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方劑名稱:大半夏湯
本文目錄
主治功效
傳統服藥法
水2盞,煎1盞,臨臥服。
相同名稱方劑
大半夏湯, 出處:《醫統》卷十四。 組成:半夏2錢,茯苓2錢,生薑2錢。 主治:傷寒痰證。
大半夏湯, 出處:《雞峰》卷十二。 組成:半夏3升,人參2兩,白蜜1升,泉水2鬭,生薑3兩。 主治:反胃不受食,食己即吐。
大半夏湯, 出處:《千金》卷十六。 組成:半夏3升,人參2兩,白蜜1升,白朮1升,生薑3兩。 主治:胃反不受食,食已即嘔吐。
大半夏湯, 出處:《禦藥院方》卷五。 組成:半夏2錢半,白茯苓(去皮)2錢半,陳皮2錢半。 主治:痰飲及脾胃不和。惡心,欲吐不吐,心中兀兀,如人畏舟船。
大半夏湯, 出處:《千金》卷十八。 組成:半夏1升,白朮3兩,生薑8兩,茯苓2兩,人參2兩,桂心2兩,甘草2兩,附子2兩。 主治:痰冷澼飲,胸膈中不利。
大半夏湯, 出處:《金匱》卷中。 組成:半夏2升(洗,完用),人參3兩,白蜜1升。 主治:脾陰不濡,胃虛氣逆,朝食暮吐;膈間痰飲,心下痞硬,腸中瀝瀝有聲。
大半夏湯, 出處:《得效》卷六。 組成:半夏(湯洗)、陳皮、茯苓、桔梗、檳榔、甘草各等分。 主治:水脹。脾土受濕,不能制水,水漬於腸胃,溢於皮膚,漉漉有聲,怔忡喘息。
大半夏湯, 出處:《外台》卷八引《集驗方》。 組成:人參1兩,茯苓4兩,青竹茹5兩,大黃6兩,橘皮3兩,乾薑3兩,澤瀉2兩,甘草(炙)2兩,桂心2兩。 主治:胃反不受食,食已嘔吐。
大半夏湯, 出處:《雞峰》卷十八。 組成:半夏5兩,白朮5兩,人參半兩。 主治:宿寒在胃,胃寒則不能運化水谷,胃屬土而惡濕,以致心中溫溫欲嘔,惡聞飲食,有時吞酸、其脈關上小弦而短。
大半夏湯, 出處:《雞峰》卷五。 組成:半夏5兩,大黃5兩,吳茱萸1兩,朴消1兩,桂1兩,牡丹3兩,柴胡3兩,乾薑3兩,細辛3兩,白朮3兩。 主治:天行病,7日以上,熱勢彌固,大便秘澀,心腹痞滿,飲食不下,精神昏亂恍惚,狂言異語,其脈沉細。
大半夏湯, 出處:《千金》卷十六。 組成:半夏1升,大棗20枚,甘草2兩,附子2兩,當歸2兩,人參2兩,厚朴2兩,桂心5兩,生薑8兩,茯苓2兩,枳實2兩,蜀椒200粒。 主治:下氣。主治:中虛胃冷脹滿。肝氣不平,勝克於脾,脾鬱不行,結聚涎沫,閉於臟氣,腑氣不舒,胃中脹滿,其脈弦遲。
大半夏湯, 出處:《外台》卷十六引《删繁方》。 組成:半夏1升(洗),白朮2兩,茯苓2兩,人參2兩,甘草(炙)2兩,附子(炮)2兩,橘皮2兩,生薑8兩,桂心3兩。 主治:肉極虛寒則脾咳,其狀右脅下痛,陰陰引肩背痛,不可以動,動則咳,腹脹滿,留飲痰癖,大小便不利,少腹切痛,膈上寒。脾痹,四肢怠惰,發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人參化痰丸
相似度 80%
消乳痰丸
相似度 80%
豬靥散
相似度 80%
參粟湯
相似度 66%
半夏人參湯
相似度 66%
四珍膏
相似度 66%
乾薑人參半夏丸
相似度 66%
小半夏散
相似度 66%
怔忡飲
相似度 66%
小七氣湯
相似度 57%
半夏生薑湯
相似度 57%
參朮附半湯
相似度 57%
增半湯
相似度 57%
肥中丸
相似度 57%
下氣方
相似度 57%
四生化痰丸
相似度 57%
四味藿葉湯
相似度 57%
人參藿香湯
相似度 57%
人參煎
相似度 57%
橘皮枳殼湯
相似度 57%
退痰丸
相似度 57%
參甘苓夏湯
相似度 57%
生金丸
相似度 57%
生薑汁煎
相似度 57%
款肺湯
相似度 57%
人參枳殼湯
相似度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