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方劑名稱:導水茯苓湯
方劑名稱:導水茯苓湯 更多圖表
拼音名稱:DAO SHUI FU LING TANG
出處典籍: 《普濟方》卷一九一引《德生堂方》
方劑配方組成:澤瀉(30g) 赤茯苓(30g) 白朮(30g) 麥門冬(30g) 去心紫蘇葉(30g) 木瓜(30g) 檳榔(30g) 陳皮(22.5g) 砂仁(22.5g) 木香(22.5g) 大腹皮(22.5g) 桑白皮(10g) 燈心草(10g)
熱性指數:寒性指數:
寒熱分析:
由於您尚未登入,或是系統中沒有您的經絡體質數據,所以無法呈現分析訊息,了解如何取得經絡體質...
複方歸經比例:
主治功效:
脾虛濕盛、頭面手足遍身水腫、喘滿倚息,不能轉側、不能平臥,飲食不下,小便短澀,排尿澀痛、其色如黑豆汁者。
現代應用於急慢性腎炎、腎病綜合症、尿道炎,鬱血性心力衰竭、腹水、腳氣等因脾虛濕陷者。
現代應用於急慢性腎炎、腎病綜合症、尿道炎,鬱血性心力衰竭、腹水、腳氣等因脾虛濕陷者。
傳統服藥法:
澤瀉3兩,赤茯苓3兩,白朮3兩,麥門冬(去心)3兩,紫蘇1兩,木瓜1兩,檳榔1兩,陳皮7錢半,砂仁7錢半,木香7錢半,大腹皮7錢半。利小便。
每服5錢,水2盞,加燈心25根,煎8分,去滓,空心服;服此藥時,要如熬阿刺吉酒相似,水1鬥,止取藥1錢,服後小水行時,即漸添多,直至小便變清白色,方為痊癒。如病重者,前藥可均作3大
每服5錢,水2盞,加燈心25根,煎8分,去滓,空心服;服此藥時,要如熬阿刺吉酒相似,水1鬥,止取藥1錢,服後小水行時,即漸添多,直至小便變清白色,方為痊癒。如病重者,前藥可均作3大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所治之水腫,係屬脾失健運,水濕內停,溢於肌膚所致。水氣內盛,上凌於肺,故兼見喘息不得臥,治宜行氣化濕,利水消腫。方中赤茯苓,澤瀉為君,滲利水濕;臣以白朮健脾燥濕,以助水濕運化;檳榔、大腹皮行氣燥濕、利水消腫、襄助君藥以導水下行,氣化則水濕亦化,故配以紫蘇、陳皮、砂仁、木香理氣行滯,以助水濕運化;桑白皮瀉肺行水;木瓜袪除濕邪;燈心草淡滲利水;麥冬滋養陰液,使諸藥利水而不傷陰液,共為佐使。諸藥合用,使氣行濕化,水道通利,則水腫可消。又本方以茯苓為君,能導水下行而消腫,故得方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導水茯苓湯, 出處:《普濟方》卷一九一引《德生堂方》。 組成:澤瀉3兩,赤茯苓3兩,白朮3兩,麥門冬(去心)3兩,紫蘇1兩,木瓜1兩,檳榔1兩,陳皮7錢半,砂仁7錢半,木香7錢半,大腹皮7錢半。 主治:利小便。主治:水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