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不得眠」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不得眠

不得眠,又稱失眠,是指入睡困難、睡眠不深、易醒、醒後不能再入睡,或睡眠時間不足等睡眠障礙。中醫認為,不得眠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 心火旺盛:心主神明,心火旺盛會導致心神不寧,從而出現失眠。
  • 肝鬱化火:肝主疏泄,肝鬱化火會導致肝火上擾心神,從而出現失眠。
  • 脾胃虛弱:脾胃主運化水谷,脾胃虛弱會導致水谷運化失常,從而出現失眠。
  • 腎精不足:腎主藏精,腎精不足會導致心腎不交,從而出現失眠。

中醫治療不得眠,主要以調理臟腑、平衡陰陽、疏肝解鬱、養心安神為主。常用方藥有酸棗仁湯、百合固元湯、天王補心丹等。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 保持良好的睡眠習慣,養成規律的作息時間。
  • 睡前不要喝咖啡、茶等含有咖啡因的飲料。
  • 睡前不要看刺激性的電視節目或玩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
  • 睡前可以做一些放鬆的運動,如散步、瑜伽等。
  • 如果失眠嚴重,可以去醫院就診,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

不得眠是一種常見的睡眠障礙,但只要積極治療,大多數患者都能得到有效的改善。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白虎湯

  • 1.《湯液本草》:「東垣云:入足陽明、手太陰,味苦,寒潤。治有汗骨蒸,腎經氣勞,瀉心。仲景用此為白虎湯,治不得眠者,煩躁也。煩者,肺也;躁者,腎也。以石膏為君主,佐以知母之苦寒,以清腎之源。緩以甘草、粳米之甘,而使不速下也。經云:胸中有寒者,瓜蒂散吐之。又云:表熱裡寒者,白虎湯主之。
  • 2.《本草蒙筌》:「(謨)按:東垣云:仲景用此為白虎湯,治不得眠者煩燥也。蓋煩者肺,燥者腎,以石膏為君,佐以知母之苦寒,以清腎之燥。緩以甘草、粳米之甘,使不速下也。經云:胸中有寒者瓜蒂散,表熱裡寒者白虎湯。瓜蒂、知母味皆苦寒,何謂治胸中寒也?曰:讀者當逆識之,如言亂臣十人,亂當作治。
  • 3.《醫學綱目》:「〔海〕治老幼及虛人傷寒五六日,昏冒言妄,小便或淋或澀,起臥無度,或煩而不得眠,並宜白虎湯加山梔一錢。
  • 4.《本草詳節》:「按:知母之用有四:瀉無根之腎火,療有汗之骨蒸,止虛勞之熱,滋化源之陰。白虎湯用治煩躁不得眠者,煩出於肺,躁出於腎,君以石膏,佐以知母之苦寒,清腎之源,緩以甘草、粳米,使不速下,而固胃氣也。
  • 5.《不知醫必要》:「_白虎湯_,大寒,治邪止傳陽明胃腑,譫語,狂亂,燥渴,便閉,自汗,不得眠。
▼ 展開更多

酸棗仁湯

  • 1.《本經疏證》:「如酸棗仁湯治虛煩、不得眠,是用知母,益下焦之水。酸棗仁,啟而上之。亦使茯苓守於中以化之也。試觀茯苓四逆湯、附子湯,未嘗有水,亦竝無渴。其用茯苓,又可以為疑乎?夫二湯所主之候,皆係陰壅陽微,故振其陽可愈。然徒振其陽,恐致求直反曲,陽雖轉而陰液消亡。
  • 2.《皇漢醫學》:「**虛勞、虛煩不得眠,酸棗仁湯主之。(《金匱要略》)**
  • 3.《証治準繩‧幼科》:「_《活人》酸棗仁湯_,治痘疹,虛煩驚悸不得眠。
  • 4.《是齋百一選方》:「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人參湯下。如氣不順,沉香湯下;如心氣虛,茯苓湯下;如心氣煩躁不得眠,酸棗仁湯下;腎氣動,茴香湯下;小便少,車前子湯下;小便多,益智湯下。此法乃子壽之祖在京師辟雍,得史載之傳此法,服此藥四十年,年八十一。
  • 5.《保嬰撮要》:「_活人酸棗仁湯_,治痘疹虛煩,驚悸不得眠。
▼ 展開更多

乾薑附子湯

  • 1.《本經疏證》:「請以數端析之,知其機,得其竅,則附子之用,可無濫、無遺矣。曰「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衇沉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曰「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二證之機,皆在煩躁。下條煩躁已外,不言他證,良亦承上而言。
  • 2.《皇漢醫學》:「**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傷寒論》)**
  • 3.《醫效秘傳》:「是邪氣在裡而煩躁者也。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太陽病,火熨其背,令大汗出,大熱入胃,亦令煩躁。是火劫而煩躁者也。若已下,復發汗,晝日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裡症,脈沉微,身無大熱而煩躁者,乾薑附子湯主之。此陽虛而煩躁者也。
  • 4.《傷寒總病論》:「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宜,乾薑附子湯,。(不可作煮散。)
  • 5.《傷寒尋源》:「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按下後則陰氣盛而陽已虛。復發汗以散其陽。則虛陽擾亂。故晝日煩躁不得眠也。夜而安靜。非吉兆也。止以入夜純陰用事。而衰陽欲躁擾不能也。此法不用甘草。較四逆湯尤峻。
▼ 展開更多

茯苓四逆湯

  • 1.《本經疏證》:「請以數端析之,知其機,得其竅,則附子之用,可無濫、無遺矣。曰「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衇沉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曰「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二證之機,皆在煩躁。下條煩躁已外,不言他證,良亦承上而言。
  • 2.《張卿子傷寒論》:「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與五苓散主之。
  • 3.《傷寒瘟疫條辨》:「_茯苓四逆湯_,汗下後煩躁不得眠,此方主之。
  • 4.《古今醫統大全》:「【溫】汗下之後病仍不解,躁煩不得眠,茯苓四逆湯。大汗若大利而厥者,四逆湯。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乾薑附子湯。下後復發汗,脈微細而振寒者,此內外俱虛也。吐下之後,食入口即吐,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

五苓散

  • 1.《皇漢醫學》:「**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傷寒論》)**
  • 2.《奇效良方》:「治發汗後,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渴欲飲水,脈浮,小便不利者。
  • 3.《傷寒懸解》:「太陽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乾燥,烦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之,令胃气和则愈(此太阳入阳明去路,将成白虎证者)。若脉浮,小便不利,热微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方在太阳四十一)。
  • 4.《成方切用》:「(仲景),治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飲水者,少少與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此湯主之。及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名曰水逆。(表以外證未罷言,里以煩渴屬腑言。邪熱挾積飲上逆,故外水格而不入。
  • 5.《金鏡內臺方議》:「太陽病發汗,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欲水者,少與之飲,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 展開更多

四物湯

  • 1.《奇效良方》:「若妊娠傷寒,汗下後,不得眠者,宜梔子六合湯。
  • 2.《証治準繩‧女科》:「四物湯四兩、厚朴、枳實麩炒,各半兩。若妊娠傷寒,汗下後不得眠者,宜梔子六合湯:四物湯四兩、梔子、黃芩各半兩。若妊娠傷寒、身熱大渴,蒸蒸而煩,脈長而大者,宜石膏六合:四物湯四兩,石膏。知母各半兩。若妊娠傷寒,小便不利,太陽本病,宜茯苓六合湯:四物湯四兩、茯苓,澤瀉各半兩。
  • 3.《丹溪治法心要》:「肺脹嗽,左右不得眠,此痰挾瘀血,礙氣而病,養血以降其火,疏肝以清其痰,四物湯加桃仁、訶子、青皮、竹瀝。血礙氣作嗽者,桃仁、大黃、薑汁為丸。食積痰作嗽發熱者,半夏、南星為君,栝蔞、蘿蔔子為臣,青黛、石鹼為使。婦人形瘦,有時夜熱嗽痰,經事不調,青黛、栝蔞仁、便浸香附為末,姜蜜調噙。
  • 4.《醫碥》:「痰因燥難出,加栝蔞仁;喘,加杏仁。動則喘滿氣急者,肺脹也。(甚則胸高骨昂。)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夾瘀血,礙氣為病,四物湯(見血)加桃仁、訶子、青皮、竹瀝、薑汁、韭汁之屬。壅遏不得眠者,難治。咳久肺脹,宜收斂,訶子為主,佐以海石、香附、(童便浸三日用。
  • 5.《女科證治準繩》:「四物湯四兩、厚朴、枳實麩炒,各半兩。若妊娠傷寒,汗下後不得眠者,宜梔子六合湯:四物湯四兩、梔子、黃芩各半兩。若妊娠傷寒、身熱大渴,蒸蒸而煩,脈長而大者,宜石膏六合:四物湯四兩,石膏。知母各半兩。若妊娠傷寒,小便不利,太陽本病,宜茯苓六合湯:四物湯四兩、茯苓,澤瀉各半兩。

四逆散

  • 1.《外台秘要》:「(四逆湯在第二卷傷寒不得眠部中。三○通按第二卷傷寒不得眠部並無四逆湯味者是也,三味方惟小便不利部內有四逆散加減法)
  • 2.《張卿子傷寒論》:「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
  • 3.《外臺秘要》:「(四逆湯在第二卷傷寒不得眠部中。三○通按第二卷傷寒不得眠部並無四逆湯味者是也,三味方惟小便不利部內有四逆散加減法)

甘草瀉心湯

  • 1.《皇漢醫學》:「《麻疹一哈》曰:「一婦人年可二十,傷寒愈後十四五日,發熱三四日,疹子欲出不出,心下痞硬,煩躁不得眠,下利日二三行。因作甘草瀉心湯,使服之。明日,大發汗,疹子皆出,諸證自安,疹收,健食如常。」

小承氣湯

  • 1.《普濟本事方》:「又云:病者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怫鬱不得臥者,有燥屎也。承氣湯主之。《素問》云:胃不和則臥不安,此夜所以不得眠也。仲景云:胃中燥,大便堅者,必譫語,此所以有時譫語也。非躁非煩,非寒非痛,所謂心中懊憹也。聲如嘆息而時發一聲,所謂外氣怫鬱也。
  • 2.《張卿子傷寒論》:「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燥。心憒憒。反譫語。若加燒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梔子豉湯主之。

真武湯

  • 1.《皇漢醫學》:「《傷寒緒論》曰:「不得眠者,皆為陽盛,切禁溫劑。惟汗吐下後,虛煩,脈浮弱者,因津液內竭,則當從權,用真武湯溫之。」

梔子豉湯

  • 1.《皇漢醫學》:「**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傷寒論》)**
  • 2.《皇漢醫學》:「**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傷寒論》)**
  • 3.《皇漢醫學》:「**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生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傷寒論》)**
  • 4.《醫方考》:「傷寒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心中懊憹者,此方主之。
  • 5.《祖劑》:「治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心中懊憹及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傷寒五六日大下之,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又治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不能食,但頭汗出者
▼ 展開更多

大青龍湯

  • 1.《傷寒明理論》:「而又專達肌表者也。大青龍湯。發汗之重劑也。非桂枝湯之所同。用之稍過。則又有亡陽之失。經曰。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又曰。一服汗者停後服。若復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即此觀之。劑之輕重可見矣。
  • 2.《傷寒尋源》:「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撲之。一服汗者停後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 3.《張卿子傷寒論》:「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撲之。一服汗者。停後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 4.《傷寒纘論》:「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後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 5.《傷寒貫珠集》:「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撲之。一服汗者。停後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 展開更多

小青龍湯

  • 1.《張卿子傷寒論》:「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

黃連阿膠湯

  • 1.《皇漢醫學》:「《肘後百一方》曰:「治大病瘥後,虛煩不得眠,眼中疼痛,懊憹方。黃連四兩,芍藥二兩,黃芩一兩,阿膠三小挺,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亦可納雞子黃。」
  • 2.《大方脈》:「四五日,不嘔下,變生煩擾無休暇,陽邪乘陰不得眠,黃連阿膠湯可化。

四逆湯

  • 1.《外台秘要》:「(四逆湯在第二卷傷寒不得眠部中。三○通按第二卷傷寒不得眠部並無四逆湯味者是也,三味方惟小便不利部內有四逆散加減法)
  • 2.《外臺秘要》:「(四逆湯在第二卷傷寒不得眠部中。三○通按第二卷傷寒不得眠部並無四逆湯味者是也,三味方惟小便不利部內有四逆散加減法)

葛根湯

  • 1.《醫林改錯》:「」又問:「仲景論目痛、鼻乾、不得眠,是足陽明胃經之表症,以葛根湯治之,其方內有葛根,仍有麻黃,此理不甚明白。余曰:寒邪由表入經絡,正氣將寒邪化而為熱,故名曰邪熱,邪熱上攻頭頂,腦為邪熱所擾,故不得眠。目系通於腦,邪熱由腦入目,故目痛。鼻通於腦,邪熱由腦入鼻,故鼻乾。
  • 2.《傷寒六書》:「長而有力,此為陽明證,有頭疼眼眶痛,鼻乾不得眠,發熱無汗,葛根湯、解肌湯。若渴而有汗不解,或經汗過不解而渴,白虎湯,或加人參;無汗不渴,並不可服,則為大忌。
  • 3.《神農本草經疏》:「君麻黃、甘草,主冬月即病傷寒,太陽經頭疼,發汗解表。君麥門冬、前胡、黃芩,佐以甘草,治春時瘟疫,邪在太陽頭痛。入葛根湯,治太陽陽明頭痛,兼遍身骨痛,口渴,煩熱不得眠;若渴甚,煩熱甚,頭痛甚,則加石膏、知母、竹葉各兩許。瘧發太陽經頭痛者,於治瘧藥中加之,痛止則去之。
  • 4.《神農本草經疏》:「葛根湯,治陽明胃經溫病,邪熱頭痛,發渴煩悶,鼻乾不得眠;如渴甚,嘔甚,則加石膏、麥門冬、知母、竹葉。葛根升麻湯,治斑疹初發,點粒未形。同一切補腎益精藥作丸餌,則起陰,令人有子。同升麻,入升陽散火,升陽除濕,升陽益胃,清暑益氣,補中益氣等湯用。
  • 5.《醫學心悟》:「問曰:不得眠,何以是陽明腑證?答曰:不得眠,陰陽皆有之,其狂亂不得眠者,陽明胃熱故也。經云:胃不和,則臥不安。胃受熱邪,故不和,不和故不眠也。若初時目痛、鼻乾、不得眠者,陽明經病也,葛根湯主之。若蒸熱自汗,燥渴脈洪,不得眠者,陽明經腑同病,散漫之熱也,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 展開更多

豬苓湯

  • 1.《成方切用》:「阿膠滑石甘寒為陰,主內。若脈浮則當用五苓,不當用豬苓矣。少陰篇,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雖不言脈沉,然少陰之脈必沉也。以此推之,成氏隨文誤釋,明矣。)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下利不渴者,裡寒也。渴者,陽邪入里。
  • 2.《醫方集解》:「桂術辛甘為陽,主外,阿膠、滑石甘寒為陰,主內。但陽明為表之裡,不當言脈沉,又詳少陰篇: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雖不言脈沉,然少陰之脈必沉也,以此推之,成氏隨文誤釋明矣。昂按:豬苓湯味淡氣輕,雖三焦通用之藥,其實太陽藥也,成氏註釋深為當理。
  • 3.《傷寒尋源》:「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何以亦主豬苓湯。蓋咳渴嘔煩不得眠。得之下利之後。是陰津下迫。陽邪上逆。主豬苓湯育陰利水。正以少陰腎與太陽膀胱。一臟一腑。相為表裡。急引少陰之邪。從府而解。則下利得止。而熱去津回矣。
  • 4.《醫宗必讀》:「太陽脈浮而渴,桂枝湯。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豬苓湯。少陰下利,而嘔渴,煩不得眠,豬苓湯。汗多不可服。汗、吐、下後,六七日不解,表裡俱熱,惡風大渴,白虎加人參湯。汗後脈大而渴,白虎加人參湯。夏至左右,虛煩而渴,發熱不惡寒,竹葉石膏湯。小便不利而渴,必發黃,茵陳五苓散。
  • 5.《註解傷寒論》:「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趙本有「豬苓湯方」詳見卷五)
▼ 展開更多

麻黃湯

  • 1.《類證普濟本事方釋義》:「鄉里有姓京者,以鬻繩為業。子年三十,初得病,身微汗,脈弱惡風。醫以麻黃湯與之,汗遂不止,發熱,心多驚悸,夜不得眠,譫語,不識人,筋惕肉瞤,振振動搖。醫者進驚風藥。予曰:此強汗之過也。仲景云: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青龍湯。服之則筋惕肉瞤。此為逆也,惟真武湯可救。

小柴胡湯

  • 1.《傷寒廣要》:「治傷寒後虛煩。不得眠睡。心中懊憹。宜服此方。

調胃承氣湯

  • 1.《醫醫偶錄》:「傳入陽明胃腑者,則譫語狂亂,燥渴便閉,轉失氣,自汗不得眠,宜白虎湯、調胃承氣湯。以上為傳經傷寒,因寒化火也。其有初起寒邪直中三陰者,其症腹冷痛,吐清沫,利清穀,蜷臥肢冷,囊縮吐蛔,舌黑而潤,脈沉細,此寒症也。中太陰脾理中湯,中少陰腎四逆湯,中厥陰肝白通加豬膽汁湯,急投勿緩。

甘草湯

  • 1.《醫方選要》:「黃芩甘草湯,治挾熱作疹瘡不出,煩躁不得眠。

梔子甘草豉湯

  • 1.《醫學摘粹》:「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朴湯主之。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主之。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者,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
  • 2.《皇漢醫學》:「**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傷寒論》)**

梔子乾薑湯

  • 1.《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發汗後,及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梔子乾薑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梔子乾薑湯方梔子十四枚(劈)乾薑二兩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二服,進一服得吐者止服。
  • 2.《張卿子傷寒論》:「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脈急緊。直視。不能眴。不得眠。

苦參湯

  • 1.《外臺秘要》:「仲景傷寒論狐惑之病其氣如傷寒,嘿嘿但欲臥目瞑不得眠,起臥不安,蝕於喉咽者為惑,蝕於陰者為狐,狐惑之病並惡飲食,不欲聞飲食臭,其面乍赤乍黑乍白,蝕於上部其聲嗄,蝕於下部其咽乾,蝕於上部,瀉心湯主之,蝕於下部,苦參湯淹洗之,蝕於肛外者,雄黃熏之。
  • 2.《外台秘要》:「仲景傷寒論狐惑之病其氣如傷寒,嘿嘿但欲臥目瞑不得眠,起臥不安,蝕於喉咽者為惑,蝕於陰者為狐,狐惑之病並惡飲食,不欲聞飲食臭,其面乍赤乍黑乍白,蝕於上部其聲嗄,蝕於下部其咽乾,蝕於上部,瀉心湯主之,蝕於下部,苦參湯淹洗之,蝕於肛外者,雄黃熏之。

黃連解毒湯

  • 1.《赤水玄珠》:「_黃連解毒湯_,治大熱甚,煩躁不得眠。
  • 2.《御藥院方》:「治大熱甚煩,錯語不得眠。
  • 3.《醫學綱目》:「〔羅〕通治熱氣,用黃連解毒湯治大熱甚,煩躁錯語不得眠。

補中益氣湯

  • 1.《醫宗己任編》:「飲食不入。急補脾肺滋腎水。多有得生者。又云。午前嗽屬胃火盛。竹葉石膏湯。胃氣虛。補中益氣湯加炒山梔。午後嗽屬陰血虛。四物湯加酒拌炒黑黃柏知母。腎水虛用六味丸。黃昏嗽用四物湯加麥冬五味並六味丸。五更嗽用六君子湯。不得眠及兩脅下痛用六味飲補中益氣湯。

三黃湯

  • 1.《傷寒廣要》:「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一服目明。再服進粥。於此漸差。余以療凡大熱盛。煩嘔呻吟。錯語不得眠。皆佳。傳語諸人。用之亦效。此直解熱毒。除酷熱。不必飲酒劇者。此湯療五日中神效。忌豬肉冷水。(同上)肘後。治六七日熱極。心下煩悶。狂言見鬼。

竹葉石膏湯

  • 1.《感症寶筏》:「又有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反復顛倒、心中懊憹,亦用梔子豉湯,或竹葉石膏湯(三法後虛煩不眠)加減。
  • 2.《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大煩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擾者,為欲作汗解。差後虛煩不得眠,竹葉石膏湯。
  • 3.《經驗麻科》:「疹後虛煩不得眠,竹葉石膏湯加陳皮、麥冬。
  • 4.《經驗麻科》:「疹後虛煩不得眠者,用竹葉石膏湯去人參,麥冬、甘草、石膏、法夏、竹葉、糯米百粒。

柴葛解肌湯

  • 1.《時病論》:「_柴葛解肌湯_,:治太陽陽明少陽合病,頭目眼眶痛,鼻乾不得眠,寒熱無汗,脈象微洪,或兼弦。

溫膽湯

  • 1.《古今醫鑑》:「_溫膽湯_(方見虛煩),治大病虛煩不得眠,此膽寒也,依本方,加人參、茯神、遠志尤良。
  • 2.《古今醫鑒》:「_溫膽湯_(方見虛煩),治大病虛煩不得眠,此膽寒也,依本方,加人參、茯神、遠志尤良。
  • 3.《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治大病後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此藥主之。又治驚悸。
  • 4.《醫學綱目》:「〔無〕溫膽湯,治大病後,虛煩不得眠。(方見不得眠門。)
  • 5.《備急千金要方》:「治大病後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宜服之方。
▼ 展開更多

人參湯

  • 1.《痙病與腦膜炎全書》:「[用法]用人參湯化下三丸至五丸。又治小兒諸癇,急驚心熱,卒中客忤,不得眠,煩躁,風涎搐搦,每二歲兒服二丸,人參湯下之。《本事方》中,多人參、南星、天竺黃。
  • 2.《証治準繩‧類方》:「上將生犀、玳瑁為細末,入余藥研勻,將安息香膏重湯煮烊,入諸藥中和搜成劑,盛不津器中,並旋丸如桐子大。用人參湯化下三丸至五丸。又療小兒諸癇急驚心熱,卒中客忤,不得眠睡煩躁,風涎搐搦,每二歲兒服二丸,人參湯化下。

人參白虎湯

  • 1.《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自汗煩渴而發斑為胃熱人參化斑湯,(即人參白虎湯)煩熱錯語不得眠,

六一散

  • 1.《萬氏家抄濟世良方》:「_治煩不得眠_,六一散加牛黃。(方見暑門)
  • 2.《成方切用》:「乾薑能散濕熱之氣。)加生柏葉生車前生藕節,名三生益元散,治血淋。加牛黃,治虛煩不得眠。除甘草,加吳茱萸一兩,名吳萸六一散,治濕熱吞酸。除滑石,加黃耆六兩,大棗煎,熱服,名黃耆六一散。治諸虛不足,盜汗消渴。(凡渴證防發癰疽。宜黃耆六一散。吞忍冬丸。

附子瀉心湯

  • 1.《傷寒尋源》:「上四味。㕮咀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絞去滓。納附子汁。分溫再服。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此條柯氏於心下痞之下。自添大便硬心煩不得眠八字。謂惡寒者表未解。不當用大黃。若汗出是胃實。不當用附子。若汗出為亡陽。不當用芩連。當有大便硬心煩不得眠句。

茯苓甘草湯

  • 1.《張卿子傷寒論》:「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

黃土湯

  • 1.《皇漢醫學》:「《方機》本方主治曰:「下血,四肢不仁,或冷痛者。下血,手足煩熱,心煩,不得眠者。吐血、衄血,若有前證,則以此湯主之。」

梔子生薑豉湯

  • 1.《皇漢醫學》:「**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生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傷寒論》)**

梔子厚朴湯

  • 1.《皇漢醫學》:「山田正珍曰:「此虛煩兼腹滿者,故去梔子豉湯內之香豉加厚朴、枳實以主之。心煩,即虛煩。臥起不安者,即不得眠也。其致腹滿者,下後內虛,氣澀不通也。與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同為虛脹,是以雖滿,不堅實也,此其所以不用大黃、芒硝也。」

桔梗湯

  • 1.《祖劑》:「○如涎嗽者,加知母、貝母。○如酒毒者,加葛根。○如少氣者,加人參、麥門冬。○如唾膿血者,加紫菀。○如疫毒腫者,加鼠黏子、大黃。○如咳渴者,加五味子。○如嘔者,加生薑、半夏。○如目赤者,加梔子、大黃。○如胸滿膈不利者,加枳殼。○如不得眠者,加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