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心痛」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心痛是中醫的一個病症,主要表現為心前區疼痛,可放射至胸脅、背部、肩背、牙關等處,常伴有心悸、氣短、胸悶、噁心、嘔吐等症狀。

心痛在中醫屬於「胸痹」範疇,其病因病機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 情志不遂:長期情志不遂,可導致肝氣鬱結,氣機不暢,影響心脈,從而引起心痛。
  • 飲食不節: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可導致痰濕內生,阻塞心脈,從而引起心痛。
  • 勞累過度:勞累過度,可導致氣血耗損,心脈失養,從而引起心痛。
  • 外感六淫:外感風寒、風熱、暑濕、燥火等邪氣,可侵犯心脈,從而引起心痛。

心痛的治療,以疏肝理氣、活血化瘀、健脾益氣等法為主。常用方藥有柴胡疏肝散、香砂六君子湯、丹參飲等。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五苓散

  • 1.《本草綱目》:「震亨曰:心痛有食熱物及怒郁,致死血留於胃口作痛者,宜用韭汁、桔梗加入藥中,開提氣血。有腎氣上攻以致心痛者,宜用韭汁和五苓散為丸,空心茴香湯下。蓋韭性急,能散胃口血滯也。又反胃宜用韭汁二杯,入薑汁、牛乳各一杯,細細溫服。蓋韭汁消血,薑汁下氣消痰和胃,牛乳能解熱潤燥補虛也。
  • 2.《羅氏會約醫鏡》:「有腎氣上攻致心痛者,宜韭汁和五苓散為丸,茴香湯下。)和臟腑,除胃熱,助腎補陽。但多食昏神昏目,慎之!

大承氣湯

  • 1.《三指禪》:「_熱症方_,(心煩不臥,黃連湯:黃芩、黃連、芍藥、雞子黃、阿膠。咽痛,甘桔湯:甘草、桔梗。口爛咽乾,大承氣湯。自利清水,色純青,心痛,口乾,大承氣湯。)
  • 2.《經方實驗錄》:「方(左),病延二候,闕上痛,渴飲,大便八日不行,脈實,雖今見心痛徹背,要以大承氣湯主治。

小柴胡湯

  • 1.《皇漢醫學》:「**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瘥,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無餘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傷寒論》)**
  • 2.《醫學綱目》:「陽明病,胃實脈弦浮大,短氣,腹滿,脅下及心痛,鼻乾無汗,嗜臥身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者,小柴胡湯。(論見胃實。方見往來寒熱。)
  • 3.《傷寒論類方》:「陽明中風,脈弦浮大,弦屬少陽,浮大屬陽明。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此少陽症。久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汗,嗜臥,此症又似少陰。一身面目悉黃,小便難,此二症又似太陰。有潮熱,此似陽明。耳前後腫。刺之小瘥。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
  • 4.《傷寒論讀》:「陽明中風脈強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差外不解病過十餘日脈續「宜作弦」浮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無餘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
  • 5.《金匱玉函經》:「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汗,其人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差,其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231),但浮無餘證者,與麻黃湯。不溺腹滿,加喘者,不治。(232)
▼ 展開更多

瓜蔞薤白白酒湯

  • 1.《皇漢醫學》:「《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治胸痹搶逆之勢甚,心中痞結者,雖為瓜蔞薤白白酒湯一類之藥,但白酒湯主喘息胸痛,半夏湯主心痛徹背不得臥,此方主脅下逆搶心,其趣各異。…新崎國林能用之治心腹痛及噎嗝反胃云。」

瓜蔞薤白半夏湯

  • 1.《皇漢醫學》:「**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瓜蔞薤白半夏湯主之。(《金匱要略》)**
  • 2.《蘭臺軌範》:「_瓜蔞薤白半夏湯_(《金匱》),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此湯主之。

桂枝茯苓丸

  • 1.《皇漢醫學》:「《青州醫談》曰:「留飲有蓄血者,若非此腹候,則難得。有心痛等證者,以甘草乾薑湯加牡丹、桃仁,或桂枝茯苓丸之類為宜。」

甘草乾薑湯

  • 1.《皇漢醫學》:「《青州醫談》曰:「留飲有蓄血者,若非此腹候,則難得。有心痛等證者,以甘草乾薑湯加牡丹、桃仁,或桂枝茯苓丸之類為宜。」

小建中湯

  • 1.《長沙方歌括》:「蔚考。金匱黃耆建中湯有加減法。小建中湯無加減法。今查內臺方議亦有加減。未知為年久脫簡。抑或許氏新附與否。姑錄之以備參考。方議載建中湯治虛痛者。加黃耆。治心痛者。加元胡索。治血虛者。加當歸、川芎。治盜汗多者。加小麥、茯神。治虛中生熱。加柴胡、地骨皮。

烏梅丸

  • 1.《金匱方歌括》:「徐忠可云。黃連之苦可以安蛔。則前甘草與蜜。何以亦能安蛔也。不知上條之蛔。因燥而上逆。致使心痛。故以白粉殺蛔為主。而加甘蜜以潤其燥。若蛔厥未嘗攻心。且蛔因臟寒而上。故以烏梅酸收。黃連苦降。以收伏降蛔為主。而加辛熱而追臟寒。所以一心痛而不吐蛔。一吐蛔而不心痛。此是二條大分別也。
  • 2.《丹溪心法》:「_烏梅丸_,見心痛類。
  • 3.《古今醫統大全》:「_烏梅丸_(方見心痛門。)
  • 4.《張氏醫通》:「烏梅丸(理中湯下),九痛丸(心痛門),妙功丸(癲門)
  • 5.《圓運動的古中醫學》:「蟲即肝陽也。治蟲烏梅丸和木氣外,《金匱》則有甘草粉蜜湯,其證吐涎,心痛如咬,發作有時。故用鉛粉殺蟲。然必用甘草蜂蜜以保中氣。然後蟲去而人不傷。蟲證有虛實之分。烏梅丸治虛證,粉蜜湯治實證。實者有宜去之蟲也。後世見蟲就殺,竟有將人殺死而不悟其失者矣。
▼ 展開更多

梔子豉湯

  • 1.《肘後備急方》:「又方,即用前心痛梔子豉湯法,瘥。

黃連湯

  • 1.《聖濟總錄》:「又熬三兩沸,次下諸藥末,不住用柳木杖子,攪勻候稠,搗千杵,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丸,不問男女長幼,心痛醋湯下,左脅下疼,煎薑棗湯下,右脅下疼,煎木香湯下,婦人血癖血氣,炒生薑醋湯下,久患冷痢,煎黃連湯下,小兒常服,冷水下,有妊者不得服,小兒以意減丸數。
  • 2.《治痢捷要新書》:「阿膠(三錢) 艾葉石榴皮各(一錢) 先煎榴艾去渣納膠溫服心痛腹滿日夜五六十行者加黃柏(一錢) 酒炒酒連(錢半) 防已(錢半) 神麯 (二錢) 附子乾薑各(五)分

四物湯

  • 1.《祖劑》:「即四物湯去地黃加乾薑,治婦人血虛心痛,腹㽲痛不可忍,亦名四神散。

吳茱萸湯

  • 1.《皇漢醫學》:「《聖濟總錄》曰:「人參湯(求真按:『此即本方也』)治心痛。」

甘草湯

  • 1.《雞峰普濟方》:「上為細末,每用晉棗一個,取核內盛硇砂、沒藥,用麵裹燒熟,不用面取出棗,將其餘藥末同棗合和,每量虛實旋丸。傷寒蔥茶下,傷食食湯下,心痛艾醋湯下,婦人產後紅花酒下,婦人赤白帶下當歸酒下,痁疾桃柳湯下,赤痢甘草湯下,白痢乾薑湯下,五色痢荊芥木瓜湯下,並一丸至二三丸。
  • 2.《醫學綱目》:「〔垣〕鄭仲本年二十三歲,因心痛,服丹附等藥,得上氣病膈,兩脅急迫,脹觸不快,便時嗽咯出血,病形漸瘦,大便燥而難,脈弦數,夜間略熱,食稍減,因與燈籠草和節麻黃細末,以白朮、桔梗、木通、甘草湯調下,十餘服,病減半。又與通聖散去石膏為丸,以桃仁湯下之。

黃耆建中湯

  • 1.《備急千金要方》:「若失精加龍骨、白蘞各一兩。《古今錄驗》治虛勞裡急,小腹急痛,氣引胸脅或心痛短氣者,以乾薑代生薑,加當歸四兩)。

豬苓湯

  • 1.《張卿子傷寒論》:「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又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瘥。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無餘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

歸脾湯

  • 1.《馮氏錦囊秘錄》:「產後心痛,為陰血虧損,隨火上衝心絡,名曰心包絡痛,宜歸脾湯主之。若寒傷心經,名曰真心痛,則無藥可救矣。凡產後寒氣上攻則心痛,下攻則腹痛,兼血塊者,宜服生化湯加桂。若獨用熱藥攻寒,其痛雖止而血妄行,反虛產母。況寒者必挾虛而燥;熱者必佐陰藥,方能制其僭越也。
  • 2.《醫學心悟》:「_保和湯_,_歸脾湯_(俱見心痛。)
  • 3.《醫學心悟》:「治氣血虛弱,以致心痛。
  • 4.《女科精要》:「產後心痛,為陰血虧損,隨火上衝心絡,名曰心包絡痛,宜歸脾湯主之。若寒傷心經,名曰真心痛,則無藥可救矣。凡產後寒氣上攻則心痛,下攻則腹痛,兼血塊者,宜服生化湯加桂。若獨用熱藥攻寒,其痛雖止而血妄行,反虛產母。況寒者必挾虛而燥;熱者必佐陰藥,方能制其僭越也。
  • 5.《何氏虛勞心傳》:「胃脘心痛,倍木香,加砂仁、橘紅。大便泄瀉,倍白朮,加米仁、山藥、蓮肉。便血加生地、白芍、麥冬、五味。血熱甚者,加地榆。血虛發熱晡熱加地冬,而參、耆、木香隨症去留。如因肝經血虛而寒熱如瘧者,則宜逍遙散加減。如腎中陰虛而發熱者,則宜保陰六味之屬。
▼ 展開更多

芍藥甘草湯


小半夏湯

  • 1.《備急千金要方》:「上三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若心中急及心痛,納桂心四兩。若腹滿痛,納當歸三兩,羸弱及老人尤宜服之。一方用人參二兩(仲景無橘皮、人參。)。

麻黃湯

  • 1.《止園醫話》:「蓋此症初起,多有寒戰,繼則發熱,乃一定病程,中醫往往認為感冒。傷寒,而忽略其本症,於是發散辛溫之品紛進,而病勢愈加,迨至病重,又按其發現類似之病症,成方成藥,遵古雜投,例如肺咳,心痛喉仲介介如梗狀,則用麻黃湯。肝咳脇痛,不可轉,轉則脇下滿,用小柴胡湯。
  • 2.《傷寒論讀》:「陽明中風脈強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差外不解病過十餘日脈續「宜作弦」浮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無餘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
  • 3.《金匱玉函經》:「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汗,其人嗜臥,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差,其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與柴胡湯,但浮,無餘證,與麻黃湯。不溺,腹滿,加噦者,不治。
  • 4.《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涕,嗜臥,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無餘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

大柴胡湯

  • 1.《醫宗必讀》:「治法與心痛相仿,但有食積,按之滿痛者,下之,大柴胡湯。虛寒者,理中湯。

小青龍湯

  • 1.《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以上二端,病根皆中於太陽,太陽陽氣微,則汗溺俱少,始則水停心下,心下當胃之上口,久留不去,寒氣遏其心陽,甚則為「心痛徹背,背痛徹心」之烏頭赤石脂丸證,輕則「背冷如掌大」,而為小青龍湯證。

理中湯

  • 1.《張氏醫通》:「烏梅丸(理中湯下),九痛丸(心痛門),妙功丸(癲門)

逍遙散

  • 1.《絳雪丹書》:「孕婦脾胃虛弱,飲食停滯,以致腹脹嘔吐,安胎飲恐力緩,宜用人參平胃散。胃脘當心痛,服左金丸立愈,後用逍遙散、六味飲調之。如愈後再發,復服。如又發,此氣虛也,用理中湯,如兼嘔吐,有蛔蟲者,用安蛔理中湯。孕婦腰背痛,用杜仲、續斷、補骨脂炒為末,每服二錢,嚼胡桃一枚,溫酒下。

枳實薤白桂枝湯

  • 1.《方機》:「胸滿心痛或背痛者。(南呂或控涎丹)
  • 2.《皇漢醫學》:「《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治胸痹搶逆之勢甚,心中痞結者,雖為瓜蔞薤白白酒湯一類之藥,但白酒湯主喘息胸痛,半夏湯主心痛徹背不得臥,此方主脅下逆搶心,其趣各異。…新崎國林能用之治心腹痛及噎嗝反胃云。」

左金丸

  • 1.《絳雪丹書》:「孕婦脾胃虛弱,飲食停滯,以致腹脹嘔吐,安胎飲恐力緩,宜用人參平胃散。胃脘當心痛,服左金丸立愈,後用逍遙散、六味飲調之。如愈後再發,復服。如又發,此氣虛也,用理中湯,如兼嘔吐,有蛔蟲者,用安蛔理中湯。孕婦腰背痛,用杜仲、續斷、補骨脂炒為末,每服二錢,嚼胡桃一枚,溫酒下。

丹參飲

  • 1.《不知醫必要》:「_丹參飲_,微涼,治心痛及胃脘諸熱痛,婦人更效。
  • 2.《時方歌括》:「治心痛胃脘諸痛多效。

附子湯

  • 1.《脈經鈔》:「寸口脈遲,上焦有寒,心痛,咽酸吐酸水,宜服附子湯、生薑湯、茱萸丸,調和飲食以暖之。
  • 2.《赤水玄珠》:「《脈經》云:胃脈虛,主胃中冷,苦吞酸頭痛。寸口脈遲,上焦有寒,心痛,喉酸,吐酸水,宜服附子湯、生薑湯、茱萸丸。關脈沉,心下有冷氣,痞滿吐酸。據此,亦有胃冷吞酸者。
  • 3.《備急千金要方》:「,寸口脈遲,上焦有寒,心痛,咽酸,吐酸水,宜服附子湯、生薑湯、茱萸丸,調和飲食以暖之。寸口脈實,即生熱在脾肺,嘔逆氣塞。虛則生寒在脾胃,食不消化。熱宜服竹葉湯、葛根湯,寒宜服茱萸丸、生薑湯。寸口脈細,發熱嘔吐,宜服黃芩龍膽湯。吐不止,宜服橘皮桔梗湯,及灸中府。

桔梗湯

  • 1.《不居集》:「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痹,桔梗湯主之。咳而唾血,引手少陰,謂之心咳。
  • 2.《証治準繩‧雜病》:「肺咳之狀,咳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麻黃湯。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痹,桔梗湯。肝咳之狀,咳而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轉則兩胠下滿,小柴胡湯。(仲景云:咳引脅痛為懸飲,宜十棗湯。丹溪云:咳引脅痛,宜疏肝氣,用青皮、枳殼、香附子等,實者白芥子之屬。

養心湯

  • 1.《虛損啓微》:「治體質素弱,或病後思慮過多,心痛,驚悸不寐。
  • 2.《虛損啟微》:「治體質素弱,或病後思慮過多,心痛,驚悸不寐。

烏頭赤石脂丸

  • 1.《退思集類方歌註》:「治心痛徹背,背痛徹心。
  • 2.《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以上二端,病根皆中於太陽,太陽陽氣微,則汗溺俱少,始則水停心下,心下當胃之上口,久留不去,寒氣遏其心陽,甚則為「心痛徹背,背痛徹心」之烏頭赤石脂丸證,輕則「背冷如掌大」,而為小青龍湯證。
  • 3.《蒼生司命》:「_烏頭赤石脂丸_,治心痛徹背,背痛徹心。
  • 4.《方症會要》:「治心痛徹背,背痛徹心
  • 5.《金匱懸解》:「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烏頭赤石脂丸主之。
▼ 展開更多

導赤散

  • 1.《古今醫統大全》:「心熱者,微按之熱見於血脈,日中甚。其證煩,心痛,掌中熱而死,黃連瀉心湯、導赤散、硃砂安神丸。
  • 2.《脈因證治》:「心熱者,微按之熱見於血脈,日中甚。其證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啘,以黃連瀉心湯、導赤散、硃砂安神丸。
  • 3.《保命歌括》:「心熱者,微按至皮毛之下,肌肉之上,輕手乃得,加力按之則全不熱,是熱在血脈也。其脈洪,其症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嘔噦,宜黃連瀉心湯、導赤散、硃砂安神丸。(方見內傷。)虛則以錢氏安神丸,天王補心丹。(方見虛勞。)
  • 4.《不居集》:「心熱者,心主血脈,微按至皮膚之下,肌肉之上,輕手乃得。微按至皮毛之下則熱少,加力按之則全不熱,是熱在血脈也。日中火甚,乃心之熱也。其症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噦,以黃連瀉心湯、導赤散、硃砂丸、安神丸、清涼散之類治之。二陰煎,天王補心丹,門冬丸。
  • 5.《証治準繩‧幼科》:「心熱,視其睡,口中氣溫,或合面睡及上竄咬牙,皆心熱也,導赤散主之。(心氣熱、則心胸亦熱,欲言不能,而有就冷之意,故合面臥。)〔薛〕心熱者,額上先赤,心煩心痛,掌中熱而噦,或壯熱飲水,巳午時益甚,宜瀉心湯、導赤散、安神丸。
▼ 展開更多

補中益氣湯

  • 1.《一見能醫》:「臍痛本方去甘耆,胸中滯氣青皮利;腳軟乏力或痛疼,酒炒黃柏及牛膝。久病痰嗽去人參,夏熱冬花沸耳吟;春寒秋冷冬涼月,麻黃帶節便煎斟。長夏濕土客邪越,蒼白澤瀉消濕熱;濕熱火勝食不消,神麯味冬泄肺滅。口吐白沫胃停寒,益氣湯中益智先;若加胃口當心痛,何如草蔻更加煎。

生化湯

  • 1.《資生集》:「單養賢曰:產後寒氣上攻則心痛,下攻則腹痛,兼血塊者,宜服生化湯加桂,未止,加吳茱萸、姜三片助血。若獨用諸熱藥攻寒,其痛難止,其血未免來多,以虛產母也。
  • 2.《絳雪丹書》:「六、產後感寒,寒氣上攻則心痛,下攻則腹痛,復兼血塊痛,宜服生化湯加桂枝三分以定痛,如二帖不愈,加吳茱萸七分或姜三薄片入生化湯內以助血,若獨用諸熱藥以攻寒,其痛雖止,恐去血過多致虛產母。慎勿用汗吐下之藥。
  • 3.《馮氏錦囊秘錄》:「產後心痛,為陰血虧損,隨火上衝心絡,名曰心包絡痛,宜歸脾湯主之。若寒傷心經,名曰真心痛,則無藥可救矣。凡產後寒氣上攻則心痛,下攻則腹痛,兼血塊者,宜服生化湯加桂。若獨用熱藥攻寒,其痛雖止而血妄行,反虛產母。況寒者必挾虛而燥;熱者必佐陰藥,方能制其僭越也。
  • 4.《女科經綸》:「單養賢曰:產後寒氣上攻則心痛,下攻則腹痛,兼血塊者,宜服生化湯加桂。未止,加吳茱、姜三片助血。若獨用諸熱藥攻寒,其痛難止,其血未免來多,以虛產母也。
  • 5.《女科精要》:「產後心痛,為陰血虧損,隨火上衝心絡,名曰心包絡痛,宜歸脾湯主之。若寒傷心經,名曰真心痛,則無藥可救矣。凡產後寒氣上攻則心痛,下攻則腹痛,兼血塊者,宜服生化湯加桂。若獨用熱藥攻寒,其痛雖止而血妄行,反虛產母。況寒者必挾虛而燥;熱者必佐陰藥,方能制其僭越也。

白朮散

  • 1.《古今名醫彙粹》:「一妊婦,心痛,煩熱作渴,用白朮散即愈,後因停食,其痛仍作,胸腹膨脹,按之則痛。此因飲食停滯,用人參養胃湯。按之不痛,乃脾胃受傷,以六君子補之而愈。
  • 2.《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妊娠,身有寒濕,或腹痛,或心煩,心痛,不能飲食,其胎躍躍動者,宜養之,白朮散主之。白朮散方白朮川芎蜀椒(去目汗)牡蠣各等分上四味,杵為散,酒服一錢匙,日三服,夜一服。
  • 3.《校註婦人良方》:「一妊婦心痛,煩熱作渴,用白朮散即愈。後因停食,其痛仍作,胸腹膨滿,按之則痛。此因飲食停滯,用人參養胃湯。按之不痛,乃脾胃受傷,以六君子補之而愈。
  • 4.《產鑑》:「妊娠心痛,乍安乍甚者,可服白朮散定痛安胎。
  • 5.《產鑒》:「妊娠心痛,乍安乍甚者,可服白朮散定痛安胎。
▼ 展開更多

桂枝附子湯


十棗湯

  • 1.《丹溪治法心要》:「甚者,上必用吐,以提其氣,下用二陳湯加蒼朮、白朮,仍用瓦楞子。又云,赤白帶皆屬於血,但出於大腸、小腸之分。一方,黃荊子炒焦為末,米飲調,治白帶,亦治心痛,羅先生法或十棗湯、或神祐丸、或玉燭散,皆可用。不可峻攻。

桑螵蛸散

  • 1.《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張(六十四歲),有年仍操持經營,煩冗營傷,心痛引脊。醫用附子痛甚,知不宜剛猛迅走之藥。

藿香正氣散

  • 1.《脈症治方》:「一童子年十五。稟弱。患胃脘當心而痛。發作有時。夜重日輕,初因食豬舌一片,遂痛起,醫家遂用藿香正氣散,加消導之藥、一劑不效、又用桂枝芍藥湯,加乾薑烏梅川椒亦不效、請余視余因記丹溪心痛條云:始痛宜以溫散。久則鬱熱宜以寒涼藥治之。再用桂枝大黃湯。痢三四行。遂痛止。後用調脾胃藥得痊。

二陳湯

  • 1.《醫學入門》:「風痰眉心痛者,二陳湯吞青州白丸子。眉稜骨痛,連目不可開、晝靜夜劇、身重者,導痰湯。濕痰眉眶骨痛、體重者,芎辛湯合導痰湯,加川烏、白朮。寒濕,芎辛湯,加川烏、附子、薑、桂、南星。風熱眉稜骨痛甚者,古防風湯加酒黃芩;風虛,加川烏、草烏、細辛,或金棗丹。

三物備急丸

  • 1.《醫心方》:「《範汪方》治卒死,及心痛腹滿,魘忤中惡三物備急丸方:

瓜蒂散

  • 1.《聖濟總錄》:「治飛屍心痛,氣急胸滿,宜取吐,瓜蒂散方

桂枝二麻黃一湯

  • 1.《經方實驗錄》:「余曰:方未誤,安得轉劇?婦曰:否。初我夜寐粗安,大便如常,自進昨藥,夜中心痛甚劇,輾轉不能成寐,且大便轉為泄瀉,乞先生一治之。予按例首問其病歷,婦曰:半月矣。次問其寒熱,婦曰:倏冷倏熱,不計其次。余聞其言,若有所得焉。婦自陳其異狀,汗出自首至胸而止,既不達於胸下,亦不及於兩臂。

三黃湯

  • 1.《千金翼方》:「靳邵大黃丸,主寒食散成痰,飲澼水氣,心痛,百節俱腫方(一名細丸):

人參湯

  • 1.《皇漢醫學》:「《聖濟總錄》曰:「人參湯(求真按:『此即本方也』)治心痛。」

半夏湯

  • 1.《皇漢醫學》:「《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治胸痹搶逆之勢甚,心中痞結者,雖為瓜蔞薤白白酒湯一類之藥,但白酒湯主喘息胸痛,半夏湯主心痛徹背不得臥,此方主脅下逆搶心,其趣各異。…新崎國林能用之治心腹痛及噎嗝反胃云。」
  • 2.《祖劑》:「即前方加半夏(半升)減薤白(五兩)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服。治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
  • 3.《金匱方歌括》:「治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主之。
  • 4.《醫方集解》:「本方加半夏,名栝蔞薤白半夏湯(《金匱》):治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以不得臥,故加半夏)。本方除白酒,加枳實、厚朴、桂枝,名枳實薤白桂枝湯(《金匱》):治胸痹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
  • 5.《退思集類方歌注》:「栝蔞薤白半夏湯,治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
▼ 展開更多

失笑散

  • 1.《時方歌括》:「治產後心腹絞痛欲死。或血迷心竅。不省人事。或胞衣不下。○並治心痛血滯作痛。
  • 2.《婦人大全良方》:「失笑散(見產後心痛門)。訶子散(見霍亂門)亦妙。
  • 3.《醫學綱目》:「〔《云》〕,紫金丸,治產後惡寒不快,腰痛,小腹如刺,寒熱腹痛,久有瘀血,月水不調。亦可治心痛,與失笑散同。
  • 4.《馮氏錦囊秘錄》:「失笑散,治男子老少,心痛腹癰,少腹痛並少腹疝氣,諸藥不效者,能行能止,婦人妊娠心痛,及產後心痛,少腹痛,血氣痛,尤妙。用五靈脂、蒲黃等分,研末,先以醋二杯,調末,熬成膏,入水一盞,煎至七分,連藥熱服,未效再服。一方以酒代醋,一方以醋糊丸。童便,酒服。
  • 5.《馮氏錦囊秘錄》:「有心痛百藥不效,用此而愈。
▼ 展開更多

芍藥湯

  • 1.《千金翼方》:「主產後心痛,此大寒冷所為方:
  • 2.《聖濟總錄》:「治虛勞裡急,少腹發痛,氣引胸脅,或心痛短氣,芍藥湯方

香薷散

  • 1.《世醫得效方》:「有心痛而先吐者,有腹痛而先利者,有吐利俱發者,有發熱、頭痛、體疼而復吐利虛煩者,或但吐利心腹刺痛者,或轉筋拘急疼痛,或但嘔而無物出,或四肢逆冷而脈欲絕,或煩悶昏塞而欲死者。此藥悉能主之。
  • 2.《雞峰普濟方》:「有心痛而先吐者,有腹痛而先利者,有吐利俱發者,有發熱頭痛體疼而腹吐利虛煩者,或但吐利心腹刺痛者,或轉筋拘急疼痛,或但嘔而無物出,或四肢逆冷而逆脈絕,或煩悶昏塞而欲死者,一方加黃連。
  • 3.《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有心痛而先吐者,有腹痛而先利者,有吐利俱發者,有發熱頭痛,體疼而復吐利虛煩者,或但吐利心腹刺痛者,或轉筋拘急疼痛,或但嘔而無物出,或四肢逆冷而脈欲絕,或煩悶昏塞而欲死者,此藥悉能主之。

桃仁承氣湯

  • 1.《雜病廣要》:「_瘀血_(互見上),傷寒血證呃逆不止,舌強短者,桃仁承氣湯主之。心痛飲湯水下作呃逆者,是有死血在中,桃仁承氣湯下之。(《丹溪》)

保和丸

  • 1.《醫學心悟》:「_保和丸_,(見心痛)
  • 2.《不居集》:「胸滿腹脹搶心痛,不欲食,保和丸主之。
  • 3.《古今醫統大全》:「一婦人腹下有塊,一男子心痛膈有塊,俱用白朮湯吞保和丸三十粒愈。白朮(二錢)、青皮(一錢)、芍藥、木通、川芎、蒼朮、甘草(各五分)。

四七湯

  • 1.《醫碥》:「)分清散(見赤白濁)、四七湯(見氣),仍以辰砂妙香散(見心痛)煎吞小菟絲子丸(見赤白濁)。大便硬,小便數者,名脾約,麻仁丸。(見大便不通。說詳《傷寒·陽明篇》。)天暖衣厚,則氣上升而外泄,故多汗。天寒衣薄,則氣內斂而下降,故多尿,不在病論。

五加皮湯

  • 1.《証治準繩‧類方》:「_五加皮湯_,治筋實極,咳則兩脅下痛,不可轉動,並腳心痛不可忍,手足爪甲青黑,四肢筋急。

蘇合香丸

  • 1.《濟陽綱目》:「_蘇合香丸_,大能順氣化痰,並治傳屍骨蒸勞瘵,卒暴心痛,小兒驚搐,大人中風卒死等症。
  • 2.《校註婦人良方》:「_蘇合香丸_,治氣中,痰氣上攻,牙關緊急,不省人事,或卒暴氣逆心痛,鬼魅惡氣,及一切氣滯等症。
  • 3.《校註婦人良方》:「_蘇合香丸_,治傳屍骨蒸,勞瘵疰𤵍,鬼氣心痛。(方見三卷第四論)
  • 4.《孫文垣醫案》:「徐中宇之婦,汗出如雨,昏昏憒憒,兩手無所著落,胸要人足踹之不少放,少放即昏憒益甚,氣促不能以息,稍近風則嘔惡暈厥。與九龍鎮心丹一丸,服下即稍定,少間則又發,始知胸喉中有物作梗而痛,湯水難入,即藥僅能吞一口,多則弗能嚥下。乃以蘇合香丸與之,暈厥尋止,心痛始萌。
  • 5.《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趙(三十三歲),脘痛映脊,甚則四肢逆冷,問當年產後瘕泄,今滯漏脊椎酸垂。內經云:陰維脈病苦心痛,醫不和維脈,陰陽異治,謂痛以破氣降氣,何見識淺陋乃爾(凡女人脘痛久不愈者,必是奇經中來。曾用過鹿角膠一斤治十四年,脘痛不止者。)
▼ 展開更多

導痰湯

  • 1.《古今醫統大全》:「有因咽塞不寬快,項背轉側不便,似有嗝噎之證,飲食不下,先嘔心痛,心痛未發,一身盡黃,先以川芎、桔梗、山梔、細茶、薑汁、齏汁吃,吐痰一二碗,後用導痰湯加羌活、黃芩、紅花,人壯可服。

黃龍湯

  • 1.《濟世神驗良方》:「傷寒下利純清水,心痛熱渴並譫語,腸胃燥尿結於中,非是內寒而瀉起,自飲湯藥大便溏,可笑庸醫呼漏底,結實利者黃龍湯,參柴枳實朴硝黃,國老芩歸急煎取,鐵鏽水調乘熱嘗。

補心湯


生脈散

  • 1.《成方切用》:「蒸餅為丸,名補氣丸,治肺虛少氣,咳嗽自汗。加黃耆為君,甘草桔梗為佐,名補氣湯。治氣虛自汗,怔忡。再加茯神遠志木通,名茯神湯。治脈虛,咳則心痛,喉中介介,或腫。
  • 2.《醫方集解》:「本方加陳皮、炙甘草,名五味子湯;蒸餅為丸,名補氣丸:治肺虛少氣,咳嗽自汗。本方加黃耆為君,甘草、桔梗為佐,名補氣湯:治氣虛自汗怔忡。再加茯神、遠志、木通,名茯神湯:治脈虛,咳則心痛,喉中介介或腫。

沉香散

  • 1.《楊氏家藏方》:「治中脘氣塞,元臟虛冷,胸膈痞悶,臍腹㽲痛,氣噎不快,繞臍虛鳴,嘔吐酸水,泄利虛滑,心痛氣刺,手足逆冷,倦怠少力,不美飲食,口苦舌澀,嘔逆噁心,噫氣吞酸,脅肋疼痛,喘滿氣逆,小便頻數。又治婦人脾血冷氣,發作不常及中惡腹痛,蠱毒疰忤,悉皆治之。

溫中散

  • 1.《聖濟總錄》:「治陰陽氣不升降,痞氣膈氣,心痛腹痛,咽喉噎悶,氣道不勻,嘔吐痰沫,飲食不下,大便秘利,不定,或裡急後重,大腹痛不可忍,此藥養氣消痰,溫中散滯,緩氣丸方
  • 2.《本草綱目》:「【溫中散郁】〔草部〕木香(心腹一切冷痛、氣痛,九種心痛,婦人血氣刺痛,並磨酒服;心氣刺痛,同皂角末丸服;內釣腹痛,同乳、沒丸服。),香附子(一切氣,心腹痛,利三焦,解六郁,同縮砂仁、甘草末點服;心脾氣痛,同高良薑末服;血氣痛,同荔枝燒研,酒服。

復元通氣散

  • 1.《類證治裁》:「〔閃挫〕,復元通氣散,見本捲心痛。
  • 2.《類證治裁》:「〔血疝〕,復元通氣散,見六捲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