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內因類 (4)

回本書目錄

內因類 (4)

1. 痰涎

痰古作淡,淡、澹通,澹水動也,故水走腸間,名為淡飲。今之痰者,古之云涕云唾云涎云沫是也。或稱為飲,如膈間支飲是也。痰字訓為胸上液者,實非仲景之旨,然遂為千古之定名,顧鮮能知其義之異者,吾故表而出之。

白話文:

「痰」這個字在古代寫作「淡」,「淡」與「澹」是通用的,「澹」的意思是水在流動,所以水在腸胃之間流動,就叫做「淡飲」。現在的痰,就是古代所說的涕、唾、涎、沫等。有時也稱為「飲」,比如膈間支飲就是。將「痰」字解釋為「胸中液體」,其實並不是仲景的本意,但它卻成為了千古以來的定名,很少有人知道它的意義與古代不同,所以我特地把它提出來說明。

源候總說,人之有痰飲病者,由榮衛不清,氣血敗濁,凝結而成也。內則七情汩亂,藏氣不行,鬱而生涎,涎結為飲,為內所因。外有六淫侵冒,玄府不通,當汗不泄,蓄而為飲,為外所因。或飲食過傷,嗜欲無度,叫呼疲極,運動失宜,津液不行,聚為痰飲,屬不內外因。三因所成,證狀非一,或為喘,或為咳為嘔為泄,暈眩嘈煩,松悸愪祐,寒熱疼痛,腫滿攣僻,癃閉痞膈,如瘋如癲,未有不由痰飲之所致也。(《三因》)

白話文:

痰飲病是人體榮衛不清、氣血敗濁凝結而成的疾病。內在原因是七情傷心、藏氣運行失常、鬱結生涎、涎液凝結成飲;外在原因是六淫侵襲、玄府不通、汗液不排泄而成飲;內外因共同作用,津液不行,聚結為痰飲。痰飲病的症狀多種多樣,可見喘息、咳嗽、嘔吐、泄瀉、頭暈、煩躁、心悸、健忘、疼痛、腫脹、抽搐、閉塞、痞滿、癲狂等,皆由痰飲引起。(《三因》)

外所因證候難明,風燥寒凝,暑爍濕滯,皆能閉諸絡,鬱而生涎,不待飲水流入四肢,而致支溢疼痛也。當以理推,無膠軌轍。(同上)

白話文:

除了外在的原因導致證候難以辨別之外,風燥、寒凝、暑爍、濕滯,都能閉塞經絡,鬱積而生涎,不必飲用含有 toxic 的水,也能導致肢體溢痛。應該根據理論推斷,沒有固定的模式。

其或喜怒哀樂不中節,起居食飲失其常,皆令榮衛痞阻,氣血敗濁,為痰為涎為飲,諸證生焉。結伏於焦膈,則眩暈懵忪,仲悸愪祐,癃閉痞膈,喘嗽氣急。停滯於關節,則筋脈攣急,肢節疼痛,手足嚲曳,寒熱往來。三者同源而異治。痰則伏於包絡,隨氣上浮,客於肺經,因嗽而發。

白話文:

如果喜怒哀樂的情緒不適當,起居飲食失常,都會導致榮衛運行不暢,氣血敗壞混濁,化為痰、涎、飲等病邪,從而產生各種疾病。這些病邪聚集在焦膈,就會出現眩暈、頭昏、心悸、氣短、喘息、咳嗽等症狀。停留在關節,就會導致筋脈攣縮,肢體疼痛,手足麻木,寒熱交替。這三種情況同出一源,但治療方法不同。痰邪沉伏在包絡,隨著氣向上浮,侵犯肺經,因咳嗽而發作。

涎則伏於脾元,隨氣上溢,口角流出。唯飲則生於胃腑,為嘔為吐,宜詳甄別也。(《簡易》)

惟氣與血,能生諸病,痰亦如之。夫痰者,津液之異名,人之所恃以潤養肢體者也。血氣和平,關絡條暢,則痰散而無。氣脈閉塞,脘竅凝滯,則痰聚而有。痰之所以發動者,豈無自而然哉。風搏寒凝,暑煩濕滯,以至諸熱蒸郁,啖食生冷煎爆,腥羶咸鹺,動風發氣等輩,皆能致痰也。

白話文:

只有氣與血,才能生出各種疾病,痰也一樣。痰,是津液的別名,是人體賴以滋潤肢體的。血氣平和,經絡通暢,則痰就散而沒有了。氣脈閉塞,胸腹孔竅凝滯,則痰就聚集而有了。痰之所以發作,難道沒有原因嗎?風寒襲擊、暑煩濕滯,以至於各種熱邪鬱結,吃生冷煎炸的食物、腥羶鹹辣的食物,及動風發氣等因素,都能導致痰的產生。

是痰作恙,為喘為嗽,為壅為嘔,為眩暈,為風癇,為狂迷,為忪悸,或吞酸,或短氣,或痞膈,或腫脹,或寒熱,或疼痛,痰實主之。(《直指》)

白話文:

痰液為患,可引發喘息、咳嗽、阻塞、嘔吐,以及眩暈、癲癇、瘋狂、驚悸等症狀,或吞酸水、氣短、胸悶、腹脹,或寒熱、疼痛等,痰液實證為主。

人身之痰,如長流水,貴乎順行,又賴土為之堤防,偶為風所逆,或為物所壅滯,則使有聲,可以過顙。故痰之為病,或由脾土虛弱,不能攝養金肺,或為四氣七情所幹,氣壅痰聚,發而為喘為咳。(《大成》)

白話文:

人體的痰液猶如細水長流,關鍵在於使其順利流動,又依靠脾土為它築起堤防。偶爾受到風的阻逆,或為其他因素所阻滯,就會產生聲響,可以穿過喉嚨。因此,痰液引起的疾病,或是由脾土虛弱,不能涵養金肺,或是由四氣七情所導致,氣體鬱結,痰液聚集,發作為喘息和咳嗽。(《大成》)

若因六陰傷胃,以致玄府不通,當汗不汗,蓄而成痰,乃外因也。使津液不得舒布,凝聚而成痰者,乃內因也。(《原理》)

白話文:

若是因為六陰傷害胃,以至於胸中玄關不通,明明應該出汗卻不出汗,積蓄起來成為痰。這是外因。使津液不能夠正常運轉,凝聚成痰,這是內因。(《原理》)

痰因氣滯生,(寒熱二因)人之一身,無非血氣周流,痰亦隨之。夫痰者,津液之異名。流行於上者,為痰飲;散周於下者,為精液。其所以使之流行於上下者,亦氣使之然耳。大抵氣滯則痰滯,氣行則痰行,故三生飲佐之以木香,無有不效。人之氣道貴乎順,順則津液流通,決無痰飲之患。一失其宜,則氣道閉塞,停飲聚於膈上,結而成痰。(《朱氏》)

白話文:

痰的產生是由於氣滯引起的。(寒熱兩因)人的身體,沒什麼問題血氣通暢周流,痰液也會隨之運行。痰,是津液的別稱。在身體上部流行的,叫做痰飲;在身體下部散佈的,叫做精液。之所以讓它們在上下運行,也是由於氣的作用。一般來說,氣滯則痰滯,氣行則痰行,所以三生飲中加入木香,沒有不有效的。人的氣道貴在通暢,通暢則津液流通,絕對不會有痰飲的毛病。一旦失去適當的調理,則氣道閉塞,停飲積聚在膈肌以上,結成痰液。(《朱氏》)

龐安常云:人身無倒上之痰,天下無逆流之水(按:今龐書中無所考,史載之有此語,見於後)。誠哉斯言,以此思之,人之氣道貴乎順,順則津液流通,決無痰飲之患。調攝失宜,氣道閉塞,水飲停於胸腑,結而成痰。(《濟生》)

白話文:

龐安常說:人的身體裡沒有倒流的痰,世上也沒有倒流的水(根據:現在龐書中沒有找到依據,但歷史記載中確實有這句話,後面會提到)。這句話真是太對了,以此為基礎思考,人的氣道貴在順暢,順暢了津液就可以流通,就絕對不會有痰飲的毛病。如果調節不當,氣道閉塞,水飲就會停留在胸腹,凝結成痰。(出自《濟生》)

古人有云:身無倒上之痰,世無逆流之水。斯固然也,愚見以為末然。水無逆流,言其勢也;痰無倒上,尚有推詳。且人呼吸出入者,陰陽也。血氣循環,隨經上下,則津液流通,決無痰飲之患。故使將理失宜,七情氣亂,陰陽失理,鬱於經絡,氣升而不降,痰涎壅滯,隨氣而升,結於胸膈,上逼咽喉,為嘔為噦為吐,豈非倒上也。甚則風痰壅上,喉聲如曳鋸,精神昏憒,至此藥則罔功,此又非尋常痰之比也。

白話文:

古人說:「身體裡沒有往上倒流的痰,世上就沒有逆流的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我認為不完全正確。說水沒有逆流,這是從它的流向來說的;說痰沒有往上倒流,還需要推敲。人的呼吸出入,是陰陽的作用。血液氣息循環,在經脈中上下流動,那麼體液就會暢通,絕對不會有痰飲的毛病。但是,如果調養不當,七種情感會擾亂氣息,陰陽失調,鬱積在經絡中,氣往上走而不往下走,痰涎壅滯,隨著氣往上走,結在胸腔隔膜,往上逼近咽喉,就會嘔吐、反胃、吐痰,這難道不是痰往上倒 lưu嗎?嚴重的話,風痰壅滯向上,喉嚨的聲音像鋸東西,精神昏沉糊塗,到了這個時候藥物就沒有用了,這與平常的痰截然不同。

(《治病活法秘方》)

痰本吾身之津液,隨氣運行。氣若和平,津液流布,百骸受其潤澤,何致成痰為病。苟氣失其清肅而過於熱,則津液受火煎熬,轉為稠濁,或氣失其溫和而過於寒,則津液因寒積滯,漸致凝結,斯痰成矣。故痰一也,而因寒因熱,其源不同,可概治歟。(《醫碥》)

白話文:

痰液本是人體的津液,隨著氣的運行而流動。如果氣平和順暢,津液自然流佈全身,五臟六腑都能得到滋潤,哪會生痰成病呢?如果氣失去了清肅而過於燥熱,津液就會被火氣煎烤,變得濃稠混濁;如果氣失去了溫和而過於寒冷,津液就會因為寒冷而停滯積聚,逐漸凝結成痰。所以說,痰雖然只有一種,但因寒因熱而形成的原因不同,難道能概而論之,一概而治嗎?

痰因熱成,痰者,水也,標也;火者,熱也,本也。自世人不明標本之理而曰痰火,卻以痰能生火,而不知火能生痰也。譬諸釜中之水,無火之時,清清冷冷,湛然無滓;火一舉之,則湛然者皆為白沫矣。人身無病,則津液澄清;若一病焉,則血氣不和,不和則經絡壅塞而生熱,熱則津液之澄清者,亦隨熱渾濁而成痰矣,豈非火熱生痰之謂乎。若曰熱痰則可,謂之痰火則非矣。(《儒醫精要》)

白話文:

痰是因為熱而形成的。痰是水,是標;火是熱,是本。自古以來,人們不明標本之理,而說痰火,卻以為痰能生火,而不知道火能生痰。就像釜中的水,沒有火的時候,水清涼清澈,沒有雜質;一旦加了火,清澈的水就會變成白色的泡沫。人體沒有疾病的時候,體內的津液清澈澄清;如果有疾病了,血氣就會不和諧,不和諧就會導致經絡堵塞而產生熱,熱就會使津液清澈澄清變成渾濁而形成痰,這難道不是因為火熱生痰嗎?應該說熱痰是可以的,說成痰火就是錯誤的了。(《儒醫精要》)

《玉機微義》云:痰之為病誠多也。何則?人之血氣流行,無一息之間斷,才有壅滯,津液凝積,鬱而成熱,痰遂生焉(按:今《微義》文止此)。因證而觀,痰則火之變出也,未有痰病而不因火而成者也。間有寒痰為病者,亦千百中之一二也。甫謂寒痰之說非也,飲則有寒有熱不同,痰則一因於熱而已,加之寒字不得。

白話文:

《玉機微義》說:痰的症狀確實很多,為什麼呢?人體血氣的運行,沒有片刻的停息,一旦有阻滯,津液就會凝結,鬱積成熱,痰液也就由此產生(按:現存的《微義》文到此結束)。根據症狀觀察,痰是火氣轉變而成的,沒有痰病不是由火氣引起的。偶爾有寒痰致病的,也是千百例中的一兩例。我認為寒痰的說法是錯誤的,飲有寒熱之分,但痰只由火氣引起,加上“寒”這個字是不恰當的。

所以痰脈多滑大,明知停冷成痰,亦遂鬱而為熱,藥惟以橘皮半夏、神麯之辛,以散之行之,亦不敢用熱藥也。陳無擇云飲脈多沉弦微細,始可以言寒,治以理中、二陳之屬是也。性理所謂有溫泉而無寒火,不其然歟。(《醫統》)

白話文:

因此痰的脈象大多滑大,明明知道是停滯的寒氣凝聚成痰,但同時也鬱結而化為熱,因此藥物只可以選用橘皮、半夏、神麯辛辣的藥性來擴散痰氣、使之運行,而且也不敢使用熱藥。陳無擇說,飲脈大多是沉弦而微細的,纔可以講究寒症,用理中、二陳之類的藥物來治療。性理學所謂的「有溫泉而無寒火」,不也是這麼說的嗎?(《醫統》)

其由有三,夫痰之生也,其由非一,其為治也,藥亦不同。由於陰虛火炎,上迫乎肺,肺氣熱則煎熬津液,凝結為痰,是謂陰虛痰火,痰在乎肺而本乎腎,治宜降氣清熱、益陰滋水法。忌辛溫燥熱補氣等藥。由於脾胃寒濕生痰,或兼飲啖過度,好食油麵豬脂,以致脾氣不和,壅滯為痰,濃厚膠固,甚至流於經絡及皮裡膜外,或結為大塊,或不思食,或徹夜不眠,或卒爾眩僕,不知人事,或發癲癇,或昔肥今瘦,或叫呼異常,或身重腹脹,不便行走,或泄瀉不止,及成癱瘓,種種怪證,皆痰所為。故昔人云:怪病多屬痰,暴病多屬火。有以夫。此病在脾胃,無關肺腎,治宜燥脾行氣、散結軟堅法,忌滯泥苦寒濕潤等藥及諸厚味。由於風寒鬱閉,熱氣在肺,而成痰嗽齁喘,病亦在肺,治宜豁痰除肺熱藥中,加辛熱、辛溫如麻黃、生乾薑之屬,以散外寒,則藥無格拒之患,法忌溫補酸收等藥。病因不齊,藥亦宜異,利潤利燥及利發散,各有攸當,非可混施也。(《本草經疏》)

白話文:

生成痰液的原因有三種,痰液的生成原因不只一種,治療的方法也不同。由陰虛火炎引起,向上侵犯肺部,肺氣過熱而煎熬津液,凝結成痰,這種痰叫陰虛痰火,痰液位於肺部,但根源在腎臟,治療方法應當是清熱降氣、滋陰補水的藥。禁止使用辛溫燥熱和補氣的藥物。由脾胃寒濕引起,或者兼有飲酒過度、經常吃油麵豬脂,導致脾氣不合,停留積滯而形成痰液,這種痰液又粘又稠,甚至流入經絡和皮下,或結塊成大團,或食慾不振,或通宵不眠,或忽然昏倒,不省人事,或發癲癇,或以前肥胖現在消瘦,或叫喊異常,或身體沉重腹部脹滿,行走不便,或腹瀉不止,以至於癱瘓,各種奇怪的症狀都是痰液造成的。因此古人說:怪異的疾病多半屬於痰證,急性疾病多半屬於火證。有以夫。這種病在脾胃,與肺腎無關,治療方法應當是健脾行氣、散結軟堅。禁止使用滯泥苦寒濕潤的藥物和各種厚味。由風寒鬱閉引起,熱氣在肺中,形成痰液咳嗽、呼吸不暢,這種病也在肺部,治療方法應當是祛痰除肺熱的藥物中,加入辛熱、辛溫的藥物,如麻黃、生乾薑之類,用來散去外在的寒氣,那麼藥物就不會受到抵制而不能奏效,治療方法禁止使用溫補酸收的藥物。病因不同,藥物也應當不同,行氣利潤、行氣燥濕和行氣發散,各有適用的情況,不能混用。

涎有六種,論曰:舟非水不行,然波濤沸溢,則覆舟之患生;人非氣不活,然痰涎並積,則傾人之患至。波濤非自生也,其所以生者,不平之勢作之也;痰涎非自積也,其所以積者,不順之氣留之也。故善行舟者,不懼波濤,而懼舟之不完;善攝生者,不懼痰涎,而懼氣之不順。故世人之疾病,其所以殘傷性命之急者,無甚於痰涎;而世之醫者,乃有見之而不能識,或有識之而不能治。此不幸之人,其殘傷夭橫者,不可勝數。何則?舉天下之人,獨知風氣之有涎,不知臟腑冷亦生涎,熱亦生涎,痰涎一生,千變萬化,而病之所起,非特一端,愚今略舉數端明之。後之學者,於診療之際,類而推之,亦庶幾其疾病之徒無夭橫者矣。夫涎之為名一也,而具數種:一曰風涎,二曰熱涎,三曰冷涎,四曰病涎,五曰虛涎,六曰毒涎。其一曰風涎,蓋因人之風氣之盛,上運於涎,不能下入於胃,風氣一蒸,痰涎並起而上,填塞胸中,即使人悶倒無知。其風氣久而不順,性命之傾危,速如反掌。若其風氣未盛,逡巡之間,仍復自順,其涎亦隨氣而下,即平復如故。此蓋人之肌肉厚,腠理深,風不得泄於外,風熱內攻,大府秘熱,毒氣上攻,遂生斯疾,此名之曰風涎。然風涎之為名一也,而入臟腑虛實之不同,則涎之為病也,變化不一,愚得以即其變而言之。若今人之病大府實熱,痰涎滿口,吐如清膠,胸中喘息如常,但湯水飲食俱不可進,凡所飲食,只到喉中,即不能下,用力嚥下,即喉中隔絕,喘急悶倒,良久方愈,惟進得些小稠粥,此亦風涎之候也。然風涎之候變不同,則當如何而治之?曰:善除荊棘者,先斷其根;善治風疾者,先順其氣。人身無倒上之涎,天下無逆流之水。今風疾一上,而填塞胸中,傾人性命者,風氣運而上也。今之治風涎者,多使天南星、半夏之類,是不知病之源流,去荊棘而不除其根也。苟能以藥先順其風氣,兼發其腠理,使其風氣得以發泄於外,順行於內,則其胸中之痰涎,自隨氣而下,未吃涎藥而痰涎自順矣。然病勢之有輕重,則取之有緩急。若風氣炎盛,膠涎並起,其氣卒難以順之者,當制之以急,非吐之不可;風氣未極,痰涎未並,為害未深者,當制之以緩,先順其氣而後治其涎也,此亦治涎之大約也。然風涎之候,又有冷熱不同。或有寒風所中,冷涎所聚,其人必先於半年或數月前,吃食減少,身體沉重,筋脈痿弱,才見肉味,便覺噁心,非時口中一兩點冷涎出,身不自覺,冷涎所並,忽悶倒不知人事,良久復甦,即生麻痹,或生嚲曳,或失音不語,冷涎所積,少有上並,多聚中焦,盈溢胸中,包裹心絡,能使人狂言妄語,神識不定,非特不覺,手臂忽自舉動,如此為冷涎之所中也。治之法,先以溫暖之藥,散其冷毒之氣,急以熱藥,發其腠理,然後以治涎之藥,取下其涎,雖且暫安,而寒風所中於人,亦甚不久。何則?熱風中人,如天地春夏之風,長含生氣,以養萬物,其人雖病難死,此古人所謂風所以能養人也;寒風所中於人,如天地秋冬之風,長含殺氣,以肅殺萬物,其人所中非久必死,此古人所謂風所以能害人也。其二曰熱涎,若今有恣性之丈夫,多食葷膩,好食鹹酸,以色為心,恣貪補藥,忽因酗酒房室,勞傷其精,丹元髓海,因以空虛,而臟腑骨槽,虛熱轉盛,其涎所積,隔在中焦,因其腎臟之虛寒,邪氣與熱涎相交,發為疼痛,重則不移時而傾人性命。醫者治之,不過曰此肝腎之氣,是不知熱涎乃病之根本。然京三稜蓬莪朮非不能治氣,而世人用而不驗者,不識其病之源流也。善為醫者,臨事制宜,隨機應變,審當輕重,涎多者吐之,涎少者下之,所用之藥,偏取肝家之風毒,又何患乎人之不安哉。三曰冷涎者,若今人之肝臟有餘,脾氣不足,忽因使性,長懷鬱怒,傷損肝心正氣,此冷涎之所以積也。脾氣不足,復因肝氣所乘,伏而不動,停水滯谷,久而不化,肝心長懷鬱怒,則其氣滯澀而不行,此冷涎之所以積也。然肝主風性之不定,忽時而作。肝主怒,怒則氣逆,此冷涎所以隨氣而上,而生人之大病也。證其候而言之。則其病必先覺心前潰亂不快,相次聞有一物,隨氣而上觸,至咽喉即悶倒不知人事,手足肌肉漸次寒冷,逡巡復平愈。治之之法,當以吐藥取之,得其所取之涎,其清如水,其冷如雪。取涎之後,復審其藏氣,隨其所病而調和之,亦無患乎藥之不驗也。四曰病涎,其人必好食堅硬之物,傷損脾氣,忽因鬱怒,傷損心肝正氣,忽因寒邪熱毒之傷,忽因大病之後,餘毒客在臟腑,其氣結澀凝滯,不能宣暢,是以痰涎因而聚積,涎與滯氣相交,往往發為疼痛,此名之為病涎者也。明其病證,在心前痛,輕則連年累月,痛無暫停,重則傾人性命,速如反掌,重輕之殊,涎之多少也。治之之法,當在量其病勢輕重,以利藥取之,輕則其涎如油,重則其凝如白膠。取涎之後,然後使藥,清其藏氣,益其正氣,使之平復如故也。五曰虛涎,其人必因受氣之虛,忽因大病之後,生冷所傷,忽因疾病之間,淫欲不節,致令臟腑之氣空虛羸乏,而骨槽之間虛熱上蒸,上氣鎮長有餘,下氣但常不足,陰陽之氣不相交際,不順之氣隔在中焦,是以虛涎因而積裹,風熱一攻,即其涎並上。初發作時,先覺清涎滿口,漸聞心前有一物,上觸咽喉,即喉中急促,悶倒不覺,兩手相亂把拽,風氣極上,即頭上癢,忽皮臍間痛,逡巡風氣順下,乃遂平復。治之之法,當以臨發時,使五分利藥取之,以其胃氣不足,不可十分利吐也。若利吐不出,非時以壞風涎藥攪之,候分數稍減,即於氣海上安之一灸,引其涎下入於胃,然後使藥調其藏氣,酌量其臟腑之虛實,有餘者瀉,不足者補,令上下之氣相等,可庶幾其全安也。若脈氣微細,大府虛冷,減其肝氣,益其胃氣斯可矣。若小兒得病者,全是胃氣之虛,氣海上安灸,補暖脾胃,以愈斯痰,仍不輒吃取風涎藥也。六曰毒涎,若今人之患陽毒傷寒,肝心脾肺受其疫毒之氣,因其毒涎相積聚在中,候其證,即使人大府秘熱,小便赤澀,面色黯赤,渾身發熱,昏昏如醉,狂言妄語,不知人事,如此之候悉皆是涎。診其脈氣又卻沉伏,重手取之骨間乃得,此乃疫毒之涎,盈溢心胸,伏其脈氣,非脈氣之與病相反者也,此所謂毒涎者矣。治之之法,急以疏轉之藥,取其毒氣,蕩下其涎,所下之藥須心肝脾肺四臟俱治,然當以肝臟為主,偏下肝臟之藥為要也。雖然,涎之為病,千變萬化,其狀不一,是今之所舉數端,止其大略而已。後之學者,類而推之,加以識見之明,而診療無瘥,亦無患乎涎為人之大患者矣。(《史載之方》)

白話文:

有人涎有六種,分別是風涎、熱涎、冷涎、病涎、虛涎和毒涎。

風涎是由於風氣旺盛,上運於涎,不能下入於胃,風氣一蒸,痰涎並起而上,填塞胸中,即使人悶倒無知。其風氣久而不順,性命之傾危,速如反掌。若其風氣未盛,逡巡之間,仍復自順,其涎亦隨氣而下,即平復如故。

熱涎是如果今有恣性之丈夫,多食葷膩,好食鹹酸,以色為心,恣貪補藥,忽因酗酒房室,勞傷其精,丹元髓海,因以空虛,而臟腑骨槽,虛熱轉盛,其涎所積,隔在中焦,因其腎臟之虛寒,邪氣與熱涎相交,發為疼痛,重則不移時而傾人性命。

冷涎是如果今肝臟有餘,脾氣不足,忽因使性,長懷鬱怒,傷損肝心正氣,此冷涎之所以積也。

病涎是其人必好食堅硬之物,傷損脾氣,忽因鬱怒,傷損心肝正氣,忽因寒邪熱毒之傷,忽因大病之後,餘毒客在臟腑,其氣結澀凝滯,不能宣暢,是以痰涎因而聚積,涎與滯氣相交,往往發為疼痛,此名之為病涎者也。

虛涎是其人必因受氣之虛,忽因大病之後,生冷所傷,忽因疾病之間,淫慾不節,致令臟腑之氣空虛羸乏,而骨槽之間虛熱上蒸,上氣鎮長有餘,下氣但常不足,陰陽之氣不相交際,不順之氣隔在中焦,是以虛涎因而積裹,風熱一攻,即其涎並上。

毒涎是若今患陽毒傷寒,肝心脾肺受其疫毒之氣,因其毒涎相積聚在中,候其證,即使人大府祕熱,小便赤澀,面色黯赤,渾身發熱,昏昏如醉,狂言妄語,不知人事,如次之候悉皆是涎。

涎之為病,千變萬化,其狀不一,是今之所舉數端,止其大略而已。

五痰,子和云:凡人病痰者有五:一曰風痰,二曰熱痰,三曰濕痰,四曰酒痰,五曰食痰。蓋風痰者,形寒飲冷;熱痰者,火盛制金;濕痰者,停飲不散;酒痰、食痰者、飲食過傷所致。(《微義》)(按:此說原出《治法雜論》等,凡三見,互有少異,食痰或作沫痰,今從《微義》節文錄出。)

白話文:

五種痰,子和說:一般人患有痰症有五種:第一種是風痰,第二種是熱痰,第三種是濕痰,第四種是酒痰,第五種是食痰。其中的風痰,是由於形體受寒、飲用冷飲造成的;熱痰,則是由於肝火旺盛、水失榮華所致;濕痰,是由於體內水分停滯、無法散發出去造成的;酒痰和食痰,則是由於飲食不節、過度飲酒、過多食用生冷食物造成的。(注:這個說法最初出自《治法雜論》,共有三次提到,每次都有稍微不同的差異,例如食痰可能改成沫痰,這裡節錄的是根據《微義》的內容。)

或問:方書皆曰五痰,何謂也?答曰:所謂風痰、寒痰、熱痰、氣痰、味痰又名酒痰。味痰者,因飲食酒醪厚味而唾痰也。氣痰者,因事逆意而然也。熱痰者,因飲食辛辣燒炙煎煿,重裀厚褥,及天時鬱勃而然也。寒痰者,因沖冒風涼不節之氣而然也。風痰者,因感風而發,或因風熱怫鬱而然也。

白話文:

有人問:醫書上都說有五種痰,這是什麼意思?

答:所謂的五種痰,分別是風痰、寒痰、熱痰、氣痰、味痰(又稱酒痰)。

  • 味痰:是由於飲食過於油膩、喝酒太多而引起的痰。
  • 氣痰:是由於心情鬱悶、不高興而引起的痰。
  • 熱痰:是由於飲食辛辣、燒烤、油炸、煎炸過度,加上穿著厚重的衣物、被褥,以及天氣炎熱而引起的痰。
  • 寒痰:是由於受風寒、冷氣的刺激而引起的痰。
  • 風痰:是由於感冒風邪而引起的痰,也可能是因為心情鬱悶、心情不好而引起的痰。

此皆素抱痰疾者,因風寒氣熱味而喘咯咳唾,非別有此五種之痰。(《養生主論》)

白話文:

凡是有痰喘的人,由於風寒氣熱粘膩的飲食,而導致氣喘咳嗽吐痰,這並不是另外有這五種之痰。

虛實,痰有虛實,不可不辨。夫痰則痰矣,皆若有餘,又何有虛實之異?蓋虛實二字,全以元氣為言。凡可攻者,便是實痰;不可攻者,便是虛痰。何為可攻?以其年力猶盛,血氣未傷,或以肥甘過度,或以濕熱盛行,或風寒外閉皮毛,或逆氣內連肝膈,皆能驟至痰飲,但察其形氣病氣俱屬有餘者,即實痰也。實痰者何?謂其元氣猶實也,此則宜行消伐,但去其痰,無不可也。何為不可攻?則或以形羸氣弱,年及中衰者,即虛痰也。或以多病,或以勞倦。或以憂思酒色,致成勞損、非風、卒厥者,亦虛痰也。或脈見細數,臟無陽邪,時為嘔惡泄瀉、氣短聲喑等證,但察其形氣病氣本無有餘者,皆虛痰也。虛痰者何?謂其元氣已虛也,此則但宜調補,若或攻之,無不危矣。且凡實痰本不多,其來也驟,其去亦速,其病亦易治。何也?以病本不深也。虛痰反甚多,其來則漸,其去則遲,其病亦難治。何也?以病非一日也。是以實痰無足慮,而最可畏者,惟虛痰耳。總之,治痰之法無他,但能使元氣日強,則痰必日少。即有微痰,亦自不能為害,而且亦充助胃氣。若元氣日衰,則水穀津液無非痰耳,隨去隨生。有能攻之使盡,而且保元氣無恙者,吾不信也。故善治痰者,惟能使之不生,方是補天之手。然則治此者,可不辨其虛實,而欲一概攻之,如王隱君所論,內外百病皆生於痰,悉用滾痰丸之類,其亦但知目前而不知日後之害哉。(《景岳》)

白話文:

虛實:痰有虛實之分,不可不辨。痰就是痰,似乎都是多餘的,怎麼會有虛實之分呢?虛實二字,完全以元氣為依據。凡是可以攻治的,就是實痰;不能攻治的,就是虛痰。什麼是可以攻治的呢?因為患者的年紀還壯盛,血氣尚未受損,或者由於飲食過於肥甘,或者由於濕熱盛行,或者風寒閉塞皮毛,或者逆氣內蘊肝膈,都能驟然導致痰飲產生,只要察看患者的形氣和病氣都屬於多餘的,那就是實痰了。實痰是怎麼樣的呢?就是說患者的元氣還是充實的,這種情況下應該進行消導攻伐,只要祛除痰飲,沒有什麼不可以的。什麼是不能攻治的呢?就是指形體瘦弱、氣力不足,年紀已經衰老的人,那就是虛痰了。或者由於多病,或者由於勞倦,或者由於憂思酒色,導致勞損、非風、卒厥等情況,也是虛痰。或者脈象細數,臟腑沒有陽邪,時常出現嘔吐惡心、泄瀉、氣短聲啞等症狀,只要察看患者的形氣和病氣本質上沒有多餘的,都是虛痰了。虛痰是怎麼樣的呢?就是說患者的元氣已經虛弱了,這種情況下只能調理補益,如果攻伐的話,沒有不危險的。而且,實痰本來就不多,它來得突然,去得也快,這種病也容易治療。為什麼呢?因為病不深。虛痰反而很多,它來得漸漸的,去得慢,這種病也難治。為什麼呢?因為病不是一日形成的。所以說實痰不足為慮,最可畏懼的是虛痰。總之,治療痰的方法沒有其他,只要能夠使元氣一天天壯盛,那麼痰必定一天天減少。即使有微痰,也自然不能為害,而且也能夠充助胃氣。如果元氣一天天衰弱,那麼水穀津液沒有不是痰的,隨去隨生。有人能攻治痰飲使其盡絕,而且還能保全元氣無恙,我並不相信。所以善於治療痰病的人,只能使其不生,這纔是補天之手。那麼,治療痰病的人,豈能不辨別痰的虛實,而想要一概攻治呢?像王隱君所論述的,內外百病都生於痰,悉用滾痰丸之類的藥物,他只知道眼前的病,卻不知道日後的危害。

脈法,其脈皆弦微沉滑。(《大成》)

沉弦細滑,大小不勻,皆痰氣為病。(《醫鑑》)

病人百藥不效,關上脈伏而大者,痰也。(《微義》)

痰實上壅,脈伏而實者,宜吐,不可下。既吐而復壅者,不可再吐。(《續易簡方脈論》)

脈浮當吐。久得脈澀,卒難開也(《纂要》曰:痰飲膠固,脈道阻澀也),必費調理。(《丹溪》)左右關脈大者,膈中有痰也,可吐之。怕吐者,消息下之。(《綱目》)

白話文:

脈象浮當,則需吐法。如果患者較長時間脈澀,不易鬆開(《纂要》裡說:痰飲膠固,脈道阻澀,故難以吐出。在此情況下,必當費盡心思施以治療。)左右關脈脹大的人,膈中有痰,可吐之。若患者害怕吐法,可用導瀉法(導瀉法也能治療痰飲等疾)來替換、取代吐法。(《綱目》所述)

痰凝氣滯,關格不通,則其脈固有不動者,有三兩路亂動,時有時無者,或尺寸一有一無者,有關脈絕骨(《名醫匯粹》引骨作滑)不見者,或時動而大小不常者,有平居之人,忽然而然,有素稟痰病,不時而然者,有僵仆暴中而然者,皆非死脈也。(《養生主論》)(《匯粹》此下有實因乎痰而然句。)

白話文:

痰凝聚氣滯礙,關竅不通暢,那麼他的脈象一定有靜止不流動的,有兩三條脈路忽然亂跳,時有時無,有寸脈或尺脈有時出現有時消失的,有涉及關脈的完全消失了(《名醫匯粹》引用“骨”寫成“滑”),有脈搏忽快忽慢、忽大忽小的,有平日身體很好的人,突然脈象出現這種情況的,有本來就患有痰病的,時常發生的,有因驚動、暴怒等外因突然發生的。這些情況都不是死亡脈象。(《養生主論》)(《匯粹》此處以下有“確實是由於痰導致”一句。)

證狀總說,王隱君論云:痰證古今未詳,方書雖有五痰諸飲之異,而莫知其為病之源。或頭風眩,目運耳鳴,或口眼蠕動,眉稜耳輪俱癢或痛,或四肢遊風腫硬而似疼非疼,或為齒頰癢痛,牙齒浮而痛癢不一,或噫氣吞酸,心下嘈雜,或痛或噦,或咽嗌不利,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其痰似墨,有如破絮、桃膠蜆肉之狀,或心下如停冰鐵,心氣冷痛,或夢寐奇怪之狀,或足腕痠軟,腰腎骨節卒痛,或四肢筋骨疼痛難名,並無常所,乃至手麻臂疼,狀若風濕,或脊上每日一條如線之寒起者(按:此證原書所無,《綱目》引丹溪有之),或渾身習習如臥芒刺者,或眼黏濕癢口糜舌爛喉痹等證,或繞項結核狀若瘰癧,或胸腹間如有二氣交紐,噎塞煩悶,有如煙火上衝,頭面烘熱,或為失志顛狂,或中風癱瘓,或勞廢荏苒之疾,或風毒腳氣,或心下怔忡,如畏人捕(《明醫指掌》曰:顛走癡呆不識人),或喘嗽嘔吐,或嘔冷涎、綠水、黑汁,甚為肺癰、腸毒、便膿、攣跛。蓋內外為病百般,皆痰所致,其狀不同,難以盡述。蓋津液既凝為痰,不復周潤三焦,故口燥咽乾,大便秘,面如枯骨,毛髮焦槁,婦人則因此月水不通,若能逐去敗痰,自然服餌有效。余嘗用一藥,即滾痰丸,以愈諸疾,不可勝數矣,今特相傳於世云。(《微義》)(按:《養生主論》原文頗繁糅,故《微義》稍加刪訂,今亦從之。《微義》更附《脈經》一臂不遂條、《活人書》痰飲類傷寒條,曰:余特敘《脈經》、《活人》二條,以證隱君之說有所本也。但所制滾痰丸一方,難以通治諸痰。)

白話文:

症狀總論,王隱君評論說:痰證古今以來沒有詳細說明,方書中雖然有五痰諸飲的不同,但不知道它們是疾病的根源。有的患者頭暈目眩,眼睛亂轉,耳朵嗡鳴,有的患者口眼抽搐,眉稜、耳輪又癢又痛,有的患者四肢遊走性腫脹發硬,似乎疼又不疼,有的患者牙齒、臉頰癢痛,牙齒浮起且疼痛發癢,痛癢程度不一,有的患者打嗝、反酸,心下嘈雜,有的患者胸痛或噁心,有的患者咽喉不通暢,痰液吐不出來,吞不下去,痰液像墨汁一樣,有的像破絮、桃膠、蜆肉的樣子,有的患者心下像塞著冰塊鐵塊一樣,心氣發冷且疼痛,有的患者做夢夢到奇怪的事情,有的患者足踝酸軟,腰腎骨節突然疼痛,有的患者四肢筋骨疼痛,說不出具體名稱,沒有固定的部位,甚至連手麻痺、胳膊疼痛都有,症狀像風濕,有的患者背上每天有一條像線一樣的寒冷感覺(注意:本條症狀原書中沒有,但《綱目》引述丹溪有這條症狀),有的患者周身皮膚發癢發黏,好像躺在芒刺上一樣,有的患者眼睛發黏、發癢,口腔糜爛,舌頭腐爛,喉嚨腫痛等症狀,有的患者頸部結核腫大,狀似瘰癧,有的患者胸腹之間好像有兩股氣交纏,胸悶煩躁,有的患者頭面發熱,有的患者意志喪失,發狂,有的患者中風癱瘓,有的患者勞累衰弱,日益加重的疾病,有的患者風毒腳氣,有的患者心下怔忡,好像害怕別人抓捕(《明醫指掌》中記載:癲癇癡呆,不認識人),有的患者喘息咳嗽嘔吐,有的患者嘔吐冷涎、綠水、黑汁,嚴重者會導致肺癰、腸毒、便膿、攣跛。內外疾病千奇百怪,都是痰液引起的,症狀不同,難以一一述說。津液凝結為痰液後,不能再滋潤三焦,所以口乾燥、咽喉發乾,大便乾燥,臉色枯槁,毛髮枯焦,婦女因此閉經,如果能夠祛除敗痰,自然可以服用藥物治療。我曾經用過一種藥,就是滾痰丸,治癒了無數疾病,不可勝數,現在特別傳授給世人。(《微義》)(注意:《養生主論》原文內容繁雜,所以《微義》稍加刪改,現在也採用這種寫法。《微義》又附上了《脈經》一臂不遂條、《活人書》痰飲類傷寒條,說:我特別列舉了《脈經》、《活人》兩條,以證明隱君的說法是有依據的。但只用一味滾痰丸就想要治癒各種痰證,很難做到。)

夫痰之源不一,有因痰而生熱者,有因熱而生痰者,有因氣而生者,有因風而生者,有因驚而生者,有積飲而生者,有多食而成者,有因暑而生者(《微義》曰:有因風寒暑濕而得者),有傷冷物而成者,有脾虛而成者,有飲酒而成者。

白話文:

痰的來源有多種。

有因為痰而產生熱的;

有因為熱而產生痰的;

有因為氣而產生痰的;

有因為風而產生痰的;

有因為驚嚇而產生痰的;

有因為積飲而產生痰的;

有因為暴飲暴食而產生痰的;

有因為暑氣而產生痰的(《微義》中說:有因為風、寒、暑、濕而得來的痰);

有因為吃生冷食物而產生的痰;

有因為脾虛而產生的痰;

有因為飲酒而產生的痰。

其為病也,驚痰則成心包痛,白芥;熱痰則成煩躁,頭風爛眼,燥結怔忡,懊憹驚眩;風痰成癱瘓,大風眩亂,暗風悶亂;飲痰成脅痛,四肢不舉,每日嘔吐;食痰成瘧痢,口出臭氣(《微義》曰:食積痰多成癖塊痞滿);暑痰中暈眩冒,黃疸頭疼;冷痰骨痹,四肢不舉,氣刺痛;酒痰飲酒不消,但得酒,次日又吐;脾虛生痰,食不美,反胃嘔吐;氣痰攻注走刺不定。

白話文:

如果得了病,驚恐而生痰,就會引起心包疼痛,需要用白芥子來治療;熱痰則會引起煩躁、頭風、眼睛生瘡、躁鬱不安、驚恐頭暈;風痰則會引起半身不遂、大風眩亂、暗風悶亂;飲痰則會引起脅痛、四肢不能舉起、每天嘔吐;食痰則會引起瘧疾、痢疾、口中發出臭氣;暑痰則會引起頭暈目眩、黃疸、頭痛;冷痰則會引起骨痹、四肢不能舉起、氣刺疼痛;酒痰則會引起飲酒不能消化,喝了酒之後的第二天又吐出來;脾虛生痰則會引起食慾不振、反胃嘔吐;氣痰則會攻注走刺不定。

婦人於驚痰最多,蓋因產後交接,月事方行,其驚因虛而入,結成塊者,為驚痰,必有一塊在腹,發則如身孕,轉動跳躍,痛不可忍。(《綱目》引丹)

白話文:

婦女中,患驚痰的較多。這是因為產後交接時,月經才剛開始來,驚嚇便因虛弱而趁虛而入,結成一塊塊的,就是驚痰。驚痰通常會有一塊長在腹部,一發作起來就像懷孕一樣,翻來覆去,跳動不已,疼痛難忍。(《綱目》引自《丹溪心法》)

痰涎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入於心,則迷竅而成癲癇,妄言妄見。入於肺,則塞竅而成咳唾稠黏,喘急背冷。入於肝,則留伏蓄聚,而成脅痛乾嘔,寒熱往來。入於經絡,則麻痹疼痛。入於筋骨,則頭項胸背腰痛,手足牽引隱痛。(《本草綱目》)

白話文:

痰涎是隨著氣的升降而到處流動的,沒有不能到達的地方。如果進入心臟,就會迷住竅穴而導致癲癇,出現胡言亂語和幻覺。如果進入肺部,就會堵塞竅穴而導致咳嗽、咳出的痰液粘稠,伴有氣喘急促和背部發冷的症狀。如果進入肝臟,就會在肝臟裡停留、積聚,導致脅痛、乾嘔、寒熱交替發生的症狀。如果進入經絡,就會引起麻痺和疼痛。如果進入筋骨,就會引起頭、頸、胸、背、腰部的疼痛,以及手足牽引和隱痛。

但痰症初起,頭痛發熱,類外感表症;久則潮咳夜重,類內傷陰火;又痰飲流注,肢節疼痛,類風症;但痰症,胸滿食減,肌肉如故,脈滑不勻不定為異耳。(《入門》)

白話文:

痰症初發時,頭痛發燒,像是外感表證;痰症久了,潮熱咳嗽,晚上加重,像是內傷陰火;痰飲流動,關節疼痛,像是風濕症;痰症患者,胸悶飲食減少,肌肉依舊,脈搏滑動不均勻,不定時,他的症狀比較特殊。(《入門》)

臂不能動是痰(按:全取《指迷》茯苓丸主證),嘈雜是痰。凡人胸膈一時如火烘炙,似痛非痛,忽然飢甚,北人呼為心刺,此火動其痰也。

白話文:

手臂無法活動是痰液所致(註記:全部引自《指迷》中茯苓丸的主證),嘈雜也是由痰液所致。通常人在胸口及橫膈膜間忽然間感到像被火燒一般,似乎疼痛,卻又不完全是疼痛,忽然之間感到異常飢餓,北方人稱此症為「心刺」,這是火氣促動痰液所導致的病症。

眩暈是痰,頭目眩暈,眼前黑暗,如坐舟車,䕭䕭欲吐者,痰也。煩躁是痰,凡人似熱非熱,似寒非寒,似病無病,坐臥不寧,心中焦躁,欲哭欲叫者,痰病也。審其人之虛實,從痰治之立愈。顛狂是痰,凡人忽然發狂,語言錯亂,棄衣登高,此痰病也。痰在膈上,使人顛狂或健忘。

白話文:

眩暈是由痰引起的,頭昏眼花,眼前發黑,像坐在船車上,昏昏欲吐的症狀,都是由痰引起的。煩躁不安也是由痰引起的,一個人既不像發燒又不像著涼,既像有病又像沒病,坐臥不寧,心中焦躁,想哭又想叫的症狀,都是痰病引起的。要仔細辨別病人的虛實,從痰治之才能痊癒。發狂也是由痰引起的,一個人突然發狂,言語錯亂,脫掉衣服爬到高處,這都是痰病引起的。痰在膈上,會使人發狂或健忘。

顛仆是痰,凡人卒然跌倒,不省人事,痰病也,雖氣虛治痰為先,中風不語是痰,雖曰中風,亦以治痰為先。(《醫統》)

白話文:

顛僕是痰,凡人突然跌倒,人事不省,是痰病,雖然氣虛,但治療痰病是優先的。中風不語也是痰,雖然說中風,但治療痰病也是優先的。(《醫統》)

百病中多有兼痰者,世所不知也。(《丹溪》)

凡奇怪之症,人所不識者,皆當作痰症而治之也。(《濟世全書》)(按:《格致餘論》有《虛病痰病有似邪祟論》,此龔氏所本。又《錦囊秘籙》辨怪症多屬痰之謬,其說頗確,當參。)

白話文:

所有的疑難雜症,人們不認識的疾病,都應該當做是痰病來治療。(《濟世全書》)(按:《格致餘論》中有《虛病痰病有似邪祟論》,這是龔氏的依據。又《錦囊祕籙》辨別疑難雜症多屬於痰的謬論,它的說法非常確切,應該參照。)

外候,凡有痰者,眼皮及眼下必有菸灰黑色(按:此亦出《微義》),舉目便知,不待切脈。眼黑而頰赤者,熱痰也;面大黃色,亦熱痰也。外症必煩滿膈熱,口乾思冷,大便秘結,小便赤熱,久必生風,或眩暈耳鳴眼花多虛症。治之而用熱藥,服久必脈大實,發大熱而中風,可急下之。眼黑而行步呻吟,舉動艱難者,入骨痰也,其症遍體骨節疼痛,眼黑而面帶土色。四肢痿痹,屈伸不便者,風濕痰也。眼黑而氣短促者,驚風痰也。(《綱目》)

白話文:

外候

  1. 有痰者,眼皮及眼下必定有菸灰黑色(注:這也出自《微義》),一眼就能看出來,不必切脈。

  2. 眼黑而臉頰發紅者,是熱痰;面部浮腫發黃者,也是熱痰。其外在症狀必定煩躁、胸膈熱、口乾、想吃冷的東西、大便祕結、小便赤熱,時間久了必定會生風,或出現眩暈、耳鳴、眼花等虛弱症狀。如果治療時使用了熱藥,長期服用必定脈搏大而有力,發高燒,並中風,此時應緊急下藥。

  3. 眼黑,走路時呻吟,舉動艱難者,是入骨痰,其症狀是全身骨節疼痛,眼黑,面色土黃。四肢痿痹,屈伸不便者,是風濕痰。

  4. 眼黑而氣短促者,是驚風痰。(《綱目》)

痰色,(宜吐證。臭痰)王隱君云:論痰清白者為寒,黃而濁者為熱。殊不知始則清白,久則黃濁。清白稀薄浮於上,黃濁稠黏凝於下。嗽而易出者,清而白也;咳而不能出,則黃濁結滯者也。若咯唾日久,濕熱所郁,上下凝結,皆無清白者也。甚至帶血,血敗則黑。痰為關格異病,人所不識。又清白者氣味淡,日久者漸成惡味,酸辣腥臊焦枯不一。(《微義》)(按:此係節文。《微義》又曰:此以痰之新久分清濁,可謂得病機之情矣。)

白話文:

痰的顏色,(適宜吐痰的證據。臭痰)王隱君說:「論痰清白者為寒,黃而濁者為熱。」殊不知痰剛開始時是清白的,時間久了就變成了黃濁的。清白稀薄的痰浮於上面,黃濁稠黏的痰凝結在下面。容易咳出來的痰,是清而白的;咳不出來的痰,則是黃濁阻塞的。如果咳痰很長時間,濕熱鬱結,上下凝結,就沒有清白的痰了。甚至帶血,血敗則變黑。痰是關格的異病,一般人不知道。此外,清白痰氣味淡,時間久了逐漸變成臭味,酸辣腥臊焦枯不一。(《微義》)(按:這是節選的文字。《微義》又說:以痰的新舊來分清濁,可謂找知了疾病發生機理的情形。)

宜吐之症,必須看其痰,吐在壁上有光亮者,放心吐之,余則皆忌。光亮者,如蝸牛之涎一樣光亮也。但看見光亮者,無論其痰在上中下,此光亮之色,必須俟其痰跡干而分辨之,不可據其濕痰時,而即以為光亮也。(《石寶秘籙》)

白話文:

需要吐痰的病症,一定要觀察痰的顏色,如果吐出在牆壁上,有光澤就放心地吐出來,其他的都要避免。有光澤的,就像蝸牛的黏液一樣,有光澤。只要看到有光澤的,無論痰在上、中、下,這種光澤的顏色,必須等到痰跡乾後才能分辨,不要在痰濕的時候,就認為它有光澤。

病人久虛,內有宿積痰飲,用參、術補之,久乃吐出臭痰或綠色痰者,難治。蓋積之既久,而脾胃虛熱不運,且有積熱,故郁臭耳。急用二陳加枳、朮、黃連竹瀝,庶可十全一二。若肺癰吐臭痰膿血,不在此例。(《醫通》)

白話文:

病人久虛,體內宿積痰飲,用黨參、白朮補之,很長時間後吐出臭痰或綠色痰者,難以治癒。因為積痰既久,脾胃虛弱、燥熱,運化不利,且有積熱,所以鬱臭。趕快用二陳湯加枳實、白朮、黃連、竹瀝,這樣或許能治癒十分之一二。如果肺癰吐臭痰膿血,不在此例。(《醫通》)

中痰,(更有痰厥,宜參後湧吐方及《厥》門。),若手足嚲曳,口眼喎斜,或一邊身體不隨,或手足身中有一點釣痛,腸鳴多睡,口中多流唾涎,此是中痰也。宜以參蘇飲,及控涎丹,或星香飲子,皆效。(《管見良方》)(星香飲子,出《中風》三生飲下。)

白話文:

中痰:

  1. 若手腳抽搐、口眼歪斜、或半側身體不能轉動、或手腳或身體某部位有刺痛感、肚子咕嚕咕嚕叫、愛睡覺、嘴巴一直流口水,即為中痰。

  2. 治療方法:

  • 參蘇飲:以人蔘、蘇子等製成。
  • 控涎丹:以人蔘、山楂、麥芽等製成,可用於抑制涎液分泌過多。
  • 星香飲子:在中風三生飲中加入丁香、砂仁等製成。

頭痛體痛,人知痛生於氣血,孰知痰涎流注,亦能纏滯而為痛乎。如頭風證,眉稜耳角俱痛,投以風藥不效,投以痰藥收功。如患眼證,赤腫羞明而痛,與之涼劑弗瘳。與之痰劑獲愈。(按:《醫碥》舉此文曰:二證皆痰壅熱上。)如酒家手臂痛重,時或麻痹,二陳湯加片子薑黃,下白丸子消飲丸、倍術丸輩,每每就安。如斗家胸骨撲傷,刺痛無已,散血之劑罔功,續以自已溲便飲之,須臾吐痰,其痛立止。此皆痰涎作痛之明證也。(《直指》)

白話文:

頭痛、身體疼痛。人們都知道疼痛是由於氣血所致,但卻不知道痰液、涎液流溢阻塞,也能夠纏繞滯留而引起疼痛。像頭痛的疾病,眉毛、耳朵、鬢角都疼痛,用治療風疾的藥物沒有效果,用治療痰疾的藥物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像患眼疾的人,眼睛發紅腫、畏光而疼痛,用清涼劑不能治癒,用治療痰疾的藥物卻能治好。(按:《醫林碥磑》引用這段話說:這兩種病證都是痰液壅熱上升所引起的。)像賣酒的人手臂疼痛沉重,有時還會麻痺,用二陳湯加上片子薑黃,再服用白丸子、消飲丸、倍術丸等藥物,每次都能夠安然入睡。像鬥家因為胸骨受到撞傷,刺痛不已,用治療散瘀血的藥物沒有效果,再用自己的尿便混合煎服,不久吐出痰液,疼痛立刻停止。這些都是痰液、涎液引起的疼痛的有力證明。(《直指方》)

痰飲流入四肢,令人肩背痠疼,兩手軟痹,醫誤以為風,則非其治,宜導痰湯,加木香、薑黃各半錢。(《要訣》)

白話文:

痰液積聚在四肢,使人肩背痠痛,雙手麻痺,醫生誤以為是受了風,這是不正確的,應該用導痰湯,加上半錢的木香和薑黃。(《要訣》)

凡人手臂或動不得,或骨節遍身痛,坐臥不寧,此痰入骨也。如忽患手足胸背頭項腰膝疼痛不可忍,及連筋骨牽引吊痛,坐臥不安,走易不定,頭疼困倦,手足重墜,痹冷脈伏,此乃涎飲頑痰,伏在心胸上下,發為此疾,非風非毒,導痰湯加羌、防、白芷、薑汁、竹瀝。(《醫通》)

白話文:

有些人手臂無法活動,或是全身骨節疼痛,坐臥不安,這是痰液進入骨頭造成的。如果突然出現手腳、胸背、頭部、項部、腰部、膝蓋疼痛難忍,並伴有筋骨牽引、吊痛,坐臥不安,走動不定,頭痛睏倦,手腳沉重下垂,四肢麻痹,脈搏隱伏,這是因為頑固的痰液伏在心胸上下,引發了這種疾病,不是風毒引起的。可以用導痰湯加入羌活、防風、白芷、生薑汁、竹瀝治療。

結核,凡人身上中下有塊者,多是痰。問其平日好食何物,吐下後,方用藥。(《丹溪》)

凡人身中有結核,不痛不紅,不作膿者,皆痰注也(按:此丹溪說)。或耳後項門有痰核,以殭蠶、酒大黃、青黛、牛膽南星各等分,煉蜜為丸含化。頸項下結生痰核,以二陳湯加酒大黃、連翹桔梗柴胡、栝蔞仁主之。臂生痰核作痛,以二陳湯加連翹、防風川芎、皂角刺、蒼朮主之。(《原病集》)

白話文:

凡是人身上有結核,不痛不紅,也不化膿的,都是痰液停留引起的(丹溪這樣說)。或者耳後項門處有痰核,可以用殭蠶、酒大黃、青黛、牛膽南星各等分,煉蜜為丸含化。頸項下結生的痰核,可以用二陳湯加酒大黃、連翹、桔梗、柴胡、栝蔞仁為主藥。臂上生的痰核疼痛,可以用二陳湯加連翹、防風、川芎、皁角刺、蒼朮為主藥。

凡人身中有塊,不癢不痛,或作麻木,名敗痰失道,宜隨處用藥消之。(《醫通》)

難治證,痰成塊,咯吐不出,氣鬱滯者,難治。(《丹溪纂要》)

類證,更有一種,非痰非飲,時吐白沫,不甚稠黏,此脾虛不能約束津液,故涎沫自出,宜用六君子湯,加益智仁以攝之。(《必讀》)

白話文:

《類證》一書中提到,還有一種既不是痰,也不是水飲的病症,時常會吐出白色的泡沫,但這些泡沫不太濃稠、黏膩。這種病症是脾氣虛弱,不能約束津液,導致唾液和泡沫自己流出來。治療時應該服用六君子湯,再加入益智仁來收攝這些津液、泡沫。

治法要領,療痰之法,理氣為上,和胃次之。若風若寒,若濕若熱,如前數者,亦當推尋所受之因。和胃謂何?涎者脾之液也,脾胃一和,痰涎自散,故治痰多用半夏,蓋半夏能利痰故也。(《直指》)

白話文:

治療痰疾的方法,首先要理順氣機,其次要和胃。如果是風、寒、濕、熱等因素引起的痰疾,也要追究其病因。和胃是什麼意思呢?口水是脾臟的津液,脾胃和順,痰涎自然消散。所以治療痰疾,多用半夏,因為半夏能消痰。(《直指》)

子和謂飲無補法,必當去水,故用吐汗下之三法,治人常愈。又論熱藥治痰之誤,固為精切。亦有挾寒挾虛之證,不可不論。夫久痰凝結,膠固不通,狀若寒凝,不用溫藥引導,必有拒格之患。況有風寒外束,痰氣內郁者,不用溫散,亦何以開鬱行滯也。又有血氣虧乏之人,痰客中焦,閉塞清道,以致四肢百骸,發為諸病,理宜導去痰滯,必當補瀉兼行,又難拘於子和之三法也。夫凡病久淹延,卒不便死者,多因食積痰飲所致。

白話文:

河間子和認為單純飲用藥物來治療沒有幫助,必須去除體內的水分,因此使用催吐、發汗、瀉下的三種方法來治療,病人常能治癒。同時他又論述了用熱藥治療痰症的錯誤,確實非常精確。但也有一種同時帶有寒症和虛弱的證候,是不可不提的。如果痰症長期凝聚、膠固不通,症狀類似寒凝,如果不使用溫熱藥物引導,一定會有排斥的狀況。更何況有外部風寒束縛,痰氣內鬱的情況,如果不使用溫散的藥物治療,又如何能疏通鬱滯呢?還有血氣虧乏的人,痰停留在中焦,閉塞清道,導致四肢百骸引發各種疾病,道理上應該引導去除痰滯,必須補瀉兼行,又很難拘泥於河間子和的三種方法。凡是病情長期拖延,突然死亡的,大多是因飲食積滯、痰飲所致。

何以然?蓋胃氣亦賴痰積所養,飲食雖少,胃氣卒不便虛故也。亦有治痰用峻利過多,則脾氣愈虛,津液不運,痰反易生而愈盛(按:丹溪曰:凡治痰,用利藥過多,致脾氣虛,則痰反易生而多),法當補脾胃,清中氣,則痰自然運下(按:《醫統》又曰:治痰用寒涼攻擊藥過多,而痰不去,此必脾氣虛而不運行也,亦須佐以溫補),此乃治本之法,世謂醫中之王道者,正此類也。(《微義》)

白話文: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胃氣也依靠痰積來養。儘管飲食減少,胃氣突然也不能空虛,這就是道理。也有人治療痰時,使用峻利藥過多,那麼脾氣就更虛,津液不運行,痰反而容易產生,還更加嚴重。治療的方法應該補脾胃,調胃氣,那麼痰自然會排出。這纔是治療的根本方法。世人稱之為醫中的王道,就是這種治療方法。

愚謂有理氣而痰自順者,治其微也,有逐痰而氣方暢者,治其甚也。二者皆治痰之要也,不可偏廢者也。但看痰與氣,孰輕而孰重,故施治有可急而可緩,故曰逐痰理氣,有所先後。(《醫統》)

白話文:

我認為,有理氣而痰液能自動流順的,是治療痰輕微的,有祛除痰液而氣機才暢通的,是治療痰嚴重的。這兩種方法都是治療痰證的要領,不可偏廢。但要看痰證與氣證,哪一個輕哪一個重,所以施治有可以急的、有可以緩的,因此說祛除痰液和理順氣機,是有先後次序的。

痰之洶湧上焦,結聚胸中,皆由於氣。故治痰莫先於治氣,治氣又莫先於降火,破氣清火則痰自消,此則言乎六淫七情怫鬱暴積之痰耳。若日積月累,老痰凝結,又當積漸以消釋之,更當相其人之陽虛陰虛,助以調補。苟如前法,將見痰未降而氣已消,為患不可勝言矣。(《醫津一筏》)

白話文:

痰液洶湧地聚集在胸中,都是因為氣引起。所以治療痰症,首先要治療氣,治療氣又要首先降火,破除火氣,清肺化火,那麼痰自然就會消除。這是在說六淫七情抑鬱暴積引起的痰。如果日積月累,老痰凝結,又應該逐漸消解,還要根據患者是陽虛還是陰虛,幫助調理和補充。如果按照上面所說的方法,就會看到痰沒有下降,火氣已經消除了。如果沒有方法,那麼危害是不可勝言的。(《醫津一筏》)

治痰之法,須要審察氣體虛實冷熱用藥,若以耗氣之劑太多,脾肺氣虛,痰愈盛矣。世俗不明脈理,類風則治風,見熱則退熱,疼者則止疼,虛者則補血,卒妄治之,不知漫投以祛風退熱止痛補血之劑,則無益反害。故但見痰症與脈明白,投以痰氣之藥,百無不效。(《士林餘業》)

白話文:

治療痰症的方法,必須仔細診斷病人的氣血虛實、寒熱,再用藥治療。如果用耗氣的藥物太多,脾肺氣虛,痰液反而會更加嚴重。一般人不懂得脈理,得了風病就治療風病,看到發熱就退熱,疼痛就止痛,虛弱就補血,草率地用去風、退熱、止痛、補血的藥物治療,反而有害無益。所以,只要看到痰症與脈象明確,使用針對痰氣的藥物,肯定有效。

夫精液既凝為痰,則不復生血以周潤三焦,故口燥咽乾,大便秘結,面如枯骨,毛髮焦槁,婦人則因此月水不通。若能化去敗痰,自然服餌有效。然不得過行燥削,使痰濕既消,津液亦槁,去濕留熱,又非其治矣。務使化痰復為津液,猶化盜賊復為良民可也。(《錦囊》)

白話文:

吐下例,如果痰在上部,可以用瓜蒂散催吐使它吐出。如果在上部,可以用控涎丹使它順利排出。雖然說可以催吐可以讓它順利排出,但也要觀察病人的勇氣和虛弱情況,察看脈搏的虛實,纔可以決定用藥。一定要記住,不要猛烈地催吐和讓它順利排出,所以過去常聽到世人有被金虎或碧霞所懲戒的例子。

吐下例,痰在上者,以瓜蒂散吐之。在下者,以控涎丹利之。雖曰可吐可下,亦要觀人之勇怯,察脈之虛實,方可投之。切記不宜痛擊暴下,所以初虞世有金虎碧霞之戒者此也。(《婦人良方》)

經曰:客者除之,留者去之。謂非其固有而有之害也。如痰涎敗濁之物,原非津精氣血之類,一旦有之,法當驅逐使之亟去也。苟執痰無補法之說,不審虛實汗下,以寒攻之,則為寒中,以熱攻之,則為熱中,應下而吐者,則傷其上焦之氣,應吐而下者,則傷其下焦之血,舊痰未除,新痰又起矣。

白話文:

經典上說:外來的東西要排除它,體內固有的東西要去除它。意思是說,不是人體固有,卻對人體有害的東西。比如痰液、涎液等排洩物,原本不是津液、精氣、血氣之類的東西,一旦有了,就應該用方法驅逐它,使它儘快離開。如果拘泥於痰無補法的說法,不辨明虛實,用汗法和下法,用寒性藥物攻之,就會造成寒性體質,用熱性藥物攻之,就會造成熱性體質;本該用下法治療的,用吐法就會損傷上焦之氣;本該用吐法治療的,用下法就會損傷下焦之血,這樣,舊痰未除,又生新痰了。

如謂痰不可盡除,偏執專補脾胃之說,使痰涎陳腐,佔住於腸胃之間,養寇入室,寧非正氣之賊邪,非天下之至神,不足以語此。故良工之去痰,在上可吐則吐之,重則瓜蒂散,輕則用丹溪吐法。痰在中下者,可下則下之,重則十棗湯、控涎丹,輕則滾痰丸。設有可吐可下之症,而無可攻之脈,則攻補兼行,不失先後之序可也。

白話文:

就好像說痰不可完全去除,偏執地認為只要專門補益脾胃就能好,導致痰液陳舊,佔據在腸胃之間,猶如養大盜匪入室,豈不就是正氣的賊寇嗎?不是天下至德之神明的人,不足以談論這個。所以,良醫去除痰液的方法,在上面(在上焦的痰)可以直接吐出來就吐出來,嚴重的就用瓜蒂散,輕微的就用丹溪吐法。痰在中下焦(在中焦和下焦的痰)可以直接瀉下去的話就瀉下去,嚴重的就用十棗湯、控涎丹,輕微的就用滾痰丸。如果又可以吐又可以瀉,但卻沒有可以攻伐的脈象,那麼攻與補就同時進行,不失先後治療的順序,也可以。

(《保命歌括》)

痰宜逐除,一切氣急喘嗽,咯痰吐涎,世人皆知為痰病,方書備載於痰門。又曰治痰必先理氣、氣順痰消,於理甚明。蓋曰憂思損志,氣鬱涎凝,氣治則痰散也。然而痰因氣結,氣因痰滯,理氣則其如痰何。余故用滾痰丸,逐去滯礙惡物,如用兵討叛,新民也。況有稟賦痰證者,嬰兒出腹,啼聲初出,已有痰涎。又有大善知識,忘形忘骸,無思無慮者,頓抱痰疾,此豈唯因氣而然乎,故學者不可固執一端而不通。(《養生主論》)

白話文:

痰宜排除,凡是氣急喘嗽,咯痰吐涎,世人都知道是痰引起的疾病,因此方書多收錄在痰的章節中。又說治療痰病必定先調理氣,氣順暢則痰自然消散,道理很明顯。因為憂思損害志向,氣鬱結則涎凝結成痰,氣調理好了,痰也消散了。然而痰因氣結而生,氣因痰滯而阻塞,調理氣又如何能消除痰呢?因此我使用滾痰丸,消除滯礙的惡物,就像用兵討伐叛亂,平定百姓。況且有稟賦痰證的人,嬰兒出腹,啼聲初出,就已經有痰涎了。又有非常好的賢者,忘形忘骸,無思無慮,也突然得了痰疾,這難道只是因為氣的緣故嗎?所以學者不可固執一端而不通達。

按嚴氏謂氣順則痰自下之說,蓋以人之七情鬱結,氣滯生涎,聚為痰飲,治者能使氣道通利,則痰自降下也。然有病人原有痰積,其氣因痰而結滯者,豈但理氣而痰能自行耶。必先逐去痰結,則滯氣自行,豈可專主一說。(《微義》)(按:嚴氏說本為水飲而發,今《微義》本諸王隱居,主痰涎而言,故列於此。)

白話文:

根據嚴氏的觀點,如果呼吸順暢,痰液自然就會下降。這是因為人的七種情緒鬱結,氣血淤滯,產生唾液,聚集為痰液。如果醫生能使呼吸道通暢,痰液就會自行下降。但是,有些病人本來就有痰液積聚,他們的氣血因為痰液而淤結,豈止理順氣血,痰液就能自行消失呢?必須先去除痰液積聚,那麼氣血淤滯就會自行消失,怎麼可以只依據一種說法呢?(《微義》)(註:嚴氏的觀點原本是針對水飲而發,現在《微義》本諸王隱居的說法,主要以痰涎為論述,所以列於此。)

按痰標也,所以致痰者本也,治病固當求本,然須看痰勢緩急。緩則治本固也,若痰勢盛急,度難行散,非攻無由去者,虛人可標本並治,補攻兼施。若勢甚緊急,則雖虛人亦當先攻後補,如中風之用三生飲控涎丹是也。當此咽喉閉塞之時,不吐去其痰,立即堵塞而死矣。昧者乃畏其虛而不敢用,獨不畏其死耶。

白話文:

根據痰的證狀來治療,所以導致痰的根本因素是治療的根本,治療疾病當然應該追根溯源,但是需要觀察痰勢的緩急程度。如果痰勢緩慢,那麼治療根本就可以治癒,如果痰勢盛急,估計難以消散,不進行攻治無法去除,虛弱的人可以標本並治,滋補和攻治並用。如果病情十分緊急,那麼即使是虛弱的人也應當先攻治後滋補,比如中風患者服用三生飲、控涎丹來控制痰液。在咽喉閉塞的時候,如果不吐出痰液,就會立即堵塞而死亡。無知的人因為害怕虛弱而不敢使用攻治法,難道就不怕因此而死亡嗎?

夫人之虛,莫虛於中風者矣,猶必先攻後補,乃於尋常虛人反畏之耶。《準繩》謂治痰固宜補脾,以復健運之常,使痰自化。然停積既久,如溝渠壅遏,瘀濁臭穢,無所不有,若不疏通,而欲澄治已壅之水而使之清,決無是理。(《醫碥》)

白話文:

人體的虛弱,沒有比中風更虛弱的了,但治療時也必定先攻邪後補虛,對於一般虛弱的人卻反而畏懼補虛嗎?《準繩》一書中說,治療痰病固然應該補脾,以恢復脾的正常運作,使痰液自然化解。但痰液停積日久,就像溝渠堵塞,污濁臭穢,什麼都有,如果不疏通,而想使已經堵塞的水澄清,這顯然是不合理的。(《醫碥》)

痰有宜清潤,痰之本,水也,原於腎;痰之動,濕也,主於脾。古人用二陳湯為治痰通用者,所以實脾燥濕,治其標也。然以之而治濕痰、寒痰、痰飲、痰涎,則固是矣。若夫痰因火上,肺氣不清,咳嗽時作,及老痰鬱痰,結成黏塊,凝滯喉間,吐咯難出,此等之痰,皆因火邪炎上,熏於上焦,肺氣被郁,故其津液之隨氣而升者,為火熏蒸凝濁,鬱結而成,歲月積久,根深蒂固,故名老名郁,而其原則火邪也。病在上焦心肺之分,咽喉之間,非中焦脾胃濕痰冷痰痰飲痰涎之比,故湯藥難治,亦非半夏、茯苓、蒼朮、枳殼、南星等藥所能治也。惟在開其鬱,降其火,清潤肺金而消化凝結之痰,緩以治之,庶可效。(《雜著》)(按:原處化痰丸,其方用天門、黃芩海粉、栝蔞仁、橘紅、桔梗、連翹、香附、青黛、芒硝薑汁丸。今不取。)

白話文:

痰有適合以清潤滋膩方法來化解的,痰的根本是由於水,原是由腎臟產生的,痰的流動,水濕的原因,主要由脾臟來控制。古人用二陳湯來治療痰症,所以是增補脾臟生機,來去除水濕,以治療痰症的表徵。然而以此來治療水濕痰、寒痰、痰飲、痰涎,這方法是正確的。但是痰是因為火燥往上沖,肺氣不清爽,所以經常咳嗽,以及老人痰鬱痰結,結成像黏膠的塊狀,積聚在喉嚨間,吐出來非常困難,這種痰,都是因為心火邪氣往上發作,蒸薰到上焦,使肺氣鬱結,所以津液就會隨著氣向上蒸發,被火蒸薰,使水濕模糊凝濁,鬱結而結成痰。年歲久積,就會根深蒂固,因此稱為「老痰鬱痰」,而其根本原因是心火邪氣。這種病在於上焦心肺部位,介於咽喉之間,不是中焦的脾胃水濕痰、冷痰、痰飲、痰涎等症可以相提並論的,所以用一般的湯藥很難治好,也不是半夏、茯苓、蒼朮、枳殼、南星等藥所能治好的。就是要疏通鬱結,減輕心火邪氣,清潤滋膩肺金,來化解凝結的痰,慢慢地治療它,纔是可以收效的。

(按:但是在原文中提到「化痰丸」,其藥方使用天門冬、黃芩、海粉、栝蔞仁、橘紅、桔梗、連翹、香附、青黛、芒硝、薑汁做成藥丸,現在並不採用。)

有陰血不足,陰火上逆,肺受火侮,不得清肅下行,由是津液凝濁,生痰不生血者,此則當以潤劑,如門冬、地黃、枸杞子之屬滋其陰,使上逆之火,得返其宅而息焉,而痰自清矣。投以二陳,立見其殆。(《準繩》)

白話文:

如果人體陰血不足,陰火上衝,肺部受到火氣侵襲,無法清肅下行,因此津液凝結,產生痰而不能生血,這時就應該使用滋陰的藥物,如百合、生地、枸杞子等,來滋陰降火,使上衝之火回到它該在的地方而熄滅,痰液自然就會清化。如果給予二陳湯治療,很快就會顯出療效。

窠囊之痰治法,治痰之法,曰驅曰導曰滌曰化曰湧,曰理脾,曰降火,曰行氣,前人之法,不為不詳。至於窠囊之痰,如蜂子之穴於房中,如蓮實之嵌於蓬內,生長則易,剝落則難,其外窄中寬,任行驅導滌湧之藥,徒傷他臟,此實閉拒而不納耳。夫人身之氣,經盛則注於絡,絡盛則注於經。窠囊之來,始於痰聚胃口,嘔時數動胃氣,胃氣動則半從上出於喉,半從內入於絡。胃之絡貫膈者也,其氣奔上之急,則沖透膈膜,而痰得以居之。痰入既久,則阻礙氣道,而氣之奔入者,復結一囊也。然痰飲結聚於膈膜而成窠囊,清氣入之,渾然不覺,每隨濁氣而動,乃至寒之亦發,熱之亦發,傷酒傷食亦發,動怒動欲亦發,總由動其濁氣,濁氣隨火而升轉,使清氣逼處不安也。故治窠囊之痰甚難,必先凝神入氣,以靜自調,薄滋味以去胃中之痰,使胃經之氣,不急奔於絡,轉虛其胃,以聽絡中之氣,返還於胃,逐漸以藥開導其囊而滌去其痰,則自愈矣。(《醫通》)(按:此說本出《寓意草》,而張氏頗加刪正。)

白話文:

窠囊之痰的治療方法,治療痰的方法,有驅逐、導引、滌除、化解、湧出,也有調理脾胃、清降火氣、疏通氣機等。前人的方法,說得不可謂不詳盡。至於窠囊之痰,就像蜜蜂在房子裡築巢,或蓮子嵌入蓮蓬裡一樣,生長容易,剝落困難,外面狹窄而中間寬敞,任憑驅逐、導引、滌除、湧出的藥物,只能傷及其他臟腑,這實際上是閉塞拒絕而不接受藥物。人體之氣,經絡盛則注於絡,絡盛則注於經。窠囊之痰的產生,始於痰聚胃口,嘔吐時數次震動胃氣,胃氣一動,一半從上而至咽喉,一半從內而注於絡。胃的絡貫通於膈,其氣奔上之急,就會沖破膈膜,痰得以居於其中。痰入既久,就會堵塞氣道,而奔入之氣,又會結為一個囊。然而,痰飲積聚於膈膜而成窠囊,清氣進入其中,渾然不覺,每隨濁氣而動,乃至寒之亦發,熱之亦發,傷酒傷食亦發,動怒動欲亦發,總是由於動其濁氣,濁氣隨火而升轉,使清氣逼處不安所致。所以,治療窠囊之痰極為困難,必須先凝神入氣,以靜養自調,清淡飲食以去除胃中之痰,使胃經之氣,不急奔於絡,轉虛其胃,以聽絡中之氣,返還於胃,逐漸以藥物開導其囊而滌去其痰,就能痊癒。(《醫通》)(按:此說本出《寓意草》,而張氏頗加刪正。)

治痰諸藥,痰在脅下,非白芥子不能達。痰在皮裡膜外,非薑汁、竹瀝不能導達。痰在四肢,非竹瀝不開。痰結核在咽喉中,燥不能出入,用化痰藥,加咸藥軟堅之味,栝蔞仁、杏仁、海石、桔梗、連翹,少佐朴硝,以薑汁、蜜和丸,噙服之。海粉即海石,熱痰能降,濕痰能燥,結痰能軟,頑痰能消,可入丸子、末子,不可入煎藥。枳實瀉痰,能沖牆壁。天花粉,大能降膈上熱痰。薤汁,治血滯不行,中焦有飲,自然汁冷吃兩三銀盞,必胸中煩躁不寧,而後愈。(《丹溪》)

白話文:

治療痰液的各種藥物:

  1. 痰液在脅下:必須使用白芥子才能到達。

  2. 痰液在皮裡膜外:必須使用薑汁、竹瀝才能導達。

  3. 痰液在四肢:必須使用竹瀝才能打開。

  4. 痰液結核在咽喉中,乾燥無法出入:使用化痰藥,加上鹹藥以軟化堅硬之痰,例如栝蔞仁、杏仁、海石、桔梗、連翹,再少許加入朴硝,以薑汁、蜂蜜和丸,含服之。

  5. 海粉即海石:熱痰能降,濕痰能燥,結痰能軟,頑痰能消,可入丸子、末子,不可加入煎藥。

  6. 枳實瀉痰:能沖破牆壁。

  7. 天花粉:能大大降低膈上的熱痰。

  8. 薤汁:治療血滯不行,中焦有飲,自然汁冷吃兩三銀盞,胸中煩躁不寧,而後痊癒。(《丹溪》)

藥禁,今定藥禁一十條:陰虛枯燥,妄用二陳。陽虛多汗,妄用青龍。心虛神怯,妄用辛散。肺虛無氣,妄用苦瀉。肝虛氣刺,妄用龍薈。脾虛浮腫,妄用滾痰。胃虛津竭,妄用香燥,臟腑易動,妄行湧泄。本非堅積,妄行峻攻。血氣虛羸,妄行針灸。(《法律》)

白話文:

藥品禁用:

  1. 陰虛枯燥的患者,不可妄用二陳湯。

  2. 陽虛多汗的患者,不可妄用青龍湯。

  3. 心虛神怯的患者,不可妄用辛散的藥物。

  4. 肺虛無氣的患者,不可妄用苦瀉的藥物。

  5. 肝虛氣刺的患者,不可妄用龍膽、大薈的藥物。

  6. 脾虛浮腫的患者,不可妄用滾痰丸。

  7. 胃虛津竭的患者,不可妄用香燥的藥物。

  8. 臟腑易動的患者,不可妄行湧泄的療法。

  9. 本身並非堅積的患者,不可妄行峻攻的療法。

  10. 血氣虛弱的患者,不可妄行針灸。

凡熱痰乘風火上入,目暗耳鳴,多似虛證,誤行溫補,轉錮其痰,永無出路,醫之罪也。凡痰飲隨食並出,不開幽門,徒溫其胃,束手無策,遷延誤人,醫之罪也。凡遇腎虛水泛,痰湧氣高喘急之證,不補其下,反清其上,必致氣脫而死,醫之罪也。(同上)

白話文:

  • 一旦熾熱的痰液乘著風火上逆,(症狀)眼睛昏暗,耳朵響鳴,多像是虛弱的證狀,如果誤用溫補治療,就會固結其痰熱,令其永遠無法排出,這是醫生的過錯。

  • 凡是痰液飲水隨同飲食一起吐出的,幽門閉而不開,只溫護其胃,無計可施,延誤了病情,這是醫生的過錯。

  • 凡是遇到腎虛、水液泛濫,痰液湧上,氣急喘促的證狀,不從下方溫補,反而清熱於上,必然導致氣脫而死,這是醫生的過錯。(以上)

消痰諸方,導痰湯,治一切痰厥,頭目旋運,或痰飲留積不散,胸膈痞塞,脅肋脹滿,頭痛吐逆,喘急痰嗽,涕唾稠黏,坐臥不安,飲食不思。

白話文:

祛痰良方

導痰湯

治療各種痰厥,頭目眩暈,或痰飲積留不散,胸膈痞塞,脅肋脹滿,頭痛嘔吐,喘急咳嗽,涕唾粘稠,坐臥不安,飲食不思。

半夏(湯泡七次四兩),天南星(炮去皮),橘紅,枳實(去穰麩炒),赤茯苓(去皮各一兩),甘草(炙半兩)

白話文:

半夏(用湯泡七次,取四兩),天南星(炮製後去除外皮),橘紅,枳實(去除瓤部,麩炒後),赤茯苓(去除外皮,各取一兩),甘草(炙製後取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二盞,生薑十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食後。(《濟生》)(按:此二陳湯藥方。)

白話文:

將上方的藥材,每次取四錢,加入兩碗水和十片生薑,煎煮至剩八分之一的藥汁,去掉渣滓,趁溫熱時服用,最好在飯後服用。(摘自《濟生》)(註:這是二陳湯的藥方。)

《修月魯般經後錄》清氣化痰丸,治痰實,胸膈不利,頭目不清,於本方加黃連、栝蔞仁、黃芩、杏仁為末,水糊為丸。《經驗秘方》加味導痰湯,治反胃嘔吐,於本方去甘草,加桔梗、沉香、木香。

白話文:

《修月魯班經後錄》中的清氣化痰丸,是用來治療痰實、胸膈不利、頭目不清的疾病。在原有的方子中加入黃連、栝蔞仁、黃芩、杏仁,研磨成細末,用 воде和成丸劑。

《經驗祕方》中的加味導痰湯,是用來治療反胃嘔吐的疾病。在原有的方子中去除甘草,加入桔梗、沉香、木香。

治氣不順,停痰上攻頭疼。

二陳湯(氣實脈盛者溫膽湯),加沉香,木香,天南星(生各少許)

上姜錢五片,熱煎服。(《澹寮》引《增品易簡方》)

二陳湯吞白丸子,治痰飲一證,眉心眉梁骨痛,狀如頭風。(《直指》)

白話文:

二陳湯配上白丸子吞服,用於治療痰飲一症,症狀是眉心和眉梁骨疼痛,像得了頭風一樣。(《直指》)

二陳湯,加蒼朮、片子薑黃、制枳殼各少許,治酒面積毒,釀熱生痰,攻眼腫痛。(同上)

參蘇飲,因痰飲發熱,但連日頻進此藥,以熱退為期,不可便止。雖有前胡、乾葛,但能解散肌熱,枳殼、橘紅輩,自能寬中快膈,不致傷脾,(《易簡》)(按,參蘇飲方,既錄於《傷寒廣要》中。)

白話文:

參蘇飲是針對痰飲導致發熱的配方,儘管連續多日服用此藥,以體溫下降為治療目標,也不可就此停藥。雖然藥方中含有前胡和乾葛,可以用來消散肌肉熱氣,而枳殼和橘紅等藥材可以舒緩中焦,理氣寬中,不會損傷脾臟。(《易簡》)(註:參蘇飲的配方也收錄在《傷寒廣要》一書中)

化痰丸

天絡絲,即絲瓜也,燒存性為細末,棗肉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好酒下,化痰立效。(《攝生眾妙方》)

白話文:

天羅絲,就是絲瓜,將它燒成灰,研磨成細末,加棗肉做成像彈珠那麼大的丸子。每次服用一顆,以好酒送服,立即可化痰。(《攝生眾妙方》)

和胃諸方平胃丸,治痰。(章運使浩方)

平胃散(四兩),半夏(薑製為末四兩)

上和調,用好棗一百枚,燈草一小把,水一大碗,同煮候棗爛,去燈心,棗子去皮核,取肉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薑湯下,熟水亦得。(《魏氏》)

白話文:

配方和使用方法:用一百顆好的棗子,一小把燈草,一大碗水,一起煮到棗子爛熟,去除燈草心,把棗子去皮去核,取肉做成丸子,像梧桐子那麼大,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時用薑湯送服,也可以用溫水送服。(出自《魏氏》)

順氣消食化痰丸。

製半夏,膽南星(各一斤),神麯(炒),杏仁(去皮尖),陳皮(去白),蘿蔔子(生用),葛根山楂肉(炒),青皮(去穰炒),蘇子(沉水者),香附(制),麥芽(各一兩)

白話文:

製作半夏、膽南星(各一斤),炒過的酒麴、杏仁(去皮尖)、陳皮(去白色部分)、生蘿蔔子、葛根、炒過的山楂肉、炒過的青皮(去瓤),沉入水中的蘇子、經過處理的香附、麥芽(各一兩)。

飲食生痰,胸膈膨悶者,此方主之。(《醫方考》)

枳縮二陳湯,治涎在心膈上攻,走腰背,嘔噦大痛。

枳實(麩炒),砂仁,半夏(薑製炒),陳皮,香附(各一兩),木香,草豆蔻,乾薑(炒各五分),厚朴(薑汁炒),茴香(酒炒),玄胡索(各八分),甘草(三分)

白話文:

  • 枳實:用麩炒過的枳實。

  • 砂仁:一般砂仁。

  • 半夏:用生薑汁拌炒過的半夏。

  • 陳皮:橘子或檸檬的乾燥果皮。

  • 香附:用於中草藥的芸香科植物,有芳香氣味。

  • 木香:一種木香科植物的根莖。

  • 草豆蔻:一種豆蔻科植物的果實。

  • 乾薑:用炒過的生薑。

  • 厚朴:用生薑汁拌炒過的厚朴。

  • 茴香:用酒炒過的茴香。

  • 玄胡索:一種玄參科植物的根。

  • 甘草:甘草根。

上劑姜三片煎,入竹瀝磨木香同服。(《回春》)

溫散諸方,(傷寒不眠治驗,怪症昏憒治驗。),範汪旋覆花湯,主胸膈痰結,唾如膠,不下食者方。

白話文:

溫散諸方

(傷寒不眠治驗,怪症昏憒治驗。)

範汪旋覆花湯,主治胸膈痰結,唾沫如膠,無法進食的病症。

方劑組成

  • 旋覆花:10克
  • 杏仁:10克
  • 生甘草:6克
  • 半夏:6克
  • 茯苓:6克
  • 白朮:6克
  • 乾薑:3克
  • 大棗:10枚
  • 生薑:3片
  • 大蔥:3根

用法

將旋覆花、杏仁、生甘草、半夏、茯苓、白朮、乾薑、大棗、生薑、大蔥等藥材一同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水,煎煮至藥液濃縮成原來的三分之一,即可服用。

主治

胸膈痰結,唾沫如膠,不下食者。

方義

旋覆花:具有宣肺化痰、散結消痞的作用,是本方的君藥。

杏仁:具有潤肺下氣、止咳平喘的作用,是本方的臣藥。

生甘草:具有益氣補中、緩急止痛的作用,是本方的佐藥。

半夏:具有化痰止嘔、降逆止咳的作用,是本方的佐藥。

茯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氣的作用,是本方的佐藥。

白朮:具有健脾燥濕、益氣止瀉的作用,是本方的佐藥。

乾薑: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的作用,是本方的佐藥。

大棗: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的作用,是本方的佐藥。

生薑:具有溫中散寒、解表發汗的作用,是本方的佐藥。

大蔥:具有辛溫發汗、解表散寒的作用,是本方的佐藥。

諸藥合用,共奏宣肺化痰、散結消痞之功。

烏頭(五枚去皮熬),旋覆花細辛,前胡,甘草(炙),茯苓(各二兩),半夏(一兩洗),生薑(八兩),桂心(四兩)

白話文:

烏頭(取五枚,去皮,熬煮),旋覆花、細辛、前胡、甘草(烤炙過的)、茯苓(各取二兩),半夏(取一兩,清洗後使用),生薑(取八兩),桂心(取四兩)

上九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外臺》)(按此方先教諭代烏頭以附子,更見其效。)

白話文:

把九味藥切碎,用水九升煎煮,取三升藥液,分三次服。說明:此處首先解釋了用附子代替烏頭的原因,進一步說明瞭附子的療效。

彩帛鋪劉員外,患傷寒六七日,晝夜不得眠,方眠即起,方起即倒,未嘗少息,看待厭倦,召孫。孫曰:若言是氣,必喘作;今無此症,非氣也。時復身上冷汗出,尺寸脈皆沉,關中亦沉,重診之鼓擊於指下,此痰積寒聚於胸中也。遂用陳皮、半夏、乾薑三物各一兩為飲,姜半兩捶碎,以水兩碗,煎七分去渣,分二服。

白話文:

彩帛鋪的劉員外,得了傷寒病六七天了,晝夜都不能睡覺,剛睡著就起來,剛起來就倒下,沒有稍作休息,照顧他的家人已經厭煩了,於是請來了孫大夫。孫大夫說:如果你說這是氣結的病,那一定會喘氣;現在沒有這個症狀,就不是氣結了。時不時地身上出冷汗,寸口、關口脈搏都沉下去,關脈的中央也沉下去,仔細診斷,就像鼓點敲擊在手指下面,這是痰液積聚,寒氣聚集在胸中造成的。於是用了陳皮、半夏、乾薑各一兩作為藥引,乾薑半兩搗碎,加水兩碗,煎成七分去渣,分兩次服用。

服藥經時遂睡,經一晝夜不醒,既覺下痰一塊,如雞子大,其疾遂愈。凡痰症皆有冷汗,其症明矣。(《綱目》引孫)

白話文:

服用藥物經過一段時間後就睡著了,經過一晝夜沒有醒來,醒來後吐了像雞蛋一樣大的一塊痰,他的疾病就治癒了。凡是痰症都有冷汗,這個症狀很明顯。(《綱目》引孫)

二生湯,專治痰。

附子(生去皮臍),半夏(生用)

上等分㕮咀,每服四錢,水二盞,生薑十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空心,入少木香煎尤佳。(《濟生》)(當與《水飲》半夏湯相參。)

白話文:

上等白芷切成碎末,每次取四錢,加水二碗,生薑十片,一起煎煮至藥液只剩七分,去掉渣滓,趁熱服下,最好先空腹,放入少許木香一起煎煮效果更佳。(《濟生》)(當與《水飲》中的半夏湯相參服下。)

甲辰年,四都陳婦,患一怪症,潮煩迷悶,眼直,昏憒如屍,不省人事,更數醫不效,請予治之。診其脈若平人,然不浮不沉,不虛不實,不數不遲,凝然在中。予曰:此症不死,但寒痰在胸,非熱藥不能開。用附子理中湯加砂仁,數帖而愈。後至庚戌年,舊疾復發,以原方服之即愈。(《醫彀》)

白話文:

甲辰年,四都有一婦,患了一種奇怪的病,時常煩躁不安、精神恍惚、眼睛呆直,昏昏沉沉像死人一樣,完全失去知覺,換了很多醫生都無效,請我為她治療。我診脈時,脈象很平緩,但既不浮也不沉,不虛也不實,不快也不慢,凝聚在中間。我說:這個病不會死人,只是寒痰凝聚在胸中,非用熱藥不能疏解。我用附子理中湯加上砂仁,服用幾帖藥後就痊癒了。後來到了庚戌年,舊病復發,就用原先的方子服用,很快就好了。(《醫彀》)

半硫丸,下痰。

半夏(三兩),硫黃(二兩)

上為細末,生薑麵糊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飲下,不以時。(《雞峰》)

急救痰暈方。

生薑自然汁半小酒杯,好蜂蜜一二匙,服時入鹽少許,再入白滾湯,共一處和勻灌之。(《危症簡便》)

白話文:

生薑汁半小酒杯,好的蜂蜜一、二匙,服用時加少許鹽,再加開水,一起混合均勻灌服。(《危症簡便》)

清涼諸方,(鬱怒兼邪治驗)龍膽丸,解暴熱,化痰(館本作涎),涼膈,清頭目。

白話文:

清涼諸藥方:(鬱怒和邪氣的治療經驗)龍膽丸,用以治療突然的發熱症狀,化解痰液(本草綱目原文:唾液),讓橫膈膜清爽,清涼頭目。

草龍膽,白礬(煅四兩,案:館本云:燒沸定,各四兩。),天南星,半夏(各二兩半,水浸切作片,用漿水、雪水各半,同煮三五沸,焙乾。)

白話文:

草龍膽、白礬(煅製四兩,註:館本注稱燒沸定四兩)、天南星、半夏(各二兩半,用冷水浸泡切成片,將漿水和雪水各一半混合,一起煮三到五次,烤乾。)

上為末,麵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臘茶清下,食後臨臥服。麵糊須極稀,如濃漿可也。應痰壅膈熱,頭目昏重,服之頓清。(《蘇沈》)《和劑》辰砂化痰丸,治風化痰,止咳嗽,除煩悶,於本方去龍膽,加辰砂。

白話文:

將上方的藥材磨成粉末,用麵糊做成丸子,大小像梧桐子一樣,每次服用三十丸,用臘茶清送下,飯後睡覺前服用。麵糊一定要非常稀,像濃稠的漿糊就可以。適用於痰壅遏阻、胸膈鬱熱、頭目昏沉的症狀,服用後效果顯著。(《蘇沈》)《和劑》辰砂化痰丸,治療風痰、化痰、止咳嗽、去除煩悶,在原來的方子中去掉龍膽草,加入辰砂。

栝蔞枳實湯,治痰結咯吐不出,胸膈作痛,不能轉側,或痰結胸膈滿悶,作寒熱,氣急,並痰迷心竅,不能言語者,並治之。

白話文:

栝蔞枳實湯,用於治療痰液凝聚在胸中,咳嗽咳不出來,胸膈疼痛,不能轉動身體,或者是痰液凝聚在胸膈,感到胸悶,發燒怕冷,氣促,同時痰迷心竅,不能言語。

栝蔞,枳實,桔梗,茯苓,貝母,陳皮,片芩,山梔(各一兩),當歸(六分),砂仁,木香(各五分),甘草(三分)

白話文:

栝蔞、枳實、桔梗、茯苓、貝母、陳皮、黃芩、山梔子(各一兩),當歸(六分),砂仁、木香(各五分),甘草(三分)

上劑生薑煎,入竹瀝、薑汁少許同服。痰迷心竅,不能言語,加石菖蒲,去木香。氣喘,加桑白皮、蘇子。外用姜渣揉擦痛處。(《回春》)《壽世》開結化痰湯(主治同),於本方去當歸、砂仁、竹瀝,加半夏、黃連、蘇子、桑皮、朴硝、杏仁,入薑汁磨木香服。

白話文:

  1. 上面一劑藥方,用生薑煎成藥湯,加入一點竹瀝和薑汁一起服用。

  2. 如果病人痰迷心竅,無法言語,可以加入石菖蒲,去掉木香。

  3. 如果病人氣喘,可以加入桑白皮和蘇子。

  4. 外用薑渣揉擦疼痛的部位。(出自《回春》)

  5. 《壽世》記載的開結化痰湯(主治與回春方相同),在回春方的基礎上,去掉了當歸、砂仁和竹瀝,加入了半夏、黃連、蘇子、桑皮、朴硝和杏仁,用薑汁研磨木香後服用。

丘祖山,年及三旬,經營生理,飲食失節,勞煩鬱怒,兼遇風邪,服藥表散,臥病伏枕,復因恚怒,咽喉窒塞,手足厥冷,戴眼直視,口不能言,隨服薑湯,痰墮聲出而蘇,六七日來,吐痰約有數十碗。他醫投藥不應,延予診之,六脈洪滑而數,咽膈胸腹熱如湯火,口乾煩渴,夜不成寐。

白話文:

丘祖山,年紀到了三十歲,經營著自己的生意,飲食不規律,勞累煩躁生氣,又遇到風邪侵襲,服用瞭解表的藥物,病倒在牀上,後來由於憤怒,咽喉堵塞,手腳冰涼,雙眼睜大直視,無法說話,趕緊服用了薑湯,痰液吐出,聲音能夠發出,才恢復了神智,六七天以來,吐出的痰液大約有幾十碗。其他醫生用藥治療無效,請我診治,六脈洪大滑潤而快速,咽喉膈膜胸腹像火燒般灼熱,口乾煩渴,整晚無法入睡。

投以溫膽湯,加黃連、麥冬、滑石石膏,二劑而痰減熱除,諸症脫然。(《一萬社草》)

白話文:

用溫膽湯治療,並加入黃連、麥冬、滑石、石膏,服用了兩劑藥以後,痰液減少、發燒的症狀消除,各種症狀都消失了。

遂痰丸(李九河方)。

紫海蛤如雞子大者一斤,火煅紅淬入童便內,如此三次為末,卻用鮮栝蔞拌蛤粉,搗千百杵,乃勻稀稠得宜,作成餅子,將麻繩穿,懸當風處吹乾,為末,四兩。

白話文:

紫海蛤,個頭如雞蛋那麼大的,一斤。將紫海蛤用火煅燒至通紅,淬入童便內,如此重複三次後,研磨成末。然後用新鮮的栝蔞與紫海蛤粉拌勻,一起搗一千到一千次,直到稀稠適宜的程度。做成的餅子,用麻繩串起來,懸掛在當風處風乾。風乾後碾磨成粉末,四兩。

牛膽南星(二兩),半夏(四兩用薑汁及水沓油煮過一兩),青黛,黃連(二兩),陳皮(去白二兩),木香(五錢),大黃(五兩酒拌九蒸九曬)

白話文:

  • 牛膽南星:二兩

  • 半夏:四兩,用薑汁和水浸泡,以麻油炒過一兩

  • 青黛:二兩

  • 黃連:二兩

  • 陳皮:去白皮,取兩兩 *木香:五錢

  • 大黃:五兩,以酒拌,蒸煮九次,曬乾九次

上為末,薑汁竹瀝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四十丸,薑湯下。上方治痰,看病虛實選用,皆奇方也。(《醫學匯函》)(按:方名遂字,蓋墜或逐訛。)

白話文:

上方的末藥,加上薑汁和竹瀝丸,丸藥如綠豆般大小,每次服用三十到四十丸,用薑湯送服。上方治咳痰,選擇使用需要看病人的虛實狀況,都是奇異的方劑。(《醫學匯函》)(注:方劑的名字很適合,大概是因為錯誤地記載或傳播錯誤而造成的。)

清氣化痰丸。

陳皮(去白),杏仁(去皮尖),枳實(麩炒),黃芩(酒炒),栝蔞仁(去油),茯苓(各一兩),膽南星,製半夏(各一兩半),薑汁為丸

白話文:

陳皮(去掉白色內瓤),杏仁(去掉皮和尖端),枳實(用麩皮炒過),黃芩(用酒炒過),栝蔞仁(去掉油脂),茯苓(各一兩),膽南星,製半夏(各一兩半),用薑汁做成丸劑。

此痰火通用之方也。(《醫方考》)(更有一方,見導痰湯下。)

清濕化痰湯,治遍身四肢骨節走注疼痛,牽引胸背,亦作寒熱,喘咳煩悶,或作腫塊,痛難轉側,或四肢麻痹不仁,或背心一點如冰冷,脈來沉滑,乃是濕痰流注經絡,關節不利故也。

白話文:

清濕化痰湯,用於治療遍身四肢骨節遊走性疼痛,疼痛牽引胸背,還伴有寒熱症狀,喘咳煩悶,或出現腫塊,疼痛難以翻身側臥,或四肢麻木不仁,或背中心一點部位有冰冷的感覺,脈象沉滑,這是由於濕痰在經絡中流注,關節不利所致。

南星,半夏,陳皮,茯苓,蒼朮,羌活,酒芩,白芷,白芥子,甘草

白話文:

南星:一種中藥材,具有祛痰、止咳、化濕的功效。

半夏:一種中藥材,具有化痰、止咳、降逆的功效。

陳皮:一種中藥材,具有理氣、健脾、燥濕的功效。

茯苓:一種中藥材,具有健脾、益氣、安神的功效。

蒼朮:一種中藥材,具有燥濕、健脾、化痰的功效。

羌活:一種中藥材,具有祛風、散寒、止痛的功效。

酒芩:一種中藥材,具有清熱、燥濕、止痢的功效。

白芷:一種中藥材,具有散寒、止痛、消腫的功效。

白芥子:一種中藥材,具有溫肺、化痰、止咳的功效。

甘草:一種中藥材,具有益氣、補中、調和諸藥的功效。

上銼,水煎,入竹瀝、薑汁,磨木香溫服。(《濟世全書》)

湧吐方法,(宜與脈法及吐下例參,更宜與《厥》門參,痰厥、嘔吐、食青梅胸痛、氣厥治驗)頑痰滿胸,上脘填塞,其高者因而越之,法當從權取吐。或者津液不守,所以痰多,吐甚痰脫,則精竭而斃矣。(《直指》)

白話文:

催吐的方法,(應該與脈象診斷法及催吐、瀉下的例子參看,更應該與《厥》篇參看,痰厥、嘔吐、吃酸梅胸痛、氣厥的治療驗證)頑固的痰液充滿胸中,上腹部被填塞,痰液位置較高的,應越過它催吐,方法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酌情決定催吐。或者津液不守,因此痰液增多,催吐過多,痰液脫離,那麼精氣就會耗盡而死亡。(《直指》)

撩膈散,主心上結痰飲實,寒冷心悶方。

瓜丁(二十八枚),赤小豆(二七枚),人參,甘草(各一分)

白話文:

冬瓜籽(二十八粒)、赤小豆(二十七粒)、人參和甘草(各一錢)。

上四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二。亦治諸黃。(《千金》)

風涎暴作,氣塞倒臥,用瓜蒂為末,每用一二錢,膩粉一錢匕,以水半合調灌,良久涎自出。不出,含砂糖一塊,下咽即涎出也。(《本草衍義》)

白話文:

風涎(因風而引起的流涎)突然發生,呼吸困難,倒臥不起,用瓜蒂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到二錢,膩粉一錢匕,用半杯水調和後灌服,很久後口水會自動流出。如果口水沒有流出,含一塊砂糖,吞下後,口水就會流出來。(《本草衍義》)

一人病痰厥不知人,牙關緊急,諸藥不能下,候死而已。戴人見之,問侍病者,口中曾有涎否。曰有。戴人先以防風、藜蘆煎湯,調瓜蒂末灌之,口中不能下,乃取長蛤甲磨去刃,以紙裹其尖,灌入右鼻竅中,嘓然下咽有聲,後灌其左竅亦然。戴人曰:可治矣。良久涎不出,遂以砒石一錢,又投之鼻中,忽偃然仰面,似覺有痛,斯須吐噦,吐膠涎數升,頗腥。砒石尋常勿用,以其病大,非如此莫能動。

白話文:

有一個人因痰厥的不省人事,牙關緊閉,各種藥物都無法灌下去,已經瀕臨死亡。戴人看見了,就詢問照護病患的人,病患的口中是否有口水。照護者回答有。戴人先用防風、藜蘆煎煮的湯藥,加入瓜蒂末灌入病患的口中,但湯藥無法順利灌下去。於是,戴人取了長蛤甲,磨掉尖銳的刃口,用紙包住尖端,然後從右側鼻孔灌入。只聽見「嘓然」一聲,湯藥順利下嚥。接著,戴人又從左側鼻孔灌入,情形也一樣。戴人說:「這個病人可以治好了。」過了很久,口水還是沒有流出來。於是戴人用砒石一錢,再次從鼻中灌入。突然,病患仰面躺平,似乎感到疼痛。沒多久,病患開始嘔吐,吐出大量膠狀的口水,腥味很重。砒石一般不用於治療,但因為病患的病情嚴重,如果不使用砒石,沒有其他藥物能治癒。

然無瓜蒂,亦不可便用,宜消息之。(《十形三療》)

李士材治秦景明,素有痰飲,每歲必四五發,發即嘔吐不能食,此病久結成窠囊,非大涌之弗愈也。須先進補中益氣,十日後以瓜蒂散頻投,湧如赤豆沙者數升,已而復得水晶色者升許,如是者七補之,七湧之,百日而窠囊始盡,專服六君子八味丸,經年不輟。(《醫通》)

白話文:

李士材為秦景明治病,他一向患有痰飲,每年必定發作四五次,發作時嘔吐不止,不能吃東西,這種病症已經久結成窠囊,如果不大量湧吐是不能治癒的。必須先進補,以增強中氣,十天後服用瓜蒂散,頻頻投服,湧吐出來的痰液像赤豆沙一樣,有數升,之後又湧吐出水晶色的痰液,有一升多,這樣補七次,湧吐七次,一百天後窠囊才完全消失,專服六君子八味丸,服用了一年多沒有停止。

治胸中多痰,頭痛不欲食,及飲酒則瘀阻痰方。礬石一兩,水二升,煮取一升,內蜜半合,頓服。須臾未吐,飲少熱湯。(《肘後》)治痰暈,明礬火煅過,為末,薑湯調下,吐之即愈。(《眾妙方》)(按:《程星海醫案》一商中痰,不省人事而脈不絕,用此方。曰:礬性咸,咸能軟堅,所以能化頑痰也。)

白話文:

治療胸中痰液多、頭痛不想吃東西,以及喝酒後痰液阻塞的狀況。礬石一兩,加二升水,煮到一升,加入半合的蜂蜜,一次喝下。如果一會兒沒有吐,就喝少量的熱湯。(《肘後》)治療痰液引起的頭暈,將明礬用火煅燒後磨成粉,用薑湯送服,吐出來就好了。(《眾妙方》)(註解:《程星海醫案》記載一個商賈中痰,不省人事但脈搏沒有斷,就用這個藥方。說:礬石性鹹,鹹能軟化堅硬,所以能化解頑固的痰液。)

吐痰丹,善吐頑痰,起死回生,牙關開後,即宜進此。

雄黃(一錢),生膽礬(一錢),生滑石(一錢)

白話文:

雄黃一錢,膽礬一錢,滑石一錢

共為細末,大人五分,小兒三分,白湯調下,一時即吐頑痰。(《危症簡便》)

治暴患痰厥,不省人事者,用生麻油一盞,灌入喉中,須臾逐出風痰,立省。(《澹寮》)

白話文:

治療因痰堵塞而昏迷不醒者,方法是:將生的麻油一盞灌入患者喉嚨中,不久便會吐出風痰,當即清醒過來。(出自《澹寮》)

虞恆德治一婦,因多食青梅得痰病,日間胸膈痛如刀錐,至晚胸中痛止而膝䯊大痛,此痰飲隨氣升降故也。服丁、沉、薑、桂、烏、附諸藥皆不效,乃以萊菔子研汁與半碗,吐痰半升,至夜痛尤甚而厥,此引動其猖狂之勢耳。次日用參蘆一兩,逆流水煎服,不吐。又次日苦參煎湯服,亦不吐。

白話文:

虞恆德醫生曾經治療過一位婦女,她因過量食用青梅而患上了痰病。白天,她的胸膈疼痛,像刀割一樣;到了晚上,胸中的疼痛停止了,但膝蓋卻異常疼痛。這是因為痰飲隨着氣血的升降而移動。這位婦女服用過丁香、沉香、薑、桂皮、烏梅、附子等藥物,但都沒有效果。於是,虞恆德醫生用萊菔子研磨成汁,並加入半碗水,讓她服用。這位婦女吐出了半升痰,但到了晚上,她的疼痛更加劇烈,甚至出現了厥症。這是因為萊菔子激發了痰飲的猖狂之勢。第二天,虞恆德醫生用參蘆一兩,逆流水煎服,但這位婦女沒有吐出痰。又過了幾天,虞恆德醫生用苦參煎湯讓她服用,但她也沒有吐出痰。

又與附子尖、桔梗蘆,皆不吐。後一日清晨用藜蘆末一錢,麝香少許,酸漿水調服,始得大吐稠痰升許,其痛如失,調理脾胃而安。(《醫通》)(按:此係《正傳》節文。)

白話文:

附子尖、桔梗、蘆薈等都吐不出來。第二天清晨,用藜蘆粉末一錢,麝香少許,酸漿水調和服下,才開始大吐濃厚的痰液升許,疼痛就像消失了一樣,調理脾胃後才恢復安康。(《醫通》)(註:此乃《正傳》之節文。)

昔劉子正妻,病氣厥,笑哭不常,人以為鬼祟所憑,後遇儒醫倪惟德,診其左右手曰:脈俱沉,胃脘必有所積,有所積必作疼。遂以二陳湯導之,吐痰升許,病果愈。(《續醫說》)

白話文:

從前,劉子正的妻子得了怪病,時而昏厥,時而大笑大哭,人們都認為是鬼祟作祟。後來,她遇到了儒醫倪惟德,倪惟德診斷了她的左右手,說:「脈象都沉,胃部一定有積滯,有積滯一定會疼痛。」於是用二陳湯來治療,吐出來的痰有升餘,病果然好了。(《續醫說》)

今定吐禁一十二條:

眩冒昏暈,不可吐。氣高氣淺,不可吐。

積勞未息,不可吐。病後新虛,不可吐。

脈道微弱,不可吐。病勢險急,不可吐。

陽虛多汗,不可吐。素慣失血,不可吐。

風雨晦冥,不可吐。冬氣閉藏,不可吐。

多疑少決,不可吐。吐後犯戒,不可吐。(《法律》)

瀉下諸方,(寒熱似瘧、病熱暮甚、粒米不進治驗),治膈上有痰,川芎丸

白話文:

瀉下諸方,(寒熱似瘧、病熱暮甚、粒米不進治療驗證),治療膈上有痰,川芎丸。

川芎(二兩細銼慢火熬熟),川大黃(二兩蒸令極熟)

上件焙乾為末,用不蛀皂角五七梃,溫水揉盡,絹濾去滓,瓦器中熬成膏,和前二味為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五丸,生薑湯下。小兒三丸。(《本事續集》)(《楊氏》芎黃丸,無皂角,出《大便不通》中。)

白話文:

將上等的乳香焙乾研磨成末,另外取五六根沒有蟲蛀過的皁角,用溫水揉搓出汁,以絹網濾去雜質,然後在瓦器中熬煮成膏狀,將前兩種藥材混合製成丸劑,每個丸子大小如綠豆般大,每次服用十五丸,用生薑湯送服。兒童每次服用三丸。(《楊氏》芎黃丸,不含皁角,出自《大便不通》中。)

治痰茯苓丸,本治臂痛,具《指迷方》中(按:原文此詳載臂痛證候,今錄入彼門中,宜參),用以治痰,無不效者。

白話文:

治痰茯苓丸,原本是用來治療手臂疼痛的,具體詳情請參閱《指迷方》(註:原文在此詳細記載了手臂疼痛的症狀,現已錄入彼門中,請參閱)。用它來治療痰症,從無不應驗的。

茯苓(一兩),枳殼(麩炒去穰半兩),半夏(二兩),風化朴硝(一分)

上四味為細末,生薑自然汁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薑湯下。(《是齋》)

控涎丹,凡人忽患胸背手腳頸項腰胯隱痛不可忍,連筋骨,牽引釣痛,坐臥不寧,時時走易不定。俗醫不曉,謂之走注,便用風藥及針灸,皆無益,又疑是風毒結聚,欲為癰疽,亂以藥貼,亦非也。此乃是痰涎伏在心膈上下,變為此疾。或令人頭痛不可舉,或神意昏倦多睡,或飲食無味,痰唾稠黏,夜間喉中如鋸聲,多流睡涎,手腳重膇冷痹,氣脈不通,誤認為癱瘓,亦非也。凡有此疾,但以是藥,不過數服,其疾如失。

白話文:

控涎丹:凡是有的人突然患了胸背、手腳、頸項、腰胯隱痛難忍,連筋骨,牽引疼痛,坐臥不寧,時時走動不定。一般的醫生不懂,稱之為走注,就用治風的藥物和針灸,都無益處,又懷疑是風毒積聚,要形成癰疽,胡亂地用藥敷貼,也不是的。這其實是痰涎積聚在心膈上下,變化為這種疾病。或者使人頭痛難以舉起,或者精神恍惚昏倦愛睡覺,或者飲食沒有味道,痰液唾液黏稠,夜裡喉嚨裡像鋸子拉的聲音,多流口水,手腳沉重腫脹麻木,氣脈不通暢,誤認為是癱瘓,也不是的。凡是有這種疾病的,只要用這種藥,不過幾次服藥,這種疾病就會像消失了一樣。

甘遂(去心),紫大戟(去皮),白芥子(真者各等分)

白話文:

甘遂(去掉果核),紫大戟(去掉果皮),白芥子(正宗的,各等份)

上為末,煮糊丸,如梧子大,曬乾,食後臨臥,淡薑湯或熟水下五七丸至十丸。如疾猛氣實,加丸數不妨,其效如神。(《三因》)(按:此方本出《聖濟·風走注疼痛》門中,名趁痛丸,當參。)

白話文:

把上等品研成藥粉,煮成糊狀製成丸藥,大小如梧桐子,曬乾後服用。服用後在睡前用淡薑湯或溫水送服五到七丸,最多可服用十丸。如果病情兇猛,邪氣充實,可以適當增加藥丸數量,其療效神速。(見《三因》)

(備註:此方原本出自《聖濟總錄》的《風走注疼痛》章節,名稱為「趁痛丸」,可以參考。)

三花神祐丸,痰飲變生諸病,風熱鬱燥,支體麻痹,走注疼痛,痰嗽,氣血壅滯,不得宣通,人壯氣實者,此方主之。(《醫方考》)(方見《水氣》中)

白話文:

三花神祐丸,痰飲病症演變而成的各種疾病,風熱引起體內陽氣鬱結,四肢麻痺疼痛,痰嗽,氣血不通,人壯氣實的人,用此方。

滾痰丸方詩括曰:甑里翻身甲掛金(藥性無毒,利痰順氣,盪滌腹中寒熱,走而不守。有孕者不可單服),於今頭戴草堂深(藥性微寒,利痰清肺,除熱安胎神妙,陽明引經之藥也),相逢二八求斤正,硝煅青礞倍若沉,十七兩中令半兩,水丸桐子意常斟,千般怪證如神效,水瀉雙身卻不任。

白話文:

滾痰丸方詩括這樣說:甑裡翻身,甲蟲掛著金(藥性無毒,有利於痰順氣,能盪滌腹中的寒熱,走而不守。有孕婦不可單獨服用),如今頭戴草堂(藥性微寒,有利於痰清肺,除熱安胎,神妙有奇,是陽明引經的藥),相逢二十八歲求斤正好,硝煅青礞加倍如沉香,十七兩中令半兩,水丸桐子意常斟,千般怪症用它如神效,水瀉兩身卻承受不了。

大抵服藥,必須臨睡就床,用熟水一口許,只送過咽,即便仰臥,令藥在咽膈間,徐徐而下。(《養生主論》)

滾痰丸

大黃(酒蒸),黃芩(淨各八兩),青礞石(硝煅一兩,《醫林集要》青礞石一兩半,焰硝兩半,砂鍋內煅如金色,淨一兩研細。又《入門》礞石、焰硝各一兩,同入砂罐內蓋之,鐵線縛定,鹽泥固濟曬乾,火煅紅,候冷取出,同前藥為末。),沉香(五錢)

白話文:

大黃(用酒蒸過),黃芩(淨重各八兩),青礞石(用硝石煅燒一兩,《醫林集要》中青礞石一兩半,焰硝兩半,在砂鍋中煅燒至金黃色,淨重一兩研磨成細末。另有《入門》中記載,礞石、焰硝各一兩,一同放入砂罐中蓋上蓋子,用鐵線綁緊,用鹽泥封固曬乾,用火煅燒至發紅,待冷卻後取出,與前面提到的藥物研磨成細末。),沉香(五錢重)

每服五六十丸,量虛實加減服,茶清、溫水任下,臨臥食後服。(《袖珍》)《正傳》治濕熱食積成窠囊老痰曰:夫滾痰丸,止可投之於形氣壯實,痰積膠固為病者。若氣體虛弱之人,決不可輕用也。《準繩》加百藥煎(與礞石、沉香各五錢),曰:此丸得百藥煎,乃能收斂周身頑涎聚於一處,然後利下,甚有奇效。曰倍若沉者,言五倍子與沉香,非礞倍於沉之謂也。

白話文:

每次服用五六十丸,根據身體的虛實情況加減服用,用茶湯或溫水送服,睡覺前或飯後服用。(《袖珍方》)《正傳》治療濕熱飲食積聚形成的老痰,這個滾痰丸,只能用於體格壯實,痰積膠固成病的人。如果體弱氣虛的人,絕對不能輕易使用。《準繩方》加入百藥煎,(與礞石、沉香各五錢),說:這個藥丸加入百藥煎,就能收斂全身的頑涎聚集在一處,然後瀉下,效果奇佳。說加倍沉,是指五倍子和沉香,不是礞石加倍於沉香。

一老,年七十,因抑鬱成病,氣滯痰凝,脅有積塊,嘗作寒熱,醫者與病者俱不知也,以瘧治之,又以虛治之,凡十月服藥六七十劑,不效,又以瘧求方於予,予以久瘧方與之,亦不效,親就予診脈。予細察其脈,詳問其症,謂之曰:此乃鬱火郁痰,凝滯胸膈,積成痞塊,因作寒熱,似瘧而非瘧也。以開鬱清熱化痰行氣藥與之,服數劑後,忽然脅腹大痛,其子急求救於予。

白話文:

有一位老人,年紀七十歲,因為抑鬱成病,導致氣滯痰凝,脅部有積塊,常常發作寒熱,看病的醫生和患者都不知道病因,於是將其當成瘧疾來治療,又認為是虛症來治療,前後十個月服用了六十、七十劑藥,病情仍然沒有好轉。又因為瘧疾向我求方,我給了他治療久瘧的方劑,但同樣沒有效果,於是親自前來找我看病把脈。我仔細觀察他的脈象,詳細詢問他的症狀,告訴他說:「這不是瘧疾,而是鬱火鬱痰,凝滯在胸膈,積成了痞塊,因此發作寒熱,類似瘧疾但不是瘧疾。」於是開了疏肝解鬱、清熱化痰、行氣活血的藥給他服用,服用了幾劑藥後,忽然覺得脅腹劇烈疼痛,他的兒子急忙來找我求救。

予知其痰熱積滯已久,服此開導之藥,發動其病根,是以作痛。又詢其大便久秘,知其必大利而後痛可除也。以牽牛大黃丸五錢與之,令用熟水,分二次服,已服而大便不行。又以牽牛大黃丸四錢與之服,仍不行。

白話文:

我知道他的痰熱積滯已經很久了,服用這個開導的藥物,會發動他的病根,所以才會疼痛。我又詢問他大便是否很久沒有通,知道他一定是大便通暢之後,疼痛才能消除。於是給他五錢的牽牛大黃丸,讓他用溫開水,分成兩次服用,服用了之後大便還是沒有通。我又給了他四錢的牽牛大黃丸,他服用了之後大便還是沒有通。

因以煉蜜滾痰丸一兩與之,令分三次服,大利數次,腹痛立止,積滯俱除,痞塊亦消,久病頓愈矣,此乃因藥發病,脅腹大痛,遂不得已而峻行,用峻行而痼疾除於一旦,是亦一奇也。又牽牛、滾痰二丸,每服二錢以上,無不即利者,此老一旦服二兩而後大利,又一奇也。

白話文:

因此用煉蜜滾痰丸一兩給他服,並讓他分三次服用,過後他大便了很多次,腹痛立止,積滯完全消除,體內的腫塊也消失了,長久以來的疾病頓時痊癒了。這是由於藥物引發了疾病的發作,使他感到肋腹劇烈疼痛,最後不得不使用峻烈的方法來治療,而使用峻烈的方法,竟然使他的痼疾在一夜之間消除,這也是一件奇事。牽牛和滾痰這兩種丸藥,每次服用的劑量都在二錢以上,沒有人不立刻拉肚子的,但這位老人卻一次服用了二兩,之後才開始大便,這又是另一件奇事。

然此老得此病,其犯必死者二:當其痰熱凝結胸脅,若不得對症之劑,逾年必鬱閉而死,及其脅腹大痛,若不得峻下之劑,三日必痛苦而死。犯此二死,乃得回生,此老亦大幸矣哉。(《奇效醫述》)

白話文:

這位老人之所以能患上這種病,一定犯了兩種必死的毛病:當他的痰熱凝結在胸脅部位,如果不能得到對症的藥物治療,過了一年必然會鬱閉而死;當他的脅腹劇痛時,如果不能得到峻下之劑的治療,三天之內必定會痛苦而死。犯了這兩種必死之症,還能夠死裡逃生,這位老人也真是大幸了。(《奇效醫述》)

小兒醫陳日新,形體尫羸,嘗日病熱,至暮尤甚。醫以陰虛治,或以癆瘵治,荏苒半載,病勢轉危。日新謂其父曰:欲得大黃通利大腸,為之一快,雖死無憾。其父從之,遂以導痰湯入硝黃煎服,自辰至申,下結糞一塊,如核桃許。抉開視之,乃上元看燈時所食粉餌,因痰裹在外,不能化,由是致熱,日漸銷鑠耳。

白話文:

有一個叫做陳日新的小兒科醫生,體型瘦弱,經常白天發熱,到了晚上就更嚴重了。醫生認為是陰虛證,或者是癆瘵病,但經過半年的治療,病情卻越來越危險。一天,陳日新對他的父親說:“我想用大黃來通利大腸,即使死也沒什麼遺憾了。”他的父親同意了,於是就用導痰湯加入硝黃煎服,從早上到下午,排出一塊堅硬的大便,像核桃那麼大。打開來看,原來是上元節看燈時吃的粉餌,因為被痰裹在外邊,不能消化,所以引起發熱,日漸消瘦。

向使日新不自知醫,則終為泉下人矣,誰謂劉張之法無補於世哉。(《類按》)

諫議姜公(諱性,巴陵人),素患痰證甚奇,每發時,即粒米匙羹不能進,重則四五旬,輕則二三旬,六脈多沉滑,往雖用消痰通膈之藥,然不甚效。戊午春,予過岳陽,適遇公病發,胸膈脹悶,間作水聲。用二陳湯去甘草,加南星、枳實、黃芩、蘿蔔子、香附,再加檳榔、厚朴、白芥子、蒼朮,亦未效,飲食亦不進。至十二日,腎囊與腳俱腫,漸上至腰,大便秘結,脈則間有歇至,非所忌也。

白話文:

諫議姜公(諱性,巴陵人),一直患有痰證,非常奇特。每次發作時,連一粒米或一匙羹的食物都吃不下去。嚴重的要四五十天,輕的也要二三十天。六脈多沉滑。以前雖然用過消痰通膈的藥物,但效果不顯著。戊午春,我路過嶽陽,正好遇上姜公發病,胸膈脹悶,時有水聲。我用了二陳湯,去掉甘草,加上南星、枳實、黃芩、蘿蔔子、香附,又加了檳榔、厚朴、白芥子、蒼朮,但還是沒有效果,飲食也不進。到了第十二天,腎囊和腳都腫了,逐漸蔓延到腰部,大便閉結,脈搏有時間歇跳動,但不是忌諱的脈象。

欲得一透關通秘之藥未獲,因思此屬膏痼之痰,非緩藥能瘳,古云快劑攻疾,有病則病受之,真氣何傷。用甘遂直達行水之藥為君,佐以木香、麝香通竅以順氣。公病時,即末藥,胃亦不能納。將上三味共約五分,浸酒徐服,隨覺胸膈有響聲,次日增至八分,遂下彈子糞一碗許,並水數碗而膈通。人咸謂虛極有用人參五分,入調脾養血藥者,服五六劑,反覺脹悶,大便復閉。

白話文:

我想要獲得一種能透關通便的藥物,但還沒有找到。因此,我想到這種痰是膏粱之疾,不是緩和的藥物就能治好的。古話說:「急症用急藥,有病就讓病承受,真氣不會受傷。」於是,我使用甘遂作為君藥,直接通利水液,佐以木香、麝香通竅順氣。患者病發時,即使把藥研磨成粉末,胃部也不能吸收。我把以上三種藥物共計約五分,浸泡在酒中慢慢服用。不久後,患者感覺胸膈間有響聲,第二天增加到八分,隨即排出一個碗那麼多的彈丸狀糞便,並伴隨著幾碗水,膈膜也通暢了。人們都認為虛脫病症有用人參五分,加入調理脾胃養血的藥物,服用五六劑後,反而感到脹悶,大便又閉塞了。

予曰:此痰初行時,不宜即補,又非調脾養血所宜,脾藥多塞,血藥多濕故也。當以開胃氣為主,候胃氣開,能進飲食,方可議補。先用豬膽汁入醋數匙,導通大便,再用陳皮、半夏、茯苓、香附、砂仁、白豆蔻、木香開胃,再加丁香、乾薑,飲食漸進,再後用人參、附子、肉桂、茯苓、砂仁、牛膝、陳皮、澤瀉車前子,人參初用一錢,後用一錢五分,服二三十劑,足冷及腎囊下部浮腫俱消而愈。(《程星海醫按》)

白話文:

我說:這種痰剛剛開始運行的時候,不宜立即進補,也不是調理脾臟和養血的時候,因為脾臟的藥物大多會閉塞,而補血的藥物大多會引起濕氣。應該以促進胃氣為主要治療方法,等到胃氣通暢,能夠進食飲食的時候,纔可以考慮進補。首先用豬膽汁加入幾匙醋,導通大便,然後用陳皮、半夏、茯苓、香附、砂仁、白豆蔻、木香來開胃,再加入丁香、乾薑,飲食逐漸增加,之後再用人參、附子、肉桂、茯苓、砂仁、牛膝、陳皮、澤瀉、車前子,人參一開始用一錢,之後用一錢五分,服用二三十劑,足部寒冷和腎囊下部浮腫的症狀都會消失而痊癒。(程星海醫按)

神仙墜痰丸,治痰壅胸痞氣湊,此藥下痰。(《史府判驗》)

黑牽牛(一斤取頭末四兩),皂角(無蟲蛀者去皮弦酥炙黃色去子淨,一兩六錢),生白礬(一兩二錢)

白話文:

  • 黑牽牛:一斤黑牽牛,取四兩頭部搗碎成末。

  • 皁角:一兩六錢,選擇無蟲蛀過的皁角,去皮並且切碎,烘烤至金黃色後去掉種子備用。

  • 生白礬:一兩二錢。

上為細末,清水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漸加至百丸,空心溫酒送下。看病輕重,五日、十日一服。病輕者半月、一月一服,久服永無癱瘓之疾。(《瑞竹堂方》)(按:此方本於王氏《博濟》利膈丸,彼無白礬,見本草。)丹溪墜痰丸,於本方加枳實、樸消、枳殼,用蘿蔔汁丸。

白話文:

將草藥研磨成粉末,然後用清水將粉末製成丸狀,丸子的形狀就像梧桐子一樣大。每次服用三、五十顆丸子,並且慢慢增加丸子的數量,服用時心裡要保持輕鬆,再配上溫和的酒一起服用下去。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每隔五、十天服用一次;如果病比較輕,則可以每隔半個月或一個月服用一次。長時間服用這個藥丸,就可以防止癱瘓疾病的發生。(摘自《瑞竹堂方》)

(註記:這個藥方是根據《博濟》利膈丸改編而成的,但沒有加入白礬,詳細說明可以參考本草綱目。)

丹溪墜痰丸,這個藥方是在原有方劑的基礎上,加入了枳實、樸消、枳殼這三種中藥材,之後再用蘿蔔汁將藥材製成藥丸。

痰飲宿水,桃花散,收桃花陰乾為末,溫酒服一合取利。覺虛,食少粥,不似轉下藥也。(《本草綱目》)(按:此方本出崔氏,既見《腳氣》中。)

白話文:

化痰除水腫的桃花散,取桃花曬乾磨成粉末,用溫酒服下一合,利尿消腫。如果感覺身體虛弱,吃點稀粥,不像轉下藥那樣傷身。(《本草綱目》)(註:此方出自崔氏,在《腳氣》中也有記載。)

烏巴丸,治胸膈間久年頑痰為害,積成痰氣,面目青白色無時,浮腫,全不進食,遍身疼痛,夜間上壅,不得睡臥,寒熱往來,手足疼痛,不能轉側。用南星、半夏、黑鍚、靈砂,不計服數,墜之則不下,取之則不出。此是痰母堅滯,宜服此藥,須臾利下頑痰如魚凍。如未利,再服,決然洞利,可除終身之疾。

白話文:

烏巴丸,用來治療胸膈之間多年頑固痰液侵害,積聚成痰氣,臉色青白,浮腫,完全不吃東西,全身疼痛,夜晚痰液上湧,無法睡覺,寒熱交替,手腳疼痛,不能翻身。

藥方中使用南星、半夏、黑錫、靈砂,不計算服用的數量,服藥後痰液不下墜,用手取也取不出來。這是痰母堅固滯留,應服用此藥,很快就能順利排出頑固的痰液像魚凍一樣。如果沒有排出,再服用一次,一定能通暢,可以消除終生的疾病。

烏梅(取肉三兩),巴豆(五枚去殼皮膜)

上用水二碗,於瓦石器內,將烏梅慢火煮爛,候水稍干,入巴豆在內,將竹篦攪干,直使如干糊方住火,攤冷研爛,就丸如綠豆大,每服七丸、九丸、十五丸、二十一丸,不拘時,用生薑湯送下。(《奇效》)

白話文:

用兩碗水,放在瓦石器皿中,用小火煮爛烏梅,等到水稍微乾一點,放入巴豆,用竹篩攪拌,直到變成乾糊狀才停火,攤開冷卻後研磨成粉末,將粉末做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 7 丸、9 丸、15 丸或 21 丸,不受時間限制,用生薑湯送服。(《奇效良方》)

鎮墜諸方養正丹,治腎虛,氣不歸元,痰涎上壅,亦治寒痰,每服二十丸,用降氣湯送下。(《直指》)

白話文:

治療諸方虛弱的養正丹,能治療腎虛、氣不歸元、痰涎上壅的疾病,也能治療寒痰,每次服用二十粒,用降氣湯送服。(《直指》)

靈砂,治上盛下虛,痰涎壅塞。此藥最能鎮墜,升降陰陽,安和五臟,扶助元氣。(主治據《大成》錄)

水銀(一斤),硫黃(四兩)

上二味,用新鐵銚炒成砂子,或有煙焰,即以醋灑,候研細,入水火鼎,醋調赤石脂封口,鐵線扎縛曬乾,鹽泥固濟,用炭二十斤煅。如鼎子裂,筆蘸赤石脂頻抹其處,火盡為度。經宿取出,研為細末,糯米糊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三粒,空心棗湯、米飲、井花水、人參湯任下。量病輕重,增至五、七粒。(《和劑》)

白話文:

以上兩味藥,用新鐵銚炒成砂子,或者有煙焰,就用醋灑在上面,等研磨成細末,放入水火鼎中,用醋調和赤石脂封口,用鐵線紮緊後曬乾,用鹽泥固濟,用二十斤炭煅燒。如果鼎子裂開,用筆蘸赤石脂在裂縫處經常塗抹,火燒盡為度。經一夜取出,研磨成細末,用糯米糊製成丸藥,大小如麻子,每次服用三粒,空腹時用棗湯、米飲、井花水或人參湯送服。根據病情的輕重,增至五到七粒。

灸法,痰涎等證,不一而足,惟勞瘵有痰為難治。最宜灸膏肓穴,壯數既多,當有所下,礱礱然如流水之狀,蓋痰下也,余當隨證治之。(《資生經》)

白話文:

灸法的治病範圍,痰濕、涎水等各種病證,多不勝數,只有勞瘵伴隨痰飲最難治療。最適合灸膏肓穴,灸壯數量增多,自然會出現瀉下的反應,瀉下物粘稠渾濁,狀如流水,這就是痰在往下瀉,隨著病證再對症治療。

食忌胡椒、乾薑、辛辣、燒炙、煎煿、性熱等物,發痰助壅。合鍋熱面,大發風痰,必須過水離湯,還汁令熱,食之無毒。芋頭山藥、魚腥、油膩、黏滑等物,惹痰,不利腸胃。熟雞鴨蛋、熟栗子,但是酥膩之物,滯膈閉氣生痰。素有痰者,宜食清涼果木,飽上多食無妨。暴感風寒痰病者,皆宜禁之。(《養生主論》)

白話文:

飲食禁忌:胡椒、乾薑、辛辣食物、燒烤、煎炸等溫熱刺激性的食物,容易引發痰液,加重痰積。如果吃合鍋熱面,更會大量誘發風痰,一定要過水去除湯汁,再加熱食用,去除湯汁的熱量,這樣吃就沒有毒害了。芋頭、山藥、魚腥、油膩、黏滑等食物,也會誘發痰液,不利於腸胃。熟雞蛋、熟鴨蛋和熟栗子,雖然美味,但是太油膩,會堵塞經絡,閉塞氣機,生長痰液。本來就有痰的人,應該吃清涼果木,吃得多一點也沒有關係。如果是突然受到風寒而引發痰病,以上食物都應該禁止食用。(《養生主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