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壽堂

《醫原》~ 卷下 (3)

回本書目錄

卷下 (3)

1. 女科論

經曰: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月為天之真水,故潮汐長落,上應月之盈虧,而有常期者也。女子屬陰,血為水類,故亦上應月之盈虧,而有常期者也。愆期則病生焉,故古人謂女子首重調經。夫首重調經,是也,但欲調其所不調,必推其所以不調之源,從而調之,而經始調。

白話文:

古書上說:女子到了十四歲,開始有月經來潮,這是因為任脈通暢,太衝脈旺盛,月經會按時來潮。月亮是天上的真水,所以潮水漲落,與月亮的盈虧相應,有規律可循。女子屬陰,血是水類,所以月經也會與月亮的盈虧相應,有規律可循。如果月經不準時,就會生病。因此古人說,女子最重要的是調經。調經固然重要,但是要調好經期,必須找出經期不準的原因,然後針對原因去調治,這樣月經才能調好。

奈方書調經諸方,多是行氣破血之品,不知人身氣血,只有不足,斷無有餘,其見為有餘者,皆不足所致,皆不足而邪湊之所致,豈有重傷氣血而能調經之理?又謂女子多郁,必兼開鬱。夫郁者,不暢之謂,必用微辛微潤諸品,得春和之氣,寓生髮之機,乃能暢達氣機,又豈有用辛燥乾澀之藥,而能流暢遏郁之理?《詩》云:陟彼阿邱,言採其虻。虻,貝母也。

白話文:

奈何現在醫書中記載的調經方法,大多都是流通氣血、破血的藥物,卻不知道人體的氣血只有不足,沒有過剩。那些看起來氣血過剩的情況,都是氣血不足導致的,或者是由不足而邪氣趁虛而入引起的。怎麼會有重傷氣血還能調經的道理呢?

又說女子大多鬱結,所以一定要兼用疏肝解鬱的藥物。鬱結,就是不暢通的意思,必須使用微辛微潤的藥物,讓其獲得春天的和順之氣,蘊含生髮的生機,才能疏通氣機。怎麼能用辛燥乾澀的藥物,讓遏制鬱結的道理呢?

《詩經》中說:“登彼阿邱,採摘它的虻。”虻,就是貝母。

朱子謂其能解鬱結之疾,試觀貝母微辛微苦,微潤微涼,得土金之氣,稟清肅之令;微辛微潤則能通,微苦微涼則能降,而且色白形圓,象類心肺,所以主解鬱結之疾。後人謂其清熱化痰者,皆散結之功也。一隅三反,可類推矣。

白話文:

朱熹認為貝母能夠解除鬱結之病。如果仔細觀察,貝母具有微辛、微苦、微潤、微涼的特性,融合了陰陽二氣的特性,具有清肅的功效。微辛微潤能幫助通暢,微苦微涼能幫助下降。此外,貝母的形狀是白色的圓形,與心肺の形相近,因此它可以主治鬱結之病。後人認為貝母清熱化痰,也是因為它具有散結的作用。觀察貝母的特性,就可以推論出它的其他功效。

又有先期為熱,後期為寒之說,亦不盡然。余謂欲診其人之病,須先辨其人之氣質陰陽。金水之質,其人肥白,多屬氣虛;再驗之色、脈,如面色唇舌慘淡,脈息柔濡,此氣虛見證。

白話文:

另外有一種說法認為先熱後寒,但這也不是絕對的。我認為,想要診斷一個人的疾病,必須先辨別這個人的氣質是陰還是陽。金水體質的人,身體肥白,大多是氣虛;再觀察面色和脈象,如果面色蒼白、脣舌淡白,脈象濡弱,這就說明是氣虛的徵象。

氣虛則脾胃不能健運,食少化遲,化源即薄,衝任自衰,或氣不攝血,為先期,為崩漏,或氣不化血,為血少,為後期,色必淡紅,無脹無痛,陽虛化濕,必多黃水白帶,法宜歸脾一類,以補氣血生化之源。若久則氣不化血,血虛化燥,又成氣血雙虧之候。木火之質,其人蒼瘦,多屬血虛;再驗之色脈,如面色唇舌多紅多燥,脈息細澀,或弦或數,此血虛見證。

白話文:

由於氣虛導致脾胃功能減弱,影響進食和消化能力,營養來源不足,衝任二脈就會變衰弱。氣虛會導致攝血能力下降,出現先兆性月經或崩漏。氣虛還可能導致血液生成不足,出現貧血或月經後期,月經顏色為淡紅色,無腹脹或疼痛。陽虛會導致濕氣過多,出現大量黃色或白色的帶下。治療方法應該以補氣血和生化之源為主的藥方,例如歸脾湯。如果情況長期得不到改善,氣血無法正常化生,血液會變虛,導致體內燥熱,最後形成氣血皆虛的狀態。屬木火之質的人體質瘦弱,多半是因為血虛;再從面色和脈象來看,如果面色、嘴脣和舌頭都偏紅偏燥,脈搏細而澀,或弦脈或數脈,這都是血虛的表現。

血虛則肝陰不濡,肝陽內熾,或血熱妄行,為先期,為崩漏,或血虛留滯,為後期,為脹痛,法宜滋燥養營為主。其因虛留滯者,佐咸柔以軟之,辛潤以通之,自可獲效。久則陰虛燥急,經枯月閉,延為肝風眩暈、多怒多煩、脅肋作痛,甚則咳嗽、吐血、咽痛、骨蒸,為乾血成勞之候。

白話文:

如果氣血虛弱,肝陰就不能滋潤肝陽,導致肝陽過於亢盛。或者氣血過熱亂行,形成月經先期或崩漏。或者氣血虛弱停滯,形成月經後期或腹脹疼痛。治療方法應以滋陰養血為主。如果是因為氣血虛弱導致停滯,可以加入鹹味和柔性的藥物來軟化它,加入辛味和滋潤的藥物來疏通它,這樣就可以取得效果。如果月經不調的時間長了,就會導致陰虛燥熱,月經停止,閉經。進一步發展為肝風眩暈、脾氣暴躁、肋骨疼痛,嚴重時還會出現咳嗽、吐血、咽喉疼痛、骨蒸潮熱等「乾血成勞」的症狀。

又有氣血不足,燥濕之邪乘虛湊入,此類釀患,尤屬多多。夫氣為水母,凡飲入於胃,賴脾肺氣機吸攝,水精四布,五經並行。氣虛者,默運無權,津液不歸正,化變為帶濁,暗損真元;血虛者,濕熱混入營分,每成痛經。平日時行黃水,黏濁而熱,黏著皮膚則癢,臨期腹痛,由肩背下抵腰足,無不痠痛,四肢乏力,皮里發熱,血色紫黑晦暗。濕熱瘀濁下行,如爛魚腸樣,腥穢異常,行後又多黃水,若濕熱瘀濁不下則腹痛更甚。

白話文:

此外,如果氣血不足,燥濕的邪氣就會趁虛而入,導致各種疾病。氣就像水的母親,凡是喝進胃裡的液體,都靠脾肺的氣機吸收,然後水之精華會流向全身,讓五臟六腑正常運作。氣虛的人,氣機運轉不順暢,體液無法正常循環,就會轉化成帶有濁氣的液體,暗中損耗元氣;血虛的人,濕熱會混入血液,容易導致痛經。平時會有黃水樣的分泌物,粘稠混濁且偏熱,粘在皮膚上會發癢,月經來潮時會腹痛,從肩背痛到腰腹,渾身痠痛,四肢無力,皮膚發熱,血色紫黑晦暗。濕熱瘀濁向下運行,就像腐爛的魚腸一樣,腥臭異常,經期後還會有大量黃水樣的液體排出;如果濕熱瘀濁不下行,腹痛會更加劇烈。

法宜於養血劑中,佐辛潤以通之,參苦辛以化之。苦多辛多,尤必因其人之熱重、濕重用之,乃可獲效。若久久不治,則濕熱瘀濁凝聚成塊。其初聚而未結,營氣尚往來於其間,以故推揉有聲,按之覺痛,古謂氣聚為瘕,聚散不定,即此類也。巢氏不察其原,徒立八瘕名目(黃瘕、青瘕、脂瘕、狐瘕、蛇瘕、鱉瘕、燥瘕、血瘕),最足誤事。其曰青瘕、黃瘕,下青黃濁汁,脂瘕精血雜下如脂膏。

白話文:

治療方法應該重視養血補氣,同時加入辛溫滋潤的藥物疏通經絡,再搭配苦味的藥物來化解濕熱。如果苦味和辛味用得太多,一定要根據患者體內濕熱比較重的情況使用,才能發揮效果。

如果長期不治療,濕熱瘀濁就會凝結成塊狀。剛開始這些塊狀物質是分散的,營氣還能從其中流過,所以推拿時會有聲響,按壓時會感到疼痛。古人稱之為氣聚成的腫塊,會聚散不定,就是這種情況。

巢元方沒有了解它們的根本原因,只徒然提出了八種腫塊的名稱(黃腫、青腫、脂肪腫、狐臭腫、蛇蛻腫、鱉殼腫、乾涸腫、血腫),這很容易造成誤解。他所說的青腫、黃腫,會排出青黃色的濁液;脂肪腫會排出像脂肪膏一樣的精血混合物。

濕熱下行,有明證也。即用前法,再加咸軟,如龜板鱉甲、決明、牡蠣之類,既能燥濕清熱軟堅,又能養陰,斷無不效之理。嘗見痛經之證,久之血虛化燥,腸胃之外,經絡之間,結成硬塊,營氣不得往來於其間,以故堅固不移,按之不痛,古謂血結為症,推移不動,即此類也。

白話文:

濕熱往下運行的症狀很明顯。此時可以採用前述的方法,再加入具有鹹味、清軟作用的藥物,例如龜板、鱉甲、決明子、牡蠣等。這些藥物既能燥濕、清熱、軟堅,又能滋陰。按照這種方法治療,一定會有效。

我曾經見過一種痛經的病例,久而久之,氣血不足化為燥熱,在腸胃之外的經絡之間形成硬塊。營氣無法在其中運行,所以堅硬不動,按壓也不痛。古代醫書稱這種現象為「血結為症」,也就是腫塊不能移動,就是這種情況。

法當滋燥養營,或用清潤,或用溫潤,亦視其人之寒熱施之,仍須參以辛潤咸軟,自可漸化。

又有腸覃一證,經謂寒氣客於腸外,與衛氣搏,癖而內著,瘜肉乃生,大如雞卵,漸如懷子,按之則堅,推之則移,月事以時下。此腸外脂膜受病,未入脈中者也。又有石瘕一證,生於胞中(即子宮)。經謂寒客子門,子門閉塞,惡血當瀉不瀉,衃以留止,日益大,狀如孕,堅如石,月事不下,此血凝子宮病也。

白話文:

還有一種腸覃的疾病,中醫經典記載是寒氣停留在腸道外,與保護人體的衛氣相搏,久而久之侵入體內,於是瘜肉生成,初如雞蛋大小,逐漸長大如懷孕般,按壓時較硬,推動時能移動,月經如期而至。這是腸道外脂肪膜發病,還未侵入脈絡中。

還有一種石瘕的疾病,發生在子宮中。中醫經典記載是寒氣入侵子宮口,導致子宮口閉塞,應排出的惡血無法排出,日積月累形成石瘕,外觀類似懷孕,質地堅硬如石,月經停止。這是血液凝結在子宮內所導致的疾病。

又有痃癖一證,方書謂僻於肋下謂之癖,隱於臍傍,狀類硬弦謂之痃,勞碌感寒則發,與痛俱見,不痛則隱,此厥陰、陽明經脈結聚也。此三者,治以溫潤,佐以辛潤。蓋溫潤、辛潤,氣陽質陰,有陽和解凝之功,無剛燥劫津之慮,以柔治剛,理固有一定者也。鞠通先生云:經謂燥淫所勝,男子㿗疝,女子少腹痛,此燥氣延入下焦,搏於血分,堅結不散,而成症疾,勿論男、婦,化症回生丹主之。若不知絡病宜緩通治法,或妄用急攻,必犯瘕散為蠱之戒。

白話文:

這種蠱毒是血蠱,在女性身上比較多見,是一種極其嚴重且難以治癒的疾病,醫者必須提前預防。

此蠱乃血蠱也,在婦人更多,為極重難治之證,學者不可不預防之也。化症回生丹方,系燥淫所勝,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苦下之之法,方從《金匱》鱉甲煎丸與回生丹脫化而出,久病堅結不散者,非此不可。又云:《難經》謂任脈為病,男子為七疝,女子為瘕聚,此燥氣延入下焦,不與血搏,故發時痛脹有形,痛止無形,自不得傷無過之營血,而用化症丹矣。老年八脈空虛,亦不可與化症丹,皆復亨丹主之。

化症回生丹的方劑,是針對燥熱過盛的症狀,用苦溫的藥材治療,輔以甘辛的藥材,採取瀉下的方法。這個方劑源自《金匱要略》中的鱉甲煎丸和回生丹,對於久病導致的堅結成塊、無法消散的症狀,非此方劑不可。

《難經》中說,任脈有病,男子會得七疝,女子會得瘕聚,這是因為燥氣延伸到下焦,沒有與血氣搏結,所以發作時會疼痛脹痛,有明顯的形狀,痛完後就沒有形狀了,自然不會損傷營血,所以可以用化症丹來治療。

對於老年人,八脈空虛,也不可以用化症丹,可用復亨丹來治療。

愚按:化症丹,芳香燥藥猶嫌其多,尚宜減去;復亨丹溫潤甘辛,頗為合拍。又按:血虛化燥一證,每每經事先期,或一月經行數次,血色鮮紅,即成塊亦鮮明而不晦暗,必多進大劑育陰方愈,氣虛者佐以益氣;甚有血虛燥結,隧道拘攣,似積而實非積之病,女子血海常虛,肝陽多沸,易生此證。古人止分氣病、血病,立有積聚、癥瘕名目,並未詳氣血因何致病之故。

白話文:

我認為:「化症丹」中的芳香燥熱藥物過多,應該減少;「復亨丹」溫潤甘辛,搭配得當。此外,血虛化燥的症狀,往往表現為經期提前,或一個月月經來好幾次,經血鮮紅,即使凝成塊狀也鮮明不暗。治療時必須大量服用滋陰方劑才能痊癒,氣虛者可加入益氣藥。還有些血虛燥結,經絡不通暢,看似有積聚但實際上不是積聚的疾病。女性的血海經常虛弱,肝陽容易旺盛,容易產生這種症狀。古人只區分氣病、血病,並提出了「積聚」、「癥瘕」等疾病名稱,但並沒有詳細說明氣血如何導致疾病。

後人不事推求,徒知見氣破氣,見血行血,往往用香附烏藥厚朴青皮木香檳榔破氣諸燥藥,謂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見治不效,加以行血,如三稜莪朮乾漆、元胡、蘇木之類,甚有用巴豆、硝、黃諸品,破積攻堅,愈治愈結,愈結愈大,致之形消腹板,成蠱成勞,潮熱、鼻衄、上咳、下利,死而後已。此等治法,貽誤千古。

白話文:

後代中醫沒有認真探究病理,只知道遇到氣就用破氣的藥,遇到血就用行血的藥。他們經常使用香附、烏藥、厚朴、青皮、木香、檳榔等破氣的燥熱藥物,認為氣帶動血,氣運行血就運行。如果治療效果不好,他們就再用行血的藥,如三稜、莪朮、乾漆、元胡、蘇木等。甚至還有使用巴豆、硝石、黃芩等藥物,意圖攻堅破積,結果卻是越治越積,積聚越大。最終導致形體消瘦、腹部脹硬,患上蠱病或勞疾。經常潮熱、鼻出血、上咳、下痢,直至死亡。這種治法貽誤了後世千古。

春山先生曰:氣為血帥,血實為氣航。蓋水淺者瘀始停,未有水足而河流壅塞者;汁乾者物乃結,未有汁足而枝葉枯硬者。天包乎地,表裡皆水,人為血肉之體,亦表裡皆水。無形之陽,基於有形之陰。血行原藉乎氣行,氣行亦資乎血行,蓋血能載氣以行也。總之,因氣致病者,調其氣而血自通,因血致病者,養其血而氣自行;因燥濕寒熱致病氣血者,治燥濕寒熱而氣血自調。經云:治病必求其本。

白話文:

春山先生說:氣統領血液,充沛的血液是氣運行的通道。就好像水少的地方容易積聚,沒有水充足而河流堵塞的;汁液枯萎了,樹葉才會枯萎,沒有汁液充足而枝葉枯硬的。天空包覆著大地,表裡都是水,人的身體是由血肉組成的,表裡也是水。無形的陽氣,依附於有形的陰血。血液的運行依賴於氣的運行,氣的運行也需要血液的運行,因為血液可以承載氣運行。總之,因為氣而導致疾病的,調節氣就能讓血液通暢;因為血而導致疾病的,滋養血液就能讓氣自動運行;因為燥濕寒熱而導致氣血疾病的,治療燥濕寒熱就能使氣血自動調節。經典上說:治療疾病一定要找出根本原因。

此說最為切要。

嗣育一門,不外調經、葆精二法。古歌云:山無不草木,人無不生育;女子要經調,男子要精足。調經之法,前已發明。葆精之道,更宜詳究,經曰:兩神相搏(夫婦),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此先天本來之精也。又曰:谷入氣滿,淖澤注於骨,是謂液,此後天日生之精也。

白話文:

生養子女之道,不外乎調理經脈與保存精氣兩個方法。古人有歌詠說:山上沒有不生長的草木,人沒有不生育的。女子要經脈通暢,男子要精氣充足。經脈調理之法,前面已經說明。保存精氣之道,更應詳細探究。經書上說:男女相合,精氣交會,就形成人體,精氣會在人成形之前生成,這就是先天的精氣。又說:飲食入體後,氣息充盈,精液滋潤骨髓,這就是後天生成的精氣。

先天之精,受之生初;後天之精,生於穀氣,故精字從米從青。欲葆精者,不徒藉資藥餌,更須調其飲食。凡煎煿辛燥等物,最易生熱,不宜多食。至於治法,當視其人之體質為之。氣虛者,治在脾、肺。土為金母,金為水源,飲食之精氣,賴脾氣以散輸,資肺氣以灌溉,益脾、肺之氣,即以裕生化之源,經故曰氣歸精。

白話文:

人體在出生時就具備的精華,稱為先天之精;而出生後從飲食中攝取的精華,則稱為後天之精。因此,「精」字由「米」(飲食)和「青」(草木)組成。

想要保養精氣,除了藉助藥物,更需要調整飲食。煎炸、辛辣、燥熱的食物容易生熱,不宜多吃。

至於治療方法,則需要根據個人的體質。氣虛的人,需要調理脾和肺。脾為肺之母,肺為腎之源。食物中的精氣,依賴脾氣運行輸布,並藉由肺氣灌溉。因此,增益脾和肺之氣,等同於充實生化之源,古籍記載:「氣歸精」。

陰虛者,治在肺、心、腎,經謂鬲肓之上(心下鬲上為肓),中有父母,肺與心也;七節之傍,中有小心,腎也。肺、心、腎呼吸相通,君、相火動靜相隨。生精者心,損精者亦心。精氣生於穀氣,穀氣色白,白為五色之本;穀氣歸心,奉君火而化赤;赤血得金氣之敷布,下行入腎化精,歸本還原,故其色仍白;精生於血脈,故曰生精者心。

白話文:

身陰虛的人,要從肺、心、腎著手治療。古書上說,膈肌的上方(心臟下方稱為「肓」),裡面住著父母,指的是肺與心臟;胸腔兩側的「七節」旁,住著「小心」,指的就是腎臟。肺、心、腎臟呼應脈動,君主心火與輔臣腎火動靜相隨。生精藏精都由心臟主導。精氣源自五穀精華,五穀精華的顏色為白色,白色是五行之本;五穀精華歸於心臟,奉養君主心火後轉化為紅色;紅色血液獲得肺氣的滋養,下行進入腎臟化為精華,回到本源,所以顏色仍舊是白色;精華產生於血脈之中,因此說生精藏精都由心臟主導。

然生之甚難,損之甚易,君火一動,相火隨之,虛陽潛沸於內,則所生之少,不敵所耗之多。故陰虛者,須滋肺、心、腎之陰,以使之生,即以招攝心、腎之陽,不使之耗,心腎之坎離既濟,而肺、脾、腎之地天自泰矣。真陰真陽虛者,治在脾、腎。益火以治土之母,培土以生水之源,所謂先後天一氣相生者此也。

白話文:

然而,生長是極其困難的,損耗卻極其容易。當君火(心火)一動,相火(腎火)便會跟著動,虛浮的陽氣潛藏在體內不斷沸騰,那麼所產生的(陰液)少得抵不過所消耗的(陰液)多。因此,陰虛的人,需要滋養肺、心、腎的陰液,讓它們得以生長,同時收攝心、腎的陽氣,阻止它們消耗。心腎的坎離結合後,肺、脾、腎的地天就會自然安泰。真陰真陽虛弱的人,治療的重點在於脾和腎。補腎火來調理脾胃的根源,填補脾土來生出腎水的源頭。這就是所謂的先天後天一氣相生的道理。

然須服溫潤、甘潤諸品,最忌剛燥金石。嘗見艱於嗣育者,依古成方,謂溫熱能補命門,終年修服。不知水中之火宜溫潤,不宜溫燥,陰液本虧,又加剛燥耗劫,輕則致生頭疼、牙疼諸證,甚則成目昏、瘡疽、偏枯、痿廢之痼疾,皆由於溫熱補命門之說誤之也。然誤藥固足以致病,即不誤藥,亦僅可以治病,草木無情,斷難添精。

白話文:

但是必須服用溫和滋潤的藥物,最忌諱燥烈的金石類藥物。我曾見過生育困難的人,按照古方服用,他們相信溫熱的藥物能滋補命門,於是終年服用。水中之火需要溫和滋潤,不宜燥熱,陰液本來就虧虛,如果再加上燥烈的藥物耗損,輕則會導致頭痛、牙痛等症狀,嚴重的話會變成目昏、瘡疽、偏枯、痿廢等難以治癒的疾病,這些都是由於錯誤地相信溫熱藥物能滋補命門所造成的。但是,錯誤地用藥固然會導致疾病,即使沒有用錯藥,也只不過能治病,草木並沒有感情,不可能憑空增加精液。

葆精之道,操之在己,枚叔《七發》云:出輿入輦,命曰蹶痿之機;洞房清宮,命曰寒熱之媒;蛾眉皓齒,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濃,命曰腐腸之藥。可知欲葆精者,總須寡欲節勞,以養其心,不使君火引動相火,相火得安其位,自不耗散真陰,再能適其寒溫,調其飲食,以裕其源,自然精足,此又勿藥真詮,葆精妙法。精足則神氣有歸,必然多男。

白話文:

養精之道,由自己掌握。枚乘《七發》說:坐車坐轎,容易傷身;出入豪華之處,容易導致虛火和寒氣;沉迷女色,會削減元氣;貪食美味,會損傷腸胃。由此可見,養精之道在於寡慾節勞,呵護心神,不讓心火引動相火,讓相火安定,避免耗損真陰。此外,適應寒暖變化,調節飲食,以充實精氣之源,自然精氣充沛。這纔是真正的養精妙方,不假外求。精氣充足,神氣就有歸宿,生兒育女自然順遂。

古傳經淨後,單日成男,雙日成女諸說,多屬支離。男子精勝則多男,女子天癸勝則多女,此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之義也。男子精先至則生男,女子天癸先至則生女,此乾坤六子內陽外陰之義也。夫女子天癸,女子之真陰也。馬元臺曰:經云女子二七天癸至。天癸,陰精也。

白話文:

在保存精液之後,需要知道保胎的方法。保胎的方法離不開氣血。胎兒在腹中,就像天包地,像雞孵蛋一樣,四面都是血來滋養,氣來保護,不能堵塞一條連接胎兒的脈絡,這脈絡與腎相關。如果氣虛不足以提振,血虛不足以滋潤,那麼胎兒就會自然流產。那個巢元方關於分經養胎的說法,認為十二條經絡養胎,以五行分為四季,很難相信。

腎屬水,癸亦屬水,由先天之氣蓄極而生,故謂陰精為天癸。王太僕以月事為天癸者非也。《易》曰:男女媾精,萬物化生。是男女交媾之時各有精,但女子之精,以二七而至,而其月事,亦與此時同候,故經即繼之曰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西學云:女子子宮內,有精珠十五顆至十八顆不等,形如雀卵,薄膜裹之,內藏精液,是謂陰精。女子入月之年,精珠始生,暮年月信止,精珠即無。

凡夫婦交媾,精珠迸裂,陰精與陽精交會,是以成孕。此說與元臺義同,似可憑信。觀雞之生卵,雞腹中卵有數目,漸次生盡,則不生矣。在人亦然。嘗見婦人肥盛,即難成孕,以子宮為濕痰脂膜壅塞故也,古法以二陳、二術等治之。又見婦人破泄太早、太甚,及大病脫血後,雖調理復原,亦難成孕,想是精珠盡裂之故。

觀此則葆精之道,不獨男子為然已也。

葆精之後,當知保胎。夫保胎之法,不外氣血。胞胎在腹,如天之包地,如雞之含卵,四面皆血以養之,氣以攝之,不得行一條胞脈,系腎以為根絆。若氣虛不足以提攝,血虛不足以涵濡,則其胎自落。彼巢元方分經養胎之說,謂十二經脈養胎,以五行分四時,殊難憑信。

人身經脈,一氣貫通,豈有分任各養之理?以系腎而言,腰者腎之府,腎為人身之根蒂,腎虛則吸納之權廢,實足以致落,故腰痛胎必落。大抵世之因氣虛落胎者,十之二三;因血虛落胎者,十之六七。其有每至兩三月即落者,總由陰虛熱爍,如涸澤之魚,不能久活。法宜清補腎陰為主,兼忌濃味炙煿、香燥破耗等物,自可無虞。

白話文:

人體的經脈貫通全身,不可能分開來各自分別滋養。以腎臟為例,腰是腎臟的居所,腎臟是人體的根本。如果腎臟虛弱,吸收功能就會廢弛,足以導致流產,因此腰痛必定會流產。總的來說,世界上因氣虛而流產的,佔十分之二三;因血虛而流產的,佔十分之六七。有的每次懷孕到兩三個月時就會流產,總是由於陰虛火旺,就像乾涸水澤中的魚,無法存活很久。治療方法應該以滋養腎陰為主,同時避免食用濃味、烤炙辛燥、耗損精氣的食物,就可以避免流產。

古有黃芩白朮安胎之說,不知此二藥,系苦燥辛燥之體,與胎大不相宜,想古人為孕婦脾有濕熱者用之,後人不察,誤認為安胎聖藥,豈不相反?吳又可謂大黃為安胎聖藥,此指客邪傳胃腑者言之,去邪即是安胎,豈無此實證,而亦用之乎?又古人因胎氣上逆,用銀苧酒,取其鎮逆、清熱、和氣血,後人不悟此理,嘗於閃挫欲墮者,而亦用之,豈非速其墮乎?總之,安胎之法,有客邪致胎不安者,但當去邪,即是安胎,邪早去一日,胎早安一日,經故曰有故無殞。其有不因客邪而胎自不安者,當究其所以不安之原以治之,而胎自安。

白話文:

過去有句中醫俗語說:「黃芩、白朮能安胎。」殊不知這兩種藥材性質苦寒辛燥,根本不適合孕婦服用。推測古代醫家應是給脾胃有濕熱的孕婦使用。後人不明就裡,誤認為這兩種藥是保胎聖藥,豈不是本末倒置?

吳又可說大黃也是保胎聖藥,但這指的是客邪入侵胃腑的情況。驅除客邪才能保胎,如果沒有客邪實證,卻也使用大黃,豈不是錯誤用藥?

此外,古代醫家會用銀花酒來治療胎氣上逆,因為銀花酒有鎮逆、清熱、調和氣血的功效。後人不懂這個道理,往往在孕婦閃挫欲流產時也使用銀花酒,豈不是反而加速流產?

總之,保胎的方法有以下兩種:

  1. 客邪導致胎不安者的,應當驅邪,驅邪就是保胎。客邪清除得早一日,胎兒就安穩得早一日,經典上也說:「有因素才流產。」

  2. 不是客邪所致,而是胎兒自身不安的,應當找出胎不安的原因並予以治療,胎兒自然就會安穩。

其因閃挫欲墮者,宜培養氣血,稍參調氣治之。

至胎前雜病,如子癇、子煩、子暈、子淋、子腫、子懸、子嗽等證,大抵不外陰虛化燥、陽虛化濕兩端,隨證參酌,自可無誤。

白話文:

至於懷孕期間出現的各種疾病,例如妊娠痙攣、煩躁、頭暈、小便失禁、水腫、胎位不正、咳嗽等症狀,大多是由於陰虛導致體內過於乾燥,或陽虛導致體內濕氣過重。根據不同的症狀進行辨證論治,就可以準確地治療。

再胎婦平日常宜小勞,流通氣血,自無難產之患。古方如達生散諸劑,一派皆辛燥破耗之藥,斷不可服。鞠通先生謂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其說甚是。若欲其滑利易生,常以豆腐皮加白蜜泡服,或服鴨湯、豬膚湯等類,藉水行舟,自然易產。若夫臨產,切宜安靜,瓜熟蒂落,比喻最精。

白話文:

懷孕婦女平日應適度活動,促進氣血循環,自然不會有難產的問題。古代關於催生的藥方,如達生散等,大多是辛辣燥熱、損耗體力的藥物,不可服用。

醫學家鞠通先生說過,世上本來沒有事情,都是庸人自己找麻煩。這話很對。如果想讓生產順利,可以經常服用豆腐皮加蜂蜜泡水,或者喝鴨湯、豬膚湯等湯品,這些食物有助於潤滑產道,使生產更順利。

臨近生產時,最重要的是保持安靜,就像瓜子成熟後自然脫落一樣,這是最貼切的比喻。

《達生編》六字真言:一曰睡,二曰忍痛,三曰慢臨盆。尤為切要。其交骨難開者,如加味當歸湯當歸川芎血餘炭、炙龜板,尚無流弊。他如兔腦丸立應散諸方,皆屬霸道,斷不可從。

白話文:

《達生編》中重要的六個字:

  1. 睡:要充足的睡眠。

  2. 忍痛:生產過程中要忍耐疼痛。

  3. 慢臨盆:不要急著生產,讓產程自然進行。

這三點尤其重要。

如果產婦的骨盆難以打開,可以適當使用「加味當歸湯」,其成分包括當歸、川芎、血餘炭、炙龜板。此方較為溫和,不會造成不良後果。

至於其他一些方子,如「兔腦丸」、「立應散」等,都屬於藥力太強的猛藥,絕對不能使用。

其有難產,至兩三日,水血行盡,氣血虧極者,急用八珍湯,去苓、術,加阿膠、枸杞、沙苑、黃耆山藥等味,兩補氣血,虛回乃可望生;更有虛極神昏,不知服藥者,用八珍料斤許,在產婦房中文火緩煎,俾藥之氣味,從產婦口鼻吸入,運動氣血,冀其甦醒,醒後即以此湯緩緩與服,亦可望生。曾經有驗,此以意用藥法也。

白話文:

遇到難產,若過了一兩天,羊水和血液流失殆盡,氣血極度虧虛的人,應緊急使用八珍湯,去除茯苓和白朮,加入阿膠、枸杞、沙苑子、黃耆和山藥等藥材,雙補氣血,虛弱欲絕的症狀纔可望好轉;如果情況更嚴重,神志昏迷,不省人事者,可用八珍湯的原料一斤左右,在產婦的房間內用小火慢慢煎煮,讓藥物的氣味從產婦的口鼻吸入,促進氣血運行,期望能使她甦醒,甦醒後再慢慢將此湯給她服用,也有望能救活。過去曾有見證,這是一種靈活運用藥物的治療方法。

其有胎死腹中者,舌苔必青黯,繼而腹冷、寒戰,胎即欲化而落,宜大劑養血,稍加肉桂,氣虛者參以益氣,亦不可拘執成方,用平胃、朴硝攻下,致傷氣血。舊訣云:面赤舌青,母活子死;面青舌赤,母死子活;面舌俱青,母子俱死。此屬有驗。產後氣血大虧,更宜審慎。

白話文:

如果出現胎死腹中的情況,舌苔必定是青黑色,接著會肚子發冷、發抖,胎兒就會逐漸溶解而流出。這個時候應該大量地滋養氣血,適當加入肉桂,如果氣虛的人可以加入補氣的藥材。但也不能拘泥於固定方劑,使用平胃散或芒硝來攻下,否則會損傷氣血。以前的訣竅提到:臉色發紅而舌苔發青,母親活而孩子死;臉色發青而舌苔發紅,母親死而孩子活;臉色和舌苔都發青,母親和孩子都死。這個說法是有驗證過的。產後氣血大虧,更應該仔細謹慎地調理。

吾鄉新產服生化湯(當歸、川芎、炙草、炮薑、桃仁),或胡椒湯艾湯。其生化湯活血化瘀,兒枕(少腹有塊,名曰兒枕)作痛者尚宜;胡椒耗散真陰,艾湯助熱生風,均不可服。其有肝虛血燥體質,平時常有肝陽上冒見證,生化湯辛溫走竄,又不宜服。嘗有服此成痙厥者,不可不知!產後惟有用當歸、丹參、炙草和血,稍加桃仁以導余瘀,最為穩當。川芎辛散,炮姜溫燥,不宜多用。

白話文:

我們家鄉新產的藥方有「服生化湯」(成分:當歸、川芎、生薑、炮薑、桃仁),或「胡椒湯」、「艾湯」。

服生化湯可以活血化瘀,如果下腹有塊疼痛(稱為兒枕)的人,可以用。胡椒湯會耗散元氣,艾湯會助熱生風,都不能服用。

體質肝虛血燥的人,平時容易肝陽上亢,服生化湯的辛溫性質會太刺激,也不適合服。曾經有人吃了這個藥方而痙攣,不可不知!

產後只用當歸、丹參、生薑來補血,再稍加桃仁以化瘀,是最穩妥的。川芎辛散,炮薑溫燥,都不宜多用。

產後無虞保生等湯,不知創自何人,害人無算,尤當禁忌。其有氣血虛極者,心虛、氣短、頭眩、多汗,須於前方加沙參、棗仁、熟地玉竹養之,再參童便,導瘀下行,亦妙。其有寒熱交作者,亦由血虛不能榮養百體所致,宜用前方大劑養血,切勿作外感治。《金匱》論新產婦人有三病:一曰痙,二曰鬱冒,三曰大便難。

白話文:

產後護理的「保生等湯」,不知是何人發明,已導致無數人受傷,應當嚴格避免使用。對於氣血虛弱、心虛、氣短、頭暈、多汗的產婦,應在保生等湯中添加沙參、棗仁、熟地、玉竹來調理。再以童便導瘀,下行通暢也有效果。

對於寒熱交替的產婦,也是因為血虛無法滋養全身所致,宜使用大量保生等湯滋補氣血,絕不可當作外感來治療。《金匱要略》中提到產後婦女的三種疾病:抽搐、鬱悶冒寒和便祕。

血不養肝,肝風內動,則痙,此筋病也;血虛肝陽上越,則鬱冒、頭眩、目瞀、嘔不能食、但頭汗出,此神病也;血虛不能濡腸,則大便難,此液病也。總之,皆陰虛血燥見證,當大劑養陰養血,如復脈等湯,最忌辛溫耗散,即有外風,亦忌風藥升舉其陽,致汗脫血暈而斃。春山先生云:治風先養血,血充風自滅。

白話文:

如果氣血不足以滋養肝臟,肝臟的風氣就會向內發動,導致抽搐,這是筋絡方面的疾病;如果氣血虛弱,肝陽就會亢盛,導致胸悶頭暈、視力模糊、嘔吐不能進食,而只有頭部出汗,這是神志方面的疾病;如果氣血虛弱,不能滋潤腸道,就會導致大便困難,這是體液方面的疾病。

總的來說,這些症狀都是由於陰虛血燥所致。治療時應當採用大劑量的滋陰養血藥物,例如復脈散等湯劑。最忌諱使用辛溫發散的藥物。即使是外感風邪,也應避免使用升舉陽氣的風藥,以免導致脫汗暈厥而死亡。

春山先生說:「治療風病,首先要滋養氣血。氣血充足了,風邪自然會消失。」

易一「養」字「充」字,較古歌尤勝。又有產後隨臥,敗血乘虛上攻,或心下滿悶,或痰涎壅盛,甚則神昏、口噤,更有敗血衝心,喜笑怒罵,逾牆上屋者,多致不救。此證不論虛實,急用熱童便灌之。實證必有腹痛拒按情形,輕者用生化湯,重者用回生丹最妙。若產後六氣外邪為病,當汗、當清、當下,隨證治之,速去其邪,兼護其虛。

白話文:

「養」字和「充」字,比古代醫書中的說法更好。此外,產後若立即躺臥,惡露就會趁虛上攻,或導致腹部脹滿,或痰液壅盛,嚴重時會昏迷、口齒緊閉,甚至惡露衝心,出現狂笑、發怒、咒罵,並逾越牆頭、登上屋頂的行為,多難救治。這種情況無論是虛證還是實證,都應立即用熱童便灌腸。實證通常會伴有腹痛拒按的情形,症狀輕微者可以服用生化湯,嚴重者服用回生丹最佳。如果產後是由於六氣外邪致病,應根據具體症狀進行發汗、清熱、下氣等治療,並在祛除邪氣的同時保護產婦的正氣。

無糧之師,貴在速戰,又不可拘於產後宜溫不宜涼之說。《內經》有故無殞,不專指胎前言之也。女科大要如此,學者以意參之,隨所指而進步焉,當不歧於路矣!

白話文:

對於沒有糧食的軍隊,重要的是快速作戰,也不必拘泥於產後宜溫不宜涼的說法。《內經》中所提到的「故無殞」,不只是指胎兒的說法。婦產科的大要就是如此,學習者可以意會它,根據不同的情況而靈活運用,就不會在學習的道路上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