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方劑名稱:清暑益氣湯
熱性指數:寒性指數:
寒熱分析:
由於您尚未登入,或是系統中沒有您的經絡體質數據,所以無法呈現分析訊息,了解如何取得經絡體質...
複方歸經比例:
主治功效:
本方具有清暑熱、益氣陰的作用,適合中暑、自律神經不安定症、口渴、四肢無力、食慾減退、暑溼灼傷氣陰諸症。凡暑傷元氣、濕熱內蘊、少氣無力、身熱自汗、津血耗散者,用本方皆獲良效。
傳統服藥法:
方劑組成解釋:
方中人參、黃耆益氣固表,蒼朮、白朮健脾燥濕;黃柏、麥冬、五味子瀉火生津,陳皮、青皮、澤瀉理氣滲濕;當歸養血和陰;升麻、葛根解肌升清;甘草和中。配合成方,共奏清暑化濕,益氣生津之功。
本方治證乃暑熱內侵,耗傷氣津所致。暑為陽邪,暑熱傷人則身熱;暑熱擾心則心煩;暑性升散,致使腠理開泄,而見汗多;熱傷津液,故口渴、尿少而黃;暑熱耗氣,故見體倦少氣、精神不振、脈虛。治宜清熱祛暑,益氣生津。正如王士雄所言:「暑傷氣陰,以清暑熱而益元氣,無不應手取效。」方中西瓜翠衣清熱解暑,西洋參益氣生津、養陰清熱,共為君藥。荷梗助西瓜翠衣清熱解暑;石斛、麥冬助西洋參養陰生津,共為臣藥。黃連苦寒瀉火,以助清熱祛暑之力;知母苦寒質潤,瀉火滋陰;竹葉甘淡,清熱除煩,均為佐藥。甘草、粳米益胃和中,為使藥。諸藥合用,具有清暑益氣、養陰生津之功,使暑熱得清,氣津得復,諸症自除。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相同名稱方劑:
清暑益氣湯, 出處:《溫熱經緯》卷四。 組成:西洋參、石斛、麥冬、黃連、竹葉、荷稈、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 主治:清暑熱,益元氣。主治:濕熱證,濕熱傷氣,四肢困倦,精神減少,身熱氣高,心煩溺黃,口渴自汗脈虛者。汗多煩渴,脈大而虛。
清暑益氣湯, 出處:《集驗良方》卷三。 組成:人參5分,當歸1錢,白芍(酒炒)1錢,熟地1錢,白茯苓1錢,麥冬1錢,五味子10粒,陳皮7分,黃柏(酒炒)7分,知母(酒炒)7分,生甘草3分。 主治:夏月暑病,四肢困倦,精神短少,脈虛之症。
清暑益氣湯, 出處:《脾胃論》卷中。 組成:黃耆1錢(汗少減5分),蒼朮1錢(泔浸,去皮),升麻1錢,人參5分(去蘆),澤瀉炒曲5分,橘皮5分,白朮5分,麥門冬3分(去心),當歸身3分,炙甘草3分,青皮(去白)2分半,黃柏(酒洗,去皮)2分或3分,葛根2分,五味于9枚。 主治:清熱益氣,化濕生津。主治:平素氣陰俱虛,感受暑濕,身熱頭痛,口渴自汗,四肢困倦,不思飲食,胸悶身重,便溏尿赤,舌淡苔膩,脈虛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清燥飲
相似度 96%
加味清暑益氣湯
相似度 90%
瀉火補肺湯
相似度 80%
黃耆人參湯
相似度 76%
近制清暑益氣湯
相似度 75%
參耆湯
相似度 69%
參耆補脾湯
相似度 69%
生津利水飲
相似度 66%
助脾益肺湯
相似度 66%
清神益氣湯
相似度 66%
天麻黃耆湯
相似度 64%
調中益氣湯
相似度 64%
益胃升陽湯
相似度 64%
參耆益氣湯
相似度 63%
人參養衛湯
相似度 63%
溫衛湯
相似度 62%
半夏白朮天麻湯
相似度 62%
補氣升陽和中湯
相似度 62%
加味補中益氣湯
相似度 62%
參朮調中湯
相似度 61%
參朮地黃湯
相似度 61%
升陽順氣湯
相似度 61%
新定拯陽理勞湯
相似度 60%
當歸拈痛散
相似度 60%
調元滲濕湯
相似度 60%
固真飲子
相似度 60%
黃耆益氣湯
相似度 59%
益氣調榮湯
相似度 59%
升陽和中湯
相似度 59%
內補黃耆湯
相似度 58%
清神湯
相似度 58%
人參清補湯
相似度 58%
補中益氣湯
相似度 58%
除濕補氣湯
相似度 58%
金銀補益湯
相似度 58%
生津飲
相似度 58%
生津止渴益水飲
相似度 58%
麥冬養榮湯
相似度 58%
腎疸湯
相似度 58%
黃耆固真湯
相似度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