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瀉心湯

FU ZI XIE XI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傷寒雜病論

熱性指數

29

寒性指數

23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6%
脾經 13%
肝經 11%
大腸經 11%
胃經 11%
小腸經 7%
心包經 7%
三焦經 7%
腎經 5%
膽經 4%
肺經 3%
心經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胃經
小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腎經
膽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4-01-29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附子瀉心湯」,主治功效為熱痞兼表陽不足症狀。具體表現為心窩以下感覺脹滿,觸診時按壓柔軟無疼痛感,心窩或胸中感覺燥熱,口乾,怕冷且盜汗,舌淡,舌苔薄黃,脈搏浮而沉重。

附子瀉心湯由大黃、黃連、附子、黃芩四味藥材組成。

大黃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

附子辛、甘,大熱,有毒,入肺、腎經,具有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之功。

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

黃芩性味苦、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

附子瀉心湯的煎煮方法為三黃浸泡,附子另煎,合用時各司其職,寒熱並治,臨牀上應予以重視。

附子瀉心湯應用應以邪火內鬱,兼有陽虛為辨證要點,應用範圍很廣,凡是大黃黃連瀉心湯證又見陽氣不足、寒熱錯雜、虛實互見的證狀,均可應用,現代用於中風、疝氣、盜汗不止、上熱下寒、消化道出血等疾病。

傳統服藥法


大黃2兩,黃連1兩,黃芩1兩,附子1兩(炮,去皮,破,別煮取汁)。瀉熱消痞,扶陽固表。
上4味,切3味,以麻沸湯3升漬之,須臾,絞去滓,納附子汁,分2次溫服。
熱痞兼陽虛證:肖琢如治寧鄉某生,得外感數月,屢變不愈,延診時,自雲:胸滿,上身熱而汗出,腰以下惡風,時夏曆六月,以被圍繞,取視前所服方,皆時俗清利,搔不著癢之品,舌苔淡黃,脈弦,與附子瀉心湯。閱二日復診,雲藥完二劑,疾如失矣,為疏後方而歸。

方劑組成解釋


《傷寒論》原文指出:「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 此足太陽手少陰藥也。吳鶴臬曰:心下痞,故用三黃以瀉痞,惡寒汗出,故用附子以固陽,非三黃不能去痞熱,無附子恐三黃益損其陽,寒熱並用,斯為有制之兵矣。

附子瀉心湯由大黃黃連瀉心湯加附子而成,其配伍寒溫並用,補瀉兼施,以治心下熱痞,兼見陽虛表氣不固者,誠如尤在涇所曰:「此證邪熱有餘而正陽不足,設治邪而遺正,則惡寒益甚,或補陽而遺熱,則痞滿愈增,此方寒熱補瀉,並投互治」。為使清熱消痞,扶陽固表,並奏其功,採用了極為特殊的煎服法,當尤為重視。三黃苦寒,以沸水浸漬少頃,絞去滓,取其輕清之氣薄,以瀉心下熱結而消痔,別煮附子,以溫經扶陽而固表,令惡寒汗出愈。二者雖寒熱異氣,生熟異性,合和分溫再服,各司其職,共奏消塔固表之功。

相關疾病


心胸煩熱上腹胃脘痛忽冷忽熱白喉胃腸脹氣怕冷

相同名稱方劑


附子瀉心湯, 出處:《白喉全生集》。 組成:大黃4錢(酒炒),黃連6分,制附片3錢,僵蠶(薑汁炒)2錢,桔梗2錢,銀花2錢,黃芩1錢5分,生薑3片。 主治:白喉。

附子瀉心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大黃2兩,黃連1兩,黃芩1兩,附子1兩(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主治:瀉熱消痞,扶陽固表。主治:陽虛熱結,心下痞悶,惡寒汗出,脈沉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