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散

FU LI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本事》卷四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10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21%
脾經 18%
胃經 13%
肝經 11%
小腸經 10%
膽經 7%
肺經 5%
膀胱經 4%
心經 2%
腎經 2%
大腸經
脾經
胃經
肝經
小腸經
膽經
肺經
膀胱經
心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7

主治功效


茯苓散

茯苓散是一味中藥方劑,主要成分包括鬱李仁、檳榔、赤茯苓、白朮、甘遂、橘皮,具有利水滲濕、通利二便的功效,常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暢通等症狀。

白朮:

白朮性甘、微溫,歸脾、胃經,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用於治療脾虛氣弱、食慾不振、肢體乏力、水腫、黃疸、自汗、盜汗、口渴、口乾舌燥、安胎、食少、腹脹、泄瀉、風濕疼痛、關節炎等症狀。

檳榔:

檳榔性苦、辛,歸脾、胃經,具有破滯導滯、降氣除煩、消食化積、利水消腫等功效。用於治療絛蟲病、鉤蟲病、蛔蟲病、繞蟲病、薑片蟲病等寄生蟲病;胃腸濕氣、食積、脹滿、泄瀉、胸腹滿悶、氣喘、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

甘遂:

甘遂性寒烈,歸大腸經,具有攻逐水停、通利二便的功效。常用於治療便祕、腹部脹滿、胸悶等症狀。但因甘遂有毒,應慎用,不可久服,以免傷正氣。孕婦、哺乳婦女及兒童應避免服用。

橘皮:

橘皮性溫、辛,歸肺、脾經,具有利水滲濕、止嘔、清熱利尿、理氣行氣、降氣、燥濕、健脾胃、理氣、止咳化痰、解魚蟹毒等功效。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嘔吐、腹脹、胸悶、消化不良、咳嗽、痰多、魚蟹中毒等症狀。

鬱李仁:

鬱李仁性苦、微寒,歸肝、大腸經,具有瀉下、利水滲濕、降氣和潤燥等功效。用於治療腹瀉、便祕、痔疾、水腫、黃疸、胸脹、胸悶、氣喘、咳嗽、痰多、燥熱、口乾舌燥、大便乾結等症狀。

總結:

茯苓散由鬱李仁、檳榔、赤茯苓、白朮、甘遂、橘皮等中藥組成,具有利水滲濕、通利二便的功效,常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暢通等症狀。該方劑中,鬱李仁瀉下通便,檳榔行氣通便,赤茯苓利水滲濕,白朮健脾益氣,甘遂逐水消腫,橘皮理氣化痰。諸藥合用,共奏利水消腫、通利二便之效。

傳統服藥法


茯苓6分,人參6分,當歸6分,甘草6分,生薑4分,陳皮4分,厚朴8分。
上(口父)咀。以水2升,煎取8合,去滓溫服。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以利水消腫為主,兼以瀉下。鬱李仁、檳榔、赤茯苓、白朮具有利水消腫的作用,可使水腫消退;甘遂具有瀉下的作用,可使小便通利。橘皮具有行氣利水的作用,可使氣機通暢,水液得以輸布。本方合用,可起到利水消腫、小便通利的作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瀉下的作用,因此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排尿困難氣喘心絞痛陰道炎肺結核前列腺炎胰臟炎腳氣病大便秘結瘧疾白帶神經性厭食症心內膜炎尿道炎膀胱炎慢性肝硬化心律不整原發性高血壓胃及十二指腸炎心肌梗塞

相同名稱方劑


茯苓散, 出處:《雞峰》卷十八。 組成:五味子半兩,阿膠半兩,茯苓半兩,黃耆1兩。 主治:血淋。血淋不可進涼藥者。

茯苓散, 出處:《急救仙方》卷三。 組成:茯苓1兩,人參1兩,芍藥1兩,山梔子1兩,甘草1兩,紫蘇1兩,麥門冬1兩,瞿麥1兩,連翹2兩。 主治:老人赤眼不退。

茯苓散, 出處:《本事》卷四。 組成:鬱李仁(去皮尖,微炒)4錢,檳榔2個,赤茯苓(去皮)1錢,白朮1錢,甘遂(切片,炒)1錢,橘皮1錢半(去白)。 主治:腫滿,小便不利。

茯苓散, 出處:《馮氏錦囊秘錄》卷十八。 組成:茯苓1兩,當歸5錢,川芎5錢,桂心5錢,白芍5錢,黃耆5錢,人參5錢,熟地5錢。 主治:産後蓐勞。生産日淺,運動用力,四肢寒痛,寒熱如瘧。

茯苓散, 出處:《明醫指掌》卷九。 組成:人參1錢(去蘆),甘草(炙)1錢,山藥1錢,當歸1錢(炒),白茯苓8分,桂心5分,麥冬1錢,遠志2錢(去心),大棗2枚,生薑5錢。 主治:産後心虛,忪忡不定,恍惚多驚。

茯苓散, 出處:《婦人良方》卷十九。 組成:茯苓(一方使茯神)12分,生地黃12分,遠志10分,白薇10分,龍齒10分,防風8分,人參8分,獨活8分(同爲末)。 主治:産後狂語,志意不定,精神昏亂,心氣虛,風邪所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