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氣丸

TONG Q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2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1%
腎經 20%
膀胱經 12%
肺經 11%
脾經 8%
胃經 8%
小腸經 7%
心經 5%
心包經 3%
肝經
腎經
膀胱經
肺經
脾經
胃經
小腸經
心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7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通氣丸」

組成:

  • 麻黃:性辛溫,具有發汗解表、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風寒等功效。
  • 補骨脂:具有補陽、補氣、止瀉和健脾胃等多種傳統代功效。
  • 川楝子:性辛溫,歸肝、膽、小腸經,具有舒肝行氣止痛、驅蟲的功效。
  • 杜仲:具有補氣、強筋骨、補益肝腎、安胎、補腎等功效。
  • 羌活:性辛溫,具有發散風寒、祛風除濕、舒筋活絡的功效。
  • 三稜:性味辛、溫,歸脾、胃經。具有活血化瘀、理氣行氣、破血消癥、消食化積、止嘔、通經等傳統代功效。
  • 茴香:性溫味甘,歸脾、胃、肝、腎四經。具有溫裡溫中、理氣行氣、驅蟲殺蟲、補腎壯陽、疏肝解鬱、活絡止痛、健脾益氣等功效。
  • 玄參:性寒,味苦、甘,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之效。

主治功效:

  1. 少陰不足,腎氣微少:指腎臟的陰氣不足,腎氣虛弱。
  2. 忽爲寒熱:忽冷忽熱,是陰陽不平衡的表現。
  3. 太陽下陷腎中:指太陽經的陽氣下陷到腎中,與腎陽格格不入。
  4. 腎氣奔迫,內動三焦:腎氣虛弱,無法固攝,導致三焦氣機混亂。
  5. 或發熱頭疼,咳嗽痰促:這些都是腎氣虛弱的症狀。
  6. 或右脅牽痛:右側肋部疼痛,是肝膽氣鬱的表現。
  7. 或傳爲疹子:腎氣虛弱,無法固攝衛氣,導致邪氣侵犯肌膚,引起疹子。
  8. 其脈左尺沉而弦,按之則虛大而澀:脈象沉而弦,是腎氣虛弱的表現;按壓脈搏時,感覺虛大而澀,是氣血不足的表現。
  9. 又治上氣:本方還可以治療上氣,上氣是指胸悶氣短、呼吸困難等症狀。

總結:

中藥方劑「通氣丸」,主要成分有葫蘆巴、補骨脂、玄參、杜仲、川楝子、三稜、羌活、茴香、麻黃。具有發汗解表、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風寒、補陽、補氣、止瀉、健脾胃、舒肝行氣止痛、驅蟲、補氣、強筋骨、補益肝腎、安胎、補腎、發散風寒、祛風除濕、舒筋活絡、活血化瘀、理氣行氣、破血消癥、消食化積、止嘔、通經、溫裡溫中、理氣行氣、驅蟲殺蟲、補腎壯陽、疏肝解鬱、活絡止痛、健脾益氣、清熱涼血、滋陰潤燥之效。主治少陰不足,腎氣微少、忽爲寒熱、太陽下陷腎中、腎氣奔迫,內動三焦、或發熱頭疼,咳嗽痰促、或右脅牽痛、或傳爲疹子、其脈左尺沉而弦,按之則虛大而澀、又治上氣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膠飴5斤,蜀椒2升(汗),烏頭7分(炮),桂心6分,大附子5枚(炮),乾薑4分,人參4分,杏仁1升,天門冬10分,蜈蚣5節(去頭,炙)。
夢與鬼神交通及飲食者,全用蜈蚣;食不消者,加杏仁5合;有虛氣,少腹急,腰痛,加天門冬、杜仲;有風,加烏頭2枚、附子1枚(立夏後勿加);有留飲,加葶藶子1兩(熬,末之)。
上為末,搗杏仁為膏,納藥末乾膏中搗千下,烊膠飴,攪令調和為丸,如半棗大。
每服1枚,晝日6-7、夜2-3服。令胸中溫為度。
忌豬肉、冷水、生蔥、鯉魚等物。

方劑組成解釋


通氣丸由葫蘆巴、補骨脂、玄參、杜仲、川楝子、三稜、羌活、茴香、麻黃等多種中藥組成。其中,葫蘆巴具有溫腎散寒、行氣化痰的功效;補骨脂具有溫腎散寒、補腎陽的功效;玄參具有清熱涼血、利尿消腫的功效;杜仲具有補腎壯腰、強筋骨的功效;川楝子具有行氣活血、祛風止痛的功效;三稜具有行氣活血、化痰散結的功效;羌活具有祛風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茴香具有行氣和胃、止痛消脹的功效;麻黃具有發汗散寒、宣肺平喘的功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通氣丸是一味中藥方劑,具有溫腎散寒、行氣化痰的功效,主治少陰不足、腎氣微少、忽為寒熱、太陽下陷腎中、腎氣奔迫、內動三焦,或發熱頭疼、咳嗽痰促、或右脅牽痛、或傳為疹子,其脈左尺沉而弦,按之則虛大而澀。此外,本方還可用於治療上氣。但本方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後可能會出現口乾、口渴、便秘等症狀。因此,在服用本方前,患者應先諮詢醫生,以確保用藥安全。

相關疾病


咳血氣喘大便秘結耳聾排尿困難心內膜炎原發性高血壓百日咳心包炎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嗜眠症(嗜睡症)麻疹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二尖瓣狹窄

相同名稱方劑


通氣丸, 出處:《儒門事親》卷十二。 組成:海藻5枚,海帶5枚,崑布5枚,澤瀉5枚,木通5枚,豬靥5枚,羊靥5枚,海蛤、連翹。 主治:癭贅。

通氣丸, 出處:《儒門事親》卷十二。 組成:海藻1兩,海帶1兩,崑布1兩,木通1兩,甘草1兩,訶子半兩,薄荷半兩,杏仁少許(湯浸,去皮尖)。 主治:癭贅。

通氣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五。 組成:木通(銼)1兩,射乾1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1兩,惡實(微炒)1兩,崑布(洗去鹹,焙)1兩,訶黎勒(煨,去核)1兩,海藻(洗去鹹,焙)1兩,黃耆(銼)1兩,白茯苓(去黑皮)3分。 主治:癭氣,咽喉腫塞,毒氣壅悶不通。

通氣丸, 出處:《外台》卷十引《深師方》。 組成:膠饴5斤,蜀椒2升(汗),烏頭7分(炮),桂心6分,大附子5枚(炮),乾薑4分,人參4分,杏仁1升,天門冬10分,蜈蚣5節(去頭,炙)。 主治:咳嗽上氣,喉咽中腥臭,虛氣攪心,頭痛眼疼,耳中嘈嘈,風邪毒註天行,食不生肌,胸中膈塞,嘔逆多唾,惡心,心下堅滿,飲多食少,療疰並淋。

通氣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四七。 組成:葫蘆巴1兩(炒),補骨脂7錢半,玄參5錢,杜仲1兩(炒斷絲),川楝子1兩半(酒浸),三棱5錢,羌活5錢,茴香5錢,麻黃(去節)2錢(春夏3錢)。 主治:少陰不足,腎氣微少,忽爲寒熱,太陽下陷腎中,腎氣奔迫,內動三焦,或發熱頭疼,咳嗽痰促,或右脅牽痛,或傳爲疹子,其脈左尺沉而弦,按之則虛大而澀。又治上氣。

通氣丸,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九。 組成:附子(大者)1隻(生,去皮臍,切薄片),大蒜頭5枚(剝去皮苗,捶令碎),赤小豆5兩(揀淨。以上3味放于砂鍋內,加水3升煮,漸添至5升,慢火煮乾爲度,隻取附子焙乾爲末,餘藥不用),白花商陸根半兩,南木香、沉香2錢(不見火),車前子。 主治:脾腎氣虛,腎水流溢,四肢作腫,面目虛浮,腰腳腫脹,遊走不定,小便赤澀,大便秘結,脹滿氣痞,腳膝無力,食少倦怠,漸成水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