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肱

《類證活人書》~ 卷第十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一 (1)

1. 卷第十一

此一卷。首論咳逆。傷寒咳逆。此證極惡。仲景經中不載。孫真人云。咳逆遍尋方論。無此名稱。深窮其狀。咳逆者。噦逆之名。蓋古人以咳逆為噦耳。大抵咳逆者。古人所謂噦是也。啘者。今人所謂乾嘔是也。

白話文:

這卷主要討論咳嗽反胃(咳逆)。傷寒引起的咳嗽反胃,是一種非常嚴重的證狀。仲景的醫書中沒有記載。孫思邈真人說,他遍尋各種醫書,都沒有找到「咳逆」這個名稱。仔細探究其症狀,發現「咳逆」就是「噦逆」的另一個名稱。古人把「咳逆」當作「噦」這種疾病,而「噦」就是現在所說的乾嘔。

(八十七)問咳逆

咳逆者。仲景所謂噦者是也(乙芮切。逆氣)噦、胃寒所生。傷寒本虛。攻其熱必噦。又云。傷寒大吐下之極虛。復發汗者。其人外怫鬱。復與之水。以發其汗。因得噦。所以然者。胃中寒故也。橘皮乾薑湯、(雜方九十)羌活附子散、(雜九一)半夏生薑湯、(雜九十二)退陰散主之。(雜方十四)若服藥不瘥者。

白話文:

咳嗽嘔逆,就是仲景所說的「噦」(音同乙芮,代表逆氣)。噦是胃寒造成的。傷寒原本就體虛,如果強攻其熱氣,就會導致噦。

此外,傷寒患者大吐大下後極度虛弱,如果再次發汗,會使人體外感鬱結,再喝水發汗,就會出現噦。這是因為胃部寒涼所致。

治療噦的藥方有:橘皮乾薑湯(見《雜方》第九十方)、羌活附子散(見《雜方》第九十一方)、半夏生薑湯(見《雜方》第九十二方)、退陰散(見《雜方》第十四方)。

如果服藥後仍未痊癒,

灸之必愈。其法婦人屈乳頭向下盡處。骨間灸三壯。丈夫及乳小者。以一指為率。正以男左女右。艾炷如小豆許。與乳相直間。陷中動脈處是。然亦有陽證咳逆者小柴胡湯(正二十九)橘皮竹茹湯。(雜方五)仲景又云。傷寒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仲景無方。

白話文:

只要使用艾灸療法,必定能痊癒。

艾灸方法: 女性: 彎腰,使乳頭朝下,在乳頭下緣盡頭的骨間處艾灸三壯。 男性或乳房較小的女性: 以一指為基準,男女左右相反(男性左乳女右乳)。 艾灸時,艾炷的大小如小豆,與乳頭成垂直線,找到動脈脈動處。

注意: 陽證(發熱、口渴、煩躁等)伴有咳嗽逆氣的,可使用小柴胡湯(方劑第 29 條)或橘皮竹茹湯(雜方第 5 條)。

張仲景還說,傷寒患者伴有噁心嘔吐和腹脹,觀察患者的前後部位,判斷哪一部位不暢通,疏通那個部位就能痊癒。(注:仲景此方失傳。)

前部宜豬苓湯)(正六十七)(後部宜調胃承氣湯)(正四十三)○扁鵲中藏經。治傷寒咳逆。丁香散丁香柿蒂各一分。甘草良薑各半錢。沸湯點。作一服。乘熱猛吃極效。○三因第十一卷。又有竹茹湯等方亦丁香散方竹茹湯治陽證也。○本事方第八卷。治傷寒候咳逆。豆蔻湯

白話文:

上方:

  • 使用豬苓湯(《傷寒論》卷六第七十七條)

下方:

  • 使用調胃承氣湯(《傷寒論》卷四第四十三條)

扁鵲中藏經:治療傷寒咳逆

  • 丁香散:
  • 丁香 1 分
  • 柿蒂 1 分
  • 甘草 半錢
  • 良薑 半錢
  • 將以上材料用沸水沖泡,製成一劑。趁熱服用,效果顯著。

三因方第十一卷:

  • 還有竹茹湯等其他方劑,其中丁香散方也可用於治療竹茹湯所治的陽證。

本事方第八卷:

  • 治療傷寒咳逆:
  • 豆蔻湯

治陰證咳逆。丁香茴香肉豆蔻等藥。若陽證不可用。○凡咳逆多有先熱而吃生冷。或涼藥多相激而成。蓋陰陽二氣相搏。林人之僕。本發大熱。以涼藥下之。想太甚咳逆四五日竟至於服丁香柿蒂而後卻。再以小柴胡之屬解其餘熱。遂愈。下後蓋有身熱不解。○治傷寒咳逆後二方。

白話文:

用來治療陰證咳嗽、嘔逆的藥物,包括丁香、茴香、肉豆蔻等。但是,如果患者是陽證體質,就不可以使用這些藥物。

說明:

咳嗽和嘔逆通常是由於先發高熱,然後吃了一些生冷食物或服用了過於寒涼的藥物所引起的。因為陰陽兩氣相互激發,導致患者出現類似於發高熱的症狀。有的醫生針對這種情況使用寒涼藥物來治療,結果導致患者病情加重,咳嗽嘔逆持續了好幾天。最後,必須使用丁香和柿蒂等溫熱藥物才能得到緩解。然後再使用小柴胡等藥物來消除殘餘的高熱,患者才能痊癒。

治療傷寒後引起的咳嗽、嘔逆的兩種方法:

(具體方法在原文未記載)

出撫州華蓋山周先生。惟一備急方。救急方。香附子、橘核各半兩細銼。用酒半盞。先將藥在石銀器內炒。漸漸滴酒炒藥焦黃色。研細末。每二錢。水一小盞。煎至八分。細細旋呷服。○一方單用香附子末。○又方。大蒜頭二個煨動研爆。入白薑末。(丸得為度)研和。如梧桐子大。

白話文:

出自撫州華蓋山周先生的《惟一備急方》。

急救方:

  • 香附子、橘核各半兩,細細研磨。
  • 加入半盞米酒。
  • 將藥物放入石頭或銀器中爆炒。
  • 逐漸滴入米酒,炒至藥物變成焦黃色。
  • 研磨成細粉。
  • 每次取兩錢藥粉。
  • 加一小盞水。
  • 煎煮至剩八分之一。
  • 緩緩喝下。

另一種方子:

  • 只使用香附子,研磨成粉。

還有一種方子:

  • 烤兩個大蒜頭,搗爛成泥。
  • 加入生薑末(搗成泥狀)。
  • 適量研磨混合,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

搗薤菜自然汁。吞下二十丸。病退再服一十五丸。

(八十八)問發黃

病人寒濕在裡不散。熱蓄於脾胃。腠理不開。瘀熱與宿谷相搏。鬱蒸不消化。故發黃。(漢贊南方暑濕。近夏癉熱。蓋癉者。黃也。古人以黃為癉。濕熱相搏。民多病癉。甚為跗腫也)然發黃與瘀血。外證及脈俱相似。但小便不利為黃。小便自利為瘀血。要之發黃之人。心脾蘊積。

白話文:

患者體內寒濕之氣無法散去,熱氣積聚在脾胃中。毛孔閉塞不通,瘀熱與未消化的食物相結合,鬱積蒸騰,阻礙消化。因此,患者出現黃疸。(漢朝的醫家贊曰:南方暑濕,靠近夏季會出現熱病。熱病的意思就是黃疸。古人將黃疸稱為熱病。濕熱交織,百姓多患黃疸,嚴重者還會出現腹脹。)然而,黃疸和瘀血的外在表現及脈象都很相似。但小便不通暢的是黃疸,小便自然通暢的是瘀血。總之,黃疸患者的心脾部位有積滯。

發熱引飲。脈必浮。滑而緊數。若瘀血證。即如狂。大便必黑。此為異耳。凡病人身體發熱頭面汗出。身無汗劑頸而止。渴引水漿。小便不利。如此必發黃。茵陳蒿湯(正九十三)加五苓散(正六十六)也。茵陳蒿湯十分。五苓散五分。二件拌和。每服一錢。溫水調下。日三服。

白話文:

發燒、口渴。脈象必定浮滑而緊數。如果是瘀血證,就會像發狂一樣。大便必定發黑。這是與眾不同的徵兆。所有發燒的病人,頭面會出汗,但身體不會出汗,到頸部就停止了。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這樣下去必定會變成黃疸病。使用茵陳蒿湯(第93條藥方)加五苓散(第66條藥方)。茵陳蒿湯十份,五苓散五份。兩者混合,每次一錢。用溫水沖服。一天三次。

病人服湯得小便利如皂莢汁赤。一宿腹減。則黃從小便中出也。古人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大抵發黃者。瘀熱在裡。由小便不利而致之也。梔子柏皮湯、(正方五十)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正二十四)可選而用之。又方。傷寒欲發黃者。急用瓜蒂末。口含水。搐一字許入鼻中。

白話文:

病人服用藥湯後,小便量少,顏色赤紅如皁莢汁。一夜之後,腹部脹氣減輕。從小便中咳出黃色液體,說明黃疸症狀減輕。古人有言:「治療濕氣不能僅針對小便不利」。導致黃疸症狀的原因主要是在體內瘀血發熱,小便不通暢只是誘因之一。針對此症狀,可以選擇服用梔子柏皮湯或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另外,若患有傷寒即將發黃疸,可以緊急服用瓜蒂粉末。將瓜蒂粉末含在口中,吸一口水,將粉末吸入鼻中即可。

出黃水甚驗。即用茵陳蒿湯調五苓散服之最良。○又問白虎證。亦身熱煩渴引飲。小便不利。何以不發黃。答曰。白虎與發黃證相近。遍身汗出。此為熱越。白虎證也。頭面汗出。頸以下都無汗。發黃證也。○又問太陽病一身盡痛。發熱。身如熏黃者何。太陽中濕也。仲景云。

白話文:

原文: 出黃水甚驗。即用茵陳蒿湯調五苓散服之最良。○又問白虎證。亦身熱煩渴引飲。小便不利。何以不發黃。答曰。白虎與發黃證相近。遍身汗出。此為熱越。白虎證也。頭面汗出。頸以下都無汗。發黃證也。○又問太陽病一身盡痛。發熱。身如燻黃者何。太陽中濕也。仲景雲。

排出黃水病症特別有效。當即用茵陳蒿湯調五苓散服用,效果最好。○又問白虎證。也是全身發熱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為什麼不會發黃?答道。白虎證和發黃證症狀相近。全身出汗。這是熱氣過盛。屬於白虎證。頭面出汗。頸部以下不出汗。是發黃證。○又問太陽病全身疼痛。發熱。身體像被燻黃了一樣,是怎麼回事?是太陽病中帶濕證。仲景說:

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在裡不解故也。以為不可下也。於寒濕中求之。(第九卷六十九問。)○又問病人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汗。嗜臥。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咳嗽者何也。少陽中風也。小柴胡湯主之。

白話文:

原文: 傷寒發汗已經退去,但身體和眼睛還是發黃。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體內的寒濕沒有散去。因此,認為不可用瀉下法,而要從寒濕的方面尋求治療方法。(《傷寒論》第九卷,第69條問)

又問: 病人的脈搏弦浮大而短促,腹部脹滿,脅下以及心臟疼痛,久按疼痛處氣血不通。鼻子發乾,不能發汗,嗜好睡覺,身體和眼睛都發黃,小便困難,有潮熱感,時時咳嗽,是什麼原因? 答: 這是少陽中風證,應使用小柴胡湯治療。

(正方二十九)

(八十九)問發狂

發狂有二證。陽毒發狂。蓄血如狂。其外證與脈皆不同。病人煩躁。狂走妄言。面赤咽痛。脈實潮熱獨語。如見鬼狀。此陽毒也。(治藥方在二十一問)病人無表證。不發寒熱。唇燥但欲漱水。不欲入咽。其脈微而沉。小腹硬滿。小便反利。大便必黑。身黃髮狂。此血證諦也。

白話文:

發狂有兩種證候:

陽毒發狂:

  • 外表症狀和脈象與其他類型不同
  • 病人煩躁不安
  • 狂奔亂語
  • 面紅咽痛
  • 脈搏有力、潮熱、獨自低語
  • 好像看到鬼一樣

蓄血如狂:

  • 沒有表證,不發燒發冷
  • 嘴脣乾裂,只想要漱口
  • 不想吞嚥
  • 脈搏微弱而沉滯
  • 小腹硬滿
  • 小便反覆頻尿
  • 大便必定發黑
  • 身體發黃,伴有狂躁

病人如熱狀。煩滿口燥。其脈反無熱。此為陰伏。其血證審矣。仲景云。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其血自下者愈。若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其表。且桂枝。(正方一)外已解。但小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屬桃仁承氣湯主之。(正四十四)大抵傷寒當汗不汗。

白話文:

病人的症狀像發熱,煩躁不安,口乾舌燥。但是把脈卻沒有發熱的脈象。這是因為體內的熱邪潛伏起來了,血液證明顯。

仲景說:太陽病沒有痊癒,熱邪聚集在膀胱裡,病人就像發狂一樣。如果血液從下焦排出,病情就會好轉。但是如果熱邪沒有從體表散發出來,就不能攻伐熱邪。應該先疏散體表的熱邪。此時應該使用桂枝湯。(正方一)

當體表的熱邪已經疏散,但小腹依然急結的情況下,才能攻伐熱邪。此時可以使用桃仁承氣湯。(正四十四)

總的來說,傷寒病應該出汗,如果不出汗,病情會加重。

熱蓄在裡。熱化為血。其人喜忘而如狂。血上逆則喜忘。血下蓄則內爭。甚者抵當湯、(正九十一)抵當丸、(正方九十)輕者桃仁承氣湯、(正四十四)犀角地黃湯。(雜八十六)須取盡黑物為效。(夫血熱蓄在膀胱經。若用抵當湯。更須仔細審其有無表證。若有蓄血證而外不解。

白話文:

熱氣積聚在體內,化為血液。患者容易遺忘,如同發狂。血液上衝頭部,會導致記憶力減退。血液下積於體內,會造成內部爭鬥。嚴重時,需要服用「抵當湯」或「抵當丸」。較輕時,可服用「桃仁承氣湯」或「犀角地黃湯」。必須將體內的黑色物質全部排出,才會有效果。(血液熱積在膀胱經時,如果使用「抵當湯」,必須仔細判斷是否有表證。如果有蓄血證而外感未解,)

亦未可便用抵當湯。先用桂枝湯。以解其外。緣熱在膀胱太陽經故也)○又有火邪發驚狂者。醫以火於臥床下。或周身用火。迫劫汗出。或熨而成火邪。其人亡陽煩躁驚狂。臥起不安。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正方十)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正方十四)主之。(凡灸及燒針後證似火劫者。

白話文:

不要馬上使用抵當湯。先使用桂枝湯來解除表面的熱氣。這是因為熱氣在膀胱太陽經絡造成的。

此外,還有火邪導致癲狂的情況。醫生會在牀下或周圍放置火源,逼迫患者出汗。或用熨斗產生火熱之氣。這種情況下,患者會出現陽氣虛弱、煩躁不安、癲狂、無法安睡的症狀。可以使用以下藥方來治療:

  •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正方十)
  •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正方十四)

(對於針灸或燒針後出現類似火邪劫迫的症狀時)

並用劫法治之。金匱風引湯尤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更捷)。(正三十三)

白話文:

用劫法治療。金匱要略中的「風引湯」尤其有效。柴胡加上龍骨和牡蠣的湯更快捷有效)。(卷三十三)

(九十)問發斑

發斑有兩證。(溫病發斑。熱病發斑)溫毒發斑者。冬月觸冒寒毒。至春始發。或已汗下。表證未除。毒氣未解。故發斑黑膏主之。(雜九十三)或冬月溫暖。人感乖戾之氣。至春初為積寒所折。毒氣未得泄。迨天氣暄暖。溫毒始發。肌肉斑爛。癮疹如錦文而咳。心悶嘔清汁。

白話文:

出疹有兩個證型:(溫病出疹。熱病出疹)溫病毒邪引發的出疹:在冬季接觸或感染寒毒,春天開始發作。或者已經發汗排毒,但表證尚未消除,毒氣未解,所以出現黑斑,需要服用膏藥治療。(雜九十三)或者在冬季溫暖時,人體接觸乖戾之氣,春天初期因積寒而受損。毒氣未能宣洩,等到天氣轉暖後,溫毒便開始發作。肌肉出現潰爛斑疹,疹狀如錦文般美麗,伴有咳嗽。心悶,嘔吐清汁。

葛根橘皮湯。(雜九十四)屢用之驗。黃連橘皮湯亦佳。(雜一百二十五)(廣州褚倅子斑如壞梨靨)熱病發斑者。與時氣發斑同。或未汗下。或已汗下。熱毒不散。表虛里實。熱毒乘虛出於皮膚。遂發斑瘡。癮疹如錦紋。俗呼瘡麩。素問謂之疹。(發斑者。下之太早。熱氣乘虛故也。

白話文:

葛根橘皮湯(《雜病九十四》)屢次使用,效果顯著。

黃連橘皮湯 (《雜病一百二十五》)也很好用。(廣州褚倅子斑如壞梨靨)

熱病發斑 與時氣發斑類似。可能因為沒及時發汗或瀉下,或已經發汗瀉下,但熱毒未散。表虛裏實,熱毒趁虛而出於皮膚,遂發斑瘡。癮疹如錦紋,俗稱瘡麩。素問稱之為疹。(發斑的原因是下得過早,熱氣乘虛而出。)

下之太遲。熱留胃中。亦發斑。服熱藥過多。亦發斑。微者瞿麥出。五死一生。劇者黑斑出。十死一生)大抵發斑不可用表藥。表虛里實。若發汗開泄。更增斑爛也。皆當用化斑湯、(雜百二十)玄參升麻湯、(雜九十五)阿膠大青湯、(雜九十六)豬膽梔子湯。(雜四十四)或與紫雪大妙。

白話文:

如果遲發病症,熱氣會滯留在胃中,也可能導致出斑。服用過多熱性藥物,也可能出斑。症狀較輕者,會出現瞿麥斑,五死一生。症狀較重者,會出現黑斑,十死一生。

一般來說,長斑不能用發汗驅邪的藥物,因為這些藥物會導致表虛裏實。如果發汗驅邪,只會讓斑爛得更厲害。

都應該使用化斑湯(雜方120)、玄參升麻湯(雜方95)、阿膠大青湯(雜方96)、豬膽梔子湯(雜方44)。或者可以添加紫雪丹。

可下者。與調胃承氣湯。(正四十三)(暑月陽氣重者。常宜體候。才有赤點如蚊蚤咬。卻急治之)○又有陽毒發斑。見十九問。二十一問。宜參酌之。

白話文:

可在夏季服用者,可以跟調胃承氣湯同服。(夏天的陽氣較盛,應該時常留意身體狀況。一旦出現類似蚊子叮咬的紅點,就要趕緊治療)○另外一種由陽氣所引發的皮膚出斑,請參閱第十九問和第二十一問,並酌情參考。

(九十一)問譫語

病人有譫語。有鄭聲二證。鄭聲為虛。當用溫藥。白通湯主之。(正九十七)譫語為實。當須調胃承氣湯主之。(正四十三)服調胃承氣而譫語止。或更衣者。停後服。不爾再與之。仲景云。實則譫語。虛則鄭聲。鄭重也。重語也。世多不別。然譫語鄭聲。亦相似難辨。須更用外證與脈別之。

白話文:

病人出現胡言亂語的症狀。如果同時有類似鄭國口音的聲音,說明是虛證。此時應使用溫補藥物,如白通湯來治療。(傷寒論第97條)

如果胡言亂語是實證,則需要用調胃承氣湯來治療。(傷寒論第43條)

服用調胃承氣湯後,胡言亂語的症狀消失,或更換衣服。這種情況下,藥物應停用。如果不這樣做,可以再服用一次藥物。

仲景說,實證會出現胡言亂語,而虛證會出現鄭聲。鄭聲就是說話沉重,重複。很多人無法區分這兩種情況。但是,胡言亂語和鄭聲的症狀也相似,難以區分。需要結合外在症狀和脈象來進行鑑別。

若大小便利。手足冷。脈微細者。必鄭聲也。大便秘。小便赤。手足溫。脈洪數者。必譫語也。以此相參。然後用藥萬全矣。大抵傷寒不應發汗。即譫語。(仲景云。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沉為在裡。反發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虛里實。實則譫語)譫語屬胃。和中則愈。

白話文:

如果大便、小便正常,但是手腳冰冷、脈搏微弱,一定是神志不清的症狀。大便不通、小便發紅、手腳溫熱、脈搏又大又快,一定是胡言亂語的症狀。根據這些跡象進行綜合判斷,就可以萬無一失地用藥。一般來說,傷寒不應該發汗。如果胡言亂語,(仲景說,傷寒四五天後,脈搏沉細而喘氣沉重。沉脈表示病在體內,再發汗會導致體液過度排出,導致大便困難。體表虛弱而體內實熱,實熱就會引起胡言亂語。)胡言亂語屬於胃病,調理腸胃就會痊癒。

不和則煩而躁。宜調胃承氣湯。然亦有三陽合病譫語者。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中不仁。面垢譫語遺溺。其脈必滑實。不可汗下。宜白虎湯。(正六十四)有胃實譫語者。病人身熱汗出。大便硬為胃實。宜調胃承氣湯。(正四十三)大承氣。(正四十一)外臺承氣湯。

白話文:

如果脾胃不合,就會煩躁不安。可以使用調胃承氣湯治療。

還有一種三陽合病導致的神志不清的狀況。三陽合病時,腹脹身重,難以翻身,口舌麻木,臉色蒼白,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脈象必定滑實。不能用發汗、瀉下的方法治療。應該用白虎湯。

如果胃有實熱導致的神志不清,病人發熱出汗,大便乾硬,說明胃有實熱。應該用調胃承氣湯治療。

大承氣湯。

外臺承氣湯。

芒硝尤穩或發汗多。亡陽譫語者。(仲景云。發汗多亡陽譫語者。不可下。此為津液不和。與柴胡桂枝湯)(正三十一)(和其營衛。以通津液後自愈。恐人作燥屎攻之。慎不可攻也)有下利譫語者。(下利譫語。有燥屎也。調胃承氣湯)(正方四十三)(小承氣湯主之)(正四十二)有下後譫語者。

白話文:

沒有用芒硝,特別是已經出汗很多的。或者神志不清,說胡話的。(張仲景說:出汗很多出現神志不清,胡話的,不能用瀉藥。這是津液不調和造成的,用柴胡桂枝湯。)(正方三十一)(調和營衛之氣,通暢津液,之後自然會痊癒。恐怕有人用攻擊乾燥大便的方法,這樣做是非常不適當的。)

有腹瀉和神志不清的。(腹瀉和神志不清,是體內有燥屎造成的。用調胃承氣湯。)(正方四十三)(小承氣湯為主。)(正方四十二)

有瀉後神志不清的。

(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身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正三十三)有婦人熱入血室譫語者。(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瞭。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二焦。速用小柴胡湯主之)(正二十九)(若行湯遲熱入胃。

白話文: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正三十三)

傷寒病八九天後腹瀉。胸口悶脹煩躁,心慌。小便解不出來。胡言亂語,身體沉重轉身困難。

柴胡小柴胡湯(正二十九)

有一婦人,熱氣進入血室而胡言亂語。(婦人患傷寒發熱。月經剛來。白天神智清醒。晚上出現胡言亂語,好像看見鬼的樣子。這是熱氣進入血室,沒有侵犯到胃氣和上胸部。趕快服用小柴胡湯。)

(如果服藥太晚,熱氣會進入胃部。)

令津燥。中焦上焦不榮。成血結胸狀。須當針期門也。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取之,已上二焦。熱結在期門也。若犯胃氣。晝夜譫語喜忘。小腹滿。小便利。屬抵當湯證中)(正九十一)○又問。仲景云。無犯胃氣何也。答曰。熱因經水適來。

白話文:

令津液乾燥。中焦和上焦失去濡養。形成血凝滯胸中。必須在「期門」穴施針。婦女中風,發熱惡寒,月經剛來。血瘀滯在胸中。也應在「期門」穴刺血。根據實際情況取穴,以上二焦,熱結在「期門」穴。如果侵犯胃氣,導致晝夜說胡話,健忘,小腹脹滿,小便不利。屬於「抵當湯」證。

又問: 仲景說「無犯胃氣」是為什麼?

答: 熱因經水剛來。

乘虛入室。故血室有熱。遂令譫語。當以小柴胡解之。(正二十九)卻與胃實譫語不同。胃實有燥糞。故宜調胃承氣湯下之。(正四十三)若血實有熱譫語。非胃家實。仲景恐人作胃實攻之。故曰無犯胃氣也。大抵譫語是熱。屬陽而反見陰證者逆。

白話文:

  • 乘虛邪氣侵入身體。因此,血液所在的部位產生熱氣。這就會導致胡言亂語。應當用小柴胡湯來治療。(正二十九)

  • 但與胃部實熱引起的胡言亂語不同。胃部實熱會有乾結的大便。因此,應當用調胃承氣湯瀉下。(正四十三)

  • 如果血液實熱引起的胡言亂語,並非胃部實熱所致。仲景擔心有人將其誤認為胃部實熱而用猛烈的藥物治療。因此,他說不要損害胃氣。

  • 總之,胡言亂語屬於熱證。本應表現為陽證,卻反而出現陰證,就是因為逆證的緣故。

(九十二)問吐血

傷寒吐血。由諸陽受邪。熱初在表。應發汗而不發汗。熱毒入深。結於五臟。內有瘀積。故吐血也。瘀血甚者。抵當丸(正方九十)輕者桃仁承氣湯(正四十四)兼服犀角地黃湯(雜八十六)三黃丸(雜九十八)

白話文:

傷寒後吐血是由於陽氣被病邪侵襲,熱氣起初在外表,應當發汗驅除,卻未發汗。熱毒便深入體內,積結在五臟之中,內部瘀血堆積,所以會吐血。瘀血嚴重者,服用抵當丸(正方九十);輕者可以用桃仁承氣湯(正四十四)加上犀角地黃湯(雜八十六)和三黃丸(雜九十八)。

(九十三)問腹痛(腹脹滿附)

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是有表。復有里。仲景所以用桂枝加芍藥湯主之。(正方十二)痛甚者。加大黃。(正方十三)(桂枝加芍藥。即是小建中也。太陰脈弱自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其人胃虛。陽氣易動故也。下利者。先煎芍藥十餘沸)難經云。痛為實。

白話文:

這是太陽病證,醫生錯誤地給病患服用了瀉藥。因此,病患腹部脹滿,時常疼痛。這表示病患既有表證(風邪侵襲),也有裡證(腸胃病變)。所以仲景使用「桂枝加芍藥湯」來治療(正方十二)。如果疼痛劇烈,就加用大黃(正方十三)。(「桂枝加芍藥湯」也就是小建中湯。太陰脈虛弱會導致腹瀉。如果需要服用大黃芍藥,應減少用量,因為這種病人的胃氣虛弱,陽氣容易亢進。腹瀉的病人,先煎煮芍藥十幾滾。)《難經》說,疼痛是實證的表現。

大抵痛宜下。(仲景云。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正四十一)(又曰腹中滿痛。此為實。當下之。屬大柴胡湯)(正方三十)腹痛有二證。有熱痛、有冷痛、尺脈弦、腸鳴泄利而痛者冷痛也。小建中湯主之。(正三十七)仲景云。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

白話文:

基本上,疼痛應當瀉下。(名醫仲景說:發汗治療無效,肚子脹痛的話,應該趕緊瀉下,可以使用大承氣湯。)(《傷寒論》四十一)

(仲景又說:肚子裡脹痛,這是實證,應該瀉下,可以使用大柴胡湯。)(《傷寒論》三十)

腹痛有兩種證候:熱痛和冷痛。尺脈弦緊,有腸鳴腹瀉伴隨疼痛的是冷痛。可以使用小建中湯治療。(《傷寒論》三十七)

仲景說:陽脈澀而不流利,陰脈弦緊,預測會出現肚子劇烈疼痛。

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者。與小柴胡湯。(小柴胡去黃芩加芍藥)(正方二十九)陰證腹痛。即四逆散、(正七十六)通脈四逆加芍藥湯。(正八十一)腹痛小便不利者。真武湯(正一百五)關脈實。腹滿大便秘。按之而痛者。實痛也。桂枝加大黃湯。(正方十三)黃連湯、(正八十三)大承氣湯主之。

白話文:

先服用小建中湯。如果病情未見好轉,再服用小柴胡湯。(小柴胡湯配方:去除黃芩,增加芍藥)(正方二十九)

陰症腹痛,可服用四逆散。(正七十六)通脈四逆湯加芍藥。(正八十一)

腹痛伴小便不利,可服用真武湯。(正一百五)

關脈實,腹滿大便祕,按壓疼痛,屬於實痛。可服用桂枝加大黃湯。(正方十三)黃連湯。(正八十三)大承氣湯主治。

(正四十一)○又問腹脹滿者何也。陰陽不和也。桔梗半夏湯最良。(雜九十九)仲景論太陽證發汗後。腹脹滿也。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正五十八)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朴湯。(正四十八)吐後腹脹滿者。與調胃承氣湯。(正四十三)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

白話文:

(正四十一) 另有人問:腹脹滿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答:是陰陽不調和導致的。桔梗半夏湯是最有效的方劑。

(雜九十九) 仲景論述了太陽證發汗後的症狀:腹脹滿。方劑: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

(正五十八) 大便後,出現心煩、腹滿、臥起不安的症狀。方劑:梔子厚朴湯。

(正四十八) 嘔吐後,出現腹脹滿的症狀。方劑:調胃承氣湯。

(正四十三) 少陰病六七天後,腹脹而不能大便的。

急下之。宜承氣湯。(正四十三)

(九十四)問煩躁

傷寒煩躁。太陽與少陰經為多。(蓋太陽與少陰為表裡)陽明經或因不大便。中有燥屎。故煩躁耳。(仲景云。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也。宜承氣湯。大抵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硬。小便利。屎定硬。以小承氣湯)(正四十二)(少少與。

白話文:

傷寒發作時感到煩躁不安,多半是太陽經與少陰經的緣故。(因為太陽經與少陰經是表裡關係)陽明經也可能因為糞便長期未排出,導致腸道乾燥,所以也會感到煩躁不安。(仲景說:病人好幾天不大便,肚臍周圍會感到疼痛,而且煩躁不安,發病的時間有規律,這種情況通常是腸道乾燥所致,可以服用承氣湯治療。一般來說,發病兩三天後,脈象變得虛弱,不符合太陽經柴胡證的症狀,卻仍然煩躁不安,心窩發硬,小便通暢,大便一定很硬,這種情況可以使用小承氣湯治療。)(方劑四十二)(酌量服用)

微利之。然有病已瘥。尚微煩。必大便硬。當問其小便日幾行。若小便少。津液當還入胃。不須攻也)大抵陰氣少。陽氣勝。則熱而煩。故太陽經傷風。多煩而躁也。(仲景云。太陽傷風。服桂枝湯)(正一)煩不解。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又云。太陽傷風。脈浮緊。

白話文:

即使沒有明顯的好轉,但如果病已經痊癒,只有一些微小的不適,那一定是大便太硬。這時要詢問他小便的次數。如果小便少,說明津液已經返回胃中,不必再進行攻下治療。總的來說,如果陰氣不足,陽氣過盛,就會感到發熱煩躁。所以,太陽經傷風時,往往會煩躁不安。(仲景說:太陽經傷風,服用桂枝湯。)(正一):煩躁不安沒有緩解,先針刺風池和風府穴,然後再給予桂枝湯。又說:太陽經傷風,脈搏浮緊。

發熱惡寒。身疼痛無汗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正三十五)又云。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正三十七)(又云。傷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五苓散主之)(正六十六)(又云。傷寒得病無熱。但狂言。煩躁不安。精氣不與人相當。

白話文:

1. 發燒、怕冷,全身疼痛、不流汗、煩躁不安。大青龍湯主治。(《傷寒論》第35條)

2. 傷寒二三天,心中悸動、煩躁。小建中湯主治。(《傷寒論》第37條)

3. 感冒發燒,六七天不退,煩躁不安,有表證和裡證。口渴想喝水,喝了水就吐。五苓散主治。(《傷寒論》第66條)

4. 傷寒發病,沒有發熱,但神志不清,煩躁不安,精神狀態異常。

但與五苓散。二大錢服之。常與新汲井水飲一升許。即以指刺喉去之。隨手愈。然而太陽證自汗心煩。若小便數者。又不可用桂枝表也)陽虛陰盛。亦發煩躁。陽氣弱為陰所乘而躁。故少陰病亦煩躁。(少陰病二三日以上。心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正八十四)(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

白話文:

可以與五苓散搭配服用,兩大錢的劑量。通常與新鮮打上來的井水一起喝,大概一升左右。接著用手指刺激喉嚨引發嘔吐。這樣做就能立即痊癒。

然而,太陽病證患者會自發出汗、心煩。如果小便次數頻繁,就不能使用桂枝發汗。陽氣虛弱、陰盛,也會出現煩躁。陽氣衰弱,受陰氣影響而煩躁。因此,少陰病也會煩躁。(少陰病發作兩三天以上,心煩無法入睡,可以使用黃連阿膠湯來治療。)(條目編號:正八十四)

(少陰病嘔吐、腹瀉,手腳冰冷。)

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正方一百)(少陰病下利咽痛。胸痛心煩者。豬膚湯主之)(正一百一)少陰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煩不得眠。豬苓湯主之。(正六十七)少陰病惡寒而蜷。時時自煩。欲去衣被。大柴胡湯下之。(正方三十)學者當以外證與脈別之。(寸關浮數。

白話文:

煩躁欲死者

服用吳茱萸湯。(正方一百劑)

少陰病腹瀉、咽痛,胸痛心煩

服用豬膚湯。(正一百一劑)

少陰病腹瀉,六七天後咳嗽並嘔吐,口渴煩躁,無法入睡

服用豬苓湯。(正六十七劑)

少陰病怕冷蜷縮,時常焦躁,想脫掉衣被

服用大柴胡湯進行下瀉治療。(正方三十劑)

學中醫的人應當結合患者的外表症狀和脈象來辨別 。(寸關部位的脈象浮而快速)

身熱而煩者。屬太陽也。尺寸俱沉。手足厥逆。自利而煩者。屬少陰也)然有汗之而煩者。(仲景云。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之。令胃中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稍渴。五苓散主之)(正方六十六)有下之而煩者(仲景云。

白話文:

  • 身體發熱且煩躁不安的。屬於太陽經證候。(重點徵兆:寸關尺脈都沉細,手腳冰冷,自發性腹瀉,煩躁不安。)
  • 身體發熱且煩躁不安的。屬於少陰經證候。(重點徵兆:有汗液卻依然煩躁。)

三種特殊情況:

  • 發汗後煩躁不安的。(仲景說:太陽病發汗後,大量出汗,胃中乾燥,煩躁不安失眠,想要喝水。少量少量地給他喝水,使胃中和調就能痊癒。如果脈象浮小,小便不利,身體微熱,口渴,可用五苓散治療。)

  • 腹瀉後煩躁不安的。(仲景說:)

下之後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者。乾薑附子湯主之)(正七十三)(又云。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心中懊憹者。梔子豉湯主之)(正四十五)(發汗若下之。病仍未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正方七十八)又有病已解而反微煩者。

白話文:

  • 發汗後出現煩躁不安,白天無法入睡,晚上卻能安靜下來,不嘔吐、不口渴,也沒有表證,脈搏沉細微弱的,用乾薑附子湯為主。(正方七十三)
  • 藥物催吐、下瀉後,出現虛煩失眠,心中悶悶不樂的,用梔子豉湯為主。(正方四十五)
  • 發汗或下瀉之後,病情仍未好轉,煩躁不安,用茯苓四逆湯為主。(正方七十八)
  • 另外,有些患者病情已經好轉,反而出現輕微煩躁。

此由病新瘥不勝谷。損谷則愈。(先用小柴胡湯)(正二十九)(和其營衛。以通津液。得屎而解。小柴胡不中。然後以調胃承氣湯)(正方四十三)

白話文:

患者剛從疾病中康復,不能吃太多東西。如果減少食物攝取,病情就會好轉。(先服用小柴胡湯)(正方二十九)(調和營氣和衛氣,疏通津液。排便後症狀就會好轉。如果小柴胡湯無效,再服用調胃承氣湯)(正方四十三)

(九十五)問下利者

傷寒下利多種。須辨識陰陽。勿令差互。(三陽下利則身熱。太陰下利手足溫。少陰厥陰下利。身不熱。以此別之大抵下利挾太陽脈證便不得用溫藥。俗醫但見下利。便作陰證。用溫熱藥。鮮不發黃生斑而死也)太陽陽明合病。必下利。葛根湯(正二十六)主之。(下利而頭疼腰痛。

白話文:

傷寒後的腹瀉有很多種。必須辨別陰陽屬性,不要混淆。

  • 如果是三陽病下利,身體會發熱。
  • 如果是太陰病下利,手腳會溫暖。
  • 如果是少陰或厥陰病下利,身體不會發熱。以此為區別。

一般來說,如果下利合併有太陽經的症狀,就不能使用溫熱的藥物。庸醫只看到下利,就當作是陰虛症狀,使用溫熱藥物。結果往往會導致黃疸、發斑,甚至死亡。

如果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病變,一定會出現下利。此時應該使用葛根湯(方劑出自《傷寒論》正二十六條)來治療。

如果下利同時伴有頭疼和腰痛。

肌熱目疼鼻乾。其脈浮大而長者。是其證也)太陽少陽合病自下利。黃芩湯主之。(正八十五)若嘔者。黃芩湯加半夏生薑也。(正八六)(下利而頭疼胸滿。或口苦咽乾。或往來寒熱而嘔。其脈浮大而弦者。是其證也)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順也。負者。失也。

白話文:

第一段:

皮膚發熱、眼睛疼痛、鼻子乾燥。把脈時,如果脈搏浮大而長,就是這種症狀。是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出現病症,會導致腹瀉。可以用黃芩湯治療。(正方八十方)如果出現嘔吐,可以在黃芩湯中加入半夏、生薑。(正方八十六方)

第二段:

腹瀉、頭疼、胸悶。或口苦、咽喉乾燥。或反覆發作的寒熱、嘔吐。把脈時,如果脈搏浮大而有弦狀,就是這種症狀。是陽明經和少陽經同時出現病症。一定會腹瀉。把脈時,如果脈搏不遲緩,就是正常的。如果脈搏遲緩,就表示病情加重了。

互相剋賊。名為負也。(下利而身熱胸脅痛滿乾嘔。或往來寒熱。其脈長大而弦者。是其證也。蓋陽明者土。其脈長大。少陽者木。其脈弦。若合病。土被木賊。更下利為胃已困。若脈不弦者順也。為土不負。負者死)自利不渴屬太陰。

白話文:

(當陽明胃經和少陽膽經)互相剋制。這種情況稱為「負」。(症狀包括)腹瀉、發熱、胸脅脹痛、乾嘔,或者出現反覆發熱的現象。脈象表現為洪大而弦。這些都是「負」的證狀。因為陽明胃經屬土,其脈應洪大;少陽膽經屬木,其脈應弦。如果同時出現這兩個症狀,說明土被木剋制,而且還在腹瀉,表示胃已經受到損傷。如果脈象不弦,表示順利,是土沒有被剋制。被剋制的話,會死亡。自然腹瀉不口渴,是太陰肺經的問題。

四逆湯)(正七十五)(理中湯主之)(正七十四)自利而渴屬少陰(白通湯)(正九十七)(白通加豬膽湯)(正九十八)(通脈四逆湯)(正八十二)(豬苓湯)(正六十七)(真武湯)(正一百五)(四逆加人參湯)(正七十七)(可檢證而用之)其餘下利。皆因汗下後證也。

白話文:

四逆湯(正方75)(適用於理中湯主治的證狀)(正方74)

  • 自利而渴屬於少陰證(白通湯)(正方97)
  • 白通加豬膽湯(正方98)
  • 通脈四逆湯(正方82)
  • 豬苓湯(正方67)
  • 真武湯(正方105)
  • 四逆加人參湯(正方77)

(以上證狀可根據實際情況採用相應的方劑。)

其餘下利的證狀皆因發汗或瀉下後所致。

大抵傷寒下利。須看脈與外證。下利而脈大者。虛也。脈微弱者。為自止。下利日十餘行。脈反實者逆。下利脈數而滑者。有宿食也。下之愈。脈遲而滑者實也。其利未得便止。更宜下之。下利三部脈皆平。按其心下硬者急下之。協熱利者。臍下必熱。大便赤黃色。及腸間津汁垢膩。

白話文:

一般來講,傷寒導致的下痢。需要觀察脈搏和外部症狀。下痢且脈搏強勁的,是虛症。脈搏微弱的,可以自愈。下痢每天超過十幾次,脈搏反而強勁的,是逆症。下痢脈搏快速而滑利的,有宿食。下利後會改善。脈搏緩慢而滑利的,是實症。這種下痢在服用瀉藥後並未停止,應繼續使用瀉藥。下痢時三部脈象都正常,按壓心窩感覺發硬的,應立即使用瀉藥。下痢伴隨發熱的,臍下必定發熱。大便呈赤黃色,且有腸道津液油膩發臭。

(謂之腸垢)寒毒入胃。則臍下必寒。腹脹滿。大便或黃白。或青黑。或下利清穀。濕毒氣盛則下利腹痛。大便如膿血。或如爛肉汁也。下利慾飲水者。以有熱也。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寒毒入胃者。四逆湯、(正七十五)理中湯、(正七十四)白通湯加附子、(正九十七)四逆散加薤白、(正七十六)主之。協熱利者。

白話文:

腸垢

寒毒侵入胃中,會導致臍下寒冷、腹脹滿。大便顏色可能為黃白、青黑,甚至下利清淨如穀物。

濕毒之氣旺盛,會引起下利腹痛,大便如膿血或爛肉汁般。

下利時口渴,表示有熱毒。下利時神志不清,表示有乾燥的糞便堵塞。

寒毒侵入胃中,可用理中湯、四逆湯、白通湯加附子、四逆散加薤白等方劑治療。

如果下利同時伴有協熱,可以使用相關方劑治療。

黃芩湯、(正八十五)白頭翁湯、(正一百八)三黃熟艾湯、(雜方一百)薤白湯、(雜一百一)赤石脂丸、(雜一百二)濕毒下膿血者。桃花湯、(正九十九)地榆散、(雜一百三)黃連阿膠散。(雜一百四)雖然。自利而渴屬少陰。然三陽下利亦有飲水者。乃有熱也。三陰下利宜溫之。

白話文:

黃芩湯(正方,條目 85) 白頭翁湯 (正方,條目 108) 三黃熟艾湯 (雜方,條目 100) 薤白湯 (雜方,條目 101) 赤石脂丸 (雜方,條目 102)

適用於濕熱毒邪導致膿血下瀉。

桃花湯 (正方,條目 99) 地榆散 (雜方,條目 103) 黃連阿膠散 (雜方,條目 104)

雖然也有自發性腹瀉但口渴的少陰證,但三陽證下瀉也會出現飲水,這是因為體內有熱。三陰證下瀉則宜溫補。

然少陰自利清水。心下痛。口乾燥者。卻宜下之。此又不可不知也。(少陰泄利下重。不可投熱藥。先濃煎薤白湯。)(雜一百)(內四逆散。緣四逆散用枳實芍藥之類。又尋常胃中不和腹中腸鳴下利。生薑瀉心湯最妙。)(正六十三)(此二法。不特傷寒證也。)

白話文:

少陰症導致的腹瀉通常會排出清澈的水便,伴有心窩疼痛、口乾的感覺。這種情況下,就應該進行通瀉的治療。這一點也很重要,不可不知。(少陰病症排出稀水便,不能服用熱性藥物。先用濃縮的薤白湯煎煮治療。)(《傷寒雜病論》卷一百)(內服四逆散。因為藥方中使用了枳實、芍藥等藥材,而且一般適用於胃腸不和、腹中腸鳴、腹瀉的情況。生薑瀉心湯是治療此類情況最有效的方劑。)(《傷寒論》卷六十三)(這兩種方法,不單單適用於傷寒病證。)

(九十六)問小便不利小便難

傷寒發汗後小出多亡津液。胃中極干。故小便不利。醫見小便不利。往往利之誤矣。類纂云。胃中干則無小便。慎不可利。故仲景云。下之後復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耳。若傷寒引飲。下焦有熱。小便不通。脈浮者。五苓散。(正六十六)脈沉者。豬苓湯也。(正六七)表不解。

白話文:

傷寒發汗後,小便排出量少,大多是因為津液耗盡了。胃中非常乾燥,所以小便排不出來。醫生見到小便排不出來,往往誤認為需要利尿。類纂說,胃中乾燥就會沒有小便,切不可利尿。所以仲景說,下後又發汗,小便排不出來,是津液耗盡的緣故。如果傷寒導致飲水過多,下焦有熱,小便不暢通,脈象浮起的,用五苓散治療。脈象沉沉的,用豬苓湯治療。但如果表證未解,就不能用這些藥方。

心下有水。發熱而咳。小腹滿。小便不利者。小青龍湯麻黃茯苓也。(正三十六)傷寒無汗。翕翕發熱。頭項強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湯去桂加茯苓白朮也。(正方九)嘔而發熱。胸脅滿。心下怔忪。小便不利者。小柴胡湯去黃芩加茯苓。(正二十九)少陰病小便不利者。

白話文:

正三十六 心臟以下有水腫。發燒並咳嗽。小腹脹滿。小便不利。使用小青龍湯,去除麻黃,加入茯苓。

正方九 傷寒不發汗。肌膚微微發熱。頭頸部疼痛劇烈。小便不利。使用桂枝湯,去除桂枝,加入茯苓和白朮。

正二十九 嘔吐並發燒。胸脅部脹滿。心臟以下部位發悶。小便不利。使用小柴胡湯,去除黃芩,加入茯苓。

少陰病 小便不利。

四逆散加茯苓也。(正七十六)(傷寒有所不利者。行之取其滲泄也。有渴而飲停者。有躁而煩渴者。有病氣去而水氣不得行者。其表裡得見煩躁。口燥欲飲水。水入即吐。病名水逆。及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欲飲水者。有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並宜五苓散。

白話文:

加上茯苓的四逆散(正方湯劑第76首)

(用於治療傷寒時發生的某些不利症狀。用它來行氣利水,緩解水氣停滯。有口渴而喝水即停者。有煩躁而口渴者。有病氣退去但水氣排不出者。他們的面色和舌苔會呈現煩躁的症狀。口乾舌燥,想喝水。但一喝水就吐。病名為水逆。以及霍亂頭痛。發熱身痛,想喝水者。有發熱出汗。又惡寒,不嘔吐。但心窩部位痞滿者。以上這些情況都適合服用五苓散。)

其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宜與豬苓湯。其大病瘥後。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正九十四)(此利水道滲泄之義也。)大抵中濕與發黃。以利小便為先。陽明汗多。以利小便為戒。○又問小便難何也。陰虛故也。

白話文:

  • 脈象浮動。發熱口渴,想喝水。小便不暢。
  • 少陰病導致腹瀉六七天。咳嗽、嘔吐、口渴。心煩意亂,無法入睡。
  • 適合使用豬苓湯治療。等大病痊癒之後,如果出現腰部以下有水腫現象的。
  • 可以使用牡蠣澤瀉散治療。(這是利水道和滲濕的意思。)
  • 一般來說,濕氣過重和黃疸,都以利小便為主。陽明病汗出過多,則應當避免利小便。
  • **另問:**小便困難是什麼原因?
  • **回答:**陰虛所致。

陰虛者陽必湊之。為陽所湊也。故小便黃者。中有熱也。宜瞿麥滑石之類瀉之。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正方六)陽明中風。脈弦浮大。短氣腹滿。脅下及心痛。鼻乾不得汗。嗜臥身黃。小便難。潮熱而噦者。

白話文:

  • 陰虛的人,陽氣必定會聚集。因為陽氣聚集於陰,所以小便發黃,說明體內有熱。治療時宜用瞿麥、滑石等藥材清熱利尿。
  • 太陽病發汗後,仍不止出汗,病人畏風,小便困難,四肢微微僵硬,難以彎曲伸展。可用桂枝加附子湯治療。
  • 陽明經中風,脈搏弦浮大,呼吸短促,腹部脹滿,脅下和心臟疼痛,鼻孔乾燥,出不了汗,嗜睡,全身發黃,小便困難,潮熱並有嘔吐感。

小柴胡加茯苓主之。(正二十九)

(九十七)問小便自利小便數

太陽證。下焦有熱。小腹必滿。應小便不利而小便反利者。下血證也。抵當湯主之。(正九十一)陽明證自汗出。應小便少而小便自利者。津液內竭也。屎雖硬不可攻也。當用蜜煎導之。(正百十二)少陰證四逆而小便自利者。虛寒證也。四逆湯、(正七十五)真武湯去茯苓主之。

白話文:

太陽證:

下焦有熱氣,小肚子必定脹滿。應該小便不利,但竟然利尿。這是下血的徵兆,可以用抵當湯治療。(原書第 91 條)

陽明證:

自發性出汗。應該小便減少,但竟然利尿。這是津液體內耗盡的徵兆。即使大便很硬也不可攻下,應該用蜜湯灌腸來通便。(原書第 112 條)

少陰證:

四肢倒冷,小便卻多。這是虛寒的徵兆。可以用四逆湯(原書第 75 條)或去掉茯苓的真武湯治療。(原書第 76 條)

(正百五)○又問小便數者何也。腎與膀胱俱虛。而有客熱乘之也。二經既虛。致受於客熱。虛則不能制水。故令數。小便熱則水行澀。澀則小便不快。故令數起也。診其趺陽脈數。胃中熱。即消穀引飲。大便必硬。小便即數也。太陽病自汗。四肢拘急。難以屈伸。心煩微惡寒。

白話文:

(正百五)小便頻數是怎麼回事?

這是因為腎臟和膀胱都虛弱,又被外來的熱氣侵襲造成的。這兩個經絡虛弱,容易受到外來的熱氣影響。虛弱就無法控制水液,所以小便次數增多。

小便熱的話,排尿就不順暢。排尿不順暢,所以小便會頻頻想排。

診察趺陽脈(足陽明胃經的脈)數快的話,說明胃中熱盛。胃中熱盛就會消穀引飲(食慾減退,口渴)。大便一定會硬結,小便也會頻繁。

太陽病自汗,四肢拘急,難以屈伸,心煩微惡寒。

腳攣急。若小便數者。慎不可行桂枝也。宜與甘草乾薑湯、(正五十五)芍藥甘草湯也。(正五十七)大抵溲數則大便難。仲景云。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即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硬。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正九十二)太陽病若汗若吐若下後微煩。小便數。

白話文:

腳抽筋。如果小便頻繁,慎重使用桂枝。宜用甘草乾薑湯(正卷 55)或芍藥甘草湯(正卷 57)。

一般來說,小便頻繁則大便乾燥。仲景說:「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即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硬。其脾為約。」這種情況下,使用麻子仁丸主治(正卷 92)。

太陽病,如果出汗、嘔吐或拉肚子後,稍微煩熱。小便頻繁。

大便因硬者。與小承氣湯(正四十二)和之愈。○又云。傷寒脈浮自汗。小便數。若胃中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正四十三)

白話文:

大便因硬者: 與小承氣湯(正方四十二)合用治療。

又云: 傷寒脈浮、自發汗、小便頻繁,若胃中不和而導致胡言亂語者,可以少量服用調胃承氣湯(正方四十三)。

(九十八)問有數日不大便。有大便難。有大便硬。有燥屎。有大便溏。

傷寒數日不大便。大便硬。及有燥屎。皆知用大柴胡、(正方三十)大承氣、(正四十一)小承氣(正四十二)攻之。然仲景論大便不通。亦有數種不可攻者。(在第三卷十五問中詳言之矣。)○仲景又有陽結陰結之論。不可不別也。其脈浮而數。能食不大便。此為實。名曰陽結。

白話文:

腹中受寒後,好幾天沒有大便,大便硬結。如果有已經乾結的大便,都以為可以用大柴胡方(正方三十)、大承氣湯(正四十一)、小承氣湯(正四十二)之類,攻下這些大便。然而仲景論證大便不通,也有幾種不能攻下的情況。(詳細內容請參閱第三卷第十五條問診)○仲景又提出陽結陰結的理論,不要不區分。脈浮動而跳動得快,能吃飯而無法排便,這是實證,稱為陽結。

宜用小柴胡湯。(正二十九)所謂和其營衛。以通津液。縱不了了。得屎而解也。其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名曰。陰結。宜用金液丹。所謂陽盛則促。陰盛則結促結同也。○又問大便溏者何也。古人云。歲火不及。寒乃大行。民病騖溏。大率病人腸中有寒。

白話文:

應使用小柴胡湯。(引用《傷寒論》第二十九條)所謂「調和營衛」,目的是暢通體液。如果無法暢通,就會產生大便而解除了(症狀)。如果脈象沉穩而遲緩,不思飲食,身體沉重,大便反而乾結,稱為「陰結」。應使用金液丹。所謂「陽盛則促(急促),陰盛則結,促結同也」。

另外詢問,大便溏泄的原因是什麼?古人說:「歲火不及」,也就是天氣寒冷過盛,就會導致寒氣大行,人們容易腹瀉。一般來說,腹瀉的病人腸中有寒氣。

即大便鴨溏。蓋溏者。胃中冷水穀不別故也。華佗云。寒即溏。熱即垢。仲景說初硬後溏有二證。小便不利。小便少。皆水穀不分耳。

白話文:

就是大便稀爛。之所以稀爛,是因為胃裡冷水和穀物沒有區分清楚。華佗說:「寒氣來就會稀爛,熱氣來就會乾結。」仲景提到一開始硬後來稀爛有兩點證據:小便不順暢,小便少。這都是水穀不分的緣故。

(九十九)問病人默默欲眠。目不能閉。起居不安。其聲嗄或咽乾。(嘎,所訝切聲破也)

此名狐惑傷寒也。狐惑與濕䘌。皆蟲證。初得狀如傷寒。或因傷寒變成其疾。其候默默欲眠。目不能閉。起居不安。蟲蝕其喉為惑。其聲嗄。蟲食下部為狐。其咽乾。狐惑之病。並惡飲食。面目乍赤、乍白、乍黑。是其證也。大抵傷寒病腹內熱。入食小腸胃空虛三蟲行作求食。

白話文:

這種病叫做狐惑傷寒。狐惑和濕䘌,都是蟲類造成的疾病。發病初期表現類似傷寒,有可能是因為傷寒而演變成的疾病。

症狀有:神志恍惚昏沉,想睡覺卻不能入睡。起身站立坐臥都不安穩。蟲子蝕傷喉嚨,導致聲音沙啞。蟲子蝕傷下部,導致咽喉乾澀。狐惑病的共同症狀是厭惡飲食,臉色忽紅忽白忽黑。總的來說,傷寒病會引起腹中發熱,腸胃空虛,三種蟲子為了覓食而活動。

蝕人五臟及下部。為䘌病。其候齒無色。舌上盡白。甚者唇黑有瘡。四肢沉重。忽忽喜眠。蟲蝕其肛。爛見五臟則死。當數看其上下唇。上唇有瘡。蟲食其臟也。下唇有瘡。蟲食其肛也。殺人甚急。多因下利而得。治䘌桃仁湯、(雜一百五)黃連犀角湯(雜一百六)雄黃銳散主之。

白話文:

中醫古文字:蝕人五臟及下部。為䘌病。其候齒無色。舌上盡白。甚者脣黑有瘡。四肢沉重。忽忽喜眠。蟲蝕其肛。爛見五臟則死。當數看其上下脣。上脣有瘡。蟲食其臟也。下脣有瘡。蟲食其肛也。殺人甚急。多因下利而得。治䘌桃仁湯、(雜一百五)黃連犀角湯(雜一百六)雄黃銳散主之。

蟲病侵蝕人的五臟和下半身,導致䘌病。症狀表現為牙齒無光澤、舌頭全白。嚴重者嘴脣發黑且有潰瘍、四肢沉重、昏昏欲睡。蟲子會侵蝕肛門,直到糜爛穿透五臟,就會死亡。應多觀察病人的上下嘴脣。上脣有潰瘍表示蟲子在侵蝕五臟,下脣有潰瘍表示蟲子在侵蝕肛門。此病傳染迅速,多因腹瀉而得。治療䘌病可以使用下列藥方:桃仁湯(雜方一百五)、黃連犀角湯(雜方一百六)、雄黃銳散。

(雜一百七)

(一百)問病人慾食。復不能食。常默默欲臥。復不能臥。欲出行復不能行。飲食或有美時。或有不忺飯時。如強健人而臥不能行。如有寒如無寒。如有熱復無熱。口苦小便赤。藥入即吐利。

此名百合傷寒也。百脈一宗。悉致其病。無復經絡也。其狀欲食復不能食。常默默欲得臥復不能臥。欲出行復不能行。飲食或有美時。或有不忺飯時。如強健人而臥不能行。如有寒如無寒。如有熱復無熱。口苦小便赤。百合之病。諸藥不治。藥入即吐利。如有神靈。此多因傷寒虛勞。

白話文:

這被稱為百合傷寒。因為百脈相通,病症會蔓延到全身。沒有明確的經絡可循。症狀表現為想吃東西卻吃不下,總是想安靜地躺下但卻無法入睡,想外出活動但又無法行走。有時飲食還可以,有時完全無法進食。就像身體強健的人,卻無法行動。感覺像有寒氣又像是沒有,像是發熱又像是沒有。口苦,小便發紅。得了百合病,各種藥物都無法治療。服藥後會立即使人嘔吐腹瀉,彷彿有神靈作祟。這多半是由於傷寒虛勞所致。

大病之後不平復。變成斯疾也。百合知母湯、(雜一百八)滑石代赭湯、(雜一百九)雞子湯、(雜一百十)百合地黃湯、(雜百十一)百合洗方(雜百十二)栝蔞牡蠣散、(雜百十三)滑石散(雜百十四)主之。

白話文:

大病痊癒後身體狀況仍不佳,轉變成慢性疾病。治療時可以使用以下方劑:

  • 百合知母湯(《傷寒雜病論》第118篇)
  • 滑石代赭湯(《傷寒雜病論》第119篇)
  • 雞子湯(《傷寒雜病論》第110篇)
  • 百合地黃湯(《傷寒雜病論》第111篇)
  • 百合洗方(《傷寒雜病論》第112篇)
  • 栝蔞牡蠣散(《傷寒雜病論》第113篇)
  • 滑石散(《傷寒雜病論》第1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