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身痛」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身痛是中醫的常見病證,是指由於外感內傷等原因引起的肌肉、筋骨、關節等部位疼痛。臨床上可見局部疼痛或全身疼痛,疼痛性質可為刺痛、脹痛、酸痛、鈍痛等,可伴有發熱、惡寒、頭痛、無汗、口渴、尿黃等症狀。

身痛的病因多與外感六淫、內傷七情、飲食勞倦等因素有關。外感六淫中,風寒、濕邪最易侵犯肌肉、筋骨,引起身痛。內傷七情中,情志不遂可導致肝氣鬱結,氣滯血瘀,引起身痛。飲食勞倦可損傷脾胃,導致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引起身痛。

身痛的治療應根據病因、病性、病位等進行辨證施治。外感身痛,可用辛溫解表、祛風散寒、活血止痛等法治療;內傷身痛,可用健脾益氣、養血和營、活血化瘀等法治療。

身痛是中醫臨床常見病證,其病因病機複雜,臨床表現多樣,治療方法也各有側重。在治療過程中,應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辨證施治,以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身痛的證候

身痛的臨床表現主要為肌肉、筋骨、關節等部位疼痛。疼痛性質可為刺痛、脹痛、酸痛、鈍痛等,可伴有發熱、惡寒、頭痛、無汗、口渴、尿黃等症狀。

身痛的辨證

身痛的辨證主要根據疼痛的部位、性質、伴隨症狀等進行。

  1. 外感身痛

外感身痛多由風寒、濕邪侵犯肌肉、筋骨所致。臨床表現為全身或局部疼痛,疼痛性質多為刺痛、脹痛,可伴有發熱、惡寒、頭痛、無汗、口渴、尿黃等症狀。

  1. 內傷身痛

內傷身痛多由情志不遂、飲食勞倦等因素導致肝氣鬱結、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等,進而引起身痛。臨床表現為局部或全身疼痛,疼痛性質多為酸痛、鈍痛,可伴有頭痛、失眠、食欲不振、大便溏薄等症狀。

  1. 其他

身痛還可由其他原因引起,如腫瘤、結核、骨折等。臨床表現因病因不同而異。

身痛的治療

身痛的治療應根據病因、病性、病位等進行辨證施治。

  1. 外感身痛

外感身痛可用辛溫解表、祛風散寒、活血止痛等法治療。常用方藥有麻黃湯、桂枝湯、葛根湯等。

  1. 內傷身痛

內傷身痛可用健脾益氣、養血和營、活血化瘀等法治療。常用方藥有四君子湯、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等。

  1. 其他

身痛還可由其他原因引起,如腫瘤、結核、骨折等。治療應根據病因進行對症治療。

身痛的預防

身痛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 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2. 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
  3. 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避免情緒激動。
  4. 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5. 適當鍛鍊,增強體質。

**身痛是中醫臨床常見病證,其病因病機複雜,臨床表現多樣,治療方法也各有側重。在治療過程中,應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辨證施治,以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白虎湯

  • 1.《本草衍義》:「然四方氣候不齊,又歲中氣運不一,方所既異,雖其說甚雅,當此之時,亦宜兩審。若傷寒熱病,或大汗後,脈洪大,口舌燥,頭痛,大渴不已;或著暑熱,身痛倦怠,白虎湯服之無不效。
  • 2.《松峰說疫》:「吳又可九傳治法,有先里而後表者,始則發熱,漸加里症,下之裡症除,二三日內又發熱,反加頭痛,身痛,脈浮者,宜白虎湯。按其瘟疫初起治法云:脈長洪而數,大汗多渴,此白虎湯症。又云:白虎治瘟疫脈長洪而數。又云:脈長洪而數,白虎清涼解散,服之或戰汗自汗而解。
  • 3.《證類本草》:「然四方氣候不齊,又歲中氣運不一,方所既異,雖其說甚雅,當此之時,亦宜兩審。若傷寒熱病,或大汗後,脈洪大,口舌躁,頭痛,大渴不已;或著暑熱,身痛倦怠,白虎湯服之無不效。

桂枝湯

  • 1.《皇漢醫學》:「**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
  • 2.《外台秘要》:「(仲景傷寒論上證合用通脈四逆加豬膽湯又吐利止身痛不休者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並出第十七卷中)
  • 3.《仁齋直指方論》:「桂枝湯,治太陽經,傷風頭疼、身痛,或翕翕發熱,或洒洒惡風,自汗(無汗者不可服。)桂枝,芍藥(各三兩),甘草(炙,一兩)
  • 4.《醫方集解》:「加附子以散寒濕)。本方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名桂枝新加湯(仲景):治傷寒汗後身痛,脈來沉遲(沉遲,汗後血虛也,正氣虛矣,外邪豈能出乎,與桂枝湯以解未盡之邪,加芍藥、人參斂陰以益營血)。本方減甘草一半,加芍藥一倍,名桂枝加芍藥湯(仲景):治太陽誤下腹痛,屬太陰證。
  • 5.《古今名醫方論》:「如下後脈仍浮,氣上衝與下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皆用此解外,何故?蓋此時表雖不解,腠理已疏,邪不在皮毛而在肌肉,故脈證雖同麻黃,而主治當屬桂枝也。(此明必用桂枝之故。)粗工妄謂桂枝湯專治中風,不治傷寒,使人疑而不用。不知此湯以治自汗、盜汗、虛瘧、虛痢,隨手而愈。
▼ 展開更多

大青龍湯

  • 1.《皇漢醫學》:「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喘及咳嗽,渴欲飲水,上衝,或身痛惡風寒者。」
  • 2.《聖濟總錄》:「治傷寒太陽中風脈緊,發熱惡寒,身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方
  • 3.《醫方集解》:「治太陽中風,脈浮緊,身疼痛,發熱惡寒,不汗出而煩躁(成氏曰:此中風見寒脈也。浮為風,風傷衛;緊為寒,寒傷營;營衛俱病,故發熱、惡寒、身痛也,煩為陽為風,躁為陰為寒,風寒兩傷,營衛俱實,故不出汗而煩躁也。仲景又曰:若脈微弱、汗出惡風,不可服此,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
  • 4.《古今醫統大全》:「【解表】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痛,不汗而煩躁,大青龍湯。得病三四日,脈弱,無太陽證,柴胡湯。
  • 5.《傷寒貫珠集》:「此治中風而表實者之法。表實之人。不易得邪。設得之。則不能泄衛氣。而反以實陽氣。陽氣既實。表不得通。閉熱於經。則脈緊身痛。不汗出而煩躁也。是當以麻黃桂姜之屬。以發汗而泄表實。加石膏以除裡熱而止煩躁。非桂枝湯所得而治者矣。蓋其病已非中風之常病。則其法亦不得守桂枝之常法。
▼ 展開更多

柴胡桂枝湯

  • 1.《皇漢醫學》:「《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發汗期已失,胸脅滿而嘔,頭疼身痛,往來寒熱,累日不愈,心下支撐,飲食不進者,或汗下後,病猶未解,亦不增重,但熱氣纏繞不去,胸滿微惡寒,嘔而不欲食,過數日,若愈,若不愈者,間亦有之。當其發熱期之初,宜用此方,重覆取汗。」
  • 2.《醫學綱目》:「發熱惡寒,身痛表症未解,若心下支結妨悶者,柴胡桂枝湯也。(方見發熱。)若心下痞而腹滿者,即前條先以桂枝湯,解後用大黃黃連瀉心也。)

黃耆建中湯

  • 1.《仁齋直指方論》:「黃耆建中湯,治傷濕,鼻塞身痛。
  • 2.《世醫得效方》:「治傷濕鼻塞身痛。
  • 3.《醫方考》:「傷寒汗後身痛,脈遲弱者,此方主之。
  • 4.《幼幼集成》:「_黃耆建中湯_,治傷寒汗後身痛,脈遲弱者。
  • 5.《續名醫類案》:「一人年二十七,脈細促,久嗽寒熱,身痛汗出,由精傷及胃,用黃耆建中湯去姜。
▼ 展開更多

五苓散

  • 1.《世醫得效方》:「濕瀉身痛,加蒼朮少許。秋多淫雨,人患濕疫,在冬時,服之效。
  • 2.《成方切用》:「中暑煩渴,身熱頭痛。膀胱積熱,便秘而渴。霍亂吐瀉,痰飲濕瘧,身痛身重。(此皆傷濕之見證也。濕勝則脾不運,土不能制水,溢於皮膚,則腫脹。並於大腸,則泄瀉。水停心下,則嘔逆。水寒射肺,則喘咳。暑先入心,故煩渴。五苓利小水,降心火,故兼治中暑煩渴。
  • 3.《醫方論》:「方中宜用桂枝,不可用肉桂。後人遂通治諸濕、腹滿、水飲、水腫、嘔逆、泄瀉、水寒射肺或喘或咳、中暑煩渴、身熱頭痛、膀胱熱、便秘而渴、霍亂吐瀉、痰飲濕症、身痛身重等症。總之治寒濕則宜用肉桂,不宜用桂枝。若重陰生陽,積濕化熱,便當加清利之藥,並桂枝亦不可用矣。
  • 4.《銀海指南》:「_五苓散_(仲景),治諸濕腹滿,水飲水腫,嘔逆泄瀉,水寒射肺,或喘或咳,中暑煩渴,身熱頭痛,膀胱積熱,便秘而渴,霍亂吐瀉,痰飲濕瘧,身痛身重。
  • 5.《金匱翼》:「_五苓散_,通治諸濕腫滿,嘔逆泄瀉,痰飲濕瘧,身痛身重。
▼ 展開更多

麻黃湯

  • 1.《醫方集宜》:「治太陽病頭疼發熱惡寒無汗身痛
  • 2.《仁術便覽》:「治傷寒,太陽脈浮,頭痛發熱,惡寒身痛,無汗而喘。冬時得病宜服,春分後忌之。
  • 3.《成方切用》:「(仲景),治傷寒太陽證,邪氣在表。發熱頭痛,身痛腰痛骨節痛,項背強,惡寒,惡風,(但有一毫頭痛惡寒。尚為在表。)無汗而喘,脈浮而緊。
  • 4.《嬰童百問》:「_麻黃湯_,治傷寒頭疼發熱,身痛惡風,無汗而喘。又治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
  • 5.《活幼心書》:「治傷寒頭疼發熱,身痛無汗喘滿,又治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痛,八九日,表證不解者。
▼ 展開更多

小柴胡湯

  • 1.《醫方集解》:「本方合平胃散,名柴平湯:治濕瘧身痛身重。本方加青黛,薑汁糊丸,名清鎮丸(潔古):治嘔吐脈弦頭痛及熱嗽。本方一分,加四物二分,名柴胡四物湯:治婦人日久虛勞,微有寒熱。本方與四物各半,名調經湯。
  • 2.《成方切用》:「(喻嘉言曰:於和法中,略施攻補,深中肯綮。)加桔梗名柴胡桔梗湯,治春嗽。合平胃散,名柴平湯,治濕瘧,身痛,身重。加青黛,薑汁和丸,名清鎮丸。(潔古)治嘔吐脈弦,頭痛及熱嗽。本方一分,加四物二分,名柴胡四物湯。治婦人日久虛勞,微有寒熱。本方與四物各半,名調經湯。
  • 3.《濟世神驗良方》:「四五日來口舌乾,發熱身痛臥不安,先服人參敗毒散,小柴胡湯在後番。
  • 4.《醫學傳心錄》:「丹溪曰:春應溫而反寒,夏應熱而反涼,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皆相似者,名曰瘟疫病也。其病初憎寒壯熱、頭疼身痛、口渴、不惡風寒,治以人參敗毒散表之、小柴胡湯和解之;裏症見者,以大柴胡湯下之。
  • 5.《古今醫統大全》:「春瘟,發熱身痛咳嗽口渴,脈浮洪而熱甚者,小柴胡湯加桂枝。治嗽加五味子。渴去半夏加天花粉、人參。脈實渴宜大柴胡湯下之。渴加知母、石膏。
▼ 展開更多

小建中湯

  • 1.《湯頭歌訣》:「今人用建中者,絕不用飴糖,何哉?〕表虛身痛效無過。又有建中十四味,陰斑勞損起沉疴。(亦有陰證發斑者,淡紅隱隱,散見肌表,此寒伏於下,逼其無根之火熏肺而然,若服寒藥立斃。)十全大補加附子,麥夏蓯蓉仔細哦。(即十全大補湯加附子、麥冬、半夏、肉蓯蓉,名十四味建中湯。
  • 2.《醫方集解》:「昂按:補血湯黃耆五倍於當歸,而云補血,即此義);亦治傷寒汗後身痛,表虛惡寒,脈遲弱者(身痛乃六經俱有之證,有表、有里、有寒、有熱、有風、有濕。陽證身痛,但拘急、身不能轉側;陰寒身痛,體勢沉重,宛如被杖,以此別之。
  • 3.《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沈(三十五歲),此嗽是支脈結飲。治肺無益,近日嗔怒嘔氣,寒熱一月,汗多不渴,舌淡白,身痛偏左,咽癢必咳(支脈結飲,用清潤法,不用辛通,恐逼成燥爍耳。)
  • 4.《三家醫案合刻》:「產後陰虛陽實,熱易拂鬱,近日客邪,乃冬應寒而反溫,凡羌活辛溫,柴胡擾動肝血,皆屬禁忌。謂陽明未復,再動衝陽耳。惡露變成腥水,亦是熱犯肝陰之極,液不養筋,內風必動,致面腫身痛,消渴嘔逆,自利暮熱汗多,全是肝胃受病。諸厥皆隸厥陰,嘔不能食,厥陰之氣,衝犯陽明所致。
  • 5.《成方切用》:「按補血湯黃耆五倍於當歸,而云補血,即此義。)亦治傷寒汗後身痛,表虛惡寒,脈遲弱者。(身痛,乃六經俱有之證。有表,有里,有寒,有熱,有風,有濕。陽證身痛,但拘急。陰寒身痛,體勢沉重,宛如被杖。以此別之,此證因過汗耗損陽氣,血少不能榮養筋骨,故痛。
▼ 展開更多

平胃散

  • 1.《醫方集解》:「本方合平胃散,名柴平湯:治濕瘧身痛身重。本方加青黛,薑汁糊丸,名清鎮丸(潔古):治嘔吐脈弦頭痛及熱嗽。本方一分,加四物二分,名柴胡四物湯:治婦人日久虛勞,微有寒熱。本方與四物各半,名調經湯。
  • 2.《成方切用》:「(喻嘉言曰:於和法中,略施攻補,深中肯綮。)加桔梗名柴胡桔梗湯,治春嗽。合平胃散,名柴平湯,治濕瘧,身痛,身重。加青黛,薑汁和丸,名清鎮丸。(潔古)治嘔吐脈弦,頭痛及熱嗽。本方一分,加四物二分,名柴胡四物湯。治婦人日久虛勞,微有寒熱。本方與四物各半,名調經湯。
  • 3.《感症寶筏》:「脾胃受濕,則沉困無力,怠惰好睡。須二術為君,上部濕蒼朮最烈,下部濕升麻提之;外濕宜表散,內濕宜滲泄。濕盛身痛,羌活勝濕湯、平胃散之類。風濕相搏,一身盡痛,自汗者,防己黃耆湯。濕盛身痛、小便不利、體重發渴者,五苓散加川羌一倍,煎服妙。

腎著湯

  • 1.《湯頭歌訣》:「(《金匱》)內用乾薑,茯苓甘草白朮襄。傷濕身痛與腰冷,亦名甘姜苓朮湯。〔乾薑(炮)、茯苓各四兩,炙甘草、白朮(炒)各二兩。數藥行水補土,此濕邪在經而未入腑臟者。〕黃耆防己(湯,《金匱》)除姜茯,術甘薑棗共煎嘗。此治風水與諸濕,身重汗出服之良。

四逆湯

  • 1.《醫方集解》:「治三陰傷寒(四逆湯為少陰主藥,然三陰通用之。太陽證脈沉亦有用此者),身痛腹痛,下利清穀,惡寒不渴,四肢厥冷;或反不惡寒,面赤煩躁,裡寒外熱;或乾嘔,或咽痛,脈沉微細欲絕(腹痛自利,裡寒也。三陰自利居多,身涼脈靜者順,身熱脈大者逆。內寒故惡寒不渴。
  • 2.《醫方集宜》:「一、中陰經脈來沉遲無力身重,外症厥冷身痛,唇青,腹滿不渴,大便自利,宜用 四逆湯。
  • 3.《醫方考》:「太陰自利不渴,陰證脈沉身痛,與夫厥逆下利,脈不至者,此方皆主之。
  • 4.《成方切用》:「(仲景),治三陰傷寒。(四逆湯為少陰主藥,然三陰通用之。太陽證脈沉,亦有用此者。)身痛腹痛,下利清穀,(三陰裡寒,自利居多。)惡寒不渴,四肢厥冷。(治四肢厥逆,故名四逆湯。四肢者,諸陽之本。寒則血脈凝澀,陽氣不能敷布,故一身盡痛,而手足厥冷也。
  • 5.《醫鏡》:「太陰症,自利不渴,脈沉身痛,宜以四逆湯為主治。
▼ 展開更多

真武湯

  • 1.《成方切用》:「然有衛外之陽,為周身營衛之主。此陽虛,遂有汗漏不止,,惡寒身痛之證。有膻中之陽,為上焦心肺之主。此陽虛,遂有叉手冒心,及奔豚之證。有腎中之陽,為下焦真元之主。此陽虛,遂有發熱眩悸瞤振擗地之證。有胃中之陽,為中焦水穀生化之主。此陽虛,遂有腹脹滿,胃不和,而成心下痞之證。
  • 2.《未刻本葉氏醫案》:「產後營虛寒侵。身痛形凜。
  • 3.《傷寒六書》:「少氣,或咳或悸,身痛自利,真武湯去附子,加生薑。膈上寒飲,乾嘔,吐涎沫,四逆湯。
  • 4.《簡明醫彀》:「_真武湯_,陰證,脈沉身痛,發汗過多,肉瞤筋惕,少陰咽痛。

茵陳蒿湯

  • 1.《醫方集解》:「內有實熱故渴;熱甚則津液內竭,故小便不利;凡瘀熱在裡,熱入血室,及水結胸,皆有頭汗之證,乃傷寒傳變,故與雜病不同。濕在經則日晡發熱、鼻塞,在關節則身痛,在臟腑則濡泄、小便反澀、腹或脹滿。濕熱相搏則發黃:干黃,熱勝色明而便燥;濕黃,濕勝色晦而便溏。
  • 2.《成方切用》:「夫熱外越則不里郁,下滲則不內存。今便既不利,身又無汗,故鬱而為黃。內有實熱,故渴。熱甚則津液內竭,故小便不利。凡瘀熱在裡,熱入血室,及水結胸,皆有頭汗之證。乃傷寒傳變,故與雜病不同。濕在經,則日晡發熱鼻塞。在關節,則身痛。在臟腑,則濡泄,小便反澀,腹或脹滿。

麻杏石甘湯

  • 1.《兒科要略》:「(十一)麻杏石甘湯,治風溫表裡俱熱,無汗自汗,頭疼身痛,身重多眠,鼻鼾艱語,煩悶惡熱,脈浮者。

歸脾湯

  • 1.《瘍醫大全》:「歸脾湯,治思慮傷脾,不能攝血,健忘怔忡,驚悸不寐,心脾作痛,嗜臥少食,大便不調,身痛及盜汗,月經不調。
  • 2.《馮氏錦囊秘錄》:「治思慮傷脾,不能攝血,健忘怔忡,驚悸不寐,心脾作痛,嗜臥少食,大便不調,身痛盜汗,月經不調。

附子理中湯

  • 1.《程杏軒醫案》:「一日果患陰暑感證,寒熱身痛,脈細肢冷,予投以附子理中湯不應,再強服之,病反加重,堅不服藥。索食餛飩肚肺湯,予謂葷油膩邪,戒勿與食,不聽。食後得汗反安,欲服常治痰火方,家人勸阻不可,竟服之。病卻,後亦無損。予思咫尺間,人病體質之殊若此。則南北地土不同,風氣各異,其人其病又何如耶。

小青龍湯

  • 1.《醫門棒喝》:「近有淮陰吳鞠通先生,著《溫病條辨》一書,其《下焦篇》有一條云,秋濕內伏,冬寒外加,脈緊無汗,惡寒身痛,喘咳稀痰,胸滿,舌白滑,惡水不欲飲,甚則倚息不得臥,腹中微脹,小青龍湯主之。其自注曰:此條以《內經》有「秋傷於濕,冬生咳嗽」之明文,故略示門徑。

防己黃耆湯

  • 1.《醫方集解》:「治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解見前;及諸風諸濕,麻木身痛(按東垣曰:麻木為風,三尺童子皆知之,細核則有區別:如久坐亦麻木,繩縛之人亦麻木,非有風邪,乃氣不行也,當補肺氣,麻木自去矣。愚謂因其氣虛,故風邪入而踞之,所以風為虛象,氣虛其本也)。
  • 2.《成方切用》:「(金匱),治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及諸風諸濕,麻木身痛。(東垣曰:麻木為風,人皆知之,細核則有區別。如久坐亦麻木,繩縛之人亦麻木,非有風邪,乃氣不行也。當補肺氣,麻木自去矣。亦有因氣虛而風邪入而踞之,所以風為虛象,氣虛其本也。)

甘草瀉心湯

  • 1.《醫學實在易》:「此因清氣在陰,而走腸胃,故用乾薑;濁氣在陽,而擾筋脈,故用石膏,至於理中丸加減諸法,並宜確遵。觀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宜桂枝湯小和之,及四逆湯、通脈四逆湯、甘草瀉心湯、附子粳米湯等方,端不出《傷寒》、《金匱》厥氣逆上諸治也。

理中湯

  • 1.《簡明醫彀》:「欲解表則有里,欲攻裡則有表,表裡概不能一治,故死。感之淺者,猶或可治,宜沖和靈寶飲,或大羌活湯治之。次察形證,如里證急者,大柴胡湯或調胃承氣湯微攻之;表證急者,柴葛解肌湯或小柴胡湯微解之;若下利身痛,四肢厥冷,脈沉,邪傳陰經,宜四逆湯或理中湯分輕重溫之。
  • 2.《醫學入門》:「稍久者,三白湯、曲芎丸;帶血虛者,胃風湯。寒瀉,惡寒身痛,腹脹切痛雷鳴,鴨溏清冷,完穀不化,甚則脾敗肢冷,理中湯倍加茯苓、厚朴,治中湯加砂仁,或大已寒丸。又有一種臟冷瀉,以熱手按之則緩者,四柱散、古姜附湯。

通脈四逆湯

  • 1.《醫學實在易》:「此因清氣在陰,而走腸胃,故用乾薑;濁氣在陽,而擾筋脈,故用石膏,至於理中丸加減諸法,並宜確遵。觀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宜桂枝湯小和之,及四逆湯、通脈四逆湯、甘草瀉心湯、附子粳米湯等方,端不出《傷寒》、《金匱》厥氣逆上諸治也。

麻黃附子細辛湯

  • 1.《簡明醫彀》:「可汗(失汗邪不出,變生為諸病):寒邪在表,頭疼骨痛,發熱惡寒,脈浮。一日至十三日或多日,略有前證,皆宜主方隨輕重發表。少陰脈沉身痛,麻黃附子細辛湯發汗,切勿太過。

大柴胡湯

  • 1.《麻疹專論》:「麻後便秘,發熱身痛者,熱陷表裡之間,樞機不利也,大柴胡湯主之。
  • 2.《考證病源》:「春應溫而反寒,夏應熱而反涼,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溫,此天時不正之氣也。人感此氣而為病,則長幼之病皆相似者,名曰瘟疫病也。其症初起憎寒壯熱,頭疼身痛,口渴不惡風寒,治以人參敗毒散表之,小柴胡湯解之,里症見者大柴胡湯下之。疫症日久不除,熱者皆是風寒不清,痰結脾家也。

四物湯

  • 1.《羅氏會約醫鏡》:「凡痢後身痛,系腸胃濕熱,惡血未淨,復還經絡,所以痛也,宜四物湯加桃仁、牛膝、紅花、陳皮之類。亦有屬氣血虛者,不可不審。
  • 2.《醫醫偶錄》:「產後身痛,若遍身手按更痛者,瘀血凝滯也,四物湯加黑薑、桃仁、紅花、澤蘭化之。若身痛喜按者,血虛也,四物湯加黑薑、參、術補之。若兼風寒,必頭痛,鼻塞,惡寒,宜古拜散加當歸、川芎、秦艽、黑姜散之。
  • 3.《考證病源》:「打傷損撲身痛疼,經行方藥自相同。惟加枳殼與童便,水酒勻煎克奏功。吐血衄血藥何先,藕節還同扁柏煎。炒黑山梔龍膽草,柴胡甘草莫教偏。大腸風熱便帶紅,防風荊芥地榆芎。荷葉槐花不可缺,空肚煎來服有功。失血驚悸與怔忡,酸棗黃連蒲茯同。琥珀辰砂為末子,共研一服見奇功。
  • 4.《赤水玄珠》:「五積散加酒煎,治感寒頭疼身痛。(方見傷寒。)與四物湯各半服之,治一身痛甚穩。加桃仁,治腰痛,逐敗血,去風濕。
  • 5.《青囊全集秘旨》:「_四物湯_,遍身痛,血虛之人可也。

十全大補湯

  • 1.《濟世全書》:「_十全大補湯_,治勞倦遍身痛,加製半夏,倍桂。

逍遙散

  • 1.《婦科百辨》:「婦人周身骨疼,有風有痰有勞者何?曰:周身作痛,心嘈,此痰也,宜二陳湯加枳殼、山梔;滿身手足疼腫,此濕熱也,宜滲濕通利小便之劑;滿身痛,內熱口乾面黃此勞也,用逍遙散加補血藥治之;咳嗽身熱,此風也,宜金沸草散。

當歸四逆湯

  • 1.《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少陰病,脈微而弱,身痛如掣者,此榮衛不和故也,當歸四逆湯主之。當歸四逆湯方當歸三兩芍藥三兩桂枝三兩細辛三兩木通三兩甘草二兩(炙)大棗二十五枚(劈)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葛根湯

  • 1.《金鏡內臺方議》:「議曰:太陽者,膀胱也。本經邪熱不解,隨經入府,結於膀胱,熱不得散,故作蓄血之證,其人如狂。經曰血在上善忘,血在下如狂是也。若其外證不解,或脈帶浮,或惡寒,或身痛等證,尚未可攻,且與葛根湯以解其外。外已解,但小腹急結者,乃可攻之。以桃仁為君,能破血結,而緩其急。

桂枝加附子湯

  • 1.《感症寶筏》:「風寒客於太陽而身痛,但拘急耳。中濕則身痛不能轉側;陰毒身痛則體勢沉重,宛如被杖。以此別之。太陽身痛,解表自除。風濕身痛,宜桂枝加附子湯。陰證身痛,四逆、真武輩溫之。(參《準繩》)

當歸建中湯

  • 1.《羅氏會約醫鏡》:「_當歸建中湯_,治產後虛勞腹痛、身痛、自汗、不思飲食等證。

越鞠丸

  • 1.《醫方集解》:「當降者不得降,當變化者不得變化,所以傳化失常而病見矣。氣鬱者,胸膈痛;濕鬱者,周身痛,遇陰寒即發;痰鬱者,動則氣喘,寸口沉滑;熱鬱者,昏瞀便赤,脈沉數;血鬱者,四肢無力,能食;食鬱者,噯酸腹飽,不能食,寸口緊盛。經曰:木鬱達之,火鬱發之,土鬱奪之,金鬱泄之,水鬱折之)。
  • 2.《目經大成》:「越鞠者,發越鞠郁之義。夫水火平,氣血榮。氣血布,臟腑治。不平不榮,不布不治,是謂之郁。胸膈痞悶,飲食不消,脈大緊數莫辨,曰氣鬱。周身痛,或關節痠痛,遇陰寒即發,脈緩小,曰濕鬱。喜咳氣短,脈沉滑,曰痰鬱。昏瞀,身時熱,便赤,脈沉數,曰熱鬱。四肢無力,月經失常,脈澀,曰血鬱。
  • 3.《成方切用》:「濕鬱者,周身痛,或關節痛,遇陰寒即發。痰鬱者,動則氣喘,脈沉滑。熱鬱者,昏瞀便赤,脈沉數。血鬱者,四肢無力,能食。食鬱者,噯酸腹飽,不能食。)

大羌活湯

  • 1.《成方切用》:「如表證急,當先救表。里證急,當先救里。李梃曰:表裡俱急者,大羌活湯。陽證體痛而不下痢者,為表急。先以葛根麻黃解表,後以調胃承氣攻裡。陰證身痛而下利不止者,為裡急。先用四逆救里,後以桂枝救表。陰陽未分者,陶氏沖和湯探之。古法一日太陽少陰,五苓散主之。

十棗湯

  • 1.《醫門法律》:「一婦痎瘧月餘,間日發於申酉,頭與身痛,寒多喜極熱辣湯,脈伏面慘晦,作實熱治之,以十棗湯為末,粥丸黍米大。服十粒津咽,日三次,令淡飯半月,大汗愈。

補中益氣湯

  • 1.《成方切用》:「)加羌活防風細辛川芎,名調營養衛湯。(節庵)治勞力傷寒,頭痛身熱,惡寒微渴,汗出身痛,脈浮無力。加白芍細辛川芎蔓荊,名順氣和中湯。(寶鑑)治清陽不升,頭痛惡風,脈弦微細。加黃柏生地,名補中益氣加黃柏生地湯。治陰火乘陽,發熱晝甚,自汗短氣,口渴無味。
  • 2.《醫方集解》:「本方加羌活、防風、細辛、川芎,名調榮養衛湯(節庵):治勞力傷寒,身痛,體熱,惡寒,微渴,汗出,身痛,脈浮無力。

還少丹


身痛逐瘀湯

  • 1.《醫林改錯》:「身痛逐瘀膝地龍,羌秦香附草歸芎,
  • 2.《重訂通俗傷寒論》:「(廣木香、上沉香、春砂仁、明乳香、淨沒藥、炒延胡各三錢、血竭錢半、麝香八分、共研細末、糯米漿糊丸、彈子大、辰砂為衣。)以童便、陳酒、藕汁各四瓢。活䗪蟲漿一小匙。重湯燉溫。磨沖丹藥。尤多捷效。雖然。消瘀當分部位。消一身經絡之瘀。如王氏身痛逐瘀湯。
  • 3.《全國名醫驗案類編》:「_療法_,用王氏身痛逐瘀湯,囑服三劑。次日復診,昨日之藥已服一劑,反心煩甚。此因血瘀既久,驟用通逐,以藥不無攻抉之勢,故煩。若安然罔覺,是藥不中病,接服毋間可也。若疑中病為犯逆,養癰成患,恐難措手於將來也。於是信心不疑,連服三帖,諸症悉退。

涼膈散

  • 1.《瘍醫大全》:「)疤瘡口臭俱有法治,手摸礙手者有法治,手摸嫩者有法治,手熱不退有法治,鼻血不止有法治,(犀角地黃湯主之。)泄不止者有法治,吐瀉者有法治,遍身痛者有法治,(如八九日作痛者,乃氣血過盛,宜涼膈散。

清暑益氣湯

  • 1.《成方切用》:「濕盛,故身痛身重。寒傷形,表邪外盛,故脈大而有餘。暑傷氣,元氣耗傷,故脈虛而不足。)

生化湯

  • 1.《傅青主女科歌括》:「凡新產後,榮衛俱虛,易發寒熱,身痛腹痛,決不可妄投發散之劑,當用生化湯為主,稍佐發散之藥。產後脾虛,易於停食,以致身熱,世人見有身熱,便以為外感,遽然發汗,速亡甚矣,當於生化湯中加扶脾消食之藥。大抵產後先宜補血,次補氣。若偏補氣而專用參芪,非善也。

加味逍遙散


二陳湯

  • 1.《增訂葉評傷暑全書》:「或用炒鹽和滾水服,探吐痰涎亦妙。亦有發熱身痛等證,內兼心腹痛,大概吐法為上,用藿香正氣散,或二陳湯加厚朴、炒梔佳。
  • 2.《醫學入門》:「詳分上下與周身,傷寒周身節痛,乃風寒侵入肌骨。雜病周身痛者,乃風痰壅滯,二陳湯加南星、羌活、蒼朮、白芷、酒芩、竹瀝、薑汁,或挾瘀血者,再加桃仁、紅花;濕痰瘀血,周身兩脅走痛者,控涎丹加桃仁泥為丸,或小胃丹下之。如半身不遂,及左右手足蜷攣者,烏頭湯微汗之。
  • 3.《醫醫偶錄》:「_蒼白二陳湯_,治受濕身痛。即前方去木香、砂仁,加蒼朮、白朮各一錢。
  • 4.《醫學研悅》:「或用炒鹽和滾水服,探吐痰涎亦妙。亦有發熱身痛等症,內兼心腹痛,大概吐法為上,用藿香正氣散或二陳湯加厚朴、炒梔佳。
  • 5.《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答曰:遍身痛而心嘈者,痰也,二陳湯主之;遍身痛而手足腫者,濕也,法當健脾制濕,消痰分利之,五苓散加減;身熱頭疼,口乾而黃者,癆也,以血虛治之,宜服逍遙散;身熱頭疼,咳嗽鼻塞者,此傷風也,以旋覆花湯主之。有汗者,芎蘇飲主之;風寒痰濕,服敗毒散;癆,服逍遙散加減。

九味羌活湯

  • 1.《醫學實在易》:「_九味羌活湯_,治四時感冒,頭痛、發熱、項強、惡寒、惡風、身痛。代麻黃桂枝青龍各半等湯。
  • 2.《馮氏錦囊秘錄》:「主兩感傷寒,及四時不正之氣,憎寒壯熱,頭疼身痛,口渴,人人相似者。
  • 3.《景岳全書》:「九味羌活湯(散四四),微涼,凡四時不正之氣,風寒感冒,憎寒壯熱,頭疼身痛者宜此。
  • 4.《古今醫統大全》:「凡瘟病,發於三陽者多,而三陰者少。脈浮,頭痛發熱者,太陽也,宜人參羌活散加葛根、蔥白、生薑、紫蘇汗之。自汗身痛者,九味羌活湯。脈尺寸俱長,鼻乾不眠而躁者,陽明也,宜葛根解肌湯、十味參飲汗之。脈尺寸俱弦數,胸脅痛而耳聾,少陽也,小柴胡湯主之。
  • 5.《醫方考》:「觸冒四時不正之氣,而成時氣病,憎寒壯熱,頭疼身痛,口渴。人人相似者,此方主之。
▼ 展開更多

升麻鱉甲湯

  • 1.《祖劑》:「按金匱要略云:陰毒之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去雄黃蜀椒主之。及查時後千金方,陽毒用升麻湯無鱉甲有桂,陰毒用甘草湯無雄黃,並存以俟高明酌用。
  • 2.《金匱方歌括》:「元犀按。非常災癘之氣。從口鼻而入咽喉。故陰陽二毒皆咽痛也。陰陽二證。不以寒熱臟腑分之。但以面赤斑紋吐膿血。其邪著於表者謂之陽。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其邪隱於表中之裡者為陰。
  • 3.《金匱方歌括》:「治陰毒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此湯主之。

附子湯

  • 1.《古今名醫方論》:「治少陰病,身痛,手足寒,骨節痛,口中和,惡寒,脈沉者。
  • 2.《長沙方歌括》:「歌曰,生附二枚附子湯。術宜四兩主斯方。芍苓三兩人參二。背冷脈沉身痛詳。
  • 3.《症因脈治》:「【中寒之治】寒中少陰,二三日應微汗者,麻黃附子甘草湯。又少陰身痛手足寒,脈沉者,附子湯。若下利脈微,白通湯;若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而煩者,白通湯加豬膽汁以止煩。又少陰下利,有水氣,或咳或嘔,真武湯。又太陰自利不渴,其人臟有寒也,用四逆湯以溫之。

人參湯

  • 1.《醫方集宜》:「治陽症發汗後身痛不解惡寒

白虎加桂枝湯

  • 1.《皇漢醫學》:「《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霍亂,吐瀉後,身體灼熱,頭疼身痛,大渴煩躁,脈洪大者,宜此方。」

烏頭桂枝湯

  • 1.《本草綱目》:「寒疝身痛腹痛,手足逆冷不仁,或身痛不能眠,用烏頭桂枝湯主之:烏頭一味,以蜜二斤,煎減半,入桂枝湯五合解之,得一升。初服二合,不知再服,又不知,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狀,得吐為中病也。(《金匱玉函》)

十神湯

  • 1.《萬病回春》:「_十神湯_,治感冒風寒,發熱惡寒、頭疼身痛、咳嗽喘急,或欲成疹。此藥不問陰陽兩感風寒及四時不正瘟疫妄行,並宜服之。

六君子湯

  • 1.《古今醫統大全》:「周身骨節疼痛,多作濕治。苦是頭疼發熱而身亦痛,此為傷寒,苦非盛寒時必是傷風證,如此只須發散而身痛自愈。明知飽食或著冷著氣,發熱身痛者,宜消導之。病後及汗下後而身痛者,此為氣血不足也,宜六君子湯加當歸、川芎之類,其痛自除。

當歸羊肉湯

  • 1.《退思集類方歌注》:「(孫思邈《千金要方》一名歸姜參耆羊肉湯),治產後發熱,自汗身痛,名曰「蓐勞」。

藿香正氣散

  • 1.《萬病回春》:「夏月感寒者,乃取涼之過也。因暑熱之時,或納涼於深堂大廈涼亭冷館、大扇風車,風寒以傷其外,或飲食生冷瓜果冰水,寒冷復傷其內。其痛或頭疼身痛,發熱惡寒,或噁心嘔吐、泄瀉腹痛,此內傷生冷、外感風寒所致也,宜藿香正氣散治之。此非治暑也,因暑而致之病也。
  • 2.《增訂葉評傷暑全書》:「或用炒鹽和滾水服,探吐痰涎亦妙。亦有發熱身痛等證,內兼心腹痛,大概吐法為上,用藿香正氣散,或二陳湯加厚朴、炒梔佳。

當歸拈痛湯

  • 1.《簡明醫彀》:「_當歸拈痛湯_(方見身痛)
  • 2.《簡明醫彀》:「初宜敗毒散發汗疏邪(瘟疫主方),冬月五積散(方見中寒),接本門主方;次服當歸拈痛湯(方見身痛)。脈浮風、緊寒、濡濕、數熱,若乍大小,妄言不食,危。
  • 3.《簡明醫彀》:「風濕寒熱痛,宜當歸拈痛湯(方見身痛)。瘀血夜痛甚,四物湯加桃仁、紅花。閃挫痛,當歸、玄胡、肉桂為末,每二錢酒下。
  • 4.《証治準繩‧類方》:「當歸拈痛湯(見身痛。)
  • 5.《証治準繩‧類方》:「當歸拈痛湯(見身痛。),神保丸(見傷食。),星香散(見中風),導痰湯(見痰飲。)

牡蠣湯

  • 1.《醫學入門》:「胸滿多帶表肌證,胸滿者,未經下而胸膈氣寒滿悶,非心下痞氣,亦非結胸也。蓋外邪自皮毛傳入胸中,少陽所屬,半表裡證也,柴梗湯主之。譫語身痛者,柴胡龍骨牡蠣湯。有痰氣逆上搶心者,梔豉湯,或加甘草、生薑。誤下脈促者,桂枝湯去芍藥。喘者,麻杏甘石湯。胃虛者,半夏瀉心湯。
  • 2.《古今醫統大全》:「【和解】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驚惕,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痛,不可轉側而煩者,陽熱客於胸中也。驚者,心惡熱而神不守也。便不利,津液不行,裡虛也。譫語身痛,不營於表也,柴胡龍骨牡蠣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