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壽堂

《醫原》~ 卷下 (4)

回本書目錄

卷下 (4)

1. 兒科論

小兒,春令也,木德也,花之苞,果之萼,稚陽未充,稚陰未長者也。稚陽未充,則肌膚疏薄,易於感觸;稚陰未長,則臟腑柔嫩,易於傳變,易於傷陰。故小兒病較大人尤重,尤當以存陰為第一義。夫存陰,非補陰之謂。凡辛燥升散,溫燥苦澀、消導,皆是耗傷陰液之藥;往往陰液被傷,肝風內動,鼓痰上升,血不榮筋,筋急拘攣,致成痙瘈。

白話文:

小兒屬春,五行屬木,猶如花之含苞,果之幼萼,陽氣尚未充足,陰氣也未茁壯。

陽氣不足,肌膚便疏薄脆弱,易受外界侵犯;陰氣不盛,臟腑柔嫩,容易變化,也容易傷陰。所以小兒的疾病比成人更為嚴重,尤應以保護陰氣為首要。

保護陰氣,並非補陰之舉。辛辣燥熱、升陽散氣,溫燥苦澀、消食導滯之藥,都會損耗體內的陰液。若陰液受損,肝風內動,鼓動痰液上逆,血氣不能濡養筋脈,筋脈急縮抽搐,就會導致痙攣。

稚陽未充,忌用苦寒,以苦寒善伐生生之氣,且苦能化燥,化燥則又傷陰,不獨伐生生之氣已也。金石之品,善定神智,令人發呆,冰、麝香燥走竄,最耗心液。經曰:石藥發癲,芳草發狂。不可不知!

白話文:

身體陽氣還沒有充足,應避免使用苦寒的藥物,因為苦寒的藥物會損傷人體的生機。而且,苦性的藥物能化解燥熱,化解燥熱後又會損傷陰液,不僅損傷了生機這麼簡單。金石中提煉出的藥物,雖然可以安神定志,但會讓人精神恍惚,冰和麝香性質燥烈,最耗損心液。醫經上說:「藥用石類藥物會發瘋,藥用芳香草藥會發狂。」千萬要注意!

昔錢仲陽為小兒制六味丸,取酸甘化陰之義。酸,水味也;甘,土味也。木非水不生,非土不載。木實初結多酸,猶稟木之本味;成熟則純甘,甲乙合而化土,全得土之正味。五味惟甘為無毒,甘潤得水土氣足,故能滋液。

白話文:

過去,錢仲陽為小孩研製六味丸,取用酸味和甜味轉化陰性的原理。酸味屬於水,甜味屬於土。樹木沒有水就不能生長,沒有土就不能承載。樹木結出的果實剛開始味道酸,因為它還繼承了樹木的本味;成熟之後味道就變甜了,因為甲乙兩種五行元素結合轉化為土,完全得到土的純正味道。五味之中,只有甜味沒有毒性,甜潤的味道可以得到水土之氣,所以能夠滋養津液。

仲陽允為小兒之司命者哉!乃世俗未推六氣致病之理,未推六氣最易化燥之理,並未推小兒稚陽未充、稚陰未長,尤易化燥之理;見兒發熱,不知何邪,概曰風寒,輒與辛燥升散,雜以苦溫、苦澀消導。吾鄉尤誤於薄荷荊芥辛涼之說,下筆輒用。

白話文:

仲陽認為這是小兒的守護神嗎?這是因為世俗不瞭解六氣致病的道理,也不瞭解六氣最容易化燥的道理,更不知道小兒陽氣未足,陰氣未長,更容易化燥的道理。他們看到孩子發燒,不知道是什麼邪氣,就說是風寒,於是用辛燥的藥物升散,還加上苦溫、苦澀的藥物消導。在我們的鄉下,尤其誤信薄荷、荊芥辛涼的說法,一寫藥方就用。

不知荊芥質燥氣香,上升巔頂;薄荷質燥,辛辣異常,稍用三五分參於辛潤劑中,以和格拒猶可,若獨用、多用、頻用,即薄荷一味,實足耗液,致成痙瘈,乃見兒痙瘈,便稱驚風,亂投冰、麝、金石苦寒慓悍毒藥,以為開竅、鎮驚、清熱、祛風,家傳秘法,家藏丸丹,多系如此,誤治甚多,殊堪憫惻!又或將「驚」字誤作「筋」字之訛,挑筋刺血,強推強拿,其在富貴之家,釀禍猶速。

白話文:

不知荊芥性情燥烈,香氣上沖頭部;薄荷性情燥烈,辛辣異常,少量(三五分)加入辛潤藥物中,還能以調和的方式抵禦(燥邪),若單獨用、用量大、頻頻用,即使只有薄荷這一味藥,也足夠耗損體液,導致痙攣抽搐,因此見到兒童痙攣抽搐,就稱作「驚風」,胡亂投用冰片、麝香、金石類苦寒猛烈毒藥,聲稱能開竅、鎮驚、清熱、祛風,是家傳祕方、珍藏的藥丸丹藥,多是這種情況,誤治很多,實在令人悲痛憐憫!還有把「驚」字誤寫為「筋」字,針挑筋脈放血,強行推拿,尤其在富貴人家,釀成的禍害更加迅速。

嘗見薦醫薦方,接踵而至,此醫用熱,彼醫用寒,一日之間,七方十劑遍嘗,刀針金石全施,又或送鬼叫魂,此搖彼喚,使兒無片刻之安,重棉厚絮,爐火壺湯,使兒在熱盦之內。花之苞也,果之萼也,其堪如此傷殘也乎?嗟乎!是誰誤之也?父母誤之也。假使延一明理之醫,對證施治,何能至於此極乎?

白話文:

我曾經見過找了好幾位醫生,用了一個又一個方子,這個醫生用熱藥,另一個醫生用寒藥。短短一天之內,就試遍了七種方子,十種藥劑。還用刀針、金石等方法治病,甚至還有驅鬼、叫魂的。這一位搖晃孩子,那位呼喚孩子,讓孩子一刻都得不到安寧。蓋上厚厚的棉被,點燃爐火、熱水壺,讓孩子待在悶熱的房間裡。花朵綻放時的花苞、果實生長時的果萼,都不能如此殘害,何況是人呢?唉!是誰害了孩子?是他的爹孃啊!如果請一位懂醫理的醫生,針對症狀下藥,又怎會淪落到這種地步呢?

吾鄉鞠通先生,憫兒之疾苦,作《解兒難》一冊。其中分寒痙、風溫痙、溫熱痙、暑痙、濕痙、燥痙六條,為六氣致痙;分內傷飲食痙、本臟自病痙二條,為內傷痙;客忤痙一條,為驚痙。又謂先感後痙者,即俗所謂驚風是也;病久致痙者,即俗所謂慢驚是也。又引《素問》太陽所致為痙,痙者,強直之謂,後人所謂角弓反張是也;少陽所致為瘈,瘈者,蠕動引縮之謂,後人所謂抽掣、牛蒡是也。愚細玩諸條,不外燥、濕二字,又終歸於燥之一字。

白話文:

我的同鄉鞠通醫生,憐憫孩子的疾病和痛苦,寫了一本《解兒難》。書中將痙攣分類為寒痙、風溫痙、溫熱痙、暑痙、濕痙、燥痙六類,認為這六類痙攣是由六氣引起的。又將痙攣分類為內傷飲食痙、本臟自病痙兩類,認為它們是由內傷引起的。還有一類客忤痙,認為這是由驚嚇引起的。鞠通醫生還說,先感受後痙攣的,是民間俗稱的「驚風」;生病時間長了才痙攣的,是民間俗稱的「慢驚」。他又引用《素問》中說,太陽經導致的痙攣,特點是強直,就是後人所說的「角弓反張」;少陽經導致的痙攣,特點是蠕動收縮,就是後人所說的「抽搐、牛蒡」。我仔細研究這些分類,發現不外乎「燥」和「濕」兩類,而最終都歸結到「燥」這一類上。

然則六氣最易化燥,小兒尤易化燥之說,此豈余之私見哉?

請析言之。寒與燥同源。風寒乃天地乾結之氣,干則化燥最速,故經謂傷寒為熱病之類。風與熱皆屬陽邪、風溫、溫熱為溫燥之氣。暑有熱有濕,為燥中夾濕之氣。濕與燥相反,濕不能作痙,故濕痙一條,本論亦曰濕性陰柔,不能致強,初起之濕痙,必兼風而成。兼風寒者,主寒燥搏濕治;兼風熱者,主風燥搏濕治。

白話文:

現在來說說。寒和燥有相同的來源。風寒是天地乾枯凝結的氣,乾燥後很容易轉化為燥熱,所以《傷寒論》說傷寒屬於熱病。風和熱都屬於陽邪,風溫、溫熱屬於溫燥之氣。暑熱中有熱也有濕,是乾燥中夾雜濕氣。濕和燥相反,濕氣不能引起抽搐,所以《傷寒論》中說濕性陰柔,不能導致強直。初起的濕痙,必定摻雜了風邪才能形成。如果合併了風寒,主要治療方法是寒燥驅除濕邪;如果合併了風熱,主要治療方法是風燥驅除濕邪。

解析:

  • **寒燥同源:**寒氣和燥氣都是由天地乾枯凝結的氣產生,所以兩者有相似的來源。
  • **風寒化燥:**風寒之氣乾燥後,很容易轉化為燥熱之氣。
  • **風熱屬溫燥:**風熱之氣屬於溫燥之氣,因為風和熱都是陽邪。
  • **暑熱夾濕:**暑熱之中既有熱氣,也有濕氣,屬於乾燥中夾雜濕氣。
  • **濕痙需兼風:**濕氣本身不能引起抽搐,必須摻雜了風邪才會形成濕痙。

燥乃正秋之時,金風驟起,草木黃落,為涼燥搏束之氣,比傷寒較輕。又有暑濕內伏,涼燥外來,又為燥邪搏濕之氣。所謂六氣之邪,不外燥濕,而燥為尤重者此也。內傷飲食痙,由兒之父母,愛惜過甚,不能為兒節制飲食;飲食不節,則脾郁不舒;脾困則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而濕漸停矣。

白話文:

秋天是乾燥的季節,冷風猛烈吹襲,草木枯黃凋落,這是涼風乾燥的肅殺之氣,比傷寒症狀較輕。又有暑濕之氣潛伏在身體內部,而涼風乾燥之氣從外部侵入,這又成為燥邪與濕邪交織之氣。所謂六氣的病邪,不外乎燥濕兩種,而乾燥尤為嚴重。而內部飲食不節所造成的痙攣,是由於父母溺愛過度,不能節制孩子的飲食;飲食不節制,就會造成脾氣鬱結不暢通;脾氣睏乏,就不能為胃輸送津液,於是濕氣就逐漸停滯了。

濕停則泄瀉,泄瀉久則傷脾,脾傷則血無生化之源,化源既薄,血液日虛,肝失所養,肝陽鼓動,內風輒發,木來乘土,蠕動引縮。此由濕化燥之病,即俗所謂慢驚、慢脾風是也。慢脾風者,因脾慢而致生肝風者也。

白話文:

濕氣過多就會導致腹瀉,腹瀉時間長了就會傷及脾臟,脾臟受傷後就會影響血液的生化來源,血液來源不足,血液就會日漸減少,肝臟得不到滋養,肝陽就會旺盛,體內之風就會頻發,肝木來剋害脾土,腸胃蠕動收縮異常。這種疾病是因為濕氣化熱導致的,也就是民間常說的慢驚風、慢脾風。慢脾風是因為脾臟功能失調導致肝風產生的。

本臟自病痙,由於兒之先天薄弱,父母又愛惜過甚,恐兒之寒,著以厚衣,覆以厚被,冬月設以圍爐,致兒每日出汗,汗多則亡血,血燥則生風;又或因兒常啼去淚,淚為肝液,液去陰傷,肝陽鼓動,內風輒發,見蠕動引縮之象。然本臟自病,又為六氣致痙之根,一感外邪,內風隨動,即成痙瘈。

白話文:

身體本身患有痙攣,通常是由於孩子先天體弱,再加上父母過分溺愛,擔心孩子受寒,給他穿厚衣服、蓋厚被子,冬天還用火爐圍著。導致孩子每天都出汗,出汗過多就會損傷氣血,氣血不足則會生風;或者孩子經常哭泣流淚,而淚液是肝臟所生的津液,液體消耗過多會陰虛傷肝,肝陽亢盛,內風很容易發作,呈現出蠕動收縮的現象。然而,身體本身患有痙攣,又是外感六氣導致痙攣的根源,一旦接觸到外界的邪氣,體內的風邪就會隨之而動,就會形成痙攣症。

此內傷二痙,不外燥、濕,而又終於化燥者也。古語云:欲得小兒安,常帶三分飢與寒。此為惜兒秘訣。蓋飢非餓也,飲食清淡有節耳!寒非凍也,不宜厚絮重綿盦成熱病耳!客忤一痙,瑟庵先生云:世俗妄傳驚風之證,惟此乃副其名。此由兒之心膽血虛神怯,偶有所驚,即以致痙。

白話文:

這種內科引起的痙攣,不外乎是燥熱或濕氣,最終都轉變為燥熱。古話說:要想孩子身體好,常讓孩子帶點飢餓和寒冷。這是愛護孩子的祕訣。飢餓不是說挨餓,而是飲食清淡,有節制。寒冷不是凍著,而是不要用厚被子和棉襖捂得發熱。遇到驚嚇而引起的痙攣,瑟庵先生說:世俗錯誤地稱之為驚風,其實這只是個符合其特徵的稱呼。這是因為孩子的肝膽血虛,神氣不足,偶爾受到驚嚇,就會導致痙攣。

所謂風者,非外風也,乃內動之肝風為病耳。見證或有汗,或無汗,面色時青時赤,畏見異言異服,夢中囈語,手足搐搦,與六氣致痙,神氣昏憒者不同,此更為血燥生風之證。余謂小兒諸病,不外燥濕,而又終歸於燥者,固實有明徵也。

白話文:

所謂的「風」,並非指外來的風,而是肝臟內動而產生的「肝風」所致。「肝風」病症表現多樣,可能出汗或不出汗,面色時而發青,時而發紅,害怕看到不熟悉的人或穿著奇特的服飾,睡眠中會胡言亂語,手腳抽搐。和因六氣(風、寒、暑、濕、燥、火)引起的抽筋、精神恍惚不同,這是血燥生風的證據。我認為小兒所有疾病,不外乎燥濕,而最終歸於燥證,這有明確的證據。

至於看法,以色診為第一。凡神充色澤者,天真必厚,易養而少病;神怯神瞪,面色慘淡枯瘁,唇紅不澤者,稟賦必薄,難養而多病。再看其先後天氣質。如先天虧者,必囟門難合,或橘紅、語遲、行遲,或項軟、發穗、青絡常露之類是也;後天虧者,必食少化遲,腹膨,泄瀉,面色唇舌淡白之類是也。又有看虎口紋法,起於滑氏伯仁。

白話文:

在診斷方面,首先看氣色。神氣充足、面色紅潤者,先天之氣必定充沛,容易養育,生病較少;精神萎靡、面色蒼白憔悴、嘴脣發紅而缺乏光澤者,稟賦必定衰弱,難以養育,容易生病。

其次,看先後天的體質。如果是先天不足,必然囟門閉合困難,或者面呈橘紅色、說話和走路遲緩,或者頸項柔軟、頭髮稀少、青筋明顯。如果是後天不足,必然食慾不振、消化不良、腹脹、腹瀉,面色、嘴脣和舌頭蒼白。

此外,還有看虎口紋路的方法,這是滑伯仁提出來的。

歌曰:小兒三歲下,虎口看三關,紫熱紅傷寒,青驚白是疳,淡紅淡黃者,斯為無病看。又謂紋見下節風關為輕,紋見中節氣關為重,紋見上節命關為危,直透三關為大危。世俗推拿一科,從之為法。但滑氏及幼科諸書,均未推原其故。愚按:《靈樞經》云:經脈者,常不可見也。

白話文:

歌曲唱道:對於三歲以下的兒童,看虎口的三條線,紫色或紅色代表傷寒,青色或白色代表疳病(寄生蟲病),淡紅色或淡黃色表示沒有疾病。還有說法認為:紋路出現在虎口最下方的一節(風關)是輕症,出現在中間的一節(氣關)是中症,出現在最上方的(命關)是危症,貫穿三條線的是極度危險。世俗推拿的方法是根據這個理論來推拿的。但是,滑壽的著作和幼科書籍中都沒有詳細說明其原因。我覺得,《靈樞經》中說:經脈正常情況下是看不見的。

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脈之見者,皆絡脈也。凡診絡脈:色青則寒且痛;赤則有熱;胃中寒,魚際絡多青;胃中熱,魚際絡紅: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熱氣也;其青短者,少氣也。診虎口之說,蓋本乎此。但《內經》指百病而言,不專指小兒一科。彼滑氏男左女右之說,未免拘執;且紅為傷寒之說,顯與經背。

白話文:

已身

至以絡脈所見之長短,審病之淺深,固屬法程,而風、氣、命三字,又未免杜撰。夏禹鑄謂小兒亦以四診為法,望色、望苗竅為第一。此說於理甚足。蓋病之傳變不常,即《內經》以色診絡之說,亦不可拘,惟手絡不宜暴露,是為要訣,以過露為血燥生風候也。

白話文:

根據經絡的長短來判斷疾病的深淺,固然是既定的法則,但「風」、「氣」、「命」三字,卻有點牽強附會。夏禹鑄認為,給小兒診病也應使用四診法,其中觀察面色和孔竅是首要的。這種說法很有道理。因為疾病的變化並非一成不變,即使《內經》中關於面色診斷經絡的說法,也不應拘泥。需要注意的是,手部的經絡不應該暴露在外,這是關鍵,因為過度暴露會導致血液乾燥生風。

推拿一法,即《內經》按摩法。小兒惟內傷飲食一證,輕摩其腹,取其轉運,可冀小效,若他病用之,則非徒無益,而又害之矣。針灸法為《靈樞經》所重,但從無挑手絡之理。惟霍亂一證,因氣閉以致血閉,其絡色青黑者,即《內經》其暴黑者留久痹也之說,當針尺澤(膀彎)、曲池(腿彎)二穴,以通氣血,立時有效。此外非深於針法者,皆不可妄針,致傷脈絡。

白話文:

推拿療法源自《內經》的按摩法。對於小兒,僅適用於因飲食不當導致的腹疼,輕輕按摩其腹部,促進腸胃蠕動,可能會有輕微效果。若其他疾病使用推拿療法,不僅無益,反而有害。

針灸療法在《靈樞經》中受到重視,但並沒有隨意針刺經絡的道理。只有霍亂一症,由於氣閉導致血閉,經絡呈現青黑色,類似《內經》中所說的「暴黑者留久痹也」的情況,此時應針刺尺澤(肘彎)和曲池(膝窩)兩個穴位,以疏通氣血,立竿見影。除此之外,非針灸專家,不能隨意針刺,以免損傷經脈。

至於認證,總以燥濕二氣為提綱,以因風因寒因暑為機括,以化火未化火為傳變,以傷陰之輕重為用藥之淺深。春山先生謂痘疹為燥火之甚者也,其次當以痙病為重。痙病,多由燥熱化風,雖名曰風,實是肝陽為病耳!筋失滋養,故致強急,今現燥象。

白話文:

至於辨證上,主要以燥濕兩氣作為綱領,以因風、因寒、因暑作為關鍵,以化火與未化火作為變化規律,以損傷陰液的輕重作為用藥的淺深。春山先生說,痘疹是燥火最盛的,其次應該是痙病。痙病大多是燥熱化風而引起,雖然稱為風,但實際上是肝陽的病變!筋脈失去滋養,所以出現強直,現在出現的是燥象。

治法與大人無異,不必另立法門。試舉其大略言之。風、寒、燥邪初起,發熱、無汗,無論痙與不痙,治以辛潤,如杏仁牛蒡桔梗之類。寒重者加以溫潤,如蔥白、豆豉、鮮生薑之類。風溫、溫熱,治以辛涼,於前辛潤法中,酌加微苦之品,如桑葉、蔞皮、梔皮、連翹、蔗皮、梨皮南沙參之類。熱重酌加涼潤輕品,如銀花、菊花知母羚羊角片、竹葉蘆根、梨汁、蔗汁之類。

白話文:

治療方法和大人沒有不同,不需要另立治療方針。試舉其大要如下:

風、寒、燥邪初起

發熱、無汗,無論痙與不痙,治療方法是用辛潤之品,如杏仁、牛蒡、桔梗之類。

寒重

加用溫潤之品,如蔥白、豆豉、鮮生薑之類。

風溫、溫熱

治療方法是用辛涼之品,在前辛潤法中,酌加微苦之品,如桑葉、蔞皮、梔皮、連翹、蔗皮、梨皮、南沙參之類。

熱重

酌加涼潤輕品,如銀花、菊花、知母、羚羊角片、竹葉、蘆根、梨汁、蔗汁之類。

客邪鼓動內風,痰涎上蒙清竅,厥時冒不知人,或發痙發瘈,前法必佐辛潤以開內閉,如芥子、鮮石菖蒲、薑汁之類。痰涎閉竅:熱痰加貝母、天竹黃、花粉、蔞仁、膽星竹瀝、薑汁之類;濕痰加半夏、蜜炙橘紅之類。燥火甚者,清燥救肺湯在所必用。夾暑夾濕者,加以辛淡,如蔻皮、蔻仁、通草、赤苓、竹葉滑石、鮮荷葉扁豆花之類;夾濕熱者,加薑汁炒木通、薑汁炒黃連之類,苦辛開化。

白話文:

當外邪入侵時會引起體內氣血運行異常,並產生痰液矇蔽肺部,造成昏迷不清,可能會出現抽搐或昏厥。這種情況下,必須使用補氣養陰的藥物來疏通氣血,例如芥菜籽、新鮮石菖蒲、薑汁等。

痰液堵塞肺部:

  • 燥熱型痰液:加入貝母、天竹黃、花粉、蔞仁、膽星、竹瀝、薑汁等化痰清熱的藥物。
  • 濕性痰液:加入半夏、蜜炙橘紅等化痰利濕的藥物。

火氣旺盛者:

使用清燥救肺湯來清熱降燥。

夾雜暑熱或濕氣者:

使用辛涼淡化痰開胃的藥物,例如蔻皮、蔻仁、通草、赤苓、竹葉、滑石、新鮮荷葉、扁豆花等。

夾雜濕熱者:

在上述藥物基礎上,加入薑汁炒木通、薑汁炒黃連等苦辛化痰開鬱的藥物。

陰液虧極者,色瘁竅乾,無涕無淚,口痙不能言語,宜速救液,如生地、麥冬、元參、鮮首烏、阿膠雞子黃、鮮石斛玉竹女貞子龜板牡蠣、決明、燕菜之類。液虛燥甚者,必多進方回,切勿中途易法,致之不救。其有液虛燥極,又有痰熱閉竅,暑濕內伏者,不妨於養液劑中,參以辛潤開竅豁痰,辛潤又能行水去濕。醫不執方,合宜而且,病純藥純,病雜藥雜。

白話文:

對於陰液極度虧損的人,會出現面色憔悴、竅道乾澀、無鼻涕和眼淚、嘴抽搐無法言語等症狀。此時應當迅速補充液體,如生地黃、麥冬、元參、鮮何首烏、阿膠、雞蛋黃、鮮石斛、玉竹、女貞子、龜甲、牡蠣、決明子、燕窩等。對於液體虛弱、燥熱非常嚴重的人,一定要堅持服用藥方,不要中途更換方法,導致無法救治。如果患者既有液體虛弱、燥熱極度的症狀,又有痰熱閉塞竅道、暑濕內伏的情況,可以在滋養液體的藥劑中加入辛潤開竅、化痰的藥物。辛潤之藥既能行水,又能祛濕。醫生不拘泥於藥方,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治療。疾病單純則用藥單純,疾病複雜則用藥複雜。

細玩漢人方法,活活潑潑,如珠走盤,其神妙有不可測者。凡此皆治六氣致病之大略也。

若本臟自痙病,亦不外救液潤燥一法。內傷飲食痙,在濕未化燥時,即須預防後來變痙,及早節制飲食,健運脾陽,如參苓白朮散八仙糕、一味雞金散之類;若已化燥,又須參以甘平微潤,如制首烏、山藥、扁豆、沙苑子、枸杞、菟絲、棗仁、阿膠、龜板、淡菜、燕菜之類。但此病陰陽兩傷,燥濕並病,多不能救。

白話文:

如果自身痙攣是屬於內臟問題,那麼依舊從改善體內水份循環和潤燥入手。

對於內傷飲食導致的痙攣,在濕氣沒有完全轉化為燥氣時,需要預防後續可能發生的痙攣。需要儘早控制飲食,增強脾胃陽氣,可以使用參苓白朮散、八仙糕、一味雞金散等。

但如果已經轉化為燥氣,則需要同時使用甘平微潤的藥材,例如首烏、山藥、扁豆、沙苑子、枸杞、菟絲子、棗仁、阿膠、龜板、淡菜、燕菜等。

不過,這種疾病容易造成陰陽兩虛,燥濕並存,往往難以根治。

客忤痙由血虛神怯而起,審其實有所因,別無他病,用復脈去參、桂、棗、姜,加棗仁、牡蠣。汗多神不寧,時有恐懼者,加煅龍骨、整琥珀、整塊硃砂,取其氣,不取其質,自無流弊。

白話文:

客忤痙攣是由於氣血虧虛、精神怯弱引起的。仔細檢查,如果確診是這種情況,沒有其他疾病,可以使用「復脈湯」治療,將黨參、桂枝、紅棗、生薑加入湯中,再加入棗仁和牡蠣。如果盜汗頻繁、精神不安、時常感到恐懼,可以再加入煅燒過的龍骨、研磨成粉的琥珀和研磨成塊狀的硃砂,取其藥氣,不取其藥質,這樣就不會有副作用。

疳積一證,鞠通先生謂疳者干也,干生於濕,與內傷飲食痙同一病因。夫干生於濕,病之所由起也,而濕已成干,病之所至極也。在濕未成干時,用資生、枳朮等丸,疏補中焦,頗為合拍,仿古人以樂侑食之義,食後擊鼓,鼓動脾陽,使之運化,又以意治病之法。其有因肥甘厚味太過,釀生濕熱疳蟲者,宜加苦寒辛酸,如連、梅、川椒、史君之類。

白話文:

疳積這個疾病,鞠通先生說疳是乾的意思,乾是由濕而生,與因飲食不當導致的痙攣,病因是一樣的。乾是由濕而生,這是疾病開始的時候,而濕已經變成乾,這是疾病發展到極致。在濕還沒變成乾的時候,可以使用資生丸、枳朮丸等藥物,疏通並補益中焦,這與古人邊吃飯邊聽音樂的做法相符。飯後敲鼓,鼓勵脾陽,讓它運行運化,也是一種心理治療方法。如果有因為飲食過於肥甘厚味,導致濕熱疳蟲,應該加入苦寒辛酸的藥物,比如連翹、梅、川椒、石君之類的藥物。

若濕已成疳,則不獨苦寒殺蟲,重傷脾胃,不宜誤用,即資生等丸,亦嫌剛燥耗液,惟都中相傳一方,溫潤補脾,辛潤通絡,一通一補,相需成功,最為妙法。都中方以全蠍三錢,去毒,烘乾為末,每用精牛肉四兩,作肉團數枚,加蠍末少許,蒸熟令兒逐日食之,以蠍末完為度。夫蠍色青屬木,善竄而疏土,其性陰,兼通陰絡,疏脾郁之久病在絡者最良。

白話文:

如果濕氣已經變成疳瘡,就不能單純使用苦寒的藥物殺蟲,這樣會嚴重損傷脾胃,不宜誤用。即使是資生等丸,也因為性質剛燥而容易耗傷體液。不過,都中相傳的有一帖藥方,具有溫潤補脾、辛潤通絡的功效,一通一補,相輔相成,最為妙用。

都中方是用全蠍三錢,去除毒囊,烘乾後研磨成末。每次用精牛肉四兩,做成幾個肉丸,加入少許蠍末,蒸熟讓孩子每天食用,吃到蠍末吃完為止。蠍子的顏色屬青,青色對應五行中的木,木性善於疏通,蠍子可以疏通土性,性質陰,又能通達陰絡,對於脾鬱日久,症結在絡脈上的病症,最為有效。

然其性慓悍,不宜獨用。牛肉甘溫,最善補土。牛肉得全蠍而愈健,全蠍得牛肉而不悍,補脾之體,運脾之用,所以治疳積有殊功。一味雞金散亦最妙。又華陰李孝廉方,用大棗百十枚,去核,象核之大小,實以生軍,麵裹煨熟,搗為丸,如棗核大,每服七丸,日再服,神效。此亦一通一補,潤而不燥者也。

白話文:

它的性情勇猛,不宜單獨使用。牛肉甘溫,最能補脾胃。牛肉和全蠍搭配使用,效果更好,全蠍能抑制牛肉的燥性,補脾益氣,運用脾胃的功能,因此治療疳積有顯著療效。一味雞金散也很妙。

另外,華陰李孝廉有個方子,使用一百一十顆大棗,去核後,做成和棗核一樣大小的丸子,裡面填入生軍(一種中藥),用麵粉包好煨熟,搗碎成丸,像棗核一樣大。每次服用七粒,一日兩次,效果神效。這個方子也是一通一補,潤而不燥的搭配。

按:此二方,不獨治疳積有功,凡類於疳積者,旁通觸類,實開無限法門。西學謂小兒疳積,乃吸液管受病。吸液管者,吸噏食物之精液管也,千支百派,散布大腸夾膜之間,食後少頃,內有精液,始見如白絲然,夾膜有小核甚多,即吸管疊積而成,一切吸管,附近脊處,乃合為一,名曰精液總管,附脊骨而上,至頸骨第七節即屈轉而下,左入頸手回血會管,直達於心。小兒疳積,乃液管凝大閉塞不通,故多食猶瘠。

白話文:

這兩個方劑,不僅對治療疳積有療效,對於類似於疳積的疾病,也可以觸類旁通,確實打開了無限的治療門路。西醫認為小兒疳積是由吸收管病變所致。吸收管,就是吸收食物精液的管道,有千條百支,分佈在大腸夾膜間。飯後不久,管內就會出現精液,最初呈現出白色絲狀,夾膜上有許多小核點,這是吸收管重疊積累而成的。所有吸收管在靠近脊椎的地方會合為一條,叫做精液總管,沿脊骨向上,到達頸椎第七節,然後折轉向下,左邊進入頸手回血會管,直接通達於心臟。小兒疳積,就是吸收管腫大閉塞,不通暢,所以即使多吃東西,身體仍然瘦弱。

按:此與鞠通先生謂疳積生於飲食不節,隱隱相合。經謂婦人腸覃一證,亦與此相仿。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也。

白話文:

存乎也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