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榆散

DI YU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2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0%
肺經 20%
胃經 16%
肝經 12%
大腸經 12%
心經 8%
腎經 8%
膽經 4%
脾經
肺經
胃經
肝經
大腸經
心經
腎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7

主治功效


地榆散

組成:

  • 地榆
  • 罌粟殼
  • 陳皮
  • 藿香
  • 黃連
  • 甘草
  • 蒼朮

功效:

  • 五色痢:大便呈現出不同的顏色,如赤、白、青、黃、黑等。
  • 裏急後重:肛門緊迫,大便艱難,排便後仍有重墜感。
  • 痛不可忍者:疼痛難忍,無法忍受。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 地榆具有止血、清熱解毒、清熱涼血、斂瘡、排膿等功效。
  • 罌粟殼具有鎮咳、止痛、止瀉、止痢等功效。
  • 陳皮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
  • 藿香具有燥濕、芳香化濕、止嘔、止咳化痰、祛風除濕、健脾胃等功效。
  • 黃連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可治療濕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疔瘡等症狀。
  • 甘草性質甘平,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 蒼朮具有燥濕健脾、芳香化濕、散風寒、健脾胃、補腎、溫裡溫中、清肝明目、利水滲濕等功效。

總結:

  • 地榆散是一種中藥方劑,具有止血、清熱解毒、清熱涼血、斂瘡、排膿、鎮咳、止痛、止瀉、止痢、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芳香化濕、祛風除濕、健脾胃等功效。
  • 臨牀上,地榆散可用於治療五色痢、裏急後重、痛不可忍者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地榆(銼)1兩,赤芍藥1兩,生乾地黃前根(銼)1兩,龍骨1兩,黃芩1兩,雞蘇苗1兩。
上為散。
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方劑組成解釋


地榆具有涼血止血的作用,可以用來治療大便出血。罌粟殼具有止痛、止瀉的作用,可以緩解五色痢的疼痛和腹瀉症狀。陳皮具有理氣健脾的作用,可以緩解五色痢的腹脹、腹痛症狀。藿香具有芳香化濁的作用,可以緩解五色痢的噁心、嘔吐症狀。黃連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以緩解五色痢的發熱、口渴症狀。甘草具有緩急止痛的作用,可以緩解五色痢的疼痛症狀。蒼朮具有健脾燥濕的作用,可以緩解五色痢的腹脹、腹瀉症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地榆散具有涼血止血的作用,如果體質虛寒的人服用,可能會導致腹瀉、腹痛等症狀。

相關疾病


大便出血胰臟炎子宮崩漏原發性高血壓慢性鼻炎慢性腎衰竭嗜眠症(嗜睡症)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痲風 [漢生氏病]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嘔吐脫肛胃腸出血大腸激擾綜合症

相同名稱方劑


地榆散, 出處:《絳囊撮要》。 組成:生地榆(曬乾)。 主治:湯火傷。

地榆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五三。 組成:臭椿根(東引根白皮,蜜炙,焙乾)半兩,地榆半兩。 主治:蠱毒下血。或腹痛,或不痛,百治不效,日夜不止,煩渴。

地榆散, 出處:《回春》卷四。 組成:烏梅1兩(焙乾,去核),五倍子(炒)5錢,槐花1錢,枳殼(麸炒)1錢,黃連3錢(炒),地榆2錢,荊芥穗3錢,白芷1錢。 主治:腸風下血。

地榆散, 出處:《傳信適用方》卷二。 組成:地榆2兩(炒),禦米殼4兩(蜜炒),陳皮1兩(浸洗,去白),藿香1兩(洗去土),黃連1兩,甘草1兩(炙),蒼朮1兩(米浴浸3日,炒)。 主治:五色痢,裏急後重,痛不可忍者。

地榆散, 出處:《局方》卷六(寶慶新增方)。 組成:石榴皮、蓮蓬(去莖)、甘草(炒)、罂粟殼(去瓤,蜜塗炙)各等分。 主治:腸胃氣虛,冷熱不調,泄瀉不止,或下鮮血,或如豆汁,或如豚肝,或膿血相雜,赤多白少,腹痛後重,遍數頻并,全不入食。

地榆散, 出處:《局方》卷六(續添諸局經驗秘方)。 組成:地榆(炒)半斤,乾葛半斤,茯苓(去皮)6兩,赤芍藥6兩,乾薑(炮)2兩,當歸(去苗)3兩,甘草(炙)4兩,罂粟殼(蜜炒)12兩。 主治:大人、小兒脾胃氣虛,冷熱不調。下痢膿血,赤多白少;或因腸胃乘虛爲熱毒所滲,下痢純血,臍腹(疒丂)痛,裏急後重,口燥煩渴,小便不利,純下鮮血;或先經下痢,不應服熱藥而誤服熱藥,蘊毒不散,積於腸間,滲而成血者。及下痢純白,或下紫黑血,腸滑不禁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