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聖濟總錄》~ 卷第一百二十八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百二十八 (2)

1. 石癰

論曰:人之氣血,得熱則淖澤,得寒則凝結,石癰者,寒氣凝結,致熱氣不得散,故其腫毒硬實,如石之狀,而謂之石癰,治宜溫調營衛,散其寒邪,使氣得陽而外發,則膿血出而腫硬自消。

白話文:

中醫理論說:人體的氣血,遇到熱氣就會溫潤舒暢,遇到寒氣就會凝結阻滯。石癰就是因為寒氣凝結,導致熱氣無法散發,所以腫毒硬實如石頭,因此稱之為石癰。治療石癰的原則是溫調營衛,化解寒邪,讓氣血通暢,膿血排出,腫塊自然消退。

治石癰久不瘥。黃耆當歸散

黃耆(銼十兩),當歸(切焙八兩)

上二味為散,每服三錢匕,溫酒調下,不計時候。

治石癰結聚,腫硬熱痛,臟腑秘澀。木香丸

木香(一兩),檳榔(銼三分),芎藭羌活(去蘆頭各半兩),大黃(銼炒一兩),附子(炮裂去皮臍),人參(各半兩),枳殼(去瓤麩炒三分),牽牛子(炒令香一兩半),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

白話文:

  • 木香:一兩

  • 檳榔:銼碎,三分

  • 芎藭羌活:去除蘆頭,各半兩

  • 大黃:銼碎並炒過,一兩

  • 附子:炮製裂開,去除皮和臍,半兩

  • 人參:半兩

  • 枳殼:去除瓤麩,炒過,三分

  • 牽牛子:炒至芳香,一兩半

  • 陳橘皮:用湯浸泡,去除白色部分,烘乾,半兩

上十味,搗羅為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貯以瓷合,每服三十丸,空心粥飲下,通利為度,如未利,加至四十丸。

白話文:

將以上十味藥材搗成粉末,再與煉過的蜂蜜一起製成丸劑,丸劑的大小要像梧桐子那麼大,然後將這些丸劑貯存在瓷器容器中。每次服用三十丸,空腹時用稀粥送服,直到大便通暢為止,如果大便不通暢,可以增加到四十丸。

治石癰,皮色紫赤,惡寒壯熱,一二日未成膿者,下之。升麻湯

升麻連翹大青(各一兩),生地黃(焙二兩),大黃(銼炒一兩),敗醬絡石,白蘞(各半兩),玄參(一兩)

白話文:

升麻、連翹、大青(各6克),生地黃(焙20克),大黃(銼炒10克),敗醬絡石、白蘞(各5克),玄參(10克)

上九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更入芒硝末半分,去滓空心溫服,微利為度。

白話文:

將上九味中藥材粗略搗碎並篩過,每次服用五錢匕,加入一杯半的水,煎煮至八分滿,再加入半分的芒硝末,去除藥渣,趁藥液溫熱時空腹服用,服用後,以微微地利便為度。

治石癰,已服前升麻湯後用。木香散塗貼方

木香,大黃(銼炒),升麻,白蘞,芒硝,赤小豆(各半兩)

上六味,搗羅為散,以榆白皮汁,入水少許,調和如糊,塗故帛上貼,日二。

治石癰結實,已壞未壞。占斯散

占斯,厚朴(去粗皮塗生薑汁炙熟),生乾地黃(焙),栝蔞(乾者去皮),敗醬,防風(去叉),桔梗(銼炒),人參,細辛(去苗葉各一兩),桂(去粗皮半兩)

白話文:

方劑組成

佔士(一兩)、厚朴(去掉粗糙的外皮,塗上薑汁後炙熟)、生乾地黃(先烘乾,後陰乾)、栝蔞(乾的,去掉外皮)、敗醬、防風(去掉叉)、桔梗(切碎炒熟)、人參、細辛(去掉苗葉,各一兩)、桂皮(去掉粗糙的外皮,半兩)

上十味,搗羅為散,每服食前,以溫酒調下二錢匕。

治石癰腫毒,結硬疼痛,口乾煩熱,四肢拘急,不得臥。沉香湯

沉香(三分),地骨皮麥門冬(去心焙),當歸(切焙各一兩),大黃(銼炒),升麻(一兩)木香(三分),玄參,枳殼(去瓤麩炒),羚羊角(鎊),獨活(去蘆頭),甘草(生銼),赤芍藥(各一兩),防風(去叉三分)

白話文:

沉香(三分),地骨皮,麥門冬(去心焙),當歸(切焙各一兩),大黃(銼炒),升麻(一兩)木香(三分),玄參,枳殼(去瓤麩炒),羚羊角(鎊),獨活(去蘆頭),甘草(生銼),赤芍藥(各一兩),防風(去叉三分)

翻譯:

沉香(三分),地骨皮,麥門冬(去心焙),當歸(切焙各一兩),大黃(銼炒),升麻(一兩)木香(三分),玄參,枳殼(去瓤麩炒),羚羊角(鎊),獨活(去蘆頭),甘草(生銼),赤芍藥(各一兩),防風(去叉三分)

1、沉香(三分):沉香,中藥材之一,具有活血行氣、溫中和胃、止嘔止瀉等功效,常治冠心病、心絞痛、腹脹腹痛、嘔吐腹瀉等症。

2、地骨皮:地骨皮,為棕櫚科植物地骨皮的根莖,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等功效,常治熱病傷津、斑疹吐瀉、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

3、麥門冬(去心焙):麥門冬,為百合科植物麥門冬的根莖,具有清肺潤燥、養陰生津等功效,常治肺燥咳嗽、口乾舌燥、心煩失眠等症。

4、當歸(切焙各一兩):當歸,為繖形科植物當歸的根,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等功效,常治月經不調、痛經、血虛面色蒼白、手足麻木等症。

5、大黃(銼炒):大黃,為蓼科植物大黃的根莖,具有瀉熱通便、清熱涼血等功效,常治便祕、熱痢、黃疸、瘡癤腫痛等症。

6、升麻(一兩):升麻,為毛茛科植物升麻的根,具有升舉陽氣、散風通絡等功效,常治感冒頭痛、風寒濕痺、胸悶氣短、中暑昏迷等症。

7、木香(三分):木香,為木蘭科植物木香的根莖,具有理氣止痛、溫中止瀉等功效,常治脘腹脹痛、嘔吐腹瀉、泄瀉痢疾等症。

8、玄參:玄參,為玄參科植物玄參的根,具有清熱涼血、滋陰降火等功效,常治肺熱咳嗽、口乾舌燥、心煩失眠等症。

9、枳殼(去瓤麩炒):枳殼,為芸香科植物枳殼的果實,具有行氣消積、導滯健胃等功效,常治食積腹脹、消化不良、胸脘痞悶等症。

10、羚羊角(鎊):羚羊角,為偶蹄目動物羚羊的角,具有清熱涼血、滋陰降火等功效,常治肺熱咳嗽、口乾舌燥、心煩失眠等症。

11、獨活(去蘆頭):獨活,為傘形科植物獨活的根莖,具有散風除濕、活血止痛等功效,常治感冒頭痛、風寒濕痺、腰痠背痛、四肢麻木等症。

12、甘草(生銼):甘草,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莖,具有補中益氣、清熱解毒等功效,常治脾胃虛弱、氣短乏力、咳嗽痰多、咽喉腫痛等症。

13、赤芍藥(各一兩):赤芍藥,為毛茛科植物芍藥的根,具有活血化瘀、清熱涼血等功效,常治月經不調、痛經、血瘀經閉、跌打損傷等症。

14、防風(去叉三分):防風,為防風科植物防風的根,具有祛風解表、散寒止痛等功效,常治感冒頭痛、風寒濕痺、腰痠背痛、四肢麻木等症。

上十四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石癰熱毒氣盛,腫硬疼痛,口乾煩悶。犀角湯

犀角(鎊三分),連翹,射干梔子仁,升麻,當歸(切焙各一兩),大黃(銼炒二兩),木香(三分),枳殼(去瓤麩炒),赤芍藥,甘草(生銼),玄參(各一兩)

白話文:

犀牛角粉(磨成粉末,取三分),連翹,射干,梔子仁,升麻,當歸(切片並烘烤,各取一兩),大黃(切碎並炒熟,取二兩),木香(三分),枳殼(去瓤並炒焦),赤芍藥,甘草(生甘草,切碎),玄參(各取一兩)

上十二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石癰。地黃煎

生地黃(淨洗三斤)

上一味,銼碎搗研,絞取汁,入銅器內盛,安湯上煮,柳篦攪勻如糖,以瓷合盛,每日空心,取如一彈子大,溫酒調服,日午晚間再服。

白話文:

將上一種藥材搗碎研磨,絞出藥汁,放入銅器中盛裝,架在爐火上煮,用柳樹枝製成的篦子攪拌均勻,直到藥汁像糖一樣濃稠,然後用瓷合盛裝。每天空腹時,取一彈子大小的藥汁,用溫酒送服,中午和晚上再各服一次。

治癰疽堅如石核。鹿角散塗方

鹿角(燒過),白蘞(各二兩),粗理黃石(五兩燒令赤色投醋中再燒投醋凡七遍)

白話文:

鹿角(燒過),白僵蠶(各兩量),粗製的黃色石頭(五量,燒至赤紅色,放入醋中再燒,總共七次)

上三味,搗羅極細,以釅醋調和,塗敷腫上,干即易。

治癰疽結硬未成膿。凝水石散貼方

凝水石,黃柏,黃耆(銼),黃連(去須),大黃,石膏,梔子仁(各半兩),白蘞(一兩)

白話文:

凝水石、黃柏、黃耆(切碎)、黃連(去須)、大黃、石膏、梔子仁(各半兩)、白蘞(一兩)。

上八味,搗羅極細,以漿水調如糊,攤故帛上,貼患處,干即易。

又塗鹿角泥方

鹿角

上於石上,用水磨令如泥,塗患處,日三五次。

又塗半夏

半夏(一兩)

上為末,以新水調如糊,塗患處,日三五次。

又塗莨菪子方

莨菪子(二兩)

上為末,以醋調如糊,塗患處,干即易。

又塗葵莖灰方

葵莖灰,梁上塵(各一兩)

上二味為末,以醋調如糊,塗腫上,日三兩次。

又塗蛇蛻

蛇蛻

上燒灰細研,以醋調,塗腫上,干即易,亦可只以蛇皮貼之,經宿即瘥。

又塗商陸根方

生商陸根(半片)

上爛搗,攤故帛上貼之,干即易,並治諸瘻瘡癤。

又塗蜀漆方

蜀漆(乾者半兩),桑根白皮(二兩)

白話文:

蜀漆(曬乾的,半兩),桑樹根部的白色樹皮(二兩)

上二味為末,每用量多少,以熔牛皮膠,並酒調和,敷腫處,日三五次。