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內因類 (5)

回本書目錄

內因類 (5)

1. 水氣

水氣之治,古方概用瀉藥而不及補法,自宋南渡後,創立扶脾之劑,迄至明清諸家,無一不主於調補者。顧古今時異,人之稟受有強弱之不同,非古人之略於補,而後人之嫌於瀉也。雖然,今世虛腫固多,而實腫亦間有之,醫者隨證施治,不必株守一格,庶幾乎其可矣。

白話文:

在水腫的治療上,古代方劑大多使用瀉藥而忽略了補法。自宋朝南渡後,才創立了扶脾的藥方。到了明清時期,各家醫家都主張以調補為主。但是,古今時異,人的體質有強弱之分,並不是古代醫家略於補法,而是後世醫家嫌棄瀉法。即使如此,現在水腫以虛證居多,但實證水腫也有時而出現。醫生施治必須根據證據,不必拘泥於一種方式,這樣才能取得好的療效。

病起於脾腎,腎者主水,脾胃俱主土,土性剋水。脾與胃合,相為表裡,胃為水穀之海。今胃虛不能黑豆水氣,使水氣滲泄經絡,浸漬腑臟。脾得水濕之氣加之則病,脾病則不能制水,故水氣獨歸於腎,三焦不瀉,經脈閉塞,故水氣溢於皮膚而令腫也。(《病源論》)

白話文:

疾病的根源在於脾腎。腎主水,脾胃都主土,土性克水。脾與胃結合,互相為表裡,胃是水穀之海。現在胃虛弱不能消化吸收水液,水液滲入經絡,浸漬腑臟。脾受到水濕侵襲,就發生了疾病;脾病就不能控制住水液,所以水液獨自歸於腎臟。三焦不暢通,經脈阻塞,所以水液溢出皮下而導致水腫。(《病源論》)

水病者,由腎脾俱虛故也。腎虛不能宣通水氣,脾虛又不能制水,故水氣盈溢,滲泄皮膚,流遍四肢,所以通身腫也。令人上氣體重,小便黃澀,按之隨手而起是也。(同上)

白話文:

患有水腫的人,是因為腎臟和脾臟虛弱。腎臟虛弱,無法宣通水氣,脾臟虛弱,又無法控制水,因此水氣盈溢,滲出皮膚,流遍四肢,所以全身腫脹。讓人上氣、體重,小便黃澀,按壓腫脹處,手一離開就又彈起來。

水腫為病,皆由真陽缺少,勞傷脾胃,脾胃既寒,積寒化水。蓋脾者土也,腎者水也,腎能攝水,脾能捨水。腎水不流,脾舍堙塞,是以上為喘呼咳嗽,下為足膝胻腫,面浮腹脹,小便不利,外腎或腫,甚則肌肉崩潰,足脛流水,多致不救。(《濟生》)

白話文:

水腫為病,都是由真陽不足,勞傷脾胃所致,脾胃既寒,積寒化水。脾屬土,腎屬水,腎能吸收水,脾能排出水。腎水不能正常循環,脾的排水功能被堵塞,所以上面出現氣喘、咳嗽,下面出現足膝胻腫,面浮腹脹,小便不利,外腎腫大,嚴重時肌肉會崩潰,足脛流膿水,多會導致死亡。(《濟生》)

腎者胃之關,不惟因腎氣不化而後閉,其胃之病者而關亦自閉矣。其水不待腎水而生,所飲之水亦自聚矣。蓋胃主中焦,為水穀之海,胃氣和,則升降出納之氣行,水穀各從其道而輸泄也。胃氣不和,則出納之關皆不利,故水穀之津液,皆積聚而變水也。(《準繩》)

白話文:

腎臟是胃氣的關口,腎氣不能轉化水液,就容易閉阻,不過,即使是胃出問題,關口也會跟著閉阻的。胃中積水並不一定是由於腎臟的水液積聚,喝下去的清水也會在胃中積聚。胃在中焦的位置,管理消化與吸收的功能,胃氣正常運作後,水液和食物會從胃部輸送各個臟腑,如果胃氣不正常,就不能正常輸送,水液和食物就會積聚在胃部變成水。

虛人氣脹者,脾虛不能運氣也。虛人水腫者,土虛不能制水也。水雖制於脾,實則統於腎,腎本水臟,而元陽寓焉。命門火衰,既不能自制陰寒,又不能溫養脾土,則陰不從陽,而精化為水,故水腫之證多屬火衰也。(《必讀》)(按:《醫學管見》曰:水腫之證,蓋水盛而火不能化也。

白話文:

身體虛弱、氣脹的人,是脾虛不能運化氣的緣故。身體虛弱、水腫的人,是脾虛不能制水的緣故。水雖然是脾臟控制的,但實際上是受腎臟支配的。腎臟是水臟,元陽寄居其中。如果命門火衰弱,就不能控制陰寒,也不能溫養脾土,那麼陰不從陽,精華就會變成水,所以水腫的症狀大多與元陽衰弱有關。(《必讀》)(按:《醫學管見》說:水腫的症狀,是水盛而火不能化所致。

火衰而不能化水,故水之入於脾胃者,皆滲入血脈骨肉,血亦化水,肉發腫脹,皆自然之理也。此李氏所本。又水腫多屬陽虛,景岳有說,錄在《脹滿》氣證水證條,宜參。)

白話文:

腎臟陽氣衰弱,不能將水運化成尿液排出,因此進入脾胃的水分,都滲入血脈骨肉中,血液也變成水,肌肉因此腫脹,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道理。這是李氏的理論根據。另外,水腫多半是屬於陽虛引起的。張景嶽曾經說過,將內容摘錄在《脹滿》氣證水證這一條裡,適合參考。

所因多種,(虛實之別)卒腫滿,身面皆洪大。凡此滿,或是虛氣,或是風冷氣,或是水飲氣。(《肘後》)

白話文:

造成滿症的原因有很多種,(虛實不同)最終導致腫脹飽滿,身體和臉部都非常腫大。所有的這些滿症,或是因為虛氣,或是因為風寒之氣,或是因為水飲之氣。(《肘後》)

人中百病難療者,莫過於水也。水者腎之制也,腎者人之本也。腎氣壯則水還於海,腎氣虛則水散於皮。又三焦壅塞,榮衛閉格,血氣不從,虛實交變,水隨氣流,故為水病。有腫於頭目者(按:目疑面訛),有腫於腰腳者,有腫於四肢者,有腫於雙目者,有因嗽而發者,有因勞而生者,有因凝滯而起者,有因虛乏而成者,有因五臟而出者,有因六腑而來者,類目多種而狀各不同。

白話文:

在所有難以治癒的疾病中,水腫是尤為難治的。水是腎臟的精華,而腎臟是人體的根本。腎氣旺盛,水液就會迴流到腎臟,腎氣虛弱,水液就會散佈到皮下。另外,三焦壅塞,氣血不通,虛實交錯,水液隨氣流而走,所以形成了水腫。水腫可以發生在頭面部、腰腳、四肢、雙眼等部位。有的水腫是因咳嗽而引起,有的因勞累而產生,有的因氣血瘀滯而形成,有的因氣血虛弱而形成,有的因五臟功能失調而引起,有的因六腑功能失調而引起。水腫的種類繁多,症狀各有不同。

所以難治者,由此百狀,人難曉達;縱曉其端,則又苦人以驕恣,不循理法,觸冒禁忌,不能備矣。(《中藏經》)

白話文:

因此,難以治療的狀況有很多種,一般人很難理解透徹。即使能夠理解其病因,但又會遇到病人驕縱任性、不遵守醫理和禁忌,無法依法治療。

膜外氣者,或謂之水病,起於他疾,不可常定。或因患瘧,或因積勞,或因腎臟中風,或因肺腑傷冷,或因隔上氣,或因沖熱遠行,或因酒肉中所得。始於肺,終於腎。或因咳嗽,或多涕唾,或因蓄聚冷氣,壅塞不散,遂使肺臟熱氣攻心,五臟冷氣下化為水,流入膀胱,在大腸膜外。所以切脈不能知,針灸不能及。

白話文:

膜外氣:或稱水病,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並沒有固定的病因。可能因為患了瘧疾、積勞成疾、腎臟中風、肺腑受涼、隔膜上有氣、沖熱遠行、飲酒吃肉引起。它從肺開始,最後影響到腎。可能因為咳嗽、多涕唾,或因囤積冷氣,阻塞不散,導致肺臟熱氣攻心,五臟冷氣向下化為水,流入膀胱,在大腸膜外。所以切脈無法知道,針灸也無法治療。

蓋人腎為命本,不可虛也,本固即葉茂,本虛即易枯,況四時衰旺,皆乘腎臟之氣,腎損即五臟皆衰,是致胃閉而脾不磨,氣結而小便澀。(《聖濟》引徒都子膜外氣方)(按:徒都子大意,謂肺受寒邪,傳之於腎,腎氣虛弱,脾土又衰,不能制水。然語意不確,姑舉於此。

白話文:

這種疾病通常是由於長期患有氣急不癒,或是由消渴、黃疸、支飲、虛損大病癒後,沒有及時治療,或由產後、腳氣腫滿、久患癖瘕,長期使用利下藥物,或由於飲水不消化,三焦決漏,小便不利,演變成這種疾病。(《雞峯》)(按:或從虛損大病幾句話,出自《肘後》,應該參考後證候總說。)

凡諸實證,或六淫外客,或飲食內傷,陽邪急速,其至必暴,每成於數日之間。若是虛證,或情志多勞,或酒色過度,日積月累,其來有漸,每成於經月之後。然治實頗易,理虛恆難。(《必讀》)

白話文:

凡是實證,或者是六淫外邪侵襲,或者飲食內傷,陽邪發展得很快,發作一定很猛烈,往往在幾天之內形成。如果是虛證,或者是情志過度勞累,或者酒色過度,日積月累,發病逐漸加重,往往在一個月之後形成。所以治療實證比較容易,治療虛證常常困難。

腫者肌肉之腫也,脹者腹中之脹也,蓋腫屬脾而脹屬肝,腫輕而脹重也。如單脹而不腫,則肝邪橫行,木專剋土,蟲斯成矣,不易治也;惟腫脹兼有之,則陽氣猶行,十可救五,但在分類而酌處之。

白話文:

腫脹是指肌肉的腫脹,脹是指腹部,腫脹屬於脾,脹脹屬於肝臟,腫脹輕微而脹脹重。如果只有脹脹而沒有腫脹,肝臟就虛弱,木頭專門剋制脾臟,蟲子就會產生,很難治療;只有腫脹兼有脹脹,則陽氣仍行,十個可以救活五個,但在分類和考慮之後。

予以腫脹之證,治在中宮,故有痰裹食積,以致清氣不升,濁氣不降而成之者;有痰裹汙血,以致榮衛不從,逆於肉裡而成之者;有濕熱相生,隧道阻塞而成之者;有燥熱衝擊,秘結不行而成之者。此四者,皆有餘之證也。

白話文:

用於治療因腫脹導致的疾病,則治療應該在中宮,所以有痰液包裹食物積聚,導致清氣不能上升,濁氣不能下降而形成的腫脹;有痰液包裹汙血,導致榮衛之氣不能運行正常,逆於肉中而形成的腫脹;有濕熱相互產生,導致管道阻塞而形成的腫脹;有燥熱衝擊,導致祕結不通而形成的腫脹。這四種情況,都是有餘的病證。

有服寒涼太過,飲食頻傷,以致中氣虛衰,郁遏不運而成之者;有痢疾之後(《醫方集解》作大病後),正氣衰憊,邪熱不息,以致通身浮腫肉硬而成之者;又有始則為氣,終則為水,小便不利,水液遊行,脾莫能制而為水腫者。此三者,皆不足之證也。故有餘者清之消之降之,不足者補之益之,毋混治也。

白話文:

有的人服用寒涼藥物過多,飲食上也經常吃傷脾胃的食物,導致脾胃虛弱,運行不暢而引起水腫;有的人在痢疾之後(《醫方集解》中認為是大病之後),正氣虛弱,餘邪未清,導致全身浮腫,肌肉堅硬;還有人一開始是氣虛,最後變成水腫,小便不利,水液在體內流動,脾胃不能控制,於是形成水腫。這三種情況,都是屬於虛證。所以,治療有餘之證時,要採用清熱、消積、降氣的方法;治療不足之證時,要採用補益的方法,不能混淆治療。

大抵此證初起易治,以正未虛而邪未旺也;久遂難痊,以邪已熾而正已衰也。(《蒼生司命》)

脈法,水病脈洪大者可治,微細者不可治。水病脹閉,其脈浮大軟者生,沉細虛小者死。水病腹大如鼓,脈實者生,虛者死。(《脈經》)大要看尺脈,腫盛而尺脈如絲,或洪浮按之無根者,皆不可下,此死脈也。(《朱氏》)

白話文:

脈法,水腫病人的脈象洪大有力的可以治癒,細微無力的則不能治癒。水腫病人胸腹脹滿、呼吸困難,脈象浮大而軟的是可以活下去的,脈象沉細、虛弱、微小的是要死亡的。水腫病人腹部大得像鼓,脈象實的是可以活下去的,脈象虛的是要死亡的。(《脈經》)

主要看尺脈,腫脹盛大(程度)而尺脈細如絲,或脈浮大而按之無根的,都不可以急於下藥,這是死亡的脈象。(《朱氏》)

證候總說,水病之初,先目上腫起,如老蠶色,俠頸脈動,股里冷,脛中滿,按之沒指,腹內轉側有節聲,此其候也。不即治,須臾身體稍腫,肚盡脹,按之隨手起,則病已成,猶可為治。此皆從虛損大病,或下痢後,婦人產後,飲水不即消,三焦受病,小便不利,乃相結,漸漸生聚,遂流諸經絡故也。(《肘後》)

白話文:

關於水病的總體症狀:水病的初期,先出現眼皮腫脹,像是老蠶的顏色,頸動脈搏動,大腿內側冰冷,小腿腫脹,按壓會留下手指印,腹部轉動時有節律性的聲音,這是水病的徵兆。如果不立即治療,不久後身體會逐漸腫脹,肚子會脹滿,按壓時會隨手反彈,這時水病已經形成,但仍然可以治療。造成水病的原因通常是身體虛弱,罹患大病或腹瀉後,或是婦女產後,飲水沒有及時消化,導致三焦受損,小便不暢,體內水分漸漸蓄積,最終流向全身的經絡和血管。

輕重之候,在大小便耳。若小便不通,則氣壅,攻擊腹內,衝出膜外,化而為水,使人手足頭面浮腫。若大小便微澀則微腫,極澀則極腫,大小便俱不通,三日即遍身洪腫,至重則陰亦腫。夫陰腫有二:有腫而小便自出者,有腫而小便出澀者。又有莖頭連小腹臍皆腫者,此併為死候,宜速治之。

白話文:

輕重病情的判斷,主要看大小便的通暢與否。如果小便不通,則氣血鬱積,衝擊腹腔,衝破腹膜,化為水腫,使人手足頭面浮腫。如果大小便微澀,則浮腫輕微;極其澀則浮腫嚴重;大小便都不通,三天以後就全身洪腫,病情嚴重到極點則陰部也腫脹。陰部腫脹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陰部腫脹而小便自出;另一種是陰部腫脹而小便出澀。還有一種是陰莖頭連著下腹部和臍部都腫脹的,這些都是死亡的前兆,應儘快治療。

若患此疾,腫亦不常定,或先手足面目浮腫,或先腰肋微腫,或先手足小腫。其候或消或甚,三五日稍愈,或三五日再發,亦以小便通澀為候,積漸變成洪腫。婦人得之,與此略同。凡患此疾,令人腹脹煩悶,胸間氣急。此由肺脹甚,即喘如牛吼,坐臥行立不得,或中夜後氣攻胸心,重者一年、二年方死,有一月、兩月死者。若將息失度,誤食毒物,一日、五日即甚也。

白話文:

罹患此疾病時,水腫的位置並非固定不變,可能先從手足及臉部開始腫脹,或者先從腰部和肋骨處微微腫脹,也可能先從手足處稍微腫起。這種疾病的症狀時好時壞,每隔三五天可能會稍微好轉,或每隔三五天又會再次發作。排尿不通暢是此疾病的另一個症狀,病情可能會逐漸發展成全身性水腫。女性罹患此疾病時,症狀與男性大致相同。總之,罹患此疾病的人會感到腹脹、煩躁、胸悶,並伴有呼吸急促的症狀。這是由於肺部腫脹嚴重所致,患者可能會發出類似牛吼的喘鳴聲,連坐著、臥著、走著、站著都感到非常困難。有些患者會在半夜後出現氣攻胸心的症狀。情況嚴重的,可能需要一兩年才會死亡,但也有些患者可能在一個月或兩個月內就去世了。如果患者沒有適當地休息,或誤食有毒的食物,病情可能會在一天或五天內迅速惡化。

(《聖濟》引徒都子)

項頸脈動,睡起眼浮,下如蠶臥,足脛腫,股間冷,身重倦行,行即喘急,面有時而白及光澤,準頭黑,腸間瀝瀝如水鳴,鼻尖常冷,小便赤澀,雖頻數,絕微細,大便燥結,臥即哽氣,或喉中如水雞聲,腹脅滿悶,咳嗽不止,凡此皆水證也,不可盡紀。(《雞峰》)

白話文:

脖子有脈動、睡醒後眼睛浮腫,下面像蠶一樣臥著,腳脛腫脹,大腿間冰冷,身體沉重,走路疲倦,走路就氣喘急促,臉有時又白又亮,鼻子尖端發黑,腸子裡像水聲一樣咕嚕咕嚕響,鼻子尖端經常發冷,小便發紅刺痛,小便雖然頻繁,但極其細微,大便乾燥結塊,躺臥時就氣哽,或喉嚨中有像水雞叫的聲音,腹部和脅部飽滿鬱悶,咳嗽不止,凡此都是水證,不能全部記錄。

陰陽,經曰:治水之法,腰以上腫宜發汗,腰以下腫宜利小便。此至當之論,然腫滿最慎於下,當辨其陰陽。陰水為病,脈來沉遲,色多青白,不煩不渴,小便澀少而清,大腑多泄,此陰水也,則宜用以溫暖之劑,如實脾散、復元丹是也。陽水為病,脈來沉數,色多黃赤,或煩或渴,小便赤澀,大腑多閉,此陽水也,則宜用清平之藥,如疏鑿飲子鴨頭丸是也。(《濟生》)(鴨頭丸用甜葶藶、豬苓、漢防己,綠頭鴨血為丸。)

白話文:

陰陽,《濟生》中說,治療水腫的方法是,腰以上浮腫宜發汗,腰以下浮腫宜利尿。這些是正確的論述,但浮腫最重要的是辨別陰陽。陰水為病,脈象沉遲,面色多青白,不煩渴,小便澀少而清,大便多泄,這是陰水,宜用溫暖的藥劑,如實脾散、復元丹等。陽水為病,脈象沉數,面色多黃赤,或煩或渴,小便赤澀,大便多閉,這是陽水,宜用清平藥物,如疏鑿飲子、鴨頭丸等。(鴨頭丸的成分有甜葶藶、豬苓、漢防己,用綠頭鴨血為丸。)

陽水多外,因涉水冒雨,或兼風寒暑氣而見陽證;陰水多內,因飲水及茶酒過多,或飢飽勞役房欲而見陰證。陽水先腫上體,肩背手膊,手三陽經;陰水先腫下體,腰腹脛跗,足三陰經。(《入門》)

白話文:

陽水多發於體外,原因在於涉水冒雨,或兼受風寒暑氣而出現陽性症狀;陰水多發於體內,原因在於飲水及茶酒過多,或飢餓飽食、勞役房欲過度而出現陰性症狀。陽水先腫脹上體,肩背手膊,這是手三陽經的部位;陰水先腫脹下體,腰腹脛跗,這是足三陰經的部位。(《入門》)

大都陽證多熱,熱證多實;陰證多寒,寒證多虛。先滯於內而後及於外者,多實;先腫於表而漸及於內,或外雖脹而內不脹者,多虛。小便紅赤,大便秘結者,多實;小便清白,大便稀溏者,多虛。脈滑有力者,多實;弦浮微細者,多虛。形色紅黃,氣息粗長者,多實;形容憔悴,聲音短促者,多虛。

白話文:

大多數的陽性癥狀通常是熱性的,熱性癥狀通常是實證;陰性癥狀通常是寒性的,寒性癥狀通常是虛證。先在體內淤滯,然後波及到體外者,大多是實證;先在體表腫脹,逐漸波及到體內,或者外觀雖然腫脹,但內部不腫的,大多是虛證。小便發紅發赤,大便乾結的,大多是實證;小便清澈發白,大便稀溏的,大多是虛證。脈搏滑動有力的人,大多是實證;脈搏弦細浮沉的人,大多是虛證。外形、氣色發紅發黃,呼吸粗長的人,大多是實證;身形憔悴,聲音短促的人,大多是虛證。

年青少壯,氣道壅滯者,多實;中年積勞,神疲氣怯者,多虛。虛實之治,反如冰炭,若誤用之,必致害矣。(《景岳》)(按:此條原出其《脹滿》中,《必讀》舉之《水腫》門,今從之。)

白話文:

年輕力壯的人,氣道壅滯的人,大多是實證;中年積勞,精神疲乏、膽怯的人,大多是虛證。虛證和實證的治療方法,就像冰和炭一樣相反,如果用錯了,必定會造成傷害。(出自《景嶽》)(注意:此條原本出自景嶽的《脹滿》篇,必讀將它歸入《水腫》篇,現在沿用此歸類。

風水,風水病者,由脾腎氣虛弱所為也。腎勞則虛,虛則汗出,汗出逢風,風氣內入,還客於腎,脾虛又不能制於水,故水散溢皮膚,又與風濕相搏,故云風水也。令人身浮腫,如裹水之狀,頸脈動,時咳,按腫上,凹而不起也,骨節疼痛而惡風是也。脈浮大者,名曰風水也。(《病源論》)

白話文:

風水病,是由脾腎氣虛弱引起的。腎勞則虛,虛則汗出,汗出逢風,風氣內入,還客於腎,脾虛則不能制於水,所以水散溢皮膚,又與風濕相搏,故云風水也。令人身浮腫,如裹水之狀,頸脈動,時時咳嗽,按腫上,凹陷不起,骨節疼痛而惡風,脈浮大者,名曰風水。(出自《病源論》)

有兒十五歲,病身體腫,脈浮數,大便自利,米穀不化,此成風水病,以越婢加朮湯主之。五苓散亦可兼服,然止治風水,不及此。(《雞峰》)

白話文:

有個15歲的兒子,患有身體腫脹的疾病,脈搏浮而數,大腸虛弱、稀鬆,米飯不能消化。這是由水土風氣引起的疾病,用越婢加朮湯治療為主。五苓散也可以同時服用,但是隻能治水土病,療效不如越婢加朮湯。 (《雞峯》)

凡外感毒風,邪留膚腠,則亦能忽然浮腫,如東垣所謂八益之邪,自外而入者是也。然其來必速,其證則必有脈緊及頭疼骨痛等證,方是外感之候,先宜解散其邪。(《景岳》)

白話文:

凡是外感風邪毒邪,邪氣停留於皮層肌肉之間,也有可能突然浮腫,就像東垣所說的八益之邪,從外侵入的風邪就是這種情況。但是它的到來一定會很快,它的症狀也一定有脈搏緊,以及頭痛、骨頭關節疼痛的症狀,這纔是外感風邪的徵兆,首先應該驅散外邪。

皮水,肺主於皮毛,腎主於水,腎虛則水妄行,流溢於皮膚,故令身體面目悉腫,按之沒指而無汗也。腹如故而不滿,亦不渴,四肢重而不惡風是也。脈浮者,名曰皮水也。(《病源論》)

白話文:

皮水:肺主皮毛,腎主水,腎虛則水液妄行,流溢於皮膚,因此令全身、面目浮腫,按壓皮膚表面時會凹陷不反彈,並且沒有汗液的症狀。腹部仍舊正常,且不感到腹脹,口也不渴,四肢沉重但不畏寒。脈象浮的,稱為皮水病。

夫水之病,皆由腎虛所為,腎虛則水流散經絡,始溢皮毛。今此毛水者,乃肺家停積之水,流溢於外。理陰煎,故余經未傷,皮毛先傷,因名毛水也。(同上)

白話文:

水性疾病都是因為腎虛導致的,腎虛則水流散到經絡中,開始漫溢到皮毛組織。現在這種毛水,是屬於肺積聚的水,流溢到體外。理陰煎,所以其他經絡系統沒有受傷,唯有皮毛組織先受傷,所以稱之為毛水。

大腹水腫,夫水腫病者,皆由榮衛痞澀,腎脾虛弱所為。而大腹水腫者,或因大病之後,或積虛勞損,或新熱食竟,入於水。自漬及浴,令水氣不散,流溢腸外,三焦閉塞,小便不通,水氣結聚於內,乃腹大面腫。故四肢小,陰下濕,手足逆冷,腰痛上氣,咳嗽煩疼,故云大腹水腫。(《病源論》)(按此即正水證,仍列於斯。)

白話文:

腹水腫脹,這種水腫病,都是由於榮衛氣血不通暢,腎臟和脾臟虛弱造成的。至於腹水腫脹的人,有的因大病之後,或長期積勞成虛,或吃生冷食物,侵入體內變成水。自己浸泡或洗澡,使水氣不能散發,流溢腸外,三焦閉塞,小便不通,水氣積聚在體內,於是腹部腫脹,面部浮腫。所以四肢瘦小,陰部潮濕,手腳冰涼,腰痛,氣短,咳嗽,煩躁疼痛,所以說是大腹水腫。(《病源論》)(按這也就是正水證,仍然列入這裡。)

石水,腎主水,腎虛則水氣妄行,不依經絡,停聚結在臍間,小腹腫大𩊅如石,故云石水。其候引脅下脹痛而不喘是也。脈沉者名曰石水,尺脈微大亦為石水。腫起臍下至小腹,垂垂然上至胃脘,則死不治。(《病源論》)

白話文:

石水,腎臟是水之主,腎虛則水氣亂行,不循經絡,積聚在肚臍之間,小腹部腫大如石,因此稱之為石水。其症狀是,兩脅下脹痛,但不喘。脈搏沉細的稱為石水,尺脈微弱巨大的也是石水。腫脹從臍下開始,一直蔓延到小腹,逐漸向上發展到胃部,則死亡無法治療。(《病源論》)

若腹脹如鼓,按之堅硬,腹中時痛,始起於目下微腫,時喘,小便不利,四肢瘦削,其脈自沉,大便利則逆,謂之石水。繞臍堅硬,腹不痛者,謂之鼓氣。(《雞峰》)

白話文:

如果腹部脹得像鼓一樣,按壓時感覺堅硬,腹中時常疼痛,最初始於眼睛下方微微腫脹,有時呼吸急促,小便不順暢,四肢消瘦,脈搏緩慢而沉穩,大便後便意反而更重,這種情況叫做石水症。如果肚臍周圍堅硬,腹部不痛,則叫做鼓氣症。(出自《雞峯》)

代州錢防禦,命孫兆診之,脈得沉緊數,六至以上,外證目下腫,鼻準亦腫,唇色紫,自心以下,腹大腫脹,外陰器腫脹如升,按之如石堅,舉動即喘,咳逆痰涎,口苦幹渴。云得病已及兩月,醫者皆云下虛風氣,近曾臍下著灸,三里亦灸之。兆告曰:病名石水,主治不對,故不愈。

白話文:

代州的錢防禦,叫孫兆診治,脈搏沉緊而數,六次以上,外證是眼睛下面腫,鼻子尖也腫,嘴脣發紫,從心窩以下,肚腹腫脹,外陰器官腫脹得像升子那樣大,按壓時堅硬如石頭,稍微動一下就喘,咳嗽、氣逆、痰涎流出,嘴巴苦澀、乾渴。說生病已經兩個月了,醫生都說他是下虛風氣,最近曾在肚臍下施灸,也灸了三里穴。孫兆告訴他說:病名叫做石水,主治的方法不對,所以才沒治好。

仲景曰:腰下及腹腫者,皆利其小便。又曰:腹滿口舌乾燥,此腹中有水也,方以防己葶藶椒目大黃丸主之。遂與服三丸,日三,少覺胸腹快。遂與《聖惠方》治十水葶藶散,初服三錢,以蔥漿水酒下,食頃,以蔥漿稀粥投之。隔日一服,每服葶藶散之日,至日中暮,更服防己椒目葶藶大黃丸三服,次日但進丸子三服。

白話文:

仲景說:腰部以下和肚子腫脹的人,都要讓小便通暢。又說:肚子脹滿口舌乾燥,這是腹部有水,可以用防己、葶藶(ting li)子、椒目、大黃丸治療。於是給他吃了三丸藥,一天三次,沒多久感到胸腹舒暢。然後又給他用了《聖惠方》中的治十水葶藶散,剛開始服用三錢,用蔥汁水酒送服,吃完飯後,再用蔥汁稀粥送服。隔天服用一次,每服用葶藶散那天,到中午黃昏,再服用防己、椒目、葶藶、大黃丸三次,第二天只服用這三丸藥。

凡十日,覺大便快利,腫脹喘咳已減三之一,二十日,病去三之二,自此消息加減,三十日而全愈。(《雞峰》)

白話文:

過完十天,病人感覺大便痛快,腫脹、氣喘咳嗽減少了三分之一。二十天後,病情已好了三分之二。此後,疾病逐漸減輕,三十天後痊癒。

腫有四證,(婦人)水之為腫特一耳,曰風,曰氣,曰血,合而有四焉。風腫者,皮粗,麻木不仁,走注疼痛。氣腫者,皮厚,四肢瘦削,腹脅脹膨。其或煩躁漱水,迷忘驚狂,嘔逆煩悶,皮間有紅縷赤痕者,此血腫也。婦人經脈壅閉,敗血停腐,尤多見之。然婦人懷胎,亦有氣遏水道而虛腫者,此但順氣安脾,飲食無阻,既產而腫自消。若產後發腫,則虛退而告殂矣。(《直指》)

白話文:

水腫有四種證候,(婦女)水腫只是一種,分別是風、氣、血,合起來有四種。風腫的症狀是,皮膚粗糙,麻木不仁,疼痛遊走不定。氣腫的症狀是,皮膚厚重,四肢瘦削,腹腔和脅部脹滿。如果有煩躁不安、漱口喝水、神志迷亂、驚恐發狂、嘔吐噁心、煩悶不安,皮膚中有紅絲和紅色斑痕的症狀,這就是血腫。婦女的經脈閉塞,敗血停滯腐敗,這種情況尤為常見。但是,婦女懷孕也會出現氣體阻滯水道而導致虛腫的情況,這種情況只需要順氣安脾,飲食無阻,分娩後腫脹就會自然消失。如果產後發生腫脹,那麼虛弱就會加重而死亡。(《直指》)

不伏水土,不伏水土者,言人越在他境,乍離封邑,氣候既殊,水土亦別,因而生病,故云不伏水土。病之狀,身體虛腫,或下利而不能食,煩滿氣上是也。(《病源論》)

白話文:

水土不服:水土不服是指人到了另一個地方,離開了原來的住所後,由於氣候和水土的變化,而生病的狀態。生病時,身體會感到虛弱、腫脹,或會腹瀉、不能進食,以及感到煩悶、氣體往上頂的症狀。(《病源論》)

腫喘相因,喘與脹,二證相因,必皆小便不利,喘則必生脹,脹則必生喘,但要識得標本先後。先喘而後脹者,主於肺;先脹而後喘者,主於脾。何則?肺金司降,外主皮毛。經曰:肺朝百脈,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又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是小便之行,由於肺氣之降下而輸化也。若肺受邪而上喘,則失降下之令,故小便漸短,以致水溢皮膚而生腫滿焉。此則喘為本而腫為標,治當清金降氣為主,而行水次之。脾土惡濕,外主肌肉,土能剋水。若脾土受傷,不能制水,則水濕妄行,浸漬肌肉,水既上溢,則邪反侵肺,氣不得降而生喘,此則腫為本而喘為標,治當實脾行水為主,而清金次之。苟肺證而用燥脾之藥,則金得燥而喘愈加;脾病而用清金之藥,則脾得寒而脹愈甚矣。近世治喘脹者,但知實脾行水,而不知分別肺脾二證,予故為發明之。(《雜著》)(按:《統旨》本於此說,更曰:先腫而後喘者,是腎水上溢侵肺,以致氣壅窒礙,不得降下而生喘。)

白話文:

腫脹和喘息是相互影響的兩種疾病,患者通常會出現小便不利的情況。喘息通常會導致腫脹,腫脹也會導致喘息,但要分清哪個是主要原因,哪個是次要原因。

如果先出現喘息,然後出現腫脹,則主要原因在於肺。這是因為肺金具有下降的功能,負責皮毛的外在功能。經典醫書有云:「肺朝百脈,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又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這說明瞭小便的排出是由肺氣下降並輸化而成的。

如果肺部受到邪氣侵襲而導致喘息,則肺氣下降的功能就會減弱,導致小便減少,進而導致水液溢出皮膚而形成腫脹。這種情況下,喘息是主要原因,腫脹是次要原因。治療時,應以清肺降氣為主,同時兼顧行水。

如果先出現腫脹,然後出現喘息,則主要原因在於脾。這是因為脾土厭惡濕氣,負責肌肉的外在功能,且脾土具有剋制水的能力。如果脾土受損,則無法控制水液,水濕就會亂行,浸漬肌肉。水液上溢後,邪氣就會反過來侵犯肺部,導致氣機下降受阻而引發喘息。這種情況下,腫脹是主要原因,喘息是次要原因。治療時,應以健脾行水為主,同時兼顧清肺。

如果將治療肺證的燥脾藥物用於治療脾病,那麼肺金會變得更加乾燥,喘息會更加嚴重。反之,如果將治療脾病的清肺藥物用於治療肺證,那麼脾臟會變得更加寒冷,腫脹會更加嚴重。

近世醫家在治療喘脹時,往往只知道健脾行水,卻不知道區分肺證和脾證。因此,我特別在此闡述,以便大家能夠正確診斷和治療這兩種疾病。(《雜著》)(按:《統旨》本於此說,更曰:先腫而後喘者,是腎水上溢侵肺,以致氣壅窒礙,不得降下而生喘。)

死證,病人榮衛竭絕,面浮腫者死。病人卒腫,其面蒼黑者死。病人手掌腫無文者死。病人臍腫反出者死。病人陰囊莖俱腫者死。病人脈絕口張足腫,五日死。病人足趺腫,嘔吐頭重者死。病人足趺上腫,兩膝大如斗者,十日死。(《脈經》)(按:此諸條中,有宜該諸病者,姑列於此。)

白話文:

死亡的跡象

病人的氣血枯竭,臉部腫脹的,會死亡。病人突然腫脹,臉色蒼黑,會死亡。病人手掌腫脹,沒有紋路,會死亡。病人臍部腫脹,反常突出的,會死亡。病人陰囊莖部都腫脹的,會死亡。病人的脈搏斷絕,嘴巴張開,腳腫脹的,五天後會死亡。病人腳背腫脹,嘔吐頭暈的,會死亡。病人腳背往上腫脹,雙膝大如鬥,十天後會死亡。(《脈經》)(注意:以上諸條中,若有症狀適用於其他疾病的,暫時歸類於此。)

葛氏方云:凡腫有五不治:面腫倉黑(《千金翼》倉作蒼),肝敗不治。掌腫無理滿滿(《翼》無滿滿二字),心敗不治。臍滿腫反者,脾敗不治。腹滿無文理,肺敗不治。陰腫不起,腎敗不治。(《醫心方》)(《煙霞聖效方》曰:面生黑色者肝死,兩肩凸者肺死,臍中突出脾死,兩手無紋者心死,下注腳腫者腎死。此五證內顯一證者,不治也。)

白話文:

葛氏方說:凡是腫脹有五種情況是無法治癒的:面部腫脹並呈深黑色,說明肝臟已經衰敗,無法治癒。手掌腫脹且沒有條理的紋路,說明心臟已經衰敗,無法治癒。肚臍腫脹且鼓脹,說明脾臟已經衰敗,無法治癒。腹部腫脹且沒有條理的紋路,說明肺臟已經衰敗,無法治癒。陰部腫脹且不消退,說明腎臟已經衰敗,無法治癒。《醫心方》中也說:面部生出黑色的人是肝臟已經衰敗,兩肩凸起的人是肺臟已經衰敗,肚臍突出的人是脾臟已經衰敗,兩手沒有紋路的人是心臟已經衰敗,下肢腫脹的人是腎臟已經衰敗。如果出現這些症狀中的任何一項,就意味著無法治癒。

水病有五不治:第一,唇黑傷肝。第二,缺盆平傷心。第三,臍出傷脾。第四,足下平滿傷腎。第五,背平傷肺。凡此五傷,必不可治。(《病源論》)

白話文:

水病有五種不能治好的情況:

  1. 嘴脣發黑,表示肝臟受損。

  2. 肚臍突出,表示脾臟受損。

  3. 足底平滿沒有腳弓,表示腎臟受損。

  4. 背部平坦沒有曲線,表示肺臟受損。

  5. 頭髮枯黃,表示心臟受損。

以上五種受損的情況,都屬於不可治癒的水病。

大凡虛腫,先起於腹,而後散於四肢者,可治;先起於四肢,而後歸於腹者,不治。至若蠱脹而肚上有筋,腹滿而大便滑泄,久瘧而轉作虛浮,與夫唇黑傷肝,缺盆平傷心,臍突傷脾,足平傷腎,背平傷肺,皆為不治之證,當明辨之。男從腳下腫而上,女從身上腫而下,或肉硬,成手掌平,並不治。(《直指》)

白話文:

凡是水腫,先從腹部開始,然後擴散到四肢的,可以治療;先從四肢開始,然後回到腹部的,不能治療。到於中了蠱毒而肚子上有筋,肚子脹滿而且大便瀉肚子,長期瘧疾轉變成虛浮的水腫,還有嘴脣發黑損傷肝臟,缺盆平滑損傷心臟,肚臍突出損傷脾臟,腳底平坦損傷腎臟,後背平坦損傷肺臟,都是不治之症,當明白辨認。男人從腳下腫起來往上,女人從身上腫起來往下,或者肌肉堅硬,形成手掌那般平坦,也都不能治癒。

水有五候:一、因服藥,泄痢不止者,死候。二、服藥不瀉,死候。三、體上筋脈赤,如藤大者,死候。四、脈沉細者,死候。五、面小消瘦,死候。(《醫林方》)

白話文:

水有五種預後:第一種,服用藥物後,腹瀉不止的人,是死亡的徵兆。第二種,服用藥物後,腹瀉沒有好轉的人,是死亡的徵兆。第三種,體表筋脈變紅,像藤條一樣粗大的人,是死亡的徵兆。第四種,脈搏沉細的人,是死亡的徵兆。第五種,臉龐消瘦的人,是死亡的徵兆。(《醫林方》)

水腫死證,見一即危(原此舉五傷)。如卵縮向上,陰囊無縫,及莖腫腐者死。大便滑泄,水腫不消者死。加以喘滿,雖暴病亦必不治。泄後腹脹而有青筋者死。鼻扇目青,耳焦面黑,破䐃脫肉者,死期迫矣。如肺氣不能下行,兩足腫潰,而小水全無,腹中之痛不可名狀,以手揉左則痛攻於右,揉右則痛攻於左,當臍揉熨則滿腹俱痛,叫喊不絕,利水敷臍之藥俱不效,無可治矣。(《醫通》)

白話文:

治療方法的總綱領,起初和甫治療水腫等疾病的方法。經書上說:「平治權衡」,是指觀察脈浮脈沉。「去宛陳莝」,是指清除腸胃中的腐敗物。「開鬼門」,是指發汗。「潔淨府」,是指利小便。脈浮,就像秤錘在上,立即發汗。鬼門,是汗液空虛。「脈沉」,就像秤錘在下,立即利小便。淨府,是指小腸。(《雞峯》)

治法總例,初和甫治水腫等方。經云平治權衡,謂察脈浮沉也。去宛陳莝,謂滌腸胃中腐敗也。開鬼門,謂發汗也。潔淨府,利小便也。脈浮,如秤衡之在上,即發汗。鬼門,汗空也。脈沉,如秤錘之在下,即利小便。淨府,小腸也。(《雞峰》)

治法大要,身有熱者,水氣在表,可汗。身無熱者,水氣在裡,可下。其間通利小便,順氣和脾,俱不可緩耳。(《直指》)

白話文:

治療水腫的總體方法是:身體有發熱、水氣在體表的,可以用發汗法治療。身體沒有發熱、水氣在體內的,可以用利水滲濕的藥物治療。在此期間,疏通利小便,理氣和脾,都很重要,不可忽視。(《直指》)

治療之法,先實脾土,脾實則能捨水,土得其政,面色純黃,江河通流,腎水行矣,腫滿自消。次溫腎水,骨髓堅固,氣血乃從,極陰不能化水,中焦溫和,陰水泮流,然後腫自消而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氣乃平。(《濟生》)

白話文:

治療的方法,先治療脾臟和脾臟,脾臟如果實,就能排泄水,脾臟恢復常態,面色就會純黃,血液像江河通流,腎臟裡的陰水就能流動,腫脹也就會自動消散了。然後調理腎臟裡的陰水,使骨髓堅固,血氣充足,極陰的水份不能轉變為腫脹的水份,中焦喝下溫和藥物,陰水就可以分散流散,然後腫脹的水份也就會自動消散,形體就會健壯,骨肉能夠互相保護,巨氣也就會平定。

若少壯充實患此,脈來浮大有力,當導去其水。年老虛弱得此,補中行濕為先。若氣下陷者,即當提之。蓋脾者養命之本,腎者乃生氣之原也,不可不究二臟之虛實。(《奇效》)

白話文:

如果年輕力壯的人患了水腫,脈搏浮大有力,應該引導去除體內多餘的水分。年老體弱的人患了水腫,首先要補益中氣,化濕利水。如果氣虛下陷,就應該用藥物將它升提起來。脾臟是養命的根本,腎臟是生氣的源泉,一定要弄清這兩個臟腑的虛實情況。

余於此證,察其實者,直清陽明,反掌收功。苟涉虛者,溫補脾腎,漸次康復。其有不大實亦不大虛者,先以清利見功,繼以補中調攝。又有標實而本虛者,瀉之不可,補之無功,極為危險。(《必讀》)

白話文:

對於此證症,我觀察證症的實質,如果是實證,直接清火瀉熱,立竿見影就能見效。如果病情虛,就溫補脾腎以逐漸調理恢復。那些不是非常實也不是非常虛的患者,先清利瀉熱以取得效果,然後再補益中氣以調理身體。還有一種情況是表面實質虛,瀉之不可,補之無效,這種情況非常危險。

治水之法,行其所無事,隨表裡寒熱上下,因其勢而利導之。故宜汗宜下,宜滲宜清,宜燥宜溫,六者之中,變化莫拘。(《匯補》)

白話文:

治療水腫的方法,是通過疏導水液,讓它流向沒有水的地方,根據水液的寒熱性質和上下部位,因勢利導。所以,應該發汗、瀉下、滲濕、清熱、燥濕、溫化,在六種方法中變化運用,不受拘泥。

禁峻瀉,此病不宜動大腸峻瀉,醫者多用芫花大戟甘遂、葶藶、豬苓、澤瀉之類,故消取雖易,補閉即難,往往致水復來而無以治之也。(《雞峰》)

白話文:

禁止劇烈瀉藥,這種疾病不宜快速、劇烈地瀉下腸道,醫生大多使用芫花、大戟、甘遂、葶藶、豬苓、澤瀉之類的藥物,因此排出積水雖然容易,但補迴流失的津液並關閉水道的難度也較高,經常導致積水反覆發作,而無藥可治。(《雞峯》)

證雖可下,又當權其重輕,不可過用芫花、大戟、甘遂之劑,一發不收。吾恐峻決者易,固閉者難,水氣復來而無以治之。(《直指》)

白話文:

證狀雖然可以消除,但也要權衡其輕重,不可過度使用芫花、大戟、甘遂等藥物,以免一發不可收拾。我擔心的是,那些容易決斷的人,容易被這些藥物所迷惑,而那些固執不化的人,則難以被這些藥物所治癒,水氣一旦復發,就無藥可醫了。(《直指》)

水腫因脾虛不能制水,水漬妄行,當以參朮補脾,使脾氣得實,則自健運,自能升降,運動其樞機,則水自行,非五苓、神佑之行水也,宜補中行濕利小便,切不可下。(《丹溪心法》)

白話文:

水腫是因脾氣虛弱,不能控制體內水液,水液在體內亂竄,應該以人參、白朮來補益脾氣,讓脾氣充實,就能自己運行,自己升降,運轉其樞紐,則水液就會自行運行,而不是五苓散、神佑丸之類的藥物通利小便的作用。應該補益脾氣,讓水濕下降,利尿,切不可使用瀉下之法。

諸家只知治濕當利小便之說,執此一途,用諸去水之藥,往往多死。又用導水丸舟車丸、神佑丸之類大下之,此速死之兆。蓋脾極虛而敗,愈下愈虛,雖收效目前,而陰損正氣,然病亦不旋踵而至。大法宜大補中宮為主,看所挾加減,不爾則死。(《丹溪心法彙集》)

白話文:

所有的中醫都只知道治療濕氣最主要的原則是利小便,堅持這條路子,開出各種去水的藥物,結果常常是病人死得更多。還有很多人使用強力瀉藥,例如導水丸、舟車丸、神佑丸之類的藥物,這些藥物都是快速致死的方法。因為脾臟極虛而敗壞,瀉得越多就越虛,雖然服用後可以暫時看到效果,但卻暗中損傷了正氣,所以病很快就回來了。治療濕氣的正確方法應該是主要以大力補益中宮為主,根據具體情況增減藥物,如果不這樣做,病人就會死亡。(《丹溪心法彙集》)

處方諸說,氣虛腫滿者,由脾氣停滯,脾經受濕,氣不流行,致頭面虛浮,四肢腫滿,腹肚膨脹如鼓,上喘氣急者,可與茯苓散、五苓散、三和散分氣紫蘇飲木香分氣丸、俞山人降氣湯小降氣湯蘇子降氣湯、曹脾散、嘉禾散。(《和劑指南》)

白話文:

處方有很多種說法。氣虛腫滿是由於脾氣停滯,脾經濕氣太重,以致氣血運行不暢,導致頭面浮腫,四肢腫脹,腹部膨脹如鼓,上氣急促。治療方劑:茯苓散、五苓散、三和散、分氣紫蘇飲、木香分氣丸、俞山人降氣湯、小降氣湯、蘇子降氣湯、曹脾散、嘉禾散。(《和劑指南》)

亦有雖煩渴而大便已利者,此不可更利,宜用五苓散加木通大腹皮、以通小便,或分心氣飲。小便多少如常,有赤時,有不赤時,至晚則微赤,卻無澀滯者,亦屬陰也,不可遽補,木香流氣飲,繼進復元丹。若大便不溏,氣急脹滿,宜四磨飲黑錫丹

白話文:

也有的人雖然口渴,但大便已經正常了,這種情況下就不宜再讓大便稀溏,應該服用五苓散,再加木通、大腹皮,以利小便,或者服用分心氣飲。小便量多少正常,有時候發紅,有時候不發紅,到晚上才微微發紅,但沒有排尿不暢或排尿困難的情況,這種情況也屬於陰虛,不宜急於補氣,可以服用木香流氣飲,然後再服用復元丹。如果大便不稀溏,但有氣急脹滿的情況,可以服用四磨飲,然後服下黑錫丹。

感濕而腫者,其身雖腫,而自腰下至腳重,腿脹滿尤甚於身,氣或急或不急,大便或溏或不溏,但宜通利小便,多服五苓散吞木瓜丸,間進除濕湯,加木瓜、腹皮各半錢,炒蘿蔔子七分半,碾碎之。有元腎氣根下注而成腳腫,此當就元頭上治,不可妄以腳氣藥施之。蓋氣入腎,則先腳腫而後腎疼;腎氣注,則失腎疼而後腳腫。

白話文:

  1. 感受濕毒而引起的腫脹,即使身體腫脹,但從腰部以下到腳踝都特別沉重,小腿脹滿的態徵比身體更嚴重,而呼吸可能會急促或不急促,大便可能會稀軟或不稀軟,重要的是要暢通小便,服用大量的五苓散,並吞服木瓜丸,偶爾服用去除濕氣的中藥,中藥成分增加木瓜和腹皮各半錢重,炒熟的蘿蔔籽七分半重,並將其研磨成粉末。
  1. 由於元腎氣的根源在腳跟,導致腳腫脹,必須從元腎氣的根源入手治療,不能隨便使用治療腳氣的藥物。因為當氣息進入腎臟時,會先出現腳部腫脹,然後是腎臟疼痛;而當腎氣虛弱時,則會失去腎臟疼痛,然後出現腳部腫脹。

病後浮腫,此係脾虛,用二分平胃散,一分五苓散,和勻湯調;或生料煎服;或用生料平胃散,加木瓜、腹皮、人參各半錢,茯苓一錢;或六君子湯,加木香半錢。腫甚者,木香流氣飲。(《要訣》)

白話文:

病後浮腫,這是脾虛症,可用二分平胃散,一分五苓散,和勻後以湯調服;或者可用生藥煎服;或者用生藥平胃散,加入半錢木瓜、半錢腹皮、半錢人參、一錢茯苓;或者用六君子湯,加入半錢木香。浮腫很嚴重的人,可以用木香流氣飲。(《要訣》)

誤用峻利,小便不通者,理苓湯和之。不伏水土而腫,胃苓湯。病後腰腳浮腫,為有水氣,胃苓湯加黃連。(《醫通》)

白話文:

  1. 誤用峻烈下藥,導致小便不通的,用理苓湯來調和。

  2. 不適應水土而腫脹的,用胃苓湯。

  3. 病後腰腳浮腫,是因為有水氣,可以用胃苓湯加上黃連來治療。

瘡變為腫證治,又有年少血熱生瘡,變為腫滿,煩渴小便少,此為熱腫,《素問》所謂結陽者腫四肢是也。(《濟生》)(按嚴氏處有赤小豆湯,見後。)

白話文:

瘡變為腫,治療方法如下:又有年輕人血熱生瘡,變為腫大,煩渴,小便少,這屬於熱腫。《素問》中所說的「陽氣鬱結,腫脹四肢」就是這種情況。(《濟生》)(注:嚴氏的處方中有赤小豆湯,詳見後文。)

有患生瘡,用干瘡藥太早,致遍身腫,不可妄施他劑。若大便不通,升麻和氣飲(按:此方引《和劑》,即於五積散中,去麻、桂、樸、芎,加乾葛、大黃升麻、燈心煎)。若大便如常,或以自利,當導其氣,自小便導之。(《要訣》)

白話文:

有的人患有瘡瘍,過早使用已發膿的瘡瘍藥物,以致全身腫脹,不可妄施其他藥物。若大便不通暢,用升麻和氣飲(按:此方引自《和劑》,即在五積散中,去掉麻、桂、樸、芎,加入乾葛、大黃、升麻、燈心煎服)。若大便如常,或本身就可以瀉利,應該引導其氣,從小便導出。(《要訣》)

今多有生瘡,因洗浴迫毒歸內而腫,此非水氣,乃毒氣也。有敗毒散十六味,上腫加蔥,下腫加燈草,甚能泄毒去風清熱。(《醫宗粹言》)

白話文:

當今多人患瘡,是由於洗澡使毒氣被迫歸向內部而腫脹,這不是水氣,而是毒氣。有「敗毒散」十六味藥,上面腫脹的,加入蔥;下面腫脹的,加入燈草,非常能排除毒氣、去除風氣、清熱。(《醫宗粹言》)

通聖散,治身有惡瘡,或用水洗,或用藥熏,以致毒入腹而腫,本方加金銀花、升麻、乾葛、木通,去芒硝。(《保命歌括》)

白話文:

通聖散,治療身上有惡瘡,或用水沖洗,或用藥薰蒸,導致毒素進入腹部而腫脹,本方加入金銀花、升麻、乾葛、木通,去除芒硝。(《保命歌括》)

發表方法,若止皮膚水,腹內未有者,服諸發汗藥,得汗便瘥,然慎護風寒為急。(《肘後》)

《古今錄驗》麻黃,療風水,身體面目盡浮腫,腰背牽引髀股,不能食方。

麻黃(五兩去節),桂心(四兩),生薑(三兩),甘草(二兩炙),附子(二枚炮)

白話文:

麻黃(250克,去節)、桂心(200克)、生薑(150克)、甘草(100克,炙用)、附子(2枚,炮用)

上五味切,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內藥煎取三升,一服一升,日三。(《外臺》)

治風水,遍身腫滿,骨節痠疼,惡風腳弱,皮膚不仁,麻黃散方。

麻黃(一兩去根節),石膏(二兩),白朮(二兩),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漢防己(二兩),桑根白皮(二兩銼)

白話文:

麻黃(一兩,去除根部和節點)、石膏(二兩)、白朮(二兩)、附子(一兩,炮製後裂開,去除皮和臍)、防己(二兩)、桑根白皮(二兩,切碎)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棗三枚,生薑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論時候溫服。(《聖惠》)

治水氣通身腫,麻黃湯方。

麻黃(去根節二兩半),白朮(銼碎微炒二兩),甘草(炙一兩),石膏(碎三分),赤茯苓(去黑皮一兩)

白話文:

麻黃(去掉根部節段,二兩半),白朮(切碎後微火炒到微黃,二兩),甘草(炙烤過的,一兩),石膏(搗碎成粉,三分),赤茯苓(去除黑色外皮,一兩)

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二盞半,棗二枚劈破,生薑一棗大拍碎,同煎至一錢,去滓溫服,日三,每服蓋覆,令汗出瘥。(《聖濟》)

白話文:

將上等五味子搗碎篩過,每劑量取 5 錢,加入 2.5 碗水,2 顆劈碎的棗子,打碎成一片棗子大小的生薑,同煎至一碗水剩餘一錢,濾渣後溫服。一日三次,每次覆蓋被子促使出汗而癒。(《聖濟》)

瀉水方法,論治法,本當專利小水,以寬其脹。但腫勢太盛,內而膀胱,外而陰囊,相連緊急,阻塞道路,雖加利水之劑,苦無一線之通,病何由去。必開其大便,以逐其水,隨下而隨補,則病已去而脾無恙,漸為調理,庶可得生。苟病勢已極,而猶守舊規,吾恐閉城門而欲其盜之出也難矣。如腫勢未退,還是利水為上。(《詳補指掌》)

白話文:

關於腹水的治療方法,理應專門利尿的方法來緩解腹脹。但腫脹的勢態太嚴重,從內到膀胱,從外到陰囊一路相連,緊迫地阻塞了道路,即使使用利尿的藥劑,也是難以疏通一線,疾病怎麼能消失呢?必須要先通暢大便,才能排出水液,通大便時同時進行補益,就可以讓疾病消失且脾臟也沒有損害,逐漸調理飲食,纔有可能康復。如果病勢已經極其嚴重了,還守著老方法不放,我擔心就如同緊閉城門卻希望盜賊能自行逃出來一樣困難。如果腫脹的勢態還沒有消退,利尿的方法還是最優先的。(《詳補指掌》)

治水腫,利小便,酒客虛熱,當風飲冷水,腹腫陰脹滿方。

當陸(四兩),甘遂(一兩),芒硝,吳茱萸,芫花(各二兩)

上五味末之,蜜丸,服如梧子,飲服三丸,日三。一方有大黃、蕘花各二兩,無茱萸,加麝香、豬苓各一兩。(《千金》)(按日本前輩,於此方加大黃,名平水丸,先教諭換名浚川丸。又《外臺》引《肘後》治腫入腹苦滿急,害飲食方,用葶藶、椒目、茯苓、吳茱萸。《醫心方》引《新錄方》治水病,腹大面腫,小便澀方。

白話文:

將五種藥材的粉末混合,用蜂蜜做成丸子,每個丸子的大小如同梧桐子。每天三次,每次三丸,溫水送服。另一種藥方包括大黃和蕘花各二兩,不添加茱萸,但增加麝香和豬苓各一兩。(《千金要方》)

根據日本前輩醫學家的建議,在此藥方中添加大黃,並將其命名為平水丸。後來又改名為浚川丸。另外,《外臺祕要》引述《肘後備急方》記載了一個治療腫脹、腹脹滿急、影響飲食的藥方,使用了葶藶、椒目、茯苓和吳茱萸。

《醫心方》引述《新錄方》記載了一個治療水腫、腹大面腫、小便澀滯的藥方。

用葶藶、芒硝、吳茱萸。並與本方同趣,當參。)

《古今錄驗》療十水,大黃丸方。

大黃(一分),硝石(一分),大戟(一分熬),甘遂(一分熬),芫花(一分熬),椒目(一分),葶藶(一分)

白話文:

  • 大黃(一份):大黃,中藥,常用於瀉熱通便。

  • 硝石(一份):硝石,中藥,用於清熱涼血,解毒消腫。

  • 大戟(一份熬):大戟,中藥,用於瀉下逐水,攻積散結。熬製後,藥性更強。

  • 甘遂(一份熬):甘遂,中藥,用於攻下積水,逐水消腫。熬製後,藥性更強。

  • 芫花(一份熬):芫花,中藥,用於攻下積水,逐蟲。熬製後,藥性更強。

  • 椒目(一分):椒目,中藥,用於溫中止痛,散寒明目。

  • 葶藶(一份):葶藶,中藥,用於利水消腫,清熱解毒。

上七味搗合下篩,以蜜和丸,如小豆,先食飲服一丸,日再,漸增,以知為度。範汪同。(《外臺》)

治大腹水腫,氣息不通,命在旦夕者方。

牛黃(二分),昆布海藻(各十分),牽牛子,桂心(各八分),葶藶子(六分),椒目(三分)

白話文:

牛黃(0.12g),海帶、海藻(各6g),牽牛子、肉桂心(各0.48g),葶藶子(0.36g),胡椒(0.18g)

上七味末之,別搗葶藶如膏,合和丸之,如梧子,飲服十丸,日二,稍加,小便利為度,大良。正觀九年,漢陽王患水,醫所不治,余處此方,日夜尿一二斗,五六日即瘥,瘥後有他犯,因爾殂矣,計此即是神方。(崔氏云:蜜和為丸,蜜湯服。)(《千金》)《雞峰》名海藻丸

白話文:

將前七種藥研成細末,另外把葶藶搗成膏狀,混合在一起製成丸劑,大小如梧桐子,每天兩次,每次服用十丸,逐漸增加,以小便通暢作為標準,效果很好。正觀九年,漢陽王患了水腫,醫生們都治不好,我用了這個方子,他每天夜尿一到兩鬥,五六天後就痊癒了。痊癒後又犯了病,因此去世了。這確實是一個神方。(崔氏說:用蜂蜜和丸劑,用蜂蜜湯送服。)(《千金方》)《雞峯》中稱之為海藻丸。

《外臺》:《古今錄驗》療水病,牛黃桂枝丸,於本方去昆布、海藻、牽牛子(牛黃六銖研,桂枝十二銖。又一方云:桂六銖,椒目十二銖。一方云:海藻二十四銖,不用椒目,葶藶子半升熬。一方云:用一升),加牡蠣十二銖熬研,蜜和丸如梧子,飲服七丸,日再。

白話文:

《外臺祕要》中記載的《古今錄驗》一書中,有治療水腫的牛黃桂枝丸方劑。該方劑中,去除昆布、海藻、牽牛子,加入牡蠣十二銖,研磨後與蜂蜜混合,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日服用七丸,早晚各服一次。

三花神祐丸,治中滿腹脹,喘嗽淋閟,一切水濕腫滿,濕熱腸垢沉積,變生疾病。

白話文:

三花神祐丸,可以治療中滿腹脹、氣喘咳嗽、淋病閉塞,所有因水濕而引起的腫脹、濕熱腸垢沉積,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種疾病。

甘遂,大戟,芫花(醋拌濕炒各半兩),牽牛(一兩),大黃(一兩為細末),輕粉(一錢)

上為末,滴水為丸,如小豆大,初服五丸,每服加五丸,溫水下,每日三服,加至快利,利後卻常服,病去為度。劉庭瑞神祐丸,用此藥治水氣,常得效。(《宣明》)

白話文:

把藥材打磨成粉末,再滴入水珠搓成黃豆大小的丸子,一開始服用五丸,每次服用增加五丸,用溫水送服,每天服用三次,增加到拉肚子後停藥,再繼續服用通常的劑量,直到疾病消失為止。劉庭瑞的神祐丸就是用這種藥物治療水腫,通常都能有效治癒。(《宣明》)

秘傳八方芫花丸,消水腫。

巴豆(二十粒去殼),葶藶子,大黃,桂枝,芫花,杏仁(各等分)

白話文:

  • 大巴豆(20 粒,去殼)

  • 葶藶子

  • 大黃

  • 桂枝

  • 芫花

  • 杏仁(以上各等量)

上為末,米糊丸,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吞,五更早吃,下水大效。(《得效》)(按:《肘後》治水蠱,用巴豆、杏仁二味。《得效》又有加味控涎丹,治熱證,消浮退腫下水,於原方中,加芫花、葶藶、巴豆、黑牽牛。)

白話文:

上藥研成細末,用水或米湯調成丸藥,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時用溫酒送服,在凌晨五更早點吃,利尿消腫效果很好。(《得效》注:《肘後》中治療水蠱的藥方使用巴豆、杏仁兩種藥材,《得效》中又加入了治熱證、消浮腫、退腫、利尿的控涎丹。在原方中,加入芫花、葶藶、巴豆、黑牽牛。)

治十水之病,百方不愈,面目四肢俱腫,氣息喘急,寢臥不得,小便漸澀,腹脹氣悶,水不入口,垂命欲絕,宜服神效葶藶散方。

白話文:

治療十種水症的疾病,各種方法都治不好,臉和四肢都腫脹,呼吸急促,不能躺著或坐著睡覺,小便逐漸困難,肚子脹氣,吃不下嚥,垂危將死,適合服用神效葶藶散。

甜葶藶(三兩隔紙炒令紫色),牽牛子(一兩半微炒),豬苓(一兩去黑皮),澤瀉(二兩),椒目(一兩半)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取蔥白三莖切,以漿水一大盞,煎取半盞,入清酒半盞,攪令勻,稍熱空腹調下三錢,如人行五里已來,即煮漿水粥,切入蔥白,煮令極爛(《和劑》作如人行十里久,以漿水、蔥白煮稀粥,至蔥爛),更入清酒五合攪勻,熱吃令盡,不得吃鹽及諸麵食,至午後來,或小便下三五升,或大便通利,氣喘即定,腫減七分,隔日後再服,百日內切好將息。

白話文:

把上述藥物搗碎,細細地研磨成粉末。取三根蔥白切碎,用一大碗漿水煎煮,煎到只剩半碗,倒入半碗清酒,攪拌均勻。趁熱空腹服用三錢,如果已經走了五里路,就煮一碗漿水粥,切入蔥白,煮到極其稀爛。再倒入五合清酒攪拌均勻,趁熱喝完,不要吃鹽和其他麵食。到了下午,可能會小便三五次,或者大便通暢,氣喘就會平定,腫脹減少七成。隔天後再服用一次,連續服用一百天,並注意好好休息。

(《聖惠》)《和劑》神助散(舊名葶藶散),治十種水氣,面目四肢遍身俱腫,以手按之,隨手而起,咳嗽喘急,不得安臥,腹大腫脹,口苦舌乾,小便赤澀,大便不利。既平之後,必須大將息,及斷鹽房室等三年。(《雞峰》曰:神助散,仁宗賜名。又曰:孫兆父子常進。

白話文:

(《聖惠》)《和劑》神助散(舊名葶藶散),主治十種水氣,面目四肢遍身俱腫,用手按之,隨手而起,咳嗽喘急,不得安臥,腹大腫脹,口苦舌乾,小便赤澀,大便不利。水氣消退之後,必須大將息,及斷鹽房室等三年。(《雞峯》曰:神助散,仁宗賜名。又曰:孫兆父子常進。)

又引孫兆有按,錄於石水條。)《直指》神助散,於本方加木香。

神應散,治十種水氣,五蠱--水蠱、血蠱、酒蠱、氣蠱(按:缺其一),四肢浮腫,腹脹,大便不通,小便澀黃,蘊不思飲食,並皆治之。

白話文:

神應散,用於治療十種水氣:水蠱、血蠱、酒蠱和氣蠱。症狀包括四肢浮腫,腹脹,大便不通,小便澀黃,沒有食慾,可以治療這些症狀。

廣木香(三錢),澤瀉,檳榔,椒目(各半兩),大黃(一兩半),黑牽牛(一兩),黑附子(一隻重一兩者佳半隻濕紙裹炮裂)

白話文:

  • 廣木香(三錢):一種中藥材,具有理氣止痛、活血化瘀等功效。

  • 澤瀉(半兩):一種中藥材,具有利尿消腫、清熱解毒等功效。

  • 檳榔(半兩):一種中藥材,具有殺蟲消積、行氣導滯等功效。

  • 椒目(半兩):一種中藥材,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殺蟲等功效。

  • 大黃(一兩半):一種中藥材,具有瀉熱通便、清肝降火等功效。

  • 黑牽牛(一兩):一種中藥材,具有瀉熱通便、活血化瘀等功效。

  • 黑附子(一隻重一兩者佳半隻濕紙裹炮裂):一種中藥材,具有溫腎壯陽、散寒止痛等功效。

上為細末,每服五錢,樟柳根自然汁,蜜一大匙,將前附子同擂碎,取汁放溫,五更同藥調服,忌鹽醬蜜腥膩房事一年。(《又用全書》)(按:《聖惠》麻仁散,亦附子、商陸同用,然此方更多瀉藥,故舉之於此,而彼則錄在溫利中,用者宜考。)

白話文:

上方的藥粉最後磨細研末,每次服用五錢,和樟柳樹根皮的汁液,還有蜜糖一湯匙,一起搗碎後,擠出汁放涼,在藥房將這些藥材一起調合服下,要忌鹽、醬油、蜂蜜、腥味的食物,並且忌房事一年。(《又用全書》)(按照《聖惠方》的麻仁散,也是附子、商陸一併使用,但是這個藥方有更多瀉藥,所以特別放在這裡,而《聖惠方》的麻仁散卻被收錄於溫利藥方中,用藥的人應該多加考量。)

主水氣腳氣方,最急用,其法用赤小豆五合,葫一頭,生薑一分,並碎破,商陸根一條切,同水煮豆爛,湯成適寒溫,去葫等,和(《政和》作細)嚼豆,空腹食之,旋旋啜汁令盡,腫立消,便止。(《本草圖經》)(按:醫心方》引《僧深方》治通身水腫,大小便不利方。

白話文:

治療水氣腳氣的藥方,非常緊急好用。方法是使用赤小豆五合、葫蘆一個、生薑一分,全部搗碎,加上商陸根一條切碎,一起與水煮豆子到爛,湯煮好時溫度適中,去掉葫蘆等,和著嚼碎的豆子,空腹食用,慢慢喝湯直到喝完,腫脹會立刻消退,很快就能止住。

商陸根三升薄切,赤小豆一斗,凡二物,水一斛,煮取一斗,稍飲汁食豆,以小便利為度。蓋是祖方。又《魏氏》有綠豆赤小豆方,即與深師同趣。《魏氏》更有通氣丸,亦赤豆、商陸並用,錄在溫利方中,宜參。又《朱氏》商陸、赤小豆、鯽魚同煮用,亦宜參。)

白話文:

商陸根三升切薄片,赤小豆一斗,共煮後取一斗汁液,先飲用湯汁,再食用豆子,以小便通暢為度。這是祖傳的配方。另外,《魏氏》有綠豆赤小豆方,和深師的方劑目的相同。《魏氏》還有一個通氣丸,也使用了赤豆和商陸,記錄在溫利方中,建議參考。此外,《朱氏》的商陸、赤小豆、鯽魚一同煮食的方法,也值得參考。)

茅先生,小兒腫後,塌氣散方(按:後字疑)。

中庸,赤小豆,橘皮紅,蘿蔔子,檳榔,甘草(以上各等分),木香(一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小盞,薑棗同煎至六分,通口服,進四服,看大小用。(《幼幼》)《楊氏》塌脹丸,治水病,渾身腫脹,喘急,小便不利。於本方去蘿蔔子、檳榔、甘草,為細末,滴水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丸,煮赤小豆湯下,不拘時候。(先教諭改為湯,每服檳榔末一錢,尤佳。

白話文:

研磨成粉末,每次服二錢,酌量以開水一小杯,加入薑片及紅棗一起煎煮至剩六分之一,直接口服,服用四次,視患者狀況調整服用次數。(摘自《幼幼》)《楊氏》塌脹丸,治療水腫,全身腫脹,呼吸急促,小便不利。將本方劑的蘿蔔子、檳榔、甘草去除,研磨成細粉,加入少許水混合成丸,丸藥大小如綠豆,每次服三十丸,以煮好的赤小豆湯送藥,不限服用時間。(先前有位名醫將本方劑改用煎湯的方式服用,每服加入一錢的檳榔末,療效更佳。

)《袖珍》退腫塌氣散,治積水驚水,或飲水過多,停積於脾,故四肢腫而身熱,宜用藥內消,其腫自退,於本方去中庸、檳榔。

白話文:

《袖珍》退腫塌氣散,用來治療積水驚水,或者飲水過多,積聚在脾中,因此四肢腫脹,身體發熱,應該用藥內消,腫脹自然會消退,本方去除中庸和檳榔。

《惠眼觀證》治水氣腫滿黃疸,中庸飲子方。

海金砂,續隨子(各一分),生薑,中庸(樟柳根是也各一兩),蜜(二兩)

上五味細研,罨一宿,以次日五更時,用絹帛濾汁,只作一服,溫暖吃盡,食前逼下黃水,乃服勻氣藥,補後用樟柳根煮粥吃。(《幼幼》)

白話文:

將上等五種中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藥泥敷貼一晚上。第二天黎明時分,用紗布或絲綢將藥汁過濾出來,只服用一次,在溫熱狀態下服完。服用前,以黃水逼服,然後服下理氣藥。服用理氣藥後,用樟柳根煮粥食用。(《幼幼》)

陽水腫脹,續隨子炒去油二兩,大黃一兩,為末,酒水丸綠豆大,每日湯下五十丸,以去陳莝。(《本草綱目》引《摘玄方》)(此方先教諭名聯步丸,聯步即續隨子也。)

白話文:

陽水腫脹:將續隨子炒熟後,去油,取二兩;大黃一兩,研成細末。用酒水製成綠豆大小的丸劑,每天用湯送服五十丸,可以消除陳舊的淤血。(《本草綱目》引自《摘玄方》)(此方的名稱叫聯步丸,聯步即續隨子。)

治夏月暴冷,忽則壯熱泄痢,引飲熱湯下斷,變通身浮腫,成冷下結,脈沉細小數方。

澤漆(一兩半),吳茱萸,茯苓,白朮,桔梗當歸犀角,青木香,海藻,芍藥,大黃(各二兩)

白話文:

  • 澤漆(150克)

  • 吳茱萸(200克)

  • 茯苓(200克)

  • 白朮(200克)

  • 桔梗(200克)

  • 當歸(200克)

  • 犀角(200克)

  • 青木香(200克)

  • 海藻(200克)

  • 芍藥(200克)

  • 大黃(200克)

上十一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下後消息五六日許。(《千金》)

疏鑿飲子,治水氣,通身洪腫,喘呼氣急,煩躁多渴,大小便不利,服熱藥不得者。

澤瀉,赤小豆(炒),商陸,羌活(去蘆),大腹皮,椒目,木通,秦艽(去蘆),檳榔,苓皮

白話文:

澤瀉:一種水生植物,根莖可入藥,具有利尿消腫、清熱除濕的功效。

赤小豆(炒):炒熟的赤小豆,具有健脾益氣、利尿除濕、消腫止瀉的功效。

商陸:商陸植物的根,具有瀉下通便、消腫止痛的功效。

羌活(去蘆):羌活植物的根,去蘆後使用,具有祛風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

大腹皮:大戟的樹皮,具有瀉下逐水、消腫止痛的功效。

椒目:胡椒的果實,具有溫中散寒、消食化積的功效。

木通:木通植物的莖,具有利水通淋、清熱解毒的功效。

秦艽(去蘆):秦艽植物的根,去蘆後使用,具有祛風濕、通絡止痛的功效。

檳榔:檳榔樹的果實,具有殺蟲止癢、行氣理氣的功效。

苓皮:茯苓的皮,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氣的功效。

上等分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濟生》)

赤小豆湯,治年少血氣俱熱,遂生瘡疥,變為腫滿,或煩或渴,小便不利。

赤小豆(炒),當歸(去蘆炒),商陸,澤瀉,連翹仁,赤芍藥,漢防己,木豬苓(去皮),桑白皮(炙),澤漆(各半兩)

白話文:

  • 赤小豆(炒):炒熟的赤小豆,具有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

  • 當歸(去蘆炒):將當歸的蘆頭去除,然後炒熟,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

  • 商陸: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水腫、尿路感染等疾病。

  • 澤瀉:具有利尿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水腫、尿路感染等疾病。

  • 連翹仁: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感冒、咽喉腫痛等疾病。

  • 赤芍藥:具有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瘀血性疼痛、月經不調等疾病。

  • 漢防己:具有利尿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水腫、尿路感染等疾病。

  • 木豬苓(去皮):將木豬苓的皮去除,具有利尿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水腫、尿路感染等疾病。

  • 桑白皮(炙):將桑白皮經過炙烤,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水腫、尿路感染等疾病。

  • 澤漆(各半兩):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水腫、尿路感染等疾病。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熱甚者,加犀角二錢半。(同上)

治水氣,牽牛五靈煮散方。

牽牛子(炒),檳榔(銼),木香,赤茯苓(去黑皮),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各一兩)

上五味搗羅為散,如茶法煎三兩沸,渴即飲之。此藥兼治一切肺氣腳氣,每覺心胸煩悶時,服一盞即愈。奔豚氣上築心胸,不可忍者,並三兩盞立效。(《聖濟》)(按:此蓋徒都子方。)

白話文:

把五種藥材搗碎研磨成粉,像煎茶一樣煎煮一兩沸。口渴時就可以喝下。這種藥可以兼治各種肺氣腳氣。每當感到心胸煩悶時,喝上一杯就可以治好。奔豚病之氣上攻到心胸,讓患者難以忍受,喝下三兩杯立竿見影。(出自《聖濟總錄》)

(注意:這是一個徒都子開的藥方。)

白話文:

  • 田螺:田螺是水生軟體動物,外殼呈螺旋形,廣泛分佈於亞洲和非洲。在中醫中,田螺被認為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作用,可用於治療熱病、痢疾、水腫等疾病。

  • 大蒜:大蒜是百合科植物,是一種常見的調味品。在大蒜中,含有多種活性成分,如大蒜素、蒜胺酸等,這些成分具有抗菌、消炎、抗腫瘤等作用。在中醫中,大蒜被認為具有溫中止瀉、解毒消腫的作用,可用於治療腸胃炎、痢疾、腫瘤等疾病。

  • 車前子:車前子是車前草的種子,是一種中藥材。在車前子中,含有車前子苷、車前子酸等成分,這些成分具有利尿、清熱、明目的作用。在中醫中,車前子被認為具有利尿通淋、清熱解毒、明目退翳的作用,可用於治療尿路感染、泌尿系統結石、眼部疾病等疾病。

上三味和研作膏,作大餅覆臍上,水從便旋而出,數日而愈。(《群書鈔方》引仇遠《稗史》)

滲泄諸方,治腫入腹,苦滿急,害飲食方。鯉魚一頭重五斤者,以水二斗,煮取鬥半,去魚,澤漆五兩,茯苓三兩,桑根白皮切三升,澤瀉五兩,又煮取四升,分四服服之,小便當利,漸消也。(《肘後》)

白話文:

滲泄諸方,治療腫脹進入腹部,苦悶、腹脹,損害飲食的藥方。鯉魚一條,重五斤,用二斗水,煮成一斗半,取出魚,澤漆五兩,茯苓三兩,桑根白皮切碎三升,澤瀉五兩,再煮成四升,分四次服用,小便就會通暢,腫脹也逐漸消除了。(《肘後方》)

若但是腫者,菟絲子一升,酒五升,漬二三宿,服一升,日三服瘥。(同上)

若唯腹大,動搖水聲,皮膚黑,名曰水蠱。白茅根一大把,小豆三升,煮取干,去茅根,食豆,水隨小便下。(同上)

白話文:

如果只有肚子大、晃動時有水聲、皮膚發黑,這叫作水蠱。白茅根一大把、小豆三升,一起煮到乾掉,把茅根去掉,吃豆,把積水隨着小便排出來。(同上)

深師療暴水風水腫,或瘡中水,通身皆腫,香薷術丸方。

干香薷(一斤),白朮(七兩)

上二味,搗術下篩,濃煮香薷取汁,和術為丸,飲服如梧子十丸,日夜四五服,利小便極良。夏取花葉合用,亦佳。(《外臺》)

白話文:

把肉桂和香薷,搗碎後過篩,濃煮香薷取汁,和肉桂做成丸藥,每次服用十丸,一天服用四五次,利小便效果極佳。夏季採摘花葉一起使用,效果也很好。(《外臺祕要》)

崔氏療水病,洪腫氣脹,不消食方。干香薷五十斤。上一味細銼,內釜中,以水淹之,出香薷上數寸,煎使氣兩盡(《本草》使氣力都盡),清澄之,漸火煎令可丸,服五丸如梧子,日三。稍加之,以小便利為度也,無所忌。《經心錄》同。(同上)(按:《本草圖經》引胡洽與崔氏同。

白話文:

崔氏治療水腫病,身體腫脹、氣脹、不消化的方子。

幹香薷五十斤。

只用這一味藥,切碎,放入鍋中,加水淹沒香薷上數寸,煎煮,等水汽和藥力都耗盡(《本草》中說讓水汽和藥力都耗盡)。過濾澄清,用小火煎煮,直到可以做成丸劑。

每天三次,每次服用五丸,丸子的大小像梧桐子。

劑量可以逐漸增加,以小便通暢為度。沒有什麼禁忌。《經心錄》中的方法和這個相同。(同上)

(按:《本草圖經》中引述胡洽與崔氏的方法相同。

《本草綱目》曰:其治水之功,果有奇效。《醫宗粹言》曰:一方用香茹,冶水腫甚捷,有徹上徹下之功,肺得之則清化行而水自下。)

白話文:

《本草綱目》說:香菇具有治水腫的功效,奇效明顯。《醫宗粹言》說:有一個藥方以香菇為主要成分,治療水腫非常迅速,對上、下水腫都有效果。肺部一旦用了香菇,肺氣就會清化運行,水腫自然消退。

胃苓丸,治腫。

平胃散,五苓散

上各一帖,用大蒜蒸熟,丸胃苓二藥五十丸,煎木通湯吞下。(《朱氏》)

白話文:

上方的方劑各取一帖,用大蒜蒸熟,把胃苓二藥丸成五十丸,用木通湯煎服。(《朱氏》)

《方脈正宗》治諸濕腫,痰脹水脹,以五苓散加旋覆花最妙。氣實者,加葶藶子一、二錢。(《本草匯言》)

白話文:

《方脈正宗》治療各種濕腫、痰脹、水腫,以五苓散加入旋覆花最有效。如果氣虛者,再加入一錢或二錢的葶藶子。(《本草匯言》)

通苓散,治腫滿,口燥咽乾,小便絕少。

豬苓(去皮),白朮(去蘆),澤瀉(去毛),赤茯苓(去皮),車前子,木通,茵陳,瞿麥

白話文:

  1. 豬苓:去除外皮。

  2. 白朮:去除蘆韋。

  3. 澤瀉:去除根部的毛。

  4. 赤茯苓:去除外皮。

  5. 車前子:使用種子。

  6. 木通:使用藤莖。

  7. 茵陳:使用全草。

  8. 瞿麥:使用種子。

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燈心、麥門冬煎服。(《得效》)

白話文:

上銼散,每次服用四錢,加入一盞半的水,再加入燈心、麥門冬煎煮後服用。(《得效方》)

冬瓜丸,治十種水氣,浮腫喘滿。

冬瓜(一枚,先於頭邊切一蓋子,取去中間瓤不用,以赤小豆水淘淨,填滿冬瓜中,再用蓋子合了,用竹籤簽定,以麻線系,紙筋黃泥固濟,窖干,用糯谷破取糠片兩大籮,置冬瓜在內,以火著糠內煨之,候火盡取出泥,刮冬瓜令淨,薄切作片子,並豆一處焙乾。)

白話文:

  1. 大冬瓜(一個,先在頭邊切一個蓋子,取出中間瓤不用,用赤小豆水淘洗乾淨,填滿冬瓜,再用蓋子合上,用竹籤固定,用麻線繫緊,用紙筋黃泥固濟,窖藏乾燥後,用糯谷破碎的糠片兩大籮筐,把冬瓜放在裏面,用火把糠點燃後煨着,等火盡後取出泥,將冬瓜刮乾淨,切成薄片,連豆子一起焙乾。)

上為細末,水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煎冬瓜子湯送下,不拘時候,小便利為驗。(《楊氏》)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細末,用水和麵粉做成丸子,大小和梧桐子差不多,每次服用五十丸,用冬瓜子湯送服,不拘喝湯的時間,只要小便變少就算見效。(出自《楊氏》)

水腫,遍身浮腫,坐臥不得方。

蘭香三升,以水四升,煎取二升,分三服之。(《備預百要方》按:《本草》白字:蘭草,味辛平,主利水道。)

白話文:

蘭香三升,加水四升,煎煮後取二升湯藥,分三次服用。(《備預百要方》註解:《本草》白字:蘭草,味道辛、性平,主治利尿。)

崔氏療水病身腫方。

鯉魚一頭(極大者去頭尾及骨唯取肉)

上一味,以水二斗,赤小豆一升,和魚肉煮,可取二升以上汁,生布絞去滓,頓服盡。如不能盡,分為二服,後服溫令暖。服訖下利,利盡即瘥。(《外臺》)千金治大腸水,乍虛乍實,上下來去方,於本方加桑白皮、白朮,以水煮取魚爛,去魚食取盡,並取汁細細飲下,魚勿用鹽。

白話文:

第一種方法,用兩鬥水,一升赤小豆,與魚肉一起煮,可取兩升以上的湯汁,用生布過濾去除渣滓,一次喝完。如果不能喝完,可分兩次服用,第二次服用時,溫熱一下。服用後會拉肚子,拉完就好了。(《外臺》)

第二種方法,治療大腸積水,忽虛忽實,上上下下都可以用。在基本方中加入桑白皮、白術,用清水煮至魚肉腐爛,取出魚肉吃掉,取剩下的湯汁慢慢喝下去,魚不要加鹽。

《聖惠》治水腫,利小便,鯉魚粥方,於本方加商陸、紫蘇莖葉,水煮候魚爛熟,空腹食之,其汁入蔥白、生薑、橘皮及少醋,調和作羹食之,其豆亦宜吃。(按:《千金》、《外臺》更有鯉魚數方,宜考。)

白話文:

《聖惠方》中記載了一個治療水腫、利小便的鯉魚粥方:在粥中加入商陸、紫蘇莖葉,將粥煮至魚肉爛熟,空腹食用。另外,還可以將蔥白、生薑、橘皮、少許醋加入湯汁中,調和製成湯羹食用,連魚肉和豆子也都應該吃。

(注意:《千金方》、《外臺祕要》中還有多種鯉魚治病方,有興趣者可參考)

烏珀散,治血分腫脹,溺澀短少,面目肢體盡皆浮腫者。

烏鯉魚(斤許者一尾),琥珀(真者六錢),砂仁(一兩)

白話文:

烏鯉魚(約一斤左右的魚)一條、琥珀(純正的琥珀)六錢,砂仁(一兩)

先將魚用竹條二根,從腮內取出腸雜,以琥珀、砂仁填灌腹內,用黃泥厚塗,以火圍煨,俟煙將盡,即退火,俟冷敲下泥,取藥研末,每服錢半,木香湯調下。(《醫級》)

白話文:

先用兩根竹條從魚鰓中取出內臟,然後用琥珀和砂仁填滿魚腹,用黃泥厚厚地塗抹在魚上,用火圍繞著魚烘烤,等到煙快沒了,就把火熄滅,等魚冷卻後敲下泥巴,取出藥材研成粉末,每次服用半錢,用木香湯送服。(《醫級》)

疏氣諸方,治喘,手足腫,無礙丸

大腹皮(炙二兩),蓬莪朮三稜(皆濕紙裹煨熟一兩),木香(麵裹煨熟半兩),檳榔(生一分)

白話文:

  • 大腹皮(烘烤過的,二兩)

  • 蓬莪朮(一兩)

  • 三稜(用濕紙包裹,烘烤過的,一兩)

  • 木香(用麵粉包裹,烘烤過的,半兩)

  • 檳榔(新鮮的,一分)

上為末,炒麥糵搗粉為糊,丸如梧桐子大,服二三十丸,生薑湯下。(《蘇沈》)《三因》治脾氣橫泄,四肢浮腫,心腹脹滿,喘不得臥。

白話文:

把上述藥物打成粉末,炒過的麥芽粉搗成糊狀,做成像梧桐子一樣大小的丸劑,一次服用二十到三十粒,用生薑湯送服。

遂香丸,祈仙治邪氣內逆,氣不行為水腫,用此利氣泄水。

橘紅(一兩),木香,青木香,沉香,檳榔,皂莢,甘遂,乳香沒藥(各三錢),人參(一錢)

白話文:

橘紅(6克),木香、青木香、沉香、檳榔、皁莢、甘遂、乳香、沒藥(各1.8克),人參(0.6克)

醋糊丸如梧子大,燒酒下八分,漸減分數。(《大還》)

滲泄疏氣並用諸方,治水氣,遍身浮腫,心胸急硬,氣滿上喘,大小便澀方。

桑根白皮(三兩銼),赤小豆(一升以水五升煮熟取汁二升),郁李仁(三兩湯浸去皮微炒),陳橘皮(二兩湯浸去白瓤焙),紫蘇葉(二兩),白茅根(三兩銼)

白話文:

  • 桑根白皮(三兩,切碎)

  • 赤小豆(一升,以五升水煮熟,取汁兩升)

  • 郁李仁(三兩,用湯浸泡,去皮,微炒)

  • 陳橘皮(二兩,用湯浸泡,去除白色瓤,焙乾)

  • 紫蘇葉(二兩)

  • 白茅根(三兩,切碎)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小豆汁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日三服。(《聖惠》)(按:此方本出《外臺》引《古今錄驗》療氣忽發滿胸急者,然不以小豆汁煎,故今從《聖惠》錄。《外臺》又引文仲療氣兼水身面腫方,於本方去紫蘇、茅根,加海藻、茯苓,宜參。)

白話文:

把上面的藥材研磨過篩成散劑,每次服用五錢,用小豆水一大碗,煎到剩五分之一,去渣後溫熱服用,每天服用三次。(出自《聖惠方》)(注:此方出自《外臺祕要》引《古今錄驗》,用於治療突然發作的胸悶氣急,但是沒有用小豆水煎煮,所以現在採用《聖惠方》的記載。《外臺祕要》又引用了文仲治療氣滯水腫方,在這個方子中去除了紫蘇、茅根,加入了海藻、茯苓,可以參考。)

治虛勞,四肢浮腫,喘息促急,小便不利,坐臥不安,漢防己散方。

漢防己(三分),豬苓(三分),陳橘皮(二兩湯浸去白瓤焙),海蛤(一兩),赤茯苓(三分),桑根白皮(三分),白朮(半兩),木香(半兩),檳榔(一兩),紫蘇莖葉(一兩),木通(一兩銼)

白話文:

  1. 漢防己(三分):漢防己是一種草藥,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等功效。

  2. 豬苓(三分):豬苓是一種菌類,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氣等功效。

  3. 陳橘皮(二兩湯浸去白瓤焙):陳橘皮是以橘子皮曬乾製成,具有理氣健脾、化痰止咳等功效,需先用水浸泡後去除白色果瓤,再烘烤至乾。

  4. 海蛤(一兩):海蛤是一種貝類,具有清熱化痰、平肝息風等功效。

  5. 赤茯苓(三分):赤茯苓是一種菌類,具有健脾益氣、利水滲濕等功效。

  6. 桑根白皮(三分):桑根白皮是桑樹根部的樹皮,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咳等功效。

  7. 白朮(半兩):白朮是一種草藥,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尿等功效。

  8. 木香(半兩):木香是一種草藥,具有理氣止痛、溫中散寒等功效。

  9. 檳榔(一兩):檳榔是一種棕櫚科植物的種子,具有驅蟲消積、行氣止痛等功效。

  10. 紫蘇莖葉(一兩):紫蘇莖葉是一種草藥,具有解表發汗、理氣寬中、止咳平喘等功效。

  11. 木通(一兩銼):木通是一種草藥,具有利尿通淋、清熱解毒等功效,需先切碎成小塊。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同上)《聖濟》治痢後,四肢浮腫。

白話文:

將上述中藥搗碎,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加水一中碗,再加入半塊生薑,煎煮至六成後,去除渣滓,不拘時間溫服。(以上述方法治療)《聖濟總錄》記載的痢疾後,四肢浮腫。

五皮散,治暴發頭面四肢腫喘候。

赤茯苓皮,大腹皮,桑白皮,橘皮,生薑皮(以上各等分)

白話文:

赤茯苓皮、大腹皮、桑白皮、橘皮、生薑皮(以上各相等份量)

上件搗羅為末,每服煎紫蘇湯調下一大錢,煎服亦得,日進二服。(《傳家秘寶》)《中藏經》大治男子婦人脾胃停滯,頭目四肢悉腫,心腹脹滿,上氣促急,胸膈煩悶,痰涎上壅,飲食不下,行步氣奔,狀如水病。先服此藥,能疏理脾氣,消退虛腫。切不可亂服瀉水等藥,以致脾元虛損,所患愈甚。

白話文:

用羅勒搗成粉末,每次服用時,用紫蘇湯作為藥引,調入一錢的羅勒粉末,煎服即可,每天服用兩次。(《傳家祕寶》)《中藏經》記載,此藥方可以治療男性和女性的脾胃停留、頭部和四肢浮腫、心腹脹滿、氣促胸悶、痰多氣急、飲食不順、走路時氣喘吁吁等症狀,狀如水腫。先服此藥,可以理順脾氣,消除虛腫。切記不可亂服瀉水等藥物,否則會損傷脾臟,使病情加重。

此藥平良無毒,多服不妨。即本方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三因》治皮水,四肢頭面悉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故,不喘不渴,脈亦浮,即本方,近人磨木香水同煎亦妙(按:濃磨木香一呷同煎用,亦見《婦人良方》引《指迷方》)。《全嬰方論》紫蘇葉及五皮,水半盞,煎三分,去滓無時。

白話文:

這種藥性味平和、沒有毒性,服用較多也不會出問題。現在這個藥方是粗末,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一杯半的水,煎煮至八分去渣滓,不計算時間溫熱服用。《三因》中治療皮膚水腫,四肢、頭面全部腫脹,按壓後手指會陷進去,不畏風,肚子還是和以前一樣,不喘不渴,脈象也浮起,服用這個藥方,近代有人將磨碎的木香香水一起煎煮,也很有用。(注:濃磨木香一呷,と一緒に煎じて使う。これも『婦人良方』に引用されている『指迷方』に記載されている。)《全嬰方論》紫蘇葉加五皮,水半杯,煎至三分之一,去渣滓,不拘時間服用。

《和劑》五皮散,主治稍與《中藏經》同,於本方去桑白皮、橘皮,加五加皮地骨皮。(《事證方》陳世德方,用原方云:或加五加皮亦得,蓋欲腫從小便去也。)《雞峰》白朮散,若其人久下利之後(《寶鑑》其人,有「他病瘥後或」五字),卒然身體足脛面目浮腫,小便反快,切其脈大而虛,此由脾肺虛弱,肺虛則不能潮諸氣,脾虛則肌肉空疏,氣無所歸。於本方去桑白皮,加白朮。

白話文:

和劑的五皮散,主治和《中藏經》的五皮散略同,本方去了桑白皮、橘皮,加上了五加皮、地骨皮。(《事證方》陳世德的方子,用原方加五加皮,說是為了讓浮腫從小便排出。)《雞峯》的白朮散,如果一個人久洩之後(《寶鑑》的「其人」多了「他病瘥後或」五個字),突然身體足脛面目浮腫,小便反而通暢,切其脈搏大而虛,這是因為脾肺虛弱,肺虛不能用水分濡潤諸氣,脾虛則肌肉空疏,水氣沒有處所歸著。本方去了桑白皮,加上了白朮。

《澹寮》曰:予少年時,曾患腹肚面目微腫,及內膨氣急,服鋪家五皮飲無效,歸請益於叔父。叔曰:《局方》五皮飲,有地骨皮五加皮,非也;當如《中藏經》,使陳皮、桑白皮,乃有功於脾肺矣。依而用之,三服即效。後以此活人頗多,最是己未歲,遊清江市中,見一婆子,頭面四肢洪腫,氣喘腹脹,坐臥不安。予就寫五皮飲方與之,不旬日復再至市,乃見其已無恙。

白話文:

《澹寮》說:我少年時,曾患有腹部和臉部微腫,還有內臟充氣急促的症狀,服用藥鋪的五皮飲沒有效果,回家向叔父請教。叔父說:《局方》中的五皮飲,含有地骨皮和五加皮,那是不對的;應該按照《中藏經》的做法,使用陳皮和桑白皮,這才能對脾肺有益。我依此方服用,三服就見效了。後來用這個方子救治了很多病人,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己未年,我在清江市集上,看到一個老婦人,頭面四肢都腫脹,氣喘、腹部脹滿,坐臥不安。我當場寫了五皮飲的藥方給她,不到十天,她又回到市集上,這時她已經康復了。

予自忘與之方,但見婆子舉家有愧色而謂予曰:近日病頓自安。予方丁屬其將息法,忽見棹間有大筐盤藥滓,視之即五皮飲方,知其取效於此方,小人不知予之心,乃慮求報,故妄托自愈。又甲子歲至五年,有一知縣女,患證幾似婆子,惟六脈細沉,為用五皮飲,加附子皮及復元丹,亦有效。戊辰歲過封川,歐解元者,病腫而脈沉細,亦取速效於五皮飲加附子皮。

白話文:

我忘記自己給了她方子,只見老婦人全家都面帶慚愧的對我說:最近生病突然自己好了。我正在給她制定治療方案,突然看見几案上有個很大的筐盤裏放著藥渣,一看就是五皮飲的方子,知道是她用了這個方子纔有效的。這個人不知道我的心,卻想報答我,所以就假裝自己好了。在甲子年到五年後,有一位知縣的女兒,患的病症跟老婦人很相似,只是脈搏細弱,用五皮飲加上附子皮和復元丹,也起效了。戊辰年,我路過封川,遇到歐解元,他患了腫病,脈搏也細弱,就用五皮飲加上附子皮來迅速治療。

半載後,又有一人腹腫而小腑不快,況其素有白濁便多之患,一旦不流通而鍾聚焉。予以五皮飲加豬苓皮療之,亦取效。乃知此藥不可輕忽。但《三因方》磨木香水煎者,卻反不驗,尤不可曉。

白話文:

過了半年,又有另外一個人腹部長了腫瘤,小便不通暢,而且他本來就有遺精多的問題,有一天忽然不通暢而腫瘤突然出現了。我用五皮飲加豬苓皮治療,也收到效果。由此我知道這個藥不能輕視。但是,《三因方》用磨木香煎水的方法治療,卻反而沒有效果,這就更讓人費解了。

茯苓湯,治脾氣不實,手足浮腫,小便秘澀,氣急喘滿。

赤茯苓(去皮),澤瀉,香附子(去毛),橘紅,大腹皮,乾生薑,桑白皮(細銼炒七味各等分)

白話文:

赤茯苓(去皮)、澤瀉、香附子(去毛)、橘紅、大腹皮、乾生薑、桑白皮(細銼炒)七味各等分。

上件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楊氏》)

木香分氣湯,治氣留滯,四肢腫滿,腹急中滿,胸脅膨急,虛氣上衝,小便臭濁,神思不爽。

白話文:

木香分氣湯,用於治療氣滯留滯,四肢腫脹,腹部脹滿,胸脇脹滿,虛氣上衝,小便渾濁,精神不振等症狀。

木香(一兩),赤茯苓(一兩),澤瀉(半兩),木豬苓(去皮三分),半夏(湯洗七遍半兩生薑汁浸三宿炒),枳殼(去穗麩炒半兩),紫蘇子(半兩炒),檳榔(半兩炒)

白話文:

木香(一兩),赤茯苓(一兩),澤瀉(半兩),豬苓(去皮三分),半夏(用熱水洗七遍,用半兩生薑汁浸泡三晚,然後炒),枳殼(去皮、炒半兩),紫蘇子(炒半兩),檳榔(炒半兩)

上件為粗飲,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入燈心五寸長二十莖,煎至八分去滓,入麝香半字和勻,食前服。(《葉氏》)(《藎齋醫要》不用麝香。)

白話文:

上面所述是治療酒癮的飲劑,每次服用三錢,加水一盞半,加入五寸長、二十根的燈芯草,煎煮至藥液減少八分後過濾渣滓,放入半字麝香攪拌均勻,於飯前服用。(《葉氏》中沒有使用麝香。)

加減五苓散,治腫疾。

木豬苓,白茯苓,白朮,板桂(各七錢),澤瀉(一兩),南木香丁香,沉香,檳榔(各七錢),白豆蔻(三錢半)

白話文:

  • 木豬苓、白茯苓:有利尿及補氣健脾的功效。

  • 白朮: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尿、止瀉等功效。

  • 板桂:具有溫陽散寒、活血止痛、化瘀解毒等功效。

  • 澤瀉:具有利尿、清熱、祛濕、化痰等功效。

  • 南木香:具有行氣止痛、溫中和胃、燥濕祛痰等功效。

  • 丁香: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等功效。

  • 沉香: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止瀉、化痰散結等功效。

  • 檳榔:具有行氣導滯、驅蟲殺蟲等功效。

  • 白豆蔻:具有理氣寬中、消食化積的功效。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半,煎白樟柳湯,空心點服。如要取水,加甘遂半錢在藥內,利三、五次,又當以勻氣藥止之。(《朱氏》)

白話文:

細研成末,每次服用一錢半,用白樟柳湯煎煮,空著肚子喝。如果想要利水,在湯中加入半錢甘遂,泄瀉三次到五次,再用調和氣血的藥物來止瀉。(出自《朱氏'])

香陸胃苓丸,治腫疾日久不愈,此藥大能實脾導水,多服取效。

丁香(去梗),商陸,赤小豆,陳皮(去白),甘草(炙五味各二兩),蒼朮(如前制三兩),澤瀉(去粗皮二兩半),赤茯苓(去皮),豬苓(去皮),白朮(三味各一兩半),肉桂(去粗皮一兩),厚朴(同上制一兩)

白話文:

丁香(去蒂),商陸、赤小豆、陳皮(去白),甘草(炙過的各二兩),蒼朮(如前面所說炮製,三兩),澤瀉(去粗皮二兩半),茯苓(去皮),豬蓬(去皮),白朮(三味各一兩半),肉桂(去粗皮一兩),厚朴(同上炮製一兩)。

上除丁香、肉桂不過火,余藥銼焙,同前二味為末,用面微炒,水浸透煮糊,丸綠豆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或七十丸,空心溫湯下。兒小者,丸作粟殼大,吞服。(《活幼心書》)

白話文:

將丁香、肉桂不要用火炒過了,其餘的藥材切碎,經過焙乾後,跟丁香、肉桂一起磨成粉末,然後用麵粉炒一下,用清水浸透後煮成糊,做成綠豆大的小藥丸,每次服用30顆,可以逐漸增加到50顆或70顆,空腹時用溫開水送服。如果孩子年紀比較小,可以做成粟殼大小的小藥丸,讓孩子吞服。(《活幼心書》)

大橘皮湯,治濕熱內甚,心腹脹滿,水腫,小便不利,大便滑泄。

橘皮(一兩半去白),木香(一分),滑石(六兩),檳榔(三錢),茯苓(一兩去皮),木豬苓(去皮),澤瀉,白朮,官桂(各半兩),甘草(二錢)

白話文:

橘皮(一兩半,要去除白色的內皮),木香(一分),滑石(六兩),檳榔(三錢),茯苓(一兩,要去除外皮),木豬苓(要去除外皮),澤瀉、白朮、官桂(各半兩),甘草(二錢)

上為末,每服五錢,水一盞,生薑五片,煎至六分,去滓溫服。(《宣明》)(按:此方自五苓散變來。如《寶鑑》茯苓琥珀湯,亦於五苓散加琥珀、滑石、甘草,治濕熱內蓄,膀胱竅澀,錄在《淋病》中,當參。)

白話文:

將上方藥物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五錢,加水一盞,生薑五片,煎至六分滿,去掉藥渣,溫熱服用。(出自《宣明》)(註:此方是從五苓散變化而來的。如《寶鑑》中的茯苓琥珀湯,也是在五苓散中加入琥珀、滑石、甘草,用於治療濕熱內蓄,膀胱竅澀,記載在《淋病》中,可供參考。)

導滯通經湯,治脾濕有餘,及氣不宣通,面目手足浮腫。

木香,白朮,桑白皮,陳皮(各五錢),茯苓(去皮一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空心食前。(《寶鑑》)又神秘湯,治病人不得臥,臥則喘,水氣逆行,上乘於肺,肺得水而浮,使氣不通流,脈沉大,於本方去白朮,加紫蘇葉、人參、生薑。

白話文:

  1. 上㕮咀:每次服用五錢,配水二碗,煎至一碗藥液,去掉渣滓後溫熱服用,空腹飯前服用。(出自《寶鑑》)
  1. 神祕湯:治療病人不能平躺,平躺則喘,水氣逆行,上衝肺部,肺部得水而浮動,導致氣息不通暢,脈搏沉大。在此方劑中去除白朮,加入紫蘇葉、人參、生薑。

導水茯苓湯,治水腫,頭面手足遍身腫,如爛瓜之狀,手按而塌陷,手起隨手而高突,喘滿倚息,不能轉側,不得著床而睡,飲食不下,小便秘澀,溺出如割而絕少,雖有而如黑豆汁者,服喘嗽氣逆諸藥不效,用此即愈。亦嘗驗其病重之人,煎此藥時,要如熬阿刺吉酒相似,約水一斗,止取藥一盞,服後小水必行,時即漸添多,直至小便變清白色為愈。

白話文:

導水茯苓湯,可治療水腫,這種水腫會讓整個人的頭、臉、手、足遍身腫脹,就像一顆爛瓜,按壓後會塌陷,一放手就會又高高突起。伴隨喘滿、呼吸困難、不能翻身、睡不著覺、吃不下飯、小便不通暢、排出的尿液像被割斷一樣少,即使有也只是像黑豆汁一樣的顏色。服用其他治療氣喘、咳嗽、氣逆的藥物都無效,服用此藥後就會治癒。我也曾經遇到病情嚴重的人,在煎服此藥時,要把藥煮得像熬阿刺吉酒一樣濃稠,一斗水只取一盞藥液,服用後小便一定會排出,而且會逐漸增加,直到小便變清白色纔算痊癒。

赤茯苓,麥門冬(去心),澤瀉,白朮(以上各三兩),桑白皮,紫蘇,檳榔,木瓜(以上各一兩),大腹皮,陳皮,砂仁,木香(以上各七錢半)

白話文:

生赤茯苓三兩、麥門冬去心三兩、澤瀉三兩、白朮三兩、桑白皮一兩、紫蘇葉一兩、檳榔一兩、木瓜一兩、大腹皮七錢半、陳皮七錢半、砂仁七錢半、木香七錢半。

上㕮咀,每服半兩,水二盞,燈草二十五根,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服。如病重者,可用藥五兩,再加去心麥門冬二兩,燈草半兩,以水一斗,於砂鍋內,熬至一大碗,再下小銚內,煎至一大盞,五更空心服,滓再煎服。連進此三服,自然利小水,一日添如一日(《奇效》)

白話文:

把上㕮咀這個藥方,每次取半兩重的藥材,加入兩碗的水和二十五根燈草煎煮。煎煮到只剩下八分滿時,去掉藥渣,空著肚子喝下。如果病情嚴重的話,可以將藥材的量增加到五兩,再加入去心麥門冬兩兩、燈草半兩,以及一大碗的水。將所有材料放在砂鍋內熬煮至剩下剩下一碗,再倒入小銚內煎煮至剩下剩下強烈一杯的量。在清晨空腹時服用,服用之後的藥渣還可以再煎煮一次服用。連續服用 三次這種藥方,自然就會利小便,而且小便的量會一天比一天多。

加味胃苓湯,治一切水腫脹滿,隨證加減,功效如神。

蒼朮(一錢二分),厚朴(七分),陳皮,茯苓,白朮,豬苓,澤瀉(各一錢),紫蘇,香附(各七分),木香(五分)

白話文:

蒼朮(4.5公克),厚朴(2.6公克),陳皮、茯苓、白朮、豬苓、澤瀉(各3.75公克),紫蘇、香附(各2.6公克),木香(1.8公克)。

階沿草十葉,淡竹葉二十片,生薑三片,水煎。(《嬰童類萃》)

人參木香散,治水氣病。

人參,木香,茯苓,枳殼,滑石,琥珀,檳榔,海金砂,豬苓,甘草(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五錢,生薑三片,水一盞,煎至七分,不拘時溫服,日進三服。(《奇效》)

五飲湯,治肢腫甚效。凡遍身腫脹,多有屬支飲、溢飲者。

旋覆花,赤茯苓,半夏,陳皮(各一錢),澤瀉(七分),肉桂,厚朴(薑汁炒各五分),枳實(麩炒),吳茱萸,生甘草(各二分)

白話文:

旋覆花、赤茯苓、半夏、陳皮(各一錢),澤瀉(七分),肉桂、厚朴(薑汁炒各五分),枳實(麩炒),吳茱萸、生甘草(各二分)。

姜水煎。不用白朮者,恐直補脾以滯氣也。(《大還》)

廊清飲,治三焦壅滯,胸膈脹滿,氣道不清,小水不利,年力未衰,通身腫脹,或肚腹單脹,氣實非水等證。

枳殼(二錢),厚朴(一錢半),大腹皮(一二錢),白芥子(五七分,或一二錢),蘿蔔子(生搗一錢如中不甚脹能食者不必用此),茯苓(連皮用二三錢),澤瀉(二三錢),陳皮(一錢)

白話文:

枳殼(二錢),厚朴(一錢半),大腹皮(十二到二十克),白芥子(五到七分,或十二到二十克),蘿蔔子(未煮過,搗碎成一錢;如果病情的程度並不嚴重,食慾還可以在,則不必使用此物),茯苓(連著外皮一起用,二到三錢),澤瀉(二到三錢),陳皮(一錢)

水一鍾半,煎七分,食遠溫服。如身黃小水不利者,加茵陳二錢。如小腹脹滿,大便堅實不通者,加生大黃三、五錢。(《景岳》)

白話文:

水一碗半,濃縮成七分之一,溫熱服用。如果身體發黃,小便不通暢,再加茵陳二錢。如果小腹脹滿,大便堅硬不通暢,再加生大黃三到五錢。(《景嶽》)

溫利方法禹餘糧丸,治十種水氣。凡腳膝微腫,上氣喘滿,小便不利,即水氣之候。

白話文:

溫利的方法:禹餘糧丸,可以治療十種水氣。凡是腳和膝蓋微微腫脹,呼吸困難,小便不順暢,就是水氣的症狀。

蛇黃(大者三兩,以新鐵銚子盛,入一秤炭火中燒,蛇黃與銚子炭火一般通赤,用鉗取銚子,便傾蛇黃入釅米醋二升,候冷取出,研如粉即止。),木通湯(一兩),針砂(五兩真者,賣者多雜以鐵屑,宜清搜之,以水淘令極淨,控干入銚子,同禹餘糧一處,用釅米醋二升同煎,醋乾為度,並銚子入一秤炭火中燒,二物與銚子炭一般通赤,傾二藥於淨磚上候冷,一處研至無聲如粉即止。)

白話文:

蛇黃(蛇黃比較大,例如三兩,先放入新的鐵鍋內盛著,投入一秤的炭火燃燒,當蛇黃與鍋內的炭火一樣通紅後,纔可以用鉗子取出鐵鍋,將蛇黃傾倒入二升的濃米醋內,等到它冷卻後取出,研磨成粉即可。)

木通湯(一兩),針砂(正品是五兩,市場上所販賣的針砂經常混有鐵屑。選購時要仔細挑選,並以清水反覆淘洗,直至完全清除雜質,瀝乾後放入鍋內,與禹餘糧放在一起,加入二升濃米醋一同煎煮,煮至醋乾即可。將鍋子放入一秤炭火內燃燒,當二種藥材與鍋子一樣通紅時,將二種藥材傾倒在乾淨的磚塊上,等到藥材冷卻後,研磨到完全沒有聲音(類似粉狀即可)。)

以上三味為主,其次量人虛實,入下項藥。治水多是用轉下冷藥,惟此方上件三物,既非大戟、甘遂、葶藶、芫花之比,又有下項藥,故老人虛人皆可服。

白話文:

以上三味藥是主要的,但也要根據病人的虛實狀況,酌情添加以下幾種藥物。治療水腫多用瀉下寒涼藥物,但這個方子上的三味藥,既不是大戟、甘遂、葶藶、芫花這類峻烈瀉藥,又有以下幾種藥物,所以老人虛弱的人都可以服用。

羌活(去蘆頭),木香,白茯苓(去皮),牛膝(去苗酒浸一宿焙乾),川芎,肉豆蔻(麵裹煨香),茴香(微炒),蓬莪朮(炮切),肉桂(去粗皮),乾薑(炮),青橘皮(去白),京三稜(炮切),白蒺藜(炒去刺),附子(炮去皮臍)

白話文:

羌活(去除蘆頭)、木香、白茯苓(去除外皮)、牛膝(去除根苗,浸泡一晚後烘乾)、川芎、肉豆蔻(麵粉包裹後烘烤至香)、茴香(微炒)、蓬莪朮(炮製切片)、肉桂(去除粗糙的樹皮)、乾薑(炮製)、青橘皮(去除白色內皮)、京三稜(炮製切片)、白蒺藜(炒熟去除刺)、附子(炮製去除外皮和核心)。

以上各半兩,量人虛實老壯,斟酌多少,入前三味物。如虛人老人全用半兩,少壯人隨病淺深加減。

上件為細末拌勻,湯浸蒸餅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一百丸,溫熟水送下,空心食前。切忌鹽味,如不能食淡,候水氣退後,且以醋少許調和食可也。不能忌鹽,勿服此藥,徒勞無功。若果欲去病,死中求生,即須依此忌鹽,至誠服藥。只於小便內旋去,並不動臟腑。

白話文:

將上述的細末攪拌均勻,以湯汁浸泡蒸餅,然後搓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丸,逐漸增加至一百丸,以溫熱的水送服,空腹飯前服用。必須忌食鹽,如果不能吃淡的食物,等到水腫消退後,可以用少許醋來調味即可。如果不能忌鹽,就不要服用此藥,否則徒勞無功。如果真的想治癒疾病,即使在生死關頭也要堅持忌鹽,誠心服藥。水腫只會在小便中排出,不會損害臟腑。

水病初去後,仍須且服此藥,每日一兩服,兼以溫和調補脾腎氣血藥將理。(《楊氏》)《雞峰》名蛇黃紫金丹,有陳橘皮。《本事》引《萬金方》紫金丹,有白朮。(按:《本事》更曰:此方見《當塗楊氏家藏方》。及《夷陵集驗方》,謂之禹餘糧丸。考今《楊氏方》出許氏後,與《當塗楊氏》自是別書,然文最有條理,仍錄出之。

白話文:

水腫病剛剛治癒之後,還需要繼續服用這個藥,每天一兩劑,再輔以溫和的藥物調補脾腎氣血,來進一步調理身體。(《楊氏》)《雞峯》提到的名藥蛇黃紫金丹,配料中有陳橘皮。《本事》引用《萬金方》中的紫金丹,配料中有白朮。(註:《本事》還提到:這個藥方見於《當塗楊氏家藏方》。以及《夷陵集驗方》,稱為禹餘糧丸。考證現在《楊氏方》出於許氏以後,與《當塗楊氏》自是另外一本書,但文理很清晰,還是把它記載下來了。)

又《三因》稍與此同。《是齋》名神仙萬金丸。)(先教諭曰:今用主藥三味,效驗甚捷速,前輩名三聖丸。)

白話文:

《三因》與此略同,《是齋》命名它為神仙萬金丸。(事先告知:現在使用的主要藥物有三種,療效非常快速,前輩人稱它為三聖丸。)

通氣丸,治脾腎氣虛,腎水流溢,四肢作腫,面目虛浮,腰腳腫脹,遊走不定,小便赤澀,大便秘結,脹滿氣痞,腳膝無力,食少倦怠,漸成水證。

白話文:

中藥通氣丸,用於治療脾腎氣虛、腎水外溢、四肢浮腫、臉色蒼白浮腫、腰腳浮腫、遊走不定、小便灼熱、大便便祕、腹脹氣悶、腳膝無力、食慾不振、疲倦,漸漸形成水腫。

附子(大者一隻生去皮臍切成薄片子),大蒜頭(五枚剝去皮苗捶令碎),赤小豆(揀淨五兩)

以上三味,同於砂鍋內,用水五升,慢火煮乾為度。先用水三升煮,漸添至五升,只取附子焙乾為末,余藥不用。

白話文:

以上三種藥材,一起放入砂鍋內,加水五升,用慢火煮至水乾為止。先用水三升煮,逐漸加入水至五升,只取烏頭焙乾後研成細末,其餘藥材不用。

白花商陸根(半兩),南木香(三錢不見火),沉香(二錢不見火),車前子(二錢半略炒)

上同附子為細末,用薏苡仁末,水煮作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薏苡仁煎湯下,空心食前,日進三兩服。病甚者,日進五服不妨,其效如神。(《魏氏》)

白話文:

將附子研成細末,用薏苡仁末,加水煮成糊,做成丸藥,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四五十丸,用薏苡仁煎煮的湯水送服,空腹飯前服用,每天服用三次。病情嚴重的,每天服用五次也沒問題,效果非常顯著。(《魏氏》)

治虛勞四肢浮腫,宜服麻仁散方。

大麻仁(一兩),商陸(一兩),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防風(一兩去蘆頭),漢防己(一兩),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

白話文:

  • 大麻仁:一兩

  • 商陸:一兩

  • 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

  • 防風:一兩,去蘆頭

  • 漢防己:一兩

  • 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赤小豆一百粒,煎至五分去滓,食前溫服。(《聖惠》)(按古方治水多用麻仁者,《本草》黑字:麻子,逐水,利小便。)《聖濟》治痢後四肢浮腫。

白話文:

將上列藥材搗碎,用粗羅過篩成散劑,每次服用五錢,加一大杯水和一百粒赤小豆一起煮,煮到只剩下五分之一的量,去渣,在飯前溫熱服用。(《聖惠方》)(註:古方中用於治療水腫的藥物常使用麻仁,根據《本草綱目》中黑字所載:麻子具有逐水、利小便的功效。)《聖濟總錄》中記載此方用於治療痢疾後所引起的四肢浮腫。

復元丹,治水腫喘息奔急,水氣盈溢,心腹堅脹。(原文稍繁,今從《觀聚方》節錄。)

附子(炮二兩),南木香(煨),茴香(炒),川椒(炒出汗),獨活,厚朴(去皮銼薑製炒),白朮(略炒),陳橘皮,吳茱萸(炒),桂心(各一兩),澤瀉(一兩半),肉豆蔻(煨),檳榔(各半兩)

白話文:

附子(炮製二兩),南木香(煨製),茴香(炒製),川椒(炒製至出汗),獨活,厚朴(去皮,銼薑製並炒製),白朮(略微炒製),陳皮,吳茱萸(炒製),桂心(各一兩),澤瀉(一兩半),肉豆蔻(煨製),檳榔(各半兩)

上一十三味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紫蘇湯下,不以時。蓋藥能助真火以養真土,運動樞機,安平必矣。法當禁欲,並禁咸半年,乃不再作。(《三因》)有老人足脛微腫,脾胃虛弱,泄瀉吐食,調脾補胃,略無寸效,用三和散而愈。後服復元丹,兼補脾氣,連日利,三日其病脫然。

白話文:

將這十三種藥材研磨成粉末,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丸,用紫蘇湯送服,不必按時服藥。因為這些藥物可以幫助身體的真火來養護身體的真土,運轉樞紐,安撫平定疾病,一定會痊癒的。服藥期間要禁慾,也要禁食鹽半年,之後就不會再復發了。(《三因》)有位老人腳踝微微腫脹,脾胃虛弱,拉肚子吐食,調理脾胃都沒有效果,吃三和散之後就好了。之後服用復元丹,兼補脾氣,連續好幾天拉肚子,三天後疾病突然痊癒了。

蓋復元丹,專治脾胃虛弱而致腫者。(《朱氏》)繼洪近年治腫疾數人,皆脈沉而殆甚,用此藥立見功效而氣寬腫消,真奇藥也。倘服此藥,或更灸分水穴,脈不浮而腫不消,則難安矣。(《澹寮》)(按:《事證方》茯苓散,治水腫退後調補,及《朱氏》沉香大腹皮湯藥料,與此方不同,而旨趣則稍同,今不敢繁載,宜參看也。)

白話文:

復元丹專門治療脾胃虛弱而導致的腫脹疾病。(《朱氏》)近幾年繼洪治療腫脹的人有很多,他們脈搏沉弱,病情十分嚴重,服用此藥後很快見效,氣順腫消,真是奇藥。如果服用此藥,或輔以灸分水穴,脈搏不浮而腫脹不消,那麼就很難治癒了。(《澹寮》)(按:《事證方》茯苓散,治療水腫退後調理補益,以及《朱氏》沉香大腹皮湯藥料,與此方不同,但大體的治療方法略同,這裡就不詳細介紹了,可參閱參考。)

沉附湯,治腫病。大凡腫病,因積而得,先用積藥,積既除而腫再作,小便不利,到此束手矣。若用利小便藥,性寒而小便愈不通。故小便不利,則中焦下焦不升降,痞膈為寒氣所結,故水凝而不通,但用沉附湯。

白話文:

沉附湯,用於治療腫脹疾病。一般來說,腫脹由積聚而生,先用積聚的藥物,積聚消除後腫脹又產生,小便不利,此時束手無策。若使用利尿藥物,藥性寒涼,反而會使小便更加不通。因此,當小便不利時,中焦下焦無法升降,脾胃為寒氣所阻,因此水液凝聚而不通暢,只要使用沉附湯即可。

附子(一隻生去皮臍切作片)

上用生薑十數片,水三盞,煎八分,次用沉香濃磨二錢許,加入藥,再煎二沸,去滓空心服,如此則小便自通,喘滿自去矣。沉附湯,一向吃三五十隻附子無礙,男子婦人皆可服。梁國佐方。(《朱氏》)

白話文:

在水裡放入十幾片生薑片,水三杯,煎煉至八分之三,再用沉香研磨成二錢,加入藥中,再煎煮兩沸騰,將藥渣去除空腹服用,這樣的話小便自然會通暢,氣喘、胸悶自然也會消除。沉附湯,一般一次吃三五十片附子沒關係,男女皆可服用。梁國佐方。(《朱氏》)

實脾散,治陰水,先實脾土。

厚朴(去皮薑製炒),白朮,木瓜(去穰),木香(不見火),草果仁,大腹子,附子(炮去皮臍),白茯苓(去皮),乾薑(炮各一兩),甘草(炙半兩)

白話文:

厚朴(去皮,用薑汁炒製),白朮,木瓜(去除果核和瓤),木香(未經火炙),草果仁,大腹子,附子(炮製,去除外皮和臍),白茯苓(去除外皮),乾薑(炮製,各取一兩),甘草(炙製,取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棗子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濟生》)《本事》治脾元虛,浮腫,實脾散,用附子、草果、乾薑、甘草、大腹連皮、木瓜,六味銼焙為末,沸湯點服。(按:此方不如嚴氏加減之妙,故《觀聚方》特表出彼方,附以許氏原方。)

白話文:

  • 上述藥方每次服用四錢,加水一盞半(約300毫升),生薑五片,棗子一枚,煎煮至藥液濃度為七分(約150毫升),去除藥渣,溫服,不限時間。(出自《濟生》)

  • 《本事》中記載的治療脾元虛、浮腫的實脾散,使用附子、草果、乾薑、甘草、大腹皮連皮、木瓜六味藥材,經過切碎、焙乾後研磨成粉末,用沸水沖服。(按:這個藥方不如嚴氏的加減藥方精妙,所以《觀聚方》特別提出嚴氏的藥方,並附上許氏的原方。)

加味實脾散(玉機),治脾虛受濕,用此方養脾氣。

蒼朮(土炒一兩水三碗煎二碗),白朮(三錢),人參(二錢),白茯苓,半夏,大腹皮,桑皮(各一錢),厚朴(八分),熟附子(五分),車前子(炒一錢),沉香(磨入)(《證治大還》)(按:所引《玉機》未知何書,今《微義》無所考。)

白話文:

蒼朮(炒至微黃,一兩,加水三碗煎成二碗),白朮(三錢),人參(二錢),白茯苓、半夏、大腹皮、桑皮(各一錢),厚朴(八分),熟附子(五分),車前子(炒至微黃,一錢),沉香(磨碎後加入)(出自《證治大還》)(註:「玉機」可能是指某本書,但現在無法考證,《微義》中也沒有相關記載。)

薛己治儒者痢後,兩足浮腫,胸腹脹滿,小便短少,用分利之劑,遍身腫,兼氣喘。(魏之琇曰:非水腫而分利之,則氣愈傷而喘作。)薛曰:兩足浮腫,脾氣下陷也。胸腹脹滿,脾虛作痞也。小便短少,肺不能生腎也。身腫氣喘,脾不能生肺也。用補中益氣湯加附子而愈。

白話文:

薛己曾治療一位儒者患痢之後出現雙腳浮腫,胸腹脹滿、小便短少。薛己使用利尿通便的藥物,結果患者全身更加腫脹合併氣喘。(魏之琇說:這不是水腫,而是使用利尿通便的藥物,導致氣虛傷重,因此出現喘咳。)薛己說道:雙腳浮腫,是因為脾氣下陷。胸腹脹滿,是因為脾虛形成痞塊。小便短少,是肺氣不能生腎。全身腫脹併發氣喘,是脾氣不能生肺。薛己於是使用補中益氣湯加入附子,患者的病情才逐漸好轉。

半載後因飲食勞倦,面目浮腫,小便短少,仍服前藥,頓愈。(《類案》)(按:水氣忌壅補,此案難信,姑存之。)

白話文:

半年後因為飲食勞累,面部浮腫,小便少,仍然服用以前的藥物,病情頓時痊癒。(《類案》)(按:水氣忌諱用滋補的藥物,這個案例難以置信,姑且保留。)

加味腎氣丸,治腎虛,腰重腳腫,小便不利。

附子(炮二兩),白茯苓(去皮),澤瀉,山茱萸(取肉),山藥(炒),車前子(酒蒸),牡丹皮(去木各一兩),官桂(不見火),川牛膝(去蘆酒浸),熟地(各半兩)

白話文:

附子(炮製過的,二兩),白茯苓(去皮),澤瀉,山茱萸(取果肉),山藥(炒過的),車前子(用酒蒸過的),牡丹皮(去掉木心,各一兩),官桂(沒有經過火烤的),川牛膝(去蘆,用酒浸泡過的),熟地(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飲下。(《濟生》)

州守王用之,先因肚腹膨脹,飲食少思,服二陳、枳實之類,小便不利,大便不實,咳痰腹脹,用淡滲破氣之劑,手足俱冷,此足三陰虛寒之證,用金匱腎氣丸,不月而安。(《內科摘要》)

白話文:

州守王用之,一開始是因為肚子脹大,飲食慾望減少,服用二陳、枳實之類的藥物,小便不利,大便不實,咳嗽有痰、肚子脹大,使用淡滲破氣的藥劑治療,手腳都冷,這是足三陰虛寒的症狀,使用金匱腎氣丸,不到一個月就好了。(《內科摘要》)

壯原湯,治下焦虛寒,中滿腫脹,小水不利,上氣喘急,陰囊兩腿皆腫,或面有浮氣。

白話文:

壯原湯,用於治療下焦虛寒、中焦滿脹、小便不利、上氣喘急,陰囊、兩腿皆腫,或臉上有浮腫。

人參,白朮(各二錢),茯苓,破故紙(各一錢),桂心,大附子,乾薑,砂仁(各五分),陳皮(七分)

白話文:

人參、白朮各二錢,茯苓、破故紙各一錢,桂心、大附子、乾薑、砂仁各五分,陳皮七分。

水煎,食遠服。中氣不轉運,不知餓,加厚朴。氣鬱不舒,加沉香、烏藥,臨服磨入。(《赤水》)(按:此方原為脹滿而設,然今治水氣有效,故列於此。)

白話文:

將藥材用水煎煮,讓病人遠離家園服用。如果病人中氣不運轉,不知道飢餓,就加入厚朴。如果病人氣鬱不舒,就加入沉香、烏藥,在服用時磨碎放入藥中。(《赤水》)(按:此方原本是為脹滿而設立,但現在治療水氣有效,因此列於此。)

腫脹之治,凡脾腎虛證,如薛氏腎氣湯者,誠然善矣;然用之之法,猶當因此擴充,不宜執也。向余嘗治一陶姓之友,年逾四旬,因患傷寒,為醫誤治,危在呼吸,乃以大劑參、附、熟地之類,幸得挽回。愈後喜飲,未及兩月,忽病足股盡腫,脹及於腹,按之如鼓,堅而且硬。

白話文:

關於水腫的治療,凡是脾腎虛證,像薛氏的腎氣湯的處方,誠然是很好的。但是用這個藥方的用法,仍舊應該在此基礎上有所擴充,不宜拘泥。從前我曾經治療一個姓陶的朋友,年齡超過四十歲,因患傷寒,被醫生誤治,危在旦夕,於是用大量的人參、附子、熟地等類的藥物,才很幸運地挽回他的生命。痊癒後他喜歡喝酒,不到兩個月,突然患了足股腫大的病,腫脹一直及於腹部,按壓起來像鼓一樣,堅硬而硬。

因其前次之病,中氣本傷,近日之病,又因酒濕過度,非加減腎氣丸不可治,遂連進數服,雖無所礙,然終不見效,人皆料其必不可治。余熟計其前後病因,本屬脾腎大虛,而今兼以滲利,未免減去補力,亦與實漏卮者何異,元氣不能復,病必不能退。遂悉去利水等藥,而專用參附理陰煎(按:即六味回陽飲),仍加白朮,大劑與之,三劑而足脛漸消,二十餘劑而腹脹盡退。愈後,人皆歎服曰:此證本無生理,以此之脹而以此之治,何其見之神也。

白話文:

由於他上次的疾病,中氣本就受了損傷,近期的疾病,又因為酗酒過度,除了加減腎氣丸之外沒有其他藥可以治療,於是連續服用了好幾次,雖然沒有甚麼副作用,但是始終不見效果,所有人都認為他肯定無藥可治了。我仔細考慮前前後後的病因,本來是脾腎虛弱,現在又加上滲泄治療,不免減少了補益的效果,不就跟用有洞的容器接水的道理一樣嗎?元氣不能恢復,疾病肯定不能消退。於是我完全去除了利水藥,專用參附理陰煎(即六味回陽飲),仍加上白朮,大劑量地一起服用,三劑之後腿腳的水腫漸漸消退,二十多劑之後腹脹完全消退。病癒後,大家都驚嘆地表示:這種病症本來就沒有活命的道理了,用這種方法去治療浮腫,怎麼能夠見效得這麼神奇啊。

自後凡治全虛者,悉用此法,無一不效,可見妙法之中更有妙焉,顧在用之者何如耳,塞因塞用,斯其最也,學者當切識此意。(《景岳》)

白話文:

自從之後凡是治療體質虛弱的病人,都用這個方法,沒有不奏效的,可見妙法之中更有妙法,關鍵在於用它的人如何罷了。方法不靈驗,原因在於用法不當,這一點必須清楚地認識到。(《景嶽全書》)

武林文學錢賞之,酒色無度,秋初腹脹,冬杪遍體腫急,臍突背平,在法不治。迎余治之,舉家叩首,求救哀迫。余曰:我非有起死金丹,但當盡心力而圖之耳。即用金匱腎氣丸料,大劑煎服,兼進理中湯,服五日無效,余欲辭歸矣。其家曰:自知必死,但活一日則求一日之藥,即使不起,安敢歸咎乎。

白話文:

武林有一位文人,因酒色過度,在初秋時開始腹脹,到了冬天末期,全身浮腫嚴重,腹部隆起,胸背平坦。按照一般的醫療法則根本無法醫治。因此,他的家人請我前去診治。當我抵達時,他的家人全都叩首,哀求我一定要想辦法救救病人。我回答說:「我沒有起死回生的仙丹,但我一定會盡全力來治療他。」於是,我開立了金匱腎氣丸的處方,用大劑量煎服,同時還搭配了理中湯。但服用了五天都沒有效果,於是我想要辭別返鄉。 病人的家人說:「我們知道患者病得很嚴重,可能活不成了,但只要他還有一天的生命,我們就希望他能有一天的藥。即使他最終還是去世了,我們也不敢怪罪您。」

勉用人參一兩,生附子三錢,牛膝、茯苓各五錢,三日之間,小便解下,約有四十餘碗,腹有皺紋。舉家拜曰:皆再造之恩也。約服人參四斤,附子一斤,薑、桂各一斤余,半載而瘥。(《必讀》)(先教諭名此方為再造飲子。)

白話文:

勉強使用了人參一兩、生附子三錢、牛膝、茯苓各五錢,服用三天後,小便解出約有四十多碗,肚子上有皺紋了。全家人都拜謝說:這都是再造之恩啊。總共服用了人參四斤、附子一斤、薑、桂各一斤多,半年後痊癒了。(《必讀》)(先教諭的名字,這個方子是再造飲子。)

針灸法,若唯腹大,下之不去,便針臍下二寸,入數分,令水出孔,合須腹減乃止。(《肘後》)

凡水病忌腹上出水,水出者月死,大忌之。(《千金》)

愚醫多以針灸出水為功,又以鯉魚、赤小豆為藥,又令病人飲黃牛尿,服商陸根,反有所損,少有瘥者。大抵此病尤忌針灸,華佗云:患水病未遇良醫,第一不得針灸。言氣在膜外,已化為水,水出即引出腹中氣,水盡則死。扁鵲云:水病在膜外,常針不可及,常藥不可及,惟神針良藥可也。(《聖濟》引徒都子)

白話文:

無知庸劣的醫生,大多以針灸刺出水份為治療成功的標準。另外還會用鯉魚、赤小豆作藥,還讓病人喝黃牛尿、服用商陸根,反而對身體造成損害,少有痊癒的情況。概括而言,這種疾病特別忌諱針灸。華佗說:患上水病的人如果沒有遇到好的醫生,首先就不要用針灸來治療。他解釋說,水病的病氣在腹膜之外,已經化為水了,把水刺出來就會把腹中的氣也引出來,水盡了人也就死了。扁鵲說:水病的病氣在腹膜之外,常規針灸刺不到,常規藥物也治療不了,只有神針良藥才能治癒。

凡五十七穴,然亦不必盡針,擇其腹背並足要穴刺之可也。(《神巧萬全方》)

有人因入水,得水腫,四肢皆腫,面亦腫,人為灸水分並氣海,翌朝視其面如削矣。恐面腫亦可灸水分云。(《資生》)

白話文:

有個人因掉入水裡,得了水腫,四肢與臉部都腫脹。有人為他灸水分和氣海穴,隔天早上面部腫脹就消失了。恐怕面部腫脹也可以灸水分穴。

大忌腳膝上針刺出水,取一時之效,後必死矣。(《神效名方》)

《內經》曰:經脈滿則絡脈溢,絡脈溢則繆刺之,以調其絡脈,使形容如舊而不腫,故曰繆刺其處,以復其形也。(按:此出《湯液醪醴論》,然經文特末二句,余皆啟玄注語。)謹按繆刺,謂不分隧穴而刺之也,故此《水熱穴論》無刺水穴分。大法水溢於表,或腹脹,或四肢雖腫而氣稍實、脈浮洪者,宜行此。

白話文:

《內經》中說:經脈充盈時,絡脈就會溢滿,絡脈溢滿就應該用繆刺的方法來針刺,來調節絡脈,使身體外形恢復原樣而不腫脹,所以說,在該部位進行繆刺,可以恢復其原來的形狀。(按:這段話出自《湯液醪醴論》,但是經文只有最後兩句,其他的都是啟玄的注釋。)謹按繆刺,就是不分經穴而針刺,所以《水熱穴論》中沒有水穴分的說法。一般來說,水溢於表,出現腹脹,或四肢腫脹但氣稍實、脈浮洪的症狀時,適合使用這種方法。

至病氣孤危,脈微弱,而四肢水氣盛實者,今人往往繆刺之,禍不旋踵,蓋不審經言脈滿絡溢宜纓刺之理也。(《玉機》)(按:此云繆刺謂不分隧穴而刺之,云《水熱穴論》無刺水穴分,俱失經旨。)

白話文:

當病情非常危急,脈搏微弱,而四肢水腫嚴重時,現在的人常常錯誤地針刺治療,災禍很快就會發生,這是因為不瞭解經書中關於脈滿絡溢宜纓刺的道理。《水熱穴論》中沒有具體區分刺水腫穴位的方法,都違背了經書的本意。

調攝法,大凡水病難治,瘥後特須慎於口味,又復病水人多嗜食不廉,所以此病難愈也。今錄慎忌如下:喪孝、產乳、音樂、房室、喧戲、一切魚、一切肉、生冷、酢滑、蒜、黏食米豆、油膩。以前並禁,不能食之,及不得用心,其房室等猶三年慎之,永不復重發。不爾者,瘥而更發。重發,不可更治也。(《千金》)

白話文:

飲食調理

水病很難治癒,痊癒後尤其要謹慎飲食。患水病的人大多飲食不節制,所以這個疾病很難痊癒。現將飲食禁忌如下:

  1. 喪禮期間或生小孩後哺乳期間,不宜進補。

  2. 不宜聽音樂、房事、喧嘩作樂。

  3. 一切魚、肉、生冷食物、酸滑食物、蒜、黏性食物如米、豆,以及油膩食物,皆應避免食用。

以上食物在患病期間都不能吃,並應保持心情愉悅,房事等事不宜過度,連續三年都要小心謹慎,才能徹底治癒,不再復發。否則,即使治癒了,也會再次發作。如果再次發作,就無法再治療了。(出自《千金要方》)

有此疾者,宜向陽行坐。遇陰雨則愈覺壅滯,房中常須存火。服藥後,夜臥覺胸間熱甚,宜含紅雪與好茶之類,慎勿飲酒及冷茶、冷水。若渴,宜吃五靈湯,尤忌鹽、生冷、醋滑。(《聖濟》引徒都子)(按:五靈湯用訶黎勒、木通、赤茯、防己、陳橘皮。又忌鹹食既見《醫心方》引《醫門方》,又《本事續集》治十種水病方曰:忌鹽一百二十日,緣鹽能化水故也。)

白話文:

患有此病的人,宜在向陽的地方活動和坐臥。遇到陰雨天就會感到更加閉塞難受。室內常常要存有火。服用藥物後,晚上睡覺覺到胸口灼熱,應該含點紅雪茶之類的茶,要注意不要喝酒、喝冷茶或冷水。如果口渴,應該喝五靈湯,特別忌諱鹽、生冷和醋滑的東西。(《聖濟》引徒都子)(按:五靈湯是用訶黎勒、木通、赤茯、防己、陳橘皮製成的。又忌諱吃鹹的食物,既見《醫心方》引《醫門方》,又《本事續集》治十種水病方曰:忌鹽一百二十天,因為鹽能化水。)

飲食之忌,惟鹽醬齏鮓濕面,皆味鹹能溢水者,並其他生冷毒物,亦宜戒之,重則半載,輕者三月。須脾胃平復,腫消氣實,然後於飲食中,旋以燒鹽少投,則其疾自不再作。故劉氏曰:治腫非易,尤難所忌者,切須詳審。(《活幼心書》)

白話文:

在飲食上應該忌食的,是像是鹽、醬、齏、鮓、濕麵條等,因為它們都屬於鹹味,能夠溢出水來,還有其他生冷有毒的食物,也應該避免食用,如果嚴重的,要避免食用半年,如果是輕微的,也要避免食用三個月,直到脾胃恢復正常,腫脹消退,氣血充實了,才能在飲食中漸漸加入少量的鹽,這樣疾病就不會再復發了。所以劉氏說:治療腫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忌口方面,一定要詳盡地審慎地對待。

若戒酒色鹽醬,此病可保無危,不然去生漸遠。(《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