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方劑名稱:酸棗仁湯
熱性指數:寒性指數:
寒熱分析:
由於您尚未登入,或是系統中沒有您的經絡體質數據,所以無法呈現分析訊息,了解如何取得經絡體質...
複方歸經比例:
主治功效:
現代運用於神經衰弱、心臟神經官能症、更年期綜合徵等屬於心肝血虛,虛熱內擾者。
傳統服藥法:
上切。
以水8升,煮取3升,分4服。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與天王補心丹均以滋陰補血,養心安神藥物為主,配伍清虛熱之品組方,以治陰血不足,虛熱內擾之虛煩失眠。前者重用酸棗仁養血安神,配伍調氣行血之川芎,有養血調肝之妙,主治肝血不足之虛煩失眠伴頭目眩暈、脈弦細等;後者重用生地黃,並與二冬、玄參等滋陰清熱為伍,更與大隊養血安神之品相配,主治心腎陰虧血少,虛火內擾之虛煩失眠伴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細數者。
現代藥理研究:
2.〈川芎〉:能麻痺神經中樞,從而鎮靜、鎮痛。〈茯苓〉:利尿、鎮靜。
3.〈知母〉能降低神皮系統的興奮性,與〈酸棗仁〉配伍可降低大腦皮層的過度興奮;〈知母、川芎〉有較強的抗菌消炎作用;〈甘草〉矯味。
4.合為良好的抗菌滋養鎮靜劑。
相同名稱方劑:
酸棗仁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二。 組成:酸棗仁(炒)3兩,榆皮(切)3兩。 主治:大病後及虛勞不得眠。
酸棗仁湯, 出處:《本草綱目》卷三十六引《簡便方》。 組成:酸棗仁、人參、茯苓各等分。 主治:睡中汗出,多睡及不睡。
酸棗仁湯, 出處:《證類本草》卷十二引《胡洽方》。 組成:酸棗仁2升,茯苓2兩,白朮2兩,人參2兩,甘草2兩,生薑6兩。 主治:驚悸不眠。
酸棗仁湯, 出處:《景岳全書》卷五十三。 組成:棗仁(微炒)1錢,人參1錢,麥冬3錢,竹茹2錢。 主治:病後氣血俱虛,內亡津液,煩熱,諸虛不眠者。
酸棗仁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一。 組成:酸棗仁(炒)3兩,麥門冬(去心,焙)2兩,地骨皮(銼)1兩。 主治:傷寒後,虛煩不得眠睡,頭目昏眩。
酸棗仁湯, 出處:《證類本草》卷十二引《簡要濟眾方》。 組成:酸棗仁1兩(研,生用),臘茶2兩(以生薑汁塗,炙令微焦)。 主治:膽風毒氣,虛實不調,昏沉睡多。
酸棗仁湯, 出處:《金鑑》卷五十五。 組成:當歸、白芍(炒)、生地、茯苓、酸棗仁(炒)、知母(炒)、黃柏(炒)、五味子、人參、黃耆(炙)。 主治:心虛,陰氣不斂,盜汗,睡則多驚。
酸棗仁湯, 出處:《痘疹心法》卷十二。 組成:酸棗仁(去殼,取仁)、甘草(炙)、生地黃、梔子仁、麥門冬、人參、當歸身各等分。 主治:痘疹太密,血虛,煩躁不得眠者。心肺虛熱,煩躁驚啼;痘疹血熱血燥。
酸棗仁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二。 組成:酸棗仁(微炒)2兩,人參1兩,石膏(碎)半兩,赤茯苓(去黑皮)3分,桂(去粗皮)半兩,知母(切,焙)半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傷寒汗後,虛煩不得眠睡。
酸棗仁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三。 組成:酸棗仁(炒)2兩,薏苡仁(炒)1兩半,人參3分,茯神(去木)1兩,麥門冬(去心,焙)半兩。 主治:風毒散攻,下焦冷註,四肢疼痛,腳膝(疒帬)痹;及風邪乾臟,心神恍惚,筋脈拘攣。
酸棗仁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九。 組成:酸棗仁(生,研)1兩半,羌活(去蘆頭)1兩半,杜仲(去粗皮,酥炙)1兩半,五加皮1兩半,萆薢1兩,桂(去粗皮)1兩,茯神(去木)3兩。 主治:腎風勞,兩骽冷痛,腰脊不可俯仰,行履不得。
酸棗仁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六。 組成:酸棗仁(炒)2兩,芍藥1兩,防風(去叉)1兩,柴胡(去苗)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犀角(鎊)1兩,五味子1兩,甘草(炙)1兩,人參1兩,檳榔(銼)1兩。 主治:妊娠煩懊虛悶,四肢疼痛,不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酸棗湯
相似度 100%
小酸棗湯
相似度 90%
寬脾散
相似度 66%
大酸棗湯
相似度 66%
嬰寧湯
相似度 61%
麥門冬茯苓飲
相似度 61%
加味生化安神湯
相似度 61%
殿胞煎
相似度 60%
蒼苓白虎湯
相似度 60%
神仙服茯苓面方
相似度 57%
酸棗仁甘草湯
相似度 57%
寧神生化湯
相似度 57%
寧嗽湯
相似度 57%
安嗽湯
相似度 57%
木香金鈴子丸
相似度 57%
參朮芎歸湯
相似度 57%
茯苓面
相似度 57%
二母二陳湯
相似度 54%
岐伯清胃飲
相似度 54%
金明散
相似度 54%
大芎湯
相似度 54%
知母柴胡湯
相似度 54%
芎歸二陳湯
相似度 54%
補陰八珍湯
相似度 53%
滋陰化痰湯
相似度 53%
養血清心湯
相似度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