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湯

LIU WE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百一》卷十一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6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0%
肝經 20%
脾經 15%
膀胱經 10%
肺經 10%
胃經 10%
心經 5%
心包經 5%
大腸經 5%
腎經
肝經
脾經
膀胱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心包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1-30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六味湯 」

中藥方劑「 六味湯 」, 主要成分有藁本,荊芥,蛇牀子,花椒,山茱萸,吳茱萸。主治功效為腳氣,又叫腳癬,白話文叫「腳氣」。

藁本具有發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活絡止痛等功效。

荊芥性微溫、味辛,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止血、活絡止痛、透疹、消食化積、斂瘡等功效。

蛇牀子性微寒,歸肝、腎經,具有止癢、祛風除濕、驅蟲殺蟲、壯陽活絡止痛、燥濕等功效。

花椒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止瀉、殺蟲解毒、祛寒止痛、溫中散寒、健脾止瀉、溫腎壯陽、補陽、壯命門火、止嘔、壯陽、通經絡、清熱利尿、祛風除濕、破血消癥、溫裡溫中、健脾胃、止咳平喘、止瀉、活絡止痛、通乳等功效。

山茱萸具有固澀收斂、澀精止遺、補益肝腎、補血養肝、益精等傳統功效。

吳茱萸具有補陽、止瀉、止嘔、理氣行氣、溫裡溫中五種傳統代功效。

總結: 中藥方劑「 六味湯 」, 主要成分是藁本,荊芥,蛇牀子,花椒,山茱萸,吳茱萸。主治功效是腳氣,又叫腳癬,白話文叫「腳氣」。藁本具有發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活絡止痛等功效。荊芥性微溫、味辛,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止血、活絡止痛、透疹、消食化積、斂瘡等功效。蛇牀子性微寒,歸肝、腎經,具有止癢、祛風除濕、驅蟲殺蟲、壯陽活絡止痛、燥濕等功效。花椒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止瀉、殺蟲解毒、祛寒止痛、溫中散寒、健脾止瀉、溫腎壯陽、補陽、壯命門火、止嘔、壯陽、通經絡、清熱利尿、祛風除濕、破血消癥、溫裡溫中、健脾胃、止咳平喘、止瀉、活絡止痛、通乳等功效。山茱萸具有固澀收斂、澀精止遺、補益肝腎、補血養肝、益精等傳統功效。吳茱萸具有補陽、止瀉、止嘔、理氣行氣、溫裡溫中五種傳統代功效。

傳統服藥法


生地黃3錢,生黃耆3錢,生甘草3錢,白芷(炒)3錢,當歸(炒)3錢,穿山甲(炒)3錢。
患在頭面,加川芎5錢;手足,加桂枝5錢;中部,加杜仲5錢;下部,加牛膝5錢。上連引7味,依方稱准,分量不可增減。善飲者,用黃酒2碗,煎1碗;不善飲者,酒、水各1碗煎服。

方劑組成解釋


藁本、荊芥、蛇床子辛溫,散寒除濕;花椒辛溫,散寒止痛;山茱萸、吳茱萸酸溫,溫經通絡。諸藥合用,共奏散寒除濕,溫經通絡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喉嚨發癢胰臟炎腳氣病癤和癰痢疾志賀桿菌病阿米巴病背部膿瘡痰核流注

相同名稱方劑


六味湯, 出處:《百一》卷十一。 組成:藁本、荊芥、蛇床子、川椒、山茱萸、吳茱萸各等分。 主治:腳氣。

六味湯, 出處:《喉科指掌》卷二。 組成:荊芥穗3錢,薄荷3錢(要二刀香者妙),炒僵蠶2錢,桔梗2錢,生粉草2錢,防風2錢。 主治:喉科七十二症。

六味湯, 出處:《準繩·幼科》卷九引《嬰孺方》。 組成:地黃8分,桂心8分,芍藥2分,寒水石2分,黃芩(炙)2分,甘草(炙)2分。 主治:少小寒熱進退,啼呼腹痛。

六味湯, 出處:《外台》卷二十五引《許仁則方》。 組成:附子(炮)2兩,細辛2兩,甘草(炙)2兩,人參2兩,乾薑3兩,大黃5兩。 主治:痢疾,腸胃中冷熱不調,病根固結者。

六味湯, 出處:《古方匯精》。 組成:生地黃3錢,生黃耆3錢,生甘草3錢,白芷(炒)3錢,當歸(炒)3錢,穿山甲(炒)3錢。 主治:癰疽,發背,疔瘡,並治一切無名腫毒,未成者消,已成者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