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壽堂

《醫原》~ 卷下 (5)

回本書目錄

卷下 (5)

1. 用藥大要論

《易》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草木雖微,其氣味有陰陽之分,體質有剛柔之別,一物一太極也。古人論藥性,多言氣味,少言體質。蓋以地之剛柔,即天之陰陽所化,言陰陽而剛柔即在其中。後人不悟此理,每每誤用。春山先生謂病有燥濕,藥有燥潤。

白話文:

《易經》說:設定天道的規律,稱為陰陽;設定地道的規律,稱為柔剛。草木雖然渺小,其氣味具有陰陽的區別,其體質有剛柔的差異,每個事物都包含著一個太極。古人論述藥物的性質,大多談論氣味,較少提及體質。這是因為地上的剛柔變化,正是天上的陰陽轉化而來的,談論陰陽時,剛柔就包含在其中。後世的人不明白這個道理,常常誤用藥物。春山先生說,疾病有燥濕之分,藥物有燥潤之別。

凡體質柔軟,有汁有油者,皆潤;體質乾脆,無汁無油者,皆燥。然潤有辛潤、溫潤、平潤、涼潤、寒潤之殊,燥有辛燥、溫燥、熱燥、平燥、涼燥、寒燥之異,又有微潤、甚潤、微燥、甚燥之不同。大抵潤藥得春、秋、冬三氣者多,得夏氣者少;燥藥得夏、秋、冬三氣者多,得春氣者少。

白話文:

凡是身體柔嫩、有津液和油脂的,都屬於潤;身體乾硬、沒有津液和油脂的,都屬於燥。但是潤有辛潤、溫潤、平潤、涼潤、寒潤的區別,燥有辛燥、溫燥、熱燥、平燥、涼燥、寒燥的不同,還有微潤、極潤、微燥、極燥之分。總的來說,潤藥多得春、秋、冬三季的氣候生長,得夏氣候的少;燥藥多得夏、秋、冬三季的氣候生長,得春氣候的少。

燥藥得天氣多,故能治濕;潤藥得地氣多,故能治燥。藥未有不偏者也,以偏救偏,故名曰藥。

試舉其大略言之,辛潤如杏仁牛蒡桔梗葛根細辛前胡防風青蒿紫菀百部當歸川芎桃仁紅花茺蔚子白芷、鮮石菖蒲遠志、鮮鬱金蜀漆、殭蠶、芥子萊菔子蘇子薤白生薑、豆豉、蔥白芹菜汁、韭汁之類。

白話文:

簡要來說,辛味且滋潤的藥材包括:

  • 杏仁
  • 牛蒡
  • 桔梗
  • 葛根
  • 細辛
  • 前胡
  • 防風
  • 青蒿
  • 紫菀
  • 百部
  • 當歸
  • 川芎
  • 桃仁
  • 紅花
  • 茺蔚子
  • 白芷
  • 鮮石菖蒲
  • 遠志
  • 鮮鬱金
  • 蜀漆
  • 殭蠶
  • 芥子
  • 萊菔子
  • 蘇子
  • 薤白
  • 生薑
  • 豆豉
  • 蔥白
  • 芹菜汁
  • 韭汁等。

溫潤如黨參、高麗參、黃耆、甜冬朮、蓯蓉、枸杞、山萸、菟絲、蘆巴、巴戟天桑椹金櫻子五味子、桂圓、大棗胡桃鹿茸鹿角、鹿膠、羊腎海參淡菜紫河車、坎氣之類。大抵溫潤一類,氣溫,得天氣多,質潤,得地氣多,受氣比他類較全,且味多帶甘,秉土之正味,治陰陽兩虛者,頗為合拍。

白話文:

具有溫潤性質的中藥有黨參、高麗參、黃耆、甜冬朮、蓯蓉、枸杞、山萸、菟絲、蘆筍、巴戟天、桑椹、金櫻子、五味子、桂圓、大棗、胡桃、鹿茸、鹿角、鹿膠、羊腎、海參、淡菜、紫河車、坎氣等。

總體來說,溫潤類藥材的氣味較溫和,富含天之氣(陽氣),質地較滋潤,富含地之氣(陰氣)。它們比其他類型的藥材吸納的氣更全面,且味道大多帶有甘味,代表著土元素的純正味道。這些藥材非常適合用於治療陰虛和陽虛患者。

平潤如南北沙參、東洋參、熟地、首烏、芍藥、玉竹百合、沙苑、柏子仁酸棗仁甜杏仁冬瓜仁、麻仁、亞麻仁、黑脂麻烏梅蜂蜜飴糖阿膠燕窩豬膚、鴨湯、人乳之類。

白話文:

平潤溫和的藥材,例如南北沙參、西洋參、生地黃、何首烏、芍藥、玉竹、百合、沙苑子、柏子仁、酸棗仁、甜杏仁、冬瓜仁、麻仁、亞麻仁、黑脂麻、烏梅、蜂蜜、麥芽糖、阿膠、燕窩、豬皮、鴨湯、人乳等。

涼潤如干地黃、元參、天麥冬、西洋參、鮮石斛女貞子、銀花、菊花、鮮桑葉蒲公英知母荷葉竹瀝竹茹竹葉竹葉蘆根白茅根、懷牛膝、川貝母枇杷葉、栝蔞、花粉、海藻昆布柿霜紫草白薇、梨、藕、蔗汁、荸薺汁、露水、龜板鱉甲牡蠣、決明、文蛤海浮石、童便之類。寒潤如石膏鮮地黃犀角羚羊角、蚌水、豬膽汁之類。

白話文:

涼潤類:

甘草、元參、天冬、西洋參、新鮮石斛、女貞子、金銀花、菊花、新鮮桑葉、蒲公英、知母、荷葉、竹瀝、竹茹、竹葉、蘆根、白茅根、懷牛膝、川貝母、枇杷葉、栝樓瓜、花粉、海藻、昆布、柿霜、紫草、白薇、梨、蓮藕、甘蔗汁、荸薺汁、露水、龜板、鱉甲、牡蠣、決明子、文蛤、海浮石、童尿等。

寒潤類:

石膏、新鮮地黃、犀牛角、羚羊角、貝殼水、豬膽汁等。

辛燥如羌獨活、蘇葉、荊芥薄荷藿香佩蘭香薷木香香附麻黃桂枝、牽牛、芫花之類。溫燥如蒼朮厚朴半夏(半夏雖燥,其質尚滑)、南星、蔻仁、砂仁益智仁破故紙山楂、青陳皮檳榔之類。燥熱如附子肉桂乾薑(肉桂、桂枝、乾薑質雖微潤,究竟氣厚)、炮薑、吳萸、椒目之類。

白話文:

辛辣溫燥的藥材:羌活、獨活、蘇葉、荊芥、薄荷、藿香、佩蘭、香薷、木香、香附、麻黃、桂枝、牽牛、芫花等。

溫和溫燥的藥材:蒼朮、厚朴、半夏(雖然半夏溫燥,但質地較滑)、南星、蔻仁、砂仁、益智仁、破故紙、山楂、青陳皮、檳榔等。

燥熱的藥材:附子、肉桂、乾薑(肉桂、桂枝、乾薑質地雖然略微滋潤,但藥性較厚)、炮薑、吳萸、椒目等。

平燥如茯苓琥珀通草、苡仁、扁豆、山藥(山藥體微燥,而精尚多)、甘草、神麯、炒穀芽豬苓澤瀉川牛膝萆薢、茵陳、防己、豆卷、蠶砂車前子海金沙車前子精汁頗多,但其性走泄。海金沙質微燥。二者在利水藥中,尚不甚傷陰)。之類。涼燥如連翹梔子、霜桑葉、丹皮、地骨皮、釵石斛、滑石寒水石柴胡升麻蟬蛻、鉤藤、槐米枳殼枳實葶藶子之類。

白話文:

平燥類:

  • 茯苓、琥珀、通草、苡仁、扁豆、山藥(山藥質微燥,但含精華較多)、甘草、神曲、炒穀芽、豬苓、澤瀉、川牛膝、萆薢、茵陳、防己、豆卷、蠶砂、車前子、海金沙(車前子含精汁較多,但性質走利。海金沙質微燥。在利水藥中,這兩種藥並不傷陰)。

涼燥類:

  • 連翹、梔子、霜桑葉、丹皮、地骨皮、釵石斛、滑石、寒水石、柴胡、升麻、蟬蛻、鉤藤、槐米、枳殼、枳實、葶藶子等。

寒燥如黃連黃芩黃柏木通苦參、金鈴子、龍膽草大黃、元明粉、大戟甘遂之類。本草體質,大略如此。

白話文:

寒燥類藥材,例如黃連、黃芩、黃柏、木通、苦參、金鈴子、龍膽草、大黃、元明粉、大戟、甘遂等。中藥的體質歸類大致如此。

然既詳其體質,又須辨其氣味。大抵氣薄者多升、多開;味厚者多降、多闔。辛甘發散為陽,主升;酸苦通泄為陰,主降。溫者多開,寒者多闔。瀉者多開,補者多闔。辛苦、辛酸之味多開,酸鹹之味多闔。辛能散、能潤,又能通津行水;苦能燥、能堅,又能破泄。

白話文:

既然已經仔細瞭解了體質,還需要辨別藥物的氣味。

大致上,氣味淡薄的藥物多具有升發、開啟的作用;氣味濃重的藥物多具有降逆、閉合的作用。

辛味和甘味具有發散的作用,屬於陽性,主升;酸味和苦味具有通泄的作用,屬於陰性,主降。

溫性的藥物多具有開啟的作用;寒性的藥物多具有閉合的作用。

瀉下的藥物多具有開啟的作用;補益的藥物多具有閉合的作用。

辛苦、辛酸的藥物味道多具有開啟的作用;酸鹹的藥物味道多具有閉合的作用。

辛味既能發散,又能滋潤,還能疏通津液和水液;苦味既能乾燥,又能堅固,還能破除壅滯和泄瀉。

酸能收之;咸能軟之,又能凝之;甘得土之正味(甘藥皆無毒),同開則開,同闔則闔,緩中之力獨多;淡得天之全氣(淡薄無味象天,寓有清肅之燥氣,故功專滲濕),上升於天,下降於泉,滲濕之功獨勝。若夫水族,如龜板、鱉甲諸品,稟乾剛之氣,得坎水之精,體剛質柔,味鹹而淡,能攻堅軟堅,能燥濕清熱,能滋陰潛陽,一藥三用,陰虛夾濕熱者、血燥結塊者,用之尤宜。

白話文:

酸味可以收斂;鹹味可以軟化,也可以固攝;甘味是土味中的正味(甘草藥都沒有毒),和開竅的藥物一起用就能開竅,和閉竅的藥物一起用就能閉竅,緩解疼痛的力量很強;淡味有天空之氣的特性(清淡無味,像天空一樣,具有清爽乾燥的燥性,所以作用是專門滲濕),可以升達於天,也可以降至泉水,滲濕的功效最強。

至於水族類的藥材,比如龜板、鱉甲等,稟受乾金之氣,得到坎水之精,質地堅硬柔韌,味道鹹淡,既能攻堅軟堅,又能燥濕清熱,還能滋陰潛陽,一藥三用。對於陰虛合並濕熱者、血燥結塊者,用它們特別合適。

獨是草木受氣多偏,味難純一,一藥多兼數味,或先苦后辛、後甘,或先甘后辛、後苦,總以味偏勝者為主,味居後者為真,但須平昔親嘗,方能不誤。春山先生從邵子元運之說,謂古今藥性,未能畫一,如今之元會世運,正當燥火司天,故燥病獨多,萬物亦從之而變燥,金味辛,火味苦,故藥味多變苦辛。愚按:元運之說,似難盡憑,而地氣不同,確有可據。

白話文:

地味醇

如論中所辨麥冬本甘,今甘中帶辛,杭產者辛味猶少,川產者辛味較多。釵斛本淡,今霍山產者,地近中州,味仍甘淡,川產者,味淡微苦,廣西雲南產者,味純苦而不甘,以廣西、雲南居中州西南之邊陲,得燥火之氣獨勝也。所辨實皆不爽,不獨時地不同,即種植亦異。

白話文:

中醫典籍上記載麥冬本性甘甜,但現在的麥冬卻帶有辛味。其中,杭州產的麥冬辛味較淡,而四川產的麥冬辛味較重。

釵斛本性平淡,但現在霍山產的釵斛,因為地處中部,所以味道仍然甘淡。四川產的釵斛味道平淡微苦,而廣西和雲南產的釵斛味道純苦而沒有甘味。這是因為廣西和雲南位於中部西南邊陲,受到乾熱之氣的影響較大。

這些差異都是真實存在的,不僅僅是因為時代和地域的不同,也和種植環境有關。

如高麗人參,氣本微濕,今用硫黃拌種,則溫性較勝。如此類推,不可枚舉。

至用藥之法,須知用意。醫者,意也。以意治病,是最上一乘,不得已而用藥,已落二乘,然無情之藥,以有知之意,用之則靈。古法用藥如用兵,用兵有戰有守,有奇有正,用藥亦然。夫以天地之氣,猶橐龠之開闔,運行不息,故能化生萬物,在人則不能,故其機一停則病,一偏亦病,一息則死。

白話文:

談到用藥的方法,必須瞭解醫者的用意。醫者,關鍵在於用心。用心治病,是最高的境界,不得已才用藥,已經降到第二層次了。但是,藥物沒有意識,需要醫者用心意來使用,這樣才能見效。

古人用藥就像用兵一樣,用兵有進攻也有防守,有奇兵也有正兵,用藥也是如此。天地間的氣就像風箱的開合,運行不息,所以能化生萬物。但人體不能這樣,所以人體的機體一旦停滯就會生病,過於偏頗也會生病,氣息一斷就會死亡。

六氣之中,寒濕偏於闔;燥、火偏於開;風無定體,兼寒、濕則闔,兼燥、火則開;暑有熱有濕,偏於熱者多開,偏於濕者多闔。用藥治病,開必少佐以闔,闔必少佐以開,升必少佐以降,降必少佐以升,或正佐以成輔助之功,或反佐以作嚮導之用,陰陽相須之道,有如此者。

白話文:

在六種致病因素中,寒氣和濕氣傾向於讓身體「閉合」(收縮);燥氣和火氣傾向於讓身體「開放」(舒張);風邪沒有固定的身體表現,同時有寒濕氣的話會讓身體「閉合」,同時有燥火氣的話會讓身體「開放」;暑熱既有熱又有濕,偏熱的會讓身體多「開放」,偏濕的會讓身體多「閉合」。

在用藥治療疾病時,要讓身體「開放」的話,必須同時加入少量讓身體「閉合」的藥;要讓身體「閉合」的話,也必須同時加入少量讓身體「開放」的藥;要讓氣血上升的話,必須同時加入少量讓氣血下降的藥;要讓氣血下降的話,也必須同時加入少量讓氣血上升的藥。這可能是為了加強輔助作用,或者為了引導藥物作用到特定部位。陰陽互相制約的道理,就是這樣。

燥病治以潤,不妨佐以微苦,以微苦屬火,火能勝金也;濕病治以燥,不如治以淡,以淡味得天之燥氣,功專滲濕也。更有病純者藥純,病雜者藥雜(如瀉心、黃連諸湯是也)。有病雖雜而出於一源,則立方要有專主;有病雖純而夾以他病,則立方要有變通。燥病須防其夾濕,濕病須防其化燥。

白話文:

治療燥證,應採用滋潤的方法,可以輔以微苦之藥,因為微苦屬火,火能克金(燥)。治療濕證,不如採用淡味之藥,因為淡味能得天地間之燥氣,專門具有利濕作用。

有單一的疾病,就用單一的藥物;疾病複雜,藥物也應複雜(如瀉心湯、黃連湯等)。有些疾病雖然複雜,但源於同一個原因,那麼在制定方劑時應有所專主;有些疾病雖然單純,但夾雜其他疾病,那麼在制定方劑時應有所變通。

治療燥證時要防止濕氣夾雜,治療濕證時要防止濕氣化燥。

觀其已往,以治其現在;治其現在,須顧其將來。表裡、寒熱、虛實,固當分明;標本、先後、重輕,尤宜權變。燥病當用膏滋,濕病當用丸散。燥病夾濕,潤藥用炒,或用水丸;濕病化燥,燥藥用蒸,或用蜜丸。欲其速行,則用湯藥,取湯以蕩之之義;欲其緩化,則用丸藥,取丸以緩之之義。

白話文:

觀察患者過去的病史,以治療他目前的病情;治療目前的病情,必須考慮未來的發展。辨別表裡、寒熱、虛實是必須的;掌握標本、先後、重輕的順序和權衡變通尤為重要。燥熱的疾病應該使用滋潤的膏藥,濕熱的疾病應該使用丸藥和散劑。燥熱疾病夾雜濕氣時,使用滋潤藥物需要炒製,或者用丸藥送服;濕熱疾病轉化為燥熱時,使用燥熱藥物需要蒸製,或者用蜜丸送服。如果希望藥物發揮快速作用,就使用湯劑,取湯劑「蕩滌」的功效;如果希望藥物緩慢作用,就使用丸劑,取丸劑「緩解」的功效。

至於煎法,亦當用意。如陰液大虧,又夾痰涎,則濁藥輕煎,取其流行不滯(如地黃飲子是也)。如熱在上焦,法宜輕蕩,則重藥輕泡,取其不犯下焦(如大黃黃連瀉心湯是也)。如上熱下寒,則寒藥淡煎,溫藥濃煎,取其上下不礙(如煎附子瀉心湯法)。或先煎以厚其汁,或後煎以取其氣,或先煎取其味厚而緩行,或後煎取其氣薄而先至(如大承氣湯,先煎大黃、枳實、厚朴,後下芒硝是也)。欲其速下,取急流水;欲其緩中,用甘瀾水(即千揚水,如煎大半夏湯法)。

白話文:

煎藥方法

煎藥時要注意選擇合適的方法。

  • **陰虛痰濕:**輕輕煎藥,讓藥液流動而不滯留(例如地黃飲子)。
  • **上焦有熱:**輕輕浸泡藥材,讓藥性不影響下焦(例如大黃黃連瀉心湯)。
  • **上熱下寒:**寒性藥物淡煎,溫性藥物濃煎,讓藥性上下通達(例如煎附子瀉心湯)。
  • **不同煎藥順序:**先煎取藥汁濃厚和緩慢起效,後煎取藥氣清淡和快速起效(例如大承氣湯,先煎大黃、枳實、厚朴,後加芒硝)。
  • **藥效快慢:**用急流水煮藥,藥效快;用甘瀾水(千揚水)煮藥,藥效緩(例如煎大半夏湯)。

欲其上升外達,用武火;欲其下降內行,用文火。或藥後啜薄粥,助藥力以取汗(如服桂枝法)。或先食後藥,助藥性之上升。種種治法,非參以意不可。試觀仲景先師,一百一十三方,三百九十七法,皆有真意存乎其間。學者以意會意,自有心得。此不過論其大略而已!

白話文:

如果希望藥物上達外部,就使用大火;如果希望藥物下行內部,就使用小火。有的藥物喝完後喝點稀粥,幫助藥效發揮,進而發汗(例如服用桂枝湯的方法)。有的藥物在飯後服用,幫助藥性上升。各種治法,如果不參雜醫生自己的想法,是不行的。不妨看看仲景先師留下的藥方,一百一十三個方子,三百九十七種方法,每一個方子、每一個方法都包含著真正的道理。學習的人通過自己的想法領會其他人的想法,一定會有自己的心得體會。這裡只是大略地論述了一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