯。最後,正氣虛弱,邪氣熾盛,到最後沒辦法醫治,這都是剛開始使用溫補藥造成的禍害。(根據《玉案》的說法:治療下痢如果服用黃耆,會引起膨脹;多服用升麻,小便和積液都會上升到上焦,這是在找死。現在已經證實,升麻不具有這種害處。)

產前後痢治例,三寶廉使仲子之妻,泰不花尚書妹也,病滯下,晝夜五七十起,後重下迫,且娠九月。眾醫率為清暑散滯,痛苦尤甚。壽至診視曰:須下去滯。眾以娠不肯。壽曰:《素問》有云:有故無殞,亦無殞也。動即正產。乃以消滯導氣丸藥進之,得順利,再進滯去,繼以清暑利溲苦堅之劑,病愈而孕果不動,足月乃產。(朱右撰《攖寧生傳》)

白話文:

《產前後痢治例》,三寶廉使的仲子之妻,是泰不花尚書的妹妹,患有痢疾,晝夜排便五七十次,後重下迫,且懷孕九月。眾多醫生都用清暑散滯的藥物治療,但痛苦反而加劇。壽至診視後說:必須下去滯。眾人因其懷孕而猶豫不決。壽說:《素問》中說:有原因就不會死亡,就算有死亡的因素也不會死亡。動即正產。於是用消滯導氣丸進藥,排便順暢,再進滯去,再用清暑利尿、苦堅的藥物,病就好了,而孕婦也沒有因此而動胎,足月才生產。

至於婦人臨產下痢,最為危殆,鄭氏有胎前下痢、產後不止、七日必死之例。予嘗用甘草乾薑湯加厚朴、茯苓、木香,治妊娠白痢;《千金》三物膠艾湯,治妊娠血痢;連理湯加膠、艾,治赤白相間之痢。駐車丸、千金黃連湯、大肉加甘草阿膠湯,胎前產後五色諸痢皆可選用。

白話文:

至於婦人臨產下瀉,最為危急,鄭氏有懷孕前腹瀉、產後腹瀉不止、七天必死的例子。我曾經用甘草乾薑湯加上厚朴、茯苓、木香,來治療妊娠腹瀉;《千金》中所記載的三物膠艾湯,用來治療妊娠血痢;連理湯加上膠艾,用來治療赤白相間的腹瀉。駐車丸、千金黃連湯、大肉加甘草阿膠湯,胎前產後各種顏色的腹瀉都可以選擇使用。

若胎前下痢,產後不止,勢莫挽回者,用伏龍肝湯丸隨證加減,未嘗不隨手獲效也。(《醫通》)(按:伏龍肝湯丸用炮黑查肉、熬枯黑糖、伏龍肝三味,宜考原書。)

白話文:

如果胎產前出現腹瀉,產後腹瀉仍然不止,情況危急無法挽救,可使用伏龍肝湯丸按照症狀增減藥物,能夠快速見效。(《醫通》)(注:伏龍肝湯丸使用炮製的黑查肉、熬製的枯黑糖、伏龍肝三種藥材,具體用法可參考原書。)

士人李潛善醫,曰:蓐中下痢與他痢不同,常痢可用苦澀藥止之,蓐中痢生於血不足,投澀藥則血愈不行,痢當更甚。(《蘇沈》)

白話文:

士人李潛善於醫術,他說:產婦下痢與其他種類的下痢不同,一般的下痢可以用苦澀的藥物來治療,而產婦下痢是因為血氣不足引起的,如果服用苦澀的藥物,那麼血氣就更加流通不暢,下痢的症狀就會更加嚴重。(《蘇沈》)

發表方法,初起時若有風寒表證,於治痢藥中,當加發散。若不發散,徑治其痢,必亂其經脈,逆其氣機,病轉劇矣。(《醫學真傳》)

白話文:

在治療腹瀉初期,如果有風寒表症,則應在治療腹瀉的藥物中加入發散藥物。若不發散,直接治療腹瀉,必定會擾亂經脈,阻礙氣機運行,病情會變得更加嚴重。(《醫學真傳》)

敗毒散,治風邪寒邪,壯熱下利。(《直指》)痢疾表熱裡虛者,此方主之。昔人立此方非以治痢,而醫者善用,則取之左右逢其源矣。仲景以葛根湯治太陽、陽明合病自利,亦是妙處。舉此一例,余可類推。(《醫方考》)治疫痢發熱,合境皆然者,神效,加白芍、黃連尤妙。

白話文:

敗毒散,治療風邪寒邪引起的發熱、下痢。(出自《直指》)痢疾表面上表現出熱象,但內裡虛弱的人,可以使用此方。從前的人立此方,並不是為了治療痢疾,但醫生們巧妙地運用,則能左右逢源,取得很好的效果。仲景用葛根湯治療太陽、陽明合病自發下痢,也是妙處。舉出這個例子,其他類似的可以類推。(出自《醫方考》)治療疫痢發熱,全境的人都發病,此方有神奇的效果,加入白芍、黃連更妙。

(《壽世》)(按:《選奇方後集》加陳米,名倉廩湯,治噤口痢。《管見良方》、《嶺南衛生方》並論此方治痢之妙。)

白話文:

《壽世寶鑑》:(按:《選奇方後集》中添加了陳米,稱之為「倉廩湯」,用於治療噤口痢。《管見良方》、《嶺南衛生方》都論述了此方的治痢妙用。)

升麻湯(即升麻葛根湯

上粗末,每三錢,姜三片同煎,吞感應丸,治傷暑下痢纏痛。(《直指》)(按:汗下同用,非可遵仿。)

《治要》除濕湯(即七味除濕湯,方見中濕),加官桂、木香,治風寒冷證下痢;加乾薑、茯苓,治傷濕下痢。(《直指》)

白話文:

《治要》除濕湯(就是七味除濕湯,方劑見「中濕」):

  • 加入肉桂、木香,可以治療因風寒而引起的腹瀉。
  • 加入乾薑、茯苓,可以治療因傷濕而引起的腹瀉。(《直指》)

有受風濕,痢下如豆汁,例局有胃風湯。若借治脾受濕氣,泄利不止,戊己丸為用亦可。秘方胃風湯用防風半兩,芍藥二兩,茯苓二兩,官桂、羌活各半兩,甘草炙一分,每服三錢,入荊芥五小穗,水一盞,煎七分,稍熱服。觀其藥性,合其藥名,參其病因,有治風品,用果多效。(《續易簡後集》)

白話文:

如果患有風濕,拉肚子像豆汁一樣,通常使用「胃風湯」治療。如果想治療脾胃受濕氣,導致腹瀉不止,可以使用「戊己丸」來治療。胃風湯的祕方成分包括半兩防風、二兩芍藥、二兩茯苓、半兩官桂、半兩羌活、一分炙甘草。每服三錢,加入五小穗荊芥、一杯水,煎至剩七分,稍稍放涼後服用。觀察藥物的性質,理解藥物的名稱,參照病因,有治療風疾的功效,服用後多數有效。(出自《續易簡後集》)

如大便閉塞,或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或少有白膿,或少有血,慎勿利之,利之則必致病重,反鬱結而不通也。以升陽除濕防風湯舉其陽,則陰氣自降矣。升陽除濕防風湯

白話文:

如果大便不通,或者裡急後重,多次去廁所卻不能排便,或者有大便帶少量白色膿液,或便血,謹慎不要用瀉藥,瀉下必會加重病情,反而鬱結不通。用「升陽除濕防風湯」舉升陽氣,使濕氣下降,也可以緩解便祕。升陽除濕防風湯的組成是...

蒼朮(泔浸去皮淨四兩),防風(二錢),白朮,白茯苓,白芍藥(以上各一錢)

上件㕮咀,除蒼朮另作片子,水一碗半,煮至二大盞,內諸藥,同煎至一大盞,去渣稍熱服,空心食前。如此證飧泄不禁,以此藥導其濕。(《脾胃論》)《醫經會元》加炙甘草、乾葛。(按:先教諭於此方去白朮,用屢效。)

白話文:

上等藥方:特別取出蒼朮另外切成片狀,加入一碗半的水,煮至剩下兩大碗,把所有的藥材都加進去,繼續煎煮至剩下一大碗,過濾藥渣,稍微加熱後服用,在空腹時飯前服用。如果是這種症狀導致的腹瀉不止,用這種藥來引導體內的濕氣。(出自《脾胃論》)《醫經會元》中額外加入了炙甘草和乾葛。(備註:先教諭在這處藥方中去掉了白朮,運用過後數次都見效。)

疫痢,憎寒壯熱,下痢臭穢,眾人病一般者是也。必先解表發散,宜以大劑蒼朮為主,佐以羌活、防風、人中黃、芍藥、黃芩、黃連之類,以蔥白、生薑服之。(《醫鏡》)

白話文:

疫痢:惡寒發熱,腹瀉臭穢,眾人患病相似。治療應先解表發散,宜以大劑量的蒼朮為主藥,輔以羌活、防風、人中黃、芍藥、黃芩、黃連之類的藥物,用蔥白、生薑煎服。(摘錄自《醫鏡》)

周信川,年七十三歲,平素體堅,不覺其老,秋月病痢,久而不愈,至冬月成休息痢,一晝夜十餘行,面目浮腫,肌膚晦黑,求治於余。余診其脈沉數有力,謂曰:此陽邪陷入於陰之症也,吾當以法治之,尚可痊愈,明日吾自袖藥來面治。於是以人參敗毒散本方煎好,用厚被圍椅上坐定,置火其下,更以布條捲成鵝蛋狀,置椅褥上,墊定肛門,使內氣不能下走。

白話文:

周信川,今年七十三歲,平日身體強壯,看不出他有這個年紀,秋天得了痢疾,一直沒有痊癒,到了冬天成為休息痢,一天一夜能拉十幾次,臉部浮腫,皮膚晦暗,向我求醫。我診斷他的脈搏沉數有力,對他說:這是陽邪侵入陰脈的疾病,我將以我的方法治療,應該可以痊癒,明天我會帶藥親自來治療。於是,我用人參敗毒散的本方煎好,用厚被子圍住椅子,讓他坐在上面,並在椅子下面放火,再用布條捲成鵝蛋狀,放在椅子的墊子上,墊在肛門上,使內氣不能向下走。

然後以前藥滾熱與服,良久又進前藥,遂覺皮間有津津微潤,再溉以滾湯,教令努力忍便,不得移身。如此約二時之久,皮間津潤總未乾,病者心燥畏熱,忍不可忍,始令連被臥於床上,是晚止下痢二次,以後改用補中益氣湯,一晝夜止下三次,不旬日而痊愈。蓋內陷之邪,欲提之轉從表出,不以急流挽舟之法施之,其趨下之勢何所底哉。

白話文:

然後用之前的水藥煮滾後服用,過了一段時間又服用之前的水藥,漸漸感覺皮膚表面有微微的潤澤,再用沸水淋浴,教病人盡力忍住小便,不能移動身體。這樣過了大約兩個小時,皮膚表面潤澤總沒有乾燥,病人內心煩躁怕熱,實在忍不住了,才讓他蓋著被子躺在牀上,那天晚上只拉肚子兩次,之後改用補中益氣湯,一天一夜只拉肚子三次,不到十天就康復了。因為內陷的邪氣,想要將它引導轉從外表發出,不以挽救小船時先急流而上的方法來治療,那麼它向下發展的趨勢會到哪裡結束呢。

聞王星宰世兄患久痢,諸藥不效,蘇郡老醫進以人參敗毒散,其勢差減,大有生機,但少此一段斡旋之法,竟無成功。故凡遇陽邪陷入陰分,如久瘧、久痢、久熱等症,皆當識此意,使其緩緩久久透出表外,方為合法。若急而速,則恐才出又入,徒傷其正耳。(《寓意草》)(按:原更有治陳汝明病痢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案,論理欠晰,仍不錄入。

白話文:

《清熱方法》(及溫涼調和的輔助藥方):

治療痢疾的最好方法,就是用寒冷的藥物治療, 必要時可以微量添加辛熱的輔助藥物。因為辛熱的藥物有發散的作用, 可以疏通鬱結, 苦味可以燥濕, 寒性可以剋制熱性, 使氣體平穩和順暢, 就像錢氏香連丸之類的藥物就是如此(註: 錢氏香連丸有加入白附子、肉豆蔻、訶子肉等三方)。治療痢疾, 黃連、黃柏是最重要的君藥, 它們的苦寒屬性可以針對濕熱的疾病。

如躁煩,或先便白膿後血,或發熱,或惡寒,非黃芩不能止,此上部血也。如惡寒脈沉,或腰痛,或血痢下痛,非黃連不能止,此中部血也。如惡寒脈沉,先血後便,非地榆不能止,此下部血也。(《保命集》)

白話文:

如果煩躁,或者起初大便為白色膿液後有血,或者發熱,或者畏寒,如果不使用黃芩不能止住,這是上部的血癥。

如果畏寒,脈象沉細,或者腰痛,或者拉血痢或大便後疼痛,如果不使用黃連不能止住,這是中部的血癥。

如果畏寒,脈象沉細,先拉血後大便,如果不使用地榆不能止住,這是下部的血癥。(《保命集》)

小柴胡湯,赤白痢尤效,痢藥中無如此妙,蓋痢多因伏暑,此藥極解暑毒。(《蘇沈》)(按:《管見良方》亦說此湯治痢之妙,宜參。)身熱挾外感者,小柴胡湯去人參。(《丹溪心法類集》)

白話文:

小柴胡湯,主治赤白痢疾效果最好,在痢疾的藥物中沒有如此奇妙的藥方,大概痢疾多由於伏暑所致,這種藥能徹底化解暑毒。(《蘇沈》)(按:《管見良方》也說這種藥方治療痢疾的效果很好,值得參考。)身體發熱且夾雜外感的,小柴胡湯去人參。(《丹溪心法類集》)

黃芩芍藥湯,治泄痢腹痛,或後重身熱,久而不愈,脈洪疾者,及下痢膿血稠黏(即仲景黃芩湯)。如痛則加桂少許。服芍藥湯以和之,痢止再服黃芩湯和之,以徹其毒也。(《保命集》)

白話文:

黃芩芍藥湯,用於治療腹瀉痢疾腹痛,或大便後有墜脹感,身體發熱,長期不愈,脈搏洪大而急促的人,以及痢疾膿血稠黏(即仲景的黃芩湯)。如果疼痛,就加一點桂皮。服下芍藥湯來調和,痢疾停止後再服黃芩湯來調和,以徹底根除其毒素。(《保命集》)

《集驗》療熱水穀下痢,黃連阿膠湯方。

黃連,阿膠(炙各二兩),梔子(三十枚擘),烏梅(二十枚碎),黃柏(一兩)

白話文:

  • 黃連:二兩

  • 阿膠(炙):二兩

  • 梔子:三十枚,擘開

  • 烏梅:二十枚,搗碎

  • 黃柏:一兩

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為再服。(《外臺》)(按:《千金》同,無方名。)又《肘後》療熱病久下痢膿血柏皮湯,於本方去烏梅。又文仲治無問冷熱及五色痢入口即定方,於本方去烏梅、梔子,加當歸、黃芩、熟艾為散,以釅醋二升煮,膠烊下藥,煮令可丸,如大豆,飲服七八十丸,日二夜一服,特宜老人。若產婦痢,加蒲黃一兩,蜜和為丸神驗。

白話文:

將所有的藥物切好,用七升水煮成二升半,分次服用。(根據《外臺》記載)(備註:《千金》也有類似的方劑,但沒有方名。)《肘後備急方》記載治療熱病下痢膿血的柏皮湯,方劑中去除了烏梅。另外,文仲《備急千金要方》中記載了治療各種痢疾的方劑,不論是寒痢、熱痢或五色痢,服用後立即可見效果。這個方劑去除了烏梅、梔子,添加當歸、黃芩、熟艾,研磨成散劑。用二升濃醋煮沸,融化膠質後加入藥粉。煮到可以做成丸劑,每丸大小如大豆。每次服用七八十丸,每天服用兩次。非常適合老人服用。如果是產婦痢疾,可以添加一兩蒲黃,用蜂蜜調和製成藥丸,效果十分顯著。

(《奇效》名歸連丸。)

許仁則,血痢之候,小腹絞痛無期,度食不住如水,但兼血而下,有此患者,宜依後犀角五味散方。

白話文:

許仁則認為,患血痢時,小腹絞痛沒有固定的時間,進食之後食物不能在腹中停留,像水一樣排出,且伴有血便。出現這種症狀的患者,應當按照犀角五味散的方劑來治療。

犀角(末五兩),阿膠(炙四兩),黃柏(四兩),艾葉,乾薑(各三兩一作干藍)

白話文:

生犀角(研磨成末,總重量五兩),阿膠(炙過,重量四兩),黃柏(重量四兩),艾葉,乾薑(各重量三兩,另有一說為幹藍)

上藥搗篩為散,以飲下之,初服一方寸匕,日再服,稍稍加至二三匕良。(同上)(按:文仲治熱毒痢痢血犀角散方中有干藍,蓋此方乾薑亦以干藍為優,故次於此。)

白話文:

上藥搗碎成散劑,用藥湯服用。開始時服用一茶匙大小的藥散,每天服用兩次,逐漸增加到兩三匙,即可痊癒。(同上)(註:文仲治療熱毒痢疾的犀角散方中有乾薑,這裡所說的乾薑也應以乾藍為佳,因此接著提到它。)

治赤痢,腹中疼痛,小便澀,口乾煩熱,犀角散方。

犀角屑(三分),木香(半兩),黃芩(一兩半),地榆(三分銼),黃連(一兩去須微炒),當歸(一兩銼微炒)

白話文:

犀角粉(三分),木香(半兩),黃芩(一兩半),地榆(三分切碎),黃連(一兩去須稍微炒一下),當歸(一兩切碎稍微炒一下)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

當歸芍藥湯,治痢腹痛因血虛者。

當歸,川芎(各一錢半),芍藥(炒三錢),生地黃,黃連(炒),木香(各三錢)

水煎,食前服。(《統旨》)(按:《石山醫案》曰:一人患滯下,腹痛裡急後重,診脈濡弱近駛,此熱傷血也。先用四物湯加檳榔、黃連、大黃、黃芩煎服云云。又腹痛調血,《直指》有說,既見上。)

白話文:

用水煎煮,在吃東西之前服下。(《統旨》)(按:《石山醫案》說:有個人患有帶下病,腹部疼痛,裡急後重,診脈濡弱近於急促,這是熱邪傷血所致。先用四物湯加入檳榔、黃連、大黃、黃芩煎服云云。另外腹痛調血,《直指》有說,既見上。)

治痢奇方,製藥用藥輕重分釐俱要秤過,能起死回生之神藥也。

川黃連(去蘆),條黃芩,生白芍,山楂淨肉(四味各一錢二分),陳枳殼(炒),堅檳榔,薑汁炒厚朴,厚青皮(各八分),當歸,甘草,地榆(各五分),紅花(三分酒洗),南木香(二分),桃仁(炒去皮尖研如粉一錢)

白話文:

川黃連(去掉外層的蘆),線狀黃芩,生的白芍,山楂去籽肉(以上四種藥材各一錢二分),陳年的枳殼(經過炒製),堅硬檳榔,用薑汁炒過的厚朴,厚厚的青皮(以上四種藥材各八分),當歸,甘草,地榆(以上三種藥材各五分),紅花(以三分的酒清洗),南木香(二分),桃仁(經過炒製後去除外皮和尖端,研磨成粉,重一錢)

水二碗,煎一碗,去滓空心服,滓再煎服。此方或紅或白,或紅白相兼,裡急後重,身熱腹痛者,俱可服。其有便純血,便揚塵水,大孔如竹筒等惡症,古書指為不治者,急服此藥亦可救;但恐服之遲緩,則毒攻壞臟腑難救耳。其有噤口者,毒在胃口也,將此藥煎熟去滓,每一煎分五六次緩緩服之,令其胃口毒氣漸開,服完一劑後,不惟藥可進,而飲食亦漸可進矣,不必另用他藥也。單白無紅者,去地榆、桃仁二味,木香用三分,加去白陳皮四分。

白話文:

把兩碗水煎成一碗,去除藥渣後空腹服用,剩下的藥渣再煎一次繼續服用。

此方有時是紅色的,有時是白色的,有時是紅白混合的。

如果腹瀉急迫,大便後又感到腹部沉重、身體發熱、腹痛的人,都可以服用此方。

如果有大便純粹是血,大便像粉末一樣揚起,大便孔徑像竹筒一樣大等嚴重的疾病,古書上認為是無法治癒的,但如果及時服用此藥也可以挽救;

但如果服用延遲,毒素會侵犯臟腑而難以挽救。

如果出現禁食,毒素在胃口,採用此藥煎煮後去除藥渣,每一劑分五、六次慢慢服用,讓胃口的毒氣逐漸消除,服用完一劑後,不僅藥物可以進入,飲食也將逐漸可以進入了,不必再另外使用其他藥物。

如果單純是白色而沒有紅色,則去除地榆、桃仁兩種藥材,木香改用三分,加去白陳皮四分。

澀滯甚者,加酒炒大黃二錢,服一二劑仍除之。此方用之於三五日神效,用之於旬日內外亦效,惟半月外則當加減,其法詳於後。

白話文:

如果大便乾澀嚴重的,可以加入炒酒的大黃二錢,服用一到兩劑即可治癒。這個方劑在三到五天內效果很好,在十天內外服用也有效,只是超過半個月就應該加減用藥,具體方法詳見後文。

黃連,條芩,白芍(三味生用各四分酒炒各六分),山楂(一錢),製厚朴,陳皮,青皮,檳榔(各四分),甘草(生熟各二分半),地榆(醋炒),當歸(各五分),桃仁粉(六分),紅花(三分),木香(二分)

白話文:

黃連、條芩、白芍:三味藥材均使用生品,各取四分,再分別用酒炒製,各取六分。

山楂:一錢。

製厚朴、陳皮、青皮、檳榔:各取四分。

甘草:生甘草和熟甘草各取二分半。

地榆:用醋炒製,取五分。

當歸:取五分。

桃仁粉:取六分。

紅花:取三分。

木香:取二分。

如延至月餘,覺脾胃虛滑者,用酒炒芩、連、白芍各六分,陳皮、厚朴、木香各三分,醋炒地榆四分,紅花二分,當歸、人參、白朮、熟甘草各五分。(以上三方,有胎婦人服之,去紅花、桃仁、檳榔。

白話文:

如果一直延續到一個月,感覺脾胃虛滑的人,可以使用炒過的黃芩、連翹、白芍各六分,陳皮、厚朴、木香各三分,醋炒的地榆四分,紅花二分,當歸、人參、白朮、熟甘草各五分。(以上三方,有懷孕的婦女服用時,要去掉紅花、桃仁、檳榔。)

)以上方法隨用輒效,間有不效者,必其初投參、術等補劑太早,補塞邪熱在內,久而正氣已虛,邪氣猶盛,欲補而澀之則助邪,欲清而疏之則愈滑,遂至不救,雖有奇方,無如之何,則初投溫補之禍也。予嘗治一公子、一仕官,皆投補劑而後不可救者,故表而出之以戒後。

白話文:

以上的方法,使用以後都會立刻見效。偶爾有失敗的,可能是起初服用人參、術等補劑太早,把邪熱補留在體內,日積月累,正氣已經衰弱,邪氣卻更加嚴重。希望用溫補之法,但這樣做反而會幫助邪氣;想用清涼之法,但這樣做反而會讓邪氣越來越嚴重,最後導致無法挽救。即使有靈丹妙藥,也無可奈何。這就是剛開始使用溫補之劑造成的禍害。我曾經治療過一名公子和一名官員,都是先服用補劑最後無法挽救的,所以特地寫出來以警戒後人。

(《奇效醫述》)(《集驗良方》引倪涵初第三方稍異。)

駐車丸,治大冷洞痢腸滑,下赤白如魚腦,日夜無節度,腹痛不可堪忍者方。

黃連(六兩),乾薑(二兩),當歸,阿膠(各三兩)

上四味,末之,以大酢八合烊膠和之,並手丸如大豆許,干之,大人飲服三十丸,小兒百日以還三丸,期年者五丸,余以意加減,日三服。(《千金》)古方駐車丸治痢,人皆知之,須是一帖作一服濃煎,陳米飲下,一時一服,三服不愈,五服定愈,毋可疑者。(《選奇方後集》)《外臺》文仲隱居效驗方,主下部絞痛,重下,下赤白方,於本方去阿膠,加黃柏(各二兩),搗篩,煮取烏梅汁服方寸匕,日三。(《蘇沈》名四神散,皆炒。

白話文:

將上四種藥物研磨成末,使用八合的醋與膠溶解後混合,用手搓製成類似大豆大小的丸子,並將其晾乾。成人服用三十丸,一百天以下的嬰兒服用三丸,一歲左右的嬰兒服用五丸,其他可以根據情況增減,每日服用三次。(《千金》)古方的駐車丸可以治療痢疾,人盡皆知,一定要使用一帖藥製成一服濃煎藥,用陳米湯送服,一天一服,連服三次如果沒有好轉,連服五次一定會痊癒,不用懷疑。(《選奇方後集》)《外臺》文仲隱居效驗方,可以治療下腹絞痛、裏急後重、下赤白疾病,在原藥方中去除阿膠,加入黃柏(各二兩),研磨過篩,用烏梅汁送服,每次服方寸匕,每日服用三次。(《蘇沈》)著名的四神散,四味藥材皆炒製。

《聖濟》曰:大凡泄痢,宜食酸苦,蓋酸收苦堅故也。)

治卒大下痢熱,唇乾口燥,嘔逆引飲,瀉心湯方。

人參,甘草,黃芩,橘皮,栝蔞根(各一兩),黃連(二兩),半夏(三兩),乾薑(一兩半)

白話文:

人參、甘草、黃芩、橘皮、栝蔞根各一兩,黃連二兩,半夏三兩,乾薑一兩半。

上八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千金》)

治赤白痢,香連丸方。

黃連(去須炒),木香(各二兩)

上二味搗羅為末,以麵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陳米飲下,日再。(《聖濟》)其久冷人,即用煨熟大蒜為丸。此方本出李絳《兵部手集方》,嬰孺用之亦效。(《本草圖經》)大香連丸,木香(不見火,四兩八錢八分)、黃連(去蘆須,二十兩,用吳茱萸十兩同炒令赤,去茱萸不用)。

白話文:

把木香、黃連兩味藥搗碎成粉末,用麵糊和成藥丸,大小如梧桐樹種子一般,每次服用50粒,空腹時用陳米水送下,每天服用兩次。(出自《聖濟總錄》)如果體質虛寒的人服用,就要用溫火烤熟的大蒜來做成藥丸。這個方劑最初出自李絳的《兵部手集方》,嬰幼兒服用也有療效。(出自《本草圖經》)。大香連丸,由木香(未經火炒,四兩八錢八分)、黃連(去蘆根,二十兩,與十兩吳茱萸同炒至發紅,去除吳茱萸不用)製成。

上件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飯飲吞下,空心食前日進三二服。(《和劑》)(《濟生續方》曰:治陰陽相搏,冷熱不調,或瀉或痢。按:此方諸家增味不一,今不繁載。)

白話文:

將原藥材研成細末,用醋和成糊狀,再搓成像梧桐籽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二十丸,飯後服用,空腹時服用可以在一天內服用兩三次。(《和劑》)(《濟生續方》說:治療陰陽對抗,冷熱不調,或者腹瀉、痢疾。根據:《濟生續方》其他醫家對此藥方有很多增味的方法,但是在此不再詳細說明。)

戊己丸,治脾受濕氣,泄痢不止,米穀遲化,臍腹刺痛。

吳茱萸(去梗炒),黃連(去須),白芍藥(各五兩)

上為細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濃煎米飲下,空心日三服。(《和劑》)(按:此方原出《蘇沈》,名芍藥散,水煎服。)《雞峰》若下痢赤黃,日夜數十行,手足不厥,胸中痞悶,時覺微寒,服溫藥而增極,其脈沉實而大,此由濕熱之氣,蘊於腸胃,復因飲食,積而不化,聚而不運,水穀並注而下,先宜此三味黃連丸(即本方),不瘥者,與杏子元(系用杏仁、巴豆二味)。

白話文:

將方中的藥材研磨成粉末狀,與麵糊調和後製成丸劑,每個丸子的大小如梧桐子一般。每次服用二十顆藥丸,用濃米湯煎煮後服用,每天三次,空腹服用。

如果腹瀉的症狀是赤黃色的,每天都有數十次,手腳沒有發冷、麻木的感覺,胸中感覺煩悶阻塞,偶爾會感到微微寒冷,服用溫熱的藥物後病情反而加重,患者的脈搏沉穩有力而洪大,這可能是由於濕熱之氣積聚在腸胃裡,又因為飲食不當,食物積結在體內沒有消化,積聚在體內無法運行,水穀混合在一起向下流注,首先應該服用這個含有黃連的丸劑(即本方)。如果服用這個方劑後病情沒有好轉,再服用杏子元(由杏仁和巴豆兩味藥材組成)。

《元和紀用經》二氣黃金丸,調冷熱,斷赤白下痢變入惡證,若魚爛黑汁,腸中切痛,枯瘦不能食,於本方去芍藥,加當歸(各等分),煉蜜加米膏少許和丸。一方,以木香代當歸。《衛生家寶》如神散,治腸胃氣虛,冷熱不調,下痢赤白,狀如魚腦,裡急後重,於本方加當歸,等分為末。

白話文:

《元和紀用經》中的「二氣黃金丸」,可以調理冷熱,能改善赤白下痢轉變成惡性病症,症狀像是魚爛黑汁,腸中劇烈疼痛,枯瘦不能進食,於本方中去除芍藥,加入當歸(兩者等量),與煉蜜、少許米膏混合成丸。

另一種方子,可以用木香代替當歸。

《衛生家寶》中的「如神散」,可以治療腸胃氣虛、冷熱不調、下痢赤白,狀如魚腦,裡急後重,於本方中加入當歸,等分研末。

噤口痢者,胃口熱甚故也,大虛大熱,用香連丸,蓮肉各一半,共為末,米湯調下。又方,人參二分,姜炒黃連一分,為末濃煎,終日呷之,吐則再服,但一呷下咽便妙,不可用溫熱藥甘味。(《丹溪》)(宜與前噤口痢條相參。)

白話文:

噤口痢,是胃中有很重的熱,有大虛、大熱的症狀,可以用香連丸來治療。平時把蓮肉和香連丸各一半研成細末,用米湯送服。

另一個治療方法是:人參二分、炒黃連一分,先把這兩味藥研成細末,然後用濃熱湯劑煎服,並且讓病人整天慢慢服用。如果吐出來了,就再服一次,只要慢慢服下去,靈效就在那一口下嚥之時。但是,不能用溫熱的藥或甘味。

諸下痢之後,小便利而腹中虛痛不可忍者,此謂陰陽交錯,不和之甚也,當服神效越桃散

白話文:

在腹瀉之後,小便順暢,但腹部虛空疼痛無法忍受,這種情況被認為是陰陽交錯,不和諧的極端表現。此時應該服用神效越桃散來治療。

大梔子(三錢),高良薑(三錢)

上和均,每服三錢,米飲或酒調下,其痛立效。(《保命集》)

盪滌方法,痢發於秋,是暑月濕熱所致,其理甚著;但所以致鬱熱者,多因暑熱酷烈,過飲冰水生冷,熱為寒鬱,久而為沉寒積冷者亦有之,不可泥定是熱,當辨症切脈,真知其有熱積,方可用大黃。若系寒積而用大黃,不惟不愈,反增痛極而危矣。大凡下熱痢用大黃,下寒痢用巴豆,有是病則服是藥,詳按古人成法,不容毫髮差謬。(《醫貫》)

白話文:

**盪滌法:**痢疾發作於秋季,是由於暑月濕熱引起的,道理很明顯;但是引起鬱熱的原因,大多是因暑熱酷烈,過度飲用冰水和生冷食物,熱為寒鬱,久而久之成為沉寒積冷的也有,不能一概認定是熱症,應辨證切脈,確知有熱積,纔可使用大黃。若是寒積而用大黃,不僅不治,反而增加疼痛,危險至極。一般來說,熱痢用大黃,寒痢用巴豆,有這種病就服用這種藥,詳按古人成法,不容許絲毫差錯。(《醫貫》)

其病初得一二日,皆宜盪滌邪穢,消溶渣滓,以通利為先,次辨冷熱虛實,以調理而扶脾助胃,為上策也。其通利之法有二:積滯勝宜用丸,丸者緩也,緩以消之,除其積也;邪毒勝宜用湯,湯者蕩也,蕩而蕩之,去其毒也。當用丸而用湯,毒去而積不除;當用湯而用丸,積除而毒不行。治失其宜,故病皆難愈也。(《醫經會解》)

白話文:

疾病發作的前一、兩天,都宜盪滌邪氣污穢,消溶渣滓,以通利為首要,然後辨別寒熱虛實,以調理滋補脾胃,為最好的策略。通利的方法有兩種:積滯盛則宜用丸藥,丸藥緩和,緩和地消解,除掉積滯;邪毒盛則宜用湯藥,湯藥具有蕩滌的作用,盪滌邪毒,去除毒素。應該用丸藥而用湯藥,毒是去除了,但積滯沒有去除;應該用湯藥而用丸藥,積滯是去除 了,但邪毒不去。治療的方法不適當,所以疾病都很難治癒。

蓋暑毒與食物相搏,結在下脘,則升降出入不得循其正,糟粕欲行不得行,而火復迫之,則將臟腑脂膏逼迫而下,故取大黃驅熱毒、下糟粕、清腸臟也。(《金匱翼》)

白話文:

夏季的暑毒與食物在體內相互作用,積結在下腹部。這時,氣血運行不得循著正常的方向,代謝廢物想排出卻排不出去,而暑毒又再次刺激它,就會把臟腑的膏脂逼迫到下腹部,所以用大黃來驅散熱毒、排出代謝廢物、清潔腸胃。

如便膿血相雜而脈浮大,慎不可以大黃下之,下之必死,謂氣下竭而陽無所收也。(《保命集》)

下痢,舌黃燥不渴,胸中實,身熱腹脹,並身熱譫語者,腹有燥糞,大柴胡湯下之。(《全嬰方論》)

白話文:

腹瀉,舌頭發黃乾燥但不覺得口渴,胸中感到滿滿的,身體發熱,腹部脹滿,同時感到身體發熱,神志昏迷、胡言亂語,腹部有乾澀的大便,吃大柴胡湯幫助排泄。

小承氣湯,治下痢赤黃,但煩飲冷,小便不利,得熱則極,心煩躁喜渴,先服一二服蕩之,須審是實熱方可。(《得效》)

白話文:

小承氣湯,用於治療因熱導致的腹瀉症狀,表現為大便呈紅色或黃色,有煩渴、小便不利、得熱則症狀加重、心煩躁動、喜歡喝水等。在服用一兩劑小承氣湯後,症狀得以緩解。然而,需要確認患者是實熱型,纔可以服用小承氣湯。(《得效》)

桃仁承氣湯,痢疾初起質實者,此方主之。若初間失下,反用固澀之藥,以致邪熱內蓄,血不得行,腹痛欲死者,急以此方主之。(《醫方考》)(按:程星海有本方加牡丹皮、紅花、檳榔、木通、滑石治驗。)

白話文:

桃仁承氣湯用於痢疾初起,病證以熱盛血滯、實證為主。如果在初期誤用固澀藥物,使邪熱鬱積於內,氣血運行不暢,出現腹痛劇烈、危及生命的症狀,應立即使用此方。

六一順氣湯,治痢不問赤白相雜,肚痛裡急後重,渾身發熱,口乾煩渴,用此通利即止。(《醫鑑》)(按:此陶節庵方,宜參《傷寒廣要·陽明病》。)

白話文:

六一順氣湯,治療痢疾,無論是赤痢還是白痢,都有腹痛、裡急後重、全身發熱、口乾煩渴等症狀,用此方通利大便即止。(《醫鑑》)(注:此為陶節庵的方劑,宜參看《傷寒廣要·陽明病》。)

芍藥湯,下血調氣。經曰:溲而便膿血,氣行而血止,行血而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

芍藥(一兩),當歸,黃連(各半兩),檳榔(二錢),木香(二錢),甘草(二錢炙),大黃(三錢),黃芩(半兩),官桂(一錢半)

白話文:

芍藥(60公克),當歸、黃連(各30公克),檳榔(12公克),木香(12公克),甘草(12公克經炙烤),大黃(18公克),黃芩(30公克),肉桂(9公克)

上㕮咀,每服半兩,水二盞,煎至一盞,食後溫服。如血痢,則漸加大黃。如汗後藏毒,加黃柏半兩,依前服。(《保命集》)又治下痢膿血,裡急後重,日夜無度,導氣湯,於本方去官桂、甘草(《奇效》加枳殼)。《醫方考》芍藥湯,加芒硝,痢疾便膿血裡急後重者主之。

白話文:

上㕮咀,每次服用半兩,加入兩杯水,煮到剩一杯,飯後溫服。如果是血痢,就逐漸增加大黃的劑量。如果是汗後藏毒,就加入半兩的黃柏,按照前面的方法服用。(《保命集》)還可以用來治療下痢膿血,裡急後重,日夜不休,導氣湯,將官桂、甘草從本方中去除。(《奇效》中加入枳殼)。《醫方考》芍藥湯,加入芒硝,主治痢疾便膿血裡急後重的症狀。

《明醫雜著》痢疾主方,於本方去當歸、大黃、官桂,加枳殼(《回春》芍藥湯,即此方有當歸)。若嘔吐食不得下,加軟石膏(一錢半)、陳皮(一錢)、山梔仁(炒五分),入生薑汁,緩呷之,以瀉胃口之熱。

白話文:

《明醫雜著》中治療痢疾的有效方劑,在原方中去掉當歸、大黃、官桂,加入枳殼。(《回春》中的芍藥湯,就是這個方子加上當歸)。如果嘔吐吃不下飯,加入軟石膏(一錢半)、陳皮(一錢)、山梔仁(炒五分),加入生薑汁,慢慢含服,以緩解胃口的燥熱感。

太陰傳於少陰,是為賊邪,先以厚朴枳實湯防其傳變。

厚朴(一兩),枳實(一兩),訶子(一兩半生半熟),木香(半兩),黃連(二錢),甘草(三錢炙),大黃(二錢)

白話文:

厚朴(60克),枳實(60克),訶子(90克,一半生、一半熟),木香(30克),黃連(12克),甘草(18克,炒過),大黃(12克)

上為末,每服三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保命集》)

大黃湯,治泄痢久不愈,膿血稠黏,裡急後重,日夜無度,久不愈者。(《醫鑑》將軍飲,即此方,其主治更曰:及愈而又發,止而復作,名曰休息痢。)

白話文:

大黃湯,用於治療腹瀉、痢疾,症狀為久瀉不止,膿血稠黏,裡急後重,日夜不分,久治不癒。(《醫鑑》中記載的將軍飲,就是這一款方劑,它的主要治療範圍更廣,包括了癒後復發,止住後又發作的情況,這種情況稱為休息痢。)

大黃(一兩)

上細銼,好酒二大盞,同浸半日許,同煎至一盞半,去大黃,將酒分為二服,頓服之,痢止一服,如未止再服,以利為度。(同上)

白話文:

先將中藥材研磨成細粉,然後加入兩大杯好酒,混合浸泡半天左右,之後一起煎煮到只剩下一杯半,去掉大黃,將藥酒分成兩次服用,一次喝完,腹瀉就會停止,如果沒有停止,就再服用一次,直到腹瀉停止為止。

大黃丸,痢初起,壯實者可用,胃弱者禁施。

川大黃(切片蜜蒸一斤),白芍藥(酒浸切片炒六兩),甘草(炙三兩),檳榔(四兩),木香(切片不見火為末一兩),枳殼(炒四兩)

白話文:

川大黃(切片用蜜汁蒸熟一斤),白芍藥(用酒浸泡後切片炒過六兩),甘草(炙過的甘草三兩),檳榔(四兩),木香(切成薄片,不可火炒,研成細末一兩),枳殼(炒過的枳殼四兩)

細末,煉蜜同水煎木香和搗為丸,如綠豆大,白萊菔湯吞三錢,重者五錢,以行兩三次腹中爽快為度。胃氣虛極之人勿輕用之,積滯重而元氣虛者以人參湯吞,孕婦以人參縮砂湯吞,行後另用人參丸補之。(《廣筆記》)

白話文:

把細末、煉蜜和水煎成的木香一起搗成丸子,丸子的大小如綠豆般。用白蘿蔔湯送服丸子,每次服用三錢,病情較嚴重的可服用五錢,通常服兩至三次,待腹中暢快為止。胃氣極度虛弱的人不要輕易服用,如果積滯嚴重點而元氣虛弱的人可以服用人參湯送服丸子,孕婦服用人參縮砂湯送服丸子,服用完後再用人參丸來補養身體。(《廣筆記》)

四味香連丸,黃連炒十兩,大黃酒煨四兩,木香二兩,檳榔一兩,為末,糊丸如綠豆大,每七十丸,空心米飲下。治痢初起,不問赤白,每日二服,有積自行,無積自止。(《入門》)

白話文:

四味香連丸:

黃連炒十兩:將黃連炒至微黃色或淡棕色,重量為十兩。

大黃酒煨四兩:將大黃用酒煨製,重量為四兩。

木香二兩:木香的重量為二兩。

檳榔一兩:檳榔的重量為一兩。

將上述四種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適量的糊劑,製成如綠豆般大小的丸劑。

每服用七十丸,空腹時以米湯送服。

用於治療痢疾初起,無論是赤痢還是白痢,每日服用兩次。

如果有積食,則病症會自行消失;若沒有積食,則病症也會自行停止。

神妙散,治赤白痢疾。(按:散當作丸。)

大黃,人參,枳殼,火麻子(各等分)

上為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湯下。(《經驗良方》)(按:此本《近效》加減麻仁丸,今去訶子,加枳殼,宜參大便不通。)

白話文:

把藥材磨成粉末,用麵糊做成如梧桐子般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白開水送服。(此藥方是改編自《近效》裡的麻仁丸。目前已經去除訶子,添加枳殼。此丸藥適合大便不通的情況。)

朱孔陽年二十五歲,形體清瘦,素享安逸,夏月因構訟奔走日中,暑濕合內郁之火而成痢疾,晝夜一二百次,不能起床,以粗紙鋪於褥上,頻頻易置,但飲水而不進食,其病甚厲,肛門如火烙,揚手擲足,躁擾無奈。余診其脈,弦緊勁急,不為指撓。謂曰:此症一團毒火,蘊結在腸胃之內,其勢如焚,救焚須在頃刻,若二三日外,腸胃朽腐矣。於是以大黃四兩,黃連、甘草各二兩,入大砂鍋內煎,隨滾隨服。

白話文:

朱孔陽25歲,身體單薄,一向養尊處優,夏天因打官司,日夜奔波,暑氣濕氣與內在的火氣結合形成痢疾,晝夜拉一兩百次肚子,臥牀不起,只能在牀墊上鋪粗紙,經常更換,只喝水不進食,病情十分嚴重,肛門像被火烙過,揮手跺腳,躁動不安,痛苦不堪。我看診時把脈,脈搏又緊又急,很硬,按壓不屈。對他說:這病症是內臟中有片毒火,勢如烈火燃燒,若不及早救治,兩三天後腸胃就會腐朽了。於是用了四兩大黃、各兩黃連、甘草,放入大砂鍋中煎,煎好後立刻趁熱服下。

服下人事稍寧片時,少頃仍前躁擾。一晝夜服至二十餘碗,大黃俱已煎化,黃連、甘草俱煎至無汁。次日病者再求前藥。余診畢,見脈勢稍柔,知病可愈,但用急法,不用急藥,遂改用生地黃、麥門冬各四兩另研生汁,而以天花粉、牡丹皮、赤芍藥、甘草各一兩煎成和汁大碗咽之。

白話文:

服用之後,病人的神志略為平靜,不久仍然躁動不安。一天一夜喝到二十多碗,大黃都已煎化,黃連、甘草都煎到沒有汁水。第二天,病人再次要求服用前面的藥物,我診斷完畢,看到他的脈象稍微柔和一些,知道他的病可以治癒。但是,我想用緩和的方法,不用激烈的方法,所以我改用生地黃、麥門冬各四兩研磨成生汁。而用天花粉、牡丹皮、赤芍藥、甘草各一兩煎成湯汁,讓他用大碗喝下。

以其來勢暴烈,一身津液從之奔竭,待下利止然後生津養血,則枯槁一時難回;今脈勢已減,則火邪俱退,不治痢而痢自止,豈可泥潤滯之藥而不急用乎。服此藥果然下痢盡止,但遺些少氣沫耳。第三日思食豆腐漿,第四日略進陳倉米清汁,緩緩調至旬余方能消穀,亦見胃氣之存留一線者,不可少此焦頭爛額之客耳。(《寓意草》)

白話文:

由於腹瀉勢頭猛烈,體內津液隨之迅速耗盡,待腹瀉停止後再滋生津液補養血氣,則短時間內很難恢復身體的衰弱。現在脈象已減緩,說明火邪俱退,不治療腹瀉而腹瀉自然痊癒,難道可以拘泥於滋潤緩滯的藥物而不用急救的藥物嗎?服用此藥果然腹瀉完全停止,只是遺留了一些輕微的氣沫罷了。第三天病人想吃豆腐漿,第四天稍進陳倉米清汁,慢慢地調養到十天後才消化。這也說明胃氣還有一絲存在,不可少視焦頭爛額的病人。

治下久赤白連年不止,及霍亂脾胃冷實不消,溫脾湯方。

大黃(四兩),人參,甘草,乾薑(各二兩),附子(大者一枚)

上五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臨熟下大黃。與後溫脾湯小異,須大轉瀉者當用此方神效。(《千金》)又溫脾湯,治積久冷熱赤白痢者,於本方去甘草,加桂心(大黃、桂心各三兩,余各一兩),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按:此方宜與《泄瀉門》、《腹痛門》及《傷寒廣要·太陰病》中所舉互參。

白話文:

把五種中藥一起煎成藥汁,用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次服用,快要煮熟時加入大黃。這方子與後述的溫脾湯稍有不同,需要大瀉者應採用此方,療效很好。(《千金方》)還有溫脾湯,治療積久冷熱赤白痢,在原方中去掉甘草,加入桂心(大黃、桂心各三兩,其餘各一兩),用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次服用。(按:此方應與《泄瀉門》、《腹痛門》及《傷寒廣要·太陰病》中所提到的方子相互參照。)。

)《外臺》許仁則,前件諸痢(按:前論有水痢、谷痢、血痢、膿痢、膿血相和痢、腸僻痢),患無新舊,如藥療之,蹔差還發,此即縱以新藥止之,終存其根本。由腸胃中冷熱不調,病根固結,必須湯藥滌之,以泄病勢,痢後更以藥物補助之。有此候者,宜依後附子等六味湯以利之,於本方加細辛(大黃五兩,余各三兩)。

白話文:

在《外臺》醫書中,許仁則認為,各種痢疾(包含水痢、谷痢、血痢、膿痢、膿血相和痢、腸僻痢)無論新舊,若以藥物治療後,仍時常復發,即使使用不同的新藥亦然,此乃病根未除所致。因腸胃中寒熱失調,病根固結,必須以湯藥滌蕩之,洩去病勢,痢後再以藥物調養。若有此症狀者,宜依後附子等六味湯加減使用,於本方加入細辛,大黃五兩,其餘三兩。

此湯當得快利,利中有惡物如魚腦狀,或如桃李,但異於常利,勿怪之。

治積痢,靈砂丹。(並論證)

硇砂(一分),硃砂(一分並研極細)

上另用黃蠟半兩,巴豆三七粒,去殼皮膜,同於銀石器內重湯煮一伏時,候巴豆紫色為度,去二七粒,止將一七粒與前來二味同再研極勻,再溶蠟匱藥,每旋丸綠豆大,每服三丸至五丸,水瀉生薑湯下,白痢艾湯,赤白痢烏梅湯,服時須極空腹,服畢一時,方可吃食,臨臥尤佳,次食淡粥一日。瘧疾乳香湯服,不發日晚間服。

白話文:

另外加半兩黃蠟和三到七粒巴豆,去除殼和皮膜,與銀石器中的藥材一起煮一伏時(約36天),直到巴豆變成紫色為止,去掉其中六到九粒,只將一到四粒與前面兩種藥材一起研磨均勻,再把蠟融化調和藥物,將藥物搓成綠豆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三到五丸,如果瀉下物呈水狀,則用生薑湯送服;如果瀉下物呈白色,則用艾草湯送服;如果瀉下物呈紅白相間,則用烏梅湯送服。服用時必須空腹,服藥後一小時後才能進食,在睡前服用最好。瘧疾患者服乳香湯,在沒有發作的日子裡晚上服用。

此藥不動氣,服之瀉者止,痢者斷,疼者愈,有積者內化,亦不動臟腑。大凡痢有沉積者,不先去其積,雖得暫安,後必為害。嘗記陳侍郎涇仲,庚戌秋過儀真求診,初不覺有疾,及診視,則肝脈沉弦,附骨取則牢。予曰:病在左脅有血積,必發痛。陳曰:誠如是。前此守九江被召,冒暑涉長江,暨抵行朝,血痢已數日矣,急欲登對,醫者以剛劑燥之,雖得止,數日臍下一塊大如杯,不旬日如碗大,發則不可忍,故急請官祠以歸。為之奈何?予曰:積痢不可強止,故血結於臍脅下,非抵當丸不可。

白話文:

這種藥不傷及氣,服用它來治療腹瀉,腹瀉就會停止;治療痢疾,痢疾就會被治癒;治療疼痛,疼痛就會好轉;治療積滯,積滯也會被化解,同時也不會傷及臟腑。一般的痢疾,都有積滯,如果不先把積滯去除,即使暫時得到緩解,以後必然還會發作。我曾經接診過陳侍郎,是庚戌年秋,他路過儀真,找我看病。我診脈後,發現他的肝脈沉弦,附骨筋脈緊牢,於是告訴他,他的左脅有血積,必定會發作疼痛。陳侍郎說,確實如此。他之前在九江任職時,被召回京城,冒著暑熱渡過了長江,抵達京城後,已經痢疾數日。他急於去面見皇上,醫生用猛烈燥熱的藥物來止痢,雖然止住了痢疾,但數日後,他的臍下一塊血積大的像茶杯,不到十天就變成了碗口大小,發作起來痛不可忍,所以他請求回老家休養。我問他,現在你能怎麼樣呢?我說,積滯的痢疾不能勉強止住,所以血積於臍脅之下,非得用抵當丸治療不可。

渠疑而不肯服,次年竟以此終。(《本事》)(按:此方亦出《雞峰方》,名至聖纏金丹,硃砂、硇砂各一兩,巴豆七個,黃蠟十棗大,熔蠟煮巴豆焦色,去巴豆不用。)

白話文:

他懷疑不願意服用,第二年竟然因此死亡。(《本事》)(按:這個方劑也記載在《雞峯方》中,名叫“至聖纏金丹”,硃砂、硇砂各一兩,巴豆七個,黃蠟十棗那麼大,熔化黃蠟煮巴豆至焦黑,去掉巴豆不用。)

感應丸,治大便頻並,後重遲澀,久痢赤白,膿血相雜,米穀不消,愈而復發。(《和劑》)赤白痢疾,臍腹㽲痛者,多由腸胃間積滯所致,先以此藥微利,次方斷下。(《易簡》)(《續易簡》曰:若夫赤痢而服此,豈不敗乃事哉。)

白話文:

感應丸,用於治療大便頻繁且粘膩,排便後感覺肛門沉重且排便困難,久痢赤白,膿血混合,吃米飯不消化,病情好轉後又復發。(出自《和劑》)赤白痢疾,臍腹疼痛的人,多是由於腸胃之間積滯引起的,先用此藥微微通便利氣,然後再開方斷下。(出自《易簡》)(《續易簡》說:如果是赤痢而服此藥,豈不是壞了治療的事情嗎。)

蘇感丸,治積痢不進飲,神效。

蘇合香丸,感應丸

上二味和合丸,如綠豆大,每服二三十丸,薑湯吞下。(《朱氏》)

治白痢,針頭丸

巴豆十個(去殼醋浸一宿去油),杏仁十個(文武火炮存性),百草霜(二錢炒),黃蠟(栗子大一塊)

白話文:

  1. 巴豆十個:將巴豆十個去殼,用醋浸泡一晚上,以去除油脂。

  2. 杏仁十個:將杏仁十個用文火和武火炮製,存留其藥性。

  3. 百草霜:二錢的百草霜,炒製過。

  4. 黃蠟:一塊栗子大小的黃蠟。

上以蠟和成劑,丸如芥子大,每服三丸,水瀉井水下,黑痢烏梅湯下,白痢乾薑湯下,赤痢甘草湯下。(《衛生家寶》)(按:《聖濟》治水瀉不止黑神丸與本方同,以糯米粥和丸。)

白話文:

將上面所有材料,以蠟丸劑型製成,丸子要像芥菜籽大小,每次服用三顆,水瀉者用井水送服,黑色痢疾的患者用烏梅湯送服,白色痢疾的患者用乾薑湯送服,紅色痢疾的患者用甘草湯送服。(《衛生家寶》)(注:在《聖濟》一書中,治療水瀉不止的黑神丸與這個配方相同,但它是以糯米粥來和丸的。)

二色丸,治諸般赤白痢,神。

吳茱萸(揀去枝梗二兩),黃連(去須二兩),巴豆(四十九個去皮)

上同於銚子內炒令黃赤色,去巴豆不用,只將上面二味各自為末,麵糊和丸,如蘿蔔子大,看大小緊慢,加減丸數。(《小兒總微論》)

白話文:

將巴豆和 supprimer 放在炒菜鍋中炒至顏色黃赤色,去除了巴豆,只把上面兩種藥材各自碾成粉末,用麵粉糊和丸,丸子的大小如蘿蔔子大小,依患者的年齡大小和病情輕重加減丸數。(《小兒總微論》)

經驗痢疾四寶丹。(此方施之已久,無不應驗,不欲自秘,以公於人,寶之寶之。)

白話文:

經驗痢疾四寶丹。(這個處方使用很久了,沒有不應驗的,我不願意私自收藏,而是要公諸於眾,珍視它,珍視它。)

丁香(一錢),胡黃連(三錢),巴豆霜(一錢,治巴豆霜法,巴豆不拘多少,去殼,紙包裹置新瓦上,又復瓦蓋,炭火下煅煉去油,煙盡力度,存性。)

白話文:

公丁香(一錢),黃柏(三錢),巴豆霜(一錢,巴豆霜製作方法:巴豆不拘多少,去殼,用紙包裹,放在新的瓦片上,再用瓦片蓋住,用炭火煅燒,把油脂去除,煙盡力止,保存其藥性。)

上三味為細末,老米飯搗爛為丸,如蘿蔔子大,每服七丸,看人肥瘦,或五粒三粒,端午日修合甚妙,藥引在後。赤痢,用蜜糖調滾白湯空心送下。水瀉,用薑湯下。脾泄,用薑湯送下,連服七日。凡服藥後,直要餓至午時,然後吃炒米粥半碗,頃刻又進半碗。腹內有熱毒,任其自行自止。

白話文:

將那三種藥搗成粉末,把陳米煮的米飯搗碎,做成像蘿蔔子一樣大的藥丸,每次服用七丸,可以根據個人的胖瘦,調整成五粒或三粒,在端午節這天製作最好,服藥方法在下面。如果是赤痢,用蜂蜜調熱開水,空腹服用。如果是水瀉,用薑湯送服。如果是脾泄,用薑湯送服,連續服用七天。服藥後,一定要餓到中午再吃半碗炒米粥,稍過片刻再吃半碗。如果腹中有熱毒,任其自行停止發作。

惟赤痢難治,倘一服不止,再用細茶二兩煎滷,生蜜糖二兩,生薑一兩取汁,三味共為一處,加前藥七粒,空心服之即止。白痢,用黑沙糖調滾白湯,空心送下。(《醫宗粹言》)

白話文:

赤痢很難治癒,如果服第一劑藥之後仍然沒有止住,再用二兩細茶煎水,加二兩生蜂蜜,一兩生薑汁,三種藥物混合在一起,再加入前面藥方的藥物七粒,空腹服用就會止瀉。白痢用黑糖調滾燙的白開水,空腹服下。

溫里方法椒艾丸,治三十年下痢,所食之物皆不消化,或青或黃,四肢沉重,起即眩倒,骨肉消盡,兩足逆冷,腹中熱,苦筋轉,起止須扶,陰冷無子方。

白話文:

溫裏方法:使用胡椒和艾草丸來治療30年的腹瀉。

症狀

  • 吃的東西都不消化,會排出青色的或黃色的糞便。
  • 四肢沉重,一起身就會頭暈目眩,摔倒。
  • 身體消瘦,肌肉萎縮。
  • 雙腳冰冷,肚子卻很熱。
  • 筋脈疼痛,行走需要攙扶。
  • 陰冷無子。

方劑

  • 胡椒、艾葉各10克,
  • 炮薑、肉桂各5克,
  • 黨參、白朮各15克,
  • 炙甘草、茯苓各10克,
  • 當歸、川芎各5克。

使用方法

  • 將以上藥材研成細粉,加蜜做成丸劑,每次服用5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蜀椒(三百粒),熟艾(一斤),乾薑(三兩),赤石脂(二兩),烏梅(一百枚)

白話文:

蜀椒(300粒):是一種生長在四川的胡椒,具有祛寒、止痛、殺菌的功效。

熟艾(1斤):是一種乾燥、切碎的艾草,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

乾薑(3兩):是一種曬乾的生薑,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功效。

赤石脂(2兩):是一種紅色的礦物,具有收斂止血、止瀉的功效。

烏梅(100枚):是一種曬乾的烏梅,具有斂肺止咳、生津止渴的功效。

上五味,椒、薑、艾下篩,梅著一斗米下,蒸令飯熟,去核,內姜椒末,合搗三千杵,蜜和丸如梧子,服十丸,日三服。不瘥,至二十丸,加黃連一升。(《千金》)

白話文:

取胡椒、生薑、艾葉上篩下篩後,將梅子置於一斗米下蒸煮,直至米飯煮熟,取出梅核後,加入薑末、胡椒末,合計搗碎三千次,用蜂蜜和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日三次,每次服十丸。若未痊癒,可增至每日服用二十丸,並加黃連一升。(出自《千金》)

治白痢腹痛,胸膈痞滿,不能飲食,訶黎勒散方。

訶黎勒(一兩半煨用皮),木香(三兩),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乾薑(一兩炮裂銼),厚朴(二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枳實(一兩麩炒微黃),白茯苓(一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當歸(一兩銼微炒)

白話文:

訶黎勒(一兩半,煨好用皮),木香(三兩),附子(一兩,炮裂去除皮臍),乾薑(一兩,炮裂銼),厚朴(二兩,去除粗皮,塗抹生薑汁,炙到香熟),枳實(一兩,麩炒到微黃),白茯苓(一兩),甘草(半兩,炙到微紅,銼碎),當歸(一兩,銼碎,微炒)。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二錢。(《聖惠》)

治久赤白痢不止,臍腹㽲痛,木香散方。

木香(三分),附子(一兩半炒裂去皮臍),黃連(一兩去須微炒),當歸(一兩銼微炒),吳茱萸(半兩湯浸七遍焙乾微黃),厚朴(三兩去粗皮生薑汁炙令香熟)

白話文:

木香(三錢),附子(六錢炒裂去皮臍),黃連(六錢去須微炒),當歸(六錢銼微炒),吳茱萸(三錢湯浸七遍焙乾微黃),厚朴(一兩五錢去粗皮生薑汁炙令香熟)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服。(同上)(按:又治久冷下痢吳茱萸丸,治冷氣水瀉縮沙丸,俱與此方相近,茲不具錄。)

白話文:

先將上文藥材搗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一杯水煎至五分之一水量,去掉渣滓,不拘時間,溫熱後服用。(按語:還有治療久冷下痢的吳茱萸丸,治療冷氣水瀉的縮沙丸,都與此方相似,這裡不再詳細介紹。)

乾薑於火上燒黑,不令成灰,瓷碗合,放冷為末,每服一錢,米飲調下,治血痢神效。仲景云:小腸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可以此治之。(《準繩》)

白話文:

  1. 將乾薑放在火上燒,直至變黑,但不要燒成灰燼。

  2. 將燒黑後的乾薑放入瓷碗中,蓋上蓋子,待其冷卻。

  3. 將冷卻後的乾薑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克,用米湯調服。

  4. 此方劑對於治療血痢有奇效。仲景說過:「小腸有寒氣的人,會出現排便沈重、便中帶血的症狀。可以使用此方劑來治療。」(出自《準繩》)

治痢止,腹痛不可忍者。

良薑、芍藥等分為末,煮姜鹽飯湯調下。(《經驗良方》)

族侄良詮患血痢,腹痛裡急後重,時師治以香連丸、黃芩芍藥湯不愈,腹反增痛,面赤唇紅,有似塗朱,喊叫之聲,四舍悚駭。比有太學寧宇者,拉予為胗,六脈洪大。以生熟白芍藥六錢,生熟甘草二錢,乾薑、肉桂各一錢,木香二錢,棗二枚,水煎飲之,飲竟嗒焉而臥。太學乃令人覘病者何如。

白話文:

我的侄孫良詮得了血痢,腹痛裡急後重,當時的醫生用香連丸、黃芩芍藥湯治療,但沒有好轉,腹痛反而加劇,臉紅脣紅,就像塗了硃砂一樣,喊叫的聲音,四鄰都感到恐慌。後來有一位太學生的寧宇先生,請我看病,六脈洪大。我用生熟白芍藥六錢,生熟甘草二錢,乾薑、肉桂各一錢,木香二錢,棗二枚,水煎成藥湯讓他喝下去,喝完後就安靜地睡著了。太學生就讓人去探望病人的情況如何。

復曰:夜來痢減十之五,痛減十之七,早間已啜粥半盞矣。太學喜而叩予曰:渠面赤唇紅脈大,所下皆血,症皆屬熱,叔乃復投熱劑。吾甚恐,一夜不能寐,乃今疾已減半,生有望焉。不卜今日用何劑?予曰:比昨劑差小耳,方仍昨也。太學曰:吾惑矣,何視熱為寒耶?予曰:君知脈大為熱,不知大而無力乃虛寒也。

白話文:

太學生回答道:昨天夜晚痢疾減少了十分之五,疼痛減少了十分之七,早上已經喝了半碗粥。太學喜悅地問我道:他的臉色紅潤,嘴脣紅潤,脈搏強勁,大便都是血,症狀都是熱症,您竟然再次給他服用熱性藥劑。我非常擔心,一夜未眠,現在病情已經減輕了一半,他有望活下來了。今天不用什麼藥劑?我回答道:和昨天的藥劑相比,劑量稍微小了一點,方子還和昨天的一樣。太學說道:我疑惑不解,為什麼把熱證當成寒證呢?我回答道:您知道脈搏強勁是熱證,卻不知道脈搏強勁而無力是虛寒的症狀。

面赤唇紅,由中寒而火不能下,陰盛格陽之症。若是真熱腹痛,其人體仰而舒。寒則引而伏,所下血色帶晦,均是假熱,寒症明矣。前劑果再進而全瘳。(《赤水》節文)

白話文:

如果面紅脣紅,那麼中寒造成的火氣無法下降,引起陰盛而導致陽氣被阻。如果真的是由熱造成的腹痛,患者會躺著比較舒服。寒氣引發的話,會蜷縮著比較舒服。排便出來的糞便顏色暗沉,都是虛熱現象,寒症很明顯。前面開的藥方如果繼續服用,就可以完全治癒。

一老婦食後因怒患痢,裡急後重,屬脾氣下陷。與大劑六君,加附子、肉蔻、煨木香各一錢,吳茱萸五分,骨脂、五味各一錢五分。二劑諸症悉退,惟小腹脹悶,此肝氣滯於脾也。與調中益氣,加附子、木香五分,四劑而愈。後口內覺咸,此腎虛水泛。與六味地黃丸,二劑頓愈。(《內科摘要》)

白話文:

一位年老的婦女,在飲食後因生氣而患上了痢疾,腹部急痛和排便困難,屬於脾氣下陷。於是給予了大劑量的六君子湯,以及附子、肉蔻、煨木香各一錢,吳茱萸五分,骨脂、五味各一錢五分。服用了兩劑藥之後,各種症狀都消退了,但小腹仍然脹悶,這是由於肝氣滯於脾所致。於是給予了調中益氣湯,以及附子、木香五分,共服用四劑藥之後痊癒。後來患者覺得口中發鹹,這是由於腎虛水泛所致。於是給予了六味地黃丸,服用兩劑藥之後痊癒。

固澀方法,治熱毒下黑血,五內絞切痛,日夜百行,氣絕欲死方。

黃連(一升),龍骨,白朮(各二兩),阿膠,乾薑,當歸,赤石脂(各三兩),附子(一兩)

上八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分五服。余以正觀三年七月十三日忽得此熱毒痢,至十五日命將欲絕,處此方藥,入口即定。(《千金》)《千金月令》主赤白痢,不問冷熱方。赤石脂、龍骨、乾薑、黃連(各三兩)為末,以飲服二錢匕,日再服。《本草圖經》胡洽九盞湯,主下痢,不問冷、熱、赤、白、谷、滯、休息、久下,用黃連、龍骨、附子、乾薑、膠,水煎服。

白話文:

  1. 將以上八味藥材切細,加水一斗,煮到只剩五升。分成五次服用。其餘的藥方。我本人在正觀三年七月十三日突然患了熱毒痢疾,到十五日生命垂危。服用此方藥,一入口就見效了。(《千金方》)《千金月令》中治療赤白痢疾的方劑,不分寒熱。方藥:赤石脂、龍骨、乾薑、黃連(各三兩),研成細末,用飲用水送服二錢,每天服用兩次。

  2. 《本草圖經》中胡洽的九盞湯,可以治療痢疾,不分寒、熱、赤、白、谷、滯、休息、久下。方藥:黃連、龍骨、附子、乾薑、膠,水煎服。

《聖惠》治赤白痢,腹中㽲痛,時作寒熱,阿膠散,用阿膠、甘草、附子、黃連、當歸,水煎。《聖濟》治洞泄冷痢,熟艾湯,於本方去龍骨、白朮、當歸,加熟艾、甘草。

白話文:

《聖惠》治療赤白痢疾,腹中絞痛,時而出現寒熱,使用阿膠散,配方中含有阿膠、甘草、附子、黃連、當歸,用水煎煮。《聖濟》治療洞泄冷痢,使用熟艾湯,在本方中去除龍骨、白朮、當歸,加入熟艾、甘草。

大桃花湯,治冷白滯痢腹痛方。

赤石脂,乾薑,當歸,龍骨,牡蠣(各三兩),附子(二兩),白朮(一升),甘草,芍藥(各一兩),人參(一兩半)

白話文:

赤石脂、乾薑、當歸、龍骨、牡蠣(各三兩),附子(二兩),白朮(一升),甘草、芍藥(各一兩),人參(一兩半)。

上十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術取九升,內諸藥煮取二升,分三服。膿者,加厚朴三兩。嘔者,加橘皮三兩。(《千金》)(按:此方白朮非為主藥而先煮之,殊為可疑,且其量云一升,則蓋是粳米之訛。)

白話文:

將上述十種藥材搗碎,用水一斗二升煎煮白術直到剩九升,然後加入其他藥材煎煮直到剩二升,分成三份服用。如果化膿,加厚朴三兩。如果嘔吐,加橘皮三兩。(《千金》)(註:此方白朮並非主藥卻先煎煮,十分可疑,且其用量一升,很可能是粳米寫錯了。)

斷痢湯,治胸心下伏水方。

半夏(一升),生薑(五兩),茯苓,甘草,龍骨(各二兩),附子(一兩),人參,黃連(各三兩),大棗(十二枚)

白話文:

半夏:一升

生薑:五兩

茯苓:二兩

甘草:二兩

龍骨:二兩

附子:一兩

人參:三兩

黃連: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九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同上)

治熱痢煩渴腹痛,黃連散方。

黃連(一兩去須微炒),黃芩(一兩),當歸(一兩銼微炒),黃柏(一兩銼),赤石脂(一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二錢。(《聖惠》)

純陽真人養臟湯,治大人小兒腸胃虛弱,冷熱不調,臟腑受寒,下痢赤白,或便膿血,有如魚腦,裡急後重,臍腹㽲痛,日夜無度,胸膈痞悶,脅肋脹滿,全不思食,及治脫肛墜下,酒毒便血,諸藥不效者,並皆治之。

白話文:

純陽真人養臟湯,可以治療大人小孩腸胃虛弱、冷熱不調、臟腑受寒、腹瀉帶血或膿血、糞便如魚腦、裡急後重、臍腹絞痛、日夜不休、胸膈痞悶、脅肋脹滿、完全不想吃東西。還可以治療脫肛下墜、酒毒便血,其他藥物都不見效的,都可以用這帖方劑來治療。

白芍藥(一兩六錢),當歸(去蘆洗焙),人參(去蘆),白朮(焙各六錢),肉豆蔻(面里煨半兩),肉桂(去粗皮),甘草(炙各八錢),木香(不見火一兩四錢),訶子皮(一兩二錢),罌粟殼(去蒂蓋蜜炙三兩六錢)

白話文:

白芍藥(60克),當歸(去蘆頭,洗淨,烘烤),人參(去蘆頭),白朮(各30克,烘烤),肉豆蔻(用麵粉包好,煨熟,25克),肉桂(去粗皮),甘草(各40克,炙烤),木香(不要用火烤,67.5克),訶子皮(60克),罌粟殼(去蒂,蓋上蜂蜜,炙烤,175克)

上件銼為粗末,每服二大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溫服。老人孕婦小兒暴瀉,宜急服之立愈。忌酒面生冷魚腥油膩。如臟腑滑泄夜起久不瘥者,可加炮了附子三片煎服。此藥的有神效,不可具述。(《和劑》)

白話文:

這個藥方使用的銼很普通,每次服用 2 錢,加水 1 杯半煎煮至 8 分滿,去渣後在飯前溫熱服用。如果老人、孕婦或兒童突然腹瀉,應該立即服用,可以快速痊癒。服用此藥期間,應忌酒、生冷、魚、腥味和油膩食物。如果腹瀉是因臟腑滑泄所致,久治不癒,還可在煎煮時加入炮附子 3 片。此藥的療效非常好,無法一一描述。(出自《和劑》)

斗門散,治八種毒痢,臟腑撮痛,膿血赤白,或有五色相雜,日夜頻並,兼治酒痢藏毒,全不進食。

罌粟殼(去穰蜜炙),黑豆(炒去殼各四兩),當歸(去蘆),乾薑(炮各一兩),地榆(去蘆),甘草(炙各二兩),乾葛(去皮半斤)

白話文:

罌粟外殼(去除內部組織且用蜂蜜燒烤過),黑豆(炒熟後去除外殼,各四兩),當歸(去除蘆頭),乾薑(炮製過,各一兩),地榆(去除蘆頭),甘草(烤炙過,各二兩),乾葛(去除表皮,半斤)。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溫服不計時候。(同上)

人有濕熱作痢,數日之後,腹不疼痛,如膿如血,陣陣自下,手足厥冷,元氣欲絕,此是火變為寒而陰絕也。夫痢無止法,古人之語也。然痢實不同,有初起即宜止者,有日久而不可止者,未可執痢無止法一語竟不用止也。然不止痢,不過久痢之難痊;若止痢,每至變生於不測,是痢又不可輕言止也。

白話文:

一個人得了濕熱痢疾,數日後,肚子不痛了,但排出膿血,陣陣腹瀉,手腳冰冷,元氣快要衰竭,這是火氣變成了寒氣,導致陽氣衰竭。痢疾無法根治,這是古人的說法。然而,痢疾實際上是不同的,有些在初期就應該止瀉,有些則持續了很久都不能止瀉,不能因為「痢疾無法根治」這句話就完全不用止瀉。然而,不治療腹瀉,只會讓長期腹瀉難以痊癒;如果治療腹瀉,又經常會出現意想不到的變化,所以腹瀉也不能輕易說要治療。

此等之症正不可不止者,蓋腹中作痛為邪,腹既不痛,何邪之有。腹不痛而膿血陣陣自下,乃氣脫而欲崩也。手足厥冷,乃氣脫而不能運也。必須看其舌之滑燥何如耳,熱極則舌必燥,寒極則舌必滑也。熱變為寒,其舌必滑,須先止其痢以救脫,不可瀉其痢以攻邪矣。方用止脫救痢湯,人參二兩,白朮二兩,白芍一兩,肉桂三錢,茯苓一兩,甘草二錢,赤石脂末三錢,水煎服。一劑手足溫,二劑膿血止,三劑痢全愈。

白話文:

這種症狀,腹中疼痛纔是邪氣,腹不痛還有什麼邪氣?腹不痛而膿血陣陣地流下來,那這時正氣虛脫快要崩潰了;手腳冰冷,那是正氣虛脫不能運行的原因。必須觀察舌苔的乾燥潤滑情況,熱極則舌必燥,寒極則舌必滑。熱變為寒,舌苔一定光滑,須先止痢來救急虛脫,不能用瀉藥瀉痢以攻邪。方用止脫救痢湯,人參二兩,白朮二兩,白芍一兩,肉桂三錢,茯苓一兩,甘草二錢,赤石脂末三錢,水煎服。一副藥手腳溫暖,兩副膿血就停止,三副藥痢疾痊癒了。

減各藥一半,去赤石脂,再服十劑,元氣如故矣。此等之痢,世不常有,不可執此方以治痢。餘論症不敢不備,存此治法,救萬人中之一人也。(《辨證錄》)

白話文:

減少藥方的劑量一半,將赤石脂去除,再服用十劑藥,元氣就會恢復了。像這種症狀的痢疾,世世代代都不常見,不能依據這個藥方來治療痢疾。關於其他疾病的論述不能不備,保存這個治療方法,以挽救萬人中的一人。(《辨證錄》)

阿芙蓉,天方國傳,專治久痢不止及一切冷證。每用小豆大一粒,空心溫水化下,忌蔥蒜醬水,如熱渴以蜜水解之,小兒黃米大一粒。(《醫林集要》)

白話文:

阿芙蓉,是從天方國傳入的藥品,專門治療久瀉不止和一切寒性病症。每次使用一粒綠豆大小,空腹時用溫水送服,忌食蔥、蒜、醬油、水。如果出現口渴,可以用蜂蜜水來緩解。兒童使用時,用量減半。

霞片香連丸,治久痢諸藥不效,服此莫不應驗。

川黃連(四兩,吳茱萸四兩同炒紫色,去茱萸不用。),木香(八分),霞片(即霞芙蓉二分)

上為末,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湯下。(《活人心統》)《入門》陳米糊丸,綠豆大,每二三十丸。此方臨危便泄不收,諸方不效,急將蓮肉煎湯送下,被蓋取睡,效奏神矣。

白話文:

  1. 將上方的藥材研磨成細末,用水和成丸,每個藥丸的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白開水送服。(《活人心統》)

  2. 陳米糊丸,藥丸的體積和綠豆一樣大,每次服用二十至三十丸。如果出現不受控制的泄瀉,試過各種方法都無效時,可以用蓮肉煎湯送服,然後在被子裡睡一覺,療效非常顯著。

調補方法(病後調理)治大下後,腹中空竭,胸中虛滿,不下食方。

芍藥,甘草,半夏(各一兩),厚朴,當歸(各三兩),生薑(五兩),桂心(三兩)

上七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服二劑最佳。(《千金》)

有人久患痢,赤白兼下,或純白,或純赤,百藥不愈者,病久服藥已多,治痢多用毒藥攻擊得藏氣不和,所以難愈。史載之用輕清和氣藥與之遂愈,後來屢有驗。其方用罌粟殼蜜炙、人參、白朮、白茯苓、川芎、甘草炙、黃耆等分為細末,二錢,水一盞,生薑、棗、烏梅半分,煎八分,溫服不以時。(《醫說》)(按今《史載之方》無考。)

白話文:

有人長期患有痢疾,既有紅色、白色便便,或是純白色、純紅色,很多種藥都醫不好,這種病時間長了,服用的藥也很多,治療痢疾多用毒藥來攻擊,會把體內的臟腑之氣搞得不和諧,所以很難治癒。史載之用清淡和潤的藥給他治病而康復,後來也治好了很多次。這個藥方包括罌粟殼蜜炙、人參、白朮、白茯苓、川芎、甘草、黃耆,各取等分研成細末,每次取二錢,加入一杯水,生薑、棗、烏梅各半,煎至八分,溫熱後服用,不限於某個時間。(藥方《史載之方》現已失傳。)

葉先生患滯下,後甚逼迫,正合承氣證。予曰:氣口虛,形雖實而面黃稍白,此必平昔食過飽而胃受傷,寧忍一兩日辛苦。遂與參、朮、陳皮、芍藥等補藥十餘帖,至三日後胃氣稍完,與承氣兩帖而安。苟不先補完胃氣之傷而遽行承氣,吾恐病安之後,寧免瘦憊乎。(《格致餘論》)

白話文:

葉先生患有排泄物積聚的疾病,後期病情非常嚴重,完全符合承氣法的治療原則。我說:他的氣口虛弱,雖然形體看上去很結實,但面色蒼黃微白,這一定是平時吃得過飽,導致胃部受傷,如果讓他忍耐一兩天的痛苦。於是他服用了參、朮、陳皮、芍藥等補藥十幾劑,到了第三天後,胃氣稍微完好,再服用承氣法兩劑,病情就好了。如果不在補完胃氣的傷害後就立即進行承氣法治療,恐怕在他病好之後,也會難免瘦弱疲憊。(《格致餘論》)

浦江鄭義士病滯下,一夕忽昏僕,目上視,溲注而汗瀉。翁診之,脈大無論,即告曰:此陰虛陽暴絕也,蓋得之病後酒且納,吾能愈之。急命治人參膏,而且促灸其氣海。頃之手動,又頃而唇動,及參膏成,三飲之,蘇矣。其後服參膏盡數斤,病已。(戴良撰《丹溪翁傳》)

白話文:

浦江的鄭義士患病一向下身受阻,有一天晚上突然昏迷倒地,眼睛向上翻,小便失禁,且汗流浹背。翁文英診斷,脈搏有力但是跳動不規則,翁文英告知病人:這是陰虛陽氣突然衰竭,估計是得病之後還喝酒所導致的,我能夠治癒。立刻命令人煎製人參膏,並且催促灸治氣海穴。不一會兒手的開始動了,又過了一會兒嘴脣也開始動了,等參膏煎好後,病人喝了三口,就醒了。後來病人服用參膏數斤,疾病痊癒。(戴良撰《丹溪翁傳》)

參歸芍藥湯,治痢久一二十日,痢去多不止,用此調理氣血自愈。

人參(一錢),當歸(酒洗二錢),茯苓,白朮(一半),砂仁(七分),山藥(炒),陳皮(各一半),甘草(五分)

白話文:

  • 人參:一錢

  • 當歸:二錢,用酒洗淨

  • 茯苓:未明確份量

  • 白朮:一半

  • 砂仁:七分

  • 山藥:[炒],未明確份量

  • 陳皮:未明確份量

  • 甘草:五分

上銼一劑,烏梅二個,燈草一團,蓮肉七個,水煎溫服。(《回春》)《壽世》白朮和中湯,下痢白多,不拘新久,或用下後未愈者,用此和之。於本方去人參、砂仁、山藥,加黃芩、黃連、木香。

白話文:

上銼一份藥方,烏梅兩個,燈草一團,蓮子七個,用冷水煎煮後溫服。(《回春》)《壽世》白朮和中湯,用於治療下痢、白痢,不論新病還是久病,或者用於腹瀉後未癒的患者,用此藥方可以調和脾胃功能。在原方中去除人參、砂仁、山藥,加入黃芩、黃連、木香。

飛疇治朱元臣子,患五色痢二十餘日,胸膈脹滿而粥飲不進,服藥罔效。別延兩醫診視,一用大黃,一用人參。元臣不能自主,因執治於予。予曰:用大黃者,因其脹滿脈大也;用人參者,因其痢久不食也。痢久不食,大黃斷斷難施;膈滿作脹,人參亦難遽投。今擬伏龍肝為君,專溫土藏,用以濃煎代水,煎焦朮、茯苓,甘草、廣藿、木香、炒烏梅。

白話文:

飛疇治癒朱元臣的兒子,他患有五色痢二十多天,胸膈脹滿而不能進食粥水,服藥不見效。另請兩位醫生診視,一位用大黃,一位用人參。元臣不能自己做主,於是求治於我。我說:用大黃的,是因為他脹滿脈大;用人參的,是因為他痢疾很久沒有進食。痢疾很久沒有進食,大黃肯定難以施用;膈滿腹脹,人參也很難立即使用。現在打算用伏龍肝為君藥,專門溫暖脾胃,用它濃煎代水,煎焦朮、茯苓、甘草、廣藿、木香、炒烏梅。

一劑痢減食進,再劑而止,遂不藥,調理而起。(《醫通》)

十全大補湯,痢疾已愈,氣血大虛者,此方主之。(《醫方考》)

痢後調補,宜四君子湯加陳皮一錢半,即異功散。惡甜者,生料平胃散,加人參、茯苓各半錢。(《要訣》)

白話文:

痢疾後調理身體,可以使用四君子湯加上陳皮一錢半,也就是異功散。如果患者不喜歡甜味,可以使用生料平胃散,加上人參和茯苓各半錢。(《要訣》)

食治諸方鯽魚作膾,主赤白痢。(《本草》唐本先附)作膾,治腸澼水穀不和。(同上日華子)治赤白痢久不瘥,鯽魚膾方。鯽魚一斤鮮者,去鱗鬣,細切作鱠,用蒜齏調和食之。(《聖惠》)(按:《是齋》有鯽魚入白礬紙裹煨食方,不錄。)

白話文:

各種以食物治療疾病的方法,鯽魚做成生魚片,可以治療赤白痢。(《本草》唐本附錄)做成生魚片,可以治療腸胃不和,水谷不調。(同書日華子)治療赤白痢久治不癒,只有鯽魚生魚片方最有效。一斤鮮活的鯽魚,去鱗和魚鰭,切成小薄片,加入蒜泥和醋調和後食用。(《聖惠方》)(備註:《是齋》記載有一道鯽魚裹白礬紙燒烤後食用的食療偏方,這裡不予收錄。)

痢疾噤口,數日不食,食必吐,羸瘠殆盡。用烏骨雞修事如常,白煮清汁與服。服之一日,胃氣頓開,痢止人活,此異人方也。(《澹寮》引《增品方》)

白話文:

痢疾閉口,幾天不吃東西,吃必吐,瘦弱得幾乎全完了。用烏骨雞做藥,像平常一樣烹煮,煮熟後取清汁讓病人服用。服用的第一天,胃氣通暢,痢疾停止,病人得救,這是高人流傳下來的方子。(《澹寮》引用《增品方》)

萊菔湯,治男婦大小赤白痢下。蓋血隨氣運,氣滯故血妄行。惟蘿蔔根葉,主消滯和中,通腸利氣。余居金陵時,用此治人,無不效應,活人不啻數百矣。

白話文:

萊菔湯,是用來治療男女老幼的赤白痢疾。因為血隨著氣運行,氣滯行血妄行。只有蘿蔔根和葉子,有疏通滯氣、調和中氣、通腸利氣的功效。我住在金陵的時候,用這種藥治人,沒有一個不有效,救活的人不下數百個。

蘿蔔根葉(隔年冬間風乾候用)

上不拘多少,煮爛露一宿,次日空心,汁與葉同服。(《醫匯》)

金龍湯,治痢疾噤口,病勢欲死者。

金絲鯉魚一尾,重一二斤者,如常治淨,用鹽醬蔥,必入胡椒末三四錢,煮熟置病人前嗅之,欲吃隨意連湯食一飽,病即除根,屢治有效。(同上)

白話文:

一條金色的鯉魚,大約重一到二斤,以平常的方式清潔乾淨後,用鹽、醬油、蔥煮熟,務必在裡面加入三四錢的胡椒粉,煮熟後放在病人面前讓他聞一聞,如果病人想吃就讓他隨意吃完,喝掉魚湯,吃完後病情就會痊癒,此方法治療過很多病人,都非常有效。(同上)

灸法

泄痢不禁,小腹痛,後重,便膿血:丹田(一寸半),復溜,小腸俞(灸七壯不已取),天樞,腹哀(日月下一寸五分),冷痢腹痛,泄注赤白:關元,窮谷(各灸五十壯),泄痢及下失氣膿血:下腰(五十壯,穴在八魁正中央正脊骨上。灸,名三宗骨,三報之。)便膿血久痢下重:小腸俞(灸,《醫綱》引東)

白話文:

腹痛、小腹疼痛、大便帶血:丹田(從肚 пуквозрастное снижениефасциниум(十二分之一英寸)測量、小腸反射區(燃燒七個強壯的穴位沒有效時再用梅花針刺取天 Pivot、腸胃不適(太陽和月球下的1.5英寸)研究所需的工具和輔助材料:關節、腸胃不適(各燃燒50個強壯的穴位) 血液:腰部(50個強壯的穴位),穴位在八個主要骨之間正中心。 燃燒:稱為三個宗教骨、三個回報()。 血液腹痛、長期腹痛、下垂:小腸反射區(燃燒,《醫靈》引入東方)。

久痢陽虛,或因攻擊、寒涼太過,致竭脾腎元神而滑脫不止者,本源已敗,雖峻用溫補諸藥,亦必不能奏效矣。宜速灸百會、氣海、天樞、神闕等穴,以回其陽,庶或有可望生者。(《景岳》)

白話文:

長期腹瀉,身體虛弱,可能是因為治療方法太過猛烈,或者過度服用寒涼的藥物,導致脾腎的元氣耗盡,無法止瀉。這種情況下,即使使用強烈的溫補藥物,也很難奏效。應該快速灸百會、氣海、天樞、神闕等穴位,來恢復陽氣,也許還有生的希望。(《景嶽》)

嘗治許主簿痢疾愈後,咳逆不止,服諸藥無效,遂灸期門穴,不三壯而愈。(《婦人良方》)

調攝法,瀉痢須要衣服周密,恐傷風冷。(《直指》)

一宦家小兒病痢,自郾頭車載至朱葛寺,入門而死。戴人曰:有病遠行,不可車載馬馱。病已擾矣,又以車馬動搖之,是為重擾其即死。(《雜記九門》)(按:其下疑有脫文。)

白話文:

一個官宦人家的孩子得了痢疾,從郾城坐車去朱葛寺看病。剛進門就死了。戴人說:有病的人不能遠行,更不能用車或馬來揹負載運。病已經讓人感到煩擾了,再用車馬來顛簸搖晃,這無疑是增加一種新的煩擾,導致他立刻死去。(《雜記九門》)(按:推測底下有漏掉的文字。)

大須慎口味,重者瘥後百日,次者一月日,所以常哀驕恣者不能自慎,興言於此,以為至慨矣。(《千金》)

凡痢病,通忌生冷酢滑、豬雞魚油、乳酪酥干、脯醬粉咸。所食諸食,皆須大熟爛為佳,亦不得傷飽,此將息之大經也。(同上)

白話文:

對於痢疾患者,必須忌食生冷、酸辣、豬肉、雞肉、魚類及油脂、乳酪、酥油、餅乾、醃肉、醬油、鹹的食品。所有食用的食物,都必須徹底煮熟並且柔軟爛熟纔好,也不可傷飽,這都是調理身體的大原則。

泄痢之人,若不禁生冷魚肉肥膩,與不服藥同。(《幼幼》引《養生必用》)(《六要》曰:若宿滯未淨,又增新者,腸胃何由以清。漸漸壅塞,直至噁心不食,成噤口矣。)

白話文:

患有洩瀉的人,如果不禁止食用生冷魚肉、肥膩食物,就等同不服用藥物治療。(《幼幼》引用《養生必用》)(《六要》說:如果宿便、積滯沒有清除乾淨,又增加了新的食物,腸胃怎麼能夠乾乾淨淨呢?逐漸壅塞,直到噁心、不思飲食,最後發展成不吃不喝,也就是噤口了。)

一男子病膿血惡痢,痛不可忍,忽見水浸甜瓜,心酷喜之,連皮食數枚,膿血皆已。人言下痢無正形,是何言也。人止知痢是虛冷,溫之燥之澀之截之,此外無術矣;豈知風暑火濕燥寒六者皆為痢,此冰蜜甜瓜所以效也。(《雜記九門》)(按:又載病泄食羊肝而愈,且曰:戴人常曰:胃為水穀之海,不可虛怯,虛怯則百邪皆入矣。或思葷茹,雖與病相反,亦令少食,圖引漿粥,此權變之道也。

白話文:

有一位男子患有膿血痢疾,疼痛難忍。突然間,他看到水裡浸泡著香甜的瓜果,心裡非常喜愛,連皮吃了好幾個,膿血痢疾竟然都好了。人們常說,下痢沒有固定的型態,這是什麼意思呢?人們只知道下痢是虛寒引起的,就用溫熱、乾燥、收斂和截斷等方法來治療,除此之外就沒有其他辦法了。難道不知道風寒暑熱濕燥寒六種因素都會引起下痢嗎?所以吃冰蜜瓜才會有效。(《雜記九門》)(註:另外記載,有人腹瀉食用羊肝後痊癒,而且說:戴人經常說:胃是水穀的海洋,不能虛弱怯懦,虛弱怯懦則各種邪氣都會進入。有人想吃葷腥食物,即使與疾病相反,也要讓他少吃一點,圖謀引進粥類,這就是權變之道。

若專以淡粥責之,則病人不悅而食減,久則病增損命,世俗誤人矣。)

下利以胃氣為本,胃失生長,故惡物而不欲食。但得思食,無分何物,與之遂獲愈者,此胃氣勝故也。(《醫通》)(按:此說本於戴人。)

白話文:

拉肚子是以胃氣為根本,胃的功能喪失了,所以厭惡食物而不想吃東西。但是隻要有食慾,不管吃什麼東西,吃了之後就痊癒的,這是因為胃氣旺盛的緣故。(《醫通》)(註:此說本於戴人。)

治一婦患痢疾,素瘦弱,久臥病,而粥入胃,即腹痛且嘔吐,必吐盡所食乃止。由是粒食不下咽,四十餘日,眾醫為危,特迎予診。曰:病與脈應,無慮也。不勞以藥,惟宜飼以米飲,使胃常得穀氣,白露節後,症當獲安。如期果愈。(《石山醫按》)

白話文:

我治療了一個患痢疾的婦女,她本來就瘦弱,又長期臥病在牀,即使喝了粥也會腹痛和嘔吐,一定要把吃下去的東西吐乾淨才會停止。因此她40多天沒有吃過一頓飯,眾多醫生都認為她命在旦夕,特地請我診治。我說:「病症和脈象相應,不用擔心。」我不費藥,只用米湯餵養她,使她的胃裡常有穀物的氣息。白露節後,這個婦女的症狀就會痊癒。果然,到了預定的時間,她就痊癒了。(《石山醫案》)

痢後風(詳載於《歷節》中)

痢後脫肛(治方詳出《脫肛》中)脫肛者,肛門脫出也,多因久痢後大腸虛冷所為。肛門為大腸之候,大腸虛而傷於寒,痢而用氣𠸯,其氣下衝,則肛門脫出,因謂脫肛也。(《病源論》)

白話文:

脫肛,是指肛門脫出,多是由於長期痢疾後,大腸虛寒所造成的。肛門是大腸的出口,大腸虛弱而受到寒氣侵襲,加上痢疾時,痢氣向下衝擊,就會導致肛門脫出,因此被稱為脫肛。(《病源論》)

下痢脫肛,以養臟湯加升麻,去木香主之。(《原病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