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子降氣湯

SU ZI JIANG Q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備急千金要方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8%
胃經 21%
肺經 17%
肝經 12%
心經 9%
膀胱經 5%
大腸經 3%
腎經 1%
脾經
胃經
肺經
肝經
心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09

主治功效


本方證由痰涎壅肺,腎陽不足所致。主治:上實下虛喘咳證。痰涎壅盛,胸膈滿悶,喘咳短氣,呼多吸少,或腰疼腳弱,肢體倦怠,或肢體浮腫,舌苔白滑或白膩,脈弦滑。

其病機特點是「上實下虛」。「上實」,是指痰涎上壅於肺,使肺氣不得宣暢,而見胸膈滿悶、喘咳痰多;「下虛」,是指腎陽虛衰於下,一見腰疼腳弱,二見腎不納氣、呼多吸少、喘逆短氣,三見水不化氣而致水泛為痰、外溢為腫等。

本方證雖屬上實下虛,但以上實為主。治以降氣平喘,祛痰止咳為重,兼顧下元。 方中紫蘇子降氣平喘,祛痰止咳,為君藥。

半夏燥濕化痰降逆,厚朴下氣寬胸除滿,前胡下氣祛痰止咳,三藥助紫蘇子降氣祛痰平喘之功,共為臣藥。君臣相配,以治上實。

肉桂溫補下元,納氣平喘,以治下虛;當歸既治咳逆上氣,又養血補肝潤燥,同肉桂以增溫補下虛之效;略加生薑、蘇葉以散寒宣肺,共為佐藥。

甘草、大棗和中調藥,是為使藥。諸藥合用,標本兼顧,上下並治,而以治上為主,使氣降痰消,則喘咳自平。

本方原書注「一方有陳皮去白一兩半」,則理氣燥濕祛痰之力增強。《醫方集解》載:「一方無桂,有沈香」,則溫腎之力減,納氣平喘之效增。

本方始載於唐《備急千金要方》卷7,原名為「紫蘇子湯」。宋寶慶年間此方加蘇葉,更名為「蘇子降氣湯」而輯入《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現代運用於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等屬上實下虛者。

傳統服藥法


上為細末,每服二大錢(6g),水一盞半,入生薑二片,棗子一個,蘇葉五葉,同煎至八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現代用法:加生薑2片,棗子1個,蘇葉2g,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外感風寒無汗沒有痰熱者不宜,氣虛脈弱者不宜 本方藥性偏溫燥,以降氣祛痰為主,對於肺腎陰虛的喘咳以及肺熱痰喘之證,均不宜使用。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咳血氣喘扁桃腺炎胃潰瘍原發性高血壓胃及十二指腸炎白喉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急性會厭炎腰痛咳嗽多痰呼吸氣短言語無力上腹胃脘痛舌頻頻伸出口外,又立即內收

相同名稱方劑


蘇子降氣湯, 出處:《便覽》卷二。 組成:蘇子1錢5分,厚朴1錢,陳皮1錢,半夏1錢,官桂1錢,前胡1錢,甘草5分。 主治:虛陽上攻,氣不升降,上盛下虛,痰涎壅盛。

蘇子降氣湯, 出處:《簡明醫彀》卷四。 組成:真蘇子3錢,陳皮2錢,厚朴2錢,前胡2錢,肉桂1錢,半夏(制)1錢,當歸1錢,南星1錢,甘草5分。 主治:虛陽上攻,氣不升降,上盛下虛,痰壅喘嗽。

蘇子降氣湯,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一。 組成:前胡1錢,蘇子(真者)1錢,半夏(薑汁拌曬)1錢,陳皮1錢,厚朴1錢,甘草1錢,桔梗1錢,黃芩1錢,防風1錢,枳殼1錢,肉桂2分。 主治:弄舌喉風。

蘇子降氣湯,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一。 組成:蘇子、前胡、厚朴、甘草、陳皮、半夏、黃耆、人參、五加皮、乾薑、肉桂、桔梗、當歸、羌活、麥冬、連翹。 主治:纏喉風,熱毒積於脾家,病人癒後口中實,腹中絞痛者。

蘇子降氣湯, 出處:《何氏濟生論》卷二。 組成:川芎(去頭)5分,甘草(炙)5分,前胡(去蘆)5分,厚朴(薑制)5分,肉桂5分,蘇子(研)、半夏1錢,陳皮7分。 主治:逆氣,氣不升降,痰涎壅塞,氣滿氣痛等證。

蘇子降氣湯, 出處:《白喉全生集》。 組成:當歸2錢,前胡2錢,法夏(薑汁炒,搗碎)2錢,茯苓3錢,僵蠶3錢,陳皮1錢,水竹茹1錢,厚朴(薑汁炒)1錢,蘇子1錢,粉草1錢,蟬蛻9隻(去頭翅足),肉桂5分(去皮,蒸兌),生薑3片。 主治:白喉寒熱錯雜,脈見下虛上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